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校发展规划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学校发展规划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摘 要:只要在学校里,学生就有成绩好坏之分,但是在道德上,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都应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讨论了如何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下,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教育;和谐发展;教师

在现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只培养高成绩的学生,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①,教师重视在教课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一、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领导要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学校教师也要重视起学校道德教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可以在日常讲课中注意灌输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里更容易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出更多品行优秀的人才。所以,只有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引起重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加强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而是在一个正确的道德氛围内形成的。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有关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让学生办主题与思想道德有关的海报、写主题与思想道德有关的作文等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自主地了解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从而,也更有利于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三、学校重视学生家长的作用

学生的时间除了大部分在学校里,另外一大部分就是在家里,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想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首先便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开展加强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讲座,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这样使家长意识到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使家长更能密切地配合学校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总之,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是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出品性优秀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04).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Wang Aijie,Sheng Meilan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accord development;teacher

編辑 韩 晓

作者:王爱杰 盛美兰

第2篇: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

摘要:所谓民族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的,在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专门设立的主要供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西南地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在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说来,要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3)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4)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素质。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民族学校;普通学校

对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对两者的概念作一界定。本文所指的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仅限于普通中小学,职业高中、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均不在比较之列。所谓民族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的,在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专门设立的主要供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包括挂牌的民族学校,即独立设置的民族学校,这类学校从名称上可以识别,如贵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广西东寨民族小学等;也包括名称没有特别冠以“民族”二字,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办的普通学校,这类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如岩洞中学,虽没有挂“民族”二字,但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侗族。而普通学校则指主要为汉族学生开办的学校,这一类学校数量占大多数。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共有20所中学、894所小学,其中4所为民族学校,即迪庆州民族中学、香格里拉县民族小学(原中甸县民族小学)、德钦县民族小学和维西县民族小学,其余19所中学和891所小学均为普通学校。

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四省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各有其特点,也存在某些相同之处。因此,我们“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选取了云、贵、川、桂的78所民族学校为调查对象,对民族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进行了多维调查。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

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但也与普通学校存在共同性。特殊性与共同性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且互为前提的。单方面孤立地研究民族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由于缺乏必要的参照系和对比物,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这一思路出发,本文首先介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性与特殊性进行比较分析。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主要是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在教育目标方面,既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要教育学生热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捍卫和建设统一国家的优秀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教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教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在教学语言方面,既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又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族际语言文字。简而言之,撇开国际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诸方面,都有“两面适应”、“两面兼顾”、“两手准备”。少数民族教育的这种特性,称之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语言、师资队伍、教育体系、学生毕业流向等方面。其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方面的双重性是最基本的。教育目的方面的双重性,贯穿和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各个方面,是整个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灵魂。教育内容方面的双重性,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核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中,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内容结构及其表现的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可能表现得广些,有的可能窄些。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这两方面的双重性,一般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普通学校是民族学校的共性,民族性是民族学校的个性,普通中小学所具有的特点是民族中小学所应该具备的绝对共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中小学的个性,普通学校所具有的特点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民族学校。因此,民族学校首先也必须是一所普通学校,其次才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普通学校。

二、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

依据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内容,西南地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的比较维度可以确定为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設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教育体制是指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主要是指教育内部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及其相互关系,涉及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员的任用和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也涉及教育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1、共同性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这种体制同时适用于对普通学校与民族学校教育的管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民族实际而确定的,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共同性。具体地说,民族学校也是在中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州、市、县教育局负责举办和管理。在不削弱国家扶持的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权力,也与全国基础教育一样,下放给了地方。少数民族农村教育,与全国农村教育一样,也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共同性。

2、特殊性

除了实行以县为主、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外,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县(市)教育局,都设立有专门管理民族教育的机构。国家教育部设有民族教育司,各省教育厅设有民族教育处。如云南省教育厅1987年正式挂牌设立民族教育处,其主要职能为:对全省民族教育进行宏观指导,指导各地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学、民族小学以及普通中学民族部的管理工作,指导全省双语教学工作,组织和协调教育扶贫工作,组织、开展全省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处理和协调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

此外,出于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在各省市(区),政府都设有专门负责民族事务的部门——民族事务委员会。在省、市、县分级设立了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民族工作进行指导。民族事务委员会是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而设立的专门负责民族教育与文化事务的部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主管全省民族事务的省政府组成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

作为民族工作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直接面对广大各族人民群众。以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为例,其主要职责中的第3条明确指出“参与对少数民族地区专项经费的分配和管理”。可见,民族学校除了具有与普通学校相同的管理体制以外,还受民委和民宗局的领导。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各级民族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会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二)课程设置比较

1、共同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试验区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一样,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的种类基本上是相同的(见表1所示)。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民族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课程设置与安排,基本上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如贵州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的课程设置无论从课时比例还是课程门类来看都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几乎相同(见表2和表3)。

