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与内部控制论文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实现决策的最优化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立足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现实背景,探究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机制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进而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市场化进程等治理机制弱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结论拓宽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研究,同时也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防范实体经济虚拟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会计信息可比性;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市场化进程一、引言

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不同的会计主体针对相同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出具能反映不同主体之间横向可比的会计报告[1]。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意味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这对于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较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机制较弱等因素,会计信息可比性整体处于偏低水平。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甚至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2]。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论述中提到,“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然而,只有当会计信息可比性较高时,信息使用者才能充分获取企业内部信息,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因此,探究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并理清其作用途径,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成本提升、利润下滑等困境[3]。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转投于高收益的金融业以弥补利润亏损,逐渐呈现出“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这打破了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实体经济的“脱实向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围绕企业金融化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现有文献集中探讨了企业金融化对主业发展的“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4-5],或是企业金融化对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影响[6],但鲜有文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可比性这一质量特征角度入手,探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影响机理,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

一般而言,会计准则执行力度和信息披露动机是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关键因素。会计准则执行力度越高越能提升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7],这是保障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基础条件。此外,管理层是执行会计准则的主要决策者,其信息披露动机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企业金融化可能会影响管理层信息披露动机和会计证准则执行力度,进而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可能会加剧业绩波动风险从而改变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动机[4-5],加之金融资产亦会为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有利条件[6],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引入信息中介等机构改善内部治理环境[5,8],提高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究竟企业金融化会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何种渠道影响,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由此,本文选取2007-2019年的非金融企业作为实证样本,检验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并考察不同治理机制对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机制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而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市场化进程等治理机制能有效缓解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贡献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点:

(1)区别于以往研究从宏观会计准则趋同角度探究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这一微观企业行为视角探讨其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拓宽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也补充了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研究;(2)现有研究重点关注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本文探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为经济“脱实向虚”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解释;(3)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会受到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制约,这为企业寻求良好的治理机制防范企业金融化的潜在风险和负面效应,以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企业金融化的研究来源于经济金融化,是经济金融化概念的延伸,是指企业脱离传统业务经营,通过配置金融资产从金融市场获利的行为[4,9]。企业金融化的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金融资产的配置动机和经济后果两方面。从配置动机来看,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限制因素,当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时,为预防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资金断裂风险[4],企业会出于“蓄水池”动机持有金融资产,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利润逐渐下滑,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投资回报率持续膨胀的结构性矛盾下,资本的逐利动机驱使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以获取高额收益[6,10]。

从经济后果来看,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金融化的“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两方面展开研究。“蓄水池”效应认为企业通过配置金融资产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规避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11];“挤出”效应则认为由于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于金融行业,削减了企业的实体投资额[10],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创新[5],阻碍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4],加剧企业财务风险[12],导致股价崩盘风险增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6]。近期的文献关注到企业金融化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稳健性[13-14]。但尚未有文献直接探讨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最早关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早期的研究一致认为不同企业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能显著提高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7,15]。随后的研究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拓展到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及管理层特征等微观层面。具体地,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16]、法制环境[17]等因素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公司治理[18]、机构投资者持股[19]、审计师职业经验[20]以及分析师跟踪[21]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具有正向影响,而产品市场竞争则会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22];管理层过度自信[23]、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动机和力度[24]以及高管超额薪酬[25]等均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尽管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已经形成了大量研究,却极少有文献从企业行为特征视角探讨其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仅有个别文献探讨了企业战略差异度[26]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而缺乏对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行为特征的关注。

综上所述,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的统一和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层面,却极少涉及企业特征层面的考察;而对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企业金融化对主业发展的“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以及对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而缺乏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直接影响研究。这为我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提供了契机。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可比性主要受到宏观会计准则约束、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通常,企业在同一国家内,其执行的会计准则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处于同一水平。相比之下,企业个体特征因素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可能更大,而配置金融资产这一企业行为特征很可能成为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一大影响因素。然而企业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动机不同,其经济后果亦不同,进而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不同作用效果。

一方面,基于投机套利动机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改变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动机和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进而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首先,在资源有限约束下,资本的逐利属性驱使实体企业将资金配置于高收益的金融领域,这将减少企业对固定资产、技术创新等实物资产的投资,使实体企业趋于“空心化”[4],加之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亦会提升企业与市场的风险联动性,增加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和财务风险[12],加剧业绩波动风险[27]。为掩饰业绩下滑,避免遭受市场投资者质疑,管理层有动机选择性披露会计信息,执行异于准则要求的会计政策,通过扭曲会计准则、业绩操纵等手段隐藏不利消息,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25,28]。其次,依据委托代理理论,金融资产的高收益属性会增加管理层投资短视化,忽略企业长期效益,从而配置大量金融资产实现超额收益,谋取个人私有收益。而我国企业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普遍存在“重奖轻罚”现象[4],这也会加剧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为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环境,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来衡量[13],这使得管理层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具有更大自由裁量权,可以在金融资产的持有过程中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来调节盈余,金融资产成为管理层平滑收益的有利工具[6]。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执行标准,增加会计信息的失真度,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25]。

另一方面,基于蓄水池动机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通过改变管理层信息披露动机、引入信息中介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首先,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转换成本低,在企业遭遇财务困境时,通过出售金融资产获得现金流,缓解企业融资约束[5];另外,金融资产的多元化投资能分散企业的主营业务风险,通过金融资产投资获取的投资收益也能弥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益,改善资产负债表[12]。资产负债表的改善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为了向市场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吸引投资者关注,管理层有动机披露更真实的会计信息[29],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其次,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行为也会吸引分析师等信息中介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分析师更倾向于跟踪盈余稳定的企业[8],如前文所述,出于蓄水池动机的企业金融化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经营业绩,经营业绩的改善意味着企业的盈余趋于平稳,因此,分析师可能更愿意关注这类公司。分析师作为专业的信息中介,为做出更准确的盈余预测,对上市公司的可比性要求更高,通过发挥监督和治理效应,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约束管理层为谋取私利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21]。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H1a:基于投机套利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会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H1b:基于蓄水池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会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ST和*ST样本公司;(2)剔除金融保险类和房地产类公司;(3)剔除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经过筛选,最终得到21990个样本观测值,文中所涉及的相关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变量定义

(1)企业金融化

根据前文文献回顾,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将资金用于配置金融资产以获取金融收益的行为[4,9],可以认为,企业金融化行为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占比增加的现象。因此,本文根据杜勇等[4]、黄贤环等[12]的研究,采用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企业金融化程度。具体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总额衡量企业金融化程度(Fin)。

(2)会计信息可比性

会计信息可比性分为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横向可比是指某一家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其所在行业其他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是指该家公司在不同会计期间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本文主要关注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由此,本文借鉴DeFranco等[1]的模型来度量会计信息可比性。首先,采用公司i第t年连续前16个季度的数据构建模型(1)来估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

Earningit=ai+biReturnit+eit(1)

其中Earning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各季度净利润与季度期初权益市场价值的比值,Return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各季度的股票收益率,α和β为估计参数,εit表示残差。

其次,将模型(1)中估计的参数α和β代入如下模型计算各期的预期盈余:

E(Earning)iit=aˆi+bˆReturnit(2)

E(Earning)ijt=aˆj+bˆjReturnit(3)

再次,将公司i和公司j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定义为:公司i和公司j各期预期盈余的差值取绝对值后,计算过去16个季度的加权平均数并取相反数(取相反数保证Comp数值越大,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

