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探秘电脑硬件维修项目化教学的魅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硬件维修领域逐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了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但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以项目化教学法在电脑硬件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探索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能够促进电脑硬件维修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项目化教学;电脑硬件维修

《电脑硬件维修》课程是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该类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我都从事电脑硬件维修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收获的教学成效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同学都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导致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兴趣不高,实训效果不佳。对此,我将项目化教学引入到《电脑硬件维修》课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项目化教学法在《电脑硬件维修》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效率提高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将课程项目化,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而每一个项目的开展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收获,而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教师转变成为了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逐步形成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增强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程的兴趣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满堂灌以及填鸭式的方法对学生开展理论性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升,使得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处境,以至于学生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无法提高,学习成效不显著。而项目化教学法能够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赖项目任务的实施,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机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动手实践,着重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训中摸索和学习是项目化教学法的最大特点,而《电脑硬件维修》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加倾向于实践技能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因此,这就要求《电脑硬件维修》课程中必须要加大项目化教学的应用。项目化教学可以将《电脑硬件维修》课程的各个理论知识点划分为一个个操作性强的实践项目,学生要想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课程的重难点。

二、项目化教学法在电脑硬件维修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注重角色转换,把握项目模块设计

在项目模块化设计中,教师应当积极对实训导向性、问题导向性以及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岗位对人才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强化计算机维修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这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求[1]。在项目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构建与岗位工作相似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电脑硬件维修课堂实训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从以往传统的课堂主导者逐步向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进行转换。而对于电脑硬件维修项目情境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设置“现实情境”——拟定“现实问题”——准备答案——搜集项目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使用的资料——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对项目教学进行评估。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够突破以往传统课堂中章节式体系教学,将电脑硬件维修课程的特点与实际的维修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来设计项目。

(二)重视任务引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项目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引领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来推进教学活动。小组协作主要是应用于计算机拆装、计算机元器件測试以及计算机各单元电路检测维修等项目任务中。小组成员4人为宜,并选出一名组长全权负责项目活动,包括组员任务的分配、各项事务的协调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对此,我会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充分借鉴企业实际环境对校内实训进行布置,利用工学结合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项目的需求,将现场示范、案例分析、项目驱动以及任务驱动、探究性教学等方式穿插起来[2]。同时,根据项目内容制定相应的实训计划和实训目标,每个项目既包含有能力实训、知识教学,也包含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应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发展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还应当以计算机行业的职业标准去管理和要求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岗位,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当一个项目结束后,我还会要求学生撰写项目实训报告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加强岗位任务,基于实训过程

电脑硬件维修领域的岗位工作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识别与安装、计算机硬件故障排查与处理、计算机软件安装、计算机软件故障排查与处理等。为了确保项目实训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该领域的发展定位,强化核心技能训练。而对于项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充分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岗位在实际操作中对人员技能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岗位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合理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将典型的岗位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并以此为背景,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破除以往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大胆创新,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环环相扣,强化知识的延续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层层实训落实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3]。例如,开展电脑硬件故障排查内容实训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电脑机箱电源故障——开关跳线故障——内存条故障——CMOS故障—关键点电压检测,学生在根据这条主线进行故障排查时,必须按照此顺序逐一解决,否则电脑将无法正常启动,这些知识内容并不是在同一个章节中出现,但是,通过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大胆的进行知识技能跳跃合成,将有关联的内容进行串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脑维修技术。

(四)及时开展项目评价,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在项目化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自评与总评两种方式。自评就是说在项目实施结束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汇报该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对本次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由每个小组成员分别叙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总评就是指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连同组长和学生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总评是项目评价的关键关节,主要包含项目设计是否合理,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完成项目的程度等方面。同时,项目评价一定要科学严格合理,只有正确的对当前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才能为后面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项目化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电脑硬件维修》课程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是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谭建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2):204-205.

[2]袁立东.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21):321-321.

[3]成亚玲,徐运标,张敏.混合学习视域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开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2):88-92.

