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中国铁路安全管理现状浅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使我国的铁路安全管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铁路安装管理所包括的内容也十分的复杂,其中包括旅客以及所携带的行李包裹的安全管理以及货物的安全管理,同时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和所有对象的安全管理,铁路安全管理在铁路生产的过程中,铁路安全管理在铁路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够将人或者是损失控制在一个可以接收到范圍之内,如果这种情况下其可能性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便称之为不安全的管理。铁路安全管理是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着的,只要是存在着这种生产活动,就会出现安全管理的问题,然而安全管理也是生产的前提以及保证所在,正常有序的生产同系统的安全管理运行以及管理是不可分开的。所以在铁路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要正确的处理好安全管理和效率以及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中国;铁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很好的促进了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然而在铁路发展的过程中,其安全管理也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及挑战。揭示了我国铁路必须要刻不容缓的要不断的去进行改革以及创新。认真的分析了我国目前铁路工程中安全管理所存在着的现状,总结了行车安全管理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深刻的吸收了以往的事故教学,并且开拓了我国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以及新的途径,对促进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我国铁路能够顺利的运行。

1.关于我国铁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很好的促进了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我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是达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神话以及改革,同时在对铁路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安全管理的特点进行不断的分析,同时在分析的基础来去进行总结,以此来促进提高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运行,并且我国的铁路安全管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式以及任务,其主要是体现在了以下方面当中。

1.1我国铁路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的铁路安全管理来说,其管理的体制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部门所建立,并且也是具有着唯一性。铁路的管理部门主要是我国的国务院,与此同时也是在性质上的铁路管理所决定的。虽然和铁路局是一个全国性的企业、铁路事物的管辖权以及行政执法。其形成的特殊性主要是在我国铁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然而在这个当裁判以及运动员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我国铁路部门的方便以及高效,同时在另外的一个方面也能够有效的在铁路生产以及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提高依据,由生产交通安全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理,以此来保证铁路的安全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在铁路安全管理的额过程中,由于其管理的体制存在着不健全,进而导致其安全管理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革新,从而使能够更好的为铁路提供服务。

在此之外,因为现有的铁路安全管理监督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性质,尤其是属于企业铁路管理局由于其安全管理监督的机构,性质执法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已经是严重受到公众的舆论,所以也影响了铁路安全管理的监察部位的权威所在,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1.2铁路改革以及布局调整之下的安全管理现状

我国的铁路在这个世纪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并且铁路的合并站部分以及车将和团队生产力布局调整根据的频繁的进行了改革,因此在一方面不仅仅很好的促进了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并且也很好的提高了我国铁路行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在另外的一个方面,由于新的组合站以及细长的延伸段线管理,并且结合了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之后,将会出现一些现场安全管理能力减弱的情况出现,进而使其安全管理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及保障。

2.关于我国铁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很好的促进了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安全管理依然市场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并且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是严重的对铁路安全存在着影响,同时也使其安全管理的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对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并且在对其进行执行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进而导致我国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并且在法律方面的不健全进行导致一些人员铤而走险,在最近的几年来,危及行车安全管理的问题经常的出现在我国铁路行业当中,进而使我国的铁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进而也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无法提高保障。

3.确保铁路安全管理的有关对策

作为现代的运输以及交通方式之一,铁路已经是在世界上很多的国家以及地区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且铁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不仅仅联系这我国的城市之间的经济以及交通,同时也深入到了乡村,密切的接触数以百万计的乘客以及货物,不仅仅将会对社会的经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对人们生活以及财产有着直接的关系,铁路也是最为直接以及最为广泛的对人们的出现带来方便的工具之一。目前在一个铁路干线的交通出现拥堵以及中断,或者是在一个旅客列车出现脱轨的情况将会直接的影响对铁路部门的整体效益,并且也会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的需要,所以,铁路安全的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以及合理的管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科学技术的使用,从而使安全管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铁路的安全管理情况将会直接的反映出其设备的质量、管理的水平、人员的素质以及社会的秩序等情况。世界上的国家铁路企业以及政府一贯高度的重视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将防止事故出现的一些重要位置进行严格的加强管理,同时也使得铁路安全管理能够要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通过对铁路的一些技术和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加强管理以及改善有关法律制度等来对铁路安全管理进行不断的加强。

在对铁路的改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着前瞻性以及科学性,进而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出发,不是仅仅一拍脑袋一时起兴眼前的利益便做出一个所谓的改革,但是在这个方案当中将會很快的发现所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将会被其撤回。要尽量的避免安全管理在改革的过策划给你种翻来覆去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要建立起科学、高效以及规范的秩序在铁路的安全管理体系当中,进而使其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管理危机必须要及时的采取应对,同时在出现问题之后要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并且要对所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查明,以此来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对铁路的安全管理方案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也能够使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最终使其能够为铁路安全管理提高技术保障。

要不断的努力提高安全管理的经济性以及科学性,同时要不断的吸收文化以及技术的理解,将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安排到最需要的位置上,以此来全面的提高管理落实程度,同时随着专业人才的安排,也能够整体的提高安全管理的程度,进而使其安全管理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执行,最终保证铁路的安全顺利运行。

根据科学、统一以及专业和标准的原则从而根据准确的使用的法律法规引入到铁路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铁路部门应该要正确的对安全管理的理念进行对待,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努力的防治铁路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当中。同时要及时的修订根据根据铁路的发展以及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及时的清理废止的法律法规,同时铁路部门要杜绝什么是方便完成检查任务伪装成收入已经是顺利设置规则以及条例,在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谨慎的对各种制度进行制定,以此保证所制定的制度能够符合铁路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而为铁路的安全管理提供前提保障,最终保证铁路的运行能够顺利以及安全的运行下去,为社会的需要提供保障。

