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2019年计划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的工作计划能为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拟定方向和实现路径,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新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做好计划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支部2019年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党支部2019年计划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1. 序言

2. 政治合作

2.1 高层互访与对话

2.2 磋商与合作机制

2.3 立法机关、协商机构、政党、地方政府交往

2.4 中国与非洲联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

3. 经济合作

3.1 农业、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3.2 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

3.3 基础设施建设

3.4 能源资源合作

3.5 海洋经济

3.6 旅游

3.7 投资与经济合作

3.8 贸易

3.9 金融

4. 社会发展合作

4.1 发展合作

4.2 医疗与公共卫生

4.3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4.4 减贫经验交流

4.5 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

4.6 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5. 人文合作

5.1 文化

5.2 新闻与媒体

5.3 学者与智库

5.4 民间交往

5.5 青年与妇女

6. 和平安全合作

6.1 军队、警察与反恐

6.2 反腐败、领事、移民、司法与執法

7. 国际合作

8.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

1. 序言

1.1 2018年9月2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以下称“双方”)以及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分别出席了峰会和部长会。

1.2 双方满意地回顾了中非关系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认为论坛成立18年来,日益成熟高效,不断丰富中非关系内涵,促进中非合作全面深入发展,引领和带动了国际对非合作,并一致认为应继续维持论坛现行机制。

1.3 双方对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及《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项后续行动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感到振奋,决心本着《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精神,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中非人民。

1.4 双方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正在全面推进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致力于建设一体化、繁荣、和平的非洲,双方发展理念相通,发展战略契合,发展优势互补。双方将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1.5 双方认为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决心充分发挥中非合作论坛优势,支持中非共建“一带一路”。

1.6 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以支持非洲培育内生增长能力为重点,回应非方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吸引投资、提振出口等诉求,持续加大对非洲的投入和合作力度。

1.7 为落实会议成果,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规划今后3年或更长时间中非各领域友好互利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并一致通过本行动计划。

1.8 中方愿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八大行动”,支持非洲国家加快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八大行动”内容将在本行动计划各分领域条款中具体体现。

2. 政治合作

2.1 高层互访与对话

2.1.1 继续密切高层交往,深化传统友谊,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夯实中非关系政治基础。

2.1.2 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方支持非洲国家自主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治理水平。中方愿同非方分享改革开放成功做法和经验,举办中非治国理政论坛,在中非合作中不断加强发展思路和理念对接。

2.2 磋商与合作机制

2.2.1 为加强中非关系与合作的规划和落实,双方同意完善中国与非洲国家双边委员会、战略对话、外交部政治磋商、经贸联(混)合委员会以及联合工作组、指导委员会等机制建设。

2.2.2 继续增强中非外长定期政治磋商机制作用。

2.3 立法机关、协商机构、政党、地方政府交往

2.3.1 加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非洲各国议会以及泛非议会、非洲议会联盟等非洲区域性议会组织友好交往,增进立法领域交流互鉴,深化友谊,促进合作。

2.3.2 扩大和加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与非洲国家议会、地区议会、泛非议会和非洲议会联盟的交流与合作。

2.3.3 深化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与非盟经济社会文化理事会及非洲各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等相关机构的交往。

2.3.4 加大政党高层交往频率,深化政治互信,提升干部培训合作水平,深化双边和多边政治对话,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交流。

2.3.5 加强地方政府交流,支持双方建立更多友好省市关系,丰富友城关系内涵,完善“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机制,推动中非地方合作持续发展。

2.4 中国与非洲联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

2.4.1 双方认识到非盟在维护非洲和平稳定、一体化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非方赞赏中方为支持非洲和平稳定与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2.4.2 同意巩固和加强中国同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友好交往势头,不断增强战略互信,深化务实合作。

2.4.3 中方赞赏非盟委员会加入中非合作论坛以来发挥的积极作用,欢迎非盟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2.4.4 中方将继续同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开展磋商与对话,就非洲整体和次区域经济发展、地区重要问题等加强沟通,并继续支持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加强能力建设。

2.4.5 中方赞赏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的签署。双方愿探讨扩大自贸区建设领域合作。

3. 经济合作

3.1 农业、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3.1.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感谢自上届峰会以来中方向非洲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助力有关国家缓解危机、提升粮食安全水平。中方将根据非方急需,继续提供粮援,非方将为上述工作提供支持和配合。

3.1.2 中方支持非洲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帮助非洲推动农业升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调试农业机械适应非洲本土情况,培育有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非洲经销商,支持非洲乡镇产业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共同繁荣,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

3.1.3 中方将与非洲共同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

3.1.4 中方支持非洲增强高科技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能力,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以及粮食短缺问题。双方鼓励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水平、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利用能力和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水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力。

3.1.5 双方将共同努力完善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应急反应机制,中方愿为该机制运行提供支持。非方赞赏中方开展农业技术能力服务,实施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互派项目,培养青年农业发展带头人,开展农业科研、技术培训与转让等合作,支持非洲建立生产—加工—营销等农业全产业链。中方将与非方继续加强农业政策磋商、规划设计等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包括非盟主导的食品安全项目与活动。

3.1.6 中方将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开展专家交流向非方进行技术转移,开发新的农业研究成果,包括分子级别植物疾病检测与识别、病虫害分析、种子检测认证、生物安全级别高危物质隔离检疫等。

3.1.7 共同推动中非农业领域合作机制化,建立中国—非盟农业合作委员会,定期举办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深化中非农业领域人力资源合作和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帮助非方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

3.1.8 建立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中非农业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广泛开展投资促进、技术交流、联合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3.1.9 中方将加强与非洲棉花生产国合作,全面提升非洲棉花产业规划、品质标准、生产加工、储运贸易能力,促进棉花价值链增值,扩大非洲在国际棉花市场份额。

3.1.10 中方将加强蔗糖业领域对非合作,积极研究推动潜力大的糖产品贸易的可能性。

3.1.11 双方将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开展合作,增加农业企业产品区域市场出口能力,增强基层现代农业管理能力,双方将探讨家禽养殖废物处理技术合作。

3.2 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

3.2.1 中非开展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互有需要、互有优势,双方愿充分发挥中方在装备、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对接中非双方的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需求,共同发展实体经济。

3.2.2 中方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等加大对中非产能合作的支持力度,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

3.2.3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引领下的中非产能合作,充分发挥产能合作机制作用,推动具体项目取得务实成果,充分发挥大项目合作对深化产能合作的示范效应。中国决定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

3.2.4 中方将加强对非洲加工制造业、经济特区、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建设工业园区、开展技术转让,提升非洲国家经济多元化程度和自主发展能力。

3.2.5 非洲国家将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提供高效务实的政府服务,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开展产能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3.3 基础设施建设

3.3.1 赞赏双方共同积极落实“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双方将秉持集约发展理念,以项目经济社会效益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和良好治理等领域互利合作,保持非洲有关国家债务可持续性。中方支持中国企业利用先进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等帮助非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互联互通。

3.3.2 双方愿根据非洲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兼顾国家发展实际需求和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基础上,探讨并推进非洲大陆、地区和次区域互联互通项目的建设合作。中国决定和非盟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支持中国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跨境水资源等合作,同非方共同实施一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

3.3.3 中方愿在中非區域航空合作框架下,向非洲国家供应民用支线客机,为非方培训专业航空人才,增强非洲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接轨的能力,支持中国企业同非方设立合资航空公司,建设机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共同推动非洲区域航空发展。

3.3.4 中方支持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建设。中非将在实现航空市场准入目标方面相互支持,推动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旗舰项目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建设,支持双方空运、海运企业建立更多中非航线。双方将积极研究签署更加自由、灵活协议的可行性,增进航空市场准入合作。中方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港口、机场和航空公司,非方对此表示欢迎。双方继续开展通信和遥感卫星及应用等领域合作。

