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媒体对“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的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新闻事件简介

2017年11月26-27日, 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杭州举办, 120多位中国当红青年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出席了论坛。此次论坛是在党的十九大结束后全社会倡导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 作为电影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动,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出席论坛的明星以学习、发言、对谈的形式讨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

二、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一) 语言:直截了当与含沙射影

从文字语言角度看, 《人民日报》中全篇报道用语风格单一, 以积极向上的正面词句为主, 从其标题中“昂首”、“阔步”、“点赞”到正文中“人才更多了, 心态更开放了, 创作观念更新了, 信心更足了……中国电影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 再到明星发言的小标题制作上, 统统是直截了当的正面宣传用语, 配合引用各明星平实易懂的发言, 展示出中国影视界发展现状及前途一片大好的自信态度, 亲和力强、鼓舞性强;而《华盛顿邮报》中语言风格多变, 既有少篇幅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描述, 又有大量举例、反讽、暗喻等手法的运用, 例如"Imagine locking Justine Bieber Taylor Swift Bruno Mars and many others in a room and asking them to read and praise The Art of the Deal"等多处借助第三方简单、轻松的话语来表达意见。这种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能吸引读者且能暗中强化美媒受众对中国的既有印象, 感染力深。

从图片语言角度看, 《人民日报》选取了包括鹿晗、杨幂、张嘉佳等八位明星的正面上身像, 八张小图一齐呈现, 整体显现出清新、儒雅、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 而《华盛顿邮报》的报纸版面刊登的是身着卫衣、坐在众人间参与讲座的鹿晗侧面半身像, 其网页版同篇报道的配图则是鹿晗在电影《长城》中身着铠甲、手拿矛盾的剧照, 一张是积极参与讨论的“乖乖男”形象, 一张是眼神凌厉、杀气腾腾的斗士形象, 均以大图呈现。《人民日报》所选八位明星涉及演员、编剧、导演不同领域, 正是广大中国群众心中的当红偶像形象, 以此为中国影视界代言人, 引领中国2018年影视发展新方向, 能很好地为国内广大受众所接受, 也使我国影视界整体形象较好展示;后者在120余名明星中仅选择了具有年纪偏小而名气超大特点的鹿晗的图片, 且报纸版和网页版配图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巧妙的用图方式有力地引导着受众的思维。

(二) 结构:一目了然与跳跃凸显

从文章整体架构来看, 《人民日报》中全文结构十分简单明了, 由编者按统领全文, 再引用八位明星的发言平行排列其后, 内容整体统一于主副标题之下, 处处交相呼应, 有力体现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创中国影视界新征程”的主旋律, 同时易于受众理解接受。而《华盛顿邮报》中全文段落层次安排灵活多变, 话题跳跃性强。文章开头简要提到众明星参与论坛事件、以与会明星的介绍及言论结尾, 首尾以事件报道相呼应, 而中间大量穿插中国影视业对美带来潜在压力、中国文化政策对外国艺人的影响等多个话题及材料, 没有明晰的主线和层次。

从材料组织情况来看, 《人民日报》中背景材料使用单一、量少, 仅仅在编者按中简要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中国影视发展情况, 在后文八段明星的话语选取中则是紧紧围绕着学习十九大精神及我国影视发展困境、展望两个话题, 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华盛顿邮报》采取“平衡报道框架”[1], 以大量的背景材料和多方言论占据主篇幅, 借材料和第三方发言人从多个不同侧面传达报社态度, 例如多次以专家之言评论中国文化政策、以中国部分影视界人物的表述暗示中国政策影响独立创作权利、以中国游戏业审查、外国艺人受中国抵制等背景材料凸显中国政策特点, 且对与会明星的语言引用也主要为“vowed to promote it (Chinese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In true Communist style”等片面之词, 以刻意营造文化对立的语境, 易于调动受众情绪, 这种材料组织方式起到了掩护报社说出其想说而又不能说的话的作用。

(三) 主题:鲜明突出与模糊多义

《人民日报》以“文教周刊”整个版面刊登此次报道, 是专题形式的文化新闻。标题“昂首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点赞!中国电影新力量”奠定了全文总基调, 编者按中积极自信的鼓舞性话语、每段明星发言中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呼应、以及上述语言、结构特色的配合, 使“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发展新时代中国影视界”这一文化发展主题鲜明而突出;而由以上语言、结构特色分析来看, 《华盛顿邮报》中该篇报道虽整体呈现消极态度, 但具体涉及的主题却包含中国的文化政策、中国影视界发展对美国本土影响等多个方面, 各有所云但不统一。

三、新闻报道差异的成因分析

显然两大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均呈现出浓烈的政治色彩, 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是报道差异的根源所在。从新闻媒体的操作层面看, 在此仅对该差异作浅层次的成因分析:

(一) 媒体属性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 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其不可偏离和动摇的宗旨, 因此在对践行十九大精神、发展中国影视这一报道上以完全正面、积极的表现形式体现鲜明深刻的主题, 以起到更好的宣传、鼓舞、引领作用。而《华盛顿邮报》的发展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下, 赢得读者就是赢得生存机会, 因此其语言风格多变、结构灵活、材料丰富等特点更多是出于迎合受众需求而形成的。

(二) 媒体工作人员特性

“新闻是由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有专业资格的人在特定的民族国家中的特定新闻体制中的特定新闻机构里做出来的。”[2]如上述《人民日报》属性, 其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的媒体管制之下必然形成相对单一、固定的报道模式, 上述正面宣传报道正是其中常见模式之一。而《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最大、最老的报纸, 且多年在政治报道方面领跑全国乃至世界媒体, 其工作人员必然有着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报道技巧, 更能在平凡的事件中发掘新闻, 且以“自由、民主”标榜的美国, 媒体记者也有着很大程度的自由表达权利。因此, 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中西差异也与在各自媒体的长期培育中形成的不同记者特性有关。但应该指出的是, 表达自由和技巧使用都是有限度的, 新闻工作者始终不能违背新闻客观、真实等基本原则, 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线。

摘要:一则鹿晗先后登上《人民日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消息引起“麋鹿”们对鹿晗国际影响力的欢欣雀跃, 然而实际上两报关于这场“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的报道却大相径庭, 二者在新闻报道的语言、结构、主题三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

关键词:《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报道差异,成因

参考文献

[1] 梁钟文.《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政治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江苏师范大学, 2014.

[2] 陈新勇, 张红霞.中西媒体“三鹿奶粉”事件报道框架及意识形态性[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 16 (01) :60-64.

上一篇:探究B超和CT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下一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