Comp=-1tå=15E(Earning)E(Earning)ijt16tiitijt

最后,计算公司i在t年度与同行业所有其他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平均值(Comp1)和中位数(Comp2),将其作为公司i当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指标。在稳健性检验部分,将模型(4)计算得到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取同行业内前四名的均值(Comp4)和前十名的均值(Comp10)作为衡量公司i当年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替代指标。

(3)模型构建

为验证前文假设本文构架如下模型:

Comp=a0+b0Fin+g0Controls+åYear+åIndustry+e(5)

其中Comp表示会计信息可比性,具体包括可比性均值(Comp1)和中位数(Comp2),Fin表示企业金融化程度,本文主要关注系数β0的符号,若β0为负,则验证了假设H1a,反之,则验证了假设H1b。

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本文参考潘临等[16]的研究,选取了公司特征、内部治理、行业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具体为公司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账面市值比(MB)、成长性(Growth)、资产周转率(Turnover)、董事会规模(Board)、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资本支出率(Invr)作为控制变量,同时控制行业(Industry)和年份(Year)固定效应。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1和Comp2的均值分别为-0.011和-0.009,中位数分别为-0.009和-0.007,标准差均为0.008,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水平整体偏低,但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整体分布较均匀;企业金融化Fin的均值为0.069,超过中位数0.028,表明企业金融化水平整体呈右偏分布特征,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比较高;标准差为0.103,说明企业之间金融化程度的差异较大,不同企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金融化现象。

(三)多元回归分析

表4报告了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本回归结果,列(1)和列(2)分别为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均值Comp1和中位数Comp2的回归结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7和-0.0021,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假设H1a得到进一步验证,即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这说明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主要表现投机套利动机,一方面加剧了企业经营业绩风险,另一方面为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动机,降低了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标准,进而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

(四)稳健性检验

1.改变企业金融化度量方式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并不属于金融资产范畴,只是现实中的“炒房”行为使其有了金融资产的属性。鉴于此,本文剔除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重新度量企业金融化程度。回归结果见表5第(1)(2)列,可以看出,企业金融化(Fin)与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1、Comp2)的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与前文结论保持一致。

2.改变会计信息可比性度量方式

在前文计算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上,参考罗忠莲和田兆丰[26]的研究,选取公司与同行业内其他公司配对组合计算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前4名(Comp4)和前10名(Comp10)的均值作为会计信息可比性指标重新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3)(4)列,结论与前文保持一致。

3.内生性问题

(1)倾向得分匹配

为了规避样本自选择和相关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前文结论进行再次验证。具体的,按照企业金融化(Fin)的年度均值进行分组,将高于年度均值样本组定义为金融化程度较高组,赋值为1,低于年度均值的样本组定义为金融化程度较低组,赋值为0,然后使用该哑变量对所有控制变量进行Logit回归,得到每个观测值的倾向得分,基于得分数将金融化程度较高组和较低组进行一一匹配,匹配结果显示,匹配之前两组样本在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匹配之后两组样本已无显著差异,说明匹配效果较好。回归结果见表5的(5)(6)列,可以发现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依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意味着企业的信息环境越透明,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30],此外,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越能降低代理成本,监督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31],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能准确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风险补偿诉求,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低越有富余的资金投资金融资产,即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为了排除反向因果这类内生性问题,本文借鉴杜勇等[4]的做法,采用企业金融化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2SLS)最小二乘回归。为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本文分别采用Kleibergen-PaaprkLM、WaldF以及HansenJ统计量来检验不可识别、弱工具变量和过度识别问题,统计量的结果排除了上述问题,说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表6报告了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企业金融化仍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保持负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结论保持一致。

(五)作用机制检验

根据前文推理,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增加了企业业绩波动风险,管理层面对业绩下滑的压力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动机;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亦会加重内部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恶化同样增加了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进而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由此,本文预测企业金融化作用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机理可能是企业金融化增加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本文参考白俊等[32]的研究,使用真实盈余管理验证:企业金融化—真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可比性这一路径是否成立。首先,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Nrm:

Nrm=RCost-RFee-RCfo(6)

其中,RCost为企业超常产品成本合计,RFee为企业可操纵费用总和;RCfo为企业超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净额值。Nrm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33]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在前文模型(5)

的基础上加入以下模型进行检验:

Nrm=a1+b1Fin+g1Controls+åYear+åIndustry+e(7)

Comp=a2+b2Fin+g2Nrm+l2Controls+åYear+åIndustry+e(8)回归结果见表7,由于前文模型(5)的实证结果中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因此,表7只报告了后两步的检验结果,列(1)中企业金融化(Fin)与真实盈余管理(Nrm)的回归系数0.135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列(2)和列(3)中加入真实盈余管理后企业金融化(Fin)对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1、Comp2)的回归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真实盈余管理也显著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说明真实盈余管理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上述推理得到验证。

六、进一步检验

上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主要表现为投机套利动机,企业金融化增加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层行为,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而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来看,会计信息可比性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内外部治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引入公司治理、审计质量以及市场化进程,考察这三种治理机制能否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缓解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效应,提升金融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1.公司治理、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公司治理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在监督内部人自利行为、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越完善,管理层会受到更严格的内部监督,从而增加了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风险,促使管理层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34],进而改变金融资产的配置动机,管理层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发挥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功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35],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稳定的经营业绩表明管理层的经营成果较好,企业的市场绩效较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更看好,管理层有动机披露更公开、更透明的会计信息,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也能为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提升企业的信息披露水平[36]。公司治理能通过发挥监督效应,缓解因企业金融化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抑制管理层为攫取私有收益,通过配置金融资产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少内部人隐藏负面消息的动机,加强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执行力度,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由此,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有利于缓解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借鉴孙洪锋和刘嫦[27]的研究,采用两权分离度来度量公司治理水平,回归结果见表8,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司治理水平低组显著,在较高组不显著。实证结果验证了上述推理,说明当公司治理水平较高时,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更完善,降低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更有效,进而弱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

2.审计质量、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审计质量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发挥外部监督和信息效应能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在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改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外部审计能发挥监督效应,监督管理层和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管理层和大股东利用金融资产谋取私利的动机,有利于缓解两类代理成本[37],增强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提升企业信息披露水平,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此外,金融资产的高风险性加剧了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根据“深口袋”理论,审计师为规避自身声誉遭受损失,减少可能存在的诉讼风险,在对金融化企业进行审计时,会做出更严格的审计程序[27],这也会进一步抑制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另一方面,审计亦能发挥信息效应,专业的审计师利用其审计专长,能对被审计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鉴别,验证企业是否如实客观地报告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有效辨别管理层是否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操纵,降低了管理层“漏报”和“错报”的概率。同时,外部审计能够合理准确地评估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发现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和监督管理层遵守并准确执行会计准则,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6]。由此认为较高的审计质量能弱化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的大多数做法,选用企业是否聘用“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构造虚拟变量来度量审计质量水平。具体的,设定若企业聘请了“十大”作为外部审计,则对该组样本赋值为1,定义为审计质量较高组;否则为0,定义为审计质量较低组。表9报告了回归结果,从分组回归结果来看,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组显著,在审计质量较高组不显著,上述推理得到验证,即高质量审计通过发挥了监督效应和信息效应抑制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了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缓解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效应。

3.市场化进程、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市场化进程是企业重要的外部制度环境,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在我国市场化进程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受制于资源禀赋、政府干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可能会对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差异化影响,进而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具体而言,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越高意味着企业外部的金融监管体系越完善,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金融监管。

