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长期发展规划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院长期发展规划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消费特点

2002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14亿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5.27亿吨标准煤,增长53%,年均增长3.6%。其中,煤炭占66.3%,石油占23.5%,天然气占2.6%,水电、核电占7.6%。

我国能源消费呈以下主要特点:

1.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2年,煤炭消费量14.2亿吨,比1990年增长34%,年均增长2.5%。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二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2.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石油安全不容忽视。2002年,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7%,比1990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16.6%提高到23.5%,提高 6.9个百分点。“九五”以来交通运输用油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营运运输用油,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2年石油净进口量813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2.8%。

3.工业用能居高不下,结构调整任重道远。2002年,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4%、69.3%、14.9%和11.4%。其中,工业用能占68.3%,自1990年以来始终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虽然统计口径不完全可比,但与国外能源消费构成相比,我国工业用能比重明显偏高。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4.生活用能有所改善,用能水平仍然很低。2002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01亿千瓦时,天然气和煤气177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169万吨,占生活用能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3.7%、1.66%、1.72%上升到14.4 %、6.8%、11.8%。但用能水平仍然很低,人均生活用电量156千瓦时,仅相当于日本的7.7%,美国的4%。

(二)能源利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单位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单位产值能耗。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每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50%,年均节能率为5.6%。

单位产品能耗。2000年与1990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92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84千克标准煤,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81千克标准煤,大型合成氨(以油气为原料)综合能耗由每吨1343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273千克标准煤。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分别缩小了6.1、37.1、18.7、3.1个百分点。

能源效率。2000年能源效率为33%,比1990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加工、转换、贮运效率为67.8%,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49.2%。

2.节能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2年的12年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以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50万吨。节能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单位产值能耗。据有关机构研究,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

单位产品能耗。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

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2000年,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据专家分析,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火电机组平均效率33.8%,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7个百分点。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表明,节能潜力巨大。根据有关单位研究,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一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产值能耗的43%)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3%;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二是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火电厂30万千瓦机组与5万千瓦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相差100克标准煤以上,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三)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在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供应紧张时重视节能,供应缓和时放松节能,片面认为节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宏观政策的各个方面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充分体现,一些地方和行业节能管理有所削弱,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节能法律法规不完善。1998年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配套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上有待改进。能效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尚未颁布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产品)没有能效标准。虽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各气候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但全国城市每年新增建筑中达到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不到5%。

三是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国内外实践表明,节能在很多方面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目前在财税政策上对节能改造、节能设备研制和应用以及节能奖励等方面,支持的力度不够,没有建立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

四是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外普遍采用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有的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供热体制改革滞后,受各种因素影响贯彻落实难度较大。

五是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节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示范(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节能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多数企业融资困难,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难。

六是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目前,全国共有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中心145个,绝大部分受政府委托开展节能执法监督和监测。但总体上看,多数节能监测(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监测装备落后,信息缺乏,人才短缺,整体实力不强。能源统计体系不完善、节能信息不畅,难以适应节能工作的需要。

二、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一是能源约束矛盾突出。实现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重化工业将加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和生活用能大幅度上升。如按近三年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发展,到2020年能源需求量将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石油和电力供应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按照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节能因素的情况下,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需要30亿吨标准煤。要满足这一需求,无论是增加国内能源供应还是利用国外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还面临水资源和交通运输制约等一系列问题。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能源资源的可供量、承载能力,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二是环境问题加剧。我国是少数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烟型污染已相当严重。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大城市大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粗放型使用能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我国年排放二氧化硫2000多万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大大超过环境容量。虽然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将继续改善,煤炭消费比重将有所下降,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将大幅度增加,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能源是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解决能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开源,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节约优先,走一条跨越式节能的道路。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不下大力节约能源,难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走跨越式节能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为保障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贡献。

三、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循原则

1.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能源消耗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外延发展,忽视挖潜改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2.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推动全社会节能。

4.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增量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辅以政策支持,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存量要深入挖潜,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5.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要严格依法管理,明确目标措施,公布能耗状况,强化监督检查;对中小企业在严格依法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政策引导和提供服务。交通节能的重点是新增机动车,要建立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配套政策和制度。建筑节能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商用和民用节能的重点是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严格市场准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6.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企业和消费者是节能的主体,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法履行节能责任;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和标准,引导、规范用能行为,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带头节能;中介机构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量指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1990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2003—2010年年均节能率为2.2%,形成的节能能力为4亿吨标准煤。

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形成的节能能力为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同期规划新增能源生产总量12.6亿吨标准煤的11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00万吨。

2.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见表1)。

4.宏观管理目标: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四、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重点工业。

电力工业。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提高单机容量;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推进跨大区联网,实施电网经济运行技术;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采用天然气发电机组替代燃油小机组;优化电源布局,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和其他工业废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加强电力安全;减少电厂自用电。

钢铁工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大型钢铁企业焦炉要建设干熄焦装置,大型高炉配套炉顶压差发电装置(TRT);炼钢系统采用全连铸、溅渣护炉等技术;轧钢系统进一步实现连轧化,大力推进连铸坯一火成材和热装热送工艺,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充分利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和各类蒸汽,以自备电站为主要集成手段,推动钢铁企业节能降耗。

有色金属工业。矿山重点采用大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采矿、选矿效率;铜熔炼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替代反射炉、鼓风炉和电炉等传统工艺,提高熔炼强度;氧化铝发展选矿拜耳法等技术,逐步淘汰直接加热熔出技术;电解铝生产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限期淘汰自焙电解槽,逐步淘汰小预焙槽;铅熔炼生产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它氧气直接炼铅技术,改造烧结鼓风炉工艺,淘汰土法炼铅;锌冶炼生产发展新型湿法工艺,淘汰土法炼锌。

石油石化工业。油气开采应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技术,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技术,注水系统优化运行技术,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技术,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技术。石油炼制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乙烯生产优化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优化急冷系统操作,加强装置管理,降低非生产过程能耗。以洁净煤、天然气和高硫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轻油),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和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和地热。

化学工业。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并改造蒸汽系统;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加快以洁净煤或天然气替代原料油改造;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煤造气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烧碱生产逐步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纯碱生产淘汰高耗能设备、采用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等措施。

