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在世界的发展情况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pv6在世界的发展情况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运行态势,进一步分析未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趋势,并从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力量、各国刺激政策产生负面影响、自然资源价格大幅度的波动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加速深远影响等方面逐步分析,以期能为世界贸易经济运行及发展,做以参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未来发展;运行态势

前言: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已经呈现出了一体化的迹象,而各国之间的经济也处于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由于受到疫情以及战争的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力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部分国家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并且经济力量也逐渐悬殊,因此要分析当今经济发展局势,把握机遇,走向未来。

1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运行态势

1.1世界贸易组织职能无法发挥

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贸易运行态势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组织各国进行开放市场谈判;解决国际经济贸易争端。但由于受到疫情、战争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当今世界贸易组织无法推动世界经济向前,也就逐渐丧失了职能,对世界经济贸易运行势态也极其不利,主要表现在:其一,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制定全球通行规则,少数国家仍然将自己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其二,动荡的世界格局,导致各个国家都在自行其是,因此全球贸易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所以,要支持世贸组织,组织各国重新开放市场并进行谈判,这样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1]。

1.2比较疫情之前已有些许复苏

由于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出了动荡的局面,这种不稳定的现象,进一步推进了全球经济危机化,但通过2021年的数据来看,比较疫情之前,部分国家的经济贸易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少数国家已经超越了疫情之前的经济贸易。具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结果表明,在2021年前三个季度已经比同年增长了11.9%,而到了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复苏趋势。进入2022年随着新一轮的疫情到来,仍然存在着全球通胀以及供应链短缺的问题,OECD组织在2021年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或继续增长4.5%,但由于受到乌俄战争的影响,现在明显呈现出缓慢稳定趋势,但较前两年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程度的复苏。因此,疫苗的普及外加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的持续推行,当前最应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的现状。

1.3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仍然存在

当前部分国家在疫情以及战争方面仍存在无法控制的现象,因此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仍会导致世界经济存在衰退的风险。首先,是失业率方面,在疫情暴发以前像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的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到了疫情爆发以后,由于受到疫情出行限制,国民在消费能力上不断下降,基础行业连续出现倒闭等情况,使得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失业率高峰期。这种失业率的增高会进一步引发战争,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多不稳定的因素。而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性打压,导致了国际贸易出现了显著的萎缩情况,在2020年世界货物出口额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降低了6.4%和21.3%,如今想要完全复苏仍然存在一定的难点。

1.4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急剧下降

自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以后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情况,各国之间货币以及经济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了国际投资的急剧下降。受乌俄战争的部分国际投资项目不得不推迟或者直接取消。2021年全球在跨国投资方面已经下降了5%-10%左右,2022年预计仍有上升的趋势,但像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受战争影响较大,如果北约等国家仍然不能解决以美国为首的与俄罗斯等国家所产生的冲突和经济摩擦,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将会进一步下降,并会产生延缓现象。当今局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今对外投资将会受到单边主义以及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2]。

2未来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趋势

2.1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力量

进入到疫情阶段,虽我国的经济相比而言有小幅度的波动,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会处于经济稳定的状态。一是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同年增加了8.1%,就两年平均增长水平来看已经超过了5%,并且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之中排名第二超越了日本。随着,战争以及疫情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重工业技术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的制造业、农业生产以及科技新兴产业也发展向好,仅2021年制造业的增产值就高达31.4万元,相比同年上升了将近10%,提高了1.1个百分点,相比日本以及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服务业也呈现出逐步恢复的趋势,科技产业和钢材、汽车等行业的产量也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的水平,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容小视,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增长力。

2.2各国刺激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形式,但随着部分国家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国家经济贸易的受阻,世界格局呈现出动荡局面,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经济矛盾也愈演愈烈[3]。美国和北约等国家对俄罗斯采取的新一轮经济制裁,将未来世界经济贸易争端推向了一個高发期,在各国刺激政策的影响之下,对经济的保护在未来会进一步引发贸易摩擦逐渐扩大的迹象。其次,是为了保护经济,部分国家将会继续采用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在芯片等科技行业做垄断,这样就会产生新一轮的制裁政策,部分发展中国家会处于不利地位,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各国之间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最后,部分国家的单纯贸易问题会逐步发展到综合问题之上,像社会保障以及汇率制度等,会进一步加大资源之间的摩擦。

2.3自然资源价格大幅度的波动

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气、原油等自然资源供给国,北约国家的经济制裁,会进一步导致自然资源价格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仅体现在天然气、原油方面,黄金等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之前由于遭受疫情暴发的影响,世界经济的逐渐下滑,也抑制了全球各个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再加之2020年2月沙特与俄罗斯之间未能达成原油减产的共识,因此导致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在未来由于供应链会受到战争以及政治局势紧张的影响,基础能源类产品会出现吃紧以及分布不均的情况,因此自然资源价格会大幅度的波动,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仍要取决于疫情、政治局势等。

2.4人口结构变迁加速深远影响

人口结构变迁是影响世界经济贸易的第三大变量,在许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出生率低迷,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现象,而人力资源则是满足世界经济贸易的动力,假如世界主要经济体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人口增长仍然保持低潮,那对技术以及在物质生产力方面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质量也将无法提升。我国也多次通过调整人口结构转型的方式,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并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的质量。在未来,我国将仍然会通过相关教育以及生育政策,不断改变人口结构,而部分发达国家假如仍然将经济贸易重点放在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对其他国家实行经济制裁上,世界经济贸易结构将会重新洗牌,经济增长差异化也将逐步扩大。

结语:综上所述,疫情以及战争对经济贸易都有着影响深远,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活动地区,其不良的政策会导致全球贸易发展受到阻碍。而我国通过,控制疫情以及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在未来一定能够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中坚力量。因此,今后更应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对外经贸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冀牡丹. 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背景、挑战及路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1.

[2]白阳.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解析[J].商展经济,2021(04):35-37.