作者:张梦辰

第2篇:探秘杨凌创新农业

图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远景。

在中国的农业版图上,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块高地,陕西杨凌,格外亮眼。

自1997年成立至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块只有135平方公里的土地,累计建成涉及小麦新品种培育、兽用生物制品、果蔬深加工、饲料工程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6个,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93项,其中,获得4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专利申请量达8801项,共授权专利3935项;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30多万人;在全国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00多个,年示范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推广效益达230亿元;累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3个农业国际合作平台……

“杨凌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进行的‘试点’,探索了一条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在近日国新办就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及杨凌示范區,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这样介绍,“正因为杨凌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试点变成了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

高校有创新,地方有活力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杨凌就是农业科技的“代名词”,其最大的优势就来自这里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学家群体。据了解,杨凌是我国目前高职称、高学历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一半人口都有大学学历和高级职称。

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一样,杨凌示范区“起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者是中国农林领域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坐落在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低调而隐秘的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校8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农村,在与土地最近的地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该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仅2019年农高会,该校就展出了160项最新成果,其中新品种79项,新技术81项。

牛校必有牛人。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第一站便来到了“牛人”昝林森牵头成立的“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秦川牛因主产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是中国黄牛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被誉为“国之瑰宝”。昝林森教授自1992年起开始从事秦川牛的肉用选育改良研究,尝试以产业开发促保种,在保种基础上再育种,培育出一个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筛选了3个优势杂交组合,其生长速度、屠宰率和净肉率均较秦川牛原种提高了25%以上。他率领的秦川牛肉牛育种研究团队,也因此成为了国内该领域内响当当的“牛”团队。

“昝老师非常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科研要面向生产解决实际问题,他常说,我们不能‘在实验室养牛’、只会发论文,要努力做面向生产实际的全才。”在接受《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赵春平介绍道,昝林森教授不仅自己经常下乡调研开展技术服务,还要求团队成员在全国10多个基地轮流蹲点调研。“前不久,我们与宁夏海原县政府、华润集团三方共建的海原县肉牛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和西海固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刚刚揭牌,其目的就是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良种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和优质肉牛供港基地,积极创建全产业链开发扶贫新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缺“牛”人,更不缺“牛专业”。“葡萄美酒夜光杯”,亚洲第一家葡萄酒学院便坐落在此。据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沈忠勋介绍,我国原本是没有葡萄和葡萄酒学科的,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深耕葡萄酒专业,不仅在1985年创办了“葡萄栽培与酿酒”专科,还在1994年成立了亚洲第一所专门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研究的学院。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功能。”沈忠勋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近些年,该学院不仅培养了近3000名的本专科生、400多名硕博士,还推出了我国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和全国建有葡萄酒专业的22所高校组建了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联盟。“人才的摇篮、技术的源泉、产业的支点、文化的平台,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目标。”

让“土农民”变身“土专家”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在“未来谁种地”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时候,杨凌已悄然在全国率先探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

“为什么这个大棚一点都不闷热?它的温度、湿度能保证吗?”

“这些黑色管道是做什么用的?”

2019年12月13日,《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走访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恰逢一批来自甘肃的学员开班学习,在一座草莓大棚里,园长郭娟茹被学员们围在最中间,面对大伙儿抛来“连珠炮”般的问题,有些应接不暇。

依托高校 杨凌示范区“起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据郭娟茹介绍,该园区于2016年正式建成,是由5家合作社投资建设、示范区农业部门进行项目支持的合作联社,集生产种植、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休闲观光等于一体,园区总占地面积500亩,由“一心三区”构成。“一心”即管理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中部位置,是整个园区的生产管理与仓储销售中心。“三区”指生产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及配套工程区。其中,设施种植区是园区的核心区,规划建设85栋现代化日光温室,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集中展示区与高效生产。郭娟茹说:“园区主要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运用栽培新模式,为农户作示范,农户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栽培的新品种和栽培模式。同时,园区聘请了20多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组成专家团队,从设施建设,种植、作务、管理、经营全过程指导,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与常见的大棚不同,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的塑料大棚宽敞明亮、一点也不闷热,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郭娟茹对此解释道,“我们采用的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建明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的新型大跨度双拱双膜大棚。过去用传统拱棚种植,由于跨度小、高度低,既没法进行机械生产,也不适合搞旅游采摘。现在采用的这种新型大棚,一方面升温快,可以帮助蔬果提前1个月上市;另一方面由于跨度大,便于机械化操作,也方便游客进行采摘。更难得的是,采用这种大棚,成本可以降低20%—40%,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种植面积增加1倍以上。”

