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站工作职责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群众工作站工作职责

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

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承载着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和使命,负责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加强市场秩序监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从一定角度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是国家行政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既是行政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基所在,是建设服务型工商的应有之义。将群众观点落实到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之中,把握以下三点十分重要。

一、在思想感情上尊重群众

工商行政管理干部作为国家行政人员,在负责监管市场秩序行为的职责中,每人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从本源上说,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从维护市场秩序的出发点和目的来讲,对影响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进行整治和处罚是必要的。但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有些干部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自身的权威,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管理事务。这无疑与今天强调的群众观点、民主法治精神不相符。因此,即使用一种强势的行政手段达到了行政目的,也很容易引起行政相对人的不满,从而使政府的威信降低,管理者的形象被贬低,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疏远。

其实,行政处罚与尊重群众并不矛盾。行政处罚,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群众,则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即使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依法进行行政处罚,也要多体现人文关怀,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最为关键的是所有行政人员应当摒弃私心杂念,从灵魂深处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意义,以公仆之心尊重群众,对待群众。要始终牢记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告诫我们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二、在创新管理上服务于民

客观上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一个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职能、监管的任务、工作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特定性,窗口登记注册、市场巡查监管、消费纠纷调解、行政案件处理等各项工作的规定程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固定性。但是,我国社会正经历变革,这种变革既带来发展进步的活力,也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挑战。就工商行政管理来说,人民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期望也越来越高。在一切工作都是在开放状态下的今天,只有通过创新管理才能回应群众的诉求,只有通过创新管理才能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综合命题。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的功能作用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从行政法学层面看,工商行政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人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今,工商行政管理尤其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工商行政管理不管涉及哪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前提是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愿创新管理,会创新管理。

愿创新管理,就是要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呼声。真心了解人民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愿望,真心诚意改进工作。全体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倾注深情为百姓,把人民群众当家人,把为人民群众办事当家事,把办好人民群众的事当家业。如果用真情对待人民群众,就会有创新管理的精神动力。

会创新管理,就是要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式。针对日常接触了无数遍、习以为常的工作,要以“最大限度激活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创新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对工作制度、办事流程、机关效能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抓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环节,把方便送到群众身边,把关怀送到群众手上,把公正送到群众心中,以实实在在的创新措施和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三、在作风形象上取信于民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事务多且工作面宽,干部与群众的接触面广,特别是处在基层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工商行政管理活动最直观、最真切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作风如何,社会各方面都在审视,评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风形象的视角是全方位的。

作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都在其内,还包括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每个干部的作风状况如何,不仅代表自身形象,也反映机关形象,甚至影响政府形象。

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关键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这四种危险,反映在作风上有哪些表现,我们要联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实际查一查、摆一摆。对于精神懈怠的问题,是不是存在有工作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的现象;对于能力不足问题,是不是存在有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愿思考问题,缺乏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象;对于脱离群众的问题,是不是存在有高高在上、对群众的呼声敷衍了事,对群众的要求不理不睬,简单、粗暴对待群众的现象;对消极腐败的问题,是不是存在有不认真履行职责,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甚至搞腐败的现象。上述现象,一定要认真加以克服。

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号召,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强,班子的凝聚力就强,队伍的风气就正。在信息技术发达,民众权利意识、监督意识、表达意识大大提高的今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是评论员,领导干部作风行为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容易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放在互联网上传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过硬的作风经受考验,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

(作者系江西省工商局局长)

责任编辑:郑葆华

作者:邝小平

第2篇: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摘 要:群众信访工作是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创新,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目前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需要有新思路,一是在健全群众工作网络上想办法创新,做到全方位联系群众,二是在完善群众工作职能上下功夫创新,做到全方位服务群众;三是在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上尽全力创新,做到全方位帮助群众;四是在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上寻突破,做到全方位融入群众。

关键词:群众工作;信访工作;利益矛盾

作者简介:吴家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刘厚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也不断引发,不谐之音屡现,群众非正常上访事件频发,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如何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改进信访工作方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来,全国不少学者从学术角度对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就,一些地方政府对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也进行了有益尝试,特别是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13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就如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做进一步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革命史,是依靠群众、来自群众的生动诠释;党的执政史,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全力践行。因此,做实群众工作,服务群众发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涉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等政治问题,显然也是政治工作与政治任务。在1963年8月7日国务院秘书厅整理的《人民来信来访档案立卷工作方法》中有明确规定:“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来访工作,是机关工作中一项经常的重要政治任务”;{1}1982年2月28日,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通过的《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也有明确规定:“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整治任务”。{2}曾多年主管信访工作的原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人习仲勋同志说过:“人民来信来访又是群众主动送上门来的思想政治工作”。{3}上述内容充分说明: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但又不等同一般的群众工作。现在,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党群关系问题,用新的工作方法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体现了信访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做信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包含信访工作,二者同根同源,互相作用。

1. 在工作内容上,信访工作秉承于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分为两种类型:动员性的群众工作和服务性的群众工作。动员性的群众工作基本上是政治动员性的,自上而下。服务性的群众工作体现为扶贫救助、农村发展、干部带头、服务为本。信访工作就是服务型的群众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办法,及时、就地依法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所以说信访工作也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信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就是要解决群众矛盾、维护群众利益。而群众利益问题无小事,群众在信访活动中出现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我们解决矛盾的方式和手段的属性,主要是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妥善地处理信访问题。”{4}这也是新时期群众工作要做的工作。因此,从内容上说,信访工作秉承于群众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内容更切实际,方向更加明确。

2. 在工作形式上,信访工作服务于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服务工作,而信访工作是服务群众的经常性工作,是群众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一方面,信访工作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公开性、及时性、科学性、合理合法性和公正公平性等特点。信访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以公开的身份做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往往是“自报家门”,这与要求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各部门做好属下的群众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一致的。群众通过信访向各级部门提出问题,反映事项,陈述理由等等,这都是“送上门”的思想政治宣教工作,各级信访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接待来访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来访群众的教育疏导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做好新时期群众的信访工作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要在满足群众合理诉求、推动“事要解决”上下工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做群众工作往往靠“启发思想、宣传鼓动、强化灌输、政治觉悟”。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方法“失灵”了,至少不那么“奏效”了,而主要靠“解决诉求、维护利益”。显而易见,信访工作弥补了群众工作宣教启发的不足,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群众诉求,及时协调各部门单位处理信访事项,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实质性地解决了“思想觉悟比较虚,利益获取比较实“的问题。因此,在工作形式上,信访工作服务于群众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能使信访工作做得更实、更贴近群众。

3. 在工作作用上,信访工作等同于群众工作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失衡心理、趋众心理越来越强烈,有的为“不为饭不饱只为气不平”而奋争;有的为“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诉求;有的为“端碗吃肉放碗骂娘”而理论;有的为法不责众而聚合。个性与共性相存,矛盾与利益交织,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城建城管等社会矛盾已越来越多。这些矛盾大都是通过信访的途径反映出来和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群众的信访诉求约有70%是利益诉求。如失地农民要求给予合理补偿安置、下岗职工要求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涉军群体要求再就业、企事业离退休人员要求提高养老金标准、重绝症病人要求提高医疗标准等,均为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反映出对不公平、不均衡现象的不满,希望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信访部门通过做信访工作,解决了人民群众的信访诉求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了群众工作。所以,从作用上讲,信访工作等同于群众工作,信访工作做好了,群众工作也就做好了。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就是要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干部进村入户,主动上门“解民难、保民安、帮民富、促发展”,使信访工作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当前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信访问题越来越多,群众信访工作问题凸显,使我们党面临着既要相信、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新考验,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党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当前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

