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代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强调专业课程的研究深度,还要兼顾公共课程的实践价值。大学英语以其独特的交际实用性,一直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用功能。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培养多元文化的综合性人才,增强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本文从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中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探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性。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能够满足信息化、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育仍然停留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把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用功能,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发展。因而,在面临国际化发展的考验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得英语在个人职业规划中起到辅助和实践作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学科性质和目标”部分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2017年制定并颁布了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当从单纯地侧重语言能力培养发展到全人教育、重视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纯语言训练发展到多模态、混合式教学;从单纯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到重视教师自身发展[2]。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出现的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拘泥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启发性思维和英文思维未能起到理想效果,加之非英语专业学生原本就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佳等因素。因此,传统侧重于英语语法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只会加重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一)教学大纲未涵盖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安排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2017年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一致强调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就目前的教学大纲而言,仍以传统输入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大纲侧重词汇、语法知识点的传授以及文章语篇的理解翻译,并没有明确将跨文化交际内容涵盖其中,缺乏具体的授课标准和执行规定,使得跨文化交际教学游离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对于非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教学似乎趋于“功利化”: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量的约束;另一方面,来自英语四、六级的通关率的压力。一味地追求完成授课的教学知识内容,使得教师们也无暇顾及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然而,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了文化环境谈语言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运用而不是为了考级考证,注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语言知识的趣味性,融入文化色彩的语法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吸收和应用,实现真正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功能。

(二)教材缺失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目前大多数公共英语教材的理论性较为突出,包含了阅读、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的五大项目,配套的练习册也是围绕语法知识来考查和测验的,严重缺乏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引入和拓展。然而,大部分本科英语教材的课文都选自国外作家的原文节选,这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课文真正含义。其原因是学生们没有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输入,只能用汉语思维去生搬硬套英语文章,即使翻译成汉语,许多学生也存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迷茫与困惑。含蓄的汉语思维和直接的英语思维发生了文化碰撞,这种文化冲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无疑是一种负迁移。只有弥补教材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信息的缺失,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使英语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缺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系统地、有重点地组织课堂教学,依赖于英语教师们的宏观把控能力。然而,传统“满堂灌”式的授课模式,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涉及较少。对于课文中呈现的文化差异现象的讲解仅限于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并没有深入挖掘其隐藏的文化内涵。这容易导致学生在翻译和文章理解上出现断层现象,就此也印证了单纯地记忆词汇和语法并不能达到完全理解英语说话人话语含义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语言真正的实用价值。此外,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跨文化教学水平也亟待提高。教师的语言理论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水平对于培养全方位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法是为了奠定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理论基础,而适当的文化拓展是为了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必要性及重要性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融入国际化发展的大熔炉,英语则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职业选择。相信今天不会再有“英语无用论”的片面观点了。就像学者王蒙说过的一句话:“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3]简单的一席话,足以说明了英语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国历史,让我们清楚:闭门造车是无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无法使之立于世界之林的。

英语作为一个沟通桥梁,可以使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为我们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扭转传统英语教学滞留在“哑巴英语”和“应试英语”的现象,让富有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成为主流,真正发挥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跨文化交际的实用价值。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语篇,融入跨文化交际知识

由于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的题材涉及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文章内涵,就要拓展和延伸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课文主题,通过语篇分析,潜移默化地融入跨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对比理解,有利于打破固有的母语思维,形成目的语思维方式,便于更好地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的第五单元课文为例。该文章围绕着叙述“写三封感谢信”的故事,其中就可以引出感恩节的知识。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可以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列举中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探索它们的起源。让学生主动挖掘节日文化,不仅丰富了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赞扬善与美”的理解。

(二)利用平台,补充跨文化交际内容

在“互联网+”的现代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应当与教学相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模式,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各类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模式已逐渐走进了教育改革的行列。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诊断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取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开展持久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协同教研和创新。因此,可以运用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展现图片、视频等扩充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直观的认知和对比,进而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例如,展示不同国家节日的典型食物,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选择不同的服饰,可以了解一国的历史及风俗;通过观看新闻报道、影视剧片段以及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在不同场合的语用特点。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得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展现呈多元化,使之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乐趣,易于学生吸收和理解。

(三)翻转课堂,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翻转课堂教学,利用跨文化交际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例如,可以让两组学生分别来展示中西方国家的待客之道。为什么在中国做客,主人即便准备了丰盛的佳肴也会表示自己招待不周,不停地给客人夹菜以表热情;而在英语国家做客,主人只准备恰到好处的食物并请客人自便,不会给客人夹菜,而且认为给客人夹菜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通过对国家间不同文化礼仪的对比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加清楚文化对于交际的重要影响。

总之,为了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高校应着力培养具备英语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教学水平,增强跨文化教学经验,进而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拓展其英语学习视野,不拘泥于理论学习,将文化内涵融入理论教学,培养多元化、人文素养高的新时代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3]王蒙.有一种人“生下来就过时”[J].科技风,2007(Z1).

上一篇:成人教育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分析下一篇: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