在郭娟茹看来,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实现了双赢效果,一方面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了落地转化的“试验田”,可以就地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充分体现农业创新成果的优越性,激发农民接受和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培养的很多学员都在杨凌开了公司,安家落户。” 郭娟茹自豪地告诉记者,几年下来,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基地边打工边学技术的农民少说也有10万人,延安、汉中、安康等地市,貴州、宁夏、甘肃、广西、河南等20多个省区的农民慕名而来,累计带动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外地自主创业者150多人,开设田间课堂累计培训达1520多人次。

其实,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只是杨凌探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杨凌示范区统合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培训(实训)基地、涉农龙头企业、法人科技特派员及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培训资源,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面向旱区持续开展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仅2018年全年就开展了培训673场次,培训农民61219人次,足迹遍布山西、甘肃、云南、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5万余人次。

科创中心开启科研转化升级版

“科研成果不应被束之高阁,将其用之于民、用之于市场才能实现应用科学研究的价值。”这是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副局长王博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农民现代化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图为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

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直追发达国家水平,一直都是外界点赞杨凌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杨凌对此并未自满而停止不前。杨凌究竟还有多少科研成果可以被产业化?农技示范推广基地模式还能有多远?如何将更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留下来?从事多年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广工作多年,他对于杨凌的未来依然存有诸多疑问和困惑。

在王博文看来,限制杨凌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此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大多数科研人员缺乏商业化、产业化运作能力,三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比较困难。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杨凌做出了新选择——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涉农科创中心。王博文对此充满期待,据他介绍,2018年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下文简称《批复》)下发,《批复》指出,杨凌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持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在杨凌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杨凌示范区依托区域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为全面贯彻落实《批复》精神,调动中科院系统及其他国内外涉农高校院所在杨凌示范区进行科技成果研发与转移转化科技的积极性,推动区内两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承担打造“未来农业策源地、创新创业栖息地、龙头企业铺路石、高度要素聚合池、创新生态试验田”等重要任务,杨凌示范区科创中心应运而生。

随着这一项目的逐步推进,王博文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杨凌示范区科创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按照规划,杨凌示范区科创中心,一要把高端农业研发平台聚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项目“一站式”服务以及科技企业孵化聚集在科技成果创新与孵化转化区,通过“研发—孵化—交易”的创新转化模式,不断为成果推广、产业化和科技创业提供“源头活水”;二要把电子商务、无人机植保、土壤检测与修复、测土配方、植物装饰、农产品溯源、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标准、技术评估等新型涉农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到“科技服务业”创业街区,打造全国“涉农科技服务业”特色鲜明的创业街区与标杆聚集区;三要把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银行、风险投资公司、法律、财务、科技咨询、成果交易等多种双创服务机构集中到专业服务与配套服务区,为入驻机构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政策、管理、培训、信息等咨询服务,提供专业代理、技术合同认定、认证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以及融资担保风投等金融服务;四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汇集区作为培育孵化农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农业工艺美术产业、农耕文化数字创意产业、三农影视制作产业等具有农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孵化基地,为入驻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专业人才交流培训指导、创业团队组建、新作品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同时开展上合组织和丝路农业文化艺术品展示与交易等活动,定期举办涉农文创产品展示与交易活动。

“我们只要一种企业,就是涉农科技服务业。”王博文透露,未来3年,杨凌科创中心将设立10亿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其中,2019年新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00家,预计未来3年累计招引培育科技服务机构与科技服务业企业 50家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牵头成立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服务业联盟,培育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面向国内外输出的“杨凌科服”品牌。

作者:刘彦华 靳晶

第3篇:昆虫世界的诗意探秘

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

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1915年,将一生奉献给昆虫研究的学者法布尔逝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他在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表,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表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而是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響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不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作者简介

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博物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科学界的诗人”。他一生留下多部学术论著,还写下许多诗歌,还编写过化学和物理的课本,但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是《昆虫记》。

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让-亨利·法布尔发表作品中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一部,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