3.3.5 双方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将加强主管部门交流合作,分享信息通信发展经验,共同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鼓励企业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合作。

3.3.6 双方将积極探讨和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中方愿支持非洲国家建设“智慧城市”,提升信息通信技术在维护社会治安、反恐和打击犯罪等方面的作用,与非方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3.3.7 双方鼓励和支持各自企业合作参与非洲国家光缆骨干网、跨境互联互通、国际海缆、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3.3.8 双方愿加强在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中的合作,促进在人员培训、网络互联互通、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协作。双方愿就信息通信技术政策和发展开展战略咨询,共同努力缩小非洲数字鸿沟,推进非洲信息社会建设。

3.4 能源资源合作

3.4.1 中非将加强能源、资源领域政策对话和技术交流,对接能源、资源发展战略,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制定因地制宜、操作性强的能源发展规划。双方愿共同努力推动在非洲设立中非能源合作中心,进一步促进中非能源交流与合作。

3.4.2 双方鼓励和支持中非企业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能源贸易、能源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实施绿色金融能源示范项目,探索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合作方式。中方将支持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在非洲的发展,支持使用蓄电池和完善电网。

3.4.3 中方支持非洲能源领域能力建设,为相关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切实提高非洲国家建设和管理本国能源体系的能力。

3.4.4 中方愿在尊重非洲国家意愿的基础上探讨与第三方开展对非能源领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非洲能源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推动项目取得进展。

3.4.5 双方愿积极考虑共同建立“中非地学合作中心”,开展国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各自国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能力。

3.5 海洋经济

3.5.1 双方认识到海洋经济领域的巨大合作潜力,将共同推进蓝色经济互利合作。

3.5.2 中方将继续在国际海事组织技术合作框架下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海运人才和加强能力建设,促进海运业可持续发展。

3.5.3 双方将加强港口间的交流合作。中方将为非洲国家编制海岸带、海洋经济特区、港口和临港工业区建设以及海洋产业相关规划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支持非洲国家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加强促进蓝色经济的合作,开展投融资合作。

3.5.4 双方愿积极考虑共建“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继续加强在近海水产养殖、海洋运输、船舶修造、海上风电、海上信息服务、海上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岛保护与管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极地考察等方面合作与交流。

3.5.5 双方鼓励中非航海院校和海洋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中方将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方式提升非洲国家海洋领域能力建设。

3.5.6 中方支持非方加强海上执法和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建设,为海洋资源开发与合作创造良好安全环境,通过发展蓝色经济,推动环境、社会、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6 旅游

3.6.1 中方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双方将推动实施更加便利的旅游签证政策,简化通关手续,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力争实现双向旅游交流人数稳步增加。

3.6.2 双方将继续邀请对方国家参加旅游展会、举办旅游宣介会等活动,为中非旅游部门和旅游业界交流经验、洽谈业务、推介产品搭建平台。

3.6.3 鼓励双方地方政府、旅游和旅游贸易企业间增进对话,加强合作,增加人员往来和游客数量,扩大双向投资,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旅游发展信息和经验交流。

3.6.4 鼓励双方开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和培训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双方将合作改善非洲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促进赴非洲国家邮轮旅游和过境旅游的发展。

3.7 投资与经济合作

3.7.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合作新建或升级工业园区等经济贸易合作区所做努力,为非洲劳动人口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助力非洲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

3.7.2 继续鼓励和支持双向投资,努力减少投资壁垒,合作商签、更新和落实双边投资协定,为双方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支持成立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支持非洲为私营部门投资区域性项目协调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3.7.3 用好中方对非合作倡议及其相关工具,用好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来鼓励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用好对非投资论坛平台,加强发展经验交流、产能合作和投资贸易合作,分享投资政策和机会、法律法规、经济发展与合作领域等方面信息,进一步发挥对非投资智库联盟作用,为优化非洲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3.7.4 继续开展税收领域务实合作。中方通过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支持非洲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进一步商签和落实中国与非洲国家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解决跨境纳税人涉税争议,为中非投资和经贸往来提供良好税收环境。

3.8 贸易

3.8.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通过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海关、税务等执法能力,升级海关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等,助力非洲推进贸易畅通。中方将继续在市场准入、人员培训、海关等方面开展对非合作。

3.8.2 中方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同非洲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谈判,愿秉持互利、共赢、开放原则,与非方积极探讨合作可行性。

3.8.3 中方支持非洲提振出口能力,决定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重点关注扩大非洲含附加值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华出口,支持地方政府和商协会组织企业赴非开展贸易促进活动,定期举办中非品牌面对面活动。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欢迎非洲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并提供必要的优惠和便利措施。

3.8.4 中方将继续积极落实给予同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承诺,根据双边换文情况给予有关国家上述优惠待遇,并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受惠国家享惠便利化。

3.8.5 中方支持企业遵循互利共赢原则,与非方开展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中方企业承揽的铁路、电信、电力等重点项目提供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支持设立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双方欢迎并支持成立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

3.8.6 中方将积极拓展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能力建设,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推进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和培训。

3.8.7 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及海关方面交流合作。中方将支持非洲国家海关提高管理和现代化水平,扩大与非洲国家海关的通关便利、执法和能力建设合作,打击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假冒侵权、商业瞒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非洲实施50个贸易畅通项目,促进中非贸易健康顺利发展。

3.8.8 中方将同非洲开展电子商务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包括提高出口管理水平和能力,建设互联网签证系统,引入电子证书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3.8.9 中方将加强同非洲国家在标准和计量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非洲国家提升标准和计量能力建设。

3.8.10 为促进互利合作,中方将继续促进非洲在华设立企业便利化,并保护非洲在华投资企业合法权益。

3.9 金融

3.9.1 中方将向非洲国家提供优惠性质贷款、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额度支持,适当提高优惠贷款优惠度,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贷款条件,支持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非产能合作和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农业和制造业发展以及全产业链综合开发。中方将提供200亿美元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

3.9.2 在对非投融资合作中,中方秉持不附加政治条件、互利共赢、集约发展等原则,支持非洲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愿为非洲国家解决债务可持续问题,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继续作出积极努力。

3.9.3 非方欢迎《“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中方将同非洲开发银行等非洲地区多边开发银行加强合作,做好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的后续投资管理。

3.9.4 支持双方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多边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间加强合作,建立中非开发性金融论坛和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为非洲国家提供形式多样的资金组合安排。双方将加强合作吸引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有长期投资倾向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

3.9.5 在遵循多边规则和程序的前提下,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框架下的合作,为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9.6 继续加强本币结算合作,扩大本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融资中的使用,支持非洲人民币清算行业务发展。中方欢迎非洲主权、多边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券,愿为此提供便利,助力非洲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非方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便利性。

3.9.7 继续鼓励并支持双方金融机构在符合各自法律法规和审慎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在对方国家增设分支机构,扩大业务往来。中方金融监管部門愿继续加强与非洲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合作,共同维护中非金融体系稳健运行、良性发展。

4. 社会发展合作

4.1 发展合作

4.1.1 非方赞赏中方长期以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和人民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中方将加大对非洲国家特别是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深化南南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1.2 非方赞赏中方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下帮助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将同非方加强发展经验交流,支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合作,继续利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非洲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非盟《2063年议程》。

4.1.3 非方赞赏中方支持非盟和次区域组织升级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政府办公条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1.4 中方将向非方提供1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4.2 医疗与公共卫生

4.2.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共同应对重大突发性疾病挑战,支持非洲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体系建设。中方将继续扩大对非医疗卫生援助力度,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支持非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建设有应变力的公共卫生体系,为非洲国家实施《国际卫生条例(2005)》卫生相关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2.2 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能力,更好地为非洲民众服务;继续支持中国和非洲医院开展示范合作,加强专业科室建设;继续为非洲国家培训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