从三个表中可以看出,从江县民族中学课程设置的种类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几本上是项符合的。只是课时比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比重有所侧重。如英语课每周安排了5节,占课程总数的12.5%。比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英语所占比例(6%~8%)要高。主要原因在于该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大,学习英语的难度要大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可见,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注意课程设置的统一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2、特殊性

西南民族学校以招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具有独特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此相适应,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具有普通学校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开发地方课程,编写本民族语教材。如坝固民族小学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下,同时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开设地方课程——苗文课(表4)。

坝固民族小学是贵州省都匀市坝固镇的一所中心小学校,学校的所在地坝固镇,苗族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学校大部分学生都为苗族学生。因此,学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地方课程开发。首先表现为编写苗文课本,开设苗文课。从该校课程表我们能看出,从四年级起,每个班一周有一节苗文课,作为正课排入课表,由懂苗语的专门教师进行教学。其次,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学校星期一、星期三做芦笙操,星期二、星期四做大课间,星期五做国家广播体操。芦笙操是由地方课程小组编排,共分九节,每节变换芦笙曲调,欢快跳跃,把体育锻炼和文艺欣赏融为一体,用时7分多钟,正适合课间操使用。大课间指开展芦笙舞、板凳舞、竹竿舞、打苗毽、唱苗歌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活动。此外,学校的综合实践课也引入了苗带编织、剪纸等民间传统活动。可见,学校在注重课程设置的统一性时,也注重其灵活性,办出了民族学校的“民族”特色。

当然,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多样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民族教育的多语多文化性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可见,民族学校具有普通学校的使命,但由于民族学校是“民族”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这是民族学校安身立命的基础,因而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就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她必须为民族发展服务,具有民族特色。因此,在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三)教学比较

1、教学目的与任务

概括起来,民族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的传递,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经验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多种形式,学校教学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自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人们就已赋予教学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西南民族学校的教学应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整体发展服务。同时,就各民族学生而言,应能通过学校的教学,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民族学校的教学基本任务包括: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教授各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从本质上说,民族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与普通学校是一致的,都是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式班,一种是复式班。在一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年级,叫单式班。在单式班里进行的教学叫单式教学。在一个教室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叫复式班。在复式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课堂、同一课时内,对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叫复式教学。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

西南地区的大部分民族学校均采用单式教学,但在西南偏远山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复式教学状况也同样存在。如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武陵山区,辖22个乡(镇),429个行政村,人口52万多。少数民族人口28万,是全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和最边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内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为集中办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该县立足山区特点,大力开展复式教学。20多个乡(镇)办起了复式教学班共982个,占全县2901个教学班的30%。复式教学使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比率逐渐提高。

复式教学是实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搞好复式教学对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造成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80%的人住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年级编单式班进行教学,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按几个村同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就读,又会使一些学生每日往返很远的路上学,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困难,即使办起了学校也难以巩固。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复式教学是普及西南地区农村初等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发现教学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讨论法、复习法等。但民族学校主要采

用讲授法,尤其是民族小学阶段,多数学生汉语水平较差,老师经常要花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而普通学校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相对而言比较多样,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

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多实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并列教学,亦即双语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就是特指民族教育中运用民族母语和汉语为教学用语,借助民族语文学习汉语文,以实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兼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以母语为辅助手段,以学懂汉语为目的的初级形式;也包括采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与汉语文对比教学的高级形式。就西南民族学校而言,“双语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使用母语讲解课文,使其理解文义,达到懂和用的目的;二是在教学全过程中同时设置民汉两种语文课程,实行同步“双轨制”。前者适用于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小学,如贵州岩洞民族小学开设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侗语为学生讲解课文;后者适用于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民族学校,如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开展的彝汉双语教学。

(四)师资队伍比较

1、共同性

教师个体素质包括教师素质的组成要素以及构成形式。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一样,教师素质至少具备以下一些要素:健康的体魄;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全的个性品质;正确的教育观等。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即教师素质的结构应该是逐层叠加呈“金字塔型”。这种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根据实际情况也有发展性。

2、特殊性

首先,民族学校教师要善于研究民族学生的特点与规律。由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背景造成学生学习的民族差异性,尤其是一些民族学生存在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民族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对民族学生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与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探索和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帮助他们发展以民族性格为根基的个性品质等。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受“教育随俗、让孩子自然成长”的传统观念影响,对接受学校教育不积极,教育意识淡漠,不愿送子女尤其是女孩上学。这就要求民族学校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能力。如瑶族民族中学,学校大部分是瑶族学生,瑶族是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大多还处于游牧状态,家里非常贫困,学生不愿读书。因此,瑶山民族中学的教师每年到开学时,还要到学生家里进行宣传与教育工作,以改变学生与家长的观念,让学生来学校上学。可见,民族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这些素质,才能真正做好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民族学校教师的民族成份构成更为复杂和多样。在普通学校,学生都是汉族学生,相应的教师基本上为汉族,民族成份比较单一。而在民族学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且很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90%。如水龙乡民族小學97%以上都是水族学生。荔波县的瑶山民族中学95%以上都是瑶族学生。相应地,这些民族学校的教师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就是本县、乡的本民族教师,他们大专、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任教。以调查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的四所民族学校为例,其民族学校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如表5所示:

最后,民族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更加困难。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研究薄弱且滞后。民族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最大差别不是教学技能的不佳,而是理论素养的欠缺。究其原因,对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主要原因。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闭门造车只能导致落后和愚昧。抓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虽能在短时间内使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提高空间不大。而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见效慢,但提高的空间大,时间长。而民族学校的教师大多只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对科研的训练很少。

三、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在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说来,要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西南地区逐渐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如四川省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3亿元共30亿元资金,助推民族地区完成“两基”任务。但从总体来看,民族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投入在民族学校教育上的经费绝大多数都是用于教师工资和政策性补贴,维持现有教育规模所需的大部分投入还必须依靠上级财政的扶持。如云南省128个县。有105个县依靠财政补贴,财政自给率最低为6.9%,多数是在20%左右。因此,这就迫切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西南地区民族学校的经费投入,以期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二,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目前,西南地区的民族学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编教材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与民族学校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存在着一定距离。民族学校对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还不够。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纳入课程的比率还不是很高。部分民族学校忙于“普九”、抓升学率,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所以,民族学校要贯彻国家“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平衡方针,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努力开发民族课程资源,弥补国家课程的局限性,突出民族学校课程特色。学校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并不是要另设一门学科,也不是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纳入现有的课程中,因为这将造成学校课程的壅塞,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间有充分的交流或流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并以全体学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才能真正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三,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

要使民族学校教育加速发展,就应该注意其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体系的确立应该有民族形式和民族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对民族特点注意不够,研究不够,认识不足,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长期被忽略和否认。教学内容照搬或模仿全国模式,忽略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搞“一刀切”。从我们调查的西南四省的情况可以看出,多数民族学校从教学内容到办学模式上都没有较大特色,除在校名上冠以“民族”二字外,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区别。从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看,和普通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忽略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发展规模上追求速度、数量,不顾民族教育的原有基础和现实质量。虽然许多民族学校将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课堂,但发展不平衡,认识有待提高,没有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应景性。因此,要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能让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的再现上。

第四,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民族学校存在着教师数量缺乏,代课教师比例居高不下、教师学科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等问题。如我们课题组所调查的贵州翠里民族中学财政拮据,不得不用本乡的代课教师;瑶山民族中学的历史、生物、地理、政治等学科没有专门的教师,由语文或数学老师代上;水龙乡民族小学在英语、美术、体育、音乐、计算机等学科上没有专门的教师。民族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比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略低。从我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表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民族高中的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62.3%、56.2%、71.27%,均低于全国高中83.46%的平均水平。可见,民族学校提高教师学历、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责任编辑 曹 莉

作者:陈时见 侯 静

第3篇:“和合教育”引领学校多元发展

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镇级中心小学,校名以肖东烈士的名字命名。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以和致合,和合至美”的办学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和谐发展、学有所长”为目标,努力践行“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和美少年”的教育使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充分结合校情,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和家乡特色文化,相继实施了“姚剧艺术”“校园足球”和“中国象棋”三大特色教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多元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借新课改的东风,立足校情,着眼未来,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校面临的困难和自身优势,制定了《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和合”教育的校园文化发展新思路。在此过程中,我们重新梳理了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了“以和致合,和合至美”的办学理念和“和谐发展,学有所长”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和合”课程体系,并从“和乐课程”“和悦课堂”“和调评价”“和容管理”四个维度不断完善“和合”教育的校园文化内涵,同时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完成“和怡”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设计和布置。

建构课程体系。依据和合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红黄蓝”和乐课程体系。“红课程”指学校的德育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课程”指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和生本选择课程,结合校情、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同时积极推进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蓝课程”指国家基础课程和基于基础课程的拓展,国家基础课程是基石,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须不折不扣地开齐开足。

明确育人目标。基于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学校传统文化、生源结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确立了具有肖东一小特色的学生素养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首先是学会做人,旨在培养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规则、公平竞争的意识,有责任感和进取心,与人为善、善于沟通,会合作分享;其次是学会学习,旨在培养好学习、会学习的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再次是学会生活,旨在培养健康和谐的成长的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有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拥有两项兴趣爱好。

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原动力,我们从评价的导向性、评价的情感性、评价的发展性三方面开展评价制度的改革与探索,构建“和调”机制,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具体包括期末学科素养的个性评价、笑脸章评价、星级学生评价、百名特长生和“校园十佳”学生的评价等。