[3]孙媛.世界经济贸易运行态势和未来发展研究[J].商展经济,2020(09):14-16.

作者:翟佳萌

第2篇: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解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让世界经济贸易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的对外贸易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考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需要充分了解世界贸易经济局势,为未来的金融市场发展指明方向。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国际形势、贸易保护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外经济贸易的实施。因此,需要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进行详细解析,制定全新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政策,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情况;运行态勢解析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12

许多国家为了预防经济危机,出台了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防范措施,国际经济环境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因此,需要结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求的经济贸易策略,贸易经济指的是商品交易过程中展现的整体特征,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作为贸易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需要结合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科学化的对外经济贸易策略。

1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与运行态势

(1)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并在世界范围内显现出全新的经济发展现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之间的金融、贸易、政治等决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全球化为国际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经济挑战,想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以产品质量的提升为基础,做好相关科技产品的研发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完善企业内外部市场经济管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世界经济贸易规范化发展。想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就需要在企业未来发展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世界经济贸易规则,了解国际贸易通用语,提交充分的国际贸易信用凭证。结合各国出台的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国针对世界经济贸易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政策,企业在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竞争的过程中,要熟读各国出台的贸易组织条款,推动世界经济贸易规范化发展。

(3)世界经济贸易科技化发展。世界经济贸易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企业发展重心放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国际间的市场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当前的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离不开全新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因此世界经济贸易要做好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以多样化的知识理念为基础,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转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采用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更好地适应网络化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要求。

(4)世界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发展。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利益分配,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经济实力不等的问题,让世界经济贸易分配呈现出两极化发展态势。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经济贸易链的底层,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水平不足导致当前我国的出口贸易情况不佳,想要改变这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对外贸易措施,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建设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5)世界经济贸易个性化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必须保证企业生产的个性化,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将消费的目光放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进行产品选购的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调查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建立全新的产品发展理念,融入新时代潮流元素,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目光。

2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贸易额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我国企业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了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希望能够更好地迎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世界经济贸易机遇,国外先进的经济发展政策,能够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性作用,全面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为外贸投资提供便利。我国正处于世界经济贸易链的底层,科学技术水平不足,国际业务起步较晚,制约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社会、国情、经济等众多问题,但我国的人口优势和地域优势具有无限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帮助我国更快地引进先进的经济体制,通过外贸投资等经济活动,让我国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渐走向成熟,国外先进科技和设备的引进,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

(3)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需要扩张经济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国外先进的经济发展案例,做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工作,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国际化优秀企业,产业结构越发精细,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环境下,各国的优秀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先进的发展经验做好企业工作调整。

2.2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经济波动带来的市场冲击。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在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国际经济波动会对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国际上的大型合作公司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就会在世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国内的生产链,打破国内经济市场稳定的发展局面,甚至会直接产生国内经济危机,让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2)投资市场增多让外企引入更加困难。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挑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想要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核心企业的投资十分困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企业选择发展快速的国家,最终形成投资市场不断增多的局面,外企引入遇到了新难题。

(3)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主要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品所含有的科技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投入较低,最终出口的产品与国际优质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高。

3 互联网背景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1)加快全球经济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国家经济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在全球范围内的任意区域,都可以建立世界贸易市场,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贸易形式,扩展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优秀的国际企业,世界经济贸易可以存在各个城市之间。

(2)创新经济贸易环节。互联网技术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世界经济贸易形式,相关组织机构能够通过网络对世界经济贸易全程进行监督管理,为贸易结算提供便利,转变传统贸易理念,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创新税款缴款方式。

(3)重构经济贸易市场。互联网技术具有的便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打破传统世界经济贸易存在的时间、空间限制,优化国际贸易流程,创新经济贸易形式,细分经济贸易责任,互联网技术能够对当前的市场资源进行归纳分析,推动全球化经济贸易市场的建立。

(4)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开放发展。传统世界经济贸易形式,不利于市场驱动作用的体现,但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合理配置市场资源,营造开放性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经济贸易市场。

(5)虚拟化贸易市场的建立。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功能特点,能够实现虚拟贸易市场的建立,交易双方能够通过虚拟市场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传统世界经济贸易的地理限制,简化世界贸易流通环节,全面提升世界经济贸易效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贸易优势,让世界贸易参与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市场变化规律,进而整合市场贸易资源。

4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

(1)转变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结合当前的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形式,我国企业需要充分把握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沉着冷静地应对市场经济新挑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需要转变当前的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争取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國商业银行已经在境外布置了多个营业点,但大多数的境外布局都是香港区域的银行。这一发展现状表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并没有适应国际发展趋势,想要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还需要优化对外贸易战略,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制定出世界经济贸易战略发展目标,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发展经验,创新传统的对外贸易策略,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调整,深化内部组织改革。

(2)扩展资本市场的容量和融资渠道。想要更好地参与到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做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结合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扩大资本市场容量,与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全面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经济地位,进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调整,推动资本市场向着国际化发展,调整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增强对外部经济市场的管理能力。一些上市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想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以动态化发展为核心,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一些上市企业面临着持续亏损的经营情况,想要保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通过股票市场维持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创业板股票系统,扩大资本市场的市场占有规模,创新型国家在当前的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因此,想要拓展资本市场规模,就需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3)努力适应世界货币体系改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明确国际提出的外汇储备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方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想要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就需要明确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推动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工作中的发展和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贸易正在向着全球化、规范化、科技化、个性化发展,通过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互联网为基础解析世界经济贸易的运行态势,想要提高国际经济贸易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扩展资本市场的容量和融资渠道,努力适应世界货币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罗瑞成,沈霁韬.新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01):135.

郭智.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三零”贸易规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20(10):17-20.

丁凡,王子宜,李鑫楠.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缔客世界,2020,6(03):226.