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将减弱,因为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风险和成本更高,一旦管理层披露与会计准则要求不符的财务信息,势必会增加企业未来的诉讼风险和监管处罚成本[17]。因此,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受到更健全、更完善的法律环境约束,管理层会更慎重的配置金融资产,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有效地执行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从而披露可比性较高的会计信息。此外,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更能有效地发挥债权人的外部监督治理作用,抑制企业金融化引致的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和代理问题[4],有效地监督管理层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和力度,进而为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由此,本文认为市场化进程越高,越能弱化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樊纲和王小鲁[38]发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化指数的省份得分将市场化综合指数大于中位数的省份定义为市场化进程高组,反之为市场化进程低组。表10报告了回归结果,企业金融化(Fin)对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1和Comp2)的影响均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组更显著,验证了上述推理,即当市场化进程较高时,弱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说明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治理机制为企业准确执行会计准则提供了约束性条件,从而弱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会计可比性的负面效应。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信息环境是否透明。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等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由此,本文基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现实背景,以企业金融化为研究起点,研究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关系,并考察不同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对二者关系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越低;机制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而降低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审计质量以及市场化进程有助于缓解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效应。

本文的研究启示可能在于:对投资者而言,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该密切关注企业金融化程度,对金融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需要保持警惕,谨慎分析这类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规避一定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对金融化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督作用,监督管理层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比重,减少企业的“不务正业”行为,预防企业过度金融化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效应;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监督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管理层的投机套利行为,尤其要关注过度金融化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提升这类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保障,也应规范实体企业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范企业金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DEFRANCOGS,KOTHARIR,VERDI.TheBenefitsofFinancialStatementComparabilit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1,49(4):895-931.

[2]翟淑萍,王敏,韩贤.交易所财务问询监管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直接影响与溢出效应[J].当代财经,2020(10):124-137.

[3]谢家智,王文涛,江源.制造业金融化、政府控制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4(11):78-88.

[4]杜勇,张欢,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113-131.

[5]王红建,曹瑜强,杨庆,杨筝.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01):155-166.

[6]彭俞超,倪骁然,沈吉.企业“脱实向虚”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8,53(10):50-66.

[7]BARTHM,LANDSMANW,LANGM,etal.AreIFRS-BasedandUSGAAP-BasedAccountingAmountsComparabl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2,54(1):68-93.

[8]王雄元,彭璇.稳定客户提高了分析师对企业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吗?[J].金融研究,2016(05):156-172。

[9]DEMIRF.“Financialliberalization,privateinvestmentandportfoliochoice:Financializationofrealsectorsinemergingmarket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9,88(2):0-324。

[10]ORHANGAZIZ.Financialization,CapitalAccumulationintheNon-financialCorporateSector: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ontheUSEconomy:1973-2003[J].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2008,(6):863-886.

[11]SMITH,C.W.andStulz,R.M.“TheDeterminantsofFirms’HedgingPolicie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85,20(04):391-405.

[12]黄贤环,吴秋生,王瑶.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财务风险:“未雨绸缪”还是“舍本逐末”[J].财经研究,2018,44(12):100-112,125.

[13]孙洪锋,刘嫦.企业金融化与股价同步性[J].投资研究,2020,39(8):124-141

[14]周子露.企业金融化与会计稳健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222(01):63-71.

[15]WANGC.AccountingStandardsHarmoniza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Comparability:EvidencefromTransnationalInformationTransfer[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4,52

作者:魏卉 康燕芳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2篇: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是新三板市场运行的基础。本文基于理论及现实,从新三板市场萌芽期、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形成期、股转系统制度完善期三阶段梳理了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演变进程,指出目前主要存在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外部监管不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缺失问题;基于市场制度、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效力、披露成本维度分析了影响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从合理界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优化外部监管环境、完善披露激励机制方面,对提升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政策演进存在问题影响因素

一、引言

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且发展还不成熟。作为资本市场的有益尝试,目前新三板市场实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挂牌制度和监管体系,而会计信息披露是否能够发挥预设作用,取决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现阶段新三板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期,急剧扩张的规模对新三板市场运行提出了重要挑战。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暴露的诸多问题,使得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制度的新三板市场的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如何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并充分发挥其服务资本市场的功能,成为新三板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

新三板市场是我国特有的场外交易市场,国外学者针对场外交易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其成果为新三板市场带来了重要启示。Haslem和Baker(1974)在进行信息披露考察时发现,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前瞻性变量。其对投资者决策过程进行额外研究,发现机构、经纪人和专家等方面的信息也会影响投资者决策。Juchau和Chenhall(1977)针对澳大利亚的投资者在信息方面的需求展开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Leftwich(1980)研究表明,会计研究的目的是为制定公共政策作出贡献,研究人员应重点评估市场或政府机构等金融机构可能产生的信息类型。Copeland和Galai(1983)构建了买卖价差模型,研究发现,买卖价差随着交易价格波动的加大而增加。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索做市商的定价情况,Galai(1983)提出了一种期权债券的估值方法。Raman和Tripathy(1993)研究发现,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可以减少做市商买卖价差,从而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Meek、Gray和Roberts(1995)指出,公司规模、地区、上市情况及行业是影响自愿性披露的重要因素。Gigler和Hemmer(1998)认为,相较于强制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成本较低且可信度高,更有利于市场监管。Antunovich和Sarkar(2006)研究了120个纳斯达克企业的交易信息对股票流动性和股价估值的影响,发现股价对交易信息反映较强烈且有时滞性,场外市场有效性较弱。Schwieger(2009)提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处理私募市场的增长及其对公共市场和风险投资行业的影响,以确保门户网站不会改变竞争型证券市场。Eraker(2015)研究了美国场外交易股票的回报率,发现投资者可以从投资过程本身获得额外的效用,而不仅仅是货币回报的效用。Anh、David和Phuong(2018)考察了自2000年以来从纽交所转到纳斯达克的53家公司的转板动因,发现流动性、交易活动、能见度等均可能是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无论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看,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难以推动新三板市场的快速发展。基于理论短板和现实困境,本文围绕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演进、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展开系统性分析,以期得出有益结论,丰富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理论文献。

二、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演进

(一)新三板政策演进

纵观新三板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其大致可以划分为新三板市场萌芽期、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形成期和股转系统制度完善期三个阶段。随着新三板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及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化及调整中。从新三板正式启动至今,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发挥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政策文件如图(1)所示。

(二)新三板市场萌芽期会计信息披露

新三板启动初始,仅将中关村作为试点地区,其会计信息披露遵循的是老三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实施细则(2006)。在新三板正式启动3年后,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了专门针对新三板中关村试点的信息披露细则(2009)。与2006年的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相比,其主要变化体现在:规范了首次信息披露,简化了年报的具体内容,未对中期报告及季报提出要求,细化了临时报告内容与人员责任,见表(1)。

(三)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形成期会计信息披露

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股转系统”)正式成立。同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通过股转系统披露平台完成,对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愈加严格:要求披露半年报及审计意见内容,明确持续信息披露具体业务办理,增加权益变动、资产重组披露、监管措施及违规处分等规定,如表(2)所示。

(四)股转系统制度完善期会计信息披露

伴随分层制度的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要求又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分层差异化,增加自律监管、挂牌公司制定会计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针对不同行业逐步进行信息披露规范,细化监管措施与违规处分等方面,见表(3)。

综上所述,自新三板市场诞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及完善中。通过对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演进的梳理不难发现: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日趋完善,信息披露平台审议更加严格,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加强;更注重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与违规处罚力度,更注重第三方监管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关注点呈现出由挂牌前的信息披露转向持续信息披露,由整体披露转向差异化信息披露,由总体信息披露转向分类信息披露的趋势。