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在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加强管理内容,并且要对安全管理的方案进行有效的落实,通过专业人才的引入进而使其安全管理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从而使其为铁路的安全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铎.中国铁路运输“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12(24):152-155

[2]杜学东,高自友.铁路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2(24):142-144

[3]郑国华,郭世明,李艺.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法制体系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2(24):145-148

[4]赵大伟,田小芳,谭永东.EN50129及其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2(24):141-145

[5]王邦胜.BJ铁路局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12(24):144-148

作者:张硕 李镇浩

第2篇:中国目前金融安全的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目前金融安全的现状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体系

一、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与财政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近三十年对于我国金融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金融和财政方面各自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而且我国金融与财政之间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就导致了目前在我国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转移的现象。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地承担起如投资亏损风险、债务无法偿还风险这些责任。国有资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经营者随意地拿国有资产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这种激励机制与约束条件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于风险规避的意识与动力,最后导致整个国企在巨大的风险之下运转。

(二)我国金融机构(银行业)的各类风险突出

目前,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国家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接近。而根据最新的数据,在我国所有的商业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再者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外资银行的不良开口率相对较低。

市场风险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而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个部分。由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从事涉及股票和商品业务比较有限,所以银行业主要面临的市场风险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资本项目逐渐放开,人民币汇改以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与之前相比明显增大了。

根据2003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世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操作风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亿元,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亿美元资金挪用案等。从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而各家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在风险管理职能商业存在缺失、不到位等问题,这种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从而使银行暴露在操作风险下,危害银行及客户的相关利益。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固有的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第二则是银行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如果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或是筹资能力一旦出现了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按照传统的标准来检验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如流动资产比例、贷款/总资产的比率都基本正常。但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另一个流动性方面的问题——流动性过剩。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缺陷

从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这种人民币汇率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问题。第一,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是银行结售汇制和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商业银行实行的额度管理制。第二,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过于集中而交易工具又过于单一。第三,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相对隔离。第四,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对于解决中国金融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与金融风险的隔离机制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财政部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因此,两者在制定政策时应共同协商,制定的政策应相互配合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宏观经济保持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

为了建立科学的财政金融风险隔离机制,使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不互相传递与转移,首先,中央银行除了需要加强与财政部的合作与协调之外,还应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其他进行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部门及时协调、沟通和合作,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还需逐渐完善中央银行对于处于危机或困境中的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中央银行应当逐步摸索并建立起一套指标体系,对于出现问题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目前状况、产生风险的原因以及损失程度等项目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以此作为依据来判断是否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给予金融机构流动性以及协调管理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同时也需要逐步探索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破产时进行债务偿还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就是首先由各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用,之后一旦投保的银行面临破产或其他危机,就由保险公司为存款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赔款。

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它保障了存款人的权益,促进投保的金融机构健全发展,同时维护了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即使一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波动,银行也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挤兑活动,更重要的是,一旦银行面临危机甚至最后破产,其产生的金融风险也不会直接向国家的财政转移,银行的不良资产与坏账不需由财政兜底,从而减轻了国家财政所承受的负担和风险。

因此,目前首先要形成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规范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并通过建立存款保险计划、设立存款保险基金来初步形成一个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存款保险资金即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应有作为存款保险投保人的银行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政府的出资这两部分构成。第二,应将所有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机构都纳入存款保险体系,执行存款保险制度。第三,鉴于目前我国不同性质的银行其承担的风险差别比较大,因此,我国的存款保险费率应与不同银行隐含的风险程度挂钩,即实行差别费率制。第四,若投保的银行破产,保险公司对存款人进行的是有限偿付,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储户的权益,我国的保险公司应按照国际上认同的标准对90%的存款人进行全额偿付。

(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监管

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来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首先,商业银行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类贷款发放的条件与要求,在综合考虑所有可能的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决定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与首付款的比例。其次,对贷款申请人提供的所有资料必须进行严格的、实质性的审查,以充分了解贷款者的资信状况。同时,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定期地对商业银行从事的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进行有效、全面的监管与检察。

(四)合理地发展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有效地分散市场风险。但若处理不当,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恰当地进行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努力建立起多层次、品种多样化、流动性强的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对商业银行改善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及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方面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通过改革我国外汇形成、调节机制等制度来解决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汇率形成、调节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第一,应该将目前对于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转变为根据自我意愿的结售汇制。第二,我国需要增加参与外汇市场的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外汇的买卖中,同时可以逐步推广银行代理企业进行外汇买卖的大额代理交易;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发展、推行如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期货等的各种外汇交易品种与金融衍生工具。第三,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减少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通过其他方式来调节汇率,使市场交易的主体能够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做出反应,同时也使得汇率比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调节机制。

其次,应该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与市场的情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且针对每个银行不同的资产规模、经营业务的范围以及其特点对不同的银行制度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要求,从而来抑制因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引起的贷款的过度扩大,行业的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的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再者,通过增加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强化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吸纳金融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应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发展,分流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同时,商业银行本身也可发展理财业务,定期地推出理财产品,这样既能为居民提供一条低风险、相对高收益的投资通道,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六)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的监管

尽快构建我国的金融安全体系,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其次,必须对经济增长、信贷政策、汇率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建立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最后,在鼓励并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预警系统,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逐步地调整和完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投资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也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监测与管理。监管当局应对中资金融机构或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与监管,以防止金融机构获国有企业的海外风险敞口进一步扩大,同时也需要对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光荣.中国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汪翔.危机与败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朱民,李扬.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论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徐滇庆.危机意识与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黄太刚.国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26-27.