李明.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7):193-19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白阳

作者:白阳

第3篇:IPv6在我国应用与发展的探讨

[摘要]IPv6作为下一代Internet的核心协议,在IPv4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升级和改进。IPv6技术相对于IPv4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IPv6极大地扩大了地址空间,恢复了原来因地址受限而失去的端到端连接功能。本文从几个方面对Ipv6在我国目前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及对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Ipv6;NGN;发展;电力数据网

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我们使用的IPv4技术,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可编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截止2010年6月IPv4地址数量达到2.5亿,落后于4.2亿网民的需求。故发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IPv6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全国CNGIIPv6骨干网现已覆盖22个城市,深圳作为IPv6接入主干节点城市。

一、Ipv6技术的特性

(1)庞大的址址空间。其具有128位长的源和目标地址,长度是Ipv4的4倍.根本上解决了目前IP地址不足的技术难题。(2)可扩展性。Ipv6通过在报头后添加扩展名,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扩展功能。(3)更好地支持有序发送。因为Ipv6的新字段定义了如何识别和处理信息流,使得其能够通过技术路径对复杂信息进行特别处理。(4)安全性。Ipv6提供了认证和加密两种信息安全机制,大大增强了网络安全性。(5)新报头格式。把不重要的字段和扩展名后移到Ipv6后面的扩展报头中,使包头能够被路由器快捷处理。

二、Ipv6在我国现状分析

(1)IPv6助力大运会。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国率先应用IPv6的技术,为上海的世博会提供宽带的接入,如官网的镜像、高清的IPTV、彩色e家等互联网应用。同时,在2011年的大运会上,也使用了一些新型的应用。大运会信息系统由运动会IT系统、赛事成绩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运行保障与支持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全部获得了IPv6网络环境支撑。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覆盖全市的下一代IPv6城域网、IPv6无线网两大网络平台,以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基础,建设无线宽带视频监控、门户网站等IPv6框架下的应用系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展现新城市的魅力。 深圳试点成功后,有望在全国推广建设和大规模应用。(2)家庭业务。IPv6具备海量地址,允许海量终端接入,业务可实现永久在线,这就有利于开展家庭网络、网络家电、数字家庭、智能家居等业务。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之后“家庭网络”的概念开始出现,但是IPv4地址的稀缺,导致无法为所有信息家电分配惟一的IPv4地址,只能利用诸如NAT、私有地址空间等技术来绕过这一限制。网络家电是IPv6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应用之一。所谓网络家电,指通过个人电脑、PDA等信息设备可对连接在家庭网络中的空调、电饭煲、微波炉、冰箱、电视、音响和照明设备等家用电器进行远距离遥控。为了推行网络家电标准,众多家电厂商正在开发面向IPv6的多种网络家电产品,并进行多项网络家电的IPv6实验。目前较流行的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电脑娱乐中心、网络电话、网络家电、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都是数字家庭的体现。(3)物联网。物联网要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凭借着丰富的地址资源以及支持动态路由机制等优势,能够满足物联网对通信网络在地址、网络自组织以及扩展性等诸多方面的要求。(4)电力数据网应用。除了以上三个市场上较常见的业务外,各个电力公司建设的电力综合数据网和电力调度数据网,无论是IP地址容量还是可管理性,采用私有IP地址的方式将不能充分满足电力公司的飞速发展,IPv6的使用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各个电力公司对IPv6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力公司逐渐完善IPv6的VPN部署,顺利继承之前IPv4 VPN的规划构建和网络部署。

三、促进我国Ipv6应用的应对策略

(1)Ipv6产业链未形成。由于我国从事Ipv6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规模比较局限,缺乏市场的标准化,且未形成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作用,难以与国外的大型企业竞争。(2)创新性与实用性方面存在欠缺。我国Ipv6发展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技术的重复性较多而创新性不足。我国今后在IPv6的应用和推广中,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官方到民间达成共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当中需要政府制定本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并充分利用我国较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以此为平台来提升、加快、优化我国IPv6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佑明.IPv6技术及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电信科学》.2009(6)

[2]马严,赵晓宇.IPv4向IPv6过渡技术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4)

[3]刘小凤.IPv6技术及其应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11)

作者:曾栋

第4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摘要】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积极响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能源环境

一、

低碳经济的概念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自从IPCC 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A Low-Carbon Economy ,LCE)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对中国而言,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 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GD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07 年人均GDP 达到2460 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刚性约束。

第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 亿吨标煤,到2007 年达到26.5 亿吨标煤。从1992 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了生产总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6 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2007 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6.6%。2003 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2008 年6 月一度达到每桶147 美元。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中国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获得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克服资源短缺问题。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据预测,到2020 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 种,基本保证的2 种,短缺的10 种,严重短缺的9 种。到2020 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也是不实际的。中国利用国际市场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第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在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环境生态的压力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 年中国环境负担占GDP 的比例大约为2.68%~5.78%;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 的3.05%。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70%需要由煤炭来满足。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CO

2、SO

2、NOx 等都是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SO2,2005 年,SO2 排放造成大约60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 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 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第四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 年变暖尤其明显。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降雨时空分布更为不均。缺水的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0~40 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 年增加20~60毫米。近50 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对某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延长一些作物的生长期、缩短霜冻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如前所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已成为科学共识。在政治层面,主要发达国家已承诺到2050 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的作用极为关键。从1990 年至2003 年的13 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如果不采取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这一情景下,到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0 年增长69%。其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非OECD 国家,排放量将增长2 倍以上。OECD 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54%降到2030 年的42%,而非OECD 国家所占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46%增长到58%,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13%增长到17%。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通过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合理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根本上摒弃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过快增长,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这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另外,从国际上看,除了发达国家通过设定国家目标进行强制减排外,最近越来越多地呼声要求寻求全球碳定价。除了在发达国家内部征收碳税外,还要将碳定价与国际贸易体系联系起来,对进出口产品所内含碳排放征收边境调节税。通过国际贸易和调剂税的征收将碳价格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碳价格,以此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经济目前已深度溶入全球世界经济之中,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了70%。如果上述呼吁演变成实际行动,将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则可以减缓和适应上述冲击。

