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英文翻译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食物的英文翻译

《食物的历史》精要

我们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

《食物的历史》一书的作者[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在导言中说: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我们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而这种反抗又触发了古老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文明的进程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做了最好的脚注。

为了回答“吃什么”、“怎么吃?”,作者谈到了食物发展中的革命历程。

犯罪、爱情、金钱和食品,是世界新闻报道的四个主题。而最后一个题材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即使在一个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也只有少数人会关心犯罪;一个不存在金钱的经济体和一种不存在爱情的繁殖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生活中不能没有食品。食品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质,而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食品就是美味的代名词。经济历史学家将食品视为可以制造和交易的商品,所以他们对要送进嘴里的食品不感兴趣。社会历史学家认为食品是阶级区别和阶级关系演变的一个标志。文化历史学家关心的是食品滋养社会和个人的功能。政治历史学家则认为食品的分配和管理是权力的核心。环境历史学家人数虽少,但是影响力却在与日俱增。他们认为食品是各种存在的连接环节,是人类想要竭力控制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我们与自然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就发生在我们进食的时候。食品是愉悦的载体,也是灾难的先锋。

食物的七次革命

《食物的历史》一书将食品的历史纳入世界历史范畴之中,研究食品的生态、文化和烹饪要素,在各个方面追踪过去的食品和我们现代进食方式的关系,并以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

书中阐述全球食物的七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烹饪发明的时候,就是火的出现,导致生食转换成熟食的开始,这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时刻,也是社会变革的开始;第二次革命就是食品超越生存的意义——食品的制作、分配、准备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仪式,为进食蒙上了超自然的面纱;第三次革命是“畜牧业革命”,也就是对特定动物的驯化;第四次革命是以植物种植为基础的农业革命;第五次革命是食品成为社会差异的指标和方式,从旧石器时代将食品视为某种特权的传统到现代小资们的美食观念;第六次革命是食品交易的出现和食品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第七次革命是近500年来被称为“哥伦布文化交流”的生态革命。

火与烹饪

烹饪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并非它改变了食物,而是因为它改变了社会。随着食物由生变熟,文明也开始了。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东西,露营地就成了一个交流的场所。烹饪不仅是准备食物,还是在预定的就餐时间,把社会成员组织在共同的食物周围就餐的一种方式。它引入新的特殊功能——分享快乐和责任。作为一种社会黏合剂的仪式,它甚至可以代替简单的共同就餐。大多数文化认为的盛宴的高潮——实际上就是吃。

烹饪在有些文化中,隐喻生活发生的变化。有些部落,把穿戴绘有食物装饰的服装,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这种仪式不仅用以装饰社会,而且祭品的烟雾被供奉上天。亚马逊人“把烹饪视做调解上天和人间、生命和死亡、自然和社会的行为”,这概括了一种大多数社会加在至少部分烹饪行为上的观念。

日语中的“一餐饭”,字面上的意思是“御饭”,这不仅反映了在日本饮食无所不在的重要地位,而且反映其社会本质,事实上,它体现了饮食的地位。生命可以由仪式上的饮食来衡量。孩子出生时,父母会从家庭成员、亲戚和邻居那里,得到红米或含有红豆的米作为礼物;周岁时,他们分发孩子踩过的碎米糕;建筑新房舍时,会杀两条鱼,房舍建好后,会用一餐饭款待邻居。参加婚礼的客人,从接待处领回食品礼物——米糕,上面绘着由鱼肉糊塑成的长颈鹤或海龟,作为长寿的护身符。有人逝世或过生日时,大家也会聚餐。

在印度教社会中,有关食物的规定,对于划分和维护阶层界限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等级制度以人种来排列,集中反映在与其他等级的人分享食物的种类上——生的食物可以在所有等级的人之间交换,烹调好的食物则不能,因为它反映了相关等级的地位。

素食主义者处于最高和最纯的等级;而“吃肉和喝酒的人次一级;吃牛肉是不可触摸的人的典型特征。”塔鲁族是尼泊尔党地区的第三大阶级,他们不会和低等级的人交换食物或让后者在家中吃饭,但是可以一起吃猪肉和鼠肉。在斐济,当不同部族的人共餐时,他们吃彼此的食物。勇士在场的时候,酋长吃捕获的猪,但不吃鱼和椰子——这是留给勇士的。

今天,在被认为现代化的文明中,我们所说的大多数生的食物,在被端上餐桌前,其实都经过仔细的清洗。“我们所说的生的食物”,是因为“生”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上的、至少是被文化修正过的概念。尽管,通常我们在吃许多水果和一些蔬菜前,仅是简单地准备一下,我们仍然认为,生吃这些食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在文化上是正常的。在西方社会,在说到吃生肉或生鱼的话,这里的“生”隐含了颠覆和冒险、野蛮和原始的意义。在中国传统上,人们根据野蛮部族的文明程度,将其分为“生”和“熟”;在欧洲,也有类似的区分方法,并且简单得多,欧洲人的文明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茹毛饮血中度过的。

其他生食的鱼和肉同样脱离原始的痕迹,打上了文明的标记,如同用盛装遮蔽了裸露,用细致的清理扫除了野性。认真地熏烤生火腿,用精细的手工把生牛肉切成长条,再浇上橄榄油,点缀上胡椒和奶酪,送给客人吃。“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吃的全是生肉,那么,我们没有完全丧失这种习惯。灵敏的味觉会很好地品尝阿尔勒和波洛尼亚香肠、熏制的汉堡牛排、凤尾鱼、新鲜的青鱼,等等。这些都没有用火烹制,可是他们都会诱惑你的胃口。”

在埃塞俄比亚人们受到了“受用不尽的生肉宴会”的款待,食用前的准备虽然很少,但用文字详细描绘了有繁缛的程序:

流着血并且微温的肉被从动物的身上割下,在客人手里一一传递。每个人用牙紧紧咬住肉的一边,然后用锋利的刀向上划,这样可以切下一大片。在这过程中,必须仔细,避免刮破鼻子。

肉不能直接吃,需要蘸一下berebere,那是一种非常辣的调味品,“给人的感觉,热得可以用来烤肉了”;它甚至可以把肉变成肉泥,“实际上,辣得可以使耳朵流血”。我们的祖先逮到什么吃什么。烹饪发明之后,似乎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生吃变得很罕见了。

烹饪的起源,或者可以追溯为神的礼物,或者是普罗米修斯之火。在古希腊,火是奥林匹斯山上一个叛徒泄露的秘密。在古代波斯,猎人的箭射偏到石头上,在石头的心脏中得到了火。对达科他印地安人来说,火是美洲豹神的爪子和土地撞击的结果。而阿兹特克人的第一把火是太阳,是神在远古的黑暗中点燃的。毛依人在侵入地球中心后,将火带到了库克群岛。澳大利亚土著发现,火的秘密隐藏在动物图腾的雄性生殖器中,在另一个部落中,火则是女人的发明,男人出外打猎的时候,她们用火烧饭,然后把火隐藏在阴户里。“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普罗米修斯”,几乎每个文明都是这样。

烹调术的革命是第一次科学革命,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改变味道,促使食物更容易消化的生化过程。尽管现代营养学家警告说,其中有饱和脂肪,因而不提倡吃肉,但是,因为肉类含有纤维和肌肉,仍然是人体无可比拟的营养来源。

除了烹饪,火还可以把人们聚集在它周围,照明和取暖,远离害虫和凶猛的动物,烹饪又给人类带来了有营养的食物,使火作为“社会磁石”的作用更加完美。它使饮食具有社会性,因为饮食成为食客们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一项活动。在此之前,很少有什么事情可以促使人们在一起吃饭。原始人围着未加工的动物尸体欢宴的情景,如同一群美洲兀鹰围着一堆骨头,但在烹饪出现以前,吃没有成为社会的催化剂;共同冒险,比如打猎、宰杀和为了集体安全而组织在一起,也促成了团队,但是捕获到的猎物分配后,大家独自享用。然而,当火和食物结合在一起后,几乎是不可抗拒地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烹饪附加在食物上的价值,提升了它在营养之外的地位,并创造了想象:做祭品、喜爱宴会、宗教活动,以及其他由火促成的神奇转变,如化敌为友。

火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社会产物……当热薄饼被牙齿咬碎时,人们“咀嚼”着火焰,它的金黄色,它的香味,甚至火苗噼里啪啦的响声……这一切总是充满了奢侈的享受。

烹饪革命通过增加食物的种类、促进消化吸收等手段,使饮食变得更丰富,从此解决了食物营养的问题。食物给人带来愉悦,烹饪的过程强化了这种乐趣。当人们从烹饪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和结构,烹饪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烹饪发明之后的另一次革命,就是人们发现了区分食物优劣的方法:有的食物能增强人的体质,使人们获得营养;有的食物却像毒药一样,危害人的身体。食物不仅能使人生存、成长,也可以使人体质下降、生病。它具有精神上和超越物质的作用。

食人部落

食人族,就是吃人肉的人,他们确实存在。来自于哥伦布第二次穿越大西洋的探险中,所有船员亲眼所见。这个小岛就是今天加勒比海的瓜得鲁普。

当年岛上曾做过俘虏的人说:

加勒比人对待他们的残忍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加勒比人吃掉他们的孩子,只抚养自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凡是活着的男性俘虏都被带回去吃掉,那些在战斗中被打死的敌人,就在战斗结束后被吃掉。他们声称,人肉的美味是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加勒比人抓走战俘时,将其中男孩的生殖器官摘除,以便使男孩长胖一些,当他们想大吃一顿时,就杀死并吃掉男孩,因为他们认为女人和儿童的肉不好吃。

资料显示,阿兹特克人从市场上购买奴隶,把他们养胖,“这样可以使奴隶的肉更有滋味。”据说南美的图皮南巴族(Tupinamba)会将他们俘获的敌人“吃到最后一片指甲”。汉斯·斯塔登(Hans Staden)的畅销小说中,描写了在16世纪50年代前后,他被食人族所捕获并差点被吃掉的故事:

受难者必须忍受女人们的嘲弄,要自己点燃篝火,而他将在火上被烧煮。人们重击他的头,脑浆喷溅在地。然后女人们彻底剥掉他的皮,把他的身体弄得很白,并用木块抵住他的肛门,这样就不会遗失任何东西了。然后一个男人将他的胳膊和膝盖以上的部分砍下来。四个女人将切好的部分抬走,围着茅屋奔跑、狂欢……内脏部分由女人们保管,她们把内脏煮熟,做成名为“明戈”的浓汤,供她们和孩子饮用。她们吃掉肠子和头上的肉。大脑、舌头和其他可以吃的部位都给孩子们吃。当这些全部做完之后,她们就带着自己得到的肉回家了……

在20世纪末期,西奥多·德·布雷(Theodore De Bry)在其脍炙人口的美洲旅行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食人族哄烤人的四肢、女人们喝人血、吃内脏的情景。

在高度文明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仍然存在着专门贩卖人肉的屠夫。在18世纪北美洲的印地安战争中,一个马萨诸塞的民兵惊恐地发现,他们的敌人“以最令人感到恐怖的速度”煎烤着俘虏。在18世纪的很多故事中,都记录了美拉尼西亚的食人族,应该说他们是最实际的部族了:他们将俘获的敌人全部吃掉,丝毫也不浪费,骨头磨成针,用来缝制帆布。