4.2.3 中方将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中非友好医院等旗舰项目,实施中非新发再发传染病、血吸虫、艾滋病等疾控合作项目,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医疗巡诊活动,向非洲国家提供医疗及技术支持。

4.2.4 中方将继续与非洲国家开展控制疟疾项目,支持非洲2030年加速消除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框架,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疟疾控制和清除目标。中方将支持中非双方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合作,鼓励中国医疗机构和企业赴非洲合作经营医院、生产药品、完善信息系统,与非洲合作提高卫生和临床诊断服务及医药产品的可及性,提高非洲医疗卫生领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非方将为此方面合作提供便利。

4.2.5 继续加强卫生健康领域高层交流,开展机制性的中非卫生领域高层对话,继续举办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分论坛。

4.2.6 支持中医药和非洲传统医药合作,加强高层交流,鼓励中医药和非洲传统医药机构在非洲建立中医药和非洲传统医药中心,开展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合作。

4.2.7 中方将通过双边或非洲疾控中心和地区合作中心等渠道同非方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及时通报疫情防控信息,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卫生检疫专业技术人员。

4.2.8 中方将继续帮助非洲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和政策制定,实现普惠医疗,包括加强基础医疗,缩小软硬件医疗条件差距,增强重要药品生产能力,在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探讨医疗技术转移。

4.2.9 中方将通过加强双多边合作、分享临床技术、支持重点项目等方式,帮助非洲抗击艾滋病、肺结核、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和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

4.2.10 非洲大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流行病疫情反复暴发。为促进非洲卫生事业发展,中方已承诺支持全非公共卫生机构——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埃塞俄比亚政府已为该中心提供优质地块。非方赞赏中方所作贡献,承诺为中方支持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提供一切必要支持以及承诺建成后充分利用这一个机构,发挥其在非洲公共卫生事业中的作用。期待该项目早日在亚的斯亚贝巴建成。

4.3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4.3.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人文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升级改造文化艺术设施,落实卫星电视项目,提供学历学位教育和政府奖学金名额,促进双方在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学者智库、社会组织、青年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夯实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基础。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心相通。非方欢迎中方支持其在学校建设气象监测站,以进行早教、教育、培训、数据收集和环境管理。

4.3.2 非方赞赏中方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总结分享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治国理政成功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管理高端人才。中方将继续支持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平台作用,推动开展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团结互助的南南合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4.3.3 中方将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为非洲培养更多各领域专业人才,继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搭建中非高校交流合作平台。

4.3.4 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现有孔子学院(课堂)发展,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课堂),欢迎非洲各国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方愿通过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赠送汉语教材和教学材料,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帮助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支持非洲各国开展汉语教学。

4.3.5 注意到中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设立的援非教育信托基金项目实施顺利,成果显著,双方支持该项目继续实施并延长四年(2018—2021年)。

4.3.6 中国将继续支持津巴布韦哈拉雷非洲能力建设基金总部的非洲能力发展学院建设,为非盟《2063议程》实施提供能力建设支持,确保非洲国家和各次区域组织人力资源水平、机构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4.4 减贫经验交流

4.4.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实施“幸福生活工程”等减贫项目,提升非洲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改善乡村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护非洲妇女儿童健康。非方赞赏中方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偿还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4.4.2 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减贫事业发展,帮助非洲人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4.3 中方将继续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中非青年减贫与发展交流项目”等活动,不断加强减贫经验交流和共享。广泛动员中非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中非减贫合作,逐步建立政府间、社会间的多层次减贫对话机制。

4.4.4 中方将根据非洲国家需求,继续举办减贫政策与实践研修班,并向非洲国家提供减贫与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中方愿不斷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效果,积极构建中非减贫学习交流网络。

4.4.5 中方将与非洲国家及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合作开发减贫知识产品,为非洲国家提供减贫政策咨询,并派出专家或志愿者提供技术支持。

4.4.6 中方将继续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展村级(社区)减贫试点项目,启动非洲农村带头人培养计划,为非洲国家村级减贫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4.4.7 中方将与非洲国家共同研究实施减贫示范工程,为非洲国家减贫与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

4.5 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

4.5.1 中方将继续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非科技伙伴计划2.0”,重点围绕改善民生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并与非方合作推进实施“非洲科技和创新战略”,帮助非方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5.2 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中方欢迎非方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先进适用技术与科技管理培训班”、“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与“藤蔓计划(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计划)”,开展“非洲青年科技人员创新中国行”活动,鼓励中非双方智库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对话,增进中非政产学研各界的交流和了解。中方将采取举措支持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合作,鼓励和支持对非技术转移。双方都认识到,创新和研发是实现增长、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依靠创新成果维持高速增长。中国将增强与非洲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合作。

4.5.3 双方认识到,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来临。计算领域量子物理规则的应用将给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大数据、区块链和其他应用方面带来巨大影响。中国将结合自身优势,为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5.4 双方将加强与科研创新战略和政策相关的信息和经验交流,强化科研创新实践和法律的信息和资料收集。

4.5.5 中方理解并重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其他自然条件,在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问题上的特殊关切。

4.5.6 结合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鼓励双方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培养科技人才,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5.7 探讨开展科技园区合作,中方愿与非方分享中国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经验,在园区规划、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产业对接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4.5.8 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大陆的科技旗舰项目——国际大科学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

4.5.9 继续支持“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和粮食安全、水环境治理与饮用水安全、公共健康、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示范等方面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联合部署一批重点科研合作项目。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以扩大可再生能源在非洲的使用和加快相关技术的应用,从而应对多种目标,重点包括扩大能源服务可及性,加强能源供应安全和保护环境。

4.5.10 继续支持“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实施科教融合,中方愿结合科研合作,向非洲国家提供150个硕士和博士留学名额,培养一批非方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

4.5.11 中方愿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帮助其设立连接研究和生产领域的中间机构(即技术转移局)。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转移,向企业推广有价值的研究活动,研究并评估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经济潜力,促进地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和非洲各国知识产权主管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培训、公众意识、知识产权审查与注册的体系和实践等方面合作。

4.6 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4.6.1 非方赞赏中方积极落实“中非綠色发展合作计划”,增强非洲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友好型农业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支持非洲致力于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4.6.2 中方决定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重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合作。

4.6.3 共同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通过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对话、推动环境产业与技术信息交流合作、开展环境问题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深化中非环境合作。继续实施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在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领域为非洲培养专业人才,加强能力建设,促进非洲国家绿色发展。

4.6.4 持续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合作,并争取通过中非政府间、科研机构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推广等务实合作,推动双方逐步走上森林可持续经营道路,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贡献。

4.6.5 共同推进中非竹子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竹藤资源可持续经营、竹藤产业创新发展、竹藤产品开发与扶贫、竹藤产业政策与标准化等领域对非能力建设援助,争取合作实施竹藤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提升整个非洲可持续利用竹藤资源、发展现代竹藤产业的能力。

4.6.6 中方愿支持非洲加强荒漠化防治能力建设,欢迎非洲有关国家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中国荒漠化治理模式和技术,开展实地示范项目。

4.6.7 非方高度赞赏中国政府支持非洲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力打击盗猎、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主动停止国内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等行动。双方将加强在保护野生动植物领域的合作,加强在政府间协议、国际公约等多边场合的立场沟通与协商。中方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能力,为非洲国家提供生态保护领域培训名额,探讨合作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项目,联合打击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积极鼓励在打击盗猎及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4.6.8 中方愿继续为非洲国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气象和遥感应用设施和教育培训援助,支持非洲气象(天气和气候服务)战略的实施,提升非洲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4.6.9 中方愿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深化与非洲各国的务实合作,通过物资赠送及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4.6.10 完善多层次的防灾减灾救灾合作对话机制,扩大在旱灾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实用抗旱技术推广、增强社区抵御旱灾风险能力、灾害应急、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的交流。