建材工业。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它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玻璃行业发展先进的浮法工艺,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推广炉窑全保温技术、富氧和全氧燃烧技术等。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卫生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

煤炭工业。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实现高效高产。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完善煤炭综合加工体系,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机械工业。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机电产品,发展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促进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节能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

2.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改善道路质量;加快运输企业集约化进程,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减少单车单放空驶现象,提高运输效率等。

新增机动车。未来用油增长最快的是机动车。根据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经验,机动车节油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定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并实施车辆燃油税等相关制度,促进汽车制造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汽车。

城市交通。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在大城市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中小城市主要以道路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

铁路运输。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铁路运输以电代油;开发交一直一交高效电力机车;推广电气化铁路牵引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和其它节电措施,提高用电效率。内燃机车采用高效柴油添加剂和各种节油技术和装置;严格机车用油收、发计算机集中管理;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加强运输组织管理,优化机车操纵,降低铁路运输燃油消耗。

航空运输。采用节油机型(不同机型单耗在0.2到1.4千克/吨公里的范围)加强管理,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

水上运输。通过制定船舶技术标准,加速淘汰老旧船舶;采用新船型和先进动力系统;发展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优化船舶运力结构,提高船舶平均载重吨位等。

农业、渔业机械。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在固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3.建筑、商用和民用。

建筑物。“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供热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结合城市改建,开展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25%,中等城市达到15%,小城市达到10%。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加快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

家用及办公电器。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照明器具。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二)重点工程

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我国在用中小锅炉约50万台,平均单台容量只有2.5吨/时,设计效率为72—80%,实际运行效率65%左右,其中90%为燃煤锅炉,年消耗煤炭3.5—4亿吨,节煤潜力约7000万吨。“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以燃用优质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和采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先进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窑炉),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燃煤工业锅炉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煤2500万吨,燃煤窑炉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节煤1000万吨。

区域热电联产工程。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提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以采暖热负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30万千瓦等级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002年的27%提高到40%,新增供暖热电联产机组4000万千瓦,年节能3500万吨标准煤。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十一五”期间在钢铁联合企业实施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全高炉煤气发电改造以及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形成年节能266万吨标准煤;在日产2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建设中低温余热发电装置每年30套,形成年节能300万吨标准煤;通过地面煤层气开发及地面采空区、废弃矿井和井下瓦斯抽放,瓦斯气年利用量达到10亿立方米,相当于年节约135万吨标准煤。

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十一五”期间电力、石油石化、冶金、建材、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实施以洁净煤、石油焦、天然气替代燃料油(轻油),加快西电东送,替代燃油小机组;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相配套政策和制度,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石油;实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公交客车、出租车等推广燃气汽车,加快醇类燃料推广和煤炭液化工程实施进度,发展替代燃料,可节约和替代石油3800万吨。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目前,我国各类电动机总容量约4.2亿千瓦,实际运行效率比国外低10—30个百分点,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量的60%。“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在煤炭、电力、有色、石化等行业实施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压缩机系统优化改造,推广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使运行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年节电200亿千瓦时。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在重点耗能行业推行能量系统优化,即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改造和改善管理,实现能源系统效率达到同行业最高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组织实施,降低企业综合能耗,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筑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等,可分别节能5000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既有宾馆、饭店的综合节能改造。

绿色照明工程。照明用电约占全国用电量的13%,高效节能荧光灯与普通白炽灯之比为1∶2.6,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可节电70—80%,用电子镇流器替代传统电感镇流器可节电20—30%,交通信号灯由发光二极管(LED)替代白炽灯,可节电90%。“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对高效照明电器产品生产装配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可节电290亿千瓦时。

政府机构节能工程。政府机构(包括国防、教育、公共服务等公共财政支持的部门)能源消费增长快,能源费用开支较大。开展政府机构节能,不仅可以降低政府机构能耗,节约行政支出,而且通过政府自身带头节能,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开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政府机构建筑物及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改造的政府机构建筑面积达到政府机构建筑总面积的20%;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实施公务车改革,带头采购低油耗汽车;中央国家机关率先试点,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在2002年基础上降低10%。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通过更新监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等措施,强化省级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监测中心能力建设,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监察);省级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具备为企业、机关和学校等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通过实施上述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含增量部分),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

从国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能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约束作用,节能对缓解能源约束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把节能作为能源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生产建设还是消费领域,都要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长期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推动全社会节能。

节能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中。编制专项规划要把节能作为重要内容加以体现,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节能中长期规划;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强化节能篇的论证和评估;要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体现节能优先;要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中支持节能。

(二)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促进节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为确保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高效利用,需要建立基于我国资源特点、统筹规划、协调一致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1.煤炭应主要用于发电。煤炭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上使用,同时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等,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原煤消耗,另一方面集中解决二氧化硫等污染问题,做到高效、清洁利用煤炭,是最经济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办法。应提高我国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终端用户更多地使用优质电能,鼓励企业和居民合理用电,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

2.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化工原料和现阶段无法替代的用油领域。对目前燃料用油领域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鼓励用洁净煤、天然气和石油焦来替代。对烧低硫油的燃油锅炉实施洁净煤替代改造,能够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应合理调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统一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发展整体规划。特大城市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立体城市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效率,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

3.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应以改造后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原则,城市燃料构成要从实际出发,不宜硬性规定燃煤锅炉必须改燃油锅炉,以控制和减少盲目“弃煤改油”带来燃料油需求量的增加。对中小型燃煤锅炉,在有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应鼓励使用天然气进行替代;在无天然气或天然气资源不足的地区,应鼓励优先使用优质洗选加工煤或其它优质能源,并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型锅炉,减少燃煤污染。

(三)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扭转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局面,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节能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目录,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或建筑,不能出厂销售或不准开工建设,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要加大惩罚力度。制定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制定限制用能的领域以及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严禁新建、扩建常规燃油发电机组;在区域供电平衡、能够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限制柴油发电和燃油的燃气轮机的使用和建设。

