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价方案在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实施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应用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入住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的265例行气管插管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6月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的是本院现行的预防ICU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方案;2019年7-12月的135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的是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身体约束工具使用率及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实施干预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由6.9%下降至2.2%;身体约束工具使用率由30.0%下降至17.8%;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由5.4%下降至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应用ICU气管插管的患者中,能显著降低ICU非计划拔管率、降低身体约束工具使用率和减少皮肤损伤率,为科学制定ICU患者安全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6CS;身体约束;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实施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extubation,UEX)指在未出现任何拔管指征的情况下、未经医生的同意擅自将导管拔除或是导致导管滑脱的症状[1-3]。非计划拔管是ICU机械通气患者中高发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4]。一旦发生,轻者可造成气道黏膜的损伤、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延长ICU住院时长,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5]。据报道[6],身体约束措施可降低非计划拔管率,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医院ICU护理人员仅依靠临床经验应用身体约束措施,在身体约束措施实施中缺少对身体约束的指征、约束时机及评价约束工具的描述,存在潜在危险。Tan等[7]提出6项核心策略(6corestrategies,6CS),从提倡领导组织变革、数据挖掘、强化工作能力、合理应用身体约束缩减工具、提高住院患者角色适应能力及总结工具的运用效果等6个方面改善组织管理、流程优化多环节干预,强调提高临床护士自我改变的能力,以期改变身体约束措施存在的不足。研究报道证实6CS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将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应用于ICU气管插管的患者中,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入住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265例行气管插管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6月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的是本院现行的预防ICU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方案;2019年7-12月的135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的是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入住ICU行气管插管术;(3)实施前,患者皮肤结构完整、无水肿、四肢关节功能正常、末梢血运好;(4)医护评估后,有拔管倾向者;(5)患者家属知晓并愿意参与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问题的患者;(2)皮肤异常者、四肢功能障碍者;(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II评分)≥20分者;(4)合并严重心脑肾、免疫功能障碍者;(5)中途离开ICU者;(6)拒绝接受本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院现行的预防ICU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方案,主要采用的是身体约束措施,首先对ICU患者家属进行预防ICU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方案的健康宣教,同意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身体约束。其次,要求ICU护士定期对研究对象的意识状况、病情变化情况、约束工具的选择、约束的起止和松懈的时间、约束部位的血运、皮肤状况及约束的松紧度进行及时准确评估和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调整或解除约束。

1.2.2试验组采用的是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8]。包括6个方面。

1.2.2.1提高领导组织变革能力科室成立以“护士长-带班组长-责任护士”的专项工作小组,小组成员6~8人。1名护士长负责制定评估方案,明确人员分工。3位带班组长负责质控方案的实施和质控工作;1~3名责任护士负责具体实施;1名科研秘书负责数据收集和统计。每周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质控情况进行汇报,采用头脑风暴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1.2.2.2进行数据挖掘通过预调查,ICU护士对如何正确进行身体约束的认知较为薄弱。主要原因在于:(1)科室相关培训内容较陈旧没有对最新文献进行及时的更新;(2)理论考核中对身体约束的相关内容较少;(3)质控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改进措施:(1)成立专项考核小组:采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增加理论授课次数,充分利用本院的“钉钉”群、OA软件上进行线上授课,便于护士自行下载复习,同时增加最新文献汇报、案例分享、疑难病例讨论内容的次数;(2)完善质控内容和改进质控方式,使护理质控工作更加科学性。

1.2.2.3强化ICU责任护士的工作能力由于ICU护士是直接的实施者,认知和行为态度对ICU非计划拔管率具有影响作用。由专项工作小组人员对ICU护士进行垂直管理,建立专项微信群,及时进行答疑和解惑;教会ICU护士根据研究对象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提高ICU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1.2.2.4合理选择身体约束工具专项工作小组在完成ICU患者身体约束等级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对象的意识水平、配合度、肌力、既往用药史、病情活动度及身体约束的指征等评分,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根据患者意识水平,选择最适合患者病情的约束工具;采用同类法加强研究对象对气管插管的认知,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准确评估约束工具的选择、约束部位的血运、皮肤状况及约束松紧度等内容,必要时进行预防性保护。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身体约束工具使用率、身体约束时长和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对照组:年龄20~89岁,平均(49.5±4.3)岁;男性56人(43.1%),女性74人(56.9%);APACHII评分为(17.3±4.1)分;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为(62.3±5.2)h;ICU入住时长为(69.5±4.3)h;试验组:年龄23~90岁,平均(52.2±4.8)岁;男性69人(51.1%),女性66人(48.9%);APACHII评分为(18.8±3.6)分;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为(66.2±4.7)h;ICU入住时长为(70.9±3.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2.1.1.1提高入院患者角色适应能力ICU患者由于对病情的恐惧、陌生嘈杂环境的刺激、各种频繁侵入性的操作及身体活动度受限等原因,极易出现一系列负性心理,此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尤为重要。在不影响诊疗工作的前提下,动态调整探视时间,采用多途径的探视方式,比如电话、在线视频等方式增加沟通次数,提高ICU患者角色的适应能力,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方案。