三、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屡禁不止

相较于其他板块,新三板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且准入门槛较低,挂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在利益驱动下,及出于对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忧,挂牌企业存在粉饰会计信息、选择性披露或延时披露的动机。

通过对股转系统相关数据的统计发现:仅2020年第一季度,发生违规行为的挂牌企业与被纪律处分的挂牌企业分别为71家和7家,其中涉及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与被纪律处分的挂牌企业分别为56家(占78.87%)和5家(占71.4%),被强制终止挂牌的企业有20家,其摘牌原因均为未按期披露(半)年报。显然会计信息披露成为新三板企业违规的“重灾区”。相关数据显示,会计信息披露违规主要包括未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2019年度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挂牌企业共计282家,其中涉及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挂牌企业为182家(占64.54%)、未披露会计信息的挂牌企业为41家(占14.54%)、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的挂牌企业为38家(占13.48%),涉及两种或三种违规的挂牌企业有21家(占7.44%),见图(2)。

图(2)2019年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情况

(二)外部监管不力

新三板市场的外部监管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第三方监管,目前外部监管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首先,针对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发布的规范条款大多隶属于股转系统发布的业务规则层面,法律效力较低,对违规企业处罚较轻,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流于形式。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环节,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决策、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20年新颁布的业务规则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愈加严格,但仍存在因审计原因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情况。最后,主办券商是新三板市场监管的核心机构,联系着挂牌企业、登记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机构等参与方,其持续督导贯穿于挂牌企业服务的全周期。为了充分发挥主办券商的监管作用,股转系统相继发布了对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工作、持续督导工作及挂牌推荐业务的规范性文件。2020年,新证券法对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的职责有所强化,加大了处罚力度,鼓励券商加强自律,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但从实际运行看,由于监管业务工作量大且风险高,故存在主办券商履责不力的情况。2020年第二季度,股转系统对96家主办券商的执业质量进行评分,扣分的主办券商有44家,其中涉及推荐挂牌业务2家(占4.76%)、发行并购业务2家(占4.76%)、持续督导业务14家(占33.33%)、做市业务11家(占26.19%)、综合业务7家(占16.67%)、其他两种或三种组合8家(占14.29%),扣分项主要集中在督导业务、做市业务及综合业务上,见图(3)。

图(3)2020第二季度主办券商执业质量扣分情况

(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缺失

目前新三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采取统计违规事件、构建评价指标、替代变量三种。统计违规事件法是以企业因违规受到证监会处罚的次数、被股转系统采取自律监管措施的次数来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虽然可以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定性分析,但存在统计偶然事件评价的可能性,且仅以违规数量进行衡量,难以保证评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准确性。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对象不尽相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采用构建评价指标的方法使得评价结果有偏差。此外,评价指标构建法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当指标与权重设置不同时,针对相同利益相关者和相同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差异显著。替代变量法主要是指用盈余管理质量代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而分析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盈余管理质量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结果较为片面。

综上所述,目前对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如何评价并没有权威、统一的界定,难以满足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需要。

四、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一)市场制度

分层制度。分层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从盈余管理和股票流动性角度分析。从盈余管理角度看,分层制度的实施会使挂牌企业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处于创新层和基础层的企业为了能够步入精选层,会产生较高的盈余管理动机,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降低。进入精选层企业,证监会对其监管力度加强,盈余管理程度下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相应提高。从股票流动性的角度看,相比于创新层、基础层的企业,进入精选层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关注,股票流动性较强,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做市商制度。做市商作为中介向买卖双方提供报价,在交易双方中发挥桥梁作用。相比于协议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可抑制股价操纵,维护市场稳定,使得股票流动性有所提高,增加交易量,提升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促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得以提高。当前在新三板市场精选层及创新层挂牌的企业有1192家,而做市商数量仅有72家,较少的做市商需为较多的挂牌企业服务,可能使得股票流动性降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下降。2019年首次降低新三板投资者准入门槛,投资者数量飙升,有可能导致优质投资者被挤出市场,使得市场流动性降低,进而造成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下降。

转板制度。新三板挂牌企业可通过转板机制在其他板块上市,但转板条件较为严苛。2007—2019年,仅有9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成功。受新三板发审趋严的影响,新申报企业少,撤回申请与被否决的企业多,很多新三板挂牌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当挂牌企业业绩不佳时,披露真实的财务状况可能会给日后转板带来负面影响,转板更是难上加难。随着2020年转板制度的落地,精选层挂牌企业可不经证监会审核即向交易所申请上市,使得其他层级挂牌企业为符合精选层的准入条件,产生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公司内部治理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两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会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间接反映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分辨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高管个人特征。研究表明,高管受教育水平、任职期、女性高管占比等因素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造成影响。从受教育水平看,高管受教育水平越高,理性思维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防范风险以促进企业发展,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重视;从任职年限看,高管任职期越长,越会将企业发展与自身利益视为一体,进而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从性别看,女性更为谨慎、细心,厌恶风险的程度更高,女性高管占比越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一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最终目标是实现转板,作为企业重要投资者的大股东,从企业持续发展考虑,会更倾向于充分、全面地披露企业会计信息。但股权集中于大股东也可能会产生舞弊动机,影响企业内部治理的运行效率和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由数个股东持有公司控制权会对大股东起到制衡作用,防止其操纵企业经营发展谋取私利,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外部监管效力

外部监管效力显然会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首先,外部监管的制度环境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反之,其则会成为滋生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温床。其次,主办券商的执业能力及履责情况是影响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性因素。作为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核心,主办券商执业水平不佳会加大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风险。除能力因素外,道德风险也是导致主办券商监管不力的重要因素。一些主办券商为谋取私利,对挂牌企业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下降。最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造成影响。作为资本市场的“把关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评估挂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密切相关。实践中由于挂牌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这种业务合作关系可能会使本应发挥“把关人”作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偏离审计的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造成审计结果失真,而审计质量下降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下降。

(四)披露成本

会计信息披露会产生信息加工成本、审计成本和诉讼成本等可计量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约束成本等不可计量成本。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资金薄弱的特征。会计信息披露在为投资者决策、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及实施外部监管发挥预设作用的同时,其给挂牌企业带来的筹资效果的提升却具有时滞性且难以预计和量化。而切实发生的披露成本增加了挂牌企业的实际支出,特别是在挂牌企业筹资效果或经营业绩不佳时,显然会削弱和打击挂牌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因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已有多家新三板企业表示因无力负担审计费用,无法如期披露年报,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见,披露成本会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带来影响。

五、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路径

(一)合理界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当符合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质量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应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满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的基本特征。由前述政策演进可知,为适应新三板市场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中,对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概况、财务会计报告、发行人的基本情况、重大事件、公司治理等。新三板挂牌企业通常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其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具有高投入、高成长、创新性强的突出特征。对于这类企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远比关注短期的盈利性指标更有价值。结合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特征及其与主板、创业板等板块的制度差异,笔者认为,应增加企业成长性与创新性方面的信息披露,如市场占有率、员工文化程度、研发人员比例、研发投入、专利数等。这类信息能为识别和判断挂牌企业的发展潜力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有利于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对挂牌企业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二)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与企业治理水平相关。企业治理水平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相互促进,企业治理水平的提高会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同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也会促进企业治理水平的提高。新三板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普遍管理理念落后,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要切实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一是要转变企业的落后管理思维与资本意识,通过专题培训、座谈、宣讲等方式帮助企业树立先进的企业治理理念及资本运作思维,提高其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二是完善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建设,应避免股权过度集中以形成股权制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注重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建设;三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参与区域化行业标准的制定;四是通过股权激励、提升晋升空间、职业生涯规划等吸引、留住、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会计人才。