(四)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制定《节能设备(产品)目录》,重点是终端用能设备,包括高效电动机、风机、水泵、变压器、家用电器、照明产品及建筑节能产品等,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国家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政府节能管理、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研究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五)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强化监督管理。一是研究完善节约能源的相关法律,抓紧制定《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规章。二是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包括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组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标准等。当前重点是加快制定机动车燃油经济性限值标准,从2005年7月1日起分阶段实施,同时建立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申报、标识、公布三项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组织对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健全依法淘汰的制度,采取强制性措施,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充分发挥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及各地节能监测(监察)机构的作用,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六)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同时组织开展原材料、水等载能体的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

国家制定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国家修订颁布《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方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地方相应的计划中,加大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建立节能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基地(平台)。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对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七)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一是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二是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电力。三是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五是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六是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八)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加强对年耗能一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检测,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情况,做好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用能单位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用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人员,加强对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健全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上水平。

(九)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不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将节能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搞好节能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曝光那些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现象,宣传节能的典型。节能要从小学生抓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中小学开展节能宣传和实践活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技术和典型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每年夏季用电高峰,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各地区、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明确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制定规划,组织实施。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节能自律。

政府机构要带头节能,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建立和完善节能规章制度,推行政府节能采购,改革公务车制度,努力降低能源费用支出,发挥政府节能表率作用。

第2篇: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升高。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如何使得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便成为时下热门话题。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金缺口 长期护理保险

人们的平均寿命变长,使得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情况下发生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养老金数额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长时间的支付,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使老年人在发生伤残疾病时可以获得补偿变得非常必要。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在建国后不久就奉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子女。使得出生率急速下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翻番,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随着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死亡率也大幅下降。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使得老龄化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我国属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阶段,现阶段仍然注重劳动力成本,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又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2.家庭结构导致生活压力大。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现今中国家庭结构大多为: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两位年轻人不仅要担负起抚养孩子的义务,还要起到赡养老人的责任。随着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巨大,而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相应的就会出现离婚,盗窃等危害社会安定的情形发生。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使得老年人发生保险责任规定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时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这不但使老人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还减轻了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3.养老金缺口不断放大.我国规定从职工的工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比例的工资放入养老金账户中,以作为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我国的养老金只是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扩大,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养老金账户数额已经无法满足长时间的给付要求,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扩大,养老金缺口也会逐渐扩大。单纯依靠养老金已经不足以维持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在此关键时刻,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商业保险来弥补养老金的缺口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目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以前解决类似问题通常采用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所以对长期护理保险从未涉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单单依靠财政支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反观德国和日本,早已建立起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必然会在总结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高龄群众的养老问题都是依靠国家财政解决,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使得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财政补贴的依赖心理根深蒂固。只有政府主动减少财政补贴,并且大力宣传长期护理保险,才能使人民群众从心里真正接受保险,亲自去购买保险产品。在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于保险产品的偏见之后,国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减少国家财政支持还不足以彻底解决养老问题。保险属于类奢侈品,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只有人民群众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之后才有闲散的资金去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所以国家应该在税收政策上做出调整,主动减少人民群众纳税金额,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去购买保险产品。

2.设计具有特色的保险产品,采用浮动费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高龄群众可以推出具有不同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保证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保险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辅助性的保险责任。针对投保人年龄的不同也应该采用不同的保险费率,年龄越高投保时所需要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多,反之则越少。采用浮动费率可以使得具有投保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人群具有时间上的压迫感,能够增加其投保的积极性。

3.借鉴国外经验,吸引专业人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保险历史源远流长,在人口老龄化未到来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必要性。德国、日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我国在面临相同情况时完全可以向德国和日本借鉴相关发展经验,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发展初级阶段,保险产品的设计是关键。由于之前没有发展经验,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只有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产品。

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前景展望

虽然我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推出了“二孩政策”,希望以此来解决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长久以来生育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加之生活成本的逐渐加大,使得大部分家庭无力来抚养“二孩”。“二孩政策”短期内不会对人口老龄化造成任何影响,只有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才是明智之举。老龄化比例加重,配合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具有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何玉东.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2.

[2]荆涛.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余涛. 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作者:史英超

第3篇: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长期护理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现状,找出我国长期护理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现状; 问题; 对策

1 长期护理险概述

长期护理保险(LTCI)属于健康保险范畴,标的物为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长期护理险是为了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护理服务和经济补偿,由于长期护理的期限较长且所需的费用较大,所以长期护理险作为一种对护理费用的经济补偿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 我国长期护理险发展现状

2.1 发展模式分析

2.1.1 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政府主办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其纳入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负责管理运营,由于政府拥有充足的财政经费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所以政府主办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实现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对老龄居民的全覆盖。

2.1.2 市场主导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

以市场运营的方式发展长期护理险,由保险公司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释放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活力。

2.2 发展现状分析

2.2.1 我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试点先行

2012年,青岛在我国率先建立城镇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5年,其覆蓋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城乡参保人员实现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地区。2016年7月,通过综合考虑各地方政府意愿、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医保基金是否有结余这三方面因素,人社局把北京市、上海市、长春市、青岛市等15个省市作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先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开始,暂未覆盖城乡居民,现各地区已开始试点工作。

2.2.2 我国商业长期护理险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经营主体看,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健康险,经营主体主要为寿险公司及健康险公司,近几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业务发展迅速(图一)。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6年,我国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在逐年增加,从692.72亿元增长到4042.5亿元,增长了将近6倍,而且增长率在不断上升,从2012年开始,基本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增长率达到了67.7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健康险业务发展十分迅速。

在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我国保险市场,健康险业务的原保费收入在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很小,从2011年的4.82%上升至2016年的13.06%,占比虽有所上升,但相比产险和寿险而言,仍占据着很小的市场份额,这表明我国健康险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长护险无疑在健康险未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2.3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险的发展提供机遇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自2010年以来,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0.47%,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改善,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迅速上升,到201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已达到76.34岁,老年抚养比从11.9增加到14.3,这都表明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养老压力,但仅靠财政难以承担越来越庞大人群的巨额经济支出,更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这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险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 我国长期护理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占主导地位,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占比较少

目前,我国LTCI的发展主要以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为主,各地纷纷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而商业型LTCI却一直处于“叫好却不叫座”的境况,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我国70多家寿险公司中仅有16家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商业性长期护理险有待发展。