1. 解决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用群众工作来统揽信访工作

群众工作是个老话题,信访工作也由来已久。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访形势的严峻,原有的群众工作方法与信访工作方法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原有的信访工作机制体制和工作方法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

一是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滞后。“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也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5}但在新时期,党的这一工作法宝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党员干部认识缺位。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抓改革开放,群众都很实际,经济利益解决一切,思想政治工作不灵了,可有可无,由此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没人干、不愿干”和“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其次是正面宣传缺位。正能量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塑造精神支柱的重要手段。但在网络“高速公路”时代,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失声缺位,负面声音充斥着整个网络,政府的声音只是为了应对才与网民互动。上述事实说明,如果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认识、处理、正面宣传和引导工作做得不深入、不及时,负面的东西就会成为主流深入群众心里,就会使群众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赖,甚至疏远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形成对立,发泄不满。现实中我们看到,老百姓有时会因为一个偶发问题而引发成大的群体性事件,一些无关人员为宣泄对政府的不满,借机造谣煽动,以致事态扩大并产生恶劣影响。贵州省瓮安县“6.28”事件、中石化的“非洲牛郎门“事件”等,都是因为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发声”而导致事态的扩大。再次是基层工作不到位。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面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地给群众释疑解惑,及时化解矛盾,而是听之任之,致使基层矛盾的沉淀和积累,或者以管不了为由,使矛盾上交、信访上行,形成“末梢神经”出现的问题到“中枢神经”来求决的状况,这反映出当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欠缺与不到位。由于群众思想政治上的不到位,造成了群众一系列信访问题的堆砌。要解决这些问题,原有的群众工作方法已显得乏力。

二是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滞后。主要表现为:(1)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只会颐指气使,不会言传身教,甚至与民争利,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导致该办好的事情办不好,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使问题和矛盾由“小”拖“大”、由“大”拖“难”、由“难”拖“乱”,浪费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大量精力,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2)决策脱离地方实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决策,往往是经验主义、个人主义,脱离群众实际,制定政策时闭门造车,不注重连续性、平衡性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一边推动发展,一边制造矛盾”的现象依然严重。

三是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滞后。“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一历史方位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健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6}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组织、宣传、统战、教育等,都有专门的部门主抓,而群众工作从上到下既没有主抓部门,又没有责任主体和组织机构,从工作体制上未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局面。再加上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还存在制度缺陷,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群众工作开展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群众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甚至有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怕”群众、“躲”群众,不敢面对群众,出现了“说群众刁民、见群众色变“现象。

2. 化解各类矛盾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各利益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格局,引起了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使之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集团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新特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个人尊严、自主自强逐渐成为众多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社会阶层分化加快,贫富差异扩大,利益分化加剧,出现了一个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突出的发展高风险期。”{7}如果不能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就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发,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倒退。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从源头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构建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信访工作机制是信访工作各机关、各部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原理。现在,国家各个部门都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且工作模式不一,工作机制各有其特点,如人大、司法部门、军队的信访工作机制差异就较大。这无疑给国家及各级信访局的工作带来困难,有时难免出现协调不通,指导不听的尴尬局面。为解决此问题,2004年8月,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应运而生。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在协调督促上起了很好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当前社会的大量矛盾纠纷。但信访联席会议毕竟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访工作机制不顺的问题。“许多信访部门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信访体制不顺,导致协调、督导等职能始终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通过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设立群众工作部,把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之中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弥补了体制不顺和制度设计的缺陷,构建起了做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8}我们知道,党的一贯做法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工作我们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和健全的工作机制、体制,方法创新有基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网络,通过群众工作站这个平台,到老百姓家门口做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迎合了老百姓的需求,同时,也创新了信访的工作机制。

第二,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利益诉求等都呈现新的变化,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特点、新挑战,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同时,要按照中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开通了一条畅通民意的“高速路”和解决群众矛盾的“绿色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社情民意渠道不畅,问题层层下转、矛盾级级上交的状况。把群众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干部主动上门做信访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和积累,从而化解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和胜利之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就取得了胜利。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这样,改革发展时期更是这样。”{9}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群众观念淡薄,一些干部的作风不扎实,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现象,虽是少数,但影响很坏,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合点,它明确了群众工作职责,完善了群众工作机制,强化了党员干部责任,真正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搭起了“干部上门、群众在家就能办事”连心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就自然牢固。

第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当前,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因国企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引发的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劳资纠纷、生活困难等问题越来越多,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干部无为、乱为、庸为和非法致富、权力致富等社会现象,深为群众所痛恶,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运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深化权益保障机制,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以维权实现维稳,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10}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干部怕群众、群众骂干部”的对立现象,促使干部放下架子、走出房子,主动深入群众,主动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它可以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改变以往出现信访问题,一级转一级,一级推一级,问题无人管的局面,从源头预防和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三、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需要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要立足全局,从党和国家工作的整体定位,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着眼,从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出发,从信访工作的历史使命着手,深刻领会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内涵与实质,创新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探索出新时期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融入群众的新方法。

1.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要在健全群众工作网络上想办法创新,做到全方位联系群众

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关键要在“群众”二字上下工夫,要“跳出信访抓信访”,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广泛联系群众,真正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根本改变社情民意渠道不畅,问题层层下转、矛盾层层上交,干群关系紧张的状况。我们要把做群众工作的触角向上、向下延伸,向上拓展到各级领导,向下深入到村民小组,做到全国上下都要建立五级群众工作网络,以便全方位联系群众:一是在省、市级层面设立群众工作部。由省、市相关领导担任部长,并成立相应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群众工作部在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与信访局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负责部署指导各省、市群众工作开展。二是在县级层面设立县(市)区委群众工作部。由同级信访局局长担任群工部长,并兼任同级组织部副部长。主要负责部署指导本区域群众工作的开展,同时行使社会建设指导权、直接交办督办权、重大决策评估权、考核奖惩建议权和干部选拔任用征求意见权。三是在乡级层面设立乡镇街道群众工作办。群众工作办要作为常设机构,定编、定职责,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兼主任,主要负责群众工作的定期形势分析、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安排指导和协调督促村级群众工作等。四是在村级层面设立村和社区群众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要配备2至3名工作队员,主要从各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派,站长由科级干部或中层骨干担任,驻站两年一轮。进站时间上要做到“三进”,即平时常进、有事速进、集中日必进,集中日每月一般固定三天,各单位在集中工作日不得安排会议和其他重要活动。工作要求上要做到“五有”,即每户有“便民联系卡”、每天有“民情日记”、每村有“民情台账”、每月有“民情信息”、每个矛盾和问题都有详尽的情况调查与处理记录。五是在村民小组或社区层面要设立群众工作信息员。每个村民小组或社区要从有威望的村民或居民中聘请一人担任村民小组或社区群众工作信息员,以便从源头上了解社情、掌握民意、化解矛盾,从而形成从源头做、全方位做和靠大家做群众工作的网络。

2. 要在完善群众工作职能上下功夫创新,做到全方位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群众作为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主体,更多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信访问题。在五级群众工作网络中,节点是乡村两个层面,重点在为民服务,焦点取决于下派干部。要切实改变以往做群众工作单纯抓信访工作的片面做法,整合与群众打交道多的各个部门力量,明确规定派驻群众工作机构队员的工作职能,当好“六员”,即一要当好便民服务代办员。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进站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在站时间服务为全天候服务,按照“只要方便群众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代”的原则,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科技、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要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对发现的矛盾隐患,要及时协调与疏导教育;群众有难,反映矛盾和问题,要做到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做好笔记并认真解决。三要当好社情民意信息员。通过进站工作、入户走访等方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收集并反馈有关情况。四要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协助基层党委研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举措、新办法,帮助基层党组织健全制度、巩固阵地、开展活动。五要当好经济发展引导员。要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帮助农村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致富。六要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要认真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分析当前形势任务,做好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员,甚至可以对各相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制度等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制作成《群众工作手册》等各种小册子发给老百姓,简洁明了、易读易记、随身携带,方便群众。