食人者辩解,认为人肉与其他肉类毫无区别,也是一种能够食用的食物。基于文化的认知,人们认为人肉不能与其他肉类相提并论——吃人肉虽然能延长个体的生命,却腐化了群体组织,亵渎了神,或者使人走火入魔。

在新几内亚,有很多过去的食人族——其中一些现在仍保留了吃人的习惯,他们告诉人类学家,他们的敌人就是“猎物”。1971年,加蓬部族的人吃掉附近村庄地上的死尸,法庭宣判他们无罪,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新几内亚附近的马辛岛,还是其他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食人族的特征都一样。其中的大多数人告诉人类学家,他们将敌人当作“食物”,正如巴布亚的奥洛卡瓦人所说,是为了“捕捉灵魂”,以补偿失去的勇士。在奥那巴苏鲁人的食人宴会中,并没有明显的仪式特征,人肉被剔除了肠子后,象猪肉或其他猎物的肉一样摆放;除了吃巫师的肉之外,他们不吃同伴的肉。他们吃本族的死人,以保留一种特殊的液体,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无法再生的重要液体。

阿兹特克人认为,吃下战俘的肉可以获得死者的威力,捕获者还将披上死者的人皮,将死者的双手垂在腰间作为装饰。头领和最勇猛的武士将吃人肉作为食物的补充。他们认为,人肉是神的食物,食人是人与神交流的形式。食人是进行“象征性统治”的一部分。

正像历史上发生的其他革命一样,当饮食超越了本身的物质意义,它就变成了一种仪式。从人吃人到顺势疗法,直到健康食品,人们饮食的目的就是净化人格,增加力量,延长寿命,这些成为人们选择食品的准则,是伟大的饮食革命的一部分,为食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圣洁的食物

丰富的食物使人们摆脱了对营养品的依赖,似乎将人们带入了新的食物魔法时代。

黑麦、大麦、粟、稻米、玉米及小麦的出现,是人类活动一项最辉煌的成就:人类将这些植物(这也许是自然界为其他具有更强消化能力的生物准备的食物)变为了自身食物的主要来源,要知道我们并没有反刍的能力。荞麦、燕麦及高粱等也是重要的庄稼。但这六种植物对于我们特别重要,因为世界的整个文明,就是依靠它们才得以延续。就对历史的影响,作为人类主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整个世界中的食用范围来看,这六种植物无疑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地位。

食物中的主食似乎永远是圣洁的,因为它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它们具有非凡的力量。主食常常来自于人们的耕作,但这丝毫不会降低它们的神圣性。

在基督教中,每当祭祀时,只有用小麦制成的面包可以用作圣餐。玉米对于大多数美洲人来说,是神圣的食物,不论它产于何地。美洲的土著人将玉米神话,在那里,玉米被当作圣物,只能小面积种植,而不像在其他地区,玉米是日常饮食中的主食。关于玉米神话的题材,在从圣·劳伦斯到里约尼格罗的作品中,被广泛引用。按照惠邱族的说法,高地上人们分散聚居在墨西哥的几个州里,玉米是太阳的礼物,由太阳之子赏赐给人们,太阳之女教会人们如何种植。玉米的漫长成熟期和艰苦的劳动,是神对人们的忘恩负义所施加的报复。在惠邱族的笑话中,人们最喜欢的话题是与阴茎崇拜有关,因为它将玉米一样的种子植入土壤,使大地受孕。玉米的茎被称为“幼鹿之角”,所有事物都被看作玉米的相似物,或者以玉米来形容,而不像在现在的西方,人们谈到食物,总会想到“面包”。玉米是有感觉、意识和灵魂的。萨满教的道士只有在收获时节,才能被允许食用玉米。阿兹特克的女人要先举行赎罪仪式后,才敢吃玉米。他们拾起每一个散落的玉米粒,否则就会“受到神的指责”。在烹煮玉米时,他们先对着玉米吸气,这样他们就不会惧怕火焰。在受到基督教化以后,因为上帝是吃小麦做的食物,当地人已经不把玉米当作神来崇拜,惠邱族人仍然对玉米崇敬有加。因为信奉玛雅文化,他们将玉米壳用来占卜,相信玉米能够带领他们进入来生。

人们在圣诞节时会食用鹅和火鸡,而在美洲人看来,家禽是不能用于圣典的。北美高原上的奥格拉拉人吃狗肉时,通常会认为那是一种宗教食品。狗肉大餐是按照宗教仪式的顺序安排的,宰杀之后,人们会哀悼,为失去朋友而伤心。人们会在狗的身上涂上红色的油彩,象征“红色的道路,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仁慈”,狗被面向西方摆放,用一个绳子绕在狗的脖子上,法师从后面向狗重击。“宰杀的动作之快犹如一道闪电,以保证狗的灵魂能够超脱到西方,与雷神会合。闪电象征着主宰着人们生死的力量。”狗肉被烹煮时,不加任何调味料:这是圣洁的食物超越文化之处,人们食用它,是为了救赎,而不是品尝美味。

印度人崇拜牛,所以不吃牛肉。这样的做法将神圣的食物等同于不洁的肉类,因为后者也是被禁止食用的,包括食肉动物、昆虫和啮齿动物。

粗粗看来,在中世纪时欧亚及非洲大陆的农耕文化中,人们的主食是不确定的:东方吃稻米,中亚部分地区吃大麦,西方人吃小麦,而在一些不受人注意的地方则是吃粟和黑麦。就新世界中的农业而言,与其文化的多样性恰恰相反的是,玉米得到了普遍地种植。在专家的眼中,玉米与它那些存活下来的野生近亲品种并没有多少相似性。玉米的原生品种现在大概已经不存在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野生的原生品种只能够结出单行的玉米籽,而且粘性很差。但到了伟大的美洲文明时期,早期的农艺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玉米得到了改良,能够结出多行的玉米籽,中间的玉米棒子也富有油分。玉米形成这样的多行结构不是自然进化形成的,它是栽培者有意识的选种杂交的结果。

现在很难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对玉米进行的选种杂交,但从墨西哥中部地区提取到了这种玉米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的整体标本。在公元前5000年的墨西哥中部及秘鲁南部地区,也发现了这种玉米的部分化石。玉米的生产和加工均需要一些科学方法指导,因为玉米本身的营养并不丰富,如果加工不当的话,就会导致食用者患上蛋白质缺乏症——糙皮病。预防此病的方法就是在玉米食用者的饮食中加上其他的补充食物,在玉米中加入南瓜及大豆就是一种极好的三位一体的素食品。在发现最早的玉米栽培种植证据之前,在墨西哥马德雷山脉的塔毛利帕斯地区、瓦哈卡地区(特旺坎出现大量考古证据的地方)、利马北部及阿亚库乔盆地,这里的居民都已经在腌制瓶状葫芦——迄今为止南瓜最早的栽培品种。由此看来,在古代美洲的人口稠密居住地区,均衡的饮食必定盛极一时。为保证广大玉米食用者的健康,人们将熟透了的玉米放入水中浸泡,然后用菩提树枝或者木碳烘烤后,剥去透明的表皮,这种方法也可以去除玉米中的氨基酸,提高蛋白质含量。在现在危地马拉的南部海岸地区,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中期至末期人们用这种方法来加工玉米的工具。

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中部海岸地区,即现在的秘鲁地区,那里的居民已在吃一种与现代栽培品种近似的红薯。如果这些红薯的确是人们种植的,红薯就应该是新世界中最早的农作物,很可能在其他地方它也会是最早的。跟玉米一样,最早的野生红薯品种已经不复存在。土豆可能是人们在寻找红薯替代品的过程中的发现,人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庄稼既有红薯的某些特点,又适于在高海拔地区存活,这样最终土豆得以出现。目前所知的最早土豆试验发生在约7000年前的秘鲁中部及喀喀湖地区。土豆人工种植的试验成功后,那些山区居民在食用土豆后,也与山谷平原的居民一样,变得强健有力。

约1000年前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的蒂亚瓦纳科城开始衰败的时候,那里的土豆年产量已达到了3万吨。在西班牙入侵以前,该地区的土豆种植品种也有150种之多。从当时这里玉米及土豆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政治生态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玉米是种植在祭司园子里的神圣作物,需要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因其不适应这么高的海拔,而且不适应这里的干旱霜冻气候,所以玉米的产量很小,只能供一些宗教活动所用。欧洲的观察家注意到,土豆则完全没有玉米这样的娇贵,它是当时劳动者每天的主食。据观察家称,“如果没有土豆,一半的印地安人都会没有东西可吃”。土豆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果食用量足够大,土豆能够提供人类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饥荒与生俱来

在历史上,饥荒一直是丰裕的对立面,直到现在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1845年~1849年在爱尔兰发生的土豆饥荒暗示着,如果没有食物的产业化带来的巨大好处,世界将变得不可想象。这次饥荒中上百万的人成批死去,上百万的人被迫移民海外,结束了爱尔兰人口稠密的历史。

1867年~1868年类似的土豆饥荒使比利时和荷兰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然而在产业化的时代,世界穷人和富人的两极区别越来越明显。当产业化社会解决了他们食物供应的问题时,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还有很多人在挨饿。

欧洲、北美和其他几个幸运地区之外的国家,19世纪最后30年的饥荒中死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在所有能估算得出死亡人数的灾荒中,这次灾荒也许最为严重。1876年~1878年,雨季没有一如既往地降临印度,据官方统计,这段时间的死亡人数是500万,客观统计则是700万。在中国,这场饥荒被政府称作:“在中国21个朝代中经历的最可怕的一场灾难。”与厄尔尼诺有关的类似灾难——太平洋逆流,这一灾难周期性地影响着秘鲁以及热带地区许多地方。在1880年末和1890年下半年又转袭回来。这段时间里,乍得湖干缩了一半,尼罗河地区的食物产量下降了35%。据估计,因此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印度为1200万~3000万,在中国为2000万~3000万。

全球相互影响的气候让灾难总是以出乎意料和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然而,19世纪后期的饥荒有了食物历史前所未有的特征: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丰饶食物和全球化的有效通讯,饥荒在技术上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它还是不断地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一些人指责自由贸易“使得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的利物浦小麦的价格和马德拉斯的降雨量变得变幻莫测”。帝国主义的确是加重了饥荒,而且可能还是引起饥荒的原因之一。曾有人对传教士说:“欧洲的饥荒就像满天的秃鹫。”祖鲁的重要人物柴斯瓦耶(Cteshwayo)曾试图与英国政府抗争,他认为是“英国贼把雨给停了”。他宣称,伦敦吃了大量印度的面包,即便他们没有引起饥荒,他们对饥荒的处理至少也极不妥当。食物是人道主义者们关注的一部分。中国清政府以常规粮食储备处理了1743年~1744年的饥荒。美国中西部在1889年~1890年遭受了与世界其他灾区一样严重的干旱,但妥善的求援措施使得饥荒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分配的不平衡,食物丰饶和饥荒的共存现象在20世纪末仍然存在。在发达国家,食物生产过剩,饮食过度,而贫困国家却处于饥荒的威胁下。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坚信在几十年内饥荒将会蔓延全世界。1960年~1965年,贫困国家的粮食产量只有人口增长的一半。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的粮食储备量相当于“堪萨斯麦田”的产量。1967年,雨季没有降临印度,美国给印度输送了其小麦收成的1/5。但即使紧急的饥荒援助被有效控制,它也难以成为长久之计。而且,这种援助通常都会受到战争、腐败和意识形态的阻挠。有几种力量可以穿透文化之间的障碍并促成食物的国际化,战争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能彻底解决饥荒的危机只有农业革命。

