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总结报告

2023-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丽乡村总结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美丽乡村总结报告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开展了大量的试点工作。为及时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经验及问题。2014年7月,对海南省琼海市、万宁市、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三市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联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发展机制,并结合当地情况分别采取了“镇村联动”、“重点突破”、“带状发展”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仍面临着包括“美丽乡村”定义亟待明确、评价方法亟待确定,统筹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美丽乡村”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参与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标准化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 可持续发展 统筹

一、海南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

推进农村发展是党和政府一贯的工作重点。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全国各地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新论断、新要求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外,财政部下发《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2013年11月,农业部确定海南省的海口、三亚、琼海、万宁、澄迈等15个市县的24个镇(村)列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安排部署。

2014年2月,海南省财政厅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下发《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提出从2014年开始在原确定的海口市琼山区、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万宁市、琼中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到2016年,将全省市县(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每个试点市县(区)至少安排一处以上成片打造的美丽乡村片区,建设连通的百里百村生态休闲旅游网,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1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部乡镇开展整乡整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14年3月,国家标准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中将海南省的琼海、万宁、澄迈列入“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海南省美丽乡村试点情况见表1。

为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总结和分析各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存在问题,2014年7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对海南省琼海市、万宁市和澄迈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

省委省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2月10日,海南省财政厅和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提出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百镇、千村、万旅”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为灵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让全省人民及时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实惠。[1]

参与试点的各市县都成立了由书记或市长(县长)为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市县主要领导直接负责试点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镇、村均有领导专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规划落实工作。

(二)初步形成了“政府联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发展机制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各试点市(县)在试点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联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农民各司其职的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包括制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协调各方的关系,并充当企业和农民的桥梁。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农村、农业、农民的各个方面,政府还需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使之有机联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阶段,除了争取国家、省、市、县项目资金外,还要加大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是引进相关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现阶段,各试点市(县)均通过引进相关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万宁市长丰镇文通村与海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农家乐,占地800亩,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参加,由投资公司提供资金,合同为期30年,每亩地的保底租金为900元,而每一年农家乐的收益的20%归村民。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要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才能调动起积极性和创造力。琼海市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按照“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充分尊重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权益,让农民切实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并通过相关项目的运作不仅使农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还能确保农民在项目中的收益,农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的意愿不断提升。

(三)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此次调研的琼海市、万宁市和澄迈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琼海市采取“镇村联动”的模式,按照“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方针,分两批对辖区内的12个镇进行改造,并通过镇辐射带动附近村庄建设,嘉积、塔洋、谭门、博鳌、中原、万泉、大路等7个镇都采用这种模式,通过改造交通、水、电、通讯、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使镇上的居民和村上的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各种风情小镇,以及“七星伴月”、“乡村带状公园”等旅游项目,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好处,得到真正的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万宁市采取“重点突破”的模式,重点推进长丰镇边肚村和龙滚镇文渊村“美丽乡村”建设。万宁市在改造提升长丰镇边肚村基础设施基础上,结合黎苗少数民族文化,改造农民民居,并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推进长丰镇边肚村“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文渊村在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利用靠海、靠河的优势,结合当地家族民居特点,计划逐步开发稻乡游、垂钓、漂流、驿站等旅游项目。万宁市的两个“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的示范效果明显。

澄迈县采取“带状发展”的模式,充分利用其千年古县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以古村落、古建筑、咖啡文化为链条,打造福桥带、罗美带、永美带三个“美丽乡村”带,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及文物保护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即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富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管理和谐、民生事业发展。通过打造三个“美丽乡村”带,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生活和谐、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何为“美丽乡村”?如何评价“美丽乡村”?等基础性问题亟待明确

“什么是美丽乡村,如何评价美丽乡村”是贯穿美丽乡村创建全过程的两个核心问题。因此,应准确把握美丽乡村内涵和评价标准。在琼海市、澄迈县调研中,当地领导均提出上述问题。其中,琼海市塔洋镇认为应以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为基础,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凝练得出“美丽乡村”的定义;美丽乡村评价的指标应详细,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利于地方按照美丽乡村评价标准开展工作。澄迈县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美丽乡村的评价应包括分级的思路。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结合目前海南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美丽乡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提高乡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乡村环境、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乡村发展的新的乡村发展理念和模式。而对美丽乡村的评价,可借鉴ISO 37120 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国际标准的评价方法[2],结合各地实践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各指标的最低值和最优值,以便于乡镇及时发现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经验。

(二)统筹发展能力亟待提高,需要从更高层面统筹考虑美丽乡村建设问题

调研发现,尽管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各地的统筹发展能力亟待提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统筹考虑“美丽乡村”建设问题。

一是要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得乡村居民不需要到城市就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将科学促进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是要统筹考虑“美丽乡村”与 “国际旅游岛”建设,使其有力支撑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2013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有关活动后,深入海南有关市县考察调研指出: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3]“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将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的新路子,帮助乡村居民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三是要统筹各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现阶段,海南省各市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还处于深挖自身特色的阶段,尚未利用海南优势资源与周边市县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琼海市的万泉镇、嘉积镇、博鳌镇都考虑到了运用万泉河打造“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但并没有打好“万泉河”这张牌。国内外很多人通过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爱万泉河、我爱五指山》知道了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但是内地游客很少知道万泉河的来历,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与琼海市的关联。海南省可利用“万泉河”、“火山古村落”等名片打造若干跨市县的“美丽乡村”带,以吸引国内外游客。以万泉河为例,从上游的琼中县,到中下游的琼海市,可参照《海南省万泉河流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琼中的湾岭镇、中平镇,琼海的石壁镇、万泉镇、嘉积镇、博鳌镇穿起来,结合各镇的特点,实施差别化旅游,打造热带雨林、红色文化、自然山水、海洋文化紧密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