3.2 我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LTCI产品的投保年龄是28天-60周岁,保障期限不合理,使得很多老年人在有护理需求时却无法投保,同时我国的商业性LTCI产品并不属于完全的LTCI产品,而是生死两全保险和护理保险的组合,支付方式采取每年固定支付的方式进行,并不与实际护理费用相挂钩,无法体现保险的补偿性的特征,更偏重于给付性。

3.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缺乏成熟的养护产业支撑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需要成熟的基础产业支撑,目前在我国需要不同形式护理服务的老年人约有三千多万,但我国可以提供護理服务的机构数量却严重不足,养老机构中的护理床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长护险的发展。

4 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为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社会LTCI提供基础保障,商业LTCI提供高层次保障的多层次LTCI体系,在提供全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同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护理保险需求。

4.2 确立统一的受护分级标准,鼓励商业性长期护理产品的创新

我国的商业性LTCI产品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价格较高,而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受护标准,设立统一的受护分级标准,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方面存在的困难,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LTCI产品的创新。

4.3 积极发展我国的养护产业

积极发展养护产业,建立充足、优质的养护服务资源,为发展LTCI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目前我国发展长护险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指出,到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中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这说明养护产业已逐渐引起了我国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正成,兰虹.社商之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需困境与出路[J].人口与社会,2016(1)第32卷第1期:83-93.

[2]盛和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的运营模式选择[J].保险研究,2012(9):46-50

[3]李长远.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瓶颈及破解之道[J].财政与金融,2015,NO.3:18-20

[4]向思南.我国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5.

[5]曾令玉.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以中国人寿、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5.

[6]贾欣.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战略[D].天津财经大学,2009.

[7]JR.BROWN,A FINKELSTEIN.Insuring Long—term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11(4):119—141.

作者简介:

刘思远(1994.03.14),女,汉,山西省长治市,在读研究生,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作者:刘思远

第4篇: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卓越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用中医药,发展中医院,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思路,特制定仁怀市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拓宽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中医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医院硬件设施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医疗设备比较先进,服务质量有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病房住院大楼配套设施建设和门诊大楼建

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利用5至7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特别是中医医疗设备能达到同级中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2.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为提高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技术水平,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创造再学习的条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充实知识构成。计划三年(至2011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25到3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15至20名,6年(至2015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50到6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35至45名,为临床各科贮备足够的中医药人才后备队伍,每年招聘护理人员15至20名,以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生或能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优先,尽量提高护理队伍的中医药人员比例,每年招聘医技专业大中专毕业生5至10名,通知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大专以上要达到85%。大力开展院内技术学习、业务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派员参加州以上的各种专业医学会、医疗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研讨等以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

创新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准学科、分期分批地选调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到省以上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到2015年,每年送培不少于5人。另外加强院内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力度,争取每年办一期为期1—2周的院内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班,提高西医人员的中医药水平。努力为我院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为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在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中医药技术人员在同类人员的比例要逐步达到70%的要求。

(2)科室建设方面,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做好退休医师,特别是退休老中医的返聘工作,争取每年返聘2至3名老中医到门诊坐诊,做好中医特色门诊的建设工作,到2012年不仅在数量上要完成制定的二级医院要达到6个特色科室的要求,更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中医特色的体现形式及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服务、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到2015年争取建成2到3个省级特色专科,在周围县市中产生较大影响。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中医制剂,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积极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促进医院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抓好目前院内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工作,不断巩固、完善提

高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倾其全力,积极创造条件,对康复科进行重点培植,做好针灸科省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的申报工作。

(4)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积极指导农村卫生院工作和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加强以急诊急就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盒优势,使其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预防

适应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积极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盒急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中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鼓励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人员应掌握中西医感染医学、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于技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胃肠肝病、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四、政策与措施

1.深入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即体现中层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和以患者满意为标准,广泛开展义诊,送医药、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创造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强化医院管理,整顿服务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抵制和认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当交易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风建设,行业纪律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医疗惠民工程的有关规定盒对贫困群体的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成本核算与病床使用门诊数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考核、评议的办法,使科室收入、医生收入与开单多少及处方量不发生直接关系;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实施监控考核,认真落实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检验结果互认;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规划运行和实施、考核,本着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其中难度较大的规划任务,要组织力量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量化指标在注重完成数量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定性指标要努力做到以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以实现十一五期间,我院的医疗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群众的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明显发挥,医院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2008年1月)

第5篇:2012年中长期中医医院发展规划

巩留县中医医院五年发展规划

自2011年7月22日医院成立以来,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我院在科室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展望未来,医院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编制符合中医民族医院实际的基础项目方案的有关精神,明确医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巩留县中医医院五年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6年。

一、医院成立以来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医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医院职工总数由91人增加到124人,增长36.26%;2012年上半年总收入603万元,人员经费占日常运行经费16%。总诊疗人次达8539人次,入院病人1516人次,完成肛肠手术68例。医院拥有设备:螺旋CT机、DR、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血流变、细菌室设备、全自动大生化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护仪、疼痛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多频率微波治疗仪、光电治疗仪、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肛周熏洗仪、肛肠综合治疗仪、电子结肠镜各1台。十二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和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各2台。

(二)医院学科建设

上半年医院根据“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积极申报了 “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县级中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并结合实际对临床科室进行了合理调整,开设了中医门诊、老中医于叶青门诊、中草药房、煎药室,成立了便民收费处,切实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了卫生、安全的就医环境。

医院本着以“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确定了“中医科 ”、“中医康复针灸理疗科”、 “中医肛肠科”做为全院的重点科室;确定针灸康复理疗科和糖尿病中心为特色发展专科目标,力争利用五年时间拥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知名度。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医院发展环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重心,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并重协调发展道路,充实重点专科发展战略,倾力打造中医品牌专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坚持医院发展与职工待遇同步提高,扎实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在五年内编制床位数达到200张,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重点学科优势明显、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群众满意、职工拥护、政府放心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进一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医院在十年内建成伊犁州内知名县级中医医院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发展指标

1、做好医院新一轮基础设施建造规划,拟争在下半年将中医医院一栋7500 平米的项目病房楼进入前期筹建准备工作阶段,力争在2014年完成新建750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

