气象观测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气象观测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进行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还能够促进不同资源的科学配置,这有助于提升气象观测的效率以及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当继续发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第一篇:气象观测论文

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地面气象观测已进入观测自动化的新阶段,对观测设备和业务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业务分工,不断增强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能力,确保观测自动化业务的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分工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气象观测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相结合的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观测自动化技术可以降低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小人工观测误差,使观测结果更加客观可靠[1]。观测自动化工作主要依靠观测设备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对观测设备的可靠性和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地面观测自动化业务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业务调整,进一步增强地面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地面观测业务的新课题。

1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现状

从2020年4月1日起,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一步优化观测项目和改进观测方式,取消观测站日常守班、报文编发、人工观測等传统工作内容,以前由台站处理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改由省级业务单位接管,观测数据主要通过仪器自动化观测或国家级综合判识的方式获得。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改革后,基层台站的工作将调整为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保障、探测环境监控、业务技术档案管理以及特定情况下开展应急观测工作等。

2 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方向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使业务人员从日常值守、人工观测、数据录入、报文编发、数据质量控制等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加强观测设备维护维修、观测仪器核查校准、气象观测仪器管理及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地面观测业务继续向前发展[2-3]。

2.1 进一步加强观测设备维护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改革后,地面观测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按业务流程定期巡视、维护观测设备,开展设备和仪器的保障工作。由于观测自动化技术发展成熟,观测设备、仪器的故障率较低,业务人员遇到故障的机会较少,不利于设备、仪器出现故障时的快速修复。为了提升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水平,可以尝试在基层台站搭建一个观测设备模拟实验室,配备一套自动观测设备,帮助业务人员熟悉各种观测设备、仪器的工作原理,平常多进行设备、仪器的维护及模拟故障维修操作,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设备故障时能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及时完成修复工作。有了模拟实验室,各业务人员之间、各台站之间可以加强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操作技能,为加强观测设备的维护保障,确保观测自动化业务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开展观测仪器的校准核查

目前,国家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现场核查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校准工作主要由地市级气象技术保障部门承担。地市级气象技术保障部门还承担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数据中心和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维护、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与管理、气象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等业务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人员不足,业务规范要求能见度仪每6个月现场核查一次,一般一天能完成一个台站的现场核查工作,技术保障人员来回奔波,这项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预报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数量将越来越多,站点越来越密集,观测要素要求越来越多,以前的单雨量站和两要素站将逐渐被4要素站、6要素站取代,计量校准工作将越来越繁重。

在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条件下,地面观测业务工作量将大大减轻,业务改革到位后,部分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可能需要进行转岗安置。国家气象观测站可以承接能见度仪现场核查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校准等工作,一方面,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对观测仪器比较熟悉,经过简单培训即可开展工作,为开展核查校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该项工作又会进一步促进观测设备维护保障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国家气象观测站承接观测仪器核查校准工作,有利于妥善解决业务人员转岗安置难题,也能为必要时开展应急观测提供人才储备,有利于观测、设备保障、仪器核查校准等业务一体化工作开展。

2.3 气象观测仪器及耗材管理工作

观测自动化运行后,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可以承担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观测仪器及耗材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掌握各类观测仪器及耗材的型号、性能、参数及储备情况等信息,更有利于观测设备维护保障工作的开展。业务人员可通过分析近两年辖区内的各类观测仪器损坏情况及耗材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年度的需求计划并组织实施。观测仪器及耗材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2.3.1 做好仪器的出入库登记。要登记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出厂编號、生产厂家、检定日期等信息。

2.3.2 做好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更新。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气象部门信息化和规范化的物资管理系统,通过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系统和编码信息化技术,实现全国气象行业装备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寿命周期的编码信息化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国气象行业的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接收仪器时,首先检查仪器二维码与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直接确认接收入库,如果不一致,则向仪器发出部门核实,确认仪器信息是否流转错误。发出仪器时,要将仪器的状态更改为待用、待检或待修,部门属性更改为需要接收仪器的部门。