四是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关系。不仅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更要在维护好的基础上,运营好,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质。调研发现,海南三个试点市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改造完成后的维护存在一定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建设、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现象。一方面是这些基础设施的维护资金来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改变乡村居民生活习惯还有待改善。因此要建章立制,实现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农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二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美丽乡村”发展规划。良好的规划是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将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农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琼海市2014年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的6个镇,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产业特点建设风情小镇,如潭门“南海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中原“南洋风情小镇”等,特色鲜明。

并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的逐步进行。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要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村庄道路、电力照明、自来水、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让乡村居民切实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乡村的服务功能,使得乡村居民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便利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美,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

(四)“美丽乡村”建设参与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乡村领导和村民。其中,乡村基层干部是带领村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领路人。而村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调查发现,少数乡村基层干部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而村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若涉及到村民的土地、树木等,还会阻碍“美丽乡村”建设。

因此,要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借助市委党校、网络资源等平台,以聘请专家授课、组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等方式,对党的理论、市场经济、村居建设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增强他们抓党建、带头致富和一心为民意识,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全新工作方法。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维护。

(五)“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

调查发现,现阶段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基本来自于国家部委、市政府拨款和镇政府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且乡村领导干部对政府资金的期望很高。但“美丽乡村”涉及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发展资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资金投入方式。

明确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一是强化政府财政引领作用。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推动政府部门联动。涉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建设工作,并开展结对帮促工作,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运用。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真正发挥有限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市场运用,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进农业规划化生产、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企业投资参与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目前,琼海、万宁和澄迈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确立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创造力,鼓励农民通过组建合作社、开发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六)标准化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标准化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认同。全国各地均开展了“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并计划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社会管理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三大方面,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和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构建涵盖浙江省乡村和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体系。贵州余庆县通过开展“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体系考核评价等六大类共计198项标准的一个综合标准体系。[4]重庆市通过梳理市级涉农项目建设情况,明确了87项建设管护标准,并计划用1年左右时间建成标准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提供借鉴。

目前,海南省已经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的市县已经逐步开展的“美丽乡村”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2013年3月,澄迈县完成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案》,并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标准》。总体来说,海南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根据各地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一批具有海南省特色的“美丽乡村”标准。现阶段,海南省应加快“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的构建,重点研究制定 “术语”、“图形符号”、“建设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分级”等“基础、通用型” 标准,以及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标准。由于这些标准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OL].http://www.hnjst.gov.cn/informatio-

n/info-show.jsp?id=13200

[2]ISO.ISO 3712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first edition)[S].2014

[3]海南日报.为了总书记的嘱托——海南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综述[OL].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3/02/content_1_1.htm

[4]杨再芬.标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R].2014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3

-01)及标准委项目“ISO/TC268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项目编号:512014B-3646)阶段性成果〕

(杨锋,1978年生,重庆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标准化战略。李忠强,1975年生,重庆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研究方向:公共安全。黄帅,1981年生,吉林四平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标准化。邢立强,1969年生,陕西富平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标准化)

作者:杨锋 李忠强 黄帅 邢立强

第2篇: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做法;建议

一、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上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后,各地迅速掀起了推进热潮,农村建设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供水、供电、通村路建设水平已经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泥草房改造进入了收尾阶段,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黑龙江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95%,与200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7%、57%;累计改造泥草(危)房173.18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数量由2007年的233万户减少到不足60万户;村内道路硬化步伐加快,示范村主街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电网覆盖所有村屯,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行政村电话和宽带覆盖率超过97%,全光纤网络覆盖2171个行政村,占23.34%;农村污水处理率仅为0.8%、垃圾处理率为5.8%,与黑龙江省城市污水处理率85%、垃圾处理率90%的现状比较,差距巨大。

(二)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各地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绿色美化亮化工程,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初步扭转。到2015年年末,黑龙江省6684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占行政村总数的72.8%,其中设施比较配套、日常保洁效果较好的村达到2460多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6.8%,庆安县、海林市、方正县、汤原县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体系,庆安县民族村、海伦市百兴村、富裕县吉斯堡村、虎林市东兴村等一批环境卫生整治标杆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黑龙江省7800多个行政村已经实施了绿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85%以上,累计完成村屯四旁绿色面积超过20万亩,村内道路边沟、路灯、围墙、栅栏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环境卫生设施正在向配套化方向发展。

(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各地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5元,是2006年的3.15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75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1224个;经济作物面积突破1000万亩,饲料饲草作物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309万亩,实物总量3750万吨;黑龙江省蔬菜面积达到432.9万亩,产量983.4万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0户,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从区域上看,东宁市的黑木耳、五常市的稻米、海林市的珍稀菌、杜蒙县的奶牛、青岡县的蔬菜、兰西县的万寿菊等产业发展良好,规模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显著,逐步成为县域农业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

(四)公共服务有所提升。各地持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黑龙江省村卫生室达到13107个,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62.3%,农村医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有补助,医疗有保障”目标;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达到860元/年、1060元/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两年内建成和完善2604个村的文体活动广场和活动室,覆盖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村级文化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农民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广泛开展了广场舞、运动会、民族节会、农民艺术节、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农村群体性文体活动日趋活跃。