姚剧进校,实现孩子的艺术梦。姚剧是余姚的地方戏,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4年开始,学校致力于普及和推广地方传统艺术,让独具余姚地方特色的姚剧进入校园,使学校在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双管齐下,让姚剧浸润学生视听。学校搭建了“有声有色”的宣传平台,致力于打造“润物细无声”的浓郁的姚剧艺术氛围。充分利用“墙文化”的宣传作用,把姚剧活动照片、“姚剧特长生”照片挂满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冠军墙”上均是获奖和考入各类艺校的学生照片,师生所到之处皆姚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鼓舞、激励着学生,将姚剧传承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校本课程,让姚剧传承走向普及。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小学生学姚剧》,采用“赏-念-学-唱-演-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听、看、唱、学、奏等形式来感知姚剧的曲调、演唱特色和表演风格,让学生爱上戏曲、爱上姚剧以至爱上余姚,达到“爱吾乡、学吾艺”的目的。

社团活动、竞赛汇报释放姚剧活力。组建学生姚剧表演社团,在本校老师训练的同时,邀请市艺术剧院专家和优秀姚剧演员来校指导学生,抓训练,促提高。2011年,学校带着姚剧《双推磨》选段和姚剧表演《姚江水,长又长》两个节目,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化艺术节,均获得表演金奖;2015年,学校姚剧节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三套《快乐戏园》栏目在宁海的节目摄制……

桃李芬芳,特色教育喜结硕果。十年姚剧进校园,让众多师生受益其中,《小学生学姚剧》被评为“省非遗校本课程”一等奖和2013年省级非遗教材精品校本教材;先后有30位同学分别被杭州、宁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浙江绍剧团、浙江昆曲团等专业戏曲院校团体录取;2016年和2017年,我校学生连续两年获浙江省戏曲小梅花金奖,学校也荣获“首批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校园足球,放飞学生足球梦。早在2009年,在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之前,学校就克服种种困难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在2018年第四届校园足球文化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携手课程成长·放飞足球梦想”专题活动,相继开展了“文与画”“数学与足球”“音乐与足球”等课程整合活动,营造了足球进校园的良好氛围。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普及了足球运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除此之外,足球校本拓展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推动了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在校园足球运动中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学校三次荣获宁波市校园足球冠军,并先后被评为宁波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6年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车马炮兵”,讓学生结下象棋缘。2002年,学校把中国象棋教学作为兴趣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通过创编教材、构建课程、课堂普及、氛围营造、选拔棋手、训练提高、组织赛事等模式,扎实开展象棋普及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连续八年蝉联余姚市小学生象棋比赛男女冠军,多次获宁波市象棋比赛冠亚军,2018年获“宁波市首批象棋特色学校”称号。更让人欣慰的是,学生在下棋中学会了礼仪,学会了做人。

“教孩子六年,为孩子一生”“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展望未来,肖东一小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和怡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努力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李士炎

第4篇: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XX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加快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今后的五年中,学校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使学校早日成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

二、发展目标: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艺术课开展率100%。

2、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艺术课专任师资。

3、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大投入提高艺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艺术表现水平以及艺术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发展。

4、器乐进课堂,使每个毕业的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技能。

5、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社团活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学校艺术团队伍建设,发展艺术团队力量。

6、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学校艺术科研特色。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组织管理

1、进一步健全艺术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副校长挂帅,教导处专人具体负责。由总务处、工会、艺术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学校艺术教育领导班子。

2、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以上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艺术组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终有总结,做到年年有重点,件件抓落实。

3、创建艺术教育园地,学生美术、书法画廊,每两年一次的“艺术周”活动。

5、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艺术苗子,组成各类艺术社团,开展长期持久的辅导、训练,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

6、选拔艺术学科类的优秀教师,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和辅导水平,吸纳社会艺术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千名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力争有教师在教师基本功和评优课评比中得奖,至2015年有教师评为鹤壁市艺术教育教学能手或中学高级职称。

(二)教学工作

1、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配齐配好艺术学科教学设备,积极开展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电子课件。

2、艺术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改革艺术教学的结构、模式、方法和手段,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

3、通过各种途径或请有关艺术教学专家来校辅导或送音乐教师外出深造,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4、积极与学校德育、教学等渠道整合,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5、从三年级开始竖笛进课堂,利用社团小组培养尖子学生。

6、积极打造艺术特色学校教师队伍。

薛芳负责合唱队:从二至四年级招收队员(约60人)成立合唱班,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排好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节目进行训练参加各项比赛与演出活动。