2.1.1.2总结工具的运用效果工作小组人员正确开展质控工作,准确记录各种措施的实施效果;帮助ICU责任护士正确理解质控的目的,调动参与质控的积极性。定期反馈质控内容,邀请专家进行答疑解惑。

2.2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身体约束工具使用及皮肤损伤的情况试验组的非计划拔管率、身体约束工具的使用率及皮肤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非计划拔管率、身体约束工具的使用率及皮肤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本科室常规的非计划拔管方案多依靠ICU责任护士的临床经验,缺乏对ICU患者进行意识、肌力、RASS得分及配合程度等内容的动态评估,制定的预防ICU非计划拔管的管理方案缺乏个体性,导致绝大多数患者在镇静药物药效减退或意识模糊状态下无意识的将气管插管拔除[8]。而采用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9],要求ICU责任护士首先要对ICU患者进行意识水平、RASS得分、配合度、肌力、既往用药史、病情活动度及身体约束的指征等评分,然后制定个性化的约束管理方案,同时发挥加强患者家属的作用[10],消除ICU患者对约束的恐惧心理,提高对气管插管的认知、增加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度,加强患者和家属对导管固定重要性的认知,提高护患之间的配合度,从而可有效地避免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方案可有效降低身体约束工具的使用率,减少身体约束的时长。首先,试验组在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工作小组的帮助下,及时动态的评估患者身体约束的指征,选择最佳的约束部位和约束时机,帮助ICU责任护士及早掌握气管插管的拔管时机,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拔除气管插管,消[11]除患者恐惧和不耐受。其次,加强ICU患者家属对身体约束的正确认知,使患者和家属明白导管固定的重要性和身体约束的必要性,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理解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ICU患者提前做好拔管的配合工作;最后,将拔管时机、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肌力水平加入到每班交接的内容,动态调整患者的身体约束方案,保证做到科学、安全使用身体约束,减少身体约束的时长[12]。

本研究中运用6CS模型中的数据挖掘来查找和制定现存及潜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升ICU护士的工作能力。研究发现[11],ICU护士对非计划拔管及身体约束的认知和行为态度水平与非计划拔管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提升ICU护士对非计划拔管和身体约束概念的正确认知,应是每位ICU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中的基于6CS模型的身体约束等级评估小组,下设“非计划拔管管理小组”,实行垂直管理,能有效调动ICU责任护士的参与能力,缩短处理并发症的时间,及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处理。同时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12],发挥ICU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加入到预防非计划拔管的实际工作中,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制定、落实和评估各种非计划拔管的措施,双管齐下,使安全、科学管理导管的方案落到实处。在提升ICU护士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ICU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护士执业形象,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留敏,张秀敏,刘维丽,等.前馈控制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J].护理学杂志,2017,32(3):58-61.

[2]刘云访,喻姣花,李素云,等.ICU成人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防及管理的证据总结[J].护理学报,2020,27(3):43-48.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18,4(2):90-113.

[4]SALEHIZ,NAJAFI-GHEZELJEHT,HAJIBABAEEF,etal.Fac‐torsbehindethicaldilemmasregardingphysicalrestraintforcriti‐calcarenurses[J].NursEthics,2019:969733019858711.

[5]UNOKIT,SAKURAMOTOH,OUCHIA,etal.Physicalrestraintsinintensivecareunits:anationalquestionnairesurveyofphysicalre‐straintuseforcriticallyillpatientsundergoing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inJapan[J].AcuteMedSurg,2019,6(1):68-72.

[6]乔雨晨,杨莘,王红艳,等.神经内科ICU患者身体约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3):388-392.