(五)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随着各地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村规民约建设、创评活动开展逐步普及,向载体化、长期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黑龙江省广泛开展了“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龙江·践行五好”等道德实践活动和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得到农民的广泛响应和参与。齐齐哈尔市重点打造了六条乡村文明示范带,形成了千里农村文化长廊;伊春市在农村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建设一个文化讲堂、一个农民书屋、一个文化广场、一条文明示范街、一个宣传栏、一支文体宣传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方正县深入实施“导德齐礼”工程,建设“德礼之家”,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评选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激发了农民建设家园、维护环境的热情。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各地在示范村建设、集群化推进、资金整合和环境管护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

(一)示范先行,探索路径。各地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海伦市向荣村、庆安县保安村、宾县三合村等近郊村和镇中村,采取宅基地置换的办法,整村上楼、园区就业,供暖、供水、供气、供电和排水就近接入城镇管网,建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民社区。七台河市红光村、穆棱市保安新村等远郊村,发挥耕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引入农事企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带动产业转型和美丽乡村建设。穆棱市太和村、海林市哈达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行政村,依托田园风光、民俗特色、乡土文化等旅游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宁安市盘岭村、青冈县祯祥村、绥化市北林区永兴村等村屯,用乡情感召本村在外创业能人回村建设家乡,扭转村屯落后局面。宁安市盘岭村村民关强在外创业成功后,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个人先后投入450万元,带动村民投入200万元,仅用一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带领村民建设了野猪饲养场、玫瑰种植园、千亩南瓜园,全村7000亩耕地实行了合作化规模经营。佳木斯市组织全市120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展了“百部(门)联百村”活动,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外部助力。各地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高标准示范村,缓解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二)突出重点,梯次推进。为了释放出示范村的带动引领效应,各地按照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思路,有所侧重地开展示范村建设,梯次扩张、循序渐进地建设美丽乡村。哈尔滨市以哈五路、铁通路、哈肇路沿线为重点,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齐齐哈尔市以哈齐高速沿线和齐甘、齐碾、齐讷、齐泰、齐克公路为重点,强力推进“六带百村千屯”文明带建设;牡丹江市以海长路、杏镜路、穆绥路三条公路及四个整乡推进区域为重点,开展了“三线四区”精品示范集群建设;绥化市以十三条公路沿线为重点,推进示范村和达标村建设;佳木斯市围绕中心村、沿交通干道和沿江乡村、环绕城市县城周边农村,启动了“一心两沿一环”规划建设;鸡西市级财政投入784多万元,在公路沿线30个示范村开展了分布式能源建设试点,3199户农民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实现了室内如厕;黑河市以“三带百村工程”为抓手,全面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从黑龙江省看,美丽乡村示范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三)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一些县(市)积极探索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办法。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分散问题,五常市、桦南县、富裕县、龙江县、梅里斯区探索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整合国家扶贫、泥草房改造、少数民族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打捆投入示范村、示范带建设。桦南县整合资金8100万元,富裕县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龙江县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梅里斯区整合资金3000万元,改变过去项目分散投入的做法,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良好的撬动作用。

(四)多措并举,常态管护。针对村级垃圾清运处理和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题,一些县(市)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洁办法,探索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汤原县县乡两级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全县207个村屯全部设立了专职保洁员队伍,实现了农村环境管理常态化;海林市为乡村配备保洁车辆,每年列支村级卫生管护专项经费279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39.5万元、镇财政94.9万元、村级44.6万元,按照大型村3万元、小型村2万元的标准给予卫生环境管护补贴,在全市112个村屯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常态保洁机制;宝清县财政为75个村各安排1万元,用于专职保洁人员工资补贴;庆安县调动农民管护家园的热情,实施了农户“门前三包”、村屯统一清运制度;方正县探索了生活垃圾村屯收集清运、乡镇进行无害化处理机制。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村屯规划水平偏低,建设定位模糊,村庄资源、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等挖掘不到位,村庄特色不突出,长远性考虑不足,实用性不强。个别村屯建设随意性强,有规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资金整合不到位。在缺少中央以及省级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县级政府作为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面临着阻力大、顾虑多、风险大的难题,资金整合效果不理想。另外,市县财政困难也是难以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一些村级“两委”班子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宣传引导不到位,导致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成为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各地虽然仍在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但个别地方出现了积极性降低、投入力度减弱的苗头。部分县(市)美丽乡村组织机制不健全,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着无编制、无经费、无待遇的“三无”问题,不利于工作开展。

(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和污水处理是影响农村环境最为突出的难题。黑龙江省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5.8%,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0.8%,与全国40%和10%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垃圾和污水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环境的重要短板。目前,农村垃圾以填埋为主、生活污水以自然排放为主的情况,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逐年加剧。

(六)乡村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随着“空心化”村屯增加,农村“人走屋空”、住宅“季节性闲置”现象不断出现,很多无人居住的泥草房推不倒、拆不掉,影响村屯面貌,导致各地在一些“空心村”建设上进退两难。少数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屯,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组织美丽乡村建设相对困难。此外,如何关爱服务农村留守人员也正在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搞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前提。要由县级政府聘请专业规划机构,从村屯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空间布局等内容,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