4.6.11 针对非洲灾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公众,中方将定期举办灾害风险管理类、减灾救灾技术应用类和公众意识提高类的研修班和技能提高班,并视情派出中方专家实地指导和开展有关培训和社区能力建设活动。

4.6.12 在灾害应急期间,应非洲国家要求,中方将提供基于空间技术的灾害应急快速制图服务。

5. 人文合作

5.1 文化

5.1.1 持续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共同倡导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互鉴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5.1.2 不断拓展交流合作层次,继续落实政府间文化协定执行计划,保持各级政府间互访对话势头,同时加强地方交往,通过友城等渠道打造中非城市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5.1.3 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继续鼓励和支持中非文化艺术团组参与对方举办的国际性艺术节,扩大中非文化艺术的国际认知度。

5.1.4 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创意经济发展,对接《非盟文化和創意产业行动计划》需求,根据非方需要推进和扩大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

5.1.5 中方将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

5.1.6 探索中非文化产业合作的可能性,鼓励和支持双方政府和业界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5.1.7 鼓励和支持中非开展文化领域的思想对话和沟通,共同推动国际汉学和非洲研究的发展。

5.1.8 探讨在双方培训研究机构和其他类似文化机构间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的可行性。

5.2 新闻与媒体

5.2.1 共同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中方将继续实施中非新闻交流中心项目,继续举办非洲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推动双方更多新闻媒体人员交流互访,支持双方更多新闻机构互派记者。

5.2.2 中方将积极为非方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非方欢迎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开展广播电视传输播出网络建设、运营及节目营销等投资合作,同时保证当地人力资源建设和就业。

5.2.3 双方将为对方电视播出机构提供影视剧,探讨建立长期合作模式,继续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影视节展,积极开展纪录片、影视剧的联合制作。中方将支持非洲国家制作影视节目,加强交流并促进非洲影视作品进入中国。

5.2.4 中方愿积极推动与非方在新闻出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非洲通用语种图书出版项目合作,继续组织中国出版单位参加在非洲举办的重要国际书展。中方将推动本国出版企业向非洲知名公共图书馆、大学和中等学校图书馆赠送卫生、农业技术、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对外汉语教材及其他中文出版物。

5.3 学者与智库

5.3.1 赞赏“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成功实施,该计划加强了中非智库学者的合作交流,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将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

5.3.2 继续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智库论坛”,成立专门机构支持中非学术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鼓励论坛和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为中非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中非智库论坛框架下建立中非智库合作网络。

5.3.3 继续实施“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鼓励双方智库拓展合作,中方每年邀请200名非洲学者访华。

5.3.4 中方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欢迎和鼓励中非企业、金融及学术机构等为促进中非学术互动、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提供支持。

5.4 民间交往

5.4.1 中非民间交往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继续加强中非民间交流合作。

5.4.2 “中非民间论坛”的机制化为中非传统友谊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方重视“中非民间论坛”在加强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第四、五届“中非民间论坛”达成的重要成果,鼓励和支持中非非政府组织开展务实交流,特别是加强双方在民生领域的项目合作。

5.4.3 注意到首届“中非民间友好组织负责人会晤”成功举行,认为该会晤搭建了中非民间友好组织交流与合作的集体对话平台,支持该会晤机制化。

5.4.4 重视发挥“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的平台作用,促进中非民间友好交流合作。

5.4.5 鼓励中非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之间继续深化交流,通过团组互访、专题研讨、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形式加强合作。

5.4.6 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特殊需求人群领域的交流,重点是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工作、扶贫开发、无障碍设施建设、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5.5 青年与妇女

5.5.1 中方支持非洲开发人力资源,愿进一步实施中非青年互访计划,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推动更多中非青年互访。

5.5.2 中方愿以促进就业、提升能力为目标,继续在非洲国家开展面向青年的减贫经验交流及小微型社会民生项目,推动更多非洲青年参与中非合作,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

5.5.3 中方将围绕非方关切领域持续向非洲派遣青年志愿者。

5.5.4 继续加强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开展高层女性对话、专题研讨、技能培训、女企业家对口交流等,共同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实施面向弱势群体的妇幼心连心工程。

6. 和平安全合作

6.1 军队、警察与反恐

6.1.1 非方赞赏中方落实“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中方将增加对非洲防务安全援助规模,在社会治理、维稳、维和、网络安全、打击海盗和反恐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和理念、经验交流,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和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50个安全援助项目。

6.1.2 中方将继续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开展的有关维和行动,并考虑应联合国要求,派出更多人员参与在非维和行动。中方支持非洲自主维和能力建设,将继续向非方提供维和警务培训支持,增强维和行动能力,积极推进落实1亿美元的对非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并共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在联合国维和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非方赞赏中方向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以及把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

6.1.3 中方继续支持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在促进和维护和平以及冲突后重建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乍得湖盆地等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继续支持非洲国家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应对非洲挑战。中方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支持中非开展和平安全和维和维稳合作,将继续向非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支持萨赫勒、亚丁湾、几内亚湾等地区国家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

6.1.4 中方将设立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为中非在和平安全领域加强交流提供平台。

6.1.5 保持防务和军队领导人互访势头,加强中非在联演联训、反恐、搜寻、救援减灾方面的合作。

6.1.6 加强安全领域情报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支持彼此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注重标本兼治。

6.1.7 拓展防务和军事领域人员培训合作。继续加大对非军事人员培训,深化中非军队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中非军事医学合作,提升非洲军事医疗水平。

6.1.8 非方赞赏中方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鼓励中方加大支持在几内亚湾海域打击海盗的努力,加强在维护相关海域航道安全及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合作。

6.1.9 双方高度重視保障对方在本国机构及人员的安全,愿就此加强合作。

6.2 反腐败、领事、移民、司法与执法

6.2.1 加强反腐败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现有国际法律文件开展追逃追赃个案合作,并在本国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更加灵活的手段进行合作。

6.2.2 保持反腐败主管机构高级别代表团互访,促进司法、执法和立法领域交流与合作,完善引渡、司法协助和资产追回合作机制,加快商签《引渡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议。

6.2.3 加强在联合国等多双边机制下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倡导构建国际反腐败新秩序,鼓励在全球范围内更有力地预防和打击腐败。

6.2.4 中方愿支持非洲国家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将在2019年至2021年间,每年为非洲国家举办一期培训班,共培训100名非洲反腐败官员。

6.2.5 鼓励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加强中非执法安全合作,推动建立中非执法安全合作论坛,加强中非警务交流合作。

6.2.6 中方将在未来三年向非洲国家提供警用装备援助,并开展来华短期执法培训、执法联络员汉语培训和国际执法人才奖学金项目。

6.2.7 深化“一带一路”安保合作,以铁路安保、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安保合作为重点,加强情报、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深化联演联训,提高非洲国家执法部门保护本国重大经济项目安全的能力,同时做好在非洲国家的中国公民、中资机构、重大项目安全保护工作。

6.2.8 中方愿建立与非洲国际刑警组织对话与合作关系,并加强有关反恐和打击跨国犯罪情报分享和行动协调,共同开展相关培训援助工作。

6.2.9 双方愿加强领事合作交流、不断提升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6.2.10 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在国际刑警组织框架内推动开展为期三年的打击走私贩运野生动物及制品联合行动。

6.2.11 加强法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法治互信,推动法治交流,为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法律支撑和法治保障,共同致力于现有国际法治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6.2.12 继续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机制建设,不断提升论坛影响力和实效性,举办“国际投资经贸法律风险及对策研讨会”,继续开展法律人才交流与培训,不断完善中非联合仲裁机制,推动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发展,完善其在非布局,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鼓励并协助中非高校共建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和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关国家法律制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中方愿加强与非盟委员会在法律方面的交流与协调。