[7]TANCM,CAMARGOM,MILLERF,etal.Impactofanurseen‐gagementinterventiononpain,agitationanddeliriumassessmentinacommunityintensivecareunit[J].BMJOpenQual,2019,8(3):e000421.

[8]崔念奇,甘秀妮,张传来,等.基于德尔菲法构建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J].护理学杂志,2018,33(2):62-64.

[9]崔念奇,甘秀妮,金静芬,等.6项核心策略模型在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行动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1(1):24-27.

[10]胡琼芳,陈洁蔡,圆圆.身体约束等级技术评估方案应用于ICU患者的效果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9):981-983.

[11]张艳,仲爱.缩减约束方案应用于预防重症加强监护病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可行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5):47-49.

[12]徐燕,石卫琳,郎黎薇,等.减少ICU患者身体约束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9-24.

作者:王笑笑1,陶玲2,贲艳丽1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护理部,2血液科

第2篇: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风患者中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医院收治的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谵妄发生率、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结果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谵妄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

颅脑损伤是ICU常见疾病之一,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患者头部所导致[1]。颅脑损伤临床多表现为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恶心呕吐、呼吸循环异常等,随病情发展会出现精神障碍、脑水肿、脑疝,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来维持呼吸,但因处于ICU特殊环境,且受疾病不适症状、人工气道建立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疼痛、谵妄、失眠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镇静是ICU机械通气患者重要护理措施,能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状态,但过度镇静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4]。因此,临床需要一种有效护理措施减轻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过度镇静危害,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提升患者治疗效果[5]。本研究探讨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12月医院收治的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经CT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持续通气时间超过2d;颅脑无出血状况;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条件: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及肾衰竭等疾病;有既往颅脑损伤史;颅脑损伤前伴有睡眠障碍;临床资料不全。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0岁,平均53.52±6.6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0岁,平均52.65±6.6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做好机械通气并发症预防、肠外营养支持、皮肤护理、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2.2.1成立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5名组成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统筹协调,主治医师与主管护师负责方案决策及培训,其他成员负责资料收集及方案实施。由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师对责任护士进行镇静操作、浅镇静标准、目标导向理论框架、音乐疗法、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等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确保责任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及要领。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以会议讨论形式共同制定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方案。

1.2.2.2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干预

(1)早期评估:患者机械通气后,采用ICU疼痛评估工具(CPOT)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6],同时采用镇静躁动量表(RASS)评估患者镇静水平[7],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浅静脉镇静目标:CPOT目标值为0~4分,RASS目标值为-2~0分。

(2)镇静干预:采用芬太尼以0.5~2.0”g/(kg・h)速度进行静脉滴注,维持疼痛评分为0~4分后,调整为0.3~1.0”g/(kg・h)持续泵入,同时给予丙泊酚以0.5~3.0”g/(kg-h)、右美托咪定0.2~1.5弘g/(kg-h)进行基础镇静,并每隔lh进行RASS评分,未达镇静目标RASS评分<-2分时,采用右美托咪定以0.2”g/(kg・h)速度调整,直至评分达标;未达镇静目标且RASS评分工1分时,给予咪唑安定20~50mg静脉注射,每隔5~15min调整剂量重复给药,直至评分达标;RASS评分达到浅镇静目标-2~0分后,以丙泊酚0.3~2.0mg/(kg・h)、右美托咪定0.2~0.7“g/(kg・h)泵速持续泵入。

(3)动态监测:镇静干预期间,对患者实施动态镇静监测,采用双频谱BIS检测仪持续监测患者镇静深度,同时加强RASS及疼痛评估,依据BIS值及RASS评分及时调整镇痛、镇静药物剂量,维持RASS评分、疼痛评分在目标值范围及BIS值在60~100范围内。

1.2.2.3音乐疗法干预

(1)音乐曲目:责任护士采用睡眠质量量表、谵妄量表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谵妄情况,同时结合患者音乐爱好,为患者下载音乐曲目至患者手机,主要曲目类型:①催眠功效曲目:《梦》《催眠曲》《平沙落雁》《宝贝》等;②镇静功效曲目:出水莲(古筝)、平湖秋月(古筝)、高山流水(古筝)、舒伯特《小夜曲》等。