(二)加快推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洁干净是创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要尽快组织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以公共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庭院环境整治和民居环境整治,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探索完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积极推进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整修道路、治理沟渠、绿化街巷、亮化村庄,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支持示范村率先建成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并开展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开展PPP、BOT等模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试点,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结果。研究农村饮水工程后续管护办法,实施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研究贫困人口泥草房改造的办法,更加灵活地运用政策项目解决泥草房改造推进难题。

(四)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加速整合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间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文体广场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继续深入开展“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风、民风、乡风的培育。发动村民制定好、执行好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坚持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民间技艺,在有条件的村屯建立村史馆、民俗馆、民族博物馆,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的乡土特色。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留住人的角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落实好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为奋斗在最基层的村干部开辟上升通道,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

作者:李高峰

第3篇:黑龙江东方学院2015“美丽乡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黑龙江东方学院“筑梦使者”小分队赴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进行实践调查。通过实践,结合农村给水-排水设施的现状,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并针对当地居民开展关于秸秆的合理利用和留守儿童等问题进行宣讲。

关键词:给水-排水;美丽乡村;秸秆

一、前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黑龙江东方学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黑龙江东方学院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引导大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黑龙江东方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筑梦使者”小分队秉承“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农村给水 — 排水的具体情况、农村土地使用的合理性,从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村居民给水—排水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对策,合理规划农村给水—排水设施,建设大美龙江。

2015年7月28日至8月8日,筑梦使者小分队8名学生前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新民村、更好村进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实践内容为农村给水排水基础设施调研和农村热点问题宣讲。

二、实地调研

为了掌握农村给水 — 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本次调研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新民村、更好村两个村子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在两个村子范围内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5份,回收率100%。通过回收的样本显示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样本中,75户中家庭成员2人的占18.6%,3人的占33.4%,4人的占20%,5人的占17.3%,6人的占10.7%;住宅中有给水系统的占到 96%,有排水系统的占到 4%,其中有排水系统的住宅均为自家修建并将生活污水排放到院后地下;给水水源均为深层地下水,井深120~150米,给水系统每天分两次进行间断供水,每次供水时长2小时;100%的居民希望建设室内排水系统。农户每家院前都有自挖管井,管井出水只用于前院农田灌溉,并不饮用。室外旱厕设置于院后角落,卫生情况差,果蝇滋生严重,无化粪池。

三、宣讲内容

(一)秸秆的合理利用

在历史上农民利用秸秆很早就有了记载,因为过去农业生产中产生秸秆的水平和产量都比较低,少数量的秸秆利用率相对较高,产生的秸秆20%的用来喂养牲畜和铺垫牲畜圈,30%用来堆肥,50%都做燃料烧掉,有的直接在农田地中点燃,有的则运回农房进行燃烧供暖。即便大部分被烧掉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农业技术有了很好的改良,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产生秸秆数量逐年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了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随之而来的是煤炭和液化气替代秸秆进行燃烧产能,使得大量剩余秸秆荒在田地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减少秸秆过量留存农田,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耗,使得秸秆的利用由原来的堆沤肥直接转变为还田利用。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 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秸秆还田后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发生腐解,释放出来的C、N等元素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良土壤性质,还田过程中释放岀的N、P、K等元素以及少量营养元素能直接被农作物加以利用。可以看出,自然秸秆资源的最直接、最清洁、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还田。秸秆在还田过程中将本身含有的N、P、K等元素以及少量营养元素,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缓解耗竭状况,实现养分循环、减少流失,从而减少了肥料的人工投入量。现在对秸秆还田过程已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并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提高及土壤肥力增加效果显著。

利用秸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近二十年来由于燃煤、电力以及天然气的利用率增加,各种工业替代品的产生,农村居民对秸秆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导致了大量剩余秸秆难处理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法律明令禁止焚烧,但很多地方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将剩余秸秆直接在农田燃烧,这一过程导致了局部大气污染,可以引发火灾。出现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现象——雾霾,它的大部分因素就是秋收后为了将秸秆从农田里清除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农民自发将农田里的秸秆点燃烧尽的一种现象。雾霾一旦形成只能进行全球化扩散,为了家园美丽、家人健康,呼吁农民朋友从我做起对秸秆“零燃烧”。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中,农村地区的儿童占了绝大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80%。农村留守儿童与城镇留守儿童相比,农村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产生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城镇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与父母从事的工作以及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等许多因素有关。

近几年媒体也报道过多次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表现不好,分析原因可能是父母不在身边导致亲情缺失,可能引起心理发展失衡,这就会导致孩子将来的志向模糊,目标不明确。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监护人自身素质有欠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复杂的社会因素。上述两个主要的宣讲内容是结合农民的民生问题进行图文并茂式的宣讲,这种宣讲意在于唤醒农民进行污染防治意识和增强对留守儿童监护教育力度。

四、合理化建议

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及村镇给水-排水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待提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化建议。

(一)政府应增大排水体系管理和投资比例

国家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进行环境治理并且大力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技术,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全面开展水、气、声、渣、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实行工业污染源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工艺全面落实并且保证运行稳定。对大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并扩大范围,将粒径更小的颗粒物纳入环境质量标准。保证城市和乡村环境治理并重,重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改水改厕,推进垃圾处理,保证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再循环利用,全面进行无害化处置。国家将大力推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以点带面地综合整治。

(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户自家管井仍在使用,而且用于农田灌溉。这是将已经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重新利用的做法。当地居民没有认识到为何将自家管井弃用,而改成饮用深层地下水。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当地政府应增加宣讲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加大对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其次,政府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纪念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最后,设立环境分管人进行分片治理,综合整治。