1970年,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一反前几年悲观的预测,认为地球的农业生产潜力能养活1570亿人口。据报道,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菲律宾、肯尼亚和墨西哥的农业革命使得“早些年发生在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劳动革命相形见绌”。20世纪90年代早期,第三世界3/4的粮食生长地区都采用了新的品种。在中国,新品种占全部品种的95%。

绿色革命的确可谓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养活了上亿人口,若是没有它,这些人可能都会活活饿死。

未来世界,我们或许无法用传统的农作方式来养活全球人口,同时,绿色革命和生物基因工程将发挥其所长,未来的全球粮食危机将是基因大战。

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

第2篇:转基因食物的理性思考

摘要:转基因食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会带来福祸相倚的两重性后果,因此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利弊的权衡。应该将转基因食物是否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最佳良药,及战胜人类疾病的关键武器等问题交给时间去回答。

关键词:转基因食物;技术悖论;人文思考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意味着很快转基因食品将搬上中国十多亿人口的餐桌。一时间,各种争论叫嚣尘上,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之情再次被撩拨起来。

“食品”是生命赖以维系的基本保障。从茹毛饮血到五谷杂粮,从牲畜家禽到海味山珍,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真可谓是广博深厚、源远流长。任何时代似乎都有其独特的美味珍馐、饕餮盛宴,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会像今天这样对食品加工业存在着深厚的依赖。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都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吃得丰富、吃得美味甚至吃得惊世骇俗的时代!

有人为了使馒头白净,往面粉里和洗衣粉;有人为了让包子馅粘,往肉里拌卫生纸。正如一度在网络中盛传的一个帖子所言,“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油条中认识了地沟油;三鹿又让同胞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还有“苏丹红”、“瘦肉精”……现如今,在全球尚无一国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的情境下,中国居然这么轻易、迅速地批准了作为13亿人主粮的水稻的转基因种植。虽然这被人认为只是一种可能存在、尚未确知的未来危险,但这种未知因波及面太广,反而倒比某些局部发生的直接危害更可怕。

一、转基因食物作为主粮的争议

转基因食物是食品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承载着人们渴望缓解饥饿与贫穷的希冀,也凝聚着人们憧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期许。尽管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者们不遗余力地对转基因作物的诸如高产能解决粮食资源短缺的问题、抗虫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有益基因的补充对人体健康的促进等种种好处大肆鼓吹,却仍招来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生命伦理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反对的呼声亦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

国际消费者协会(成员包括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国家或联合国组织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绿色和平”组织的科学顾问,杜琳斯德宾斯基教授也表明:美国大面积种植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木瓜,都不是人类的主食,而且,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饲料。美国人吃的食品,的确有一部分属于转基因食品,但一丁点的转基因大豆油、玉米粉,跟你面前的一整条面包、一大盘意大利面全是转基因食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转基因食物一旦作为主粮就意味着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副食都有转基因成分,因为粮食可以转化为禽、肉、蛋、奶和水产品。这一涉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进化的重大问题,14年之久“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就能证明几十年、几百年安全吗?作为人类250万年已经适应了的食物链条突然加进了转基因成分,如果出现了不可逆的问题,是非常可怕的。

二、对转基因食物的人文思考

在对相互矛盾着的两重性后果进行审视时,不禁让我想起一则幽远的神话:普罗米修斯以天国的火种带给人类的福祉,却被潘多拉魔盒放出的多种灾祸所抵消,他本人也被锁在高山上遭受恶鹰啄食的折磨。正是这种福祸相倚的技术悖论,常常将人无可逃避地置于进退两难的苦恼境地。我们所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在科技与人文的向度里保持必要的张力,不断地权衡科技活动的利弊得失,不断地进行充满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与追问。

不可否认,和任何一种科技活动一样,转基因技术折射出了作为“宇宙之精英,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和魄力。当科学家把北极鱼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身上,使西红柿可以抗寒;将人类生物激素基因移植到鲤鱼身上,使鲤鱼可以生长得更快更大;将土壤微生物的毒蛋白基因移植到水稻身上,使水稻可以抗虫,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实质却是一种将外物当成是可以任由摆布和统治的强权意志,此时的人在与外物打交道时不再有任何顾忌与疑虑,不再尊重它们的独立性。此时的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地球还被崇敬为母亲的地方,在万物都被赋予神性的地方,是决不可能存在的。可是现在,神明已逝,科学万能。我们不再敬畏什么,而是心安理得地沉浸在现代人信奉的逻辑之中,放肆地榨取地球,奴役自然,日积月累,迷途不返。本来,生命的进化和繁衍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的科技史与漫长的宇宙发展史比起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类理应对大自然满怀敬畏,又何以扮演起造物主的角色?难道不会为日后可能产生的动、植、微生物和人的界限的模糊而感到恐慌吗?难道就不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吗?如果人类无休止地沾沾自喜于这种能力,而将一切可以回旋的余地挥霍殆尽,那么无力回天,恐怕将会是后代子孙唯一的长叹了。

而让人更为担心的还在于人的基本权力的消解会使整个社会的平衡性遭到破坏。人的基本权力,是一种关乎人本体之神圣、尊严的权力,是人与生俱来、不能疏离、亦不能夺取的生命及其存在的基本质素,人人有责任、有义务肯定和尊重他人的这个权力,这也正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物,理应关照人类自身的权力与尊严,更多地造福社会、安定民生,成全人性。可是,当转基因技术使得面粉加工厂里可以没有一颗农作物原材料、果汁制造厂里可以没有一个果子,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袋人造面粉和一排排人造液囊时,人类跟大地母亲之间那种不可割舍的纽带、人类天性中对于大地的依赖将何以存在?当新生的婴儿可以从转基因山羊的乳液中吸收到人奶的营养成份时,当具有流感抗原体的转基因鼠奶和转入了人类抗衰老基因的鸡蛋被端上大众的餐桌时,人之为人的神圣性没有被剥夺吗?人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准确地界定吗?当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诸如某某饼干、某某婴儿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却未作任何标识的时候,当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将以人的健康为代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对于人的生存权利及生命尊严的漠视而置之不理吗?倘使转基因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掌握,并将有损于特定人群的基因制成转基因食物,那么一杯牛奶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件“基因武器”,专门用来对付那种在一些民族中很普遍的天生具有遗传性牛奶承受力差的人。倘若有那么一天,人们无法信任他人所提供的一切食物,无法摆脱对三餐饮食的疑惧与焦虑,人类及其社会不就走到自身命运的边界了吗?

三、理性思考下的对策

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应用是难以预计后果的,对于科学家而言,他们有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权利,企业亦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权利。但由于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所掌握的专门知识要比一般公众更详尽,因而他们还是要比政治决策者、普通公众更早、更直接地知道技术应用后果的危险性。以至于在他们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亦担负着确保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不是用于破坏性而是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即对大众、对社会的责任。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曾说:“在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的专业上;但现在不同,他必须仔细地检查他的研究成果对这个世界可能带来的后果,他必须承担告知和预警人们这一后果的责任,而不论这一后果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他必须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因为他比任何一般的人都事先更深入地知道他的发现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同样,一个真正有良知的政府或企业是不会完全受制于市场经济获利原则的诱导而忽视其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的。这种责任来自于人性深处对道德和伦理精神的切身感悟,是利益相关群体在特定生活冲突的逼迫下不断反省,不断磋商,并充分考虑得失而进行的权衡与抉择。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要克服转基因食物所引发的冲突与失序,政府就必须首先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监控及管理,相关企业及科研人员努力同普通公众进行沟通,将该技术的一切优劣如实地告之大众,并在出售转基因食物时要加上标签予以声明,把知情权和选择权回归给消费者。但是对应的问题是:即使通过转基因产品的标签制度将选择的权力交予消费者,他们就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吗?他们有赖以做出正确判断的充足的信息吗?他们具备选择的知识和能力吗?其实不知情的消费者实际上是没有选择权的。

因此,科技共同体及企业在进行一种技术操作的时候,在面对一种技术发现或发明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是市场神圣还是生命神圣?是利益原则优先,还是道德原则优先?不解决这个技术的价值基础问题,我们完全有可能把一个非常有用的技术,把它推向和我们的有用性完全相反的方向。因而,在对待转基因食物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少地考虑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以及局部的利益,而尽可能多地关心长远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总之,转基因技术是一次以自然之外的方式重组生物的过程,无论在哪一方面,我们同自然相比都远未成熟。人类可以看到一千只、一万只黑乌鸦,不等于自然界不存在一只白乌鸦。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我们不可能有超人的洞察力并知晓所有伴随我们希望引入的新的技术成果的潜在危险,因而我们理应试图减少遗憾并为后来者保留尽可能多的选择权,最好尝试以一种不那么激进、更为保守的方式,这样才最不易产生破坏和危险。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生物技术世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加顺.转基因作物之争背后的思考与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作者:周鑫妍,孙 牧

第3篇:食物节约立法的域外考察及其借鉴

摘要:食物浪费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与蔓延让世界各国食物浪费形势变得更为严峻,部分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为制止食物浪费、推动食物节约,制定或出台规范性文件成为联合国、欧盟及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针对我国食物节约相关立法原则分散、责任追究及综合治理机制缺位、规范层级低的现状,本文尝试对域外食物节约相关立法进行规范梳理与比较研究,以期在规制主体、规制客体、规制过程、规制模式等方面为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食物节约立法;食物浪费;《反食品浪费法》;规制

食物浪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现实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包含食物损耗)都在13亿吨以上(占食物制造总量的1/3),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也可养活3亿人[1]。粮食是人类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浪费特别是粮食浪费引起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公众健康等问题对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同时与我国所倡导的绿色发展背道而驰。受新冠肺炎疫情、非洲沙漠蝗虫和持续干旱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困境,各国采取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更为严峻[2]。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旨在随时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因而,当前遏制食物浪费、推进食物节约,一体两面

本文所指“食物浪费”与“食物节约”互为对应概念,我们将在后文交互适用“食物节约”与“反食物浪费”。,势在必行。针对食物浪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国虽有针对食物浪费的相关法律政策,但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规定较为原则、分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效力较低,规制范围有限,针对性约束、引导措施及系统性治理机制缺位等。因应中央食物节约的立法迫切,结合我国食物节约的立法现状,我们尝试对食物节约立法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遏制食物浪费、推进食物节约提供比较法资源。

一、域外食物节约的立法概览

(一)食物节约立法的起源:来自联合国官方文件的粮食安全

食物节约的规定最早在国际层面展开,其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表现为与粮食安全相关的联合国公约、协定、宣言、指南等文件。以时间为主要脉络,有关食物节约的国际规定可追溯至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82个成员国及欧共体签署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协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规范了粮食安全的有关内容[3];与此同时,协定提出了保证每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正常粮食供应的国际性措施,推动粮食节约,实现粮食增量减损,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