作者:刘莹莹

第4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以及知名度较高的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2、列举家乡特色的民俗活动。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民俗。

4、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 教学重点

l、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以及学生所熟知的家乡的民俗民风。

2、了解更多家乡的民俗,以及它们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3、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 教学难点

对家乡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的探究。 教学准备

l、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民俗活动的声像、文字、图片资料。

2、准备模拟民俗活动的相关用具。

3、走访身边老人,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

教学方法

调查法、询问法、查找资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课 型 活动课型 教学活动及过程

导入: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我们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有什么来历,又是这样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

活动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

1、教师导人:大家都喜欢过年,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2、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师生共同归纳当地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明确这些习俗是传统的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3、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民俗的秘密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 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

(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年末的最后一天就出来害人。后来,有一位神仙告诉人们,这种怪兽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每年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帖红春联,

燃放爆竹,为的是驱逐“年”兽。以后流传下来,就有了过年贴春联、放爆竹的习惯。)

2、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 教给学生制订探秘方案的方法。 A、确定探秘的目的;

B、寻找探秘的方式:调查、询问他人,上网,查阅图书资料; 武山的旋鼓

旋鼓,民间俗称“羊皮鼓”,也称扇鼓,是流行于武山滩歌、龙台、龙泉一带的汉族民间的舞蹈。旧时,民间在祭祀、酬神、赛社、祈雨等场合,由祈神祭祀的专业人员演出,在敲击旋鼓的同时,还演唱祈神曲子。当地把这种表演旋鼓、祈神的专业人员叫“司公子”。后来,逐渐演变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多在端午节演出。

武山的旋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代时代,武山境内森林茂密,水草肥美,各种飞禽走兽很多,才狼等凶猛的野兽时常威胁人畜的安全。相传,强悍的先民为了驱赶和减少凶残的狼群,在每四五月狼崽患天花的时节敲响旋鼓,以使狼崽受震而亡。因为狼崽出天花时,最怕收到震动。聪明的先民们自发现这一规律后,就在四五间,数十人手持旋鼓,边舞边敲,铿锵的鼓声使野狼大为减少。武山的旋鼓表演阵容庞大,场面壮观,粗犷豪放,充分显示了西部地区独有的强劲气势,展露出西北汉子的彪悍。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槌,或打鼓面,或敲鼓边,边敲边跑,边跑边舞,鼓点有规律的落在鼓面上。使人如痴痴醉、心动如潮。鼓点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如雨点般轻敲,时而茹雷鸣般狂野。舞者们的舞蹈动作粗犷张扬,旋转自如,步伐整齐;队列聚合开张,纵横穿插,时而如春风杨柳,轻盈灵动;时而像彩云过路,遮天蔽日;时而又像雷霆海啸,地动山摇;时而如百花争艳,层层叠龙,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优美舞姿和五花八门的套路。

套路的击鼓声点、节拍和步伐各有不同,交替互换,侧身、跨步、横奔,交换位置,队列穿插起伏不定,犹如巨龙翻腾形成“二龙戏珠”、“山路十八弯”、“韩信点兵”、“八门套九里”、“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双凤朝阳”等套路。随着鼓点的节奏,队伍还排出“国泰民安”、“贺太平”、“丰收”、“风调雨顺”等字样。动作、步伐环环相扣,紧密有序。

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我们当地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活动。

当地汉族丧葬风俗

武山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处于东经104度53分,北纬34度44分,他的的西部和北部与定西市相邻,南部与陇南市接壤,历史悠久。南北朝宇文泰、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

汗都曾在此用兵。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积淀,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武山汉族的丧葬风俗就呈现出了这一特点,许多仪式都尊儒家的礼仪,与一般的中原葬仪相近。

我国虽民族众多,葬式繁复,但其中从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土葬。在《大明律》和《大清律》中都禁止火葬,这让土葬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武山地区也通行土葬,1981年开始,在汉族干部和职工中推行火葬。现时,城中人开始实行火葬,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盛行土葬。由于火葬历史较短,全部在殡仪馆、火葬厂进行,葬仪比较现代、简单,因此,本文考察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土葬传统。