(三)远近结合,分期实施

给排水系统需要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在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近期将对重点村庄进行排水设施建设,初步计划在指定村庄中的两户进行排水系统改造——设立共用化粪池。第二步对排水管线进行初步设计,探索适合该村庄的污水处理系统。这两部将分期建设,以试点带动整个村庄,并以一个村庄带动黑龙江省的村庄建设。

黑龙江东方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筑梦使者”小分队前往目的地调研宣讲过程中得到了齐齐哈尔市克山环保局和县电视台的大力支持,村民能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积极响应和较高的关注。通过社会实践,小队成员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规划;对农村生产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如秸秆的利用和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全面宣讲。通过分析认为黑龙江省农村给水-排水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环保意识亟须增强。

参考文献:

[1]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5):526-535.

[2]黄运湘,王改兰,冯跃华等.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J].土壤通报,2005,36,(2):181-184.

[3]张夫道,Fokin A D.作物秸秆碳在土壤中分解和转化规律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27-38.

[4]张夫道.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动态和平衡——Ⅰ对土壤腐殖质积累及其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3/4):10-21.

[5]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有机肥料施用后潮土中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4):416-419.

作者:杨阳 王鑫 王晰 刘学伟

第4篇:创建美丽乡村自查报告

一、加强领导,制定创建方案

“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创建工作启动后,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各村民小组成立了执行小组,为“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的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

村委会运用广播、版报、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在村民中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良好的文明行为方式和卫生习惯,使广大村民形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三、加强治理,提升村庄品位

(一)完善基础设施。一是投入260万元建成4.5公里环村水泥路,村庄道路清洁,公共场所无乱停、乱放、乱晒、乱堆现象。并在公路沿线配套安装安全设施。

(二)完成风貌整治。

(三)发展致富产业。

四、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五、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第5篇: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促进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调研报告

——澄迈县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精神专题调研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讲话精神以及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相关要求,针对“如何加快建设我县7个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融合互动,促进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这一课题,通过现场走访、异地学习、查阅资料等方式,我县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所得报告如下:

一、我县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一) 特色小镇

我县重点打造文儒生态农牧业镇、福山咖啡文化小镇、大丰归侨文化小镇、加乐沉香文化镇、桥头琼台农业镇、瑞溪农业公园小镇、老城互联网小镇等7个特色产业小镇。近年来,我县特色小镇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特别是作为全省发展百个特色产业小镇之一的福山咖啡文化小镇,更是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十点地区等36项荣誉。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我县小镇产业基础得到了培育和壮大,小镇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二)美丽乡村

2013-2015年,我县以褔桥带、罗美带、永美带三条美

1 丽乡村带为重点,全面推进县镇两级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建设了19个县级美丽乡村和29个镇级美丽乡村。根据《 五年实施计划》,我县71个行政村列入名单,其中,2016年已建成19个美丽乡村。农业部把敦茶村、罗驿村、龙坡村列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海南省将敦茶村、罗驿村和美朗村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大美村等15个村落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美朗村被评为海南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我县被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我县7个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县全域旅游建设夯实了基础,积极推动落实省委刘赐贵书记提出的“日月同辉满天星”建设目标,对我县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工程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我县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早谋划早部署,点、线、面形态已基本形成。尽管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亮点不突出

1. 有新房无新村。一是村镇居民对规划知之甚少,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科学性不够,对村、镇建设缺乏有效指导与约束。二是村镇风貌管控缺失,“火材盒”、“麻将条”式房屋随处可见,有新房却无新貌。三是缺乏规划报建,整

2 体上处于无序状态。部分镇即便已经完成立面改造,但却未能形成风景线,仍然杂乱无章。

2. 建设主题不突出。一是美丽乡村带主题不突出,未能充分发挥连片成带的聚集效应。二是特色小镇产业支撑不够,农业基础良好,但产业化程度低。有特色的农产品缺少规模,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社会投资缺失,部分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不完善,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三)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较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目前,我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相对较少。我县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有明显差距,特色产业小镇未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村镇干部主动性不强

村、镇两级干部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对所辖区域发展思考不够,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规划认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甚至出现有些

3 村民为争夺不合理的个人利益而阻挠施工的情况。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原则

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区域广,是一项投入大、期限长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

1. 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三农问题”千难万难,党政干部担当实干就不难。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涉农问题抓起,创新理念,迎难而上,以促农增收为核心,精心谋划,将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脱贫致富的基础上。

2. 策划项目,招商引资。把规划引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多规合一”抓紧编制县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建设规划,完善提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好村庄主导产业、土地利用、乡村旅游、建设空间布局等规划,明确村庄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策划好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主动招商,引进投资,加快发展。

3. 整合资金,撬动资本。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美丽乡村示范点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4 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4. 农民参与,共同富裕。村镇居民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有了利益驱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富民”的财力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良性互动。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应注重利益共享及融洽政民关系,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增收的原则”与村民联合流转土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农民收入结构,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共建意识,形成创建合力。组织实施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机制,政府只做引路人和服务员,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二)建设重点

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相结合,可通过项目化实现,重点可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村一级层面,在控制好风貌、打造生活环境的前提下,连带成片开发,以美丽乡村带进行打包策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助社会资本力量,策划我县传统古村落游、特色农产品游路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使产业联动,把美丽乡村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丰富美丽乡村内涵。