参见《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https://www.suinian.com/book/1494/61171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9月28日)。。联合国1992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前言部分规定,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对满足世界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健康和其他需求至为重要,规定指出了粮食作为食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健康的重要性,侧面反映了食物浪费对人类发展的严重后果及食物节约的必要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召集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1996年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指出,每个人都享有食物权,拥有获得粮食安全保障的权利,并建议各国政府在国内立法中明确消除贫困、发展工业、增产降损的粮食安全保障责任

参见《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FAO-1996.shtml,最后访问日期为2020年9月28日)。。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发起“拯救食物倡议”,其主要倡议内容为全球食物浪费政策协同、农业实践的最优化、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方法、食物包装和加工技术的提升及食物态度的转变。该倡议体现了食物浪费的全球性,指出减少、管理食物浪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全球性政策协同、生产环节、消费环节、观念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拯救食物的体系性方案,该倡议在实践层面提出了避免全球食物浪费的指导性实施方案,力求在世界范围实现食物节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3年发布了《思前、食后、厉行节约指南》,旨在突出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呼吁人类重视食物节约。联合国2015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2030年以前实现零售、消费、生产、供应等环节全球粮食减损过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该目标旨在通过减少零售和消费环节的粮食浪费、降低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来实现食物节约,对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粮食节约的政策法规起到了引领作用。联合国2016年组织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强调了温室气体排放所致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及相互间所应当保持的平衡界限。《巴黎协定》作为各国签署并通过生效的国际公约对指导签约国制定本国气候变化及粮食生产的法令具有重要影响。

(二)食物节约立法的发展:欧盟规范文本中的食物节约

欧盟和欧盟国家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2.3的目标,即到2030年将人均食物浪费在零售和消费层面减少一半,并减少食品生产和供應链中的食物损失,欧盟就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实现食物节约的法律政策。2015年,欧盟出台《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制定《循环经济行动方案》,规定减少食物浪费的系列措施,如阐明统一的《欧盟食物浪费测算方法》,建立“欧盟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平台”,厘清欧盟关于废物、食物和饲料的法律以及便利食物捐赠等。2017年,欧盟制定《欧盟食物捐赠指引》,作为《循环经济行动方案》的一部分,并在充分咨询“欧盟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平台”后形成。该指引主要围绕如何规范食物节约而展开:一则促进剩余食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遵守欧盟法规框架中规定的相关要求(例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可追溯性、责任、增值税等);二则促进欧盟成员国规制机构对适用于剩余食物再分配的欧盟规则的共同解释。2018年,欧盟对2008年《欧盟废物框架指令》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围绕增进食物节约而展开:(1)将食品废弃物纳入框架指令中;(2)因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成员国应采取措施,以在初级生产、加工、制造、零售、分销等环节及在餐馆、家庭等场合尽可能地实现食物节约;(3)成员国应开展如何防止食物浪费的相关宣传,建立行之有效的食物浪费评估方法体系;(4)成员国应提供激励措施,提高消费者对食物“使用日期”和“最佳使用日期”的认知,收集供应环节未售出食物,安全地重新分配给慈善组织,以有效防止、减少食物浪费。2019年,欧盟出台《欧盟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平台行动的主要建议》,该建议主要配合《循环经济行动方案》,建立“欧盟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平台”。2020年,欧盟出台《农场到餐叉战略》,此项政策作为2019年《欧洲绿色协议》的组成部分,提出“修订欧盟食品日期标记规则、法律约束食物浪费”等战略目标。2020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的食物再分配》报告,全面审视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食物捐赠中所涉及的如食品卫生、标签、责任和税务等法律和政策措施。

(三)食物节约立法的延伸:个体国家的立法实践

国际公约对国内立法具有相当多的影响,一旦公约被批准,政府必须确保其法律(也包括修改后的)持续与公约保持一致[4]。因而,个体国家的立法实践是对国际规范性文件的进一步延伸。例如,食物节约的国内立法实践方面,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国家都体现了联合国食物节约相关文件的精神或要求。

1.欧洲国家

欧洲有关食物节约立法的典型国家有法国、意大利,其他国家暂无关于食物节约的单行法律。

(1)法国2012年出台《废弃物管理法及相关修订》,规定了私人企业回收有机废弃物(含食物废弃物)的义务;2016年颁布世界首部《反食物浪费法》规定了食物浪费的废弃物层次,对食物的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及相应主体进行了法律规制,并强调对食物零售商(超市)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从而制止食物浪费,节约食物;2020年出台《循环经济与反浪费法》,除未售出的食品以外,该法律还同时禁止所有企业销毁(填埋和焚化)未售出的非食品类产品,并以更高罚款的方式加大对食物浪费的法律惩罚力度。

(2)意大利2003年制定了欧洲首部全国性《好撒玛利亚人法》,该法旨在推动食物捐赠者免责;2016年颁布《关于为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而捐赠和分发食物和药品的法案》,该法相较于法国《反食物浪费法》,更加重视鼓励和方便食物捐赠行为,扩大了食物捐赠者的范围,同时鼓励对食物捐赠给予税务优惠,进而以食物捐赠推动食物节约。

(3)部分欧洲国家虽未有食物节约的单行法律,但一直在进行相应的立法努力和行动。如2019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减少食物浪费国家战略》,提出2030年前零售、消费层面食物浪费减半及降低生产、供应环节食物废弃的目标,并将减少或避免食物浪费作为一项国家任务

《德国出台国家战略应对食品浪费》(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9/16/c_1126500982.htm)。。2017年,挪威政府出台《减少食物浪费协议》,该协议是一项挪威政府与食品工业组织签署的对缔约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它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者、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饭店、家庭和政府部门都必须承担减少食物浪费的责任,以推动食物节约,反对食物浪费。瑞典尚未实施管理和减少食物浪费的具体战略或国家计划。尽管如此,它还是将食物浪费的减少目标纳入多个国家计划中,如2012年制定的《2012—2017年瑞典废弃物管理计划》规定从食物废弃物中提取(恢复)能源和营养成分,2014年制定的《2014—2017年瑞典废弃物防治计划》认为食品产业链应当在2020年之前至少减少20%的废弃物。2018年,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减少零售商和食品制造商食品浪费的自愿性计划,该计划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Wrap和食品慈善机构IGD合作,共同制定包括企业在供应链各个阶段减少浪费方法在内的遏制食物浪费方案,它对食物浪费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警示。这项自愿性计划是英国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此为对部分欧洲国家推行食物节约相关举措的介绍,笔者对英国部分进行了概括梳理,原文参见:https://www.euronews.com/2019/02/06/how-is-food-waste-regulated-in-europe,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9月30日。。2017年,西班牙政府开始寻找减少食品浪费并增加食品零售商对食品慈善机构捐款的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通过法律。

2.美洲国家

美洲国家推行食物节约,反对食物浪费的典型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其中美国、阿根廷在食物节约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1)美國1996年出台《爱墨生好撒玛利亚人食物捐赠法令》,该联邦法令旨在保障分布在各州的食物捐赠者及分发捐赠食物的非盈利机构,无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但是,除了具体法律条文的问题以外,美国国会从未指派任何联邦机构执行该法令。相反,美国的一些州制定了更为完善的食物捐赠法律规则。2015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制定《食物回收体系》,提出优先从源头上减少食物浪费,并与美国农业部(USDA)共同设定2030年前食物浪费减半的目标。2017年,美国国会推出了《食物回收法》,该联邦法律尝试通过源头减量、捐赠、动物喂养、工业用途、堆肥等途径来减少食物浪费;同时,美国各州通过制定责任保护、税收优惠、日期标签、有机废物禁令等方面的规则来减少食物浪费。2018年,美国相关联邦机构签署了《环境保护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农业部就食物损失和浪费进行合作与协调的正式协议》,该协议旨在改善各联邦机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以期更好地教育美国民众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食物节约进程。另外,美国企业界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食物节约,反对食物浪费,并承诺大幅度减少食物浪费,如沃尔玛、联合利华、索迪斯、通用磨坊等大型企业,联邦政府积极支持这一系列举措。

(2)2019年,阿根廷颁布《食物捐赠法》,该法与《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的国家计划》一同经第246/2019号法令通过并生效,它细化了食物捐赠的主体、参与方、实施过程等规定,免除了食物捐赠人对过期食物等的法律责任。此外,巴西相关部门自1998年开始就为制定专门避免食物浪费的单行法律积极计划和行动,积极推动餐饮行业及其他企业将食物捐赠纳入其社会责任范畴。虽然该法案暂时没有实质性进展,但地方政府及NGO组织都在加大对妇女儿童如何对待食物及反食物浪费重要性等方面的指导与宣传教育。

3.亚洲国家

亚洲反食物浪费代表性国家有韩国、日本,其中韩国主要通过国家计划的形式来实现减少食物浪费的目标,而日本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推动食物浪费治理。

(1)韩国是亚洲反食物浪费最为成功的国家,韩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和减少食物浪费的措施。1995年修订《废弃物管理法》,该法规定了有关减少食物废弃物产生的计划制定、食物废弃物丢弃者义务等相关内容。1996年制定《减少食物浪费总体计划》,2004年修订“回收计划”,对居民区、餐厅的食物废弃物作出强制收集要求。2005年,对垃圾场填埋食物废弃物作出禁止性规定。2010年,韩国政府建立餐厨垃圾收费制度,并引入了基于数量的餐厨垃圾收费系统;同年,韩国政府多个部委通过与不同行业签署自愿合作协议,开展了减少食物浪费项目。2013年制定有关食物垃圾“丢随付”的法令。

(2)日本自2000年提出食品銀行的概念,2001年实施《食品循环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规定包括儿童在内的全民必须参与“食育”教育,并赋予了各群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全民食物节约意识,从源头上治理食物浪费。2016年制定《食品回收法》,控制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废弃物排放;2019年颁行《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明确了政府避免食物浪费的责任。

二、域外食物节约的立法评析

(一)食物节约立法中软硬法各有分布

软法是相对于硬法而言。关于软法,目前尚未见到一种明确的、统一的、权威的概念定义,软法主要被用作“硬法(hardlaw)” 概念的对称。针对条约(treaty)、公约(convention)、协议书(protocol)、声明(statement)、官方公报(communique)、宣言(declaration)等多种载体形态的国际法规范,不少国际法学者按照规范效力标准,将其中有些规范称作“硬法”,它们通过详细的法规条文明确地规定具有约束力的义务与责任,授予权威机构以规范解释权,并督促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亦即,硬法具有明确、义务与授权三个基本要素。与之相对的“软法”,则指那些缺少三个要素当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制度安排——这种软化(sofening)既可以发生于一个条件的不同层面,也可以发生于多个条件的组合层面

参见Kenneth W.Abbott and Duncan Snidal:Hard and Soft Law i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4.No.3,2000,pp.421-422。。国内代表性学者罗豪才教授认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则是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5]。以上有关“软法”“硬法”的概念定义虽有要素侧重,但都体现了“强制”要素。经过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有关食物节约的域外立法无论是软法还是硬法都有相应的分布。