[7]李丰乾.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J].人民论坛,2009(07):56-58.

[8]Base camp Basel. The Economist,2010(01):64-66.

[9]Decoding American bank results. The Economist,2010(01):67-68.

[10]段军山.全球金融危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研究,2011.

[11]张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2009.

作者简介:杨静姝(1989-),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杨静姝

第3篇:中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摘 要: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任务。目前, 我土木工程的安全形式有所好转, 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 还存和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安全文化方面。本文从安全文化理论入手, 剖析我国目前土木工程事故原因, 分析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 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为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风险监控对策

土木工程建设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依然较多,由于施工环境、施工管理、安全监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从而造成建筑事故频发。因此,要推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要从风险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入手,提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分析,从而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一、安全文化与土木工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观念、制度、行为与物态的总和。在文化观方面既包含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括行为、环境、物态等实践和物质的内容,其根本的目的是事故预防,即保护企业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降低企业的财产损失。

安全生产一直都是土木工程建筑业所追求的目标。资源是任何一个建筑企业的主要资产。土木工程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施工管理的重点是在不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同时工人需要用正确的心态、信念、价值和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强大的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既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又需要组织内人员的行为的提升。塑造这样的文化需要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也需要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在建设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参与。

二、木工程建设的安全现状

我国在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反面的研究还处起步阶段, 近年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 建筑市场非常活跃,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的进步, 并且建立了一些相关模型, 知道安全管理, 总的来讲, 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式。结合我国国情, 运用安全文化的思想来构建安全管理系统, 科学系统的解决土木工程安全问题, 促进建筑业安全文化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的进步。

三、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土木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素质较差,由于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多,从而拉动了对于建筑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工程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低,从而容易引发相应的安全事故。再者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赶工期的现象,部分施工方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木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从而酿成了安全事故。最后是土木工程的层层转包, 造成了工程转包给没有安全资质的施工单位,同时也造成了对于安全监控的责任归属不明确,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部分施工单位甚至存在着恶意偷工减料的现象,给工程的安全施工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在风险监控研究和应用方面研究较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于辨识和评价,没有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同时风险监控工作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工作脱节,造成了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缺乏针对性。此外对于风险监控系统中的预警和控制等关键参数缺乏科学证明和理论推测,安全风险的控制参数设置不能满足工程安全性的需求。

在法律法规和管理标准方面,虽然我国针对建筑行业的风险监控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标准,但是对于细节方面的约束依然力度不足,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造成了土木建筑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在当前的施工建设中,往往存在重视项目建设,而忽视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控制,对于一些风险等级高的施工工程,没有采用严格的控制参数,从而造成安全事故频发。此外我国的安全风险监控的相关法律较多,对于监控责任主体的规划不清晰,施工单位往往要承担几乎全部的风险监控任务,从而造成了工程建设风险的转移,这也增加了工程安全事故在施工阶段爆发的概率。

四、加强土木工程建设风险监控的相关对策

1.建立科学有效白勺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模型。结合我国目前土木工程安全现状, 将人、组织、环境作为安全文化模型的三个层面, 进行安全行为、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指导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2.完善工程风险监控体系可以对工程勘查阶段、设施阶段、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的控制,降低安全风险的潜在爆发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风险监控中广泛应用,例如WEB、GPS 和GIS 等监控系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监控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风险监控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加强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结合相应的工程数据设置来对风险安全等级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 分析各种参数的变化状况,及时发出预警情报,实现了工程建设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提高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理念。施工过程中, 应该根据岗位需要, 有针对性的进行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安全王里念的灌输, 使管理者与施工者能够形成正确的安全文化价值观, 提高管理能力与施工技术水平, 增强处理安全隐患与事故的能力。

4.提高监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安全管理素质对于监理人员非常重要。具备充足的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 能够使监理人员在工作时, 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责, 及时发现并扫除安全隐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安全文化以及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指出目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首先要建肯话用的安全文化模型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 然后需要建立健全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管理体系, 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理念, 推动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简军.基于中国国情的建筑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

[2] 方东平陈扬.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内涵表现评价与建设山.建筑经济,2005.

[3] 张仕廉等编著.建筑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芳.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经济2010.

[5] 赵丽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6.

[6] 郝东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

作者:郑子腾

第4篇:中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分析

2012年12月

【摘要】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冲击着传统的工业经济,并将成为21世 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不断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 :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 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

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又称为第四产业。 它包括了三种类型:生产和分发信息及文化产品的行业;提供传递或分发这些产品以及数据或通信方法的行业;处理数据的行业。又分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而对于信息产业的特点,总括来说:

1、综合性强。信息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第四产业。它不仅包括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按照我国现行体制,这些行业都由有关部门分管,并实行行业管理。但信息服务业的行业管理问题还有待明确。

2、应用广泛。信息产品不仅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应用部门具有广泛的联系,而且还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产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的特点。细致来说:1.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的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具有高度的创新性。

3、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高产出,而且还促使规模经济的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

4、信息产业的风险性高,研究和开发信息产品需要巨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造发明成功率的不确定性,巨额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无归,正是因为产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5、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性的产业,。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带

动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产业,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信息经济的特点:

1、产业结构是低耗高效型,以新兴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尖端信息产业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点,会使劳动生产率获得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2、企业结构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传统的企业结构都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企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投资少,效率高,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全面发展。

3、劳动力结构是脑力劳动型,由于新兴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

4、能源结构是再生型,如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它们不仅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经济、干净、效率高;原材料结构是多功能型,主要有各种的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精密陶瓷、生物电路片、以及半导体、超导体、各种性能合金等。

5、体制结构是小型化和分散化,并不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程度降低,相反,通过信息化,生产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会化了;消费结构将是多样化,由于信息经济的生产机动灵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费品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化,如服装业采用机器人和激光裁剪一样。

二、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通信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近2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以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其中广播电视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固定电话通信网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电话网位居世界第三,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趋势:业务比重将由语音向数据和互联网服务转移;通信网络宽带化;价值将从低层接入向高层次应用递增;传统产业开始涉足互联网,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将真正到来。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趋势: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变迁,我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大规模地向我国转移。具有相当实力。

(三)软件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增速明显,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我国软件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和小规模生产能力。然而,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人员分散、抗风险能力差。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软件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国家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备的技术基础,同时也造就和培养了一批软件技术人才。

趋势:网络化,最近数十年,电脑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的影响力已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电脑连接到一起,网络成为一个崭新的平台,各种基于网络的软件飞速发展起来;全球化,航空和运输业的发展,让世界各国人们感觉相互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此之近,仿佛同处一个地球村;开放化,一方面是标准的开放化,全球软件商共同遵循开放标准,保证软件产品的相互兼容,保证软件市场的平等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是源代码的开放化,开源软件运动大大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创新,逐渐成为全球软件产业的潮流;服务化,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软件不断升级和其他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不断变化需求的软件模式,软件的服务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四)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互联网信息服务、电信增值服务等信息内容产业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娱乐生活性服务领域,对于面向机构用户的咨询与调查、数据库建设等服务,市场关注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多数企业都在相同或相近的领域进行重复建设,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大同小异,创新性应用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总的来看,素质普遍较低, 尤其是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管理的高级人才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目前来看,中国还没能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趋势:纵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今后几年里信息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新兴的业务将在今后几年里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国际和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趋向融合。以往非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随着各个领域技术向应用服务的发展,三者之间将逐渐渗透和融合,融合的业务和应用,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热点。

总之我国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出台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大慰.面对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五期

[3]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4]百度百科.信息产业、信息经济

第5篇:中国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蔡 晓 丽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教育与高校信息教育衔接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问题及对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高校信息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无限丰富的信息,人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记忆它们,而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观念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更要迎头赶上,否则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更进一步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也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新思想,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涉猎信息技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从2001年在高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算起,部分高中学生将于2002年将升入大学,初中学生也会相继步入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必推动高校也要相应地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与中小学信息教育有很好地衔接,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假设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零起点”。高校与中小学所教的知识点重复,并且有些内容到毕业时已经淘汰了。这种状况使得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本来应该承上启下、不断拓宽加深的两个学习阶段变得壁垒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普遍开设的都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大学还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名义上有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选课的权利,但事实上只有很有限的课给学生选,为了凑满学分学生还得上那些课,即使他们早已掌握了内容、哪怕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自学达到要求,这与学分制的可选择性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信息化条件不高、学习资源缺乏。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落实到学生课余使用和课堂教学还是很难让人满意,几乎完全靠国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很多学生感叹高校的

信息化条件甚至不如中学。

学校机房紧张,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很多学生只能在外面网吧上网,网吧的经营者本着利益驱使,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学生玩游戏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聊天与虚拟网络生活,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网络上可用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上娱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网站的功能往往侧重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学习资源和研究信息来吸引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

(三)学科性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综合性。 高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中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学科性倾向严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化、教育内容偏深而不实用。学生往往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而去学一些计算机理论、概念、编程等,参加各种辅导班、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考试后才发现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学生没有把信息技术看成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和帮助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 大部分大学教师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些学生逃课、找人代听课现象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益。

而信息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教育的观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如何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对策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考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

在对江苏地区高校的学生状况展开调研后,笔者总结出现代大学生的几个特点:

[3]

(一)现代大学生平民意识较浓,但社会危机感欠缺。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

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由原来的“天之娇子”变为“大众学子”,在思想上由贵族意识转为平民意识,认为大学时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导致思想放松、纪律涣散、学习懒惰、不求上进。而他们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接触少,还未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缺乏危机感 。

(二)过于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关注中长大,自我意识较浓、团队协作意识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在学习上追求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功利性强,在目标上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学习态度和计划性有待提高 。大多数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能主动学习,力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知识”,但部分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做笔记、复习和总结等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学习、看报纸杂志、学习实用技术、上网学习的人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计划性,课余时间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强烈的想独立的愿望,但对未来、对社会很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关注。

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选教材、采用学分制。首先,鉴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非“零起点”的状况,选择或编写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材。

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将选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按照难度和内容进行模块教学,例如分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选择,进行符合个别需要的学习。实施的困难在于选课学生数少的教师会很有很大压力。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学分、申请免修,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费用、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二)引资办学,开发学习资源。 在硬件上,建议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改善信息化环境,国家应当按照扩招后的规模核拨经费,减轻高校创收压力;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和学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环境,例如学生自己购买电脑,学校提供网络支持和机房,进行统一的管理等;在软件上,开展一些关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开发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符合教学特点和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软件,建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型、资料型、平台型辅助教学软件与素材、资料库。

(三)整合多科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学科性倾向,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广度优先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作粗线条、全景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应试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确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之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的意识,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经济、政治形势,体会到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珍惜大学时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

(四)改革机制,促进教学。采用学生选教师、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制度,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定期召开小组教学研讨会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4]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2000 .