(三)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新三板市场亟需构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标准,为投资者决策、资本市场资源优化、相关部门监管提供依据。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当有助于挂牌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有助于投资者作出理性的决策,有助于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应当为新三板市场建立符合投资者、挂牌企业、政府部门三方利益需求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投资者、挂牌企业、政府部门等维度的信息需求视角设置相关指标。结合新三板独特的制度因素和挂牌企业的特征,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与主板、创业板有所差异,应当注重评价挂牌企业的无形资产、成长性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

(四)优化外部监管环境

针对主办券商,应设立专门的持续督导部门对挂牌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动态的监管和指导。此外,应定期对主办券商进行执业能力评估,对未能达标的主办券商的业务范围作出限制。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纳入政府购买清单,提供服务后由政府直接买单,挂牌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即可,即成本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挂牌企业的披露成本,有效避免中介服务机构寻租行为的发生,实现政府管理部门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当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出现违规时,应当对其执业能力展开评估,必要时将其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在资本市场从事相关业务。应进一步加大法治供给,大幅提高违法成本,针对中介机构应出台专门行业规范。

(五)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激励机制

在挂牌企业内部,可通过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减少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减少短视行为,进而主动披露会计信息;在企业外部,除罚款等惩戒性机制,还应出台会计信息披露的正向激励机制。一方面,证监会等部门应尝试从多维化视角,评价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于在新三板挂牌的这些中小企业来说,与盈利性指标相比,企业的创新性、成长性、企业信用及社会责任等应该得到理性的关注和重视,从而降低挂牌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另一方面,鉴于新三板分层制度的实施,应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市场内部不同层级之间转移和日后转板的重要依据,对挂牌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定期评级,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动态升降。评级高的挂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重点推介并优先升入更高层次的内部市场,评级低的企业将进入会计信息披露黑名单并限期整改,否则将降入低层级内部市场,鼓励挂牌企业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净化新三板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戴湘云,叶生新.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新三板”对高新科技园区经济发展作用分析与实证研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2):69-74.

[2]陈国辉,刘斌.场外市场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3(177):52-56.

[3]吴国鼎,鲁桐.新三板企业信息披露制度[J].中国金融,2015(7):82-83.

[4]宣潇然.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探究——基于新三板扩容[J].上海金融,2015(2):62-69.

[5]刘玉春.新三板市场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与披露问题——来自中关村新三板的经验数据[J].财会月刊,2013(16):10-13.

[6]李廷印.我国新三板市场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7]郝文力,赵馨田.分层管理背景下完善新三板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J].南方金融,2016(7):39-43.

[8]叶冲,柯建飞.分层制度背景下新三板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8,31(4):71-75.

[9]刘任重,杨悦.新三板基础层信息披露制度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19(23):121-127.

[10]孙翯,张文松,孟为.主办券商声誉机制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8(1):23-47.

[11]常文杰.新三板挂牌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2]吴燕.新三板挂牌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13]王碧玉.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北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

[14]吴雅琴,王梅.高管个人特征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8(11):63-67.

[15]HaslemBJA.Towardthedevelopmentofclient-specifiedvaluationmodels[J].TheJournalofFinance,1974,29(4):1255-1263.

[16]ChenhallRH,JuchauR.Investorinformationneeds—anAustralianstudy[J].Accounting&BusinessResearch,1977,7(26):111-119.

[17]LeftwichR.Marketfailurefallaciesandaccountinginform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0.

[18]CopelandTE,DANG.AmericanFinanceAssociationInformationEffectsontheBid-AskSpread[J].JournalofFinance,1983,38(5):1457-1469.

[19]GalaiD.Pricingofoptionalbond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83,7(3):323-337.

[20]RamanKK,TripathyN.Theeffectofsupplementalreserve-basedaccountingdataonthemarketmicrostructure[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1993,12(2),113–133.

[21]MeekGK,RobertsCB,GraySJ.FactorsinfluencingvoluntaryannualreportdisclosuresbyU.S.U.K.andcontinentaleuropea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5,26(3):555-572.

[22]GiglerF,HemmerT.Onthefrequency,quality,andinformationalroleofmandatoryfinancialreports[M].Thinkingandthestructureoftheworld:W.deGruyter,1998:117-147.

[23]AntunovichP,SarkarA.Fifteenminutesoffame?Themarketimpactofinternetstockpicks[J].JournalofBusiness,2006,79(6):3209-3251.

[24]SchwiegerE.Redefiningtheprivateplacementmarketaftersarbanes-oxley:NASDAQ’sPORTALandRule144A[J].BusinessLawyer,2009,64(2):387-388.

[25]ErakerB,ReadyM.Doinvestorsoverpayforstockswithlottery-likepayoffs?AnexaminationofthereturnsofOTCstock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5,115(3):486-504.

[26]AnhDV,DavidM,PhuongPT.Thecuriouscaseofchangesintradingdynamics:WhenfirmsswitchfromNYSEtoNASDAQ[J].JournalofFinancialMarkets,2018,32(2):357-377.

作者:龚培贞安娜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3篇:新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经济运作模式的转变,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新经济时代来说,对传统的企业财会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定冲击,很多企业的创新性管理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在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在进行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以网络技术作为财会管理工作展开的基本依据。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企业财会管理为方向,对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财会;创新管理

引言

经济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相应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更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及财会管理特点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描述

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影响,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中,为人们的工作以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对自身的营销手段进行积极创新,产生了网络购物、电话购物以及电视购物等一系列购物模式,也正是由于对营销手段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创造了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利用连接商店的终端机来实现对企业各种商品信息的详细了解,通过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多种信息实现对目标商品的订购,按自己的银行存款户头号码便可以完成支付,整个过程非常方便,操作环节简单,订购的商品会在短时间之内配送到消费者的门口。在现阶段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之下,财会管理结构也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较为传统的财务机构会逐渐被新型的财务机构所取代。

(二)财会管理特点描述

1.接触面广泛

对于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而言,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其具有接触面广泛的特点。现阶段,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会与资金的供给情况直接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都会涉及对资金的合理利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同时,财会管理部门也给其他部门一定的资金使用指导,从而新一步提升资金利用率,这样一来也使得企业财会管理部门对企业资金的约束作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同时,财会管理部门还应该清晰的意识到自身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财会管理部门所接触的范围较广,通常会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等,要为这些部门的工作展开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同时,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往往也会不同程度的涉及与企业外部关系的处理。

2.灵活性高

对于企业而言,在展开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企业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扩大收入范围,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一定转变。同时,想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收入水平,还应该注意增加人员数量以及增加利润,这些都要在企业资金流动上得到体现,对于企业而言,财务指标的变化往往会对最终企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中心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今后的稳定发展[1]。

3.综合性较强

对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来说,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财会管理工作会涉及对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综合性较强,在实际展开工作的时候,不仅要体现出部门的独立性,同时也需要发挥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财会管理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2]。除去财会部门长之外,企业的其他部门都是依靠实物计量的方式来展开工作的,主要是负责企业的某一个工作环节,从而发挥出自身的协调以及控制作用,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往往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而不是像财会管理工作这样,几乎与企业每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之间都存在一定联系。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理念存在与时代发展贴合程度较差的现象,总体来看,这些企业的财会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一般存在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这也使得企业方面在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财会部门智能发挥出自身的业务核算功能。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这也导致了财会员工智能实质性企业工作任务,并没有机会对企业的财会创新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这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正常展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往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定义为会计人员的工作,这也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对纳税筹划以及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会将管理重点放在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财会管理部门的重要性,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3]。