2、五年内增设内分泌、心血管、皮肤病、中医妇科等中医特色临床病区,开放床位由现在的117张增加到267张,床位使用率≥90%;年门急诊从3550人次增加到7500人次;年出院病人从2942人次增加到5000人次;年业务收入从904万起力争每年递增20%,药占比力争保持在40%以下。

3、五年内新增县级中医重点专科1-3个、州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2-5个。在建各级重点学(专)科在规定建设周期内通过上级验收。

4、积极招聘中医药类别的医学生及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力争五年内职工总数从124人增加到250人,高级职称卫技人员达到5名

以上;中级职称卫技人员达到12名以上;中医药类别人员比例达到 60%,鼓励培养后备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5名。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随着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至县人民医院旧址,我院承担的城区医疗救治任务进一步加重。医院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县域内卫生资源的合理配臵,能切实缓解城区居民就医困难,其次国家出台了大量大力扶持中医事业的政策,中医院必然会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我院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较为有利。一年来,我院搬迁至新址后,工作环境温馨舒适,不仅能给全院职工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还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我院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认可。就医环境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医院赢得群众的拥护。

(五)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

1、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将新建医疗用房工程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建一幢层高5层,建筑面积7500㎡,设计床位150张的医疗综合楼。举全院之力,力争在2014年底将医疗综合楼投入使用。根据医疗综合楼的功能需要,适当引入一些先进诊疗设备和中医特色设备。增设内分泌、心血管、皮肤病、老年康复、慢性病等临床病区,开放床位数逐步增加到267张。建设医院信息中心、供配电中心和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符合二甲中医医院标准的规范化消毒供应中心、急诊科建设,为医院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数字化医院,扩充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HIS功能,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实现医院信息的全电子化管理。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力争将医院信息系统从以收费、病人信息管理为中心的HIS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努力扩展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为广大患者就诊提供高质量、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加强医院内、外网交流平台建设,借助医院公示栏平台,努力做好医院外宣工作。

2、加强医院人才储备工作,抓好两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医院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医院人才储备工作,打造一支老、中、青和高、中、低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统筹安排,送出至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有选择地引进紧缺高学历、高层次实用性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创业平台。加强中医临床人员的储备和培养,制定培养计划,避免隐性流失,为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供智力保障。认真开展资深中医师带徒工作,探索建立高年资医师结对帮扶低年资医师制度。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护理人员中医知识系统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和护士长岗位培训。鼓励全院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全院职工整体业务水平。加强中层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管理知识的培训,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着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3、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心(治未病中心),充分发挥老中医的学术优势,开展中医健康体检、中医健康咨询、中医保健门诊、中医药膳门诊、慢病预防门诊、冬病夏治及膏方保健等服务。

4、加快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尽快建立县内中医优势医院合理配臵全院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临床重点科室的扶持力度,从人员、设备和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出台重点临床科室和学科带头人年度考核方案,从制度层面保证各重点科室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求重点科室每年至少完成l项新技术,同时至少有1项技术保持县内领先水平。完成针灸推拿科、糖尿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科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确保通过验收。争取在“中医科 ”、“中医康复针灸理疗科”、 “中医肛肠科”等临床学科中创建1-2个县级重点专科、1个州级重点临床重点专科,开设小针刀、中医不孕不育等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2-3个。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中医治疗率和中草药使用率。

5、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加强人员配备,创新管理理念,注重细节管理,增强忧患意识,加大执行力度,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

积极落实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单病种和优势病种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定期组织基本功强化训练和技能比武,切实加强“中医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中医业务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加大对核心医疗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有效减少医疗安全事件发生。积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示范工程”病房,至2013年完成一个病房的创建,至2015年完成2个病房的创建。

6、加大对科教工作的投入,实现医疗科研同步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加大对科教工作的投入,医院每年力争拿出上一年总收入的1%以上作为当年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立医院科技基金、科研奖励、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参加高等级学术活动等。加强与医学院校合作,争取成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主动承担一定的实习带教任务。认真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整理工作。鼓励全院职工在中医“治未病”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推出一批能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特色诊疗项目。通过深化科教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医院医疗科研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7、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中医文化氛围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突出中医元素,努力营造浓郁中医文化氛围。积极宣扬中医“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厚德、精术、继承、务实、创新”院训精神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院职工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加强沟通技巧培训,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充分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将工会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加强医院职工文艺、体育等项目的对外交流,扩大医院的文化影响力,展示中医院职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医院发展要求、符合医院发展实际、体现中医文化内涵的医院文化体系,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8、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不断创新医院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现状的科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院科二级目标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既要包含共性目标,又要体现个性目标。考核的结果要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免和评优评奖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和岗位设臵制度,努力实现薪资水平与贡献大小相适应的分配目标。探索建立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将部分后勤服务外包,加大考核检查力度,提高医院后勤服务效率和后勤保障水平。

9、完善医院廉政建设体系,确保医院平稳健康发展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完善医院廉政风险筛查制度。不断创新监督方法,扩大监督的覆盖面,实行全程全面监控,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现象。主动邀请县纪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职工代表全程监督新建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期间不出现腐败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定期发送安全警示短信,定期开展干部廉政谈话,营造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氛围,确保医院平稳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医院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定期总结,适当调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将五年发展规划与医院的年度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分阶段、分年度制定具体实施目标,逐步完成规划全部任务。

(三)结合规划任务,院部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经费保证,积极争取国家和县财政资金扶持。医院年度经费预算向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药重点项目倾斜。

巩留县中医医院

2012年6月30日

第6篇: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是我院加速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关键时期。为保障我院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按照国家、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廊坊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中医为主办院方向,坚持继承创新工作方针,深入推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医院改革,明确医院功能定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医院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功能,努力适应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医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医疗质量持续提高为主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医院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3、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原则。医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中医特色的有效发挥,使之贯彻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三、发展现状