[2] 祝智庭 钟启泉 .信息教育展望[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肖育亮 .对大学新生导向教育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

Keywords: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of college ;creative capability ; curriculum reform ; information quality;

第6篇: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

全球税务信息化概况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 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 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 象。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 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 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 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意大利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 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 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 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日本

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 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 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金税工程拉开了中国税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 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中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 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 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 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L.Nolan的理论(对 于任何行业,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Mische的补充(他认为集成 和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是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规模周期性上升

在金税工程二期逐渐进入尾声,而金税工程三期行将正式启动的2003~2005年三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增长低谷之后,到2005年又呈现出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由此分析,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推动下,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根据CMP(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95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27.4%,其增速较之于2004年9.5%的增速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如表1及图1所示。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情况

在2005年,中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 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 用需求。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 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 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 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继续超越国税 2003~2005年正处在金税三期正式启动之前,地税信息化基本上仍然处于各地自主建设应用的阶段,而国税则基本是在金税一期及金税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 过程中,各地进行小范围建设与向上一级区域系统进行整合。总体来看,近两年,地税信息化应用加速增长,其增长势头逐渐有盖过国税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2005年,中国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6.23亿元,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为33.71亿元,继2004年地税信息化市场规模首度超过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之后,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2005年再度超越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如表2及图2所示。

软件与服务需求增长加速,份额加大

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构成情况来分析,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的总体构成情况如表3及图3所示。其中,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62亿元,占总体市场的85.2%;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占总体市场的14.8%。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对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中硬件及软件与服务的构成分析表明,软件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很慢,近三年其总体份额依然比较小。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软件与服务领域,IT外包服务正 在成为未来中国税务信息化各司其职过程中的一个趋势。一方面,由于税务IT应用相关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很快,对税务系统IT业务支 撑部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而,税务部门有更多地将IT服务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运行的客观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原有IT设备与软件系统相继进 入维护与升级期,为了保证IT系统应用服务的质量,税务部门正在考虑更多地将相关硬件系统维护与软件系统开发与升级等服务业务外包出去。

税控收款机需求增长,成为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正是由于税控收款及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在2005年依然快速增长。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税控收款机占到总体市场的43.2%,而税控打印机也占到整体市场的18.8%。其他硬件产品市场份额为23.2%。

对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构成的分析表明,正是由于税控收款机以及相关打印机等税控相关产品的应用,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表现出超常速度的增长态势。

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根据CMP(中国)咨询公司对中国税务信息化进程的分 析,结合中国金税工程三期及地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2006~2010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2005年保 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2010年期间整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35.9%,如表4及图5所示。

从市场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在2008年前后,中国税务信 息化市场总体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高峰;而随着金税三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地方税务信息化的深入整合,在2009~2010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整 体增长将逐渐放缓,新的增长高峰将有待新的金税工程规划(金税四期)及新热点的引导。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家确定的12个“金”字号电子政务项目中,金税工程排在首位。国家财政拟投资94亿元给金税工程项目,同时拉动各级财政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加之在纳税单位产生的税控类产品市场,未来5年的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将是一个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及服 务厂商进入。总体来看,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外设等硬件市场上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格局,但是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紧紧把握税务行业需求特点,系统 化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在整个IT市场上有实力的厂商仍有进入机会。而在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税务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系统及出口退税管理 系统方面,像神州数码、中软、浪潮、航天信息、长城软件等企业的市场基础比较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关系、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 势。对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厂商而言,通过在区域市场突破,选择解决方案定位,充分考虑税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把握边缘需求,机会依然较多。随 着税务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T服务尤其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税务行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从产品市场领域来看,税控类硬件产品(包括税控收款机、 打印机、IC卡等)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是进入厂商很多,未来势必也将形成激烈的竞争。从税务IT应用整合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与系统的更新将带来更 多的有关存储系统及网络安全体系的投资需求。而软件方面,机会一方面存在于细分化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则存在于各大系统向省级整合甚至于向全国整合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中。

调查表明,即便前期具备政府关系、推广等市场优势的厂商,在税务用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如果不好,对于未来厂商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相反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需求分析

尽管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税收信息化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进程顺利、健康地发展。

1) 税收信息化应用需要征管体制创新的支撑

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 巨大的效益。单纯强调技术更新,而忽视对征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在落后的征管体制下,高技术和低效益并存,高投入和低产出共生的怪现象。反观国外 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才是税收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因素。

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2) 强化信息安全机制,健全信息安全法制

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 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使系统免遭破坏;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管;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人信息和办公信息 的安全。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法制的健全,制定相关的法规,如纳税人的操作权限,税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等,以适应税收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3) 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 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 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 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 的消费形式,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 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 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

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 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 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 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 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 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 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5)逐步发展IT外包,做好IT服务管理

如前所述,中国税务信息化正在面临着一个IT设备、系统 与应用加速发展的环境,对于IT服务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只有通过适度地发展IT外包,将专业的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团队,才有可能帮助中国税务信息化在有 效地控制IT成本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IT应用对中国税收征管工作的作用;同时,不论对于外包的IT服务还是税务系统自身运营的IT服务,管理 工作同样重要,建立科学的IT服务管理体系,将成为税务信息化更为有效地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7篇:2013年中国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人口计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人口计生委协调民政、公安、教育、统计等部门,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统计数据的协商交流与对比分析机制。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我国人口计生信息化以PADIS 建设为重点。PADIS 是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准确掌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现状及趋势,科学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宏观决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是提高自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最重要信息支撑。