3. 要在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上尽全力创新,做到全方位帮组群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五级群众工作网络要不被“刺破”并形成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从而使“有难的人”、“无奈的人”能够真正帮扶到位,“了难的事”、“难奈的事”能够真正解决到位: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四访一包”机制。“领导接访制度始于建国初,普遍开展于1953年至1957年,现在已是各地正常开展信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11}“四访一包”机制就是该工作形式的创新,就是要在市县乡三级群众工作部门建立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和领导包案的“四访一包”制度,以制度管人,规定市级领导每周星期一要轮流到群众工作部接待群众;县(市)区要做到每个工作日有一名县级领导到群众工作部值班接访;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要做到随时到群众工作办接访。二是建立健全矛盾化解联动机制。“信访问题涉及多方面,但均无一例外地尤其突出重点,大多涉及行政权的滥用”{12},所以,单一的信访部门或群众工作站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建立健全信访矛盾化解联动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合理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还要由县群众工作部牵头召开群众工作联席会议集中进行研究,并通过交办函、督办函和警示函的形式,实行“联调联动”、合力化解;对涉及面广而影响较大的问题,要由市级领导牵头、市群众工作部召集有关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组成专案小组,进行专题研究,从而把问题处理到位。三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决策,不仅有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发扬民智,广泛集中民意,切实珍惜民力,而且有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因此,要建立与五级群众工作机制相对应的五级民主决策机制,即村级一月一次、乡级两月一次、县级一季度一次、省市级每半年一次,由党委牵头,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共同研究解决本区域事关发展改革稳定的民生大事,对重大事项开展事前稳定风险评估,做到有明显社会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项目不批准、劳民伤财的活动不开展,真正实现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四是建立健全民意恳谈机制。顺民意、知民心,单纯的接访是不行的,必须深入群众,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恳谈。市县乡党委、政府三级每季度要组织召开一次民意恳谈会,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暂不能答复的承诺时限和明确责任人,对群众有误解不能解决的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市县乡三级执法部门每半年要组织召开一次群众见面会,由单位一把手主持,通报前段工作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诚恳听取批评,改进工作措施。五是建立健全评议考核机制。要把群众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与干部使用挂钩,要规定凡新提拔的干部必须要有一年以上基层群众工作的经历,并要求深入到乡村组和农户、深入到具体项目工程和群众工作一线考察干部。对下派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要坚持每个月一督查讲评,每半年组织当地群众代表一评议,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 要在改进党员干部工作风上寻突破,做到全方位融入群众

作风问题是关系我们党生死存亡与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潜在风险,如果不能大力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我们所为之努力的事业就有可能失败,我们用群众工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方法创新就有可能落空。因此,必须将作风建设作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下大力气转变和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使之融入人民群众的海洋,从而筑牢干群“鱼水深情”的基层基础。转变工作作风,以下四个方面是关键: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作风是藏之于内而见之于外的,外在的作风出了问题,必定是内在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13}要转变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中存在的消极或错误的作风,就必须首先清除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消极或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人生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敢于与错误与消极现象作斗争,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错误,真正做到知错就改、从谏如流。其次是密切干群关系。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真心实意地对人民群众好,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要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淡薄的心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克己奉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次是强化制度管人。作风的改进必须依靠铁的纪律和有力的制度来保障。要健全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党员干部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同时,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程度,而且要衡量人民幸福程度,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党员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此基础上,再“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14}最后是真抓实干。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下决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来促发展、抓落实。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上,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广大群众的意愿出发。要持之以恒,对主要矛盾和问题,要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从自身做起,力争少开会、少发文,倡导讲实话、讲短话,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抓好落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信访工作水平的力量源泉。”{15}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对创新信访工作理念的深入实践,是对如何使信访工作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探索,更是对进一步落实群众路线的全面践行,因此就必须以新理念开创新思路,以新机制应对新变化,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新是走前人没有走过得路,就势必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就必须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桎梏、循规蹈矩的行动枷锁,增强敢为人先的拼搏意识。

注 释:

{1}国务院秘书办公厅:《人民来信来访档案立卷工作方法》,1963年8月7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82年2月28日。

{3}{11}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页,第84-85页。

{4}{5}{6}{8}{9}张严:《当代中国信访工作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40页,第343页,第339页,第348页。

{7}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10}朱浩本:《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与思考》,百度网,http://www.kongtong.gov.cn/goskt/zcyj/webinfo/2012/05/1338043923660957.htm,2013-12-19.

{12}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13}{14}宋哲:《如何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百度网,http:/zhido.baidu.com/question/500212139.html,2013-12-15.

{1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Key words:mass work;complaint reporting handling;conflicts of interest

(责任编校:文 一)

作者:吴家庆 刘厚见

第3篇:论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摘要〕 社会共生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社会理论,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的本质概括和脉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因相互选择与相互依存而形成共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共生规范下协同互动而维系共生,并在不断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中逐步改善共生,表现出由寄生逐渐走向和谐共生发展,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发展,促进着群众工作的创新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促使着群众工作协同社会工作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现实多元诉求,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关键词〕 群众工作;社会工作;共生关系;社会共生论

〔作者简介〕赵玲玲,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讲师;

王国勇,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贵阳 550025。

一、研究缘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过去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发展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是新时代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方法,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優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根本工作方法,后者是贯彻执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目标和任务行动体系的重要专业手段。正确处理好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社会共生论分析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既是对二者关系本质的揭示和发展脉络的探寻,也是该理论在社会治理领域中的运用尝试,推动其从哲学论证转向面向社会建设与改革现实,从目标描述转向探寻目标达成的行动方式和策略。①

目前,学术界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新形势下二者相结合,有利于群众工作创新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②二是群众工作借鉴社会工作,借鉴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方法、职业素养、评估机制等能更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③三是社会工作嵌入群众工作,社会工作只有嵌入群众工作,才能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才能有效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进而提升群众工作的服务质量。④四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融,群众工作等同于行政性社会工作,二者实际上同属一宗且有相似发展层面,可相互融入。⑤五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二者互不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应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⑥六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并存共生,社会工作体系在服务民众方面与其他系统目标一致、要素相类、过程同构,从而应“合纵连横”以跳出体系看服务,与其他系统并存共生,互动共进。⑦

综上所述,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间关系的探索有不同的理论视角,但以上观点都未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分析模式来概括二者关系,涵盖对二者关系的本质概括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关系表述。社会共生论以社会共生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概括,能从理论上有效解释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揭示二者的关系本质和发展脉络。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共生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共生机制和关系优化路径,以期推进群众工作创新发展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进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理论视角:社会共生论

(一)共生概念

共生起源于生物学,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最早提出共生概念,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此后,共生概念随着相关生物学家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其被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并日渐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共生理念范畴和理论框架。生物共生论诞生以后,共生逐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所关注,20世纪中叶以后,共生思想和概念开始被广泛借用到社会科学领域。⑧在哲学意义上,共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⑨;经济学领域,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⑩;社会学领域,共生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于资源所形成的关系,共生是个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B11可见,不同学科领域对共生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共通的是:共生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状态或生存方式,是共生主体之间按照特定约束条件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共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

(二)社会共生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共生论是胡守钧教授于1998年提出的,他在生物共生论和社会科学领域对共生概念的解读基础上,将共生理论用于社会学领域,从社会哲学高度构建中国本土化社会理论。社会共生论是借用生物共生论的观点来考察分析社会现象的社会理论。他认为,社会现象可还原为不同主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以某种方式共享资源的社会关系形式,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社会共生关系。B12社会共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遍布社会所有领域,不同社会层面的社会共生关系各有不同。以不同社会层面的社会共生关系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共生论进行社会研究的最本质特征。B13社会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类型划分、作用机制等构成社会共生论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1.社会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