1.联合国官方文件中的软法、硬法

有如《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为缔约国及欧共体签署的国际公约,该协定明确了各缔约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责任,对缔约各国具有国际法上的规范效力;《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是为解决消除贫困饥饿、发展粮食生产、减少粮食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等问题而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达成的国际共识,其有效地规范了国际组织、国家的行为,是为国际硬法,诸如此类的还有《生物多样性公约》《巴黎协定》等。《思前、食后、厉行节约指南》突出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呼吁人类重视食物节约,积极开发和协调由食物浪费引起的环境问题的相关保护项目,使食物节约等成为全球性议题,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世界各国制定食物节约计划、法律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是为国际软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属于国际软法。

2.作为区域性组织代表的欧盟在食物节约立法方面分有软法、硬法

软法方面有如《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规定了减少食物浪费的系列措施,《欧盟食物捐赠指引》旨在促进剩余食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遵守欧盟法规框架中规定的相关要求,《农场到餐叉战略》提出“修订欧盟食品日期标记规则、法律约束食物浪费”的战略目标等。硬法方面如2018年修订的《欧盟废物框架指令》将食品废弃物纳入框架指令,并强制性规定了各成员国应当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推动食物节约。

3.各国在食物节约的相关立法中也包括软法、硬法

软法方面如德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减少食物浪费国家战略》,挪威政府出台的《减少食物浪费协议》,瑞典政府制定的《2012—2017年瑞典废弃物管理计划》《2014—2017年瑞典废弃物防治计划》,美国相关联邦机构签署的《环境保护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农业部就食物损失和浪费进行合作与协调的正式协议》,阿根廷政府制定的《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的国家计划》。硬法方面如法国出台的《反食物浪费法》《循环经济与反浪费法》,意大利先后颁布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关于为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而捐赠和分发食物和药品的法案》,美国先后出台的联邦法律《爱墨生好撒玛利亚人食物捐赠法令》《食品回收法》,阿根廷颁布实施的《食物捐赠法》,日本先后制定的《食品循环法》《食育基本法》《食物回收法》《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

(二)食物节约立法内容方面各有侧重

食物节约立法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既有一般性规定,又有具体性规定[6]。虽然上述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个体国家的相关规范文件对食物节约都有规定,但在具体内容方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从本文对域外食物节约立法梳理分析看,我们可以从粮食安全、食物捐赠、食物回收等方面对食物节约立法具体内容形式予以说明。

1.关于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官方文件涉及食物节约的直接规定较少,主要以粮食及其相关要素内容表现。《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直接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定义,规范了粮食安全的具体内容,同时提及粮食供应、粮食生产等内容,将食物节约以粮食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规定[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有关粮食的要素进行了一般性规定,在宏观层面上将生物多样性、粮食、人类生存健康进行了有效关联,间接反映了食物浪费的严重后果及食物节约的紧迫性。《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了具体性规定,具体内容涉及人类食物权、消除贫困、消灭饥饿、发展工业、提高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损耗等,明确了粮食安全保障的权利和责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零售、消费、生产、供应等环节全球粮食减损降耗的一般性目标,指导各国粮食领域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巴黎协定》原则性地强调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并在宏观上明确了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间的关联。

2.关于食物捐赠

有關食物捐赠的规定主要见之于国家及区域性组织规范性文件,联合国官方文件涉及较少。欧盟制定的《循环经济行动方案》明确规定了便利食物捐赠的相应举措。《欧盟食物捐赠指引》旨在促进食物捐赠各方参与人遵守欧盟法规的相关要求。《欧盟废物框架指令》(2018修订)规定成员国应采取措施积极促进食物捐赠。《欧盟的食物再分配》全面审视欧盟及其成员国有关食物捐赠的法律政策。法国《反食物浪费法》明确规定了超市与非营利组织(食品援助慈善机构)签订捐赠食物协议的法律义务。意大利《好撒玛利亚人法》规定食物捐赠者无需负食物安全及卫生规定的法律责任;《关于为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而捐赠和分发食物和药品的法案》重视鼓励和方便食物捐赠行为,扩大食物捐赠者的范围,以税务优惠激励食物捐赠。美国联邦法律《爱墨生好撒玛利亚人食物捐赠法令》规定符合条件的食物捐赠者和慈善机构免负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阿根廷出台《食物捐赠法》,免除了食物捐赠人对过期食物等的法律责任,旨在通过鼓励食物捐赠促进食物节约。

3.关于食物回收

食物回收顾名思义为食物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其也是减少食物浪费,推进食物节约的表现形式,有关食物回收的规定主要分布于国家规范性文件。法国《废弃物管理法及相关修订》规定年产量超过120吨的私人企业有回收有机废弃物的义务。瑞典制定的《2012—2017年瑞典废弃物管理计划》《2014—2017年瑞典废弃物防治计划》分别规定从食物废弃物中提取(恢复)能源和营养成分,食品领域应减少两成以上的废弃物。美国《食物回收法》以源头减量、捐赠、动物喂养、工业用途、堆肥等方式来实现食物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终让食物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另外,美国许多州针对有机废物制定了禁止性规则,以减少食物浪费。韩国《废弃物管理法》规定了食物废弃物丢弃者义务,其“回收计划”对居民区、餐厅的食物废弃物作出强制收集要求。日本《食品回收法》强调对食品产业链各环节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将制造、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食品废弃物作为饲料、肥料、能源等资源循环再利用。

(三)食物节约的立法实践内容丰富

根据上文对食物节约个体国家的立法梳理,我们尝试从立法形式、立法模式、立法规制等方面对域外国家食物节约的立法实践内容展开归纳分析。

1.立法形式

所谓立法形式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目前食物节约立法在形式上既有规制食物浪费、厉行食物节约的单行法律,又有一些针对食物浪费的规范性文件,如国家计划、战略、协议等。关于食物节约的单行法律以法国2016年颁行的《反食物浪费法》最具代表性,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针对食物浪费的国内专门立法,对食物浪费的废弃物层次、食物捐赠、食物日期标签、税收减免等有具体规定,对制止食物浪费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有关食物节约专门立法的国家还有意大利、美国、阿根廷、日本等国,虽然各有侧重,但对于减少食物浪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于食物浪费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有如挪威的《减少食物浪费协议》是由政府与食品行业组织签署的协议,对于缔约双方具有规范效力;韩国的《减少食物浪费总体计划》以国家计划的规范形式将减少食物浪费作为一项国家任务由政府予以推进,并通过制定其他配套计划进行强化,使其在食物回收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2.立法模式

以立法形式体例为划分标准,可分为两类立法模式,一类是综合式立法模式,一类是分散式立法模式。综合式立法模式,又称总分式立法模式,是指立法机关按照高度集约的原则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食物节约法作为基本法,规范各种主要的食物节约事务。总分式立法模式的特点:内容的全面性、体系地位的统摄性、法律名称的宏观性、立法的难度性。纵观各国食物节约立法,目前暂无国家采用总分式立法模式,日本虽已制定有《食品循环法》《食育基本法》《食品回收法》《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等食物节约相关立法,但其现有法律体系仍不足以支撑食物节约综合立法。分散式立法模式,即“一事一法”,指针对特定的浪费事项或措施分别制定法律的立法模式。分散式立法模式主要特点有:一是法律数量较多,每一部法律只规定了某个特定类别的事务,且没有协调这些法律之间关系的法律;二是宪法通常是这些反浪费立法的母法;三是法律的名称一般有“食物回收法”“食物捐赠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四是灵活性较大,具有即时立法的特点[7]。当下,域外已有食物节约相关法律的国家均采用分散式立法模式,没有制定统一的反浪费法,代表性国家立法有法国的《反食物浪费法》、意大利的《关于为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而捐赠和分发食物和药品的法案》、阿根廷的《食物捐赠法》、日本的《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采用分散式立法模式的国家都为大陆法系国家,它们都制定了有关食物节约的单行法规。

3.立法规制

立法规制也称法律规制,以本文立法梳理为参照,域外国家对食物节约的法律规制主要从主体、过程、行为等方面展开。从规制主体上看,域外国家在现行立法中针对食物浪费规制的行为主体具体有食品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超市、餐馆、家庭、政府及相关部门(法律主体上可分为食物生产者、食物销售者、食物运输者、食物消费者),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食品慈善机构也参与其中,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规制过程看,域外国家立法大体上从食物产业链中以下环节进行了规范:食物初级生产中技术或人为的损耗,如机械化收割后地里大量散落的粮食;食物加工过程中制造过多、加工过剩造成的浪费;食物运输中的浪费,如粮食收割后在运输中经常出现散落情况;食物储存中的浪费,如因食物储存时间过长而出现发霉、变质等情况;食物制造中技术上和原材料上的浪费;食物销售中因滞销、库存积压造成的浪费;食物消费中因非理性、不合理消费行为造成的浪费等。从规制行为来看,现有食物节约立法相关国家总体上都围绕着与食物浪费相关的行为而展开。如法国《反食物浪费法》规定,“对食物零售商导致安全食物变成不可食用的行为进行罚款”,“禁止销毁尚未出售的可食用食物”,分别对食物零售商造成食物浪费的两类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并予以罚款惩罚;意大利《关于为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而捐赠和分发食物和药品的法案》为食物捐赠行为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税务优惠鼓励并方便食物捐赠行为;阿根廷《食物捐赠法》以单行法的形式对食物捐赠行为予以肯定,同时免除了食物捐赠人对过期食物等的法律责任;日本通过一系列国内立法对食物浪费行为作出规定,要求企业减少各环节食物废弃物排放,以全民“食育”教育从源头遏制食物浪费行为,明确政府避免食物浪费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实现了对政府、企业、个人三类主体的食物浪费行为的有效规制。

三、食物节约立法的中国借鉴

(一)我国食物节约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宪法、法律、部门及地方政府规章,党内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有一些关于制止食物浪费、节约食物的规定。如我国宪法对食物浪费作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性规定,《民法典》(2020)总则编第9条规定了民事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反食品浪费法》(2021)专项规定了食物节约。《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商务部门对餐饮食物浪费的监管职责及奖惩职权。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对机关食堂用餐浪费、优化餐饮消费模式等提出了实施要求。虽然我国对食物浪费有部分立法规定,但对当前食物浪费(特别是餐饮浪费)严峻形势的缓解杯水车薪,我们应立足食物节约国内立法的现实问题,通过立法有效遏制食物浪费,以回应党中央对食物浪费的重要指示。

1.法律条文规定原则分散,操作性较弱

我国现行立法虽有不少涉及食物浪费的法律条文,如新近颁行的《反食品浪費法》,但规定过于分散,且多为原则性规定。如《民法典》(2020)第9条及第509条、《环境保护法》(2014)第4条、《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第10条、《农业法》(2012)第36条、《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第4条、《国家安全法》(2015)第21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第5条、《食品安全法》(2018)等都对制止或减少食物浪费、节约食物资源进行了不同层面及视角的规定,但这些条文多为宽泛的原则性、倡导性规定,缺乏针对食物浪费具体内容(如主体、行为、监督、责任等)的法律规制,未能在实践层面上对遏制食物浪费,推动食物节约产生规范效力。

2.责任追究机制及综合性治理机制缺位

我国当前对食物浪费的立法规定多为鼓励、倡导性质的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2014)第4条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第4条规定。一方面,该规定为倡导型条款,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且条文并无食物资源的明文规定,只能将“资源”扩张解释包含其中,因而也无针对性约束力可言。另一方面,该条款只规定了“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并无系统性的治理机制。散落于其他法律的条款同上述条款具有相似性,这也是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浪费的规定值得关注的问题。