丧葬礼仪,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葬前礼仪,第二阶段是埋葬礼仪,最后阶段是葬后礼仪。下面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考察武山地区汉族的土葬风俗。

葬前礼仪

葬前礼仪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礼俗活动,这是整个丧葬中最重要、最繁复的一环,也是最能体现丧葬文化的一环。

招魂:死者亡故之前,家属应给其穿好衣服,同时静侯其归天。死者一旦死亡,应立刻打开门窗,一说是要放死者的灵魂出去,一说是要招死者的魂魄归来,总之,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出入。

停丧:死者亡故,抬置地上,面蒙白纸,供饭烧纸,称为“倒头饭”“倒头纸”。死者为男性,称“正寝”,女性称“内寝”。同时,布置灵堂,设灵牌,挂孝幢及白对联,灵牌前点香火、冥钱,供献馍、献饭、献碟、献果,桌下放烧化冥钱的瓦盆及白酒。

报丧:男性死后需通知舅家,女性死后需通知娘家,称为“请娘舅”。贴讣告、纸筒于门外,上书死者生卒年月日、出殡日期及坟地,称为“出门告”(有的不出门告,仅贴白纸于门,表示报丧。)。

成服:一称带孝。依继承和亲属关系,分别成服。清代,分“五服”,即“斩衰”(以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带孝三年。)、“齐衰”(以粗麻布做,缉边。带孝一年。)、“大功”(用熟麻布做。带孝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做。带孝五个月。)和“缌麻”(以细麻布做。带孝三个月。)。玄孙、堂曾孙、女婿以上皆有服。子或承重孙穿白布长孝衫,戴麻冠;孙、侄穿短孝衫,戴白布孝帽;曾孙不穿孝衫,孝帽上缀红布。成服者均称为“孝子”。民国至今,服制有所变化,已不甚严格,堂兄弟以下多不服孝。现时,带孝范围多在直系亲属,麻冠已不多见。

开吊:一般好友送纸;邻居和本族亲属送馒头及纸,称为“白祭”;死者娘舅家及女婿送祭羊;有的女婿、外甥加送纸扎房屋、器皿等,称为“送灵”。现时,前来祭吊者多奉赙金,也可送挽联、花圈。祭吊者进大门后,有代劳者在前引路,左厢吹鼓手奏哀乐,执哭丧棒跪于灵堂门外两边的孝子动哭声。祭吊者在灵前叩头、上香、烧冥纸。冥纸烧在瓦盆内,浇白酒。祭吊完毕,祭吊者向孝子作揖致意,以示安慰,孝子叩头还礼,表示感谢,哀乐止,哭声毕。如此反复,孝子往往难耐其苦。

选茔:旧时,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坟茔,请村中三姓人(三个彼此不同姓,也与死者不同姓的人。)掘墓穴(一说是请“全命人”掘墓,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者称“全命人”。)。墓穴形制有“明坑”(竖井,深两米左右。)和“攒堂”(竖井下挖停放棺木的横穴。)两种,以“攒堂”采用普遍。农业合作化后,风水先生大多停止活动,80年代后又重操旧业,收入颇丰。一般人家仅留坟堆,近年有立墓碑者。

棺椁:棺材木制,取材依贫富而论。棺木多为红色,并绘制花纹、图案。有棺无椁。 “出纸”、“游庙”:殷实之家,往往给死者多备“纸活”,以示对老人的孝敬。“出纸”仪式即是将所有“纸活”在停尸期间游行展示。“出纸”的队伍往往有上百人,由阴阳先生率领,“孝子”、“孝孙”以及其它亲友等按男女长幼、本家外戚的顺序沿预定路线行进。“游庙”是指在“出纸”的过程中,去本村的神庙拜祭。武山地区的神庙所供多是道家

神灵,个别近年新建的也供观音,释道同堂倒也相安无事。道家诸神最常供王灵官和赵公明。在“出纸”、“游庙”的过程中,仪礼十分繁复,且不同的阴阳先生有不同的程式。在整个过程中阴阳先生是主角,其风范气度神圣肃穆,往往传为美谈。对孝子则有许多要求,比如必须弯着腰走路、不能洗脸刷牙、鞋不能穿好须拖着走、执哭丧棒拄地而行等等,都是为了显示悲痛之情的。另外,还有许多其它仪式让孝子苦不堪言。近年来,这些礼数逐渐放宽,孝子也不需受太多苦楚。