(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温室气体减排一方面增加了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刺激了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目前尚未掌握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如先进核技术、碳封存技术等,但这一新的变化可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由有三:

第一是有利于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新的能源技术上差距要小于传统能源技术领域和其他传统技术领域。在一些重要的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的商业化应用方面上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电动车的研究开发还独具特色,并形成欧美日相互竞逐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上述领域形成突破,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第二是有利于培养出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规模极大且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成本优势巨大,尤其是在加工制造安装领域。比如在IGCC 的单位装机的投资上,中国的造价明显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向欧美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生产高效的能源设备。通过上述领域的发展,中国极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国家相比具有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并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还为这一独特的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改变目前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残酷竞争,又难以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竞争格局,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是可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获取资金和技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合作框架下的CDM 机制,发展低碳产业可以获取国际上资金和技术,这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要将上述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以国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国内没有强大的需求,如果无论如何强调自主创新,很多新的科学技术难以产业化,更难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一开始技术落后或者基本上是空白,通过引进技术,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些产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形成了规模优势,在掌握技术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出口,形成国际竞争力。超临界发电机组从引进到出口就是很好的例子,2000 年国内首次引进600MW 超临界锅炉,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价格上涨很快,各发电公司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对高效的发电技术需求很大,加上每年将近1 亿千瓦的新增装机,国内的制造能力很快就上来,到2007 年中国东方锅炉厂已开始向土耳其出口超临界锅炉。同样的故事曾在上世纪70 年代日本上演,70 年代日本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力提高能效和污染治理。尽管投入很大,单脱硫治理投资高峰时就占到日本GDP 的1.4%,但日本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力发展了起来,一直到现在日本制造业节能环保性能都是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国内外的例子都说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在于:

第一是避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锁定效应”。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由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Stern报告也指出,要使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高于前工业时代2-3o C,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 年还允许有所增加,但全球应尽早行动,以降低成本和潜在气候变暖风险。

第二是可以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引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开始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行动。国际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经济新的潮流性变化。

第三是目前国际上正处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活跃期,需要及早安排部署,保持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世界前列。目前很多低碳技术处于研究开发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变化很快,比如不同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路线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很大资金。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上还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如果中国不能跟上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一旦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中国再想追赶就难了。中国又会重复其他产业引进、低成本竞争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二、

(一)

初步政策建议

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和相关政策研究。

从国际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全球行动,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进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起来,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还是抓住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遇,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国都应该选择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应尽早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知识储备。

(二)是研究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 早发展低碳经济要优于晚发展低碳经济,在“十二五”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助于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三)是积极关注和跟踪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加强产品内涵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和国际交流,积极跟踪国际贸易领域边境调节税的进展和磋商,争取有利的贸易环境,减少国际政策变化对中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冲击,并关注国际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洁、王宇:《节能减排掀起全民行动,“硬约束”指标“保驾护航”》 [R],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年11 月27 日。

[2]任勇 《我国开始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M],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2008 年5月。

[3]卢中原 《“十一五”期间至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R],2005 年。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报告》[R],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国际研讨会材料,2007 年。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2006 年第6 期。

第5篇:世界计量日与我国计量发展—写在世界计量日

1999年10月11日至15日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召开,大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并得到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认同。为什么确定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呢?这是因为1875年5月20日是20个国家中的17个全权代表签订了闻名世界的“米制公约”。该“公约”及其附则,促成了各签字国共同出经费办常设的科

学机构,即国际计量局(BIPM),局址确定在法国。这就是米制的摇篮。国际计量局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和科学专家委员会即“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管辖。其目的是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2002年世界计量日以“计量与科技”为主题,来纪念这一天的到来。“计量与科技”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计量与科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互动关系。也是国际计量组织旨在向全世界宣传计量,宣传计量科学技术,宣传普及计量科学技术知识的举措之一。在中国,为纪念“世界计量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举行了计量专家座谈会,会上,专家们纵谈计量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中重要作用和巨大成果,对入世后的我国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献计献策,展现出了今后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计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而计量科学是进行准确测量的基础,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加强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正如聂荣臻元帅讲的那样,“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在现代化建设中,计量是必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计量工作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验证科学预见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美籍华人吴建雄博士就是通过精密测量,用实验方法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验证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位博士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生命现象、引力波、地球科学、材料学、信息学等研究中,都需要精密的计量测试。在工业生产中,不仅一般零部件的加工、安装需要计量测试手段,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层建筑、高速电梯的建设中,在光纤的生产、激光器件的制造和大地测量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中,对几何量、折射率分布、带宽等参数的计量测试不确定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在医疗卫生中,计量不准往往会造成人身事故。放射治疗肿瘤,X射线和γ射线的剂量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射线剂量超过标准,患者好的组织就会被烧伤或损坏,如果射线剂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分光光度计不准,会造成肝功能的分析结果不可靠等等。计算机产业、黑色和有色冶金行业、新能源、环境科技的开发与生产、国防建设等都需要计量科学技术。计量不但涉及到各经济领域,也与人民的生活和安全息息相关。在航天、航空、航海、导航、采矿、地震、电力、石化、轻纺、运输、气象、通信等方面,计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的根本。没有精确的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就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从原材料、元器件进厂的检测和分析,到整个生产加工的质量监控,直到成品检验,以及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情况都需要计量提供准确的数据。质量的管理与效益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计量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例如:企业通过计量创名牌等形式的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基础工作和生产水平,使企业计量得到加强,计量管理和计量检测都上了一个台阶,建立了素质很强的计量队伍,从而对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10个计量学科70多个专业中,已经建立了85项144种计量基准作为统一量值的最高依据。已经公布的一级标准物质750种,二级标准物质505种。通过计量国际比对,我国的计量标准中有一大批计量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保证了我国量值与国际比对的准确一致。

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达2200多万台(件),计量器具制造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6篇:网管心得IPv4与IPv6的比较