二是在镇一级层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 1. 启动澄迈永瑞国家现代热带农业公园建设,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推进瑞溪现代农业公园小镇建设,把瑞溪镇建设成为以发展农业服务、农产品贸易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城镇;

2. 扩大澄迈福橙、福山咖啡、桥头地瓜、无核荔枝、无籽蜜柚的种植面积,形成品牌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以休闲食品为主的特色加工业,同时结合滨海资源,建立滨海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市场;

3. 启动文儒、加乐镇沉香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沉香展览馆建设项目,打造加乐沉香交易商业一条街;

4. 发展大丰休闲旅游、养老养生及其服务业,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积极推动农业观光体验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农旅复合产业。

三是在园区层面,充分发挥我县老城工业开发区、金马物流园区、琼台基地开发区等优势,开展创新企业基地游、生产工艺游、物流流程游等工业旅游活动。

(三)主要措施

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当前,我省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由点上探索向线上、面上推进的起步阶段,我们要遵循村镇发展规律,在产业、建筑、文化、旅游等方面丰富百镇千村建设内涵,打造多层次旅游承接新载体,助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6 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划是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镇布局,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村镇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镇一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村一面。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澄迈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镇。

2.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镇容镇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镇区建设可以体现一个镇政府的精神面貌和干事能力,体现一个镇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政府要把村镇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污水治理。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严查开山毁林开垦,严控矿山砂石开采,严禁破坏海岸带。村庄绿化不但要实现森林围村,还要注重房前屋后、小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大力推进生态河道、矿山复绿、海岸带

7 修复、内海湾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3. 挖掘内涵,提高品位。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我县农产品品牌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及各类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等,尤其是火山石民居、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美丽乡村的建设,尤其是对民宿改造开发,要引入熟悉我县地方文化,懂艺术的专家,对房屋外观内饰进行精心雕琢、精细打造。

4. 产业支撑,增收致富。利用我县热带高效农业品牌效应,一是建设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园,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依托老城“互联网小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好“互联网+”这篇文章。

5. 研究政策,激发活力。一是研究落实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休闲农业发展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意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等,增强发展活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

8 性,鼓励吸引和支持社会公益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三是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民宿、房车露营、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6. 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加大对我县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唱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注重群众参与和社会关注度,激发群众热情,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模式探索

综合我省其他市县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从建设资金投入来源划分,主要有以下建设模式可供参考: 1. 特色小镇

一是政府投入建设模式,以政府为投入主体,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风貌改造,提供小镇公共产品和良好人居环境,为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奠定基础,比如各特色风情小镇。

二是企业投入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策划项目,投入资金建设,同时负责运营管理。比如白沙荣邦雪茄产业风情小镇。

三是政府+企业投入建设模式,政府主导做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明确发展定位和主题,吸引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比如福山产业风情小镇与玉和田公司合作建设模式,为我县特色产业小

9 镇的发展探索可行办法。

2. 美丽乡村

一是政府投资建设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对连片村庄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引导产业发展,如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以及各生态移民村的建设。

二是企业投资建设模式,企业以投入景区建设为中心,吸引商业服务、会议商展等功能,带动周边特色村庄旅游业发展,如保亭槟榔谷、澄迈福山镇侯臣村等。

三是村集体投资建设模式,由政府投资开发建设,征用农民土地,将征地款用为村民统一建设住房与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村民谋取长远稳定收入。如陵水大墩村、琼中红毛镇合老村。

四是企业+农民投资建设模式,政府投资建设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由村民合资开设农家乐、民宿等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琼海北仍村、儋州力乍村。

五是企业+政府+农民投资建设模式,深挖村庄自身资源及文化特色,以村庄建设为基础,由企业出资租用农民土地,为农民建设住房和新农村,农民出地入股,成立合作公司,农民就地打工,发展乡村民宿和现代精品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保亭什进村、六弓乡。

六是企业+政府+农民+金融合力建设模式,采取政府、

10 企业、村民三方共同协作开发,辅以金融支持,把整个村庄作为乡村旅游度假区来规划来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如白沙县罗帅村、琼中湾岭镇大边村等。

第6篇: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考察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我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通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通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通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2、绿化景观

将村庄重要节点和沿路闲置地块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建设,使村庄的流动空间处处成为精致的景点。尤其注重村庄的绿化建设,对原有大树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中心形成开敞绿地。景观建设中注重使用本地材料。

3、房屋整治

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治理,并不是全部拆除。对有历史回忆的老建筑进行了保留和重新利用。在修缮中对山墙、屋顶等有地方特色的符号进行强化。完整保留了村庄的肌理和形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与“土”零距离。

(三)随处可寻的旧居故土乡愁

保留和恢复了可以串起童年老家记忆的生活场景和故居。如遍布村庄的蓄水池,在恢复洁净后可以洗菜洗衣,还有老树,旧居等。所有能勾起故乡情的元素都得以保留,突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态。

(四)善良淳朴的乡土人情风俗

美丽乡村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文化传统和乡风民俗。乡村休闲游格外吸引都市人的“秘密”,在于它能通过“对乡村既有文化的深度开发”,把简单的采摘、吃农家饭,升级为一种与时尚元素融合的个性休闲味道。大都市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让人心灵疲惫,而以乡村风土人情打造的慢城,让都市人有一个一到这里,就能自然慢下来的去处。

(五)完善健全的长效管理体制

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老百姓的新生活习惯,基础设施的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要持续发展下去,除了把把美丽经济变为富民强村的载体,转化为生产力外,必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让村民的主动参与,主动维护。以村为主体,制定村民公约,派驻规