社会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约束要素。主体要素是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包括个人、组织、地域环境、文化等构成要素。社会共生体不同,其共生主体则不同,如师生共生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体、城乡共生体、社会制度共生体等共生主体各不相同。社会共生关系是社会系统中共生主体间结成的互动关系。资源要素是共生主体间共生关系的纽带,能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共生主体的需要,可分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权力资源、社会资本资源等。社会共生关系实质表现为资源的交换与分配关系。约束要素是为了维持共生关系的相对稳定,各共生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和秩序,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和约定等,是共生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前提。B14任何社会共生关系都是主体、资源和约束条件的互动结果。

2.社会共生关系的类型

社会共生关系是共生主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以某种方式分享资源的关系形式,反映了共生主体间的互动方式和程度。社会共生关系的类型较多,以主体间力量对比为指标可分为均衡共生关系、偏正共生关系和寄生共生关系,以共生受益分配为指标可分为互利共生关系、竞争共生关系、偏离共生关系B15,按主体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B16社会共生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关系,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关系,它会随着共生主体性质、共生资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社会共生关系的理想状态和实践方向是和谐共生,即社会共生关系的演化旨在通过平等、合作、共进等方式使资源分配达成均势,最终实现均衡或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

3.社会共生机制

社会共生机制是在资源和约束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社会共生主体间的动态互动过程,回应的是社会共生关系因“何”形成、因“何”维系、因“何”改变等问题。社会共生关系因“何”形成,形成条件包括资源与需求的满足、选择的自由、共生主体的互动。社会共生关系因“何”维系,维系条件包括资源的相对稳定、约束条件的有效作用、共生主体的协同互动。社会共生关系因“何”改变,改变条件则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共生主体通过互动改变旧共生秩序并建立新共生秩序。因此,社会共生机制是共生主体间的互动,本质是协同與合作,前提是共生主体的自主平等。

在社会治理共生体中,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是共生主体,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共生关系。由此,本文基于社会共生论的内在逻辑,解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分析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的作用机制,探讨二者共生关系如何形成、维系和演化以及优化路径。

三、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形成、维系与演变

(一)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之形成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以二者作为平等的异质性共生主体为前提,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具备可共享的资源,能满足二者共同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相互选择,这种相互选择并非随意选择,而是与自身紧密关联的主体被选为共生对象,且匹配度较高的主体会被优先选择。最后,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互动过程中基于特定约束条件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

1.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异质性

(1)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内涵界定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对长期以来群众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广义的群众工作是指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它几乎存在于所有与群众相关的领域和活动中B17;狭义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践行其政治路线,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所进行的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的总和。B18社会工作源于西方,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在中国从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则被多元定义,包括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一种专业、一种方法、一种社会制度、一种职业、一种服务、一种行动、一门艺术等。其一般性定义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B19,并被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可以看出,群众工作的内涵较为广泛但相对统一,社会工作的概念较为丰富多元。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狭义的群众工作概念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2)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差异比较

对比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概念,可以看到二者的差异,不仅存在话语表达体系上的差异性,还包括历史缘起、历史地位、价值理念、理论范式、工作目标、工作主体、组织载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过程、评价体系和发展问题的差异性(见表1)。B20这是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制度价值和认知理念上的差异,也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对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方法论的不同诠释。B21

2.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可协同性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具有差异性,但其本质都是“为人服务”。有学者认为群众工作是行政性社会工作或者党的社会工作B22,这种意义上的群众工作服从于社会本身,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社会发展的逻辑。B23因此,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相通性,两者在价值理念、工作目标、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能优势互补,具有可协同性。

(1)价值理念的协同性。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群众利益至高无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觉以人民为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实践及理论概括,在西方慈善救助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人道主义和助人自助等理念,既要求平等接纳他人,更注重发现人的潜能和发挥人的能力,进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优良传统的某些共适性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使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具有契合性。群众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舟水关系、根末关系等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提供引领,而社会工作的尊重、平等、保密、自决等价值理念为群众工作理念提供补充,促进群众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2)服务目标的协同性。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较强的工作。群众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推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维护服务对象的根本利益,从而有助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在降低社会风险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和有序发展。可见,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改善民生、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群众工作通过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从宏观层面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工作注重社会个体能力和潜能的提升,协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从微观层面服务人民。因此,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服务目标上具有可协同性,有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3)工作内容的协同性。群众工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通过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上,科学地组织民众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实现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方式,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可见,群众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动员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而社会工作在服务个人需求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因此,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协同,可以弥补群众工作过于注重宏观发展和社会利益而忽视普通个体意愿的不足B24,同时可以促使社会工作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改变。

(4)工作方法的协同性。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循循善诱,说服教育;一般号召,个别指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抓两头,带中间;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B25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和社会工作研究等。群众工作方法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而社会工作方法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群众工作方法建立在工作人员与工作对象的深厚情感基础之上,情感关系鲜明。社会工作方法建立在工作人员与工作对象的契约关系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鲜明。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方法协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异质性是两者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共生主体相互平等的前提。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并非完全对立与相互排斥。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协同,既能促进其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又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选择。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通过组织化的党群服务系统,在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之间形成较好的弹性,在最合适的实践和最恰当的空间内解决相关问题。B26

(二)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之维系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发展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和价值选择,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维系二者共生关系并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维系主要表现在资源的相对稳定、约束条件的有效作用和共生主体的协同互动三个方面。

1.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资源的相对稳定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的社会环境和平台,二者共享社会治理的相关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B27可见,党中央从制度层面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性以及二者责任的共担性。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入,政府职能从传统管理型逐渐向现代服务型转变,政府不断放权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社会治理。政府的权力下放和经费投入,给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空间和保障,使社会工作能够共享社会治理资源。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可协同价值理念、工作目标、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等要素,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得以共生的内在资源。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服務宗旨、发展目标、服务等契合中国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在社会治理中被广泛信赖和认同,具有先天优势。其中,群众工作的制度性优势让其能集中资源力量去回应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群众工作的内在优势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技术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实现了专业知识和本土知识的有效对接和兼容。B28同时,社会工作是群众工作所依赖的重要社会资源,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动员传统的现代化转型的媒介,通过专业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好党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优良传统。B29

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享着社会治理的各种资源。随着资源共享更加广泛和深入,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将更加紧密持久。

2.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约束条件的有效作用

约束条件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前提,一旦约束条件不存在或者失去效力,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便不存在。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的约束条件形成了二者共同遵守的共生秩序。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B30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只有符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和政治要求才能在中国得以发展。B31因此,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只有立足中国现实,才能保障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因其内在发展要求,形成符合二者发展规律的共生秩序。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会形成以自主发展为前提的共生秩序,即其共生发展是建立在尊重二者专业界限和专业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互适应,在维护二者自主性的同时相互接纳和适应。群众工作作为根本工作方法的地位不可动摇,社会工作逐渐被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社会,两者不断创新发展,共同服务于社会治理。在新时代,二者共同回应和解决中国现实民生问题,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二者以国家发展目标为目标,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实表明,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有其约束性条件:满足中国现实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尊重自主性、强化协同性等构成了其约束性条件,并形成了二者共生的相对稳固秩序边界。