(2)音乐干预:采用不同曲目类型对患者进行音乐疗法干预。在患者持续浅镇静干预期间,为患者播放镇静类曲目,音量控制在20~40dB,每次30~45min,同时结合语言诱导,嘱患者闭目、全身放松,为患者讲解音乐意境,引导患者跟随想象,音乐结束后,指导患者深呼吸,缓慢睁开双眼。每晚入睡前30min,责任护士为患者播放催眠类曲目,音量及语言诱导放松方法同上,直至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时间越短代表治疗效果越好。

(2)谵妄:采用意识错乱评估(CAM)量表评估患者的谵妄发生情况[8],该量表包括急性病程、注意障碍、思维混乱、记忆减退、理解力下降、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躁动、睡眠—觉醒周期改变等9项,工22分诊断为谵妄,比较两组患者的谵妄发生情况。

(3)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9],该量表共7个条目,各条目为0~3分,总分为0~21分,N8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差,分值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颅脑医学逐步发展,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但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会受生理剧烈疼痛及负性情绪影响,导致患者易出现谵妄、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0]。有关研究表明[11],谵妄会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思维混乱,加重患者睡眠障碍程度,从而增加患者治疗难度,不利于疾病康复。镇静药物干预会使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可有效减少患者伤害性刺激,改善患者睡眠及负性情绪,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12]。但有研究显示[13],ICU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镇静过度问题,而过度镇静会影响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其出现胃肠道麻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辅助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对降低患者谵妄率、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4]。

有关研究表明[15],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可为患者提供合理镇静干预措施,有效控制镇静药量摄入,减少过度镇静对患者机体产生危害,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且ICU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受灯光刺激、机械声音、疾病痛苦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易产生濒死感、孤独感,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有关研究显示[16],将音乐疗法应用于冠心病失眠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属于一种综合型护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对患者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音乐疗法等多样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降低患者谵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作用[17]。

通过对患者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干预及音乐疗法等护理措施,可减少各项操作盲目性,提升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镇静效果,维持患者浅镇静状态,同时可确保患者睡眠充足,改善其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减少其伤害性刺激,促进患者机体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从而提升其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周、3周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显著改善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对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联合音乐疗法干预,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谵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李爱琴,陈洪英,张文源,等.音乐疗法对ICU颅脑损伤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87-89,92.

[2]王琴.护理干预在ICU颅脑损伤合并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66-169.

[3]罗旋.基于人文理念的保护性约束应用于ICU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13):89-90.

[4]张文英.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每日唤醒的安全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7):280,284.

[5]丁筱英.机械通气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62-1364.

[6]蒲萍,吴沈,马丽萍,等.程序化镇痛镇静调控方案在NICU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9,34(6):19-22.

[7]吴艳红,周蓉.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2):306-308.

[8]黄芳,魏玉洁.早期床上脚踏车锻炼对E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0):138-140.

作者:蔺珊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第3篇: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依赖于ICU呼吸机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呼吸机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ICU呼吸机依赖患者能够提高撤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干预;ICU;呼吸机依赖;撤机成功率

呼吸机为ICU十分常用的人工替代自助通气功能的支持手段,广泛应用于呼吸衰竭、呼吸支持、急救复苏等工作中[1]。然而,随着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呼吸机依赖问题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2]。目前已知诱发呼吸机依赖的因素包括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以上因素均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加以控制[3]。优质护理干预是贯彻“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工作理念的一种护理模式,在多个临床科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涉及ICU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报道却较少。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

80例呼吸机依赖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4岁,平均(64.58±5.32)岁;入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2~21分,平均(16.00±3.00)分;呼吸机依赖分度:轻度15例,中度20例,重度5例;呼吸机依赖成因:病理生理因素11例,心理因素25例,撤机过激进/呼吸机模式不当4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8~72岁,平均(64.64±5.46)岁;入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2~20分,平均(15.00±2.00)分;呼吸机依赖分度:轻度17例,中度19例,重度4例;呼吸机依赖成因:病理生理因素10例,心理因素27例,撤机过激进/呼吸机模式不当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呼吸机依赖的诊断标准:脱离呼吸机后不具有自行调节能力,干扰并延长脱机过程[4];②意识清醒、具有良好的认知沟通能力及一定的活动能力;③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方案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长期机械通气或未建立自主呼吸者;②病情尚未稳定者;③伴有压迫气管的恶性肿瘤者;④单独隔离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1.3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ICU护理干预,按照以往护理