7. 国际合作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中非人民共同利益。

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协调与配合,在贸易、金融、环境保护、和平安全、人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8.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

8.1 对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外长联大政治磋商、高官会以及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与非洲驻华使团磋商继续保持高效、顺畅运转感到满意。

8.2 继续积极发挥论坛框架内现有分论坛作用,共同推进设立新的分论坛或推动已有分论坛机制化,进一步丰富论坛内涵,丰富中非间各领域合作。

8.3 根据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规定,决定2021年在塞内加尔召开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此前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召开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高官会。中非外长第五次联大政治磋商将于2019年9月在纽约举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第2篇: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2018年,教育部坚持党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足球工作整体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国家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和要求,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规划、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质量,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新时代继续扎实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2018年校园足球的主要工作

校园足球工作坚持“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教会足球运动技能,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打牢中国足球腾飞的人才基础”为发展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发展理念,深化教体融合,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校園足球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可以用“六个多”来概括: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球的人也多了,踢得好的人多了,教足球的人多了,会教球的人多了,教得好的人也多了。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制度建设。出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基本要求(试行)》《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关于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畅通青少年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规则与运动员等级认定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的通知》等制度文件,规范组织实施,打牢制度基础。

强化协同推进。坚持协同推进,完善发展校园足球的多部门合作格局,建立并完善和中国足球协会的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在教体融合上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构建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

2.坚持普及为要,优化发展布局

明确事业“初心”。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立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足球运动规律和足球人才成长培养规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牢普及根基。构建“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推进格局,要求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组织课余训练和校内联赛、组建学校足球队参加校际联赛。2018年遴选创建391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累计共24126所,覆盖近2000万在校生。遴选创建33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累计共135个。

推动区域落实。2017年12月底,教育部与12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签署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备忘录,强化目标管理和发展质量考核。2018年6月,教育部与40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签署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备忘录,推动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在县域内构建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培训力度。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培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培训,共培训校园足球骨干教师6837名,卓越教师2000名,校长6837名。与中国足协合作,委托中国足协秦皇岛基地举办了102期亚足联D级教练员培训班,共培训D级教练员2448名。选送42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开阔了基层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足球专项技能,其中有59名教练员取得英格兰足球总会颁发的L3(相当于欧足联的B级)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实施《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退役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兼职校园足球教师制度。

4.打牢教学根基,完善课余训练、竞赛体系

组织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整体规划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设,实现教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足球与中国足协负责的职业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融合发展。

教学是基础。启动校园足球资源库建设项目,策划制作了一批教育意义突出、教学价值突出的校园足球教学视频、专题节目,作为校园足球规范性教学的有益补充。目前,《天天足球》《校园足球战队》《校园足球先锋》等教学视频已上传至教育部门户网站“校园足球”页面“校园足球资源库”栏目。360集教学视频已录制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计划于2019年上线。

训练是重点。2018年高水平建设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训练营力推“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新格局,充分吸收足协、体育部门、职业俱乐部及国内外相关优质资源的先进力量,着力实现“五高”,即配备高水平教练员、实施高水平教学、开展高水平训练、组织高水平竞赛、落实高水平保障。选聘高水平教练员作为该区域的校园足球首席专家,带动区域内所有的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组建校园足球技战术体系。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加强对“满天星”训练营的指导和监督,示范引领校园足球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积极探索建立省、市、区级校园足球训练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项目传统体育学校等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余训练体系。

竞赛是关键。持续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深入开展校内班级和年级竞赛。在全国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各地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比赛场次、参赛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校园足球竞赛格局,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2018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中联赛25000人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学联赛37500人次。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分营共有11个组别的300多支队伍近7000名男女运动员、上千名教练员,以及近200名国内外校园足球专家参加,选拔出2457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分营最佳阵容,并参加夏令营总营。本届夏令营的入选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历届夏令营之最。同时,邀请西班牙甲级联赛联盟、德国足协与拜仁足球俱乐部高水平外籍专家团队,外籍专家团队在中方专家组的配合下,全面负责夏令营最佳阵容选拔,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互鉴,学习有益经验

深化中俄友誼。2018年6月13日下午,在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津采夫的陪同下,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赴俄罗斯出席世界杯开幕式的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抵达莫斯科斯巴达克足球学校体育场,亲切看望了参加2018中俄青少年校园足球友谊赛的双方小球员,并进行亲切交流。随后孙春兰副总理行至看台观看了中俄校园足球友谊赛,最终中国校园足球代表队以3∶2战胜俄罗斯校园足球代表队。

拓宽合作国别。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体育部门和足球协会洽谈足球合作意向,以扩大青少年足球交流与竞赛、培训中方校园足球教练员、执教校园足球训练、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员等深化足球合作。

引进外教执教。2018年聘请140多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师到国内任教,使青少年学生在国内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其中,为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各配备1名高水平外教。这些足球外教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所执教学校的师生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

6.切实先行先试,培育推广有益经验和模式

校园足球工作实践中,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落实综合保障等方面积累起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全国校足办会同中国足协制订并出台校园足球全国和省级最佳阵容对应的国家等级运动员评定办法,并在2018年校园足球夏令营中施行。2018年共有2368名小学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评“国家三级运动员”,共有4224名初、高中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评“国家二级运动员”,共有264名初、高中运动员入选全国最佳阵容并获评“国家一级运动员”。教育部已把校园足球的制度体系、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引入到校园篮球项目中,并将陆续引入到冰雪运动、排球、网球、田径、武术、游泳等项目中,切实发挥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

7.浓郁足球文化,强化学理支撑

培育足球文化。深厚的足球文化是发展校园足球、提高中国足球普及程度的重要土壤。教育部积极争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校园足球,制作了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改革试验区为宣传对象的48集《校园足球先锋》、以校园足球夏令营为主题的41集《中国少年足球战队》和100集校园足球新长征专题片。夏令营期间,由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企鹅直播等对全国分营的部分场地和全国总营的全部场地共300多场比赛进行网络直播,并对其余的500多场比赛进行录播。同时,足球频道对部分比赛场次进行电视直播。丰富、立体的宣传报道和全面、及时的赛事播出,对树立导向、完善校园足球舆论宣传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教育部门户网站建设校园足球主页、创建校园足球微信公众号,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展示平台为所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校园足球工作电子档案,各省级、市级、县级校园足球工作机构也普遍通过建立官方网站、“两微一端”宣传推广校园足球,营造了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智库支撑。2018年6月,成立了由83名业界专家、体育和教育系统足球理论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代表组成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审定《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院和学校建设方案》,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下,校园足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校园足球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学生和家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足球业内专家和从业人士、相关媒体和关心中国足球发展的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一致赞誉。

二、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近4年的努力,校园足球工作开局良好、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校园足球更重视了,全社会对校园足球更关心了,舆论氛围更浓厚了。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突出问题导向,教育部认真梳理了当前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校园足球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投入校园足球工作的经费甚至超过中央财政投入的校园足球扶持资金,而条件薄弱的地方甚至难以设立校园足球扶持资金。近4年来,国家和地方已经在加强校园足球师资的引进、培养、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很大精力和财力,切实提高校园足球发展的师资、场地、政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明显加强,但仍需要久久为功。有些地方在校园足球的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现象。

2.对校园足球价值的认识有待提高

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最重要标准。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业成绩。一些学校限于硬件、师资等条件难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用翔实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有力证明足球等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还会促进成绩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家长、学生对校园足球综合价值的认识,内化为发展校园足球久久为功的“韧性”。通过积极努力和有效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发展校园足球并非“急就章”,而是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本来要求;并非国家的外在要求,而是学校体育深化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非“一时热闹”,而要务求实效。当然,培育和形成校园足球文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的精髓要义所在,距此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机制化推进工作有待加强