3.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关系的协同互动

在资源和约束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关系的协同互动是维系现存共生关系的重要机制。现阶段,传统的行政化体制逐步减弱,群众工作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难以满足群众的现实多元诉求,需要协同其他理念和方法来增强与群众的联系,形成一种资源整合、职能衔接且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B32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之间要素优势互补,具有可协同性,这强化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在价值理念上,群众工作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观念引领和价值参考,社会工作为群众工作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提供规范性和专业性借鉴。在服务目标上,群众工作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旨归,使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更加贴合群众需求,促进其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工作内容上,群众工作不仅是科层组织的需求,而且更加关注微观个体,社会工作则在满足群众微观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宏观社会发展。在现实工作方法上,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协同,丰富了社会治理方法,有助于克服群众工作行政化倾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因此,二者的共生关系是协同互动的,不能用行政化的群众工作去“形塑”社会工作,不能将社会工作改造成群众工作,也不能用群众工作约束社会工作、指挥社会工作和替代社会工作。B33否则,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将会解体。

(三)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之演变

社会共生关系的演变是随着共生主体、共生资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共生主体间通过互动超越其所遵守的现有共生秩序边界,建立新共生秩序,利益达到新的相对平衡关系。B34这同样适用于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演变分析。随着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不断变化,二者的共生关系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等四种关系形态。

1.寄生共生关系

共生主体的力量差异明显,若寄主力量大于寄生者,寄主会向寄生者转移资源,不断促进寄生者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共生关系”。社会工作在中国得以恢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前,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转变群众工作的工作方式,按照法治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要求进行社会管理。社会发展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相应发展空间,社会工作在教育领域领先发展,但尚未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内展开。社会工作通过寄食群众工作所分化出的资源而生存,但这种从寄主分化出来资源非常有限,导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界和政界对社会工作的概念较为陌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普及度不高且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化体系缺失,社会工作作为寄生者难以展现其应有效益,除自身发展缓慢之外,还难以对群众工作产生促进作用。群众工作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其地位不可动摇,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后全盘接收西方话语体系和理论技术,缺乏与中国实践的契合,长期徘徊在社会边缘。因此,寄生共生关系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虽相对平衡但不能持久存在,社会工作如果不能助力群众工作应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自然而然地会“被无用”和“被取消”。

2.偏利共生关系

共生主体互动过程中的资源传递几乎由一方全部获取,各主体非同步优化,而是有利于资源获取方的优化,这称之为“偏利共生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提出,群众工作的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延伸,急需新的现代社会服务工作方法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和政府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国家各项政策,社会工作发展获得了大量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制度不断健全、機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工作岗位逐步开发、工作宣传日益扩大。尽管社会工作获得较大发展,但在以国家管理和控制为主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力量微弱,仍然没有发挥出“社会协同”作用。同时,因社会工作源自西方国家,在其本土化过程中从事群众工作的主体极易出现被替代感,由此产生排斥、防范和顾虑社会工作的现象。

3.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主体的互动过程中资源传递呈非对称性,即各主体都能从共生作用中得到资源,共生主体得以优化,但并非同步优化,这称之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和社会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变革,强调和保障了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合作共治。社会工作参与的社会治理是基础—服务型治理,在这种意义上,社会工作对创新社会治理、建构社会治理体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35因此,社会工作在服务社会中享有更多的治理资源和更为广阔的治理空间,并能合法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如在社会服务、社区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领域发挥专业作用。相应地,社会工作会不断地充实群众工作,包括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方法的创新、服务人才的补充等,特别是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可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或直接吸纳专业人才来充实工作队伍,通过优质专业服务赢得群众认同并提升党政服务形象。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往往过度依附、迎合和追逐政治性,社会工作者往往“异化”为官僚社工。同时,群众工作约束和指挥社会工作的行为时常存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受到限制,即政府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加强了权力监管,专业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张力一直存在。总之,群众工作借鉴社会工作以不断创新,开始尝试构建专业化的、规范化的群众工作体系,尽管社会工作本土化不断推进,但群众工作仍处于主导地位。

4.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

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是共生系统中最理想的关系状态,也是和谐共生的最佳表现形式。共生主体间双向互动且相互作用力较强,互动中资源传递呈对称性,各方都能从共生作用中得到资源并同步优化。要实现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对称性互惠共生,社会工作要践行社会治理理念、落实社会治理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党和政府关切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B36,更好地提供专业化社会公共服务。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更应在互惠共生中不断促进共同优化,进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

综上所述,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坚持自身规定性质下,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以及自身发展逻辑,与时俱进实现共生发展,历经寄生生共、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等形式,并不断从寄生共生关系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演化。

四、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优化路径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关系优化关键在于走向和谐共生,即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

1.优化配置外在资源以促进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优化发展

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下,社会治理资源分配应更加科学合理地面向各治理主体,促进其优化发展。一是社会治理资源的计划配置、市场配置与网络化配置结合。优化市场配置,政府须加快调整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从过去政府对社会治理资源的“独揽”和对社会治理事务的“全包”逐步向社会转移职能,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发挥市场与社会活力,更要重视和加强社会治理中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B37,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加快网络化配置,则要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的协同共治,通过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互动和平台协作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网络化配置。二是社会治理资源的科学分配,促使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向更高层次优化发展,为其共生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工作应充分共享社会治理资源,深入开展专业实践工作,不断累积本土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效能。群众工作应不断增强与社会联结的能力,将群众工作经验上升为专业工作方法,组建专门的群众工作服务机构,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队伍等,进而构建专业化群众工作体系。

2.协同共享内在资源以培养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新式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是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在现有的人才系统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懂群众工作,懂群众工作的党政机关干部不懂社会工作,造成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中人才和知识疏离现象。因此,要发挥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效能,就要实现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资源协同共享。社会工作要分享群众工作的制度资源优势和本土话语体系优势,群众工作要分享社会工作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学科资源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健全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新式复合型专业人才体系。如此,才能在跨文化比较过程中深入分析和总结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實现内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既在开展群众工作时注入社会工作新活力,又在运用社会工作时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加快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体现:(1)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将群众工作知识纳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充实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知识。在社会工作评价方面,将群众工作知识体系纳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大纲中,并作为社会工作考核的指标内容之一。(2)在群众工作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对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任务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等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知识教育,使其在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开展服务工作。

3.有效整合内外资源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B38同时,还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实践领域,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39从中国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改革发展实践出发,运用中国本土群众工作资源和外传社会工作资源,能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并构建新理论。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优势整合,可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方式,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五、结论

社会共生论有效解释了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共生本质,较为完整地概括了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共生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指引两者未来发展趋势。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实现和谐共生,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两者应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存、协同共进与和谐发展,促进群众工作的创新化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逐步形成群众工作协同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方式。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和谐共生,是基于两者相对均衡的相互作用力,但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中,群众工作作为党的根本方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社会工作方法是协同角色,社会工作能为群众工作提供多大的作用力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① 陈怀远:《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矛盾与创生前景》,《江汉论坛》2016年第3期。

② 陈刚:《论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与社会工作创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③ B24 岳天明、杜文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借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④ 李仁利:《坚持融入党的群众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根本》,《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28期。

⑤ 杨超:《关系论下党建社会工作的范式反思》,《社会与公益》2018年第9期。

⑥ B33 王思斌:《促进社会工作与党群工作的协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25期。

⑦ 顾东辉:《本来与未来: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策略》,《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3期。

⑧ 杨玲丽:《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

⑨ 李思强:《共生构建说: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⑩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B11 B14 B15 B34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8、6-7、8、65页。

B12 B13 胡守钧、张凤池:《以社会共生视角开展社会研究》,《長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B16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页。

B17 B21 陆士桢、洪江荣:《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B18 夏明、贺冰主编:《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B19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B20 主要观点受井冈山大学张泰城教授启发。

B22 张波:《社会工作视野下党的群众工作创新路径探索》,《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B23 肖堃涛主编:《党的社会工作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B25 陈刚:《群众工作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井冈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4年,第1页。