3.具体内容的规定层级不高,适用范围有限,实效性弱[8]

我国现行《反食品浪费法》虽然对食物节约进行了专项规定,但其他相关现行法律条文就厉行节约与反对浪费、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循环利用资源与改善环境、珍惜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废弃物、科学合理消费方式、食品日期标签等具体内容规定较为宽泛模糊。目前有关制止食物浪费、倡导食物节约的具体内容规定主要存在于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如商务部出台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2014),具体规定了商务部门对餐饮食物浪费的监管职责及奖惩职权,该部门规章规范层级较低,且只适用于餐饮业,对于制止餐饮行业的浪费并未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再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的通知》(2014)提出了“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实施意见,该规范性文件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具体内容规定与节约食物、反对浪费紧密关联,具备一定的层级,对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有指导规范意义;但该通知为党内规范性文件,对私人主体、非国有企业并无直接约束效力,对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没有国家法律层面的规范效力,适用范围及效力有限。另外,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虽陆续发布各自层级的规范性文件,但多为宣示性、指导性文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二)食物节约立法的理念供给

基于对我国食物节约立法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资源社会性理念应当成为食物节约立法的理念支撑,应将该理念作为检视和完善我国食物节约立法成效的主要准则与首要标准。

资源社会性理念是对传统民法“所有权绝对”原则的反思和重构,而作为近代民法三大原则之一的“所有权绝对”原则,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其一,凭借侵权法彰显其绝对不可侵犯性。其二,凭借合同法获得其绝对自由性。其三,凭借财产法证成其绝对优越性[9]。“所有权绝对”原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基础,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所有权绝对”原则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出现排异反应,对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产生了不良的理论导向。其主要表现有:第一,“所有权绝对”衍生出权利人“不受控制的专断支配权”,甚至派生出“滥用或糟蹋物品的权利”[10]。理论的失控投射到现实社会中,是数量惊人的资源闲置或浪费,辅之以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绝对不受侵犯的所有权成为社会鸿沟的诱因以及社会底层民众维持其贫困的枷锁[9]。第二,“所有权绝对”是对以往个人捆绑于私有财产的生存状态的理论证成。如今,依赖私有财产的生存状态开始让位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关联,对僵硬的“所有权绝对”进行限缩就成为“社会国”建设的必要条件[11]。资源社会性理念是对“所有权绝对”原则的修正,其旨在调和社会冲突,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以维护资源公平和资源秩序,实现资源效益和资源安全。资源社会性理念是指,资源无论在现实中为私人所有还是公共所有,都为全社会共同所有,并通过对资源的私人或公共利用使社会整体福利增加[12]。资源社会性理念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观、权利观和资源消费观,它把资源看作人类共同的财富,资源消耗既要增进社会成员个体的福利,也要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公民享有的资源权利不是静态的凝固的,它必然要在社会成员之间代际流动,以此来体现资源为社会成员所共有;资源消费不仅仅是享受资源权利,还应当附有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13]。资源的社会性允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适当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但是对于超出一定的限度的行为,诸如破坏性开采、资源闲置浪费等,则资源的社会性要求对资源的所有权构成限制、约束甚至剥夺[14]。

以资源社会性理念为评价标准,对我国食物节约的立法现状进行检视,涉及食物节约规定的大部分法律条文未能体现资源社会性理念,资源社会性理念只在个别条文上有所体现,且这些规定原则、分散、笼统、可操作性有限,没有充分全面地体现资源社会性的内涵。因而,将资源社会性理念融入食物节约立法,食物资源作为人类公共资源,公民既有享受食物、免除饥饿、增进健康的权利,更有义务将作为社会性资源的食物在最大限度上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以维护公平合理的资源秩序,提升资源效益,保障资源安全。

(三)我国食物节约立法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面部分的论述,我国食物节约现有立法与域外食物节约立法虽有差异,但域外国家仍然要面对规制主体、规制客体、规制过程、规制模式等问题,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当下《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作出如下考虑和建议。

1.规制主体由政府单一规制转向政府规制、市场规制、社会组织规制相结合

改革開放之后引入市场机制,但在政府主导下市场经济改革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我国是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的混合[15]。现阶段,我国食物节约规制主体虽初步形成政府规制主体、市场规制主体、社会组织规制主体的三元结构和格局,但食物节约规制仍处于规制主体分散化、规制资源浪费化的状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元规制主体间各自为战、互相内耗,三元规制主体间未能有效整合发挥功能互补、力量互动、机制协调的规制效力。当前,食物浪费现象层出不穷,食物节约形势日益严峻。如国内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机关单位食堂、高校食堂用餐浪费;餐饮行业及食物销售商的浪费;公民个人的浪费,如日常用餐过度浪费,因婚丧嫁娶等习俗造成的浪费等。政府作为食物节约主要规制主体已力不从心,其对食物节约的规制陷入困境。规制困境致使其对食物浪费的治理处于低效或无效的怪圈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规制失灵不可避免[16]。我国的食物节约规制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政府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发布行政命令来主导食物浪费治理,政府对食物浪费治理的主导垄断造成多元责任主体缺失,食物节约规制处于“错位”“越位”和“缺位”的失控状态;同时,规制主体单一化也造成了上下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间权力交叉,致使有限的规制效力不断内耗、弱化。鉴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社会结构及利益主体多元的现状,我们可以将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纳入食物浪费治理体系,即由政府、餐饮行业协会、食品行业协会、非营利慈善组织、环保团体等对食物浪费进行多中心治理,推动食物节约政府规制、市场规制、社会组织规制三元规制格局的形成与有效整合,从而形成政府内部上下联动、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全程参与、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组织互动互补的全方位食物节约规制格局。

2.规制客体要素化

基于本文食物节约的研究语境,规制客体要素化主要是针对食物浪费的行为本身及行为主体等相应要素进行规制:(1)食物浪费行为。加强对食物浪费的立法规制,立法中应当明确食物浪费违法行为的评判标准,以明确的评判标准提升公众对食物浪费违法行为的认知。法律规制的食物浪费行为可以行为主体及场合来划分,以主体划分,可分为食物生产者、食物运输者、食物经营者、食物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以场合为划分,可分为居家、食堂、餐馆、公共场所、户外等场所的食物浪费行为,法律只规制公共场合的违法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食物浪费行为都需要通过法律进行规制,明晰的违法行为评判标准可以让公众预判行为的法律后果,执法者精准有效地适用法律,使法律责任的边界更为清晰。违法行为评判标准之外的轻微食物浪费行为法律无从规制,可通过“食育”教育、生态教育提升公民对食物价值及食物浪费严重后果的认知,再辅之以舆论引导、道德感化,以对立法规制行为之外的食物浪费实现有效治理。(2)食物浪费行为主体。从立法规制的行为主体看,可将实施食物浪费行为的主体分为四类:其一,公权力机关的浪费,表现为因公浪费、公款吃喝;其二,事业单位的浪费,表现为高校、机关食堂的浪费问题;其三,企业主体的浪费,表现为超市等食品销售部门的食物浪费以及饭店、餐馆等餐饮行业的食物浪费;其四,个人食物浪费问题,表现为婚丧嫁娶习俗所致的浪费及个人的恣意浪费[17]。另则,以食物产业链为参照,我们可将规制主体具体划分为食物生产者、食物运输者、食物经营者、食物消费者。上述两种分类标准不同,各有侧重,不相冲突且交叉互补,在具体法律条文制定中可将规制主体参照以上分类进行规范划分,明确相关主体责任,以促进食物浪费责任追究机制及综合治理机制的建立,确保规制的有效性、系统性。

3.规制过程一体化

食物节约是一个系统性食物浪费治理工程,而非食物产业链某一环节浪费的单向治理。在食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在各种利益和文化导向下,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导致相应环节的食物浪费产生,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管理制度、行为习惯、行为目的、场所氛围等[18]。我们以食物产业链各环节为过程参照,对食物初级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展开过程性规制,并以行为本身及行为主体为要素实现对食物产业链各环节浪费的一体化治理。首先,针对食物浪费主体,我们以食物产业链各环节为划分标准,将其分为食物生产者、食物加工者、食物储存者、食物运输者、食物销售者、食物消费者等行为主体,明确食物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上述行为主体在各自环节中的义务和责任,规范各环节行为主体的浪费行为。其次,针对食物浪费行为,食物产业链各环节根据自身特点对具体浪费行为予以规制:初级生产环节因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者不当生产行为所致的初级食物损耗及浪费,加工环节由于制造过多、加工过剩所造成的食物浪费,储存环节因库存积压、储存管理不当造成的食物发霉、变质,运输环节因不当运输造成的食物散落、变质,销售环节因销售者所销售食品过期变质、滞销造成的食物废弃,消费环节消费者餐饮中餐桌剩余物的丢弃与过度消费产生的隐性浪费。我们应当在食物浪费治理中打通各个环节之间的壁垒,使食物产业链各环节的食物浪费行为及浪费行为主体间互相衔接、互相贯通、互相关联,从而形成对食物产业链全程一体化规制。

4.规制模式由政府监管转向多元主体社会共治

结合前文分析,食物节约规制不能停留在单一模式和单一主体层面,应发挥多元主体在食物节约规制中不同层次的作用,建立一个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以行业自律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规制模式[19]。当前,我国食物节约规制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以对食物浪费进行监管。该模式为政府单一规制食物节约,在食物浪费治理中处于“高权行政”的优势状态,市场监督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公权力机关通过加强对食物生产加工企业、超市、餐饮企业等被规制主体的执法力度来治理食物浪费,诸如行政许可、质量监督、行政处罚等方式,由此形成公权力在食物浪费治理中单一化运作。基于食物浪费在主体、行为、场所等方面“点、线、面”相对独立的特征,政府主导型规制在食物浪费治理中效果不佳,以行政处罚为主的政府监管形式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行政成本大的规制困境。因此,食物节约规制模式应由政府监管转向多元主体社会共治。规制主体上,随着规制主体由二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规制主体之间已不再是一对一的直线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表述为监管与被监管、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与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传统法律上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互动、协调和统一的关系[20]。因而,我们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大规制主体间立体化发展关系,立法中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使食物节约规制无论是在主体类型上还是数量抑或相互关系上都能够达到有效的多元融合。规制客体上,为了遏制食物浪费,推进食物节约,政府对被规制主体食物浪费具体行为的“父爱式”过度规制导致其与被规制主体在立场上呈现对立的僵局,出现“规制失灵”现象。从资源社会性理念的视角看,被规制主体虽然拥有获得、享用食物资源的权利和自由,但有义务将作为社会性资源的食物在最大限度上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因而,作为被规制主体的企业、行业协会有义务通过设定自身行为标准进行自我规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避免食物浪费。同时,将政府规制与社会自我规制有机结合,政府预设目标与框架,引导被规制主体以专业知识填补该框架内涵,两种规制手段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食物浪费最优化治理[21]。规制工具上,可以根据食物浪费的主体、类型及环节选择不同的规制工具。构建食物节约多元主体社会共治规制模式需综合运用行政审批、信息规制、价格规制、质量规制、税收规制、行政罚款、信用评价、收费等规制工具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不同环节的食物浪费展开规制,如建立食物垃圾按量收费机制,对食物经销商及零售商通过慈善机构或公益组织捐赠临期食物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建立食物节约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对餐饮行业实施食物浪费黑名单制度,食物行业协会制定有关食物浪费的行业规章及行为标准,行政机关对企业的食物浪费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虽然每一种规制工具都有其功能优势,,也有其最佳适用范围,但不能仅仅基于这种范围而进行规制工具的选择及工具组合的设定,还应该对社會问题的具体情形以及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行深入研析[22]。食物浪费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领域,食物节约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向是政府在食物浪费治理领域“简政放权”和 “培育社会主体活力”的努力和尝试。食物节约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模式将成为遏制食物浪费,推进食物节约的有效治理路径,通过这一规制模式将现行《反食品浪费法》从纸面上的规则条文转化为事实上的国家治理效能,从而实现“减少食物浪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的法律规制目标,以解码食物浪费的“中国之治”。

参考文献:

[1]成升魁,高利伟,徐增让,等.对中国餐饮食物浪费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2(7):106-114.