建院20年来,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不懈努力,医院由建院初期门诊部式医院发展成为一所以血液专科为重点,其他学科同步发展,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并成为中国中医血液专病医疗中心,河北省老年病医疗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2009年,医院占地37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600万元,拥有螺旋ct、dr、大型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万元以上设备110台(件),设备总值3500万元,开放床位306张,病区9个,科室45个,职工408人,其中副高职以上95人、中级职称118人,年门诊量8万人次,出院人次5000人次,业务收入7600万元。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诚信十佳示范医院、省首批百佳医院、省文明示范单位及省文明服务三星级单位,连续多年获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数达到800张,职工人数达到900人,固定资产总值超过3亿元,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地级市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真正发挥全市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中医预防保健示范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作用,力争成为市内一流医院、省内一流中医院,国内一流专科医院。

五、规划任务和主要指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扩建门诊大楼:按照国家地市级中医院建设标准,拆除现有门诊楼旧楼(三层砖混3200平方米),投资8500万元,在原址新建一座框架结构30×60米、高10层总面积为17038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建设时间:2009年-2013年。

2、改扩建住院楼:拟对住院病区和现有门诊综合楼进行全面装修改造,扩大住院床位。先把院南侧现门诊综楼腾空,加以改造,改建为四个病区,可增加160张病床,再将原有病区加以改造提升。资金来源:财政投资2500万元,医院自筹500万元,扩建面积9000平米。建设时间:2013年-2014年。

3、新建科教大楼:拟重新规划医院家属楼,采取市场运作形式,新建一栋集临床教学、后勤办公和小区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具体为底层三层连体底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向医院院内开门,主要用于医院行政、后勤、教学及临床辅助用房。上面建三栋18层左右的住宅楼,用于搬迁户和商业销售,收益用于三层底楼的建筑费用。建设时间:2014-2015年。

(二)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至2015年末,医院年门诊量达到23万人次,出院人次达到1万人次,业务收入达到3亿元,病床使用率大于85%,力争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小于60%,中医药参与率≥90%,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30%,完成援疆、援坝、援藏及对口支援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任务。各项医疗指标符合或超过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走在河北省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前列。

(三)队伍建设

1、人才结构:至2015年,形成人才结构比较合理、人才梯队相对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职工规模达到700~800人,专业技术人员≥600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院职工比例≥60%,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全院职工比例≥25%,医护人员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培养省名中医1名、市名中医2名,研究生导师1~2名。

2、人才引进:每年临床医生、护士15~20名(中医药人员引进比例占引进总量的60%以上),侧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

3、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确保中医药人员结构比例。注重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带徒活动,建设名医工作室,鼓励老专家从事临床指导和学术经验继承及研究工作,注重病例的积累和医案的整理,培养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团队。

4、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全员培训,重点抓好中层干部培训,进一步强化中层的有效执行力,提高宏观思维和管理经营等方面能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运转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

(四)学科建设

1、科室设置:到2015年,住院病区达到15个,独立的一二级科室不少于20个,专病专科门诊不少于40个。改善住院环境,加强病房、床位的单元质量建设,提供差异化的住院服务,特需床位和惠民床位比例分别占总床位数的10%和20%。

2、专科建设:血液专科进一步做强做大,力争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进一步巩固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新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成立针灸脑病(中风单元)病房等中医特色专业。

3、学科建设:内科逐步细化分为肿瘤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神经(消化)、中风(康复)4个病区;

骨科细分为骨外、创伤2个病区;

血液科新增病区2个,包括普通病区和骨髓移植病房,共达到6个病区。组建急诊病区、icu标准病房和特需病房。建立科研中心,加强应用医学研究工作。

4、完善业务功能:加强急诊建设,建立医院120急救站,积极开展院前急救业务,提高中医药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外科手术水准,扩大业务范围。继续加大妇产科扶持力度,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5、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中医特色诊疗方案,鼓励各科室积极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中医药参与率和治疗率。

(五)中医护理

1、积极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争取覆盖面达100%。

2、认真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深入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且每年开展中医项目不少于2项。

3、加强护理人员引进培养,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知识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五)设备购置:

1、医院大型设备:在螺旋ct基础上,引进64排ct,购置低场核磁共振成像仪,肿瘤治疗设备、流式细胞仪等标志性设备。

2、科室专业设备:设备配置按“三甲”医院普通标准配置,引进部分发展必需中医诊疗设备。

3、引进适宜技术所需设备:购置各种腔镜设备、微创设备。

(六)科研教学

1.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项≥50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2项,完成省部级科研2-4项,地厅级科研12-18项,发表科研论文200篇以上;

对重大科研难题,成立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2.中药制剂:积极开发、推广应用院内中药制剂,新开发、申报院内特色中药制剂10种,使医院制剂数量不少于30种。

3.临床教学:具备每年接收60名中医本科医学生和50名进修生在院进行临床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能力。

(七)加强“治未病”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筹备建立“治未病”科,争取在1到2年内,完成“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科,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配备设备,加强培训,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对亚健康的指导和干预,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构建有我院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八)、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进行全面升级更新,新建emr(电子病历)、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会诊等系统,门诊实施“一卡通”服务,实现患者挂号、交费、取药一卡通式服务。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医院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目标责任,每年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加强宏观监控,微观管理,定期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规划逐步实现。

(二)筹集资源,为医院跨越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纳入省、市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争取财政的专项投入。充分利用我院毗邻京津优势,积极探索招商引资,风险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医院的发展和建设。用足、用活国家重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我院发展筹集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

(三)解放思想,着力实施“三项工程”

1、人才立院工程

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四项人才计划。

(1)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人才引进补充计划,加大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之与医疗、教学、科研需要相适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2)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院内内部培养、以老带新,院外进修学习、攻读学位、短期培训以及学术讲座等方式,着力培养专科专病特色突出的人才和有一定能力的实用人才;

要充分考虑医院综合服务功能的需要,实施中西医互学、互补。

(3)名医支持计划。实施好“燕赵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和遴选工作,建立有利于名医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和竞争机制,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名医,并成立名中医工作室。

(4)科技创新计划投入一定经费,鼓励职工积极科技创新,申报论文,开发制剂等,激发职工科研热情,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根据学科的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每年选派3-5名有明确目标和培养前途的骨干外出学习。进一步加强带教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2、特色兴院工程

就发挥特色优势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符合实际的调研报告,挖掘特色,突出特色,保护特色,发展特色,支持特色专科、特色项目的发展。

