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艺术欣赏与批评》教材分析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美术鉴赏与批评成为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以来,教材建设一直处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该文分析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代表性教材《美术鉴赏与批评》。

关键词: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理念体例内容

自2005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2009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以来,美术鉴赏与批评成为了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增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定位于培养未来从事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对艺术作品或现象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写作能力等。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程内容的载体。《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的出版,是对《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要求内容的贯彻与响应。回顾已出版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娄宇、王祖龙主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娄本)、易建芳编著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易本)、孔新苗主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版)(以下简称孔本)、梁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2016年第2版)(以下简称梁本)四种①。文章主要围绕上述已出版的四种教材展开研究。

一、编写理念

总体来看,作为高等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材,《美术鉴赏与批评》在编写理念上兼顾专业性、基础性,同时注意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性。

专业性

《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与已经出版的各类通识性《美术鉴赏》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直接定位于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教材内容涵盖的相关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是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专业性是《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编写的首要理念。

前文提及的已出版的四种代表性教材或是定位于美术学(教师教育)的专业教材,或是定位于美术学专业规划的教材,虽然在具体目标指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对专业性的追求上殊途同归。娄本在前言中,明确将专业性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1]。孔本在第1版前言中亦提到,当时已出版的《美术鉴赏》教材存在的普及有余、专业不足等问题[2]。梁本在前言中提到:“立足‘美术教育学’学科与专业学术视野,探究‘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与学的道理和方法是本书的守候。”[3]这同样体现了对专业性的追求。

基础性

作为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材,《美术鉴赏与批评》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强调知识与方法的基础性。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在其已有的关于美术史、美术概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史论结合的能力、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能力,从而掌握了基本的鉴赏与批评方法。因此,基础性也就成为《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编写的又一重要理念。

已出版的四种代表性教材,在对基础性的追求上较为一致。娄本一方面从总体上介绍关于鉴赏与批评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从绘画、雕塑、建筑等具体艺术门类的角度,讨论具体的鉴赏与批评方法。易本着重从美术本体语言、心理分析、文化与社会的角度介绍了相关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孔本将鉴赏与批评和人们所处的视觉文化时代情境紧密相连,立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一方面从总体上介绍了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另一方面以“关键词”的形式具体介绍了中西美术鉴赏与批评的代表性理念、方法。梁本在绪论中指出,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材,《美术鉴赏与批评》既要保持专业性,又要把基础性作为目标之一[4]。

衔接性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决定了编者在编写《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时,应注重高等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衔接性,从而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提供智性支持与方法参照。就已出版的四种教材而言,孔本和梁本尤为重视与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衔接性。

孔本在三编八章的内容设置中,专门用一编两章的篇幅谈论学校美术鉴赏与教学活动,内容直指当下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热点话题,如核心素养与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教学与活动设计等。梁本将美术鉴赏与批评分开而论,立足于美术鉴赏教学论和美术批评教学论,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参照。

二、编写体例

在编写体例上,由于编者编写理念、知识结构、目标定位等的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娄本呈现出“专题+教案”的体例特点。一方面,教材从总体上以专题鉴赏的形式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等方面详细地论述各艺术门类的语言特点、鉴赏与批评方法;另一方面,在介绍各专题的过程中,教材又以教案的形式呈现,体例上具体包括教学要点、教学正文、作业题、思考题、参考书目、学习网站等部分。

易本在编写体例上采取了单元化教学的形式。教材将全部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一单元之下具体包括单元提示、单元主体内容、延伸与拓展和单元小结,在延伸与阅读部分又细化为知识点击、思考练习、学习研究、案例导入等内容。

孔本在体例设计上较为丰富。一方面,教材按照编者的逻辑构想,采取“编+章”(具体包括三编八章)的形式,从总体上呈现教材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每一章的编写过程中又细分出正文、关键词释义、延伸阅读、思考与练习等部分。这种体例形式和娄本、易本有相似之处,最大的好处是充分考虑了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思考的建议和阅读参考。

梁本在体例设计上总体遵循“理解美术—理解美术教学—理解美术学习”的逻辑线索,以实行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学术教育”为旨归。具体到每一章的体例安排上,“正文内容+推荐阅读+研究选题”的体例安排亦能见出作者对“学术教育”的倡导。由上述分析可见,《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在体例安排上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一体例特点影响之于教材内容的呈现,使教材内容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整体面貌。

三、内容呈现

在内容呈现上,与编写理念、编写体例类似,不同教材亦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使《美术鉴赏与批评》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

娄本在内容呈现上贯彻“专题+教案”的编写体例特点,从专题鉴赏与批评的角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现代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艺术门类的语言特点、审美特征、鉴赏与批评方法。尽管编者在撰写过程中将鉴赏与批评放在一起论述,但从书中编者对相关内容的叙述看,其注重鉴赏、弱化批评应为本教材的显著特点,这与编者对教材编写普及化的追求理念联系紧密。另外,如编者所言,与同类教材相比,强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和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是娄本在内容呈现上的突出特色之一[5]。

易本将美术欣赏、美术鉴赏以及美术批评做了区分,并按照由欣赏到鉴赏、再到批评的逻辑顺序,从谈论美术现象、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美术本体语言角度的美术鉴赏与批评、心理分析角度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文化与社会角度的美术鉴赏与批评等六个方面,较为细致地呈现了教材内容。易本强化了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方法,重视对西方美术鉴赏与批评方法的介绍,吸纳是该教材的突出特点。

孔本作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是对《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的有效贯彻。该教材以“美术鉴赏、批评与当代文化”“中西美术的比较特征与批评”为关键词,以学校美术鉴赏教学与活动的三个方面为内容主线,围绕美术鉴赏、批评的视角与实践,当代视觉文化与美术鉴赏、批评,中西美术传统的基本特征,中国美术鉴赏、批评关键词,西方美术鉴赏、批评关键词,现代美术批评新视角、核心素养与美术鉴赏课程,美术鉴赏教学与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总体来看,基础性、前沿性及实践性构成了孔本在内容呈现上的突出特点[6]。

梁本总体上具有突出的个性化色彩,在内容呈现上立足教学、学习及拓展的视点,从理解美术、对美术意义的不同理解、面对不同美术主体的理解、美术鉴赏教学论、美术批评教学论、美术接受者感受力的变迁与挑战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与同类教材相比,对美术鉴赏教学和美术批评教学的专门论述,构成了梁本在内容呈现上的显著特色。

结语

编写理念上的专业性、基础性、衔接性,编写体例上的多样性,内容呈现上的丰富性,是当前《美术鉴赏与批评》代表性教材呈现的总体特征。这些教材的出现一方面增强了《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的丰富性,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在当前大力倡导美育的时代背景下,《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对于加强普通高校美育工作、普及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亦将起到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5]娄宇,王祖龙.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孔新苗.美术鉴赏与批评[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3][4]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

[6]董龙昌.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知识谱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3):147-156.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思考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