“接亡”、“送亡”:停丧一般为三日,第一日晚要进行“接忘”的仪式,第二日晚则是“送亡”。“接亡”意为迎接死者亡灵回家,阴阳先生主持,基本也是游走,队伍走出家门不远即可,仪程繁复。“送亡”是送死者亡灵去阴间,这时要“放灯”,即在队伍两边点燃木屑与油的混合物。在乡间的夜晚,小路两侧灯火点点、齐整有序,蔚为壮观。据说鬼嗜油,“放灯”是为了贿赂野鬼,让其不要在去阴间的路上纠缠死者。“领羊”: “领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在停丧第三日晚进行。众人围跪一圈,置一羊羔在中央,然后阴阳先生请死者亡灵附身羊羔,如果死者已无所遗憾,则羊羔摇头摆尾、抖动全身。一人询问,往往历数死者遗憾之事和后辈之不肖后,羊羔仍不为所动。不得已处,以水淋羊,则羊羔摇头摆尾、抖动全身,此时众人大动哭声。

埋葬礼仪

三日停丧的繁复礼仪之后,进入埋葬活动。埋葬礼仪是埋葬死者的过程中以及此后三天内的一些礼俗,是整个丧葬礼仪中最为庄重、严肃的部分。

入殓:在出殡前进行。尸体仰卧,棺内放一瓷罐,内盛饭肴,称为“粮饭罐”、“饱食罐”。陪葬物多为死者生前喜好之物。大多都陪葬书籍,以期后代多出读书之人。

出殡:老丧多早晨,少丧在下午。出殡前,送葬人吃“送丧饭”,所谓“空腹不送丧”。棺上架一雄鸡,称为“架殃鸡”。长子或承重孙执幡前导,其余“孝子”男左女右执绋,称为“扯牵”。中途不歇。至墓地,饶穴一周,称为“画地为宅”。

下葬:尸棺下入横穴,土坯封“攒堂”门,留一小孔,将点燃的纸从小孔扔进“攒堂”,然后封死小孔。死者娘舅家及儿孙各抛土三锹,然后掩埋起堆。

烧“纸活”:下葬完毕,将所有“纸活”集中焚烧,让死者在阴间享用。

“跨火”:送丧归家,需在门外洗手洗脸并跨过一火堆(据《中华风情大观》,常熟也有“跨火”的习俗。),方能进门。孝衣、孝帽拆开洗净,留做它用。

“攒山”:下葬后第三日,“孝子”齐赴墓地,修补坟堆,称为“攒山”。 葬后礼仪

葬后礼仪指整个丧葬活动结束后,死者家属仍需进行的部分。主要包括扫墓(武山称为“上坟”。)和守孝两个环节。

服孝:三年之丧是古礼,“丁忧守制”、“夺情起复”之说古已有之,武山还大致保留,但已不甚严格。简单的说,孝子一年内不能酗酒,不行娱乐,不能进别人家门(据说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晦气。)。三年内不能结婚(因特殊情况须在三年中结婚的孝子在葬前和埋葬时不带孝,只在臂上缠黑纱。但在一年内一般不能结婚。这是一般的情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武山地区各地之间情况竟都有所不同。)。

“烧七”:从死者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为一个祭奠的日程,叫做“烧七”。“烧七”共四十九天,由“头七”直至“停七”,“孝子”都要去墓地烧纸、上香。

“烧百期”:即在死者死亡百日之际,须到墓地祭奠。

“烧头年纸”:死者亡故一年后,要举行家祭,无一定的礼仪,此后孝子的行为逐渐放宽。

“烧三年纸”:三年除服之期,又要宴请宾客,此后一切恢复正常。 丧葬风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明现象,其中蕴籍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既显示了人

类生死的神秘,又浓缩了人类悠久的文明,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心态,还以相当的制度化形式同化和保持了不同文明的异质因素,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维护。在各种民族风俗中,丧葬风俗之所以能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持久不衰,变化至为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反映和刻画了人们最深刻、最内在的文化性特征。