2.3.3 每月做好仪器盘点。保证各类仪器备份充足,备份不足时,及时向上级物资管理部门申领,确保仪器出现故障时能有备件,及时更换。

2.3.4 监控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上的仪器超检信息。在仪器到检日期前两个月向上级计量部门申请更换,在收到仪器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到检仪器的更换,更换完毕后十个工作日内把到检仪器寄回上级计量部门,避免使用超检仪器,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4 探索使用新技术开展创造性工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物联网、5G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地面观测工作中,探索使用这些新技术成为可能。在观测自动化条件下,不再要求业务人员长期在观测台站值守,局站分离的台站可以探索使用一些新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在不影响观测仪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设备巡视、安全巡逻等,还可以通过分析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资料,分析观测场周边是否有影响探测环境的新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物体出现,方便对探测环境开展定期监控。研究引入物联网和5G技术对各类观测设备及观测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对各类观测设备、传输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等进行有效管理,实时监控其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及时预警并切换备份设备无缝替换开展工作,通过5G技术快速准确地将故障信息送达技术保障人员,既能确保观测业务工作不受影响,又能为故障修复争取宝贵的时间。物联网和5G技术可以实现万物互联,将使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布点不断加密,对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将更加精准有效,5G技术应用于观测资料传输,将可能实现观测资料真正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为快速开展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结语

观测自动化改革使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和技术革新,对地面观测业务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探索将地面观测业务工作重心向设备维护维修、仪器校准核查、仪器设备管理等方向转移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探索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供新的实践经验。在地面观测工作中,探索使用无人机、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将能进一步促进地面观测工作产生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铂岷,黄红辉,黄菊.应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的一些措施[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2):81-82.

[2]覃爱金,陈韦菊,胡祖权.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无人值守运行模式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4):58-61.

[3]李胜军,黄忠.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策略分析[J].南方农机,2019(23):253-254.

作者:陆曼曼 林明 叶青

第二篇:民航气象人工观测的重要性及观测要点

摘要:民航气象人工观测是保证飞机正常飞行的重要基础,它关系着航空正常飞行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要求民航气象观测人员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且能够对航空气象人工观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具有较好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本文通过对气象人工观测的重要性阐述,分析了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区别,最后总结出航空气象人工观测的重点,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相关工人员的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航空气象;人工观测;重要性;要点

一、人工观测的重要性

民航气象观测目前主要有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由于自动观测系统的遥传数据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一些特殊气象监测时,必须采取人工观测的方式,以此来确保航空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当前的人工观测是自动观测设备不能完全替代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气象情况复杂或是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人工观测的方式来观测天气情况,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才能做出当天气象条件下飞机是否能够安全起降的判断。这里的临时决断及经验判断,是自动观测设备不能做到的。在进行航空气象人工观测时,首要的原则就是将保证旅客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同时,民航气象人工观测过程中收集的气象资料和数据,也能为航空气象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利依据,同时也为机场气候分析和编制气候志的资料收集提供良好基础,从日常的气象人工观测数据和资料中,更利于分析机场周边地域的气候演变规律。

二、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区别

1、人工观测方式

人工观测是通过观测员肉眼和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气象观测的一种人为观测方式[1]。人工观测的对象主要是机场涵盖范围内的气象情况及特点,人工观测的结果必须要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机场范围内当前的气象變化。在进行民航气象人工观测时,人工观测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整个气象观测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尤其是针对云、能见度、天气这方面的气象观测必须要利用人工观测的方式来进行,在人工气象观测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与自动化气象观测最大的区别。

2、自动观测

自动观测是通过专门系统进行观测,在系统自动气象观测动作中,不需要人工参与,自动观测系统会将采集的数据和信息以编发报文的形式,自动传送到系统终端来实现气象观测。自动观测系统主要对温度、温度、气压、地面风速及风向、跑道视程、气象光学视程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2]。

三、民航气象人工观测的要点

1、天气状况的观测要点

确保飞机安全飞行的天气要素中,雷电天气是最大和最危险的影响要素,在飞行员的飞行危机情况训练中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利用细致的人工观测能够直观的发现雷电天气,但是人工比较难观测的天气现象主要为小雨和中雨天气,如果不能准确预测机场范围内的降水强度,会影响到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所以人工观测天气气象时,必须结合雨滴下降和地面积水情况,对于多跑道运行的机场,在以人工目测及自动观测的机测降水量相结合的观测方式,对降水量进行判断,最终实现两种观测方式互相验证和纠错[3]。