B26 邹宗根:《利民为本:社区治理中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B27 B3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8、2-3页。

B28 卫小将:《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期。

B29 郭伟和:《社会工作第四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期。

B31 马志强:《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体用逻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性解释》,《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B32 李传兵:《社会工作方法视阈下增强党群工作协同性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B35 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社会工作》2014年第1期。

B36 徐蕴:《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3期。

B37 向春玲:《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举措》,2017年12月1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1/c40764-29697335.html,2020年10月26日。

B38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2020年10月26日。

B39 李迎生:《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初探》,《人文杂志》2019年第9期。

(责任编辑:陈 果)

作者:赵玲玲 王国勇

第4篇:坚持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

王善童

摘要:

历史反复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继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情对待群众,真心深入群众,真诚沟通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衡量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脚踏实地的抓落实,在执政条件下,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断加强学习、实现创新,努力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关键词: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工作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众路线,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反复证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观点。多次强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这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坚持群众路线,应坚持的原则。

1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1、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苏联、东欧一些大党、老党丢掉政权一个极为重要原因就是在发展中脱离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躬身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一,要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真情对待群众。党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党员干部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始终心系群众,对群众付诸一片真情。坚持以情感化,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视群众为“家人”,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对待群众,要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变成“做秀”,群众在领导心中分量有多重,领导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替百姓负责、为人民谋利,就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第二,要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真心深入群众。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指出,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我们要始终牢记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经常走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党员干部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和群众多走动、多交往,零距离接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群众的智慧、想法、疑惑、顾虑了解上来,真正做到知民情、晓民意,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在第一

2 时间、第一现场参与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导、矛盾在一线排查、纠纷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效果在一线体现”。

第三,要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真诚沟通群众。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了保护我们的党员,不惜流血牺牲,而我们现在有的干部,却不愿与群众交流,害怕与群众对话。“交通工具发达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与群众为友,以群众为师,满怀对群众的深情厚意,与群众做以心换心的交流沟通。要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感知体谅群众,以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输入群众心里,把群众该得的实惠还给群众。

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把人民利益看成高于一切的党,才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面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真正让群众认识并体会到,无论是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稳定也好,目的是为了群众、关键是依靠群众、成果由群众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持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和创造活力。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就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当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干部不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专以领导满意为标准,不以为群众谋福利为目的,专以自己升官发财为目的,个别干部搞不清该“为谁说话”、“为谁服务”,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到了群众工作的效果。今年

13 月20日至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意见时说:“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温总理的一席话,虽然朴实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一种对人民群众最深厚的感情、一种感恩的心态,一种务实的作风,一种善听民意的博大胸怀。为我们的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树立了楷模。当然,我们还要坚持依法办事,对群众在个别问题上出现的认识偏差,要着力予以引导,对群众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求,要着力予以妥善纠正,对群众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要着力予以规范。这不仅不是违背群众观点,相反,这才是真正正确地坚持群众路线。

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努力抓好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不能只用脑子想、用嘴说,还要动手去做,关键是要抓住“谋利”这个主要环节,真抓实干,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一定要始终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既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又要为群众办小事、解难事,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以实事聚民心,不搭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在工作安排上,不仅想到、说到,还要抓到、做到,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检查督促、一抓到底。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要尽快给予合理的答复。

第三,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第一要义。经济是基础,只有做大“蛋糕”,才可能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诸方面的全面建设,从而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

4 次得到实现和发展,这是获取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的最重要基石。物质资料丰富了,很多利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直奉行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对敌斗争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带领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实现伟大胜利的基础保证。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依靠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斗。新时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当前以及今后,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仍然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

第一,一切依靠群众,就要虚心地学习群众。人民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小看群众的聪明才智,不可低估群众的创造能力,要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时候,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主动同群众商量,认真总结群众经验、努力集中群众智慧,经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研究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宣传推进,这样循环往复,使我们的工作决策更正确、工作方法更生动、工作方式更丰富。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有效地组织群众。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反复告诉我们,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一切工作将一事无成。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都不能“自导自演”。 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把满足群众利益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看得见的利益吸引群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良好的形象、过硬的作风和实在的人品带动群众;要借助群众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用身边

5 的典型引导群众;要因地制宜,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用明明白白的好政策和科学的领导艺术号召和激励群众。

第三,一切依靠群众,就要积极地引导群众。要坚持用红色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牢牢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把党的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获得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要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特别要注意讲真话,讲实话,坚决不能让一些半真半假,甚至是完全虚假的信息蒙蔽群众,造成完全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党员干部要从群众路线中汲取宝贵的政治营养,努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本领,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解不开的思想疙瘩,责无旁贷地宣传到位、解释清楚、梳理明白。

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群众监督,是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要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尤其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科学发展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其措施的落实、问题的整改、效果的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评判权。让群众在更大的空间监督和评判活动的成效,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做好群众工作,应努力做好的几个方面。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有了新的时代特点。针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我们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学习,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理论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当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

6 第一,要勤于学习。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要以日常的工作忙为借口忽视了学习。一定要放弃不必要的应酬,克服不良的嗜好,坚持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努力获取群众工作的间接经验;坚持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努力获取执政为民的直接经验;同时还要坚持向自己学习,善于思考和自省,结合实际总结自己在服务群众、执政为民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深刻领悟做好群众工作的真谛。

第二,要善于学习。世界各类知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重点地学,有针对性地学,有选择性地学。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选择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首先是选择“三基本”“七当代”的主要内容,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其次是选择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吸取得民心、顺民意、察民情、办民事的历史经验。其三是选择党的方针政策和本专业本部门的有关的业务知识进行学习,借以提高我们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其四是选择信息科技知识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应用和应对网络环境的能力,练就“点击鼠标”的过硬本领,提高网上宣传、网上服务、网上应对的能力,提高有效利用和应对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第三,要灵活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要把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转化为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的自觉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指导我们群众工作的实践,不断提高为民办事的工作水平,加强为民说事的表达能力,提升为民执政的职业道德,培养为民服务的良好修养。

2、创新机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才能确保党的群众工作机制高效运行。

7 第一,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机制。要着力以积极正面的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政策法规、形势任务教育,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道德水平。既要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学习制度,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进行宣传教育,用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注重对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的挖掘深入,宣传广度,在党员中选树标杆,在群众中树立典型,实现以典型事迹教育人,以先进人物引导人。要通过不同形式经常保持与群众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增进了解,取得群众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建立联系群众的考评机制。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要将密切联系群众真正落到实处,就要着力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考评机制,对党员干部帮扶群众、联系群众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将群众考核成绩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范围,把联系群众的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由群众任考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情况好坏,由群众说了算。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决策的问题是群众最敏感的问题。对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要把整体与部分、少数与多数、当前与长远有机统一起来,尤其要特别注重基层一线群众的具体利益,使我们的决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

3、拓宽渠道,在改进群众工作方法上下功夫。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势,群众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努力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8 第一,要创新沟通群众的工作方法。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经常与群众沟通,才能获取工作信息、增进干群情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会议沟通、谈心沟通、电话沟通的沟通效果往往不明显。网络沟通逐渐成为一种先进便捷的交流方式,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公务热线,电子信箱、短信平台、BBS、博客和QQ群等多种网络的形式,与群众沟通和交流,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经常听取反映基层情况和群众建议,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第二,要创新舆论宣传的工作方法。要做好群众工作,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创建声、像、字、图、表、画、网络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工作格局,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舆论宣传,使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舆论宣传让群众知晓本单位工作的发展变化,使群众增进对本单位各项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了解本单位本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了解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密切关系,激发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创新处理应急事件的工作方法。对待群众工作,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要敢于负责,勇于面对。主要负责人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对群众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努力化解,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对待群众,化解冲突,解决问题。逐步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靠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这个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我们始终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真正的