[2]王国敏,侯守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矛盾诊断及破解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0-133,2.

[3]杨卫路.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问题[J].中国粮食经济,2001(10):11-13.

[4]弗朗斯.彭宁斯.软法与硬法之间:国际社会保障标准对国内法的影响[M].王锋,译.商务印书馆,2012:198.

[5]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2):3-24.

[6]杨立新.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J].中国法学,2009(5):128-136.

[7]吴鹏飞.中国儿童福利立法模式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123-132.

[8]徐隽.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立法: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N].人民日报,2020-08-27(18).

[9]黄锡生,何江.我国罚没财物处置:规则、问题与纠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108-115.

[10]王申义.论物权的社会化[J].法学评论,1999 (1):59-64.

[11]张翔.财产权的社会义务[J].中国社会科学,2012(9):100-119,207-208.

[12]黄锡生,峥嵘.论资源社会性理念及其立法实现[J].法学评论,2011(3):87-93.

[13]峥嵘.资源社会性理念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7-111.

[14]黄锡生,落志筠.资源的社会性和空置房的法律规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0-77.

[15]李长健,张锋.我国食品安全多元规制模式发展研究[J].河北法学,2007(10):104-108.

[16]张红凤,陈小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困境与治理模式重构[J].理论学刊,2011(7):63-67.

[17]徐爱国,潘程.中国反浪费法的法理基础和法律设计[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2):36-46.

[18]王灵恩,成升魁,刘刚,等.中国食物浪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5):715-724.

[19]刘畅.论我国药品安全规制模式之转型[J].当代法学,2017(3):50-58.

[20]王波.规制法的制度构造与学理分析[M].法律出版社,2016:110.

[21]高秦伟.社会自我规制与行政法的任务[J].中国法学,2015(5):73-98.

[22]应飞虎,涂永前.公共规制中的信息工具[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16-131,222-223.

Foreigninvestigation of food conservation legislation and its reference

HUANG Xisheng, RAO Neng

(Law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Food waste is a major practical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The sudden attack and spread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have made the situation of food waste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ore serious, and some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food crises. In order to stop food waste and promote food conservation, formulating or issuing regulatory documents has become the common cho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many countries.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centralized principles of food-saving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lack of account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low level of regul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norma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legislation related to food-saving abroa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China’s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aion of anti-food waste law from, regulatory subjects, regulatory objects, regulatory process, regulatory model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food conservation legislation; food waste; anti-food waste law; regulation

(責任编辑 胡志平)

作者:黄锡生 饶能

第4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通过对“吃”的问题的研究,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生活的经历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教材共有3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让学生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第三部分: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及实验材料的关系,我将前面两点作为我的教学内容,将第三部分作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后家庭小实验。(建议在家长的监督下实验,或者妈妈在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能给孩子增加负担做课前预习。这也为科学课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出现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悬念与刺激。比如,上课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核一小块生猪肉,问现在选择吃哪个时,都选择了苹果。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吃猪肉时,孩子们回答生猪肉不能吃。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意识到了,有些食物可以生吃,但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才能吃。还有,当我拿出生土豆核熟土豆时,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那要干嘛呀?”一切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我想这也是孩子们愿意上科学课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不用翻阅教材的情况下,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去猜想,老师下一步要干什么,孩子们有了内驱力,整堂课在孩子们的期待中进行,自我感觉良好。

2、实验材料的精心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连七节课,还要四天时间才上完,没办法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生土豆和熟土豆,让孩子们选择研究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的对比方法。孩子们提出了看、摸、闻的方法,还有的同学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提出了滴碘酒的方法…….于是我端着两个生熟马铃薯让孩子们逐个去看摸闻,滴碘酒的方法只能是我演示,大家观察了。

3、科学探究的过程很重要,但结论也是重要的,探究过程与结论不可脱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理解性地、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结论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总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却不能从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因为考虑到卫生安全,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去品尝生熟马铃薯,只是引导孩子凭借记忆,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生熟马铃薯在味道方面的不同。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每个环节如何衔接更自然,怎样品尝生熟马铃薯更科学更安全等等。

第5篇:关于《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上的《米饭的观察》、三下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四上的《磁铁的磁性》等等,从刚开始的老师设计逐步向学生先自己设计转变。叶老师从薯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是食物又是奖品。通过学生从黑袋子中摸出生的马铃薯,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从而引出对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比较。叶老师让学生讲述观察的方法并且板书,又叫学生讲述观察的顺序,花了5分半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对这些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觉得只要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如果使用小刀则要注意安全。

我觉得实验的记录单设计的不错,最后加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小组的评价,认为自己小组可以获得几颗五角星。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汇报的时候比较强调注意听,因为我认为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平时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注意这一点,但很多同学还是不会认真听,每次都需要提醒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在这次汇报的同时,叶老师还叫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为什么吃熟的马铃薯?通过交流明白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有营养。我们一般要多吃熟食,因为生的食物常常带有细菌等,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通过一句“发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开始有熟的食物?”过渡到了用火烤玉米的环节。老师直接提出了烤的办法,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回答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想到的。然后可以选择烤的办法或者怎么样,教材上还提供了一种用水煮的方法,我在《科学课》的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玉米煮不熟怎么办》,一般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建议用鸡蛋来代替。

在用火烤玉米这一环节中,先叫一学生上台来烤玉米,在这个过程中讲述操作时的要点和注意点,如加热要均匀,小心烫手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玉米,这样才能比较生的玉米和熟的玉米之间的变化。学生边看边听应该记的很牢。我觉得也可以通过电脑展示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小组合作烤玉米的过程花了4分半(领材料的时间不算)的时间,我觉得是不是太久了,一般烤一下1——2分钟就够了吧。这个阶段的汇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且老师很注重,对每个汇报的同学的记录单上描述好的特点都用笔圈起来,这样非常清楚,共叫了四位同学汇报,描述出来的结果都是有点不同,每个小组都有其特点,并以玉米为奖励。

看了这节课的录象后,我觉得以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亲历活动,获得亲身体验

课标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烤玉米这个环节,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从生的玉米到熟的玉米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的知道了生的和熟的玉米的不同之处。如果老师由于怕使用酒精等学生有可能有危险而不让学生实验,只是老师做一下,那效果肯定没有学生自己做来的好,只要讲清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注重纪律和安全的教育,肯定不会有事的。

二、调控实验材料的发放,开展高效的活动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实验器材,他们忍不住去碰一下是很正常的,怎样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去碰那些材料,是我们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实验中材料发放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材料适时的发放来调节,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接触那些材料,实验完后材料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回老地方,我们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上的效率,不然就算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又如何,也许他们只是在那里觉得好玩,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上用插图提示的用水煮玉米的方法,在课堂上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我们一节课也只有40分钟,这个用水煮的方法应该让他们到课外去做。我们平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的实验自己必须先做过,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理的掌握时间的安排,调控讨论或者实验的时间。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实验方案的制定,要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够独立制定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在这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食物从生的变为熟的食物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讨论中选择合适的上课切实可行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实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科学的火花。

第6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一、教前设想:小学科学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们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三年级探究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教材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研讨会,

(一)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区别;

(二)了解食物有生变熟的过程和方法;从师展示的一道“奶油香爆玉米”中共巩固探索食物的乐趣;第三部分:巩固新知,课后延伸,在学生对食物认知体系形成了,主体意识被教师唤到高潮时,让学生谈体会,巩固本节课内容思考作业,进行课后延续探索。

科学课要注重学生的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和提问既要严谨又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并能举例说明生食和熟食。

2、技能:能用酒精灯或蜡烛烧熟食物;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

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知道马铃薯煮熟后营养更易人体消化吸收。

五、教学准备:

教师提供每组一份:生熟马铃薯各两个;生玉米数颗;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记录表、玉米变熟观察记录表;酒精灯1盏、火柴1箱、烧杯得实验器材。

六、教师自备:

微波炉1只、爆米花2袋、课件一只。

七、课前准备:

酒精灯的操作;学生每人自带小刀一把。

八、教学过程:

(一)生食和熟食的了解(大约5分钟)

1、导入

师:听说你们的特点是: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是这样子的吗?

(通过课前的了解,肯定本班同学的优点,激发他们对下面问题的兴趣。)

师:我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

题目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很重要,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会说出很多生活中的重要东西,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引入到这节课的内容。)

师:大家说的没错,这些东西对我们都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这方面。

2、了解

师:说说平时爱吃些什么食物?

谁能说说咱家乡有哪些好吃的东西?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哪些是可以生吃的,哪些是须煮熟了才能吃的呢?

在大家的介绍下,相信咱家乡会更加吸引人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些东西,请大家看屏幕,这么多食物,哪些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哪些是须煮熟后才能吃的?

(从学生爱吃的,常吃的食物激发深入研究生食和熟食。)

(二)生食、熟食研讨会(大约30分钟)

1、生、熟马铃薯的观察比较感知生食和熟食的区别。

(1)分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课件出现马铃薯。

师:马铃薯是生吃的好,还是煮熟了吃好呢?

生的和熟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生的和一个熟的马铃薯,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说说看。

请大家动手比较吧!

(先集体交流观察方法,再由小组合作体验,这样可以让大家体验更多的观察方法。)

(2)汇报交流观察比较结果。

师:大家观察得差不多了吧?哪组先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小组相互补充)

(3)了解马铃薯的营养,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知道马铃薯从生到熟营养不变,并得出吃烧熟马铃薯的益处。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汇报的同学也说得很准确。这马铃薯到底有哪些营养呢?一起来听一段营养专家的话。(课件)

马铃薯营养这么多,我们把这生的马铃薯煮成了熟的马铃薯,营养会不会丢呢?(稍等片刻,让学生接受疑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生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当淀粉遇到碘酒时,(老师将碘酒滴到生马铃薯上)慢慢地呈什么色?(黑紫色)

我们再看看熟马铃薯遇到碘酒会怎样?(老师将碘酒滴到熟马铃薯上)

生、熟马铃薯都是黑紫色,熟的更快颜色更深,着说明马铃薯煮熟后营养会丢失吗?

营养不会丢,熟吃马铃薯有哪些益处?