2、能见度的观测要点

能见度的高低对于飞机安全飞行有着重要影响,能见度较低时,会导致飞机起飞和降落的难度加大,所以能见度不能达到飞行要求时必须停止所有飞行活动[4]。能见度的观测主要依靠人工观测方式,由于人工观测的主观性及光线影响,可能会导致人工观测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所以在对能见度进行观测时,需要熟练掌握能见度观测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例如什么情况下考虑空气浑浊度或背景光亮度等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3、云的观测要点

对于云的观测主要为云高、云状、云量,最常见的是低云气象,如果云的高度低于机场运行最低标准时,可能影响飞行降落时飞行员对高度的修正,易出现复飞或飞行事故发生。由于云在天空中一直呈现不断变化的形态,所以对于云的人工观测有一定困难。也经常出现一些重要云不容易观测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观测员必须准确判断云状、云高,多学习各类云的外形特点及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再经过反复实践练习,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对云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判断能力。

4、风的观测要点

风速、风向对安全飞行的影响较直接,风速过大或是风向过强都会影响飞机的操控性,容易发生飞机侧翻或是飞机降落头先着地等事故,所以航空气象观测中十分重视对风速、风向的观测。虽然风速、风向的观测属于自动观测范畴,但是由于自动观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硬件故障弊端,所以必须要将人工估算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进行对比,二者数据差别不大时,才能按自动观测数据进行上报,反之就要立刻对自动观测设备进行检修。

四、结语

雷电、降水、能见度、云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飞行安全,所以要从以上要素入手,总结民航气象人工观测的要点,这对于民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民航气象人工观测水平仍然有提升空间,作为气象观测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态度认真,深入学习相关操作规范和理论,多组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演练,强化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实际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建华,耿家勤,李尊孝,等.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技术 手册[M].北京:中国民航,2007.

[2]马玉清.上海浦东机场雷暴天气要素的观测分析 [J].空中交通管理,2011(1):33—35.

[3] 郭建业,袁新安,陈晓宁,等.中国民用航空志·中南地区 卷[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3.

[4] 苏艳华.民航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展望[J].气象科技进展, 2017(1):90-91.

作者:帅晓宇

第三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分析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进行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还能够促进不同资源的科学配置,这有助于提升气象观测的效率以及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当继续发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根据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为了确保自动化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针对如何优化观测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使地面气象自动化质量取得稳步提升。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质量

引言

近几年间,我国的气象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各种自动化设备开始逐渐运用到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这些设备的运用也导致我国气象观测的质量取得了大幅增长。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站所采取的观测设备开始使用高集成现代化智能元件,这使得其灵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更加敏锐的反映出周边环境中发生的变动,这也会导致观测数据的结果收到一定的影响。此外,气象站周边的气温、气压等环境因素也处在持续变动的状态之中,这些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观测结果的精确性受到干扰。

1.2 人员因素

许多观测工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可能会在进行观测时产生错误操作以及维护不当等问题,最终使得观测业务的整体质量进一步降低。举例而言,在夏天开展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因为降水量增加与雷雨天频繁出现等原因,业务计算机长期处在调制解调器拔掉的情况下。同时在雷雨天里,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也会遭受一定的影响,最终使得设备发生故障,以至于难以继续进行观测。

1.3 设备因素

目前,测量设备是否拥有足够的精确性已经成为了气象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世界气象组织设置了一套自动观测设备精度标准,在此标准下虽然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气象观测设备都可以达标,但在常规观测设备的精确性方面,许多国家使用的设备并不满足精度标准。为了确保自动观测仪器的精确性可以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所设置的标准,设备的制造费用、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增长,这也导致设备维修以及实际运用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2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影响

人工观测的主要缺陷在于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几乎所有观测人员都具有各自的观测习惯以及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若发生误差就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做出补救,这会导致观测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在开展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测设备不会发生故障,各种监测与业务软件能够稳定运行,并实现各种气象要素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依靠上述流程取得数据信息,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并为气象观测预警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当前已经初步达成了各大气象观测站点的自动化发展,同时针对其服务体系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科学的配置。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开展以下几项改革工作:首先应当调整观测项目,依据气象局提出的具体需求来扩充观测项目以及业务,确保项目能够契合气象服务的需求,从而让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把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进行实践运用,并使用数据控制系统来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从而让气象信息拥有更强的时效性;再次要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在搜集各种气象数据的同时开展高效的质量控制,从而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质量;最后要增加在观测设备方面的投入,为各大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优质的观测设备,同时对相关技术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能够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气象观测。