9 动力”的观点,始终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核心内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根本的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更加朝气蓬勃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参考资料:

《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第5篇:坚持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

——对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些体会

(九保阿昌族乡党委书记 陈绍攀 2009年7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诚然,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今天,做好群众工作是基础。爱群众——对群众要有深爱之情。

对群众的态度如何,不仅是感情问题,更是宗旨问题。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爱群众就是要对老百姓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情。要带着感情,想着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自然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而同群众建立密切联系,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反之,如果对群众缺乏真情实意,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去“联系”群众,就很难体会到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很难了解到群众的所想与所盼,实际上也就与群众“联”不起来。带着感情与想着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领导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心中装着群众,就会主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与群众要求和期待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而与群众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

1展和事业发展;

——爱群众要爱在实处。发展经济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治本之策。这是我们党多年的群众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当前,广大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干部能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群众就离不开干部。反之,干部就成了群众的累赘和负担,无形中就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我们对群众的爱,要体现在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引导支持、保护和服务群众上来,干群关系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善,这已是当前基层亟待解决、刻不容缓的大事。与此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待群众——对群众要有善待之举。

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关乎于民,关乎于情。对人民群众重感情,就要把落脚点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

——待群众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领导干部和群众只是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别。放下“官架子”,随和一些、亲切一些,多一些交流探讨、少一些指示命令,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威风八面、盛气凌人,群众就会敬而远之甚至惟恐避之不及,密切联系群众也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还需要在放下架子的同时迈开步子,真正走到群众中去。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宾馆饭店“搞调查研究”、透过车窗玻璃“了解民情”,即使到了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现场,也是走马观花、来

去匆匆,这样自然无法了解群众,也无法被群众所了解;

——待群众要肯说真话,愿听实话。“与新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年轻人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是少数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时遇到的尴尬。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不了解群众的要求、不熟悉群众的话语方式,只好讲一些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或言不由衷、令人生厌的假话。领导干部要与群众对得上话,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讲有针对性、对群众口味的真话,同时还要有愿听实话尤其是带刺的实话的心胸。如果领导干部开诚布公、虚怀若谷,群众自然愿“掏心窝子”、讲实话;如果领导干部只愿听“报喜”、不愿听“报忧”,就很难交到知心的群众朋友,很难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联系群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待群众要公正处事,表里如一。干部自身的作风、形象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一是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干部坚持全心会意为人民服务,反对脱离群众,不干实事;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反对虚假浮夸;坚持艰苦创业,反对奢侈浪费;坚持遇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强迫命令;坚持办事公道;反对以权谋私;坚持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农民利益统一起来,反对不顾大局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二是提高各级干部的服务水平。主要是提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各种纠纷的能力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我们要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诚

恳接受群众的批评,不断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正确行使好手中权力,始终要用群众满不满意这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垂率在先,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他人。

怕群众——对群众要有敬畏之心。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的“木之本”、“水之源”。我们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谨慎总是好一些”。小平同志所说的“怕”,就是“慎众”意识,其实质是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臵,谨慎对待人民群众,真正履行好岗位职责,当好人民公仆。

——怕群众就是要不忘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当干部,到底是恭恭敬敬当公仆,还是作威作福当 “老爷”?干工作到底是为人民干的,还是给领导看的?手中的权力到底是人民赋予的,还是上头某个“恩人”赏赐的?吃的饭、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车到底是人民给的,还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些干部搞颠倒了这些关系,以“精英”自诩,以“上智”自居,视百姓为“下愚”,视百姓为粪土,说话口气很大,但说的多是空话、大话、假话;办事“魄力”很大,但办的多是虚事、“面子事”、劳民伤财的事。对百姓所需、所急、所难之事,他们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哄则哄,能骗则骗,

就是不下真功夫。久而久之,小事拖成大事,好办的事拖成难办的事,矛盾激化,酿成事端,他们又把自己应负的责任上推下卸,或怨上头政策不力,或怨下头“不明真相群众”闹事。他们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不把老百姓搁在眼里的干部,凡是不顺民心、不合民意的干部,早晚要被百姓所抛弃。百姓是天,百姓是地,没有老百姓,干部什么都不是。

——怕群众就是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这种“慎众”意识,是对党和人民深厚感情的表现。权为民赋,责重山岳。因为爱,所以怕;爱之愈深,怕之愈切,怕失去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怕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怕群众远离自己、怀疑自己、应付自己、瞒骗自己、背后戳自己的脊梁骨,怕辜负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有了这样的敬畏之心,就会对群众倾注满腔热爱之情,就会尊重群众、信任群众、依靠基层,注意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还群众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干事创业中展现作为。同时主动接受基层群众的民主评议与监督,真正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追求”,把群众的批评当作“第一红线”,也才能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此外,在群众工作中,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方面。新时期的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人民群从的意识主流,但也有一部分群众情绪偏激,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给我们干部的正常工作设臵了许多障碍。其主要原因是正面引导、教育太少,甚至根本没有。有的群众

对党的现行政策不了解,合理负担和乱摊派、乱集资的界限分不清,又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经济上,于是就无事生非、胡搅蛮缠。因此,加强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二要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家致富,不在无聊琐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保障。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一是要健全村民委员会(社区)直接选举制度,让人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信任的人管理村(社区)务、力戒由上级指定、委派等违反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行为;二是要广泛推行村(社区)民议事制度。特别是村里的重大事项,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经过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要实行村(社区)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四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使我们能依法行政,广大群众能够知法守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应尽义务,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那些严重违法事件要公开处理,以昭民心,以正法威,以正党风,从根本上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

第6篇:增进群众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我叫XX,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今干在农村,从事基层工作34个年头,担任基层人大代表也有20余年了。多年来的生活、工作和代表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与农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是不忘本分、干好工作、当好代表的根本要求。群众感情不是喊口号,表决心,写心得建立的,而要身心投入、身心融入。不管日常事务有多忙,我都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群众走访、座谈、咨询、查访、调研,全镇许多数农民群众家里有几口人,干什么工作,哪家的小孩读大学了,哪家孩子要结婚了,我都能如数家珍。几十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和群众打交道,农民群众的各种问题,第一时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都能为他们热情服务。XX村四社村民XX去年3月深夜2点下床小便不幸中疯,家中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他的老伴打电话给我,接到电话后,我立即赶到现场叫醒邻居,合力送老人到医院,当时病人家中没有现钱,我主动帮其垫支住院费,并和附近邻居轮流照顾直到老人的儿子回家。农房灾后重建事关群众安居乐业,建材不够我主动帮助联系,资金紧缺我主动跑信用社协调。2009年为解决村特困重建户XX的住房问题,我带头捐助1000 - 1 -

元并带领村干部为他募集资金1万余元,组织施工队替他建起了安居房。我先后义务帮扶过16户特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在负责XX公路协调期间,我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涉及拆迁、安置、长远发展等方面尽可能的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为群众争取合法利益。在与群众代表经过数十次的现场查看、反复论证和对比分析,一共XX户拆迁群众均安置在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居质量大幅超过原有水平。群众最讲感情,你对他好一分,他对你好十分,有的事情即便自己不能解决,群众也能感受到为他们办实事那份心意。时间长了,群众信任我,有什么事愿意找我办,有什么话愿意找我谈,我也能同他们的交往中充分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广纳民意,准确掌握了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热点难点。在与群众真情交流中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群众的质朴、厚道和真挚,越发自内心地想把群众的事办好,把群众意愿真实地反映出来。