(1)制定特色建设计划。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创造品牌优势,将现有的优势专业做大做强,树立起其在特定治疗领域中的特殊声誉;

每个专科要确定3—5个特色专病及研究方向,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达到专病有专科、专科有专家、专家有专方。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室、实验室的建设,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积极培植满足现代医学需求的潜力学科,提升综合实力。

(2)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为龙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加强专科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重点专科建设规划、指导、考核、管理体系;

重点专科建设要加大力度、集中培植、实施人才、经费、资源的优先和重点配置;

定期对重点专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在专科建设过程中,实行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制定明确的奖惩条例,学科带头人必须与医院签订重点专科建设合同书,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达到建设目标的专科,责成其整改或取消其重点专科资格。要提高中医专科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3)制定中医干预政策,鼓励中医特色治疗。制定出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和工资绩效考核,支持和鼓励非药物治疗,提高中医药处方在门诊总处方量中的比例,提高中医药参与率,鼓励临床科室多使用中草药,对新开展的中医药疗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从师承、名医、医学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中医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三伏贴等中医适宜技术,丰富中医治疗手段。

(4)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充实力量,成立治未病中心,加强中医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积极应用针灸、推拿、中药敷贴、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保证临床疗效;

在推广使用原有院内中药制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院内特色制剂。

(四)强化内涵,创建“四型医院”

1.创建“学习型医院”。在全院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医院自我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

2.创建“规范型医院”。大力推进医疗正规化建设,坚持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尤其要确保诊疗核心制度落到实处,使疑难病例讨论、查房、会诊、危重病人抢救、交接班等制度真正成为每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

3.创建“创新型医院”。做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靠创新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要大胆放手,大胆引进,吸纳各方各面的资金、人才、项目,善于借助外力壮大实力,不断扩大规模,自我膨胀,从而实现我院的快速增长。

4.创建“文化型医院”。挖掘、提炼我院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丰富完善,综合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特质,形成独具我院特色的医院文化。要普及职工对院歌、院训、院徽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文化氛围。

(五)注重创新,深化改革

1、继续深入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按需设岗、以岗定编、按编聘任,健全人事分类管理规范化体系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转变,最终实现高学历、高质量的行政、专业、后勤队伍建设目标。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效益增长与分配比例的关系,与医院积累的关系,与医院发展的关系。在维护医院公益性前提下,正确处理效益与效率关系,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全院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组织架构上建立符合市场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及时修订规章制度,以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合理合并、强化一些职能相近的科室,整合成立医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党政办公室、事业发展部等综合职能部门,明确科室职责,实行集中办公,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以形成精简、高效、务实的行政管理体系。

本规划符合医院长期和短期利益,对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规划目标具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院职工要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战胜困难,一定会实现医院规模扩大,综合实力提高、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规范的奋斗目标。

第7篇:医院护理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得以落实,需要院领导及医院各部门(院办、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药剂科、后勤服务部、检验科、保卫科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院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帮助护理部完成护士的准入管理。加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加与意识。

㈠协助护理部完成“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协调、检查、落实。 ㈡组织召开护理工作专题会议,通过院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㈢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大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对护理的投入,全方位的实现将护士还给病人,举全院之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二、 医务科

㈠加强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的管理,规范医嘱行为。

㈡加强医师培训,严格落实《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开具护理级别医嘱。

㈢加强医护协作和有效沟通,特殊情况下保证医嘱正确执行。

三、 人事科

㈠贯彻落实国务院《护士条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

㈡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定,规范聘用制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聘用护士待遇,使聘用护士与在编护士在晋升、评优、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稳步实现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缓解医院护理人员不足、业务繁重的矛盾,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 ㈢对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清查归队,保障临床一线护士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

四、 财务科

㈠认真执行物价部门公布的医疗收费项目、标准,保证患者费用正确无误,患者入出院办理及时,方便、快捷。 ㈡节假日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㈢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购买物品的资金支持。

㈣保证护士进修、学习、培训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好专科护士培养的经费保障。

五、药剂科

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配发药品质量合格安全有效。 ㈡严格执行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发出药品准确无误。

㈢落实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临床药师定期查房,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㈣规范科室药品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六、后勤服务部 保证科室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及时处理“三漏”(漏水、漏电、漏气)做到定期巡查,处理及时,保证安全使用,记录完善,为临床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七、总务科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外包单位的联系与监督,加强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好洁员,保证医院整体清洁工作正常运行。

八、设备科

㈠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科室需要采购合格的医疗用品,保障医疗安全。用氧、仪器设备等性能完好。 ㈡对医疗设施进行检修保养,定期下临床科室检修保养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接到报修及时到位,保证医疗设备的供应及正常运行,重点部门抢救设备运转良好随时备用。

㈢科室需要的各种医用物品,按护士长要求送到科室,满足于临床需求。

九、保卫科

㈠加强医院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 ㈡维护医院员工、病区病人的安全。

十、检验科

㈠为临床各病区提供各种采集标本用物。

㈡急诊化验、医技检查,接到电话或报告单应立即到床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十

一、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各部门均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并与医院的整体框架同步,共同协调发展。

㈡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协调:护理管理部门及各临床科室均要加强与全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取得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及配合,多部门达成共识,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㈢加强督导,保证效果: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进行效果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正、调整补充,达到持续改进。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拟定工作计划。

第8篇:医院护理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优质护理服务”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2020年护理发展规划,其中“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是护理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得以落实,需要院领导及医院各部门(院办、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药剂科、后勤科、设备科、信息科、检验科、供应室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 院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帮助护理部完成护士的准入管理。加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加与意识。

㈠协助护理部完成“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协调、检查、落实。

㈡组织召开护理工作专题会议,通过院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1 ㈢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大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对护理的投入,全方位的实现将护士还给病人,举全院之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二、 医务科

㈠加强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的管理,规范医嘱行为。 ㈡加强医师培训,严格落实《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开具护理级别医嘱。

㈢加强医护协作和有效沟通,特殊情况下保证医嘱正确执行。

三、 人事科

㈠贯彻落实国务院《护士条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

㈡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定,规范聘用制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聘用护士待遇,使聘用护士在晋升、评优、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享有待遇,稳步实现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缓解医院护理人员不足、业务繁重的矛盾,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