从Internet的初期发展到现在的广泛使用,IPv4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Pv4也暴漏了很多问题(如地址空间不足等),而且对于一些Internet应用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因此,推出它的升级版本IPv6势在必行,IPv6具有全新的机制,更适应未来Internet发展的需求。为此,本节我们从几个方面对IPv4和IPv6进行比较。

1.地址空间不同

在IPv4中地址空间为32位,能够容纳最大地址空间数量为232;而在IPv6中地址空间控展到128位,能够容纳的最大地址空间数量为2128。

2.报头长度不同

在IPv4中所有报头以32个字节为单位,即基本的长度单位是4个字节,但在IPv6中,报头以64个字节为单位,且报头的总长度是40个字节。

3.报头字段不同

在IPv6包头中取消了IPv4包头的IP报头长度(Header Length)、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TOS)、标识(Identification)、标记(Flag)、片偏移(Fragment Offset)及头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6个字段,增加了优先级(Priority)和流标识(Flow Label)两个新字段。另外,IPv6在一些条件下,重新定义了报头总长度、服务类型(TOS)、生存时间(Time to Live)三个字段。

4.地址表示方法不同

IPv4地址采用点分十进制的表示方法,如192.168.0.1就是一个IP地址,但IPv6地址采用冒号十六进制表示方法,如0001:0123:0000:0003:ACDB:0000:0000表示一个IPv6地址。

5.地址分配方式不同

在IPv4中,将IP地址分为五类,其中只有A、B和C类能够用于地址分配,但这种方式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IPv6中提出了新的地址分配方式。IPv6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层状地址分配,即单播IPv6地址、多播IPv6地址和任播IPv6地址。高级网络管理部门可为下级网络管理部门划分地址分配区域,下级网络管理部门则可为更下层的管理部门进一步划分地址分配区域。

第7篇:自古就是改革和创新在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发展前进

自古就是改革和创新在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发展前进。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易经》中说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里“穷”是指停滞不前的困境,“变”是指改革和创新,“通”和“达”则是指顺利衔接新的思路和局面。这句话告诉我们立足于现状,通过对事物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如今,国大水泥公司上下无数名员工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见证着工厂创先的点滴:领导团队目光如炬、英明决策,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公司的机制改革、员工队伍的整编、建设环境的改善、业务的转型拓展、经营的风险控制。——他们挥舞着旌旗为公司领航指路;工人们不畏艰苦、奋力开拓,在各自的领域开疆辟土——他们是奋战在工厂第一线的生力军;后勤部门精诚团结、精益求精,为工厂的各项工作发展提供着稳定的运作工作环境和技术平台:规章制度的完善、基础设施的维护、后勤物资的供给、营销风险的监控、业务系统的运转。——他们构筑起工厂阔步奋进最坚固有力的保障。

第8篇:ipv6总结(定稿)

主机安装IPv6 C:Documents and Settingszpt>netsh netsh>interface ipv6 netsh interface ipv6>install 主机卸载IPv6 C:Documents and Settingszpt>netsh netsh>interface ipv6 netsh interface ipv6>uninstall 需要重新启动来完成此操作 计算机设置IP地址 netsh interface ipv6 add address “本地连接” 2001::1 show address del address “本地连接” 2001::1

路由器升级到IPv6 第一步:配置TFTP服务器

第二步:确认现有的路由器IOS版本 第三步:将新版本的IOS文件放到设置好的TFTP服务器根目录下

第四步:建立路由器和TFTP服务器的通信 第五步:升级IOS 第六步:重启路由器

路由器设置IP地址 #Configure terminal (config)#interface F0/0 (config-if) #ipv6 enable (config-if) #ipv6 address 2001::1/64 (config-if) #ipv6 add 2001::/64 eui-64 路由器接口启用IPv6

Router(config)# int f0/0 Router(config)# ipv6 enable 例子:

(3)在路由器上启用IPV6并查看接口 Router>en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ipv6 unicast-routing Router(config)#int f0/0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f)#ipv6 en Router(config-if)#ex Router(config)#int f0/1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f)#ipv6 en Router(config-if)#ex Router(config)#ex Router#sh ipv6 int bri

FastEthernet0/0

[up/up]

FE80::202:4AFF:FE62:CE01 FastEthernet0/1

[up/up] FE80::202:4AFF:FE62:CE02 (4)在路由器上配置IP地址

问题:1.IPv6的首部比IPv4的首部少了哪些字段? IPv6的首部比IPv4的首部少的字段有5个:首部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和首部校验和

2.IPv6首部的8个字段各是什么数值?

版本号:6;通信类型:0x00000000; 流标签:0x00000000;有效荷载长度:64;下一个首部:0x2b;跳数限制:128;源地址:2001::1;目的地址:2001::2;

实验环境:

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环境所示,配置计算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

2配置静态路由,实现网络连通。 提示R0上配置过程如下:

R0(config)#ipv6 route 2003::/64 f0/1 2002::2 R0(config)#ipv6 route 2004::/64 f0/1 2002::2 R0#show ipv6 route

2.配置默认路由,实现网络连通。

提示R0上配置过程如下:

R0(config)#ipv6 route ::/0 f0/1 2002::2 R0#show ipv6 route

3.配置RIPng路由,实现网络连通。

提示R0上配置过程如下: R0(config)#ipv6 router rip xyz R0(config)#int F0/1

R0(config-if)#ipv6 rip xyz enable R0(config)#iint F0/0

R0(config-if)#iipv6 rip xyz enable 4.配置OSPFv3路由,实现网络连通。

提示R0上配置过程如下: R0(config)#ipv6 router ospf 100 R0(config-rtr)#router-id 2.2.2.2 R0(config)#int F0/1