(二)财会工作自身存在限制性

对于企业而言,在展开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对其本身所具有的限制性进行准确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财会管理工作可以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往往本身具有复杂性,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步骤,要对十分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在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并且需要相关财会管理人员有缜密的思维,对整个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点进行准确发掘。但是目前来看,一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往往在创新性以及创造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往往不重视信息化技术与财会管理工作的融合,这也使得材料管理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还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开始应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来展开财会管理工作,但是往往由于企业内部运行管理没有实现对财会软件的及时更新,这也使得财务人员在对人工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数据偏差的情况,不仅延长了管理操作的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其出现管理错误的可能性。企业很大一部分财会管理人员往往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数据处理以及记账算账报账方面,这也使得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都变成了任务型的部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财会管理部门的创新性发展。

(三)财会领域高素质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一定转变,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会计从业队伍不断壮大,很多高校也都设置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招生数量也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会计领域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在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小[4]。财会管理能力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其中包含了业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对财会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向学生传授与业务能力有关的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实践经验积累,同时也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道德意识。对于基础会计来说,其与财务管理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基础会计来说,其主要是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以及记录工作,其工作相对简单,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把握重点;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其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会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对相关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强调利用金融知识以及财务知识来进行大型的投资建设。现阶段,我国很多财会管理的从业人员往往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财会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实践经验较为有限,并且对于职业的坚守能力也相对较差,没有为自己制定完善的职业道德体系,这也使得很多财会管理人员对自身在企业所处的位置没有明确的认知,甚至一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在展开工作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对自身的职业给予充分尊重。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一)对企业财会管理目标进行创新

企业方面在展开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想要保证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应该注意对自身的财会管理目标进行创新,保证这一目标的设定与现阶段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说,企业的财会管理目标也势必要发生一定变化,并且财会管理的中心以及特点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企业在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尝试将其大致分为效益性财务管理、资金收支型财务管理以及治理性财务管理,对于不同的财会管理阶段来说,往往其所侧重的管理重点也是存在一定区别的[5]。首先,对于资金收支性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其属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侧重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管理,这样一来可以使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顺利,也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规划更加具有合理性;其次,效益性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资金收支性财务管理基础上的发展;最后,治理性财务管理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具有一定针对性,可以实现对整个管理过程的合理规划,使得资金的利用更加具有合理性。此外,其管理目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实现对财务分配战略的确定,其具有一定复杂性,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企业的财会部门而言,应该注意对企业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据对理财手段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在展开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想要保证此项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该找到技术上的基础依据,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企业产品的生产、营销以及后期维护往往都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来展开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的内部运转效率得到了优化。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之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势必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应该秉持着两个基本策略:首先,内部管理型。企业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之下,其运行模式势必要发生一定变化,企业应该实现内部服务以及产品的扩张,是现有的资本结构之下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其中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扩展新市场以及生产效率提高等几个方面。此外还应该注意对外部交易情况进行明确,确定企业自身的交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企业对自身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提升对高素质财会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

21世纪是以人才为发展主导的时代,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行业想要获得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都应该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在进行新型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超前的眼界与视野,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及利用,将财会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上,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方面应该尝试对薪酬待遇以及员工福利方面进行适当的优化变动,从而提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企业方面还应该强化企业的共同价值目标,为员工创造必要的学习机会以及学习环境[6]。此外,企业还应该对现阶段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优化转变,对企业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员工工作、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得员工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

(四)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的经济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在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使得风险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有具体的体制可以依靠。总体来说,企业在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读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首先,企业方面应该做好基础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尽量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在实际展开的时候,决策者应该意识到自身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作用,提升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控制力度。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利用更加合理;其次,要注意对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企业而言,审计部门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的工作展开可以使企业出现会计管理差错以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透明,有利于企业今后的稳定经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方面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应该意识到新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之下,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企业方面的财会管理模式也势必要发生一定变化,应该注意从思想上以及观念上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转变,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对发展新形式的探索,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行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企业方面应该定期对财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使其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也使得企业在展开财会管理工作的时候有更加明确的管理目标,对整个管理过程有独特的想法,同时也有利于对经济活动中所遇到到的各种管理问题进行积极解决。企业通过对财会管理模式的积极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新经济发展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财

[1]姜雪梅.基于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1):249.

[2]王月梅.基于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2):111.

[3]梁漫琳.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思考[J].知识经济,2019(21):91+93.

[4]曲建军.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商情,2019(37):107.

[5]闵玉立.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8(1):76–77.

[6]张文娟.新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财会管理创新模式初探[J].中国民商,2019(6):221.

作者:陈思婕 单位: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第4篇: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管理不善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明显呈现出生命周期短的特征。本文基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环境发展的大背景,以会计监督的含义和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特征,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在会计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小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提供值得参考的建议,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措施对策

1中小企业和会计监督概述

1.1中小企业会计环境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指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或者那些创业成长性的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有工业、建筑、交通、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五大产业,中小企业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社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对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小企业不可避免的要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打交道,会计困境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不仅仅表现在会计从业人员的困境,更多表现在企业会计监督发展的困境。

1.2会计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会计监督是指运用特定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涉及到资金和账务的各个方面,包括相关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工作人员,除此之外,会计监督的内容还包括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是合法、合理的。会计监督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会计监督与会计工作同时进行;二是会计监督通过借助一些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监控;三是会计监督受国家金融经济法律法规的制约。有效、完善的会计监督管理不仅可以高效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总成本,而且可以加速公司现金流的有效流动,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会计监督意识,会计监督定位不准确

中小企业大多是“传统家族式”管理,缺乏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管理者都有严重的“一言堂”思想,都认为企业的大小事宜完全由所有者决定。一方面,严重缺乏会计监督意识。管理者有较好的规则意识对企业规范化运营和财务控制监督合理化至关重要,管理层的会计监督意识失责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下属员工忽视会计监督的局面,导致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混乱发展,进而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而中小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监督管理问题上根本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机构和组织对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没有精确的会计监督定位。会计监督定位源自于企业发展规划的精准定位。中小企业管理层不重视会计监督,再加上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规划流于形式,难以落实会计监督工作,综合导致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定位难以向精准化、清晰化以及系统化方向发展。

2.2内部监督权责模糊,缺乏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拥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高效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前提。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规模有限,且管理体系不规范、不健全,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管理层随意干涉会计工作,内部监督权责模糊。中小企业管理层大多以生产和销售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无视会计法规的规定,任意干涉会计工作,并“无意识”决定会计事项,内部监督权责模糊,有时候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命令财会人员制造虚假信息和虚假利润,造成企业内部资金公、私滥用的局面,财务管理工作极为混乱,进而导致内部会计监督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问题突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已经是屡见不鲜,且缺乏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呈现出“一空两无”的尴尬局面:“一空”是指空有制度,“两无”是指无具体工作内容和无工作实施进程。长此以往,中小企业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概率极高,会计控制问题将更加突出。

2.3人才重视程度不足,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专业会计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专业与经验兼具的会计人员担任会计工作,才能提高企业会计监管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在财务管理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树立新式的企业管理理念,且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财务管控观念相对比较保守,担心聘请的专业财会人员泄露企业机密,操控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聘请的财务经理通常是企业所有者的“亲信”,难堪专业要求高的财会岗位,对于引进专业会计人才方面的工作投入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专业会计人员匮乏,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经济发展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愈渐缺失。中小企业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难以对专业知识过硬与从业经验丰富兼具的会计人员产生吸引力,且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经常发生,其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

