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疾病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和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两大类。其中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俗称甲亢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甲状腺炎症 (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甲状腺炎症) [1]。而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异常, 但二者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2]。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一直以来有了明显的逐步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称近30年来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已经达到万分之七。由于常规US检查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还存在较多分歧, 因此对于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淋巴结等均仍在研究中。而超声CT、核磁共振MRI有望在术前进行有效准确的肿瘤定位, 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3]。为了探讨研究CT扫描在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选择本院2008年6月-2011年5月间所收治的4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诊断分析进行了回溯性统计及治疗总结, 现将临床信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病理资料完整, 患者中包括男性16例, 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为19~57岁, 平均年龄为 (38.7±6.1) 岁;患者经病理诊断为结节型甲状腺肿12例, 甲状腺腺瘤17例, 甲状腺癌13例, Graves病2例。

1.2 仪器及CT扫描方式

仪器采用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 (美国通用公司生产) , 患者均安排进行扫描, 具体操作为:所有患者均选择仰卧体位, 同时为方便扫描将患者下颌均稍稍抬高, 并通过向下拉伸患者的手臂使得患者的肩部能够实现下移, 然后针对颈部做重点局部放大扫描。将测试参数设置如下:层厚定为5~7.5 mm、层间距均选择为6~9 mm, 同时通过尽可能地减小扫描野使得患者甲状腺附近两公分范围以及颈动脉的鞘区部位的结构能够得以显现。

对于所选择的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 电流120~250 mA。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 用量为100 mL。对于患者在扫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医务人员必须叮嘱及监督患者保持屏息, 且坚决杜绝发生吞咽。同时在扫描结束后, 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偏差, 应选择量为以上的专业影像师进行交叉阅片。阅片的重点在于对患者的病变位置、形状、数量、外观、是否钙化等项目进行读取。

1.3 统计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使用直线回归分析求相关系数,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结节性甲状腺肿

共12例, 其中男4例, 女9例, 患者中主要分为5例单结节型甲状腺肿, 其CT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结节且边界显示清晰。其余的7例则被证明是多结节型甲状腺肿, 其CT表现包含有5例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大与2例患者单侧甲状腺弥漫肿大, 其中在患者的甲状腺内部扫描可以清楚看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密度灶, 病灶的边界清晰且密度均匀, 同时较附近区域显示有明显的增强。

2.2 甲状腺腺瘤

此处共计17例, 其中男5例, 女12例。分别包括实质性腺瘤患者12例, 其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节性病灶, 同时病灶的边缘清晰无毛糙, 同时显示密度均匀, 且较附近区域有明显的增强。其余的5例患者则诊断为囊性腺瘤, 其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节, 且明显看出其内部密度呈现不均匀的状态, 据观察显示中间部位的密度比边缘区域的密度更低, 而对于边缘处的实质部分显著增强, 但中央部位由于含粘液则未见显著增强。

2.3 甲状腺癌

共13例, 其中男6例, 女7例, 患者的CT表现为扫描部位存在有或为结节状或为非规整形状的软组织密度肿块, 所观察肿块其密度均分散不一且边缘不清晰, 并呈现有浸润性生长趋势。

2.4 Grave病

共2例, 其中男女性各1例, 其CT的表现主要是为患者的甲状腺两侧均呈现弥散式扩张且边界较为清楚, 密度未见显著不均匀现象, 且不存在结节灶或者钙化。

3 讨论

甲状腺类疾病临床上极为常见, 且以颈部肿块显示为主要症状。对于正常状态下的甲状腺由于含碘较高且血流丰富, 因此经CT扫描会显示为高于周边其它软组织的密度状态且能够轻易判别。而一旦甲状腺发生病变后则会CT扫描显示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这一现象还会随着增强扫描的进行更加显著。因此对甲状腺疾病疑似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具备高准确度与敏感性, 对于及时判别甲状腺疾病的良、恶性具有着重要意义, 还可以直接指导未来的手术选型[4]。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观察, 对于甲状腺病变患者的病变良恶性诊断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1) 肿瘤的形态显示:对于正常人的甲状腺, 其CT扫描形态显示特点为与周边部位的区别显著且具有较为完备的包膜层。但对于肿瘤甲状腺患者, 其CT扫描会显示为不规整的甲状腺形态, 且大部分表现为包膜缺失并与周边部位的分界不够显著。这都可以清晰完成判断。

(2) 肿瘤的密度区别:正如之前所言, 正常人的甲状腺由于含碘量高且血流丰富, 因此经过CT平扫会具有较为显著的高密度表现, 有统计称正常甲状腺的平扫CT值范围在86~148 Hu。而发生了无论是良性或者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经CT平扫都会显示为与周边部位的密度相近或者低于周边部位的密度, 这一表现尤以恶性肿瘤更为明显。

(3) 肿瘤部位的钙化:通过CT扫描一旦发现甲状腺钙化现象的存在, 应立即通过加强扫描对其钙化的形态及分布进行准确定位。尤其是当扫描中若发现肿瘤中存在细颗粒状钙化形态, 则需第一时间进行甲状腺癌的考虑与定位。

(4) 肿瘤侵犯气管及邻近结构:肿瘤体积较大时会对气管及邻近结构造成压迫。

(5) 肿瘤囊变:囊变是甲状腺病变的常见表现。一般而言当病变表现为纯囊肿样改变时, 应当首先怀疑并确认是否腺瘤囊变;对于存在囊壁结节时, 则应第一考虑排除甲状腺癌。

(6) 颈部的淋巴结肿大状态:颈部淋巴结是否存在肿大现象, 基本上可以用来区分良恶性肿瘤。

综上所述, CT诊断能够在很多重要方面为医师进行临床判断与治疗提供数量多且结果直观的病灶信息, 可以通过对CT扫描结果的应用, 结合各方面对患者的甲状腺良性或恶性肿瘤实现诊断鉴别, 并进而指导医生选择正确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CT扫描在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8年6月-2011年5月间所收治的4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诊断分析进行了回溯性统计及治疗总结。结果 患者经病理诊断为结节型甲状腺肿12例, 甲状腺腺瘤17例, 甲状腺癌13例, Graves病2例。结论 对于甲状腺病变患者的病变良恶性诊断应从肿瘤形态、肿瘤密度、肿瘤钙化、肿瘤侵犯气管及邻近结构、肿瘤囊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以下方面开展诊断研究。

关键词:CT扫描,甲状腺疾病

参考文献

[1] 周鹏飞.甲状腺病变30例CT诊断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10) :56-57.

[2] 黄素琼.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价值[J].中外医疗, 2011, 30 (8) :129.

[3] 岳秀慧.CT、MRI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 27 (1) :122-125.

[4] 邹中平.264例甲状腺结节诊疗体会[J].中外医疗, 2011, 30 (15) :150-151.

[5] 尹秀玲, 邱士军, 辛艺, 等.甲状腺常见病变的CT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 46 (6) :530-534.

[6] 成灵才.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 (附120例) [J].中外医疗, 2011, 30 (1) :56-58.

上一篇:干化学试纸法筛查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效果下一篇: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