管理规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开展营养支持及护理、预防感染、呼吸肌训练等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成立优质护理小组,指定1名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ICU护师或护士为组长,其余护师/护士为组员。由组长组织集中学习相关知识,考虑实际护理需求,制定优质护理干预方案:①优化ICU护理流程。施行每日唤醒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岗位,做到权责明确,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以将患者病情变化、重点注意事项如实交接给轮班的组员。②多元化宣教。借助互联网+平台、固定时间段播放的宣教视频以及宣传手册、口头宣讲等方式开展健康宣教。对于语言交流不便或有障碍的患者提供小黑板,运用手语等进行沟通交流。③心理支持。每周固定时间段做好防护以及预防感染措施后允许患者家属探视,表现家庭的关爱。嘱咐患者和(或)家属通过视频随时保持联系。④康复训练。由小组成员采取亲身示范、文字/图片、语言讲解等方式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技巧以提升其膈肌和腹肌运动能力,提升呼吸功能,争取早日脱机。

1.4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心理健康评分利用SCL-90量表[5]于干预前、干预后(转出ICU时)评价,总分450分,界值160分,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生存质量评分利用WHO-QOL-BREF于干预前、干预后(转出ICU时)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并发症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撤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干预后,两组的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呼吸机相关时间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表明在ICU呼吸机依赖患者中开展优质护理能提高撤机成功率。分析原因在于,优质护理充分贯彻了“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工作理念,将患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强化呼吸锻炼,在传统的ICU呼吸机锻炼基础上融入了更多锻炼方法,有效提高患者膈肌以及腹肌运动水平,改善肺功能下降问题,最终实现提高撤机成功率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的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ICU呼吸机依赖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分析原因在于,优质护理干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做好防护并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后允许家属探视,平时患者借助视频与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使其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表明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以往护理仅采用缩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锻炼,而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更加丰富和系统,特别是在功能锻炼上强调个体化、多元化[6-7],使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全身肌肉组织均能够得到锻炼,机体免疫能力亦随之提高,使其可以更好地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ICU呼吸机依赖患者能够提高撤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值得在今后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晓晖,王金柱,徐云祥,等.老年重症ICU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7):989-992.

[2]安莹,付博晶.基于聚类分析的急诊住院老年患者护理需求特点及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3):219-224.

[3]赵慧颖,罗建,吕杰,等.外科ICU患者脱机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的特点及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6):689-693.

[4]李月霞,李兆兰,夏娟娟,等.ICU患者呼吸机依赖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4):436-439.

[5]王玉玲.基于SCL-90量表的心理护理干预在ICU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7):3300-3303.

[6]梁妙兴,李见章,翁桂芳.优质护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2):221-222.

[7]张理花,陈娅薇.以人文关怀为主的优质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应用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5):419-422.