丧葬风俗的“历史惰性”在武山有很突出的体现,“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现时国家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保护土地资源,但在农村仍盛行土葬和一大套的葬仪,而相对受过较高教育的城市中人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计地寻求土葬。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斥为愚昧迷信了之。死亡是神秘的,人永远无法超越死亡,面对与死亡相关的事,人更愿意服从传统。要移风易俗,尤其是要改变丧葬风俗是很不容易的,在这里,教化胜于强制,而教化也要有一个过程。

小结本课:(师生共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家乡过年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吃饺子的习俗;探究了正月十五猜灯谜、吃元宵、耍社火的习俗;还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及我们当地汉族的丧葬风俗,旋鼓。大家下去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去深入了解我们当地的民俗。

教学反思

第5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肃北县县城小学

范菊英

教学内容:未来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家乡民俗探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3. 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 。 教学重点: 1. 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 。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共有56个民族,对于汉族中的传统节日都能知道,也能说一些民风民俗,但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就不太了解。 教学准备

1. 师生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具备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3. 4. 了解身边的迷信活动 为解开迷信的外衣准备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个民族?这些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相同吗?为什么?(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正因为这些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的地域,就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 (2) 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呢?这些民族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2.大家都喜欢过年,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3.(课件展示春节的热闹场面)同学们,大家最喜欢的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走入欢快的春节吧﹗请学生欣赏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春节是如此多姿多彩。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谈谈感受。

(师动情总结:合家团聚仍是人们过年的首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课件展示其他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引导观看,了解其它传统节日。

(1)从这些家乡习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喜欢那些习俗,为什么? (3)你认为那些习俗应该抵制

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家乡的习俗有了了解,体会了他们的丰富多彩,认清了一些陈旧习俗对人们的不利影响,坚决抵制。 活动二:探索民俗秘密 1. 的?

2. 教师引导质疑:那么,为什么有这些习俗?他们是怎么形成让学生说说各自收集的家乡习俗来历的有关资料

① 讲一讲春节“年”的传说;②谈一谈春节的经历;„„ 3. 让学生说说各自收集的家乡习俗的方法以及收获感受。

教师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习俗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他们有着各自的方式,更有着不同的含义。(大家了解了民俗产生的原因,明确了各种习俗的含义,体会到民俗与家乡人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的民间习俗中,也有一些民间习俗是完全的迷信活动,对于这些迷信活动的习俗,我们要坚决抵制。板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活动三;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1. 课件展示;现实中的一些迷信现象,引导观看,认清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质。从思想上痛恨迷信,抵制迷信。

2. 质。

3. 4. 5. 学生表演:将自己了解的迷信手段当场表演。 师生共同总结: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写一份“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全社揭开迷信的外衣,课件演示说明,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会都来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中秋„„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傣族

泼水节

蒙古

那达慕大会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

第6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赣县城关三小

陈军华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3、 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 。 教学重点: 1. 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 。 教学准备

1. 师生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具备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3. 4. 了解身边的迷信活动 为解开迷信的外衣准备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引出“民俗”,解释“民俗”。同学们,“民俗”是什么呢?“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呢?

3、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的地域,就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

4、 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呢?这些民族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二、了解家乡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俗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39页—40页的内容。

2、思考:想到了哪些民间习俗呢?

2、 小组内填写《家乡的民间习俗》表。

3、交流汇报,学生畅所欲言。

4、师小结:同学们,这些传统节日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看看猜”。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判断这是什么节?

三、家乡民俗探秘

1、过渡:那么,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这些民俗有什么来历呢?请看书43-44页。

2、指名说,可以说一个书上没有的。

3、书上不可能一一列举,你想不想知道其它的民俗的来历?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探究呢?

4、现在的民俗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变化?

四、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1、在众多的习俗中,有一些习俗是迷信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对于这些习俗,我们要坚决抵制。

2、课件展示;现实中的一些迷信现象,引导观看,认清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质。从思想上痛恨迷信,抵制迷信。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4、学生表演:将自己了解的迷信手段当场表演

5、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家乡的习俗有了了解,体会了他们的丰富多彩,认清了一些陈旧习俗对人们的不利影响,坚决抵制。

6、 师生共同总结: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能做什么?