R0(config-if)#ipv6 ospf 100 area 0 R0(config)#iint F0/0

R0(config-if)#ipv6 ospf 100 area 0 路由器启用RIPng

Router(config)# ipv6 unicast-routing

Router(config)# ipv6 router rip Router(config-if)# ipv6 address

Router(config-if)# ipv6 rip enable

第9篇:IPv6网络演进整改解决方案

****网络IPv6演进方案

江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2018年3月13日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目录

1 2 概述 .......................................................................................................................................... 3 1.1 2.1 项目背景概述 ......................................................................................................................... 3 IPV6网络演进 ......................................................................................................................... 5

IPv6发展初期阶段 ......................................................................................................... 5 IPv6与IPv4共存阶段 .................................................................................................... 5 IPv6主导阶段 ................................................................................................................. 5 IPv6演进模式 ................................................................................................................. 6 IPv6业务支持 ................................................................................................................. 6 IPv6可管理性 ................................................................................................................. 6 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进行建设 ..................................................................................... 6 需求分析 .................................................................................................................................. 3 2.1.1 2.1.2 2.1.3 2.2 2.2.1 2.2.2 2.2.3 2.2.4 3 3.1 3.2 3.3   3.3.2  3.3.3 3.3.4 3.3.5 需要考虑的问题 ..................................................................................................................... 5

解决方案 .................................................................................................................................. 7

网络建设总体要求 ................................................................................................................. 7 交通电子政务网络划分 ......................................................................................................... 7 方案说明 ................................................................................................................................. 8

组网思路 ......................................................................................................................... 8 IPv6用户的接入方式 ..................................................................................................... 8 业务实现分析 ................................................................................................................. 8 广域网IPv6组网 ............................................................................................................ 9 企业分支节点接入 ......................................................................................................... 9 IPv6地址规划 ................................................................................................................. 9 IPv6路由规划 ............................................................................................................... 10 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用户标识和认证服务........................................................... 12 3.3.1

2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概述

Internet的成功与发展促进了IP网络的发展,不过IPv4地址已然耗尽,下一代互联网使用IPv6技术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2011年2月3日,全球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IANA)正式宣布已无新的IPv4地址分配。而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应用的快速发展,将会需求大量的地址资源,这势必会对我国互联网持续稳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解决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

从技术本质上讲,解决IPv4地址短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多级NAT(如NAT444)技术,另一种是IPv6技术,这两种技术是完全对立的。从长远来看,NAT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址短缺的问题,而且会增加网络结构的复杂性。

2017年11月26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该《计划》可以看到,政府横向要求政府机构、中央媒体、中央企业网站完成IPv6的升级改造,纵向从终端、网络到典型应用整个垂直行业要求支持IPv6的演进。这充分反映了国家战略和政府在此次IPv6规模部署行动的决心。

为了满足****区交通运输管理局未来的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减少新业务与应用的IT成本,以及物联网及大数据在交通业务方面的应用需求。IPv6网络的部署及演进已是必然趋势,需提前做好相应的技术规划,未雨绸缪。

2 需求分析

目前,在****区交通系统的网络信息系统中,部分业务系统是通过IPV4 NAT技术实现交通局和下辖单位网络的互联互通,与互联网业务的访问也是通过NAT技术实现。拓扑网络如下图:

3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图2-1****系统网络拓扑图

NAT技术的使用,虽然能解决IPv4地址的紧缺和网络自治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但也为网络的使用带来消极影响;NAT是一种救急措施而非最终解决方案。

NAT网络的弊端如下:

破坏的IP 的端到端模型,增加网络复杂性,提高网络运维成本 地址和端口转换需要额外处理,影响网络性能,降低流媒体业务质量

保存连接状态,存在单点失效问题,降低了网络的可靠性 面临非NAT友好应用问题,某些新业务需升级NAT设备

由于IPv4与IPv6协议的不兼容,引入IPv6技术关键在于即要保证原有IPv4业务的应用,同时又要考虑通过IPv6引入减轻IPv4地址不足所面临的压力。因此产生了大量的IPv6演进方案,包括双栈技术、NAT4

44、DS-Lite、NAT6

4、IVI、6to

4、4over

6、6RD、6PE等多种解决方案。具体采用哪种解决方案,需要结合****区交通局网络信息系统的现有情况及今后的业务场景需求,选择对应的IPv6演进策略。没有任何一个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未来网络的最终模型必然是单栈IPv6网络已成为业界共识,因此在选择IPv6演进方案时,更多的需要考虑所选择的技术架构是需要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避免多次升级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受限于应用系统或终端局限等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升级到IPv6,且大量业务仍是基于IPv4的业务应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络中主要的应用还是基于IPv4的。为加快IPv6的演进,需要加快引进IPv6业务的进度。

目前,****局网络在IPv6部署演进中主要会面临三大挑战:业务、终端与网络边缘。

由于网络边缘设备涉及到相对复杂的网络路由管理、安全、业务感知等功能,且会存在一定数量现网设备不具备软件升级支持IPv6的能力,会面临替换的问题,但相对来讲,在三大挑战中这是最容易解决的。

4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对于终端和业务部分而言,终端因涉及到规模庞大、应用软件种类多、总体成本高等原因,是IPv6网络演进的主要困难。没有创新的应用也就难以为IPv6特色业务的开发和规模提供有效平台,整个IPv6演进就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2.1 IPv6网络演进

当前大量的网络是IPv4网络,随着IPv6的部署,很长一段时间是IPv4与IPv6共存的过渡阶段。通常将IPv6的部署划分为以下个阶段:

图2-2 IPv6的部署方案

2.1.1 IPv6发展初期阶段

在IPv6网络部署初期,IPv6站点的规模不大,因此在IPv4网络中形成了一个个“IPv6孤岛”。业务应用上以原有的IPv4应用为主,需要保证IPv6站点与IPv4网络之间的通信,以及IPv6站点之间的互连。

2.1.2 IPv6与IPv4共存阶段

随着IPv6网络规模的扩大,纯IPv6网络与纯IPv4网络并存。基于IPv6的传统业务逐渐开始大量部署,需要保证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