4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控制措施

4.1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自动化业务的工作质量,需要结合气象观测需求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精准观测。在使用仪器对气象数据实施自动观测时应当确保观测软件可以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保证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在观测时应当和同期观测到的数据展开对比分析,结合检测数据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确保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提升观测作业和传输作业的准确性。其二,服务高效。在自动化观测业务中会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对气象信息实施监控,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加工数据,将其制作为更加直观的信息或者产品,能够及时满足相关对象的需求。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需要立即对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到故障出现的原因,提高故障解决速度,为自动化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4.2建设合理的仓储设备管理制度

在气象观测作业中设备的应用性能会直接影响到作业质量,因此需要针对设备制定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为了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合理化水平,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设备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为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约束使设备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序。首先,应当明确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容,告知设备管理人员在对设备进行管理时,应当对气象观测设备参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记录,可以为后续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技术。由于气象观测涉及到的设备数量较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可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还可以避免数据丢失现象的出现。

4.3 提高业务人员综合能力

人才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业务人员才能完成质量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业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利用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意识以及职业素养水平,丰富业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性较差的问题,进而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作业队伍。除去对现有业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当积极吸引新型人才前往工作岗位,由专业人才实施气象测报,为业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利用人才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升业务人员对观测仪器的了解程度,对仪器工作原理、内部构造有新的认知,加强设备使用熟练度,从而提高气象测报工作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观测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使得气象预报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准确。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传统气象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人工投入,对气象数据进行自动收集、自动处理、自动存储、自动传输,能够提高气象观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防止数据记录错误的现象出现。但是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容易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从而影响到气象数据的质量,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作业的质量,推进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晓旭.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优化处理[J].新农业,2021(02):8-9.

[2]吕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优化处理[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45+44.

[3]陆占东.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运行后人工观测项目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7):86-87.

[4]陆曼曼,林明,叶青.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研究[J].河南科技,2020(20):151-152.

[5]白玉玲.地面氣象观测自动化的弊端分析及应对处理[J].农村实用技术,2020(07):174.

作者:曾广香 曾广鹰

第四篇: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

摘 要:新时期下,对县级的气象部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其综合气象的观测能力是主要的改革目的。加强县级综合气象的观测能力是保证气象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现代气象业务的首要任务便是深刻切实地认识到提高县级综合气象观测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准确地定位发展目标,明确任务重点,科学、合理地推进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

新一代雷达监测以及自动化气象站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综合气象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而类似的先进技术在气象观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新时期下,面对新的挑战,应该如何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工作?这需要相关部门未雨绸缪,早做谋划,把控全局,做好管理工作。在对各地县级气象观测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1 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原因

1.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根据各地县级气象观测台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以及气象台工作员工的不懈努力,我国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基本上大多数县级气象站都实现了点到面,面到立体的发展模式。自动化气象业务管理逐渐取代了人工观测,观测数据也逐渐从基础数据向信息资源的重要进步。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1.2 不断变化的气象业务的服务需求

尽管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已经逐渐得到完善,但是现代社会大量的气象业务服务仍然是我国气象观测中的问题。大自然气象的突发性、局地性以及持续性等特征,以及人们对气象服务的精确性、专业性以及可靠性等要求;这些都需要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具备高精度、全要素、高密度的条件。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县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地区对于高原气象的观测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存在精度不够、探测范围大无法全覆盖,检测装备易故障及无法及时修复等问题;有的地区气象业务观测科学水平低下,检测资料梯次的质控工作没落实到位,气象观测站的岗位职责没有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适当进行转型。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国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工作的开展。

2 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2.1 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影响下,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也越多越高。特大洪涝、海啸、大范围干旱、冰雹以及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多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防御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势在必行的。各地气象观测部门全面及时地捕捉当地的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

2.2 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危机(水资源、能源、生态危机),必须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而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是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在加强对气候变化评估和观测的同时,要进行有序的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温室气体这一类造成气候极端变化的空气成分进行长期监测和采样分析,分析气象观测数据资料。