冯老师负责绘画工作:(1)积极举行绘画比赛,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

(2)以绘画为主要内容,每年至少出好(六

一、国庆、元旦)三期宣传橱窗,更换好校园走廊学生绘画作品。

(3)成立校级绘画社团,开展长年持久的训练,注重队的层次和大小班的衔接工作,使之年年有人才、年年出成果。

冯老师负责书法:成立兴趣小组,积极与语文等条线整合,举办书法(铅笔、钢笔、毛笔)比赛,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为学校的画廊等环境设施提供资源,争取在区内拿到好的名次,整体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三)关注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艺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艺术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四)教学研究与艺术交流

1、积极开展艺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探索新课程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2、开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市内同行建立交流渠道。

(五)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1、建设2个音乐专用教室,配上多媒体设备;添置钢琴或电子钢琴(可移动使用);音乐曲库一套(磁带、影碟、光盘);舞蹈教室配置一套音响设备和空调2只;添置合唱排演室,各类音乐及社团小组器材配置达到省二类标准。

2、配备2间书画教室。

3、按照省二类标准配齐美术、书法教学器材。

第5篇: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安福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计划

(2015年秋--2016年春)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加快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今后的五年中,学校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使学校早日成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

二、发展目标: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艺术课开展率100%。

2、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艺术课专任师资。

3、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大投入提高艺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艺术表现水平以及艺术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发展。

4、器乐进课堂,使每个毕业的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技能。

5、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社团活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学校艺术团队伍建设,发展艺术团队力量。

6、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学校艺术科研特色。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组织管理

1、进一步健全艺术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副校长挂帅,教导处专人具体负责。

2、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以上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艺术组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终有总结,做到年年有重点,件件抓落实。

3、创建艺术教育园地,学生美术、书法画展。

4、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艺术苗子,组成各类艺术社团,开展长期持久的辅导、训练,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

5、选拔艺术学科类的优秀教师,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和辅导水平,吸纳社会艺术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各级专业培训。

(二)教学工作

1、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配齐配好艺术学科教学设备,积极开展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电子课件。

2、艺术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改革艺术教学的结构、模式、方法和手段,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

3、从三年级开始竖笛进课堂,利用社团小组培养尖子学生。

4、积极打造艺术特色学校教师队伍。

周礼老师负责音乐:从二至四年级招收队员(约60人)成立合唱班,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排好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节目进行训练参加各项比赛与演出活动。

宋宏梅老师负责绘画:(1)积极举行绘画比赛,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2)以绘画为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画展。

李华寅老师负责手工,组建手工兴趣小组,一年一度举办一次手工作品展。 肖海峰老师负责书法:成立兴趣小组,积极与语文等条线整合,举办书法(铅笔、钢笔、毛笔)比赛,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为学校的画廊等环境设施提供资源,整体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三)关注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艺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艺术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四)教学研究与艺术交流

1、积极探索新课程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2、开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市内同行建立交流渠道。

(五)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1、按照省二类标准配齐音乐、美术、书法教学器材。

2、需增设艺术教育器材:

美术教室增设:学生绘画与手工桌8张(大张),6400元,学生登40个,600元,简易画框(展示作品)大小50个,5000元。版画工具一套100元;静物3套300元;衬布10块200元;户外写生折叠画架画箱3套,1500元,单反相机一台,5000元,合计19100元。

音乐:木琴2个,竖笛25个,铃鼓10个,三角铁10个,吉他三把,合计3000元。

绘画:4K素描纸200张,100元;绘画铅笔50支50元;国画颜料10套,500元;水粉颜料10套,500元;排笔大小号5套300元; 36色油画棒10盒,300元;36色水彩笔5盒,100元;勾线笔20支,50元;简易折叠小桶30个,600元;合计2500元。

手工:剪纸手工工具材料(剪刀5把、4K蜡纸卡纸各20张、固体胶5支、刻刀2把)100元;篆刻刀具一套50元;泥工工具材料1套50元,大份橡皮泥2盒,40元;工具刀一把10元;钢尺一米、一尺各一把50元。合计300元。

书法与国画:四尺宣纸100张,300元;大小各号毛笔共30支,300元;墨汁10瓶,100元;笔架8个,200元;书画毡40张,800元;合计1600元。

总计:26500元

第6篇: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务实、进取、文明、博爱的拼搏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江阳区具有特色的学校。

二、办学目标:

1、精细化管理工程:

五年内把学校建设成精细化管理特色学校,制定完善精细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管理资料,建立精细化管理科研课题。用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成为江阳区有特色的学校。

2、学校特色工程:

根据我校实际,周永福和喻小春先生分别捐款40万和18万修建了两所爱心学校,在此感召下,争取在五年内把我校建成一所具有爱心特色的学校。

3、教学设备现代化工程:

(1)、五年内投资20万元增加计算机教室一间,学生计算机40台,建成校园局域网,实现与Internet网互联互通;

(2)、投资约7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一间;