各地限于人力、财力、资源保障和传统思维与思维定式等影响,在校园足球工作中,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规划、轻督察”现象,文件和规划是下发了,但抓校园足球工作的“招数不硬、措施不实”问题依然突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硬招和实招不多,相关措施的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注重比赛等活动的开(闭)幕式等形式主义问题也确实存在。

4.资源条件短缺状况亟待改变

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以来,校园足球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但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和地方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这是制约校园足球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属于“小三门”,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缺口较大,需要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三、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精心谋划201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校园足球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彻底终结了音体美“小三门”的历史,扭转了不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给予体育美育和其他三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校园足球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硬、实、新”,精心谋划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新作为开创未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梳理4年来校园足球工作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把准薄弱环节和关键短板并深入剖析原因,剑指问题,破解矛盾,既广拓普及的“面”,又深耕提高的“点”,以扎实的作风和业绩服务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

为推动校园足球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提升校园足球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就是着力构建和完善校园足球工作的八大体系并扎实推进。

1.精心布局,夯实校园足球推广体系

校园足球的推广要坚持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深化教体融合,在已构建的“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立体推进格局中蹄疾步稳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以普及性的足球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浓郁的足球兴趣,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着力解决中国足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高质量、上水平的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促进校园足球提质增效,着力解决中国足球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强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实施建设质量复核制度,建立退出机制。

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在2017年提前3年完成遴选认定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基础,科学规划,压实责任,到2025年共创建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根据世界足球强国在孩子5岁左右就要开始足球启蒙教育的普遍情况,要进一步下移普及的重心,有条件的地方要向幼儿园延伸,科学制订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

2.全面发力,健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

搭建科学规范、衔接有序的教学体系,在已编辑出版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基础上拍摄9个年级360堂校园足球教学视频,建设校园足球课程资源网站,加快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精准实施教师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足球教师分别进行培训。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线上辅导和线下培训。完善教学培训体系,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球队的教练员执教水平。强化教体融合,加强教体资源共享,拓宽渠道让体育系统教练员、运动员、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进一步发现、推荐、培养优秀青少年足球人才,开展科学化训练。

积极探索建立省、市、区级校园足球训练营,健全足协、职业俱乐部梯队及相关优质资源与校园足球训练营合作机制,利用训练营组织区域内有潜质的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进行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项目传统体育学校等积极开展课余训练。每年寒假组织各年龄段全国最佳阵容进行集训。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余训练体系,切实提高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

印发《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院和学校建设方案》,以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院、系为基础,建设足球教育学院,以培养体育教育和足球专项师资为主要任务,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教学与训练师资保障。在满足校园足球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设置培养足球文化传播、足球训练场馆建设与运营、足球赛事管理、运动康复与保健及相关产业与经济专门人才的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高校与世界足球强国的高校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足球强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交流互鉴。

3.严格管理,做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竞赛体系,以赛促训、以赛提質。一是要确保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班级联赛,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通过年级联赛组建各个年龄组的学校代表队。幼儿园组织各地的展示活动。在校内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联赛。在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拔性竞赛和夏令营活动。二是要形成完整的选拔性竞赛体系,在构建全国最佳阵容的基础上,还要构建省(区、市)、地(市)、县(市、区)、乡镇、学区的最佳阵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要严格赛风赛纪,实现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营造风清气正的竞赛环境。四是出台明确规定,规范涉及校园足球队员参与的赛事活动,确保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五是计划组建50人左右的高中、初中最佳阵容留学队伍,进行为期1—2年的海外学习(由于他们都获得了一级运动员等级,回国后除进入职业队、国家队以外,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或进入高中阶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习)。六是与中国足协共商一体化竞赛体系,校园足球在做好自身竞赛体系的同时,鼓励优秀运动员以区域组队参加U系列赛事,高中优胜队可参与青超联赛,小学、初中全国最佳阵容与青训优胜队组织“巅峰对决”。

4.示范引领,打造校园足球样板体系

在2018年创建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精心布局“满天星”训练营。充分考虑区域内发展的基础条件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各类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和保障体系,创新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区域内校园足球的全面推进和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5.激励创新,构建校园足球荣誉体系

进一步落实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根据每一个学生参与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的时间和实际技术水平,完善校园足球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打通各个学段的升学通道。

根据学生的等级认定情况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的县(市)长、教育局局长、教师、教练员、参与的企业进行相关的荣誉认定,构建完善的校园足球荣誉体系。举行“校园足球年度庆典”,通过领奖论坛、采访、签约、义捐等形式,全面梳理和展示校园足球所取得的成绩,探讨未来在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发展,特别是怎样做好教体融合。大力宣传表彰校园足球相关人员,受表彰奖励人员,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有相应的体现,进一步调动基层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邀请体育部门和中国足协主要领导共襄盛典,邀请为校园足球作出贡献的体育部门、中国足球知名教练员、裁判员共同出席并参加论坛,接受采访。努力把庆典办成教育界的盛事、体育界的喜事。

6.精诚合作,合力形成校园足球一体化推进体系

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7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场地规划、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特别是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工作对接和资源共享,在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自成体系,相互支撑”的合作格局。两者既要有对接、有协作,也要有侧重、有分工;既要全力服务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也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搭建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有序参与、通力合作、协同推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格局。继续发挥好举国体制优势,又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体育课、课余训练和校园体育竞赛开辟一条培养优秀足球竞技人才的新路径、新通道。积极鼓励有较好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的高中生、大学生向职业体育发展。

7.攻坚克难,搭建校园足球科研体系

发挥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探索性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设立专项课题,积极吸纳有益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围绕足球及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影响、青少年优秀足球人才的成长轨迹、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路径、教体如何更好融合等选题持续开展研究,努力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应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的青训体系。探索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专项保障资金,进一步健全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宣传,积极推广有益成果,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不断加强研究,大力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持续强化科技成果产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科研体系。2019年组织专家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全方位调研、督导工作,就教学、训练、竞赛及保障条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提供研究报告。

8.树立导向,完善校园足球舆论宣传引导体系

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舆论环境。编辑出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向全社会公开有关工作进展,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在舆论宣传方面与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更及时、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加大典型宣传的同时,引导媒体客观看待、平衡报道校园足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主动回应社会各方面对校园足球的关切和建议。积极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吸纳有益力量,構建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全媒体宣传矩阵,传播校园足球好声音,讲述校园足球好故事。

同时,以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为先导,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体融合机制,把在足球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模式尽快推广到篮球、排球、冰雪运动、武术、网球等项目上。近期,拟重点抓好冰雪运动、篮球、排球、中华武术和网球进校园等工作,建立特色学校,建立健全各个运动项目教学指南、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视频,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场地设施的改造力度,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教”“练”“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第3篇:《江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政策解读

【主要目标】

到2021年,新增有效床位供给5万张以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万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200个,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30%,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超过50%。

【政策亮点】

1.突出公益属性,大力发展公办养老事业。一是始终坚持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公办养老院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为低保、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二是落实特困人员照护经费。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特别是对城乡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按照城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落实生活费,且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20%(约1200元、300元)落实照料护理经费。三是实施城乡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研究制定特困失能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政策,将农村特困失能人员纳入县级福利院集中照护,到2021年,集中照护率达到100%。四是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各级福彩公益金,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敬老院予以改建和重建,对服务功能较弱、供养人数较少的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公办养老院改革。鼓励具备条件和经验的养老服务机构或企业运营管理公办养老院,对实施公建民营的养老院,重点做好统一社会老年人和托底老年人基本服务标准。