3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的措施对策

3.1加强管理者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促使会计监督定位精准化

一般而言,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由于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的财产关系,有取得和使用相关会计信息的权利,而会计师是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主体责任者。确保提供真实和准确的会计信息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证会计独立性,而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方式,是保证会计独立性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者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只有中小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财务管理,才能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大意义,进而更有效地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精准科学地进行会计监督定位。会计监督不应以所有者的名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而应该把会计监管看作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会计监管行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定位应立足于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除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进行的财务造假和会计违规行为之外,中小企业应对其他会计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

3.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监督制度,提高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度

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对企业会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权责分清,各司其职。会计职责纷繁杂乱,且责任重大,而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较小,不可能聘用大量的会计人员,一般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可避免要承担更多的职责,极容易造成权责不清的局面。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会计主管、财税公关、制衡股东、资金融投等几个方面着手,让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各司其职,为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另一方面,提高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监督工作实质化。中小企业在进行实际的会计监督工作中,要加强领导层级的直接管理,建立健全会计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丰富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避免会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同时,对执行的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进行不定期检查,做出相关的业绩报告,并促使会计监督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

3.3重视引进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必须聘用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重视会计人员的建设。一方面,引进会计人员和加强培训教育并重。中小企业在吸引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小企业管理层要充分尊重会计人员,重视引进和留住会计人才,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会计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从整体上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必不可少,对工作严谨认真和有重大过失的会计人员分别进行奖励和处罚,做到奖惩分明。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入职的会计人员开展入职好喝,还要对正式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以此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4总结

会计监督工作在企业运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在会计监督管理方面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会计监督意识不足;内部监督控制不足;人才重视程度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管理者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促使会计监督定位精准化;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监督制度,提高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度;重视引进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刘俊文,于洪.中小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西农经,2019(13):142.

[2]刘琼,王婧盈.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5):16-17.

[3]邓连生.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8,12(28):75.

[4]王喆.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7(10):90.

作者:韩 宜 静 单位:泰国博仁大学

第5篇: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小微企业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出。大量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会计专业人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小微企业建立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是保障小微企业识法、懂法、用法的关键一环。为了防止企业内部人员贪污,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资源浪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成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根基相对较弱,更应重视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以促使其早日走上正轨,做大做强。

关键词: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提高其整体经营效率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传统经营模式下,由于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健全,企业顶层领导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监督能力不足,最终影响到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经营。因此,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小微企业更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依据具体的企业经营要求,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一定的原则,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本单位管理的内部会计制度。

一、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概述

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确保其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贪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依据经营现状,结合其未来发展策略所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小微企业管理层决策信息的真实性,对促进小微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营有极大的帮助。

会计制度是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制度,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其自主设定的,直接影响着小微企业决策信息的收集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比较薄弱

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度依赖企业领导者的能力,小微企业其实际领导者往往大多没有建立内部会计制度的能力,在经营过程中,小微企业经营者过分重视将公司的财政大权集于一身,导致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始终得不到正常的运行,其经营者对小微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不仅没有起到助力作用,反而还起到了阻碍作用。

我国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部分企业资产业务相对比较单一,在运营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大量的财产信息,小微企业整体上并不重视其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这种现状对于这些小微企业当前的发展往往没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增加,涉及的资产业务会越来越多,若长期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对其之后的发展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在我国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小微企业整体管理制度有所改变,在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工作量不断增大,导致很多小微企业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从而最终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影响小微企业的整体收益。

(二)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相对匮乏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是其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是否健全的重要途径。由于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相对比较缺乏,导致其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推进较为艰难。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效建设,有利于保障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督促小微企业会计相关人员遵循内部会计制度,促使其内部管理制度逐渐走向完善,促使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正常经营。

因此,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正常运营的重要监督机制。

(三)小微企业会计业务工作缺乏内部监管

我国当前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之间的分工,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内部监管,导致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缺乏监督而滋生了贪腐的心理,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毁于一旦。

如虚假发票、私款公报等现象,各单位都有明令禁止,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仍屡禁不止。

(四)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难以运行

大多数小微企业在建设内部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缺乏建设经验,难以考虑到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实际应用性,没有充分结合单位发展的实际,导致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运营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运行。

例如,小微企业在收集会计信息时,其相关凭证是企业公款报销的重要凭据。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部分工作人员换汤不换药,一张凭证多次进行公款报销,以此来骗取小微企业的资金。

倘若,小微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设计出一套系统的强制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通过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形成高效的内部会计制度监督体系,确保其内部会计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无疑能够极大地避免工作人员的贪污行为。

(五)小微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缺乏相应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营量较小,法人治理机构在其生产运行过程中,往往只是空有其名,并没有对小微企业经营有实质上的监督作用。

三、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原则

(一)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财经法律法规(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必须充分考虑《会计法》的各项规定,也要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般原则),制定本公司的内部会计制度。同时,也要依据其发展特点,结合单位人员业务能力、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因素,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能力。

(二)可操作性原则

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既要遵循我国统一的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到小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发展实际,设计出的内部会计制度既符合会计理论,又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同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计业务贯穿其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小微企业的财务活动运行是否合理,企业的财产处理是否相对恰当,直接影响着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其当前的生产效益。因此,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将责权利明确,即赋予相关工作人员权利,又明确其工作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确保小微企业依法依规运营,不断完善小微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四)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为了规范其内部会计行为,保障小微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设计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效益与成本的关系,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在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不断增强会计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确保所建设的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微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内容

(一)明确小微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职责权限

为了保障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完成之后的正确运行,小微企业在建设内部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会计人员的相关职责权限,通过责任明确到人的方式,防止本单位员工的舞弊行为,保障小微企业经济业务的正常进行,确保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小微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确保会计人员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防止小微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职权集中于一人,通过会计人员的职务分离,确保会计人员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二)建设小微企业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程序

小微企业应当遵守企业会计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各大企业处理经济业务的相关程序经验,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业务处理程序,防止小微企业工作人员的营私舞弊及领导阶层盲目决策。

我国的《会计法》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提出了两点重要要求,一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能够确保相互之间具有强力的制约作用和监督作用,能够防止企业会计人员过分集权,通过集合众智,确保企业会计业务的正常处理。

(三)完善小微企业资产控制制度

资产控制制度是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保证小微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采购、保管分离制度,两者不能由同一人兼任;制定资产管理制度,特别是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报废全生命周期,都应由财务人员参与和监督。

(四)强化小微企业内部财产清查

小微企业内部财产清查是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板块,小微企业内部财产清查制度通过对小微企业各项财产的清查活动,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财产清查保护小微企业财产的安全,通过责任明确到人的财产清查制度,有效查明账面财产数目与实际存在财产数目是否相对应,及时追回企业遗失财产。查明在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方法,确保财产账实相符。

五、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增强小微企业负责人对于建立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

小微企业负责人既是企业发展的指导者,又是财务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充分重视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不断提高对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促使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能够及时走上正轨,确保其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有效运行。

(二)会计业务责任明确到人,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

首先,小微企业应当将其所产生的经济业务责任明确到人,通过企业负责人“一支笔”签字批准的方式,减少单位人员的越权行为,保障其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其次,小微企业应当明确职权分工,通过不同领域的职务由不同人担任,形成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体制,减少单位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贪腐行为的可能性。