2.3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以及酸雨等现象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出行和身体健康。因此深入分析气象和大气环境之间的联系,利用气象观测来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的能力建设。比如建立雾霾、酸雨、大气成分等大气环境观测系统,改善大气污染问题,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4 气象业务的科学追求

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具有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现代化气象观测体系。因此加强气象观测设备,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吸纳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实力雄厚的气象观测体系,是目前气象观测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县级气象单位的只要业务之一,观测能力体现了一个气象站的观测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因此更有必要加强县级综合观测的能力建设。

3 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的能力建设的策略

3.1 建设自动化气象体系

相比人工的气象观测体系,自动化气象觀测网能更全面、更及时、更精确地对气象进行监测和评估。县级的气象观测单位根据上一级气象单位发布的气象观测计划,结合当地的气象特点,针对性地完善各自单位的气象观测网以及观测项目。提高气象频发地区以及重点区域(重要通电线路、重要水利干线、重要经济开发区、重要林区、重要输油设施等等)的观测密度,充分利用各种观测设备,结合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气象监测。稳步推进天气现象、空气能见度、降水、酸雨以及雾霾等气象观测要素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网络建设。

3.2 积极发展各种专业气象观测

气象观测不仅仅是单纯充当天气预报的作用,专业气象观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服务不同行业。各地县级气象观测单位要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对气象观测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元化的气象管理机制,实行共享模式,发展农业、能源、旅游、交通和生态环境等不同行业的专业气象观测。

3.3 创建全方位的气象监控平台

随着社会对气象观测逐渐增长的需求,创建全方位的气象监控平台是提高其观测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气象观测的自动化发展,用全方位的气象监控平台来替代传统的业务值守班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就是在管辖区域建立全天候的天气监测,采取多测点进行观测,全计算机智能设备进行监控,从而实现监、测、控为一体的气象值班平台,实现气象观测单位岗位的最优化配置。

3.4 强化观测装备,建立专业的设备维护团队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引进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是实现气象现代化观测体系的必要条件。随着观测设备数量的增多,必须建立由上级进行技术指导,下级进行设备维护的保障体系。组建由专业能力、机动性强的专业设备维护团队。建立运行高效、上下协同以及调度灵活的管理机制,完善有关的技术装备的应急维护平台和装备的运行监控。提高县级基层气象观测单位观测设备的技术支持以及维护和应急支持。

3.5 进行气象观测资料自控

县级气象单位需要加强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对观测的数据资料进行完善,按照采集、检查和传输的工作流程对数据资料进行质控技术研究。创建以县级为主要重心的观测数据质控平台,完善相应的制度规定,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升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可用性和精确性。此外还可以实行数据的档案化和信息化管理,鼓励开展数据信息朝着业务产品转换的方向的工作研究。

4 结语

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的能力建设是实现我国气象观测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同时也关系着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该任务繁重且艰巨。因此气象观测部门应该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该管辖区域气候特点的气象观测网络体系,有效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当地人们提供准确的、可靠地、科学的气象数据信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福,沈雪峰,宋文英,等.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浙江气象,2011,32(4):7-10,42.

[2]廖水莲.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大科技,2015,(29):290,291.

[3]王秀丽,高学芹.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36(1):165-166.

[4]李盼盼.新形势下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0):342.

[5]田维恩,田盼盼,农树海,等.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建议[J].地球,2016,(12):415.

(作者单位:甘孜州稻城县气象局)

作者:何翔

第五篇:气象观测装备编码方法研究

[摘 要] 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网在用气象装备种类多樣,分布区域广泛,各类产品品目达500余项,涉及高空、地面、遥感、通讯、通用设备等方面,如新一代天气雷达备件3 000余种,自动气象观测站备件100余种,但缺乏统一的编码规则,无法对入网装备进行跟踪统计。本文对综合观测网内的主要装备进行类别梳理和划分,对气象装备的命名进行专用术语定义,确定装备分类原则和方法,有助于规范气象观测装备命名和自动化编码,为气象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基础,方便、规范气象装备的使用、流转、定位追踪、数量统计与仓储。