小结:从熟马铃薯变化更快颜色更深说明更益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所以马铃薯一定要煮熟了吃。

(这边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碘酒与淀粉发生化学反映,这是四年级学生还未接触的知识,他们只能在老师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中受到启发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语言结合实验环环相扣,既要有引导又要有启发,让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

其实,还有许多食物在烧熟以后营养成分也不会丢失。(点击出示玉米图片)比如说玉米。

2、从生玉米到熟玉米的实验共同探索食物的乐趣。

(1)观察生玉米的样子。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的玉米,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桌子上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形状、大小、颜色、尝一尝)

(2)交流生玉米煮熟的办法,并动手实验。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生的玉米不好吃,那你们有哪些办法把玉米煮熟吗?(蒸、煮、炖、炒、炸……)

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备了些材料,你们先商量一下根据这些材料用什么办法把玉米变熟。(一小会儿后)说说你们小组要用什么办法?

但在实验前请大家先看屏幕。(指名读)。

(课件出现实验要求)

能做到吗?(能),好,现在你们就用老师给你们小组准备的把玉米煮熟。大家开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的玉米熟了吗?该熄火了吧?酒精灯该怎么熄灭呢? (稍停片刻)(这边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实验结束了,熄火认真听同学汇报,又提示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稍等片刻让学生熄火和小组长准备汇报。)

哪一组先来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玉米变熟,你们的玉米再加热的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4)师展厨艺,共享实验成果。

师:今天,同学们都过了吧厨师瘾,其实老师的厨艺也不错,(边说边做)我现在想做一份奶油香爆玉米与大家分享。(摇摇手中装好玉米的袋子)为了节省时间呢,老师课前就把玉米调好转入这个袋子里。

请大家再看看我的工具,与大家不太一样,你们刚才用火,而老师用的是用红外线加热的微波炉,它虽是高科技产品,却很普及,我们许多同学家都有了。

师:请大家留心了啊,玉米在微波炉加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看是哪个同学先发现的。

(微波炉加热需要大约3分钟的时间,但不能让学生闲着,观察现象同样很重要,这也是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微波炉。)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边开边说)我的奶油香爆玉米做好了,同学们来猜这样加热过的玉米什么样了呢?(师神秘的拿出一颗余生玉米比较)还真是不一样,这个玉米都开花了。(倒在碟子里展示给学生闻)香吗?馋了吗?真馋的话,课后洗干净手到老师办公室来,咱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妙的奶油香爆玉米。

(不让学生马上品尝奶油香爆玉米,要求洗干净手再来分享,用简短的语言

进行卫生饮食的教育。)

(三)巩固新知,课后延伸。

1、交流收获。

师:现在咱们该来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了吧!

(学生谈收获时,教师适当的追问,起到师生交流,学生巩固的作用,更有总结的

作用。)

2、课后延伸。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老师想检验一下,请大家再看屏幕。自己把题目读一读。

作业:做一道你喜欢的熟菜和一道凉拌菜,并想想有些食物为什么一定要煮熟吃,而凉拌菜为什么要生吃。

第7篇:好吃的食物

现阶段我们班级开展了《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在聊聊“秋天有哪些好吃的食物啊?”时,孩子都纷纷表示非常喜欢吃水果,且秋天水果的品种很多。但幼儿们没有买水果的经验,不了解如果买水果,买多少水果。因此正好结合现在的主题活动,我设计了《水果大丰收》这个活动,目标在于引导幼儿对所购的水果进行数数、比较,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培养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一:通过幼儿介绍自己买的水果,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二:引导讲述自己购买水果的情况,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三:通过幼儿数数自己买的水果的个数以及种类,练习手口一致点数。 活动四: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合作统计,练习点数和实物的对应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烧烤的食物

一、烧烤的食物

1. 肉食类 鸡肉类:

鸡翅中(主要)、鸡胸肉、鸡肉丸子、骨肉相联、鸡心、鸡胗等。 牛羊肉类:

羊肉串、牛肉串、牛肋排,牛肩肉等 猪肉类:

五花肉、排骨等 海鲜类:

鱿鱼、鲜虾等;各种鱼(秋刀鱼);各种鱼丸子、海鲜丸子等。 香肠、火腿类:

各种类型的午餐肉、火腿肠、香肠、腊肉等, 2. 蔬菜类

土豆、莲藕、玉米、洋葱、香菇、青椒、茄子等。 3. 面食类

馒头、馒头片、豆腐块、面筋等 4. 辅助食品和零食类

各种小吃:瓜子、花生等。

主食类:蛋糕、面包切片、饼干等。 5. 水果、饮料类

饮料类:矿泉水4箱(24瓶装)。 水果类:自己定。

酒水类:啤酒10箱(12瓶装)。

二、烧烤的调料分类

食用调和油:

食用油:500ml装一桶

各种调料:盐、椒盐、味精(鸡精)、辣椒粉、孜然粉、黑胡椒粉等

三、烧烤的用品分类

1. 烧烤炉 农庄提供 2. 无烟碳 农庄提供 3. 刷子

农庄提供

4. 其他烧烤用具 锡箔纸3卷,竹签等 5. 其他必备物品

一次性餐盘、纸杯、一次性筷子(大量)、叉子、牙签、手纸等。

冰块(冻结成冰块的矿泉水10瓶)

第9篇:小鸟最爱的食物

小鸟最爱吃什么

听悦小鸟最爱吃玉米,今天,我在家里试试大米、小米、玉米,看看小鸟最爱吃什么。

于是,爷爷带我做个试验,把玉米、大米、小米撒在平坦的地面上,玉米撒在东边,小米撒在南边,大米撒在西边,我们躲了起来。来观察小鸟最爱吃什么。

我们等着、等着、等着……,等了一小时多了,在快要放弃的时侯,突然!听见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和爷爷赶紧躲起来,只见一群小鸟从东边向我们飞来,轻轻的落下来,它们来回走动着,在寻找食物。

他们到大米旁边叨了几下就走开了。

他们又走到玉米前叨了几下又走了。

最后,他的走到小米旁边,他们叫着、吃着,特别高兴。

好像在说:“太好吃啦,要饱吃一顿!”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鸟并不是很爱吃玉米,而小鸟最爱吃小米。

我的油菜花

每当春的到来,就会有很多人到公园里去观赏各种奇花异草,而我却喜欢公园里那金黄色的油菜花。那一株一株的油菜花在那春的怀抱里自由快乐的生长着,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尽情的绽放着。

那油菜花的茎根层层叠叠的,细细长长的,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把那脆弱的茎根弄断;它的花瓣总共有四枚,呈十字型分布,叶互生,浓绿的和金黄色的,非常的引人注目,,如果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有时候会吸引来很多的蝴蝶和密封,每当我看到这场景就会想起一首杨万里的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

我之所以喜欢油菜花,还因为它可以做油,所以油菜花也是做油的好材料,不仅仅是这些好处,它散出的独特的淡淡清香,非常契人心脾,不仔细闻你是闻不到的。

这样的油菜花,难道你们会不喜欢吗!

一件有趣的事

今天下午,妈妈买了一些馄饨皮,看似要包馄饨。

妈妈叫我帮忙,我就先洗手,然后,我看妈妈怎么包,我就怎么包,不过包之前要刷一层水,因为面太干,容易散开。然后把馅放在皮上面,然后开始包,但是要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皮一定要捏紧,也不要漏,要不然住的时候,会开口的,这是要注意的一点,一定要注意。

我觉得我还没有学好,但是在包的时候,我一定会学好的。

美丽的秋天

看着淡黄的小草,看着彩色的果园,我知道秋天来了。

我为什么说果园是彩色的呢?是因为当你走进果园,会看到一个个小红点,走近一看原来是柿子,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好奇的望着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红红的苹果就向小朋友们白里透红的脸蛋,让我们忍不得想摘下来吃。熟透了的石榴开心的笑了,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里面的“孩子”迫不及待的露出小脑袋,探头探脑的。它们的“妈妈”有些没办法了,旁边的“邻居”看了,纷纷来庆祝他们的成熟。

秋姑娘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画上一笔,田野里马上穿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金黄的稻子像一个老爷爷弯下了腰,一阵风吹过,这个老爷爷立马变成一个个风铃,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又好像他们在说:“我已经成熟了,快来收割吧!”再看看那玉米,拨开绿色的叶子,一颗颗玉米粒就像一个个孩子,东张西望的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秋天真美呀!

美 丽 的 校 园

我们的校园虽然不大,但是非常美。

春天,校园北面的小花园中一丛丛的迎春花迎着春风开放了,那金色的花瓣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杏花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盛开了,还有海棠、玉兰、樱花......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快活地歌唱,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夏天,月季花在烈日下优雅地盛开,荷花在小池中绽开笑脸。园中的树木更加郁郁葱葱,一片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夏日的骄阳。蝉在树上高声吟唱,小蚱蜢在草丛中蹦蹦跳跳,快乐无比。雨后,一只蜻蜓停在荷叶上,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蜻蜓飞走了。

秋天,枫树上的叶子变得火红火红的。红色的石榴咧开大嘴笑了,黄色的木瓜在树上摇来摇去,杏子由绿变黄等待人摘,有的熟透了,掉在树下......老师把他们摘下来分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了收获的快乐。

冬天,雪后,校园里银妆素裹,一片洁白,像童话中的世界,美丽极了。同学们堆起小雪人,打起雪仗,快乐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我爱美丽的校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踏 青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踏青,找春天。

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想看看这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小草一看,呀!这世界真是美丽!

小花合拢的脸张开了,像一个个烟花打开似的,花儿们都觉得自己最美,说:“我最美丽,我最美丽!”

柳树发芽了,柳条一摆一摆的,柳树的辫子长长的,摆到河里像柳树在洗自己的绿头发呢!我细细的看了看芽子,芽子就像一只只毛毛虫,我摘下来一个芽子在妈妈的眼前摇来摇去,妈妈吓得尖叫了一声,我哈哈大笑起来。

今天,我非常的累,但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香,也得到了很多快乐!

喜欢的小动物_450字

外婆家养着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十分讨人喜爱。你瞧!鲜红的鸡冠竖在头顶上,像戴着一顶小红帽,又像一朵鸡冠花。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脖子上的羽毛金灿灿的,像是耀眼的锦缎,又像是黄色的围巾。身上的羽毛就像雪白的棉袄,黑色的尾巴向上翘着。它走起路总是昂着头,显得十分威武。

古代没有时钟,只能靠公鸡的啼叫早起,读书的人听到啼叫,就要起来复习功课,练武的人“闻鸡起舞”,农民们听到“喔喔”声就要起床烧饭、干活。这只公鸡也天天报晓。有一天,公鸡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着好像在说:“瞧!我的衣裳多美丽。”我看见了它那美丽的羽毛,就躲在老树下,准备拔一根羽毛当作书签。这时,它从老树旁走过,我突然冲过去拔了一根毛,公鸡吓得慌忙地跑开。从此以后,我给它吃东西,它都不敢吃,以为它吃东西时,我会拔它的羽毛。在晚上十二点时,我学着公鸡“喔喔”叫,公鸡以为自己睡过头了,忘了报晓,也跟着“喔喔”地叫了起来,其它的公鸡也跟着“喔喔”地叫起来。我觉得十分有趣,“哈哈”地大笑起来。

我喜欢这只大公鸡,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上一篇: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下一篇:风机如何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