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一是坚持普惠、特色、效益三原则

普惠就是全覆盖,使美丽乡村从盆景变成满园春色。工作的切入点选择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改水、改厕、改路、改房等。使农村具备基础生活条件,基础的通信设施,基础的公共服务。

特色是根据每一个村不同的产业特色、山水特质、饮食习惯、农村风情等等来规划,使得每个村每个地方都具魅力和吸引力。

效益,就是投入要有效益,建设要有效性。把美丽乡村的建设跟它最后的经营结合起来,把美丽作为内在的支撑力和未来的后续力。

二是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

强调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进行。

三是村村都有规划员

为进一步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针对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存在县级规划监管人员不足、乡镇规划执行监督不够、村庄规划监管缺位等现状,组建 “村级规划员”队伍,并实现“三级管理有保障,规划监督全覆盖”。

三、辽宁“宜居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思路

(一)、“宜居城镇”建设的规划体系及内容

1、“宜居城镇”镇(乡)域规划

选择县域内发展条件和现状基础较好的城镇进行示范建设规划,对示范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核查,确保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对城镇规划已过时效或编制时期过久已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的要进行规划的修编。

对镇域内村庄发展潜力普遍较好的乡镇要加大镇村体系规划的深度,以全覆盖的全域规划替代镇村体系规划。

2、编制“宜居城镇”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镇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从全镇整体景观格局出发,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布局。在镇区规划范围以内,建成区以外,主要以生态农田、滨水绿化、林地及花卉基地为主,营造外围连续且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使镇区镶嵌在绿色基质之中,有利于将外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镇区。

在建成区范围内,均衡布局块状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小区游园绿地、

街头绿地和专用绿地等,形成遍布镇区的绿地斑块系统。

沿主要道路和渠道两侧规划5~10米宽的绿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镇区绿色廊道,这些线性廊道交织成网状,把镇区孤立的绿地斑块与外围的绿色基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串珠式的绿色空间体系。

重点打造一条贯穿镇区景观慢行绿道系统。

3、“宜居城镇”重点街路城市设计

对重点街路的街景立面进行整治,对商业广告牌匾,建筑色彩,路灯,室外家具,铺装,沿路绿化,交通设施等界面进行设计。

4、“宜居城镇”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选择乡镇主要出入口、市民中心广场、重要公建前广场、历史故居周边等开敞空间进行精致地设计与建设,形成名片和亮点。

5、“宜居城镇”镇区内“美丽村庄”设计

按美丽村庄的标准,选择镇区内的村庄进行建设,形成“宜居城镇”内城乡完美和谐的布局形态。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体系及内容

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优势,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农村。

1、县域“美丽乡村”村庄布局规划

选择县域内可以形成一条乡村旅游线路的村庄群进行示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生态长廊。将全县的所有村庄进行相应的布局,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孵化工业经济强村、农业特色强村和休闲旅游强村,在规划上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在起点上就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保证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

完善建设连接广大农村地区的公路系统,使得乘车行驶在公路上,犹如穿行在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廊中,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

2、“美丽乡村”村域自然风光规划

村域内的农田大地景观及村庄与田野互相辉应的美景是乡村独特的资源,这种自然风光给人进入村庄前第一印象,需要进行沿路风光的整治规划,使美丽乡村镶嵌在周边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

3、“美丽乡村”整洁村庄规划

在村庄整治改水、改气、改厕、改路的前期成果上,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景观化建设。尤其是对道路路面,边沟,绿化,路灯等,进行精致的设计与建设。

彻底清除村庄公共空间的脏乱差现象。对所有的空地,闲置边角空间,进行见缝插针的绿化,不留死角。并对村入口,主干路沿线,主要广场,古树,旧居,坑塘水系地段及绿化节点进行重点详细设计,形成一条可游可赏的纯步行绿化景观廊道。

以朴实农庄风格对农房进行美化整治,拆除破旧危房及违建。

对农庄院落按关东风情进行整治,对宅前入户门周边,围墙,庭院进行每户逐一的设计,采用农家风格的材料和形式。

4、“美丽乡村”山水乡愁规划

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色彩,充分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挖掘农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美丽村庄。

建设中选用当地乡土材料,突出原生态,原汁原味。呈现出东北农村关东风情特有的野味、土味、农味、鲜味。

第7篇:建设美丽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因此,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调研方向,深入等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

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

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

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

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

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

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探索建立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要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从项目申报源头入手,大力整合土地整治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做到“多个源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出水”。积极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融资,专门支持示范村建设。鼓励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实施户内、房上、宅旁的美化、亮化和绿化自营工程,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爱心人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8篇:美丽乡村村委调研报告

根据**市"美丽**·清洁乡村"活动部署,南"美丽办"发〔2013〕65号文精神,按照"县美丽办"指示的工作要求。为了反映出横县新福XX村委XX村的群众最"盼"、最"难"、最"怨"、最"忧"等问题,本人在2013年11月对该村开展了X次调研。现将调研工作内容作如下总结:

2013年11月X日,本人对XX村的群众开展(走访、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谈心)调研工作。其中XX群众反映最"盼"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难"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怨"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忧"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

2013年11月X日,…

所做的"三带三问三帮"(即:带政策、带技术、带感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定规划、帮跑项目、帮解困难)具体事件、事迹。