(3)、投资20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4)、投资2万元,完善学校常规电教设备,购置教学软件。

4、危改工程:

五年内完成,对小学教学楼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照明、厕所、房顶屋面渗漏、门窗破损等,争取资金把原中学旧楼改成教师宿舍,把原教师旧宿舍撤除,建成大型运动场,成为绿色校园。对中心校小学部教学楼进行加固,修好保坎。

5、科研兴校工程:

实行科研兴校战略,按照新大纲、新课标要求,围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区级研究课题进行教育改革,一至六年级均开设英语,信息教育技术、健康教育等课程。

6、艺术教育工程:

发挥艺术教育办学特色,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加强课堂艺术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得以和谐发展。

7、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争取教师编制达到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好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技能培训的训练,建立奖励机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老师的教育工作能力,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0%,区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达50%。

三、保障措施

1、多渠道筹措资金,学校自筹一部分,上级筹备一部份,向教师借一部分。

2、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学校办学机制,加强五爱教育。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作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热爱学生作为天职。

4、加强常规管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5、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

第7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实施目标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通过教研组特色网站的建立,为教师、学生提供、充实教育信息资源。在实践反思总结中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做法和经验,由实验点逐步铺开。

7、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五、实施策略:立足学校,局部推进,总结经验,带动全体。

六、实施方案 基础性项目:

项目一: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1、校园信息化环境创设

●目标: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让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里。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生态品味。

●措施:

(1)以创建市信息化应用实验校为目标,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形象精心规划、整体布局、实践调整。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行动口号、会标、标语牌等视觉识别系统。利用学校的走廊文化,开设信息专廊。

(2)学校、班级、各部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电脑月、科技月、艺术月、体育月、读书月等活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校园主题文化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达成度:

(1)学校环境的显性布置。 (2)学校主题活动月展示。

2、完善学校信息化应用设施

●目标:通过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的推进信息化进程做好物质准备。 ●措施: (1)根据市教委对创建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硬件配备要求,在市、区教育局、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2)学校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阅览室、信息化专用工作室等网络设施,优化学校综合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评价、操作功能。

●达成度:信息化配备的升级。

项目二: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

●目标: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设立,为实验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措施:

(1)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召开学校信息化推进会议,了解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合理规划。

(2)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信息化管理为已任,分别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及反馈领域实施计算机管理,尤其是校务、教务、总务、档案、人事管理、学籍管理等,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达成度: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实效显性和相关的会议记录。

2、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

●目标:制度是实验持续的支撑,形成稳定的制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措施:

(1)修订和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房、网络、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信息化课题资料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和完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中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态度、能力等评价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表现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内化、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达成度:制度的公示和执行。 发展性项目:

项目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1、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目标: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强化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措施:

(1)

专家培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定期的邀请市、区教委建立的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应用能力培训等。(包括电子白板应用、电子杂志的设计、网站的建设等专业技术)

(2)

校本培训。校本自培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发挥她的优势,挖掘学校的资源,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3)

互助培训。其方式有两种①校外同伴互助培训。我校和科技中心携手开展网络互助培训尝试,共同发展,共同提高。②校内个人发展和同事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浏览,组室活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多种灵活多变的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探讨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教与学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自发的、不定期的、随机的、简洁、便利而又和谐的培训方式。

●达成度:

(1)教师信息化应用意识的提高,表现为日常的应用率上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比例上升。

(2)校本培训达到区先进水平。

(2)教师的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100%的教师能完成一般课件的制作和网上教学资源的筛选,20%的教师能完成较高质量的课件的制作,50%的教师会建立网站和个人博客。

2、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各种实践尝试,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措施:

(1)网络教研。两定两不定的活动设想。●定期、定人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讨活动●不定期不定人的监督常态课。全员开展网上说课、评课、反思,课堂实录,电子备课,教案探讨,远程教学等实践活动。

(2)学习网吧。以语文组为实验对象,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大连市教育资源库,结合学生实际,各年级语文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

知规律的网上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有配套年级段的课内课外的阅读资源,教师指导策略,练习设计,在线指导和交流,师生新资源的生成等内容。设立学生文学社,鼓励学生积累身边的阅读资源。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丰富和扩大学习资源。

(3)扩建图书馆。学校通过改建图书馆,不仅从空间上扩大学生的容量,而且从传统的图书馆以文本阅读为主延伸到电子阅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浏览信息的能力。同时以开放的形式固定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服务。

(4)构建校本教材。以美术组为实验对象,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课程的安排,以主题式的模块为具体内容研发e-book的电子阅览校本教材,突出学科特色。

(5)建设应用博客。通过教师建立博客群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发展的主体意识,积极而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习惯,使教师在释放真实情感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凸显教师的个性成长和专业发展。①组织教师学习在公共网站建立博客的专业技术。②发动部分优秀教师带头作用,在公共网站注册,发布和应用。试点建立10个博客。③总结推广应用经验,以师徒带队,以强带弱的方式逐步推开。