2.夯实基础地位,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围绕构建“设施完备、供给多元、管理规范、方便可及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建设1万个居家养老设施。一是增加设施供给,持续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和老旧城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政策,增加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分年度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院,打造一批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增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二是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指导试点地区深入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務改革试点,总结推广一批居家养老综合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验;总结有关经验做法,扩大“时间银行”为老志愿服务范围。三是拓展服务内涵,进一步细化落实税费减免、水电气价格优惠、医养结合、财政奖补、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连锁化、品牌化优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社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积极拓展助医、助浴等上门服务和家庭喘息服务;支持和鼓励各地财政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3.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产业。一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省民政厅将编制养老服务项目筹建指南,指导民办养老院筹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审批流程,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养老服务设施消防审验问题。二是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内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并与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模式,将公办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三是加大财税支持。落实现有民办养老院床位建设补贴政策,并推动各级财政建立落实运营补贴制度;落实养老机构税费减免政策和水电气价格优惠政策。四是加大金融支持。落实抵押融资贷款有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债。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服务企业发放最高不超过6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贴息。五是加强土地保障。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院,符合发展规划的可按规定申请划拨供地;对于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可以确定为商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养老设施用地)。

4.加快补齐短板,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一是着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按照“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自主管理、互助服务”的原则,落实“不搞一刀切、不搞高大上、不搞营利性”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广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综合医疗护理服务。鼓励乡镇敬老院或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服务机构毗邻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保障政策和区域性农村养老护理补贴政策。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到2021年实现所有乡镇敬老院护理员持证上岗。四是完善关爱服务。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和特困分散供养老年人等,以县为单位建立探视巡访制度,由乡镇党委统筹指导、村党组织负责实施,组织党员干部就近就便、分片包干,开展定期巡访并建立工作台账。五是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发挥村党组织在村级事务中的领导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激励家庭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人员进行监督、劝导、约束。六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村级组织探索开展以“时间银行”为主要内容的为老志愿服务。七是落实农村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和项目支持。八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突出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强化组织保障。

5.提升服务质量,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一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实施“养老院消防安全达标工程”,落实养老院主体责任,引导和支持其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整治安全隐患,实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在防范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健全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机制,严厉防范打击非法集资行为。三是在规范服务行为方面,深入开展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深入贯彻《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推广养老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坚决防止“欺老、虐老”行为,及时依法化解养老服务矛盾纠纷。四是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制度,推动建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规定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积极培育养老服务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引导行业自律管理。

6.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全国康养高地。一是创新实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企业,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养老服务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鼓励金融、互联网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二是创新发展养老新业态。积极推动养老与医疗、体育、旅游等相互融合,重点培育一批健康养老聚集区和连锁集团,打造全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基地。目前我省明月山温汤、庐山西海等一批温泉旅游、养生养老品牌正在加速形成。我省还将整合、盘活省属国有培训疗养机构等资源,组建省长天集团,实行集团化专业化运营,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三是创新促进医养结合。支持医疗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完善医疗康复功能,通过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等资源,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

(篇幅所限,文章有删减,全文可参考江西省民政厅官网)

第4篇:2019年党支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依据新民市市委组织部和教育局党工委要求,扎实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使党员年真正起到先锋带头作用,使党支部成为党员团结奋进的战斗堡垒,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工作思路

1、三规范:规范党建制度、规范组织生活、规范组织管理

2、三发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党小组的职能作用、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三、工作目标

1、强组织、增活力、求务实——支部建设规范化

2、转作风、倡廉洁、勤为民——党风建设常态化

3、亮身份、树形象、争先锋——队伍建设最优化

四、具体措施

(一)依托学习载体、强化思想建设

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及习近平相关教育讲话为主线,采取多样化方式,推进党员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把全校党员、干部、教师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学校教育和谐发展上来。

1、做好党员的集体培训和党课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充分发挥党小组的职能作用,以党小组为依托,抓好党小组的政治学习,党小组学习要有主题、有记录,组内党员要认真记好笔记。

3、增加党员自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有选择性的学习。

4、抓好全体教职工的学习,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树立为人师表、爱国敬业、重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良好师德形象。

(二)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组织建设

结合学校的实际,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规范制度建设,以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重新制定完善党组织的各项制度,使制度更全面、更规范。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班子的战斗力,为党员群众做表率,多层次、多方位培养优秀的年轻党员。

3、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党员的分类管理,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能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三)注重作风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做到从教廉洁。改进思想作风与时俱进;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改进生活作风廉洁自律。

1、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原则。适时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

2、每个党员要签订《党风廉政承诺书》,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按承诺书要求做,做一个廉洁自律的合格党员。

3、要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务实、创新、高效。

(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

支部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热情。

1、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党日活动要有主题,以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民主议事及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讲求活动的教育性、实效性。

2、定期开展党员谈心谈话活动,坚持以支部委员与党员谈话,支部书记与党员领导干部谈话,党员与群众谈话制度,提倡经常沟通交流。

3、开好组织生活活动,要有主题和方案,会前进行针对性学习,进行谈心谈话,并征求党员群众意见,会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制定整改措施。

4、开展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深入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言行,维护党的形象。

5、做好每年末的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对每位党员一年的表现实事求是的进行公正评价。

6、继续开展“三诺两述一争”活动,学年初,每个党员“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做出承诺,年末进行述职测评,综合党员一年来各方面表现确定本考核结果。

(五)强化民主管理、推进以法治校工作

1、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件需经支部委员会及领导班子会集体决策。

2、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落实好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发展以及切身利益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推行党务、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管理、民主治校的作用,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

五、其他工作

1、每个月按时上报学校支部的月计划和月总结。

2、做好每月全员的党费收缴工作。

3、引领工会、团委、少先队的群体组织工作。

第5篇:2019年国企工厂党支部计划-范文汇编

一、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强化党内监督职能

1、抓好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开好组织生活会,对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有效地整改措施,积极探索提高组织生活会质量的办法,避免走过场。

2、抓好党纪教育和廉政制度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得原则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增强党员的党纪和廉政意识。

3、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

二、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把能力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的管理力度,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2、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3、坚持领导班子的先进性教育,提升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班子成员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关心困难职工,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素质

1、结合形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员理论学习,做好全体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2、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学习型”、“服务型”的职工队伍,使之成为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

第6篇:教研中心党支部2019年工作计划

(2019)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党建与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相融合,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研员整体素质,提高教研中心的教学研究力度和教学培训质量。

二、主要工作

1、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开展党支部活动。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一次党小组会议;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支部书记讲党课制度。

2、继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新党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教育党员努力争做合格党员。

3、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X教育党委《关于召开2018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X教党发〔〕号)要求,于2019年3月25日之前召开2018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完成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4、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签订本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渠道收集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事迹,为教职工提供学习榜样。开展热爱教育演讲等活动,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6、开展好主题党日(学习日)活动。三月集中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四月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五月进行党史知识学习,六月开展向优秀党员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七月开展庆祝建党98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九月开展庆祝教师节主题党日活动,十月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十一月开展“读书交流促党建”活动,十二月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一月开展庆元旦活动。

7、利用好党务公开宣传栏、宣传橱窗等,按要求开展党务公开活动。

8、党组织、党员按时到林东西城街道皇城路社区报到,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服务,积极开展读书交流分享等“融合党建,联建共管”活动。

9、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鼓励、动员更多教师加入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0、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十三敖包镇双龙村的对口帮扶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11、建立健全党费收缴台账,认真填写《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收缴簿》、《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完成本党费预算、党费收缴工作。

12、做好党员星级管理工作。

13、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基本信息。

14、根据上级安排,及时更换宣传橱窗内容。开展一次以“扫黄打非”、“扫黑除恶”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

15、充分利用网络政治学习阵地,组织党员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时刻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主动学习新风尚,实现党员学习常态化、日常化。

16、按时完成“XX智慧党建大数据云平台”前台、后台信息上传等相关工作。按要求完成“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

17、完成上一的档案整理工作。

三、工作保障

1、规范管理。根据全年工作要点,党支部将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对各阶段工作作出相应的部署,加大对党建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努力把本单位建设成充满正能量的教研机构。

