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解读与实践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总结和继承已有优秀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探寻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及其成长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应当以坚持党管人才为原则,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鼓励人才流动为实践路径,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总结和继承已有优秀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探寻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及其成长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人是从动物而来的,人生来就会努力适应并尝试改变自然,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斗争中获取所有生活资料;另外,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成员,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自然人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最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是实践,通过改造世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也不断地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满足他人的需要,体现出人的价值。

(二)人的需要理论

人的需要分为两部分,即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维持、满足人类基本存在、生存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首先人们必须吃、喝、穿、住,其次才能从事文学、宗教、政治等等;所以,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生活资料的生产,经过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便形成基础,人类的艺术素养、法治观念、宗教信仰,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一切奋斗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理论的核心部分。首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容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包括人的劳动、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综合体现了人才素质理论和人才使用理论。其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人才开发指明了现实途径。教育是通过对开发客体自身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把握,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影响,使之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个人的潜能,使个人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劳动实践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丰富社会关系和发展自由个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成长为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可见,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最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开发人才的重要基础。人才开发活动的展开及其成效不仅取决于理论的完善和个人实践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一定社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个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四)人力资本理论

人是劳动的主体,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及最终目的,没有人这一最根本的要素,生产就不可能继续,这突出了人力资本的特殊地位。同时,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个普通人,让他获得专门的技术或者经验,成为专业的劳动人才,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这不仅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层次性,而且重申了教育和训练是人力资本层次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人与环境关系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依靠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在一代又一代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无疑也会受制于环境。人类的生存经历了自然界漫长的发展,人类的未来也一定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六)杰出人才与人民群众关系理论

关于杰出人才,恩格斯说,伟大人物会在某一个时间出现在某一个国家,属于偶然现象。同时,如果这个人不出现,会有另外的人出现来代替他,不管替代他的人好还是坏,但是一定会出现。正所谓时势造就英雄,造就人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是人才产生的先决条件。杰出人才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当中,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必然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始终都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能逆流而行,始终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否则就会被历史遗弃。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才理论从战略高度和宏观视阈对“中国梦”进行了统筹规划。

三、把握新时代脉搏,不断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是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党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加坚定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才凝聚到党与人民伟大奋斗的事业中来,凝聚成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动力。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才理论从具体环节和操作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周密部署。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努力把人才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和竞争优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评价和激励有过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形成了逻辑清晰、内涵丰富、导向明确的人才话语体系。

(二)人才培养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一文中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缺乏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即便学问再大,知识再多也难成大器。在主持党中央工作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培养人才首先要提高道德素质,尤其是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青年,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有远大理想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建设人才。2018年5月2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培育是育才也是育人的过程,但育人是根本。人没有德不能立,所以育人的关键是立德。这是培育人才的辩证规律,育人就得遵循这个办法,不然就做不好。要把树人立德的效果立为检验办学的一切工作的标准,努力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思想觉悟,把立德育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三)教育育才,实践辩才

教育培训和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和途径,也是成才的基本方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下一代、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中国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继续增加投入,坚持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首先,学校培育。人才的成长,自我努力学习修养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在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教育。学校培育是一种正规教育,从组织领导、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到教学手段等等都系统完善。因此,学校培育能够成体系地的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培养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其次,实践检验。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人才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实际工作能力是知识的转化形式,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通过实践这座桥梁来实现。因此不但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教育,更应重视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锻炼。最后,传帮带发展人才。传帮带是教育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办法,传播知识后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并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言传还要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它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一个单位里的以老带新,主要表现为老人对新人的“师承效应”;二是直接领导对下属的经常帮助;三是先进者对周围同行的影响。传帮带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借鉴、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扬弃失败的教训,避免重复别人的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阔思路,明确方向,加速成才的进城;同时,它也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即老人帮助新人,新人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老人因此会进行新的思考,从而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对人才资源在当今世界的突出作用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党管人才的方法,努力做到发展人才,解放人才,用活用好人才。这是党的权威性与人才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人才管理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关键保障,是人才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1.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的责任,整合资源,示范引领。要坚持发挥牵头不包办、统揽不包揽、统筹不替代的作用,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等工作。

2.职能部门发挥密切配合作用。按照党组织统一领导,根据行政部门职能,科学划分相关部门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例如,人力部门在出台人才政策的相关文件、规范人才市场、创建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作用。

3.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用人单位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方针,做好本单位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引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人才工作。规范、鼓励和支持人才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以及从事国际人才交流的民间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

(二)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政府制定的指导和规范人才工作的方阵和办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完善人才政策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实施更加开放的引进人才政策。吸引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公司经营人才、政府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不同类别人才在我国相关领域、相关区域就业创业。完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支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在国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和跨国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2.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通过研究问题、交流体会、总结经验、博采众长,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3.及时评估现有政策。细化人才政策,按照不同行业、层次和类别出台人才支持办法,既要使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领域有所倾斜,又要提高人才政策的覆盖宽度与广度。对正在实施的人才政策及时进行调研评估,效果明显的继续推行,制度缺失的加以完善,不合时宜的及时废止,确保人才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鼓励引导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的地区、领域、国家、岗位之间的流转。流动就是动态调节,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调整人才结构通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这是新时代人才流动的新导向。

1.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调整人才布局结构。人才流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牵动广、影响大,因此,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调节机制,解决人才布局结构,才能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在当前困难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市场发展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困难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创业就业的政策,形成人才流动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根据困难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发展的总体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对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必要的调控,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现阶段要总结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二是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人才也不例外。在创造过程中人才很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营造出一种包容的环境,人才可以在宽容中反思失误,在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取得成功。三是营造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培育健全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生活困难。四是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保障和就业歧视。

3.加强人才载体建设。载体是用好用活人才、让不同领域的人才施展本领、发挥作用的平台。高端平台利于集聚高端人才,因此,要整合多方面力量,重点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等平台,注重发挥人才平台载体的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环境和便利条件。经验,扩大范围,增加投入,要确保边远老少地区的人才投入和支持,同时,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又能不断输送到各行各业关键的岗位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我国人才培养和干部储备链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加快困难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用人环境,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加强困难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积极发展艰苦困难地区的教育事业,在加大政府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从地区资源、经济、人口等实际出发,调整教育结构,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大力培养本地人才,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不断增强困难艰苦地区的造血功能。

4.培育规范化的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因此,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要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本地区所需的各类人才市场,大力加强人才吸引力度。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发展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即与成才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人才的成长除了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起作用外,必然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同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例如,积极推荐政治可靠、在工作岗位上取得重大成就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担任国家、省、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参加国家、省、市工商联、青年联合会等组织。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提倡大家向人才学习,向人才致敬。习近平总书记说:“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徐颂陶,罗洪铁.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1,42,310-3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9-650.

[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6]许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价值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18(3).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4.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2018-5-3.

[9]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9-27.

[10]唐斌,罗洪铁.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J].探索,2015(6).

上一篇:立德树人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陶冶模式下一篇:政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