2008 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以国家PADIS 一期建设为契机,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6 个试点省份,第一批试点省(6 个):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河南、甘肃;第二批试点省(10 个):吉林、辽宁、上海、安徽、福建、湖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目前,国家PADIS 一期已基本建成,试点省份基本完成了本省全员人口信息的采集并实现了与国家PADIS 系统的对接,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业务主导的新阶段,满足业务需求的各种业务应用将是今后各地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在人口计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人口计生委协调民政、公安、教育、统计等部门,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统计数据的协商交流与对比分析机制。2008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确定以流动人口身份信息批量核查为突破点,积极推动人口信息的相互查询、校验、补充和更新。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推进信息共享工作,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推进与公安、卫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的人口信息交换与共享将会成为今后各地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

第8篇:浅析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确保信息安全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了全球的热点问题。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领域建设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就不可能获得信息化的效率和效益,就不可能保证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地进行。然而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并不容乐观,各国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信息安全对策,确保我国网络信息安全。

一、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1.黑客威胁加剧并且攻击手段多样

黑客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不断制造信息网络破坏技术。计算机病毒肆虐、逻辑炸弹、口令攻击、间谍软件等网络破坏技术在这些黑客手里不断更新而且攻击手段多种多样,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以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为例,总共发现计算机软件新的安全漏洞1862个,最新数据平均每天发现10个,计算机厂商推出修补“漏洞”的补丁软件的周期平均为54天,而黑客仅需要6天就可以根据漏洞编写攻击软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网络技术最为发达和成熟的国家,美军曾对其军事用途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了3.8万次模拟袭击,袭击成功率高达65%,而被发现的概率仅为0.12,对发现的攻击及时通报的只有27%,能作出反应的则不到1%。

2.计算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

计算机犯罪是指一些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员,通过已掌握的技术,查询网络缺陷,对网络缺陷部分进行攻击,以达到盗取他人信息和钱财的目的,现实施的犯罪已经涵盖了所有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内容。在物质层面上,通过篡改和盗窃他人信息,以达到盗用他人账

户的钱财的目的;在精神层面上,通过盗用他人个人隐私,将其发布在互联网上,以达到攻击他人,诋毁他人名誉的目的。由于目前计算机普遍应用到各行各业,因此计算机犯罪也遍布于各行业,随着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未来信息化犯罪即计算机犯罪将演变成主要犯罪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行政执法机关的重视。当前许多传统犯罪方式,在计算机上均能找到影子,而且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犯罪。

3.计算机病毒入侵频繁

计算机病毒以其极强的传染性,破坏性以及惊人的繁衍性,不断向网络系统频繁入侵。目前计数机病毒频繁入侵网络服务器系统,致使服务器瘫痪,大量有效数据丢失,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相当多的网络服务器防毒软件系统还很单一,很多服务器仅安装了单机版杀毒软件,而不是服务器版杀毒软件,集中升级机制欠缺,不能实现所有机器同时升级,总体防毒能力较弱。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经常抓住服务器防毒能力差的弱点,重点攻击各部门服务器系统,一旦病毒入侵服务器,将影响正常的服务,破坏数据库,甚至造成网络系统瘫痪。

二、确保信息安全对策

确保信息安全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场保卫战中首先要做到技术领先,技术可靠,同时要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规范网上行为,自觉远离潜在网络危险区域。笔者将从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两个方面来阐述确保信息安全对策。

1.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安全技术

(1)USG防火墙技术

USG防火墙采用高性能的硬件构架和一体化的软件设计,集防火墙、防病毒、反垃圾

邮件等多种安全技术于一身,通过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有效控制互联网络用户、保护网络之间的访问,防止外部网络的病毒在内部网络中大范围的爆发,避免信

息泄露和网络中毒。

(2)入侵防御系统(IPS)和入侵检测系统(IDS)

在网络最外端部署入侵防御系统,对网络中深层攻击行为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实时阻断恶意网络流量的攻击与破坏;在网络管理中心核心区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提供对入侵事件、黑客程序、网络病毒的在线实时检测和警告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恶意入侵事件的发生。

(3)数字认证技术

数字证书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人证书、企业证书、软件证书。个人证书(PersonalDigital)是通过为某一个用户提供证书,帮助个人在网上安全操作电子交易。企业证书,也称作服务器证书(ServerID),通过对网上服务器提供的一个证书,使拥有Web服务器的企业用具有证书的Internet网站(WebSite)来做安全的电子交易。软件证书通常是为网上下载的软件提供证书,证明该软件的合法性。由于数字证书克服了密码在安全性和方便性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提高了总体的保密性。

(4)网络防病毒系统和补丁分发系统

网络防病毒系统采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由服务器、客户端、管理控制台三个子系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整个网络的病毒防护,达到最大限度全面封杀病毒的目的。补丁分发系统通过监控网络补丁状况,实现补丁的实时在线升级和补丁自动下载安装,防止利用系统的漏洞而进行的病毒攻击和黑客入侵。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1)加快立法进程 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自1996年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先后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的新《刑法》增加了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的计算机犯罪的规定。这些法规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仍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需要完善。我们还需吸取和借鉴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