四、财务科

㈠认真执行物价部门公布的医疗收费项目、标准,保证患者费用正确无误,患者入出院办理及时,方便、快捷。

㈡节假日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㈢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购买物品的资金支持。

㈣保证护士进修、学习、培训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好专科护

2 士培养的经费保障。

六、药剂科

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配发药品质量合格安全有效。 ㈡严格执行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发出药品准确无误。 ㈢落实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临床药师定期查房,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四)为保证护理人员在病房有效时间,药房送药到科室。

(五)规范科室药品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七、后勤科、

㈠按照科室物资领取申请表,配备临床科室物资。

㈡按科室要求,准备、派送到科室,保证病区临床工作需求。

(三)保证科室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及时处理“三漏”(漏水、漏电、漏气)做到定期巡查,处理及时,保证安全使用,记录完善,为临床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宝洁公司的联系与监督,加强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好洁员和护工,保证医院整体清洁工作正常运行。

八、设备科

㈠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科室需要采购合格的医疗用品,保障医疗安全。用氧、仪器设备等性能完好。

㈡对医疗设施进行检修保养,定期下临床科室检修保养各种

3 医疗仪器、设备,接到报修及时到位,保证医疗设备的供应及正常运行,重点部门抢救设备运转良好随时备用。

㈢科室需要的各种医用物品,按护士长要求送到科室,满足于临床需求。

九、信息科

(一)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简化患者诊疗过程,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㈢在工作中满足护士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按要求及时改进护理文书的内容等,电脑操作出现问题,及时排查和维护,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

十二、保卫科

㈠加强医院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 ㈡维护医院员工、病区病人的安全。 十

三、检验科

㈠为临床各病区提供各种采集标本用物。

㈡急诊化验、医技检查,接到电话或报告单应立即到床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十、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各部门均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并与医院的整体框架同步,共同协调发展。

4 ㈡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协调:护理管理部门及各临床科室均要加强与全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取得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及配合,多部门达成共识,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㈢加强督导,保证效果: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进行效果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正、调整补充,达到持续改进。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拟定工作计划。

2016年12月

第9篇:医院教学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

***医院教学科研中长期规划***医院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诊所,***教授曾坐诊于此。***年更名为***医院,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功能齐全、中医优势突出、专科特色明显、管理水平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医德医风较好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先后荣获***示范医院、爱婴医院、***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院是***共建医院,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基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龙头单位,***通过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评审验收,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单位,全国2000所标准化县级医院建设单位,***中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医药学会***专委会挂牌单位、主任委员单

一、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1、与***大学、***医学院签订教学协议书;

2、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计划,充实临床教师队伍和临床教学内容,做到科科有人负责;

3、xxx~xxx年完成科研论文xxx篇,其中省级期刊论文xxx篇,国家级期刊xxx篇,核心期刊xxx篇;

4、与xxx医院共同完成xxx个科研项目。

5、按***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求,xxx年~xxx年全院医师以上、护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覆盖率分别为xxx%、xxx%、xxx%、xxx%,学分达标率分别为xxx%、xxx%,xxx%、xxx%;

6、举办重点学科学术讲座xxx次,2012年邀请院外专家讲学xxx次;

7、中青年医务人员参加函授、自考等专科、本科教育,部分科主任参加国家级学术年会。

8、***年**月在我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我院“三甲”医院评审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的进行,这是我院全院上下xxx余名干部职工确实贯彻上一阶段工作规划、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我院在下一阶段到来之年的一个良好开局。近几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我院针对本科实习学生的规范化教学工作才开始起步,致使临床专业实习人员较少,xxx年、xxx年每年平均不到xxx名;

2、近5年内取得***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无国家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开发;

3、医学专业论文数量较少,质量不高。近xxx年论文发表

省级期刊xxx篇,国家级期刊xxx篇,核心期刊xxx篇;

三、教学科研中长期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动力点,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以抓质量促效益的办院方针。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深化医改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指导教学、科研工作。

(二)发展总体目标

在3~5年甚至10年时间内,继续巩固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规范在职人员培训,逐渐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逐步实现医务人员分阶段接受医学继续教育,着力提高科研立项水平,使我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能进一步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科研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亮点”,争取省级、市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积极参与协作攻关,更要瞄准本专业的尖端领域,寻求省内外合作。

(三)具体目标

1、教学工作

(1)加快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不断提高临床带教能力。使医院能更好地承担有关临床、护理、药剂、检验、放射等大学、中

专学校的教学实习任务。

(2)提升医院的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我院临床科室对实习、进修人员的环节管理,完善院科两级教学职能,规范临床教学管理。

(3)继续加强与***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联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医院建设。

2、科学研究

(1)在全院职工中强化科研创新意识,鼓励医务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2)规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督促及时实施和进行成果鉴定。

(3)至xxx~xxx年甚至xxx年时期末,争取获得省级科研课题xxx项以上,区级科研课题xxx项以上,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科技课题xxx项以上。

(4)继续加大科研论文的开发力度,争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x篇,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著性文章≥xxx篇。

3、继续医学教育

(1)继续贯彻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的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定。

(2)全院医师及护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

(3)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达标率100%;

(4)力争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xxx次,承办***市级学术会议xxx次,提高我院在全市的学术地位。

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历教育,注重人员队伍的素质培养,使卫技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2)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着重选拔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业务骨干,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

(3)鼓励年轻医务人员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4)积极参加***级相关专业学术委员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在院长领导下,以分管院长具体负总责,科教科具体负责,各科室抓好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全面参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人人有责,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2、强化管理

科教科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职能,听取意见,逐步完善我院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并另一手抓落实。对科室教学科研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制度落实,完善绩效考评,确保高效运行。

3、提高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质量管理考评体系,完善内容,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务求实效。严格按照“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对科研教学的要求,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院科两级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4、激励机制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政策导向,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改善环境

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积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年**月至今,我院成立了科教科,全面负责我院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在医务科坚实的工作基础上,各项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更要励精图治,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为实现我院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而努力奋斗。

***医院

二〇xx年xx月xx日

上一篇:朋友之间借钱的软件下一篇:党员责任区负责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