●达成度:

措施(1)每位教师每学期的课堂实践课不少于一节。每节网上课堂实录课必须有相关教师的网上评课。

措施(2)学习吧内各项资源的量化。又因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不能上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电子阅览课。通过实践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学生的文学作品得到认可。

措施(3)电子图书室的有效利用,开放时间保障。

措施(4)生成 e-book5本.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内外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措施(5)教研组的功能在网站的运行中显示,教研组活动信息化,讨论区热烈化,反思区深刻化,资源区丰富。

措施(6):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人建立自己的博客,并不定时的更新。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推动学校数字化建设进程。

●目标:科研引领,实践论证。以校为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措施:

(1)以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为基础,以学校各部门自身的特点为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科研,确定科研重点,确立研究课题。

(2)召开科研规划会议,诊断各个教研组的薄弱之处和触及良好的发展之处,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切实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3)形成多级别课题研究局面,校级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区级重点课题。 达成度:

1、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4个,50%的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1-2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各个教研组的课题申报成功和课题结题成果显现。

4、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目标:通过人文性的关怀,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团队,使电子荣誉手册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加速度。

●措施:

(1)建立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制度。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资料包,制作个性化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3)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交互平台,做个体心理案例。 ●达成度:

(1)电子荣誉手册的制作与展示,也是对教师的评价之一。

(2)心理交互平台的使用,促使教师健康向上心理的形成,为学校凝聚力工程的建设起到辅助作用。

项目四: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优化千山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目标:通过以千山德育环境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校德育主动跟进网络、引导教师主动融入网络,引导学生感悟网络生活,思考人生,较好的实现德育对学生网络道德生活引导。从而形成学校民主型、智能型、素质型、情感型、开拓型的千山德育环境。

●措施:

(1)借德育网站建“千山德育环境文化”交流板块。 板块内容分为

校域环境文化:图书馆、综合展示室;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整理归纳历年走廊文化相关资料,形成校本民族精神教育电子书。

班级环境文化: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专题,以介绍城市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示相关资料,形成班级特色文化长廊。

(2)学校设立网络信箱,开展网上师生对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试。 准备期:调查活动准备、学生基本电脑技能准备、训练五六年级每个学生申请一个免费个人邮箱、网络道德及安全教育准备。

活动期:

心理健康负责老师设计专门主题网页,内容可以包括“我的心声”“老师对你说”“如果我是你”等栏目。

鼓励学生应用互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把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网络信箱提问或倾诉。

教师把学生的信件进行分类整理,认真总结学生在信件中集中反应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心里动态规律,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根据回复的信件,编成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小册子。

(3)开展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校园网络学习成果展示,激活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以大队部研究“网络学习成果竞赛”操作方案,由中队为单位开展动员,学校提供计算机网络设备,成立由教师、家长、学生等成员为主的评委会,参加同学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和研究自己的课题。

(4)开通以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社工为主要成员的“千山阳光空间”形成三位一体网络互动空间。

●达成度: (1)学生: ①普及:五年级以上学生能基本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进行word、powerpoint的操作。能基本具有搜索浏览能力,能运用邮件形式与“网络信箱”进行沟通。②提高:“E”网络社 10%的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些图像处理、声音软件。能具有一定的整理及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2)班级:结合班级环境文化制作以城市风貌为内容的班级特色教育长廊。 (3)学校:

①结合“小榜样伴我成长活动”建立“网络”化德育课堂资源库。 ②完善“网站”、“班级网页”的制作及运用。

③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小榜样阳光空间”。

七、近期目标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校长、副校长);处室级(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学科级(教研组长)。

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 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 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 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课堂的模式。

3、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创作活动,收集学生作品

4、教育科研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科研活动,深化教育改革。

总之,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把学校信息化工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来抓,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八、中长期发展目标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为目标,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以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为前提,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继续建立与信息化工作相关的学科专题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期初做好教师电脑使用调配工作;信息组内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建设与硬件维护,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使之更好地与教育局校园管理系统接轨。

有计划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按计划,力争期初完成电子备课室的硬件配备工作,使之能更好地投入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计算机进行淘汰与调配,解决目前学校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 积极发挥网站作用,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保障教室多媒体、网上报修等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畅通,使教育现代化信息“窗口”正常开放;

2.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使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专用教室,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3. 举办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认真组织教师、网管参加各级信息化技能培训、整合研修班活动;

4. 有效管理太仓教育博客群中我校教师教育Blog群等形式的网络互动平台,力争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研讨,更广泛地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5. 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期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任务;