(2)抓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即使你设置有多道防火墙,增加了多级保护,但是其芯片、中央处理器等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以及所使用的软件是别人设计生产的,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确保国民经济要害部门的软硬产品是具有自我知识产权品牌,同时要加大信息安全产品检测评估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处理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3)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在网络建设与经营中,因为安全技术滞后以及法律疲软等原因,使网络运行陷于困境。我们可以遵循危险产生前的预防、危险发生中的抑制和危险发生后的补救原则,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和规避网络安全产生的风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益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将不断产生和变化。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加强自身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等措施来解决。同时要把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到重要日程,从而使网络的信息能安

全可靠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第9篇: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搜寻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使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行社企业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以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起来,并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作用的范围限于企业之内或少数来往密切的客户之间。信息技术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为企业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成功搭建将信息技术送到了普通消费者的家中。信息通道的变革迫使全球企业考虑应用新的市场沟通手段,并相应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

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等方面。应用的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又以国际互联网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应用手段。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与专门的外部设备互相连接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按照规模大小和延伸范围来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商务应用主要为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国际互联网具有通用的地址体系,是由功能逐步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的、由成千上万互相协作的独立的信息网络,根据可相互进行通信的TCP/IP协议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其功能是在相距较远的计算机网络间传送信息包,由此来作为降低计算成本的手段。国际互联网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公共主干网相互连接。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或web)是互联网家族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成员,于1990年创立。Web使用互联网主干来发送来自服务器的信息、储存文件信息、进行浏览,或是进行软件设计来显示文件。应用Web,可以进行超媒体文件的传输,可以进行网页的链接,用户只要在网页上设置了超级链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干跳转到世界上任何网站。正是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变得平民化,从而促使企业考虑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有能力掌握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

企业外部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标准将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及经营伙伴连接起来的网络,不对公众开放。外部网代替了原来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内部网是指运用与互联网一样的软硬件和连接技术的内部专用网络,可以将企业在全世界的各个分公司连接在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中。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包括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提供销售支持、连接合作伙伴、通过外部网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供 1

应商和经销商连接,通过内部网进行内部通信。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数据库主要是指用来储备市场需求信息和竞争者信息的营销数据库。营销数据库最初的含义是为实施直复营销而收集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和地址,后来成为市场研究的工具。这些数据储存在数据仓库的数字化表格中,然后通过软件的采掘而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从中可以采掘出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旅行社是典型的服务企业。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比较,其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服务的提供由于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具有了定制化的特点,运用数据库技术而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之在制造业的应用更加合情合理,并且更加具有紧迫性。

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着包价产品的生产者和旅游产品的分销商两种角色。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者消费个性化的增强要求旅行社细化旅游市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大规模提供定制化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分销渠道的运作模式,旅行社应该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中国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时间上看起步并不晚,但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当然与我国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关,也与我国旅行社业自身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是我国最早涉足信息技术应用的旅行社企业。国旅总社有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总社还通过与澳大利亚的JETSET联网运营加入了全球预订系统(GDS)。国旅总社的计算机中心主要在对外招徕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1994年,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电脑还仅仅派打字用场时,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就研发了春秋广域网软件,直接建立电脑终端联网,并且不断降低门槛,吸收全国近100个城市的近400家春秋以外的旅行社与之联网,代理春秋的产品。网点的铺设,使得春秋的辐射力也越来越广。以上海地区为例,周边200公里以内,都能做到电话预订后免费送票上门。网络成员运用规模优势,抓住日渐扩大的散客旅游市场,真正促动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形成。

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改制后的特征是“高科技”旗帜鲜明。中青旅的“青旅在线”网站成功地建成了旅行社“B-to-C”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一段时期内吸引了一部分高端市场的注意。

除此之外,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热”的冲击。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纷纷“上网”建立企业网站或主页,追赶网络大潮。但是,这些主页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宣传促销方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活动并未成为旅行社网站或网页的主要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与信息沟通只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尚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网络企业大面积滑坡的现象,在捣灭互联网泡沫

的同时矫枉过正,连累了一批非泡沫的互联网企业。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青旅在线”为代表的建设得比较好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受到消费市场信任危机的不良影响,业务未能正常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我国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类似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未来将发挥出传统旅行社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威力,成为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发挥作用。

三、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一直是国内外旅游业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认识旅行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是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旅行社业目前正面临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又要求我国旅行社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旅行社业正处在行业转型重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旅行社业能否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的关键。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讨论中国旅行社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和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然后再展望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转型中的作用和未来在转型后的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

1. 辨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际互联网(主要是万维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消费者有能力以低成本获得大量的产品信息,从而改变了产品与服务的传统分销渠道,一时间网络直销盛行,商品信息中介企业纷纷落马。当时,欧美旅行社业表现出面临行业倾覆的恐慌,纷纷求助于互联网,或者购买网站、或者建立网页,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经营手段。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是否会将传统旅行社取而代之”。

事实上,以上的疑惑产生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误解。欧美受到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旅行社与我国的旅行社定义不同,并非同一种类型的企业。欧美的旅行社分为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两大阵营,前者主要提供包价旅游产品,属于旅游市场上五大主力部门之一,与住宿接待业、交通运输业、景区景点、餐饮业等并称为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而后者主要代理交通、住宿、景点、包价产品等的销售,属于旅游产品的销售中介机构。在欧美的旅行代理商代理的产品中航空公司的机票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航空公司采用信息技术建设了新的分销渠道后对旅行代理商的打击很大,以航空公司票务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旅行代理商要考虑摆脱困境、重建行业经营模式,因此会出现全行业的恐慌状态。我国的旅行社在性质上类同于欧美的旅游批发经营商,未来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远不会像欧美旅行代理商所受的冲击那样严重。