我们(挂村责任干部、新农村指导员、村委干部等)通过调研工作要做到"三带三问三帮",把XX村的"清洁乡村"活动打造成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的"民生工程"。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

X县XX(单位)XX村挂点干部(调研人)

第9篇:某村“美丽乡村建设”自查报告

- 1 - XXX 村“美丽乡村建设”自查报告

202x 年,XX 村按照 X 委、X 政府的决策部署,全 X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全面实施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深入开展全域环境整治提升,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及群众生活品质,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 村两委始终把卫生村创建巩固工作列入本村的重点工作,镇政府也为我村明确了联系领导,坚持做到队伍不散,劲头不减,村镇联动,整体推进。村内爱国卫生组织健全,X 村党支部书记 XXX同志担任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 任副组长。有专职爱国卫生管理人员。并在年初专题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分析和总结了过去一年中村庄保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结合今年现状,探讨了下一步我村村庄整洁和长效管理相关办法和计划,同时及时调整了卫生保洁、健康教育、防病除害和资料档案保管等相关负责人,为我村巩固创建成果,实施长效管理奠定了组织领导基础。

每季度组织进行一次环境卫生整洁、卫生户评比。

二、健康宣传与教育

- 2 - 强化宣传,加大教育。我们把健康教育与开展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企业的教育引导,通过村黑板报、公开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保护环境卫生宣传,村民的健康知晓率达到了 100%以上,村民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1、村内设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不断提高我村整理环境卫生意识。

2、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责任落实,有专职健康教育宣传员,经常性开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3、村委会、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均设有禁止吸烟标志。强化领导,激起工作有序开展,创新时代新村面貌。

三、环境卫生 我村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继续创造条件,改善我村的环境卫生。

1、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巩固、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我们在现有的村庄规划基础上,积极制定各类规划,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对村庄整治、环境卫生等方面工作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合理安排,分步实施。村内主街全部硬化,通户道路硬化率达 100%;街巷路面平整,无积水,无暴露垃圾,绿化、美化好;排水管道、沟渠为封闭式,排水畅通。

- 3 - 2、大力整治,长效管理。为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村里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相继出台制订了《X 村卫生长效管护》、《X 村卫生长效管理暂行办法》、《X 村卫生保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落实了 X 名专职保洁员,划分了包干区,明确了工作职责,要求每日进行清扫,做到全天候保洁,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加大群众监管力度,做到奖罚分明,使动态保洁日趋规范,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大大增强。全村的垃圾已经实行办事处统一清运,集中处理,两年多来通过环境整治以后,全村的道路垃圾少,乱贴乱画少,卫生死角基本消除。今年我村以开展环境整治示范村为契机,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程,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实行卫生长效管理,以“村主导、镇监督”为基本原则,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设有垃圾中转站设备、设施、果皮箱等公共环卫设施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及时清运,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设施设置合理,数量足够,维护良好 3、村内村容整洁,目前有垃圾箱 X 个,保洁员 X 名,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状,日常保洁管理到位。主干道两侧无乱搭乱建、乱扯乱挂、乱贴乱画等现象;柴草堆、物料堆、粪土堆集中分类有序放置;村内及周边河道、沟渠、池塘卫生清沽,无漂浮垃圾。

4、开展创建省卫生村活动,必须依靠群众,他们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者,通过宣传活动,我村群众对创建工作有着强烈的期盼,创建带来的变化令大家兴奋,村民甚至主动宣传‘重视生态

- 4 - 保护,倡导绿色家园建设,无露天粪坑,无秸杆焚烧’,使“美丽家园”这列火车更添动力,也更坚定了奔跑的目标和方向。

5、村内家畜家禽实行圈养,有专员定期到访帮忙检查禽畜健康,禽畜圈清洁卫生,大家一起齐动手,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实现真正的长效管理。

6、村内农户庭院、居室厨房整洁卫生,通过不断的宣传,村民的环卫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身卫生习惯也得到了提升。

四、改水、改厕 1、村内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以上,供水设施符合卫生要求,供水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和证件齐全,按要求开展水质检测,供水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以上,户厕卫生管理良好,有墙、有顶、门窗齐全,化粪池不渗不漏,基本无蝇蛆孳生。公共厕所为无害化卫生厕所,设施完好,清洁卫生,基本无蝇蛆。

3、加大环卫创建宣传,村内卫生室、学校、村委会等场所均设有无公害公厕。

五、病媒生物防制 我村不使用国家禁用药物消杀。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先”,村内及周边基本无蚊蝇孳生地。我村定期开展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四

- 5 - 害”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村内设毒饵站达 X 多处,专人负责进行检查记录,蚊、蝇、蟑螂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

六、传染病防治 1、我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功能完善,村医取得合法执业资格,村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本村居民 100%的健康档案,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建立健康档案,并将健康、有慢性病病史记录等进行区别分类,最大程度做到安全最大化,并能逐步开展慢性病人和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常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疫情报告制度落实。自 20XX 年 X 月份,疫苗接种XX镇医院接种,目前为止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以上。

2、村内食品店和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符合《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要求;村内设有食品安全信息员,近X 年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系统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水平,以推动防治传染病工作扎实有效的顺利开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深知创建成绩来之不易、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强化管理,严格把握标准,继续巩固和提高创建成果,提升卫生村档

- 6 - 次,真正把我村建设成为村庄整洁,环境优美.卫生文明的现代化卫生村。

上一篇:海边退潮时间下一篇:脱贫攻坚调度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