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 形成于魏晋、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勃兴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且多以私宅花园为主。据《苏州府志》记载, 到清末, 姑苏城内无论大小的园林建筑约有130处, 也因此获得“园林之城”的称誉。在这之中,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这四大名园颇负盛名, 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等诸朝的文化特征, 并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苏州园林的缘起与历史发展概况

中国的造园艺术出现的很早, 其最初的形式是“囿”, 起源于殷代。据商代殷墟出土的迄今发现最早的契文中就有关于“囿”的论述。从殷周时期“囿”的应运而生开始算起, 中国园林已拥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1]。苏州园林的建造始于中国古苏州城城内的吴王山水苑囿, 可上溯至2500多年以前。当时的苏州古称勾吴, 吴王阖闾时期建吴都, 从寿梦到阖闾夫差, 在都城内外兴造宫囿园苑, 并种鱼、艺花。如纽家巷的吴武真宅, 堪称宅第园林的雏型。但所谓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则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张翰诗云“暮春和气应, 白日照园林”, “园林”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诗文中。而最著名的苏州私家园林是号称“吴中第一名园”的东晋顾氏辟疆园, 吸引了大批风流雅士慕名游园。由于晋代的文人士大夫多追求亲近山林、隐逸安居的生活, 因而苏州正式出现了林泉、池馆、花木、怪石俱全的第宅园林和山庄园林, 并已初具自然山水园的艺术风格。宋代, 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 苏州的市肆街坊、各类商品物资均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活动也十分活跃, 产生了许多仿自然山水意境的第宅园林, 园林的艺术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苏州园林在2500多年的历史沿革过程中, 近300年的历史演变是影响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一历史阶段, 苏州不仅是封建经济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同时也是兴建宅第园林、推动园林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真正地奠定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领先地位。造园之风风靡一时, 直到清同治光绪年间, 园林的建造才接近尾声。

现世保留较完好也较多的大部分是带有明、清时期园林风格的建筑。据相关文献不完全统计, 历朝苏州花园的数量总计798座。上世纪80年代的普查结果显示, 苏州园林庭院有70座, 其中28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庭院和园林被列入了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与修复的规划项目中, 目前修复并专业开放的已达14处。

二、外在动因对苏州园林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繁荣昌盛的社会环境

苏州造园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得益于江南这一地区秀润清丽的地理环境以及富庶繁荣的经济基础。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向来是个富庶之地。史籍有“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记载, 可见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很早以前苏州便是适宜居住的首选之地, 山清水秀, 景色宜人, 由于河湖、园石、常绿草木众多, 所以园主在造园时直接引取自然山水, 巧妙的对景借景, 融合地理优势进行营造。将苏州作为构筑园林的基地, 不难看出这是文人对物质生活格调讲究的体现。明清时, 苏州随着经济的富裕和商业的繁荣开始出现的会馆公所, 其中有不少是名园建筑, 有作为浙江会馆的翁家花园、安徽会馆的惠荫花园、奉直会馆的拙政园等。由此可见, 经济的振兴与衰退深刻地影响着造园艺术的兴废盛衰。再如明初朱元璋对江南地区采取的打压政策, 严重地冲击着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2]。

2、人才荟萃的文化氛围

苏州文化发达, 可谓是群星灿烂, 人才济济。特别是明清时期, 社会的稳定、地域的繁荣, 致使科考人数倍增, 科第往往取先于斯。其文化极度成熟, 士大夫文化几乎涵盖了每一个文化领域, 就连文史大家王世贞也叹为“吴中盛事”。建筑方面除“香山帮”匠人名誉全国外, 园艺、木工、石工、假山工更是名师巧匠辈出, 大批的外地匠人聚集于此, 参与造园事宜。许多文人画家也纷纷参与园林的筹划和建造, 并且他们把对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独到构思与见解诉诸于笔端。总而言之, 在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 他们所讲究的格调、所倡导的文人意匠、所追求的艺术主张和文化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文明的升华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崇尚奢靡的民风民俗