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旅游批发经营商应该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旅游者通过国际互联网完全有可能自行预订包价旅游产品中各个项目,从而有可能越过旅游批发经营商完成整体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从而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市场有可能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以上谈到的情况都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可能”给旅游批发经营商带来的冲击,事实上情况未必一定如此。

首先,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决定了这种行业不可能消失。旅游批发经营商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时的角色类似于制造业产品供应链中分销商的角色。一般来说,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而

数量较大,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分销商在供需之间架起了桥梁,弥合了供给与需求之间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差距。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同样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减少了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整体旅游产品消费者之间交易的次数,为单项产品的供应商和整体产品的使用者分别节省了搜寻信息、签订购买协议、监督协议执行等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降低了整个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化基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因而旅游批发经营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不会轻易消失。

消费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购买产品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然而,旅游批发经营商同样可以得益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获取优势,而且,由于旅游批发经营商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组合与销售,因而在获取规模效益方面、在专门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分辨能力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可以认为,当旅游批发经营商与旅游消费者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时,旅游批发经营商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高效率与低交易成本依然为旅游消费者自助购买时所望尘莫及。在个人信息获取效率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依然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当然,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乐于自组产品、自助出游,他们在意的是自我服务的乐趣。从旅游市场出现的时刻起,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消费者,他们的存在与是否利用信息技术无关,他们始终不属于旅游批发经营商的目标市场范围。

其次,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服务分工的细化要求旅行社继续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服务经济将服务的主要成分定义为智力服务,而非原来的、附加值低的体力服务。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萎缩,结果恰恰相反,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除核心竞争能力之外的职能都有可能通过外包的形式完成。服务业面临着分工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在买方市场上需求的个性化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模式。市场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求服务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将是未来服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旅游批发经营商也不例外,寻找新的商机、追逐旅游市场上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批发经营商的未来发展方向。

2. 中国旅行社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业以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务起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好、规模较大、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大多是“国际旅行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市场。从近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的产品需求主要包括国内休闲旅游产品和出境休闲旅游产品两大块。从远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上专项旅游产品、商务旅行服务的需求量将大量上升。我国的旅行社应该调整经营定位,重新考虑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明确定位为“旅游服务提供企业”。定位的重点在于旅行社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包价旅游的组织者或交通票务的代理人等。这样,旅行社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而不至于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现有的产品和现有的经营模式。

其次,我国旅行社的主营业务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转移:从以国际市场为

中心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从主要提供常规线路包价旅游产品转变为根据旅游者需要提供定制化旅游产品;从着眼于休闲旅游市场为主转变为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等等。

第三,考虑到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旅行社在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以地接社的面目出现,更多地是充当旅游产品供应商的角色,因此旅行社的选址与布局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当旅行社针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产品的开发、销售、提供同时由旅行社完成,要求旅行社能够充分接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为旅游者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市场结构的变化要求旅行社在选址与布局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旅行社应该按照一般服务企业的选址规律,根据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所在区位选择店面,并根据市场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3. 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的旅行社业在发展中一直受到政策的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保护将逐渐弱化,中国的旅行社将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旅行社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社进行竞争时优势少、劣势多,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国的旅行社来说是一次提升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机遇。事实上,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万维网为主力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发达国家的旅行社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国外的旅行社也存在着应用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中国旅行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把握的好,可以奋起直追先进水平,把握得不好,将进一步拉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瓶颈之一。旅行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根据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和旅行社业的自身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未来在中国旅行社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内部管理。面对广大的国内市场,大规模旅行社的理想状态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各营业点之间的信息沟通应该通过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是旅行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网技术的成熟为布点分散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旅行社企业外部网的建设。旅行社的产品是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合作单位之间建立外部网联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及时互通信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旅行社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产品预订和结账的规范化操作,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错误和不良债务的发生。

在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旅行社应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营销系统,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促销、分销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等。这一阶段的应用成果对旅行社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首先,旅行社属于典型的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核心产品中,狭义地讲,不存在物质产品的成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其内部管理中营销管理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营销管理是旅行社在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其次,旅行社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得是旅行社

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营销调研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对旅行社提高经营效率至关重要;第三,当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寻找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将成为普遍现象,旅行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促销和分销是未来交易渠道变化后的大势所趋;最后,当消费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产品信息时,旅行社进行的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将无用武之地,通过营销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制化服务才是旅行社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的启动成本和维护成本。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副产品可能是促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大社可以借助成本优势完成网络化布局,实现经营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从而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小社没有能力单独建立信息系统,最终只能走上依附大社、成为大社网络成员的道路。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冲击,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转型时所必须学习与应用的概念。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其他类型的服务企业所应用的电子商务手段在中国的旅行社中都可以运用,关键是中国旅行社首先要完善自身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效率和效益取胜,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行社,而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要依靠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找商机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足以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但是,只要抓住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行业变革紧密结合,中国旅行社终将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Hannes Werthner, Stefan Kle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 Springer Wien Newyork. 1999.

2. Pauline J. Sheldon. 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B International. 1997

3. (英)维克多·密德尔敦著,向萍等译.《旅游营销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

4. (美)克兰多著;劳国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1.7

5. 迈克尔波特,“互联网与战略”,《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期.

6. 田茂永,胡明沛,庞瑞江,刘晓芳,“新服务经济浮现”,《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

期.

上一篇:电影英雄观后感下一篇: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