2、写一份“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全社会都来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8、 家乡民俗探秘

传统节日民俗

婚丧嫁娶

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其他方面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第7篇: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探 秘 不 倒 翁”教学设计

奎文区金宝双语学校

王希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学习不倒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教学准备

研究材料:各种可拆卸的不倒翁

制作材料:蛋壳、乒乓球、纸杯、橡皮泥、玻璃球、螺丝帽;剪刀、彩纸、彩笔、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能吸引学生的动物不倒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抛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秘不倒翁。

【设计意图:有趣的动物不倒翁对孩子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状态,并对老师的教学意图进行猜测。】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抛出“不到翁为什么不倒?”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将有价值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如上轻下重、有重物、底面半球等等)

【设计意图:猜想在探究课中是很重要的,这既能考察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实践验证做好铺垫。】

(三)引导探究,实践验证

1.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并让学生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对学生选择的方法进行提炼(如拆卸法、对比法等),并对方法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

2.在提炼出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并提出验证及汇报要求。

(学生需要的材料老师提前发给放到每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找出影响不倒翁不倒的因素。) 3.学生根据各自验证的猜想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全体同学为小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的质疑。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的验证和探讨我们得到了影响不倒翁不倒的因素有:上轻下重、固定重物、底部半球。

5.教师质疑:要做一个不倒翁是不是只满足其中一个因素就可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并强调:这三个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验证和汇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引,学生在进行验证时才活而不乱,教师的引导和师生评价也使学生的汇报成了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对整合探究活动的总结和质疑为这次探究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接下来的制作环节打好了理论基础。】

(四)动手制作,体验成功

1.让学生说一说,做一个不倒翁的步骤是怎样的?然后视频播放不倒翁的制作步骤。 2.让小组长到台前自选制作材料。

3.教师提出制作和展示要求,各小组开始制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制作材料的目的是想检测一下学生对探究环节的几大影响因素的应用情况,是否会活学活用。】

五、作品展评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交流,并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 2.评选出创意不倒翁、最美不倒翁等奖项。 3.全班进行作品展览,互相分享成果。 4.教师展现了不倒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5.创意作业:课下自制一个不倒翁作品,制作时可加入自己想象和创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的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不倒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意作业的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四年级信息技术《月球探秘》教学设计

1、学生综合运用Word中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工具,发挥自主性,设计“月球探秘”电子报纸。

2、通过讨论、设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报纸版面,组织版面内容。

3、加深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展示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

师: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月球进行不断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下面,我们说一说,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让学生交流对月球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月球知识的兴趣。

、设计电子报纸:

电子报纸版面设计与制作

1、 主题:月球探秘。

2、 设计第一版面导读栏,在导读栏中设置相应的超链接。

3、 讨论报纸的风格,确定需要的素材。

4、 综合应用WORD工具进行复杂的图文表排版。

5、 各页风格协调,版面设计合理。

网上搜索资料,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里。

根据设计,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版面,明确小组内的每个人负责的任务,上网搜索,整理有关月球的信息资料。

制作电子报纸: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的任务和要求,鼓励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合作。提醒学生选取素材要围绕“月球探秘”的主题,选用的文章要有吸引力,篇幅适中;提醒学生注意素材的准确性。

电子报纸一般含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导读栏等要素。制作时有些要素如刊号、出版单位等,学生可以虚拟。

建议学生在制作电子报纸时,使用文字、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与内容和谐统一。

各小组代表讲解版面布局草图和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给出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说明。

结合本活动的主题以及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说说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谈谈制作板报的心得。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工具制作的报纸以及版面安排的意图等。

第9篇: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探秘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4 页

第 第 1 1 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探秘教学设计

Lesson 1 teaching design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ration

第 2 页 共 4 页 第 第 1 1 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探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教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 1 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探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

(2)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基本情况。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2、过程与方法

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 1 课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

第 3 页 共 4 页 识。

2、难点: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直观讲解,学生讨论、体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第 4 页 共 4 页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少讲抽象概念,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不要求学生对概念认识多深,应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保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上一篇:急诊科护理质控下一篇:口腔科医疗质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