饱含爱民之心,尚需为民之能。尽管年近五旬,基层工作时间长,但我从未停止学习。一方面坚持把读书、看报、学习文件当成习惯,不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洗脑充电,悉心领会上级重大会议、重要文件和工作布署精神,紧密结合实际透彻分析形势,准确把握上级决策精神和工作安排,及时适应了新形势,踩上了新节拍。为配合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我认真学习《拆迁条例》、

《安置补偿条例》、《经济法》、《民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更好的调解纠纷,潜心专研《物权法》、《土地承包法》;几十年来所写的学习笔记、民情日记上百本,剪切报刊近千份。一方面坚持拜群众为师,经常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把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摸透群众心理作为目标,在纷繁复杂中历练群众工作本领,着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政治坚定性和履职觉悟性,更拓展知识层面,丰富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服务群众的新办法和好路数。

人大代表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时常想群众选我当代表,我要怎样履行好职责,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群众把我看作希望,我绝不能让群众失望。抱着这样的态度,我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征地拆迁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失去土地的群众今后的生计问题怎么办?通过调研,我认为培养失地农民的劳务技能,成立劳务工作站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并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是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议被有关领导和单位高度重视并有步骤地予以解决。XX村是典型旱山村,群众吃水要到2公里外的溪沟边挑水,农作物基本绝收,生产生活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与有关代表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提出了“保障人畜安全饮水的建议”,并得到有关部门

的及时解决。我先后提出了“增加村社干部报酬,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学校附近设立交通强制减速”、“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技能培训”等意见、建议30余条,并督促落实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幸福指数提升,推动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需要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但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解地提升自己的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本领,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继续发挥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7篇:坚持群众路线 维护群众利益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着眼党的奋斗历程和执政使命,着眼“两个100年”目标和中国梦,深入阐述了群众路线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明了实践路径,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

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最根本的就是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予以坚持和贯彻。无论是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还是改革时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万水千山,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秘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将一事无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反复告诫“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反复强调“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强调的这“三个必然要求”,其最终的精神指向也正在于此。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好群众工作,关系党群干群密切程度,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对待群众要怀着一颗真心,充满一份真情,倾注一片真意,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具体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怀着真心尊重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作者。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员干部要怀着一颗无比敬重的心情对待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家人,就连我们自己在履行公职之外,其实都是老百姓,看不起老百姓就等于看不起自己。真心尊重群众,要从行动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热心接待群众的来访,耐心解答群众的咨询,诚心接受群众的建议,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

2、充满真情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方针政策是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得来的,工作思路是从群众实践中启发得到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曾把干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懂得群众所思、所难、所盼,把工作做到百姓家里去,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深水鱼”。

3、倾注真意服务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既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用真意服务群众,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民生事业建设上来,把主要心思倾注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看病、就业、上学等基本民生问题。实践证明,谁抓住保证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点,谁就牢牢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实的,只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开展各项工作就能轻松自如。

作为一名公务员,如何在本职岗位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追求理想、坚定信念 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建筑行业和人民防空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标准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

(二)要有责任,有抱负,有担当

要以过去的雷锋精神、现在的郭仁义等英雄模范为榜样,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履职,全力付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扎实做好抗震防震人防工作。

(三)要有纪律、有约束、为民、务实、清廉 自觉遵守八项规定,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在思想上筑守法纪防线,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

(四)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公务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公务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公务员,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忠实履行职责,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的需求,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总结和提炼群众的经验。要坚持“从群众中来”——正确认识和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群众利益。坚持“到群众中去”——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014-4-7

第8篇:在群众工作中真正“走进”群众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的身影在群众面前出现多了,与群众的联系多了,但是还是有不少群众反映:党员机关干部和群众还是坐不到一条板凳上,聊不到一个话题上。对这一点,我在信访接待中深有体会。

做群众工作,走群众路线,要“走进”群众。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很多人和活动只是形式性的“走近”群众。“走近”和“走进”,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明显不同。“走近”只是表象,在群众工作中要走近群众,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空间距离,而“走进”则是拉近和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只有在与人民群众交流中走进群众的心里,才能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问题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但“走进”群众不是简简单单的工作,它需要党员机关干部和群众之间有语言、心理、甚至情感的“共同语言”。一般来说出自于农村、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和真心为百姓服务的干部相对能掌握通俗易通、贴近农村生活、反映农民心里表达的语言,这样和群众交流时讲话才能避免文绉绉的“干部”腔和“书生气”,才能让群众愿意听,让群众听来入耳,群众才会愿意和你交流。心理相通,就是要求作为党员干部

1 要心理装着群众,切身体会到群众的生活,领悟到群众的心理所想,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关注着什么,期待着什么,掌握到群众的思想动向和发展方向,群众才能消除与你交流的心理隔阂,和你“刨根”讲话,这样的交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才是干部们做群众工作中真正需要了解的,也是最具实质性的。

在信访接待中,我深切体会到“走近”群众和“走进”群众之间的影响和区别。由于科室人员少,我一个人在来访接待中往往忙不过来,遇到来访群众多的时候,我就走到来访群众中间,先让他们坐下来,然后给他们代表甚至全体人员耐心解释说:“我一个人忙不开,请大家配合一下,我一个一个接待,请大家相互照顾一下,让事情紧急的群众先讲”。在我给他们拿喝水杯子时经常会有群众帮忙发放,并对我说:“你去接待,我们自己动手,我们等着你,不急。”我接待群众时坚持用平和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用心记录、耐心梳理或者解释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此工作方式,信访群众在反映问题时基本上没有吵闹的情况,即使有个别控制不住激动情绪、语言激烈的,旁边等待的群众也会帮我说几句话:“你不要和人家吵,你是来办事的,反映问题的,人家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而且人家一个人要接待这么多人,要都像你那样吵,人家太辛苦了,工作也不要做了。”听到群众为我说话,我心里热乎乎的,群众都能为我想到这

2 么多,我接待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群众工作就是这样,你对群众客气了,群众也会对你用心,你理解群众处境,群众也支持你工作。

要真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只看“走近”形式的下乡,走走基层,而要走进农户,深入群众生活,对群众敞开心扉,谦诚与群众沟通交流。践行群众路线,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走进”群众,只要你用心贴近群众,愿意真心为群众服务,你就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从而获得群众的认可,并在和群众的交流中,消除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做好群众工作,架起干群关系的心灵桥梁。

滁州市〃明光市信访局 张良举

第9篇:群众工作站工作职责

1、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及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学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业务培训学习;

2、负责宣传党的群众工作政策,积极接待群众,对群众反映的有关政策性问题,及时向镇党委报告,并提出完善的政策,解决问题的建议。

3、主动了解村(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与村(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共同与村(居)民座谈、沟通,把处理意见反馈给村(居)民,很好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基层;

4、主动与信访老户联系沟通,牵线搭桥,邀请其参加村(社区)、镇(街道)召开的座谈会、意见征求会,解开其思想疙瘩,转变对干部的态度;

5、对一些群众较为关注、与村(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咨询政策,解答疑难,对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要主动向上级反映,上级部门安排有关单位和部门下基层进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群众的误解,促进社会的稳定;

6、对有上访意愿的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主动争取上访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及时稳定上访群众的情绪;

7、负责收集和报告本村(社区)信访信息工作的情况,确保信访信息的畅通。对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社会动态、重大集体上访和恶性信访事件及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信访信息要及时报送。发现治安信息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即获即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从源头上遏制重大集体访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要“把问题查清在初期,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稳定在当地”作为工作目标;

8、把握民间纠纷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有可能导致群体纠纷的潜在因素,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解决矛盾、防范激化的预警信息,立足于“抓小、抓早、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9、上下沟通,参与调处,共同参与涉及本村(社区)信访问题的处理。

上一篇:建设工程案件审理下一篇:电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