商业文化的繁荣、社会财富的聚积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无不带动着苏州这一地区市民阶层的迅速扩张, 不少商贾也跻身于名流之列。现实的物质利益观促使着人们的纷纷打破传统的社会秩序, 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观念, 人们追求享乐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趋向。其中, 不少富裕起来的店铺老板、地主和富商们开始提倡精致与奢侈的生活风尚, 甚至不惜花费大把价钱用于奢侈性消费上, 试图利用财富, 来弥补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声望的不足。所以在苏州营造豪宅、构建园林、搜集历代名家手迹、收藏艺术珍品, 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个阶层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三、影响苏州园林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1、苏州园林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

营建私宅园林的园主, 身份多为古代一些文人、官吏或是富豪, 这些人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洁身自好、志向深远、学识博洽, 且又多是退休、辞归、被罢官或遭贬谪的名臣硕儒, 或是归隐故里的豪门贵族。他们或因仕途不济, 或是无心官场, 在通过营造一方栖居之处来满足自己生活情趣的同时, 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人情怀映射到每一个饱含寓意的园林景致之中, 传达出园主清净淡泊、无心政治、追求自然适意的田园、山林生活的隐逸心态。

“隐逸”思想是许多苏州园林中传递出的一种主题, “隐”, 筑墙掩蔽之意, 引申为避世而处的隐居;“逸”, 本义是逃跑, 借指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从隐逸的基本含义来看, 隐有一层被迫性和无奈的意味, 而逸则多了些自主性的选择。宋以来, 苏州以隐、逸命名的园林有洽隐园、静逸园等, 许多园林的提名也都蕴涵着隐逸的思想。园林作为安顿、收容文人志士身体和心志的隐居载体, 表达了他处江湖之远的人生态度, 并且包容了其人生理想以及哲学感悟的复杂性。

苏州园林隐在静寂曲折的深巷中, 隐在高高的宅墙内, 在选址方面处江湖之远, 而非庙堂之高。园主们在苏州这一片浓缩的天地中幽居高卧, 似乎真的过起了与世无争、淡泊闲适的日子。但事实上, 他们并没有远离尘世, 很多园林主人往往是身处江湖却依旧心系国事, 并不是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由此看来, 造园主人并非只为隐居山林, 所以才会在营建城市山林时把既想出世又想入仕的内心矛盾、将蕴涵和体现儒教、道教、佛教、老庄思想等各家哲学思想观念的向往与崇尚糅合在园林中。

2、苏州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古代能够兴建私宅花园的主人大多数是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这样特殊的阶层, 所以中国的造园艺术与文学、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的典范, 更是将山水文学和山水画发挥地淋漓尽致。无论是出于隐逸还是享受, 苏州园林都崇尚亲近自然山水, 于是, “尤若自然”的山水园林, 开始成为人们的向往。因此文人山水画中的山水意境被文人画家义无反顾地带入到园林的设计中来, 并且山水画中的“局部景观”对造园的设计影响很大。造园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巧妙应用借景、隔景等手法进行园林营造, 就连对亭台、走廊、山石、池沼的布局讲究参差不齐的自然之美[3]。

苏州花园中的“意境美”是很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意境是艺术所表现出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所惯有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山水画都蕴含着生动的意境。苏州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经过精心设计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是有着山水诗一样的情调美, 山水画一样的意蕴美。这些精湛的造景技艺对当今的造景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苏州园林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不仅在于它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拥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园林从厅堂的题名、横匾以及楹联, 到碑石的安排、陈设的雕饰, 再到花木寓意、山石寄情等, 每个元素符号不仅是点缀园林的艺术精品, 同时囊括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信息, 更反映着园主所追求的悠然、超逸的品味格调。无论是物质内容还是精神内容, 都极其深广。

摘要:苏州园林融诗情画意汇于一体, 具有浓厚的文人艺术气息, 是江南建筑风格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其构思精巧、造艺精湛, 虽为人作却又宛若天成, 以不同于皇家园林威严肃穆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园林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即以苏州园林的艺术表现技法为研究之表, 以造园文化思想为研究之里, 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综合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探究古代苏州造园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达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的研究与学习, 有助于读者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设计精髓与文化理念, 进而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使园林艺术得以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园理念,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郑丽虹.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J].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TU].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 朱栋霖, 周良, 张澄国.苏州艺术通史[J].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上一篇:浅谈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下一篇:以学科竞赛为主导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