6. 做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辅导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7. 继续推进绿色教学环境的实施,大力扶植、推广、提高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8. 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三、进一步加强年轻班主任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新进教师及青年班主任,将在新学期初接受学籍信息收录、校校通管理平台、教学课件制作、excel制表等信息化技能的常规培训,以使新班主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维护及使用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四、组织开展网络课件制作及说课竞赛。

比赛旨在提高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该项比赛采用教师自评、教研组初评推荐、教务处复评、校内说课决赛的流程全面展开;所有优秀课件学校将颁发获奖证书,并在学校考核中给予加分;获奖作品将推荐至全国、省、市电教馆采参加评比。

五、聚焦课堂,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高效性。 在逐步提高学校整合课的普及率的基础上,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层次。通过实践,进一步引导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探索与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质量,合理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将继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以课题研究和专题活动为主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教科室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论证、开题及过程管理工作。

七、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

九、推进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崇明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

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区进修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的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 一方面利用好大连市教育资源库和县课程研修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网络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甘井子区教育网”这一网络研修平台和学校网站的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区、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具体安排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姜龙梅

组 员:王明胜 董全仁 工作小组组长:宋海平

组 员:宋海平及各年级、各学科组长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甘井子教师进修学校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由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实验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1、学校项目活动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激励本校人员积极参加项目活动所发放的款项。

2、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奖励基金。该基金主要对在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第8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五寨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化的快车道上,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革,充分掌握新技术,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化下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应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科研合作,信息技术所运用的各种设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几代新人的长远大计,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校信息化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大部分教师虽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学业绩,但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认识比较模糊。

2.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确立发挥各种教育媒体作用的观念。对教育媒体如何跟课堂教学和教室环境设计三者相适应的研究相当肤浅。

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导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缺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

2.适用于校园辅助教育的软件资源太少,软件建设思路不明,课件制作问题上认识有偏差,受上级各种评比活动的导向影响较大。 3.骨干学科带头人对信息技术指导和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带动应用的开展。

3.信息设备不足,无法发挥应有功能,仅仅只有四台办公电脑。 4.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政策没跟上。

二、发展目标:

第一,推广应用视听传播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教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第二,推广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

第三,加快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四,建立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施策略:

在组织、技术层面上,实施策略要点如下:

1.教学结构策略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必须掌握教学开发系统设计即6个教学策略过程的设计。(1)教学准备策略,(2)教学组织策略,(3)教学指导策略,(4)教学管理策略,(5)教学资源开发策略,(6)教学评价策略;要求把课堂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这6个策略进行设计。

2.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要考虑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根据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可以从光盘和网络上搜集或下载资源,创造出功能齐全,适合师生学习和使用简便易行的多媒体网络创作编辑系统。

3、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1)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利用网络,浏览下载各种教育资源,供广大师生共享;利用图灵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实现个性化教学;利用虚拟化教育环境开展自主的合作伙伴方式学习;利用电子文档支持实现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评价。不是只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良好的条件。

(3)注重应用的创新与突破:

教师要以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克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追求教学电子化,资源数字化。今后应用的重点要从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辅助课件制作,逐步转移到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传递教学的途径、虚拟现实、集成技术等方面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组织教师培训:

随着网络的健全,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应用平台的成熟,对交流课件、教学资源积累的需求量上升,对教师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学校要配合、组织好更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如何运用网络组织教学。

(5)开展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

今后要安排一批骨干教师先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借鉴一些新的理念,调整思路、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内涵,更好发挥对教改的组织指导作用。 (6)加强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科研工作:

加快校本教研课题的立项,并就已立项的科研专题进行教研。引导广大师生在各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建设具有学习管理化的网络平台

(1)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校内局域网与外网的互连,为信息交流和教研合作,为学校快速获得最新教学成果及技术合作的信息创造良好的通道。

(2)务求实用、经济、高速、可靠、安全,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将计算机引入教学、教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3)在财力可及的情况下建立远程教育系统。

四、组织领导与管理

教育信息化管理与领导:

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各相关负责人组成。2.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筹措经费,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工作,检查、评估、督促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3.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教研组,指导学校教育技术工作。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价指标

评价是工作反馈调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之一,通过自评、互评和机构认定,可以及时调节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益。

评价的内容有:

1.教学环境设计评价。2.资源建设评价。3.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4.工作落实评价。5.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

都匀市五寨小学

第9篇:**学校教育发展思路

12345工作总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针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挑战 ,我们审时度势 , 开拓创新 , 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我校教育发展的12345工作总思路,1指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这一目标;2指推进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两项举措; 3指成三大愿景,生活的家园、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4指四大特色,花儿朵朵开校园主题文化特色,亮行亮心德育特色,微课题教研特色,高效课堂教改特色;5指五大工程,名生工程,名师工程,帮扶工程,联通工程,青蓝工程。

- 1 -

上一篇:初一英语上册期中考试下一篇:某镇纪委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