2、强化学习。以加强思想建设为主,以思想建设带动组织建设,开展丰富的支部生活,把政治学习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党政融合。将党支部工作计划和教研中心的工作计划相结合,并加强落实,避免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

4、勇于担当。党支部成员要严格履职,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7篇:***支行党支部2019年党建工作计划及要点

为加强中心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责任意识,明确党建工作重点,现结合中心实际,制定2019党建工作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各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分行党支部对党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把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核心任务落到实处,为党建事业不断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

深化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各次全会精神,持续开展“6+X主题党日”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创建学习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做好中心特色工作。

(一)以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理论和思想政治素质

1、继续以“6+X主题党日”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党支部学习带科室学习、党员学习带群众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各次全会精神。主要学习内容有: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各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

2、各党支部无特殊情况每周组织党员活动,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转变工作作风,争创一流业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结合本岗开展党建专项活动

1、开展“共产党员加油干”先锋创优主题活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当“转型升级先锋、民生改善先锋、文化建设先锋、生态建设先锋、改革开放先锋”,在支行范围内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立足岗位做奉献的良好氛围。

2、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创新服务载体。继续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品牌”引领作用,不断培育新亮点、打造新标杆;同时,继续推进“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建设,按照中心制定的“党员责任区工作职责”严格落实责任。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加深党员以身作则、热心服务意识,以群众需求校正服务内容,真正把“服务窗口”擦亮。

3、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按照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今年中心将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圆满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

(三)立足单位推进党组织建设

1、做好中心党总支和各党支部委员会及其委员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公推直选”的办法,中心党总支将于

3月、各党支部将于9月开展换届选举工作,以此夯实组织基础,确保党建工作有序开展。

2、完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全面落实民主生活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等规章制定,通过制度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党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做好党员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按照发展党员要求,结合中心实际,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加强对中心新进职工的教育管理,引导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完善团支部推优、党员发展、党员量化考核等制度,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预备党员按期转正等工作,保证党员发展、党员培养、党员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四)围绕实际抓好廉政建设

认真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严格坚持谈心谈话、述职述廉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积极配合上级监督检查,每季度报告廉洁自律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查处群众举报的违纪违规行为,保证廉洁自律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廉政监督格局,发挥群众、职工和舆论监督的综合作用,将物品采购、后勤管理、检测审批等重点环节和岗位列为惩防重点,构筑起预防腐败的立体网络;从管钱、管物、管人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制度制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坚持政务公开和集中采购招标制度,切断腐败滋生的源头。

(五)突显特色打造和谐建设

1、加强对生活困难职工的管理工作,关爱退休人员身心健康,关心生活困难职工的福利待遇,形成帮扶生活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

2、做好工会工作,按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全面落实代表提案,确保职工参政议政权力落到实处。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岗位练兵,职工体检等活动,同时结合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中心文化建设。

3、关心妇女,切实维护落实女职工权益,增强女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并结合“三八”妇女节,积极开展适合女职工的各项活动。

4、关心青年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调动青年职工的工作热情,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引导青年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工作中的后备军作用。

第8篇:局机关党支部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2019年以来,局机关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扎实有效推进支部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学习、全面整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一)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根据市直机关党工委的相关部署安排,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学习任务清单,迅速发放《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并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同时安排党员集中学习次,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以自我剖析为主,谈心谈话与上党课相结合。

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个人谈话,谈个人工作生活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谈对支部、对支委的意见建议。机关支部根据谈话内容,提出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同时按照党组《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党组书记、局长讲主题教育党课1次,党组成员讲主题教育党课3次,支部书记讲主题教育党课1次,并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剖析,查找不足,为在普通党员干部中更好开展自查自纠做好表率。

(三)以党性教育为主,主题党日和文明创建相结合。

主题教育以来,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内活动,激励普通党员奋发有为,全力投身中心工作。专门组织全体党员来到位于村的中共县工委旧址,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暨“党员集体政治生日”活动,为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党性教育。积极开展创城志愿活动,由领导带班,赴结对社区进行义务活动,获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好评。

二、按期换届、强化部署,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做好支部换届工作。

(一)因市行政机构改革,人员转隶等原因。局机关支部于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中共局机关支部委员会,全局全体在职党员参加了大会。会议根据基层党组织选举办法的规定进行了支部委员选举。选举采取无记名、差额方式进行,选举产生了局机关支部新一届支委,确保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做好党建工作部署。

(二)年初以来,结合全市党建工作要求,制定印发《局2019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从“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增强践行‘两个维护’政治定力”、“服务中心大局,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推进‘强基工程’,全面提升机关党组织组织力”、“严格监督执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机关政治生态”等四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全年党建工作有序开展。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三)截至目前,我局党支部开展支部会议9次,党内活动5次,上党课5次,组织生活会2次。在市直机关工委发布党建信息12条,微信公众号2条。活动包括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七一”活动、党风廉政组织生活会等内容。在10月24日的局机关党员大会上,党组书记、局长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切实加强党员党性观念,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四个意识”。6月26日,我们组织党员开展“重温党史、锤炼党性”主题党日活动,赴参观老一辈地下党员开展游击战争旧址。主题党日活动让每位党员深受教育,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应有的贡献。

三、做好帮扶、壮大队伍,积极抓好日常工作开展

(一)做好吸收新党员工作。

局机关支部在认真抓好党员日常管理的同时,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5月28日,同志按期转正。5月份,同志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做好党费收缴工作。

在年初,克服机关转隶对党费收缴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对全体党员的党费标准进行了计算,确保全局党员都能按期足额及时交纳。在年中及时向市直机关党工委上交党费,并按时进行了公示。

(三)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工作。

今年我局有一名退休党员患重病,我们及时进行了看望,并向市直机关工委积极申请困难补助。在去世时,为贫困家属送去慰问金2000元。

今年以来,局机关支部在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同志们的期待,离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党建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心工作开展。

四、202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工作要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在年底结束,但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是不会变的。我们要继续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廉洁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发挥示范型党组织引领和带动作用。

落实组织生活各项制度,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政治生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等工作。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五必谈三必访”谈心谈话制度。

(三)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在强化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加强党员业务知识的学习,要让党建与统计业务工作相互融合,互促互进。

(四)积极推进清廉机关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推进“清廉”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强化防范和惩治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认真营造求真、求新、求精氛围,切实提高。

第9篇:2019年—2019学年第二学期团支部计划-范文汇编

一、常规活动:

1、推优。根据院团委要求和指示,进行班级推优工作;

2、组织班级春游。时间:3月底4月初;地点:待定;人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目的:放松心情,增强班级凝聚力;

3、院团委组织的其他活动。

二、特色活动:

1、“三八妇女节”活动。时间:3月8日,活动内容:在国际三八妇女节之际,号召班级同学向妈妈奶奶送去节日的祝福,并购买小礼物赠送给班级的女生和老师;

2、“迎奥运”活动。时间:4月中旬通过多样的形式来迎接2011年北京奥运的到来。初步定为以拉横幅、组织班级同学进行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形式,一方面为迎接奥运,同时也为增强同学体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同学热情;

3、端午节活动。时间:6月初(端午节前后),初步计划开展一次“传统文化周”的系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4、承办的院团委活动:告别塑料袋之行。

一、活动概述:2011年6月1日,全国将禁止提供免费塑料袋。该活动旨在营造学校内限用塑料袋的良好氛围,提升我院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大力宣传节能等环保知识,将环保行动进行到底。

二、活动时间:2011年5月(详见近期海报)

三、活动对象:大

一、大二学生为主

四、活动内容:

1、将环保塑料袋创意送至赞助商处并由其生产。

2、由公管学院团委及院社保协会负责派发环保塑料袋至我院各部门及各院系。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保0511班团支部

上一篇:电力行业公司简介下一篇:模具教研活动总结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