2.1.3 IPv6主导阶段

纯IPv6网络最终形成,原有的IPv4网络大部分升级为IPv6,只剩下少数的IPv4站点成为“IPv4孤岛”。此时适用于IPv6的各种新型业务开始成为主流业务。

2.2 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区交通系统部署IPv6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部署的总体方针和策略:

5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2.2.1 IPv6演进模式

在交通网中部署IPv6可以有全双栈模式和隧道模式。全双栈模式组网是最理想的方案,不必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单独部署网络配置,开销小,管理简单、IPv4和IPv6的逻辑界面清晰。隧道模式属于过渡技术,不是最终的理想方案;隧道两端点设备需要花费额外的系统开销。

2.2.2 IPv6业务支持

如:IPv6的过渡技术有手工隧道方式,自动隧道方式,有基于MPLS VPN技术的6PE方式,有基于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NAT-PT等等,IPv6的单播路由协议有OSPFv3,ISISv6,BGP4+等等,IPv6的组播路由协议有PIM-SM,PIM-SSM等等。

2.2.3 IPv6可管理性

在本次网络建设后,应充分考虑网络部署IPv6的可管理及可维护性,要能够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需求。

2.2.4 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进行建设

主干网络设备可以考虑直接扩容为全双栈模式,适当兼顾只支持IPv4协议栈的终端;并可根据交通局业务的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建设部分双栈网络,其他部分采用隧道模式允许用户IPv6业务,逐步将不支持IPv6的设备进行换代升级。

综上所述,本次部署IPv6网络的时候,建议有条件的网络中采用全双栈部署,完成本次驻地网的大部分改造,其次根据现有交通网内的实际业务应用情况,采用部分过渡技术,在不影响现有IPv4网络主要业务的条件下,使得交通专网中需要部署IPv6网络的地方能够通过隧道技术,接入业务服务区域或CERNET2。

6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3 解决方案

3.1 网络建设总体要求

1、安全保密性

严格遵循国家安全保密法规,从技术、管理角度,加强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防范,确保涉密信息安全,实现与非专网业务——如因特网业务的严格逻辑隔离,保障三级纵向专网的安全。

2、业务承载灵活性

在保证网络及信息安全保密的同时,还需兼顾业务承载、系统架构和数据交换实际需要,按照“强化业务网”的思路开展网络及应用系统建设。

3、提高资源利用率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布署、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三级交通运输系统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使交通系统已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杜绝资源浪费。

3.2 交通电子政务网络划分

根据省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要求,全省交通电子政务网络分为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

****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交通电子政务网络逻辑上分为两套网络,即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物理上分为三套网络,即涉密网、交通业务专网和外网。

电子政务内网与电子政务外网须物理隔离,交通行业业务专网和交通行业外网之间应采用安全等级较高设备(如防火墙、网闸)进行隔离,提高网络之间的安全性。

7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3.3 方案说明

由于现有网络为IPv4网络且具备相当的用户规模,如果对全网设备进行升级将面临投资较大、网络重新规划、业务整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采用升级现有IPv4网络的方案。

3.3.1 组网思路

在现有IPv4网络下分散着若干IPv6/IPv4双栈主机,为使这些主机接入到IPv6网络当中且对现网的原有应用的影响最小,可首先将交通网络的核心设备(核心交换机)升级为双栈,网络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核心设备完成升级后,可分别提供至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出口;IPv6/IPv4双栈主机可以采用ISATAP隧道的方式直接接入核心交换机。对于原有的IPv4用户不造成任何影响,同时实现了IPv6用户的接入(如下图)。核心设备应考虑节点冗余,因此建议逐步完成对所有核心设备的升级。

 IPv6用户的接入方式

在节点1下,由于网络中汇聚层依然是原有的IPv4交换机,接入层是原有的IPv4交换机或L2交换机,为完成IPv6用户到核心交换机的连接,可采用ISATAP隧道的方式。

在节点2和节点3下,用户通过双栈方式或IPv6 over IPv4隧道方式完成连接。

 业务实现分析

通过升级,原有的IPv4网络下的IPv4用户的业务不受影响。新增的IPv6/IPv4双栈用户可以正常访问IPv6网络和IPv6业务以及IPv4网络和IPv4业务。

在IPv6建设初期,IPv6业务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考虑纯IPv6用户对于现有IPv4业务资源的访问。同时,IPv4用户也会有访问IPv6业务资源的需求。为实现这两种可能的业务互访的需求,需要考虑如何放置NAT-PT设备。

8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3.3.2 广域网IPv6组网

广域网组网侧重于“IPv6孤岛”之间跨越广域网的连接,如,交通局总部与下辖单位、下辖段位之间通过IPv6连接等网络情况,都可适用。

 企业分支节点接入

若新建部分IPv6分支,为了实现与分支节点的IPv6连接,可将分支机构作为汇聚节点的路由器设备升级为双栈。这样,原有的IPv4分支与交通局的连接保持不变,新建的IPv6分支节点出口设备采用双栈路由器,可接入到交通局的双栈设备上。

根据实际组网需要,分支与交通局之间可运行OSPFv3路由协议。

3.3.3 IPv6地址规划

IP地址规划主要涉及到网络资源的利用的方便有效的管理网络的问题,IPv6地址有128位,其中可供分配为网络前缀的空间有64bit。按照最新的IPv6 RFC3513,IPv6地址分为全球可路由前缀和子网ID两部分,协议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全球可路由前缀和子网ID各自占的bit数,目前APNIC能够申请到的IPv6地址空间为/32的地址。

IPv6的地址使用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普通网络申请使用的IP地址,这类地址完全遵从前缀+接口标识符的IP地址表示方法;另外一类就是取消接口标识符的方法,只使用前缀来表示IP地址。

IP地址的分配和网络组织、路由策略以及网络管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IPv6地址规划目前尚没有主流的规则,具体的IP地址分配通常在工程实施时统一规划实施,可以遵循一些分配原则:

9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地址资源应全网统一分配

地址划分应有层次性,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 IP地址的规划与划分应该考虑到网络的发展要求 充分合理利用已申请的地址空间,提高地址的利用效率。

IP地址规划应该是网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即IP地址规划要和网络层次规划、路由协议规划、流量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IP地址的规划应尽可能和网络层次相对应,应该是自顶向下的一种规划。 IPv6的地址规划时考虑三大类地址:

1、公共服务器地址,如DNS,EMAIL,FTP等。

2、网络设备互联地址和网络设备的LOOPBACK地址。

根据IETF IPv6工作组的建议IPv6网络设备互联地址采用/64的地址块。IPv6网络设备的LOOPBACK地址采用/128的地址。

3、用户终端的业务地址。

此外由于目前网络设备的IPv6 MIB信息的获取和OSPFv3中ROUTER ID等均要求即使是一个纯IPv6网络也必须要求每个网络设备拥有IPv4地址。 所以一个纯IPv6网络也必须规划IPv4地址(仅需要网络设备互联地址和网络设备的LOOPBACK地址)。

3.3.4 IPv6路由规划

路由协议分为域内路由协议和域间路由协议,目前主要的路由协议都增加了对IPv6的支持功能。从路由协议的应用范围来看,OSPFv

3、RIPng和IS-ISv6适用10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于自治域内部路由,为内部网关协议;BGP4+用来在自治域之间交换网络可达信息,是外部网关协议。  域内路由协议选择

支持IPv6的内部网关协议有:RIPng、OSPFv

3、IS-ISv6协议。从路由协议标准化进程看,RIPng和OSPFv3协议已较为成熟,支持IPv6的IS-IS协议标准草案也已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标准正在形成之中,而且IS-ISv6已经在主流厂家的相关设备得到支持。从协议的应用范围的角度,RIPng协议适用于小规模的网络,而OSPF和IS-IS协议可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

对于大规模的IP网络,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内部路由协议(IGP)必须使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只能在OSPF与IS-IS之间进行选择,下面对两种路由协议进行简单的对比。

目前在IPv4网络中大量使用的OSPF路由协议版本号为OSPFv2,能够支持IPv6路由信息的OSPF版本称为OSPFv3,能够支持IPv6路由信息交换的ISIS路由协议称为IS-ISv6。 OSPFv3:

OSPFv3与OSPFv2相比,虽然在机制和选路算法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新增了一些OSPFv2不具备的功能。OSPFv3只能用来交换IPv6路由信息,ISISv6可以同时交换IPv4路由信息和IPv6路由信息。

OSPF是基于IP层的协议,OSPF v3是为IPv6开发的一套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大体与支持IPv4的OSPF v2版本相似。 对比OSPF v2,在OSPF v3中有以下区别:

11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虽然OSPFv3是为IPv6设计的,但是OSPF的Router ID、Area ID和LSA Link State ID依然保持IPv4的32位的格式,而不是指定一个IPv6的地址。所以即使运行OSPF v3也需要为路由器分配IPv4地址。

协议的运行是按照每一条链路(Per-link)进行的,而不是按照每个子网进行的(per-subnet);

把地址域从OSPF包和一些LSA数据包中去除掉,使得成为网络层协议独立的路由协议:

与OSPFv2不同,IPv6的地址不再出现在OSPF包中,而是会在链路状态更新数据包中作为LSA的负载出现;

Router-LSA和Network-LSA也不再包含网络地址,而只是简单的表示拓扑信息; 邻居路由器的识别将一直使用Router ID,而不是像OSPFv2一样在某些使用端口会将端口地址作为标识。

Link-Local地址可以作为OSPF的转发地址。除了Virtual link必须使用Global unicast地址或者使用Site-local地址。

去掉了认证信息。在OSPF v3中不再有认证方面的信息。如果需要加密,可以使用IPv6中定义的IP Authentication Header来实现。

3.3.5 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用户标识和认证服务

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用户标识和认证服务即保证用户的IPv6地址的使用必须是经过授权的,具体应用与场景相关,可分为路由转发流量和本地接入流量的源地址验证。

1、路由转发流量:

12 / 14

网络安全加固方案

交通局网络内转发,可采用OSPFv3或ISIS等,ISIS可以通过MD5加密,OSPF可以使用IPSEC加密,保证IPv6路由来源的可靠性,然后通过URPF或ACL来检查报文的源地址是否来源于正确的端口。

2、本地接入流量:

此环境下和接入层组网、地址分配方式、接入设备密切相关。接入层典型的组网由客户端(主机Host)、接入设备(NAS)、AAA服务器组成。地址分配包括无状态地址分配(ND,以及扩展的SEND、Privacy Extensions)、有状态地址分配(DHCP)、手工配置等,采用有状态分配地址,组网中要加入DHCP服务器。 接入设备NAS有路由器、交换机、AC/AP等,对应的接入链路层包括ADSL、Ethernet、WiFi等,其上都可以直接承载IPv6数据报文。如果二层本身就可以隔离或加密,则部署较简单,只需要在认证环节确保安全、然后将二层信息与IPv6地址进行绑定即可,否则需要考虑后续的每报文的安全性处理。

接入认证协议有802.1x、PPPoE、PORTAL、802.11i、WAPI等,可以将MAC地址、端口与IPv6地址绑定,无线协议是共享端口的,可以将IPv6地址与二层传输密钥绑定。绑定的过程,视地址分配方式而不同,手工配置只能静态绑定,ND/DHCP则可以动态绑定。对于ND协议,其安全性需要提高,可以采用类似ARP的方案来补充:ND源抑制功能、ND防IP报文攻击功能、ND的主动确认、源MAC地址固定的ND攻击检测、ND报文源MAC一致性检查、ND报文限速、授权ND、ND Detection、ND Proxy等。

13 / 14

上一篇:典型案例通报学习心得下一篇:聆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