作者:罗艳慧 1, 唐映莲 2, 张小文 1, 关小娟 1, 单位:连州市人民医院 1ICU, 2 呼吸内科

第4篇: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风中系统呼吸护理的应用

呼吸衰竭是ICU患者的常见疾病,重症监护病房作为管理各科重症与术后高危患者的集中病房,是医院救治患者的重要基地。呼吸衰竭是源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肺脏功能损害,呼吸功能异常影响患者换气功能及肺通气功能,导致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造成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表现。术后患者需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改变其自主呼吸方式,机械通气能够满足机体需要的氧气,稳定患者病情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由于机械通气具有侵入性,护理不当就会引起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1],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文对我院呼吸衰竭患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系统化呼吸护理干预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30~72岁,平均(58.42±10.71)岁;病情:气管插管21例,气管切开18例,二次插管1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32~71岁,平均(56.02±10.23)岁;病情:气管插管22例,气管切开18例,二次插管13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符合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意识清楚;知情并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精神失常,无法沟通者;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者;诊断不明确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舒适环境、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注意事项、口头宣教等以往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采用系统化呼吸护理干预措施。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专科主治医师1名,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1名及持有专业知识的专科护理人员5名共同组建该护理干预小组。专科主治医师负责对组内人员进行系统化呼吸护理干预方法、临床案例分析及对护理全程工作安排的把控;护士长协助主治医师在培训中检验护理人员的培训结果。组内人员共同查阅有关系统化呼吸护理的相关文献与临床实践,定期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并结合本院患者病情与临床资料,最后共同制订干预计划并实施以保证护理质量。2)心理干预:术后为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医护人员需要为其固定好气管插管,因此患者在忍受躯体痛苦的同时,因无法表达语言而导致心理容易产生焦躁、不安及恐惧等不良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要时常耐心、热情、亲切地为患者讲述该治疗方式带来的恢复效果,了解患者需求,减轻患者焦虑等负面心理。讲述已恢复健康的患者案例情况,并让家属不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让患者能建立乐观心理,积极配合治疗。3)睡眠干预:由于ICU环境、自身疾病、心理、药物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据相关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将直接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内分泌功能紊乱、感染率增加等病情加重事件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可调整ICU环境、光照及室内温度,并给予患者眼罩或耳塞道具,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放松训练护理:选择柔和、静谧环境开展放松训练,医护人员定期为患者采取放松训练方法,缓解患者产生的负面情绪。播放轻缓音乐,用口语引导其收缩肌群,并保持10s以内,引导患者体会肌肉紧张的感觉,紧接着再一次放松15s以内,全程嘱咐患者保持放松的感觉。指导患者感受自身上肢、面部、躯干,一直到下肢、双腿按顺序进行的收缩与舒张,直到感觉自身肌肉达到最佳松弛状态,以缓解焦虑、不安与恐惧心理,全程在25min之内结束[2]。5)饮食干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病体情况合理安排饮食,对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并嘱咐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清淡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多优质蛋白及新鲜果蔬,避免血糖过高,减少其他热量摄入。并对患者病情期间的输入和排出液体量做好记录,以判断患者机体内水电解质是否平衡。1.2.2观察指标:1)通过本院自制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3个维度进行评分,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越久,说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差。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呼吸肌相关肺炎、肺不张、呼吸道堵塞、上消化道出血。3)APACHEⅡ评分:针对患者年龄、慢性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组成的评分表,该表总分值为71分,本文在两组干预后4周内进行评分对比,得分越高,说明患者预后越差,反之,则病情恢复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评分情况:干预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术后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术后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3)。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道病变、肺血管疾病及胸廓病变等因素导致通气功能与肺部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改变、惊厥、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ICU作为集中了高尖医疗仪器、掌握专业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及危重患者的重症病房,是危重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报道ICU重症病房中有39%的患者皆采取机械通气治疗[3],在医学科技发展下,机械通气已成为危重患者呼吸支持的普遍治疗手段。而经过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患者在无法表达语言的同时,还要忍受因疾病引起的不适与机械通气插管带来的痛苦,使患者心理及生理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与体验。系统化护理是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与针对性[4],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近年来在各大医院临床上得到实践应用,并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良好的反馈效果。

有报道ICU患者普遍存在定向力障碍、妄想、情绪不稳、心理耗竭、失眠、恐惧及幻觉等ICU综合征,并且随着ICU停留时间超出2d之后,该综合征发生率会增加至32%~70%[5]。因此,本文采取心理干预及放松训练干预,耐心、热情、亲切地为患者讲述该治疗方式带来的恢复效果,考虑患者依赖家人的支持心理,让家属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让患者能建立乐观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定期为患者播放轻缓音乐,采取放松训练方法,缓解患者产生的焦虑、不安与恐惧心理等负面情绪。结合本文,干预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并根据患者的呼吸、咳嗽、氧饱和度以及听诊等基本情况选择吸痰时机,吸痰前做好气道湿化,定期为患者使用0.9%浓度氯化钠溶液清洁口腔及鼻部分泌物。

本文观察组术后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贺丽敏[7]的结果一致。机械通气患者因呼吸肌耗能增加及呼吸功能障碍,出现低蛋白血症、感染、发热等消耗能量的情况相应增加。因此,给予机械通气患者足够的营养输入,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患者不同病体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让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清淡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对患者病情期间的输入和排出液体量做好记录,以判断患者机体内水电解质是否平衡。该结果表明,针对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APACHEⅡ评分,改善患者因精神紧张、环境等因素而导致的食欲减退,帮助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将系统化呼吸护理应用于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并有效降低APACHEⅡ评分发生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宏,孙辉,欧阳文,等.影响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7,38(1):57-59.

[2]高亚娜,栗彦伟,胡婷婷.放松训练对肺癌化疗患者疲乏症状及睡眠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21):30-33.

[3]王翠婷,董晨明,张虹,等.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2):19-23.

[4]林丽洪.系统化护理干预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129-130.

[5]邵艳菊,吴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4(2):142-143.

[6]翟慧.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2):221-222.

[7]贺丽敏.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系统呼吸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0.

作者:孙传阳李静 单位: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一区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论文下一篇:水工施工中的帷幕灌浆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