[关键词] 气象装备;分类;编码结构;动态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13

[

1 引 言

目前国际气象学领域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尚未规范统一装备编码制度,在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制定的多用途国际产品目录HS编码体制中,测量、水文、海洋、气象和地球物理仪器及用具被归为一个大类。该制度于1988年正式实施,目前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作为征收关税和贸易统计的基础,不过HS编码无法对各类气象仪器单体设备及其组件单元进行唯一性识别。

在美国,Integrated Publishing公司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气象仪器设备编码方案,在其逻辑备件库中涵盖了设备整机、零件、传感器、相关仪表等286大类产品,采用前13位为固定含义的可变长度编码体制。每个单品均可在所属的大类中获得唯一性编码,可以进行网上定位追踪,每条编码的关联信息包括国家类别识别编号、国家库存数量、产品描述、供应单位的商业或政府机构代码、产品序列号等。

我国尚无气象装备编码或相关的国家标准,只有气象行业已制定的两类气象装备编码行业标准,即“QXT 7-2001 气象仪器系列型谱”与“QXT 6-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上述标准只对部分气象装备,主要是成套设备进行了编码,无法满足备件、辅助设备、耗材等相关气象装备编码与管理的要求。另外,上述标准中,编码包含信息量小,仅有分类、型号等内容。

总而言之,上述标准制定完成距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中,气象装备的品类变化很大,气象装备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编码规则来替换上述标准。气象装备编码规范对于气象装备的唯一标识,对气象装备从生产、采购、仓储、使用到报废的全寿命过程规范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气象探测装备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2.1 分类原则

遵循 “GB/T 7027-2002” 第5章中定义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与综合实用性5项信息分类基本原则,可规范生成对气象装备唯一标识的编码方法,适用于现有入围的各气象装备生产厂商,以及其生产的各类气象装备,同时也能够适应今后新进厂商与新增设备。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是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的基础,分类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唯一性,即任意单品气象装备的编码不重复。

(2)扩展性,能够适应气象装备不断淘汰与更新。

(3)全面性,该编码规范能够对所有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编码。

(4)兼容性,与“GB 12904-2008 商品条码”等其他现行国家物品编码标准兼容。

2.2 气象观测装备分类与分类依据

根据 “GB/T 7027-2002”6.2节定义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按照气象观测装备的用途划分出观测设备、组件、耗材3个门类。

观测设备是指用于气象观测的各类观测设备及其组件,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工作原理及属性,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分类方法见表1~表3。

组件是指气象观测设备中功能高度集成且可替换的单元,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耗材是指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器材、材料,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2.3 编码结构、含义及格式

为了兼容编码的人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采用有含义编码并置码,并置码的定义参见“GB/T 7027-2002” 8.2.6节的规定。气象观测装备编码是为规范、简化气象观测装备管理工作而编制的装备身份标识码,可实现唯一区分气象观测装备,并且不随气象观测装备的使用状态改变而变化。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编码结构见表4、表5。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装备类别码为层次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所属分类;厂商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生产厂家,长度为8个字符,编码结构兼容EAN-13条码规范中厂商代码。当厂商码使用EAN-13条码中厂商代码且长度少于8位时低位置“0”;序列码为组合码,用于相同装备的唯一性标识,由型号批次码、生产日期码和顺序码3部分组成;校验码采用环冗余校验算法生成,用于编码纠错和自动识别正确性检验。

3 应用前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气象行业编写并实施了气象物资分类编码,为气象装备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气象行业装备保障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薄弱,与美国等外国气象部门的装备保障管理水平差距更大。

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以人工记录的方式实施管理,部分省份开发了单机版装备库存管理系统,每个系统使用的编码未进行统一标准化,不具有通用性。气象装备没有科学、统一的编码标准,对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应用等人工投入过大,不利于装备寿命跟踪及维护维修,无法满足目前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需求。

建立气象装备编码规范,通过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系统,可以促进和实现气象装备基础信息管理的进一步信息化和规范化,增强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的通用性,逐步实现全国气象行业装备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寿命周期的编码信息化动态管理,促进全国气象行业及相关行业所用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GB/T 17710-1999, 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S].1999.

[2] QXT 6-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S].2001.

[3] QXT 7-2001 气象仪器系列型谱[S].2002.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7027-

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0113-2003 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作者:方海涛 吴奇生 钱毅 窦炜明

上一篇:设计师论文下一篇:企业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