最后,小微企业应当做好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记录,建立一套与本单位业务相适应的财务工作处理程序,通过明确小微企业财务工作处理流程,规定好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方式,保证小微企业会计业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时效性,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小微企业应当建设好相对比较独立,完善且可以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其对内部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应当设置好监督原则、监督内容、监督方式,通过奖惩结合的方法提高小微企业内部会计运营的效率。

(四)建立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在小微企业初步建立内部会计制度之后,应当建立与内部会计制度相适应的控制制度,并将其融会贯穿于内部会计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小微企业内部行政领导、职能部门的职权、责任及在处理业务时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参与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是否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不断完善小微企业监督机制

首先,会计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自查工作,通过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人员的监督,不断增强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找出会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点,不断改进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其次,要加强相关部门如税务、银保监会等对小微企业遵守本行业管理制度的指导和监督,促进行业管理制度与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机融合。

(六)招聘会计相关人才,改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针对当前小微企业缺乏会计相关专业人才的现状,企业应当大力吸纳会计专业相关人才。通过吸收具有相关经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人才,不断改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正所谓“专业人干专业事”,企业管理层应当注重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权力下放到相关专业人才的手中,通过结合企业管理层的权威性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专业人才的技术性,极大改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建设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人员招聘制度,有利于大幅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结语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小微企业在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企业领导层迫切需要增强其对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其建设企业内部制度的意识。在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建设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小微企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其对内部会计制度的监督。鉴于当前企业管理层缺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相关经验的现状,企业领导层应当注重引进会计专业相关人才,借助有相关人才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经验,整体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能力。财

[1]梅兆华.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会学习,2020(29):183–184.

[2]王兴斌.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评析中小民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20(05):85–87.

[3]郑家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5):99–100.

[4]郑苏临.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和解决措施[J].经济管理文摘,2020(08):122–123.

[5]徐海龙.浅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3):213–214.

[6]余里鹏.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会计制度建设[J].财经界,2020(02):147.

[7]郑晓艺.论区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品牌研究,2019(19):44–46.

[8]邓忠赞.探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问题[J].纳税,2019(35):140.

[9]杜小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2019(34):123–124.

[10]褚学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2011(24):66–71.

作者:王爱青 单位: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第6篇: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自身的特点,并在融合的过程中,讲述其融合的前提,同时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对此,希望能够以此种方式来实现满足医院的长期运行,并确保医院能够真正在融合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推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进而才能确保医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医院运行;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融合发展

引言

随着当前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各企业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竞争情况也十分激烈,因此当前医院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出现竞争激烈的情况,所以医院如果无法实现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融合应用,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对此,针对当前医院的转型工作而言,必须要突出强化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同时也要强化环境建设,这样才能通过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工作的共同落实来真正实现为医院长期发展的目标做好基本保障,以此才能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推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

对于医院的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而言,其与财务会计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因为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需要在自身工作开展上重视财务核算工作的落实,并实现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以报告的方式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更加注重对于管理工作的落实,并实现对经营者提供相应的预测信息,所以它本质工作的应用意义就是实现预算管理[1]。因此,对于医院的经济运行而言,管理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分析应用的过程中,则可以利用量本分析法来实现对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也能实现利用成本效益预算来实现满足基本工作的落实。与此同时,在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加快各关键环节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开展,而且也能实现结合现代信息手段来实现满足对成本预算工作的进一步落实,进而就能通过成本控

制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管理会计在应用上也能够实现设立专业的专项指标,并将预算执行工作的内容进行多方面考核,以此也能保证依据考核指标情况来对各科室整体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就能在发现问题时,对其差异性问题进行处理,并实现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这样就能满足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

对于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而言,依据我国财务部所要求的内容来看,医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提高自身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以此才能通过强化内控流程来实现对各项业务流程的有效打造,进而确保在各项活动开展前做好风险预测管理,并通过实现对风险规避工作的落实来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全面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打造来实现满足自身长期运行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来看,其实就是要实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各项工作在开展上能够实现提高其衔接性,这样才能通过利用管理工作的开展,来保证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国有资金的有效保障,进而才能在提高资金应用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利用财政资金来推进医院的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包括风险评估、环境建设、信息建设、业务控制、内部监督体系打造等内容,而在进行基本建设的过程中,业务控制、风险评估以及内部监督工作也与管理会计当中的内容具有相似性,所以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上,也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作的落实才能满足各项工作的全面运行。

二、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发展的前提

依据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以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当中的主要内容来看,而这在应用的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基本工作开展上也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所以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就能推动医院管理工作开展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在具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前提,如果不能满足此前提,必然也会导致融合出现更多的问题。

(1)在进行融合工作开展前,必须要保证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毕竟,在医院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中,必须要实现对各项成本的有效核算,而且要保证在基本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对运行构成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发挥好管理会计的职能,进而才能通过会计信息的供给来为医院决策者做好基本的信息保障[2]。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制度的建设和运行,并保证在各项业务流程的开展上,能够通过规范业务流程来提高医院运行的效率,同时也要确保在监督体制的应用下,实现满足资金应用的完整性,还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以此才能保证会计信息供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此,对于二者的融合工作开展而言,如果二者在应用上其目标不具备一致性,必然也很难确保医院内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此也无法实现医院在运转的过程中,提高其经济的良性运转效果。

(2)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利用量本分析法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核算,同时也要保证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实现对各项流程的内容进行绩效分配,更要在预测分析时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此才能满足对各项工作的控制。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通过预算管理来实现满足对各项基本事务的流程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实现对成本的控制管理,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医院的健康运行。因此,对于二者的融合工作来看,如果二者在应用方法或者是应用工具上不具备相似性或相同性,也必然会导致融合工作的开展使其自身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更多的误差问题。

(3)对于医院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而言,如果二者不具备融合度或者是关联性,也必然会导致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矛盾问题。对此,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对其有效衔接,更要实现对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能确保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既能够强化其自身的应用效果,又能够突出二者的特性,从而才能满足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问题

(1)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相继实现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融合应用,但是在理论应用上往往要高于实践,这就导致医院在进行整体应用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满足基本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对于基本工作的开展而言,如果管理会计人员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自身没有实现对双方工作内容的全面深入了解,必然也会在融合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确保医院的全面运行[3]。很多医院在开展基本管理工作上,通过了多年实践才认识到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融合的重要性,但又由于其自身缺乏了指导实践的内容,这也使得在实际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应用不理想的问题,而这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用,否则就会导致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落实全新的管理模式。

(2)对于医院的管理会计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融合来看,由于财务会计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而管理会计在创造价值时又要实现业财融合,所以对于整体融合建设工作的开展而言,由于环境建设不足也导致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就难以实现对二者的有效融合。毕竟,对于医院的管理者而言,其自身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二者的融合应用,而各部门是否能够配合其基本工作的落实,也会影响其工作开展的质量。对此,想要保证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满足全面管理工作的落实,就必须要实现对内部环境进行有效建设。

(二)解决对策

(1)对于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融合工作的开展而言,各医院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积极探索,更要确保在理念应用上实现应用正确理念进行基本工作的落实,这样才能通过理念应用与实践结合来实现满足医院的长期发展。同时,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也要对其会计工作的开展进行重新架构,更要实现满足基本控制工作的落实,进而才能通过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来实现满足医院的全面发展。

(2)环境建设是基本工作落实的前提,所以想要实现对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就必须要实现先对环境的有效打造,这样才能确保各医务人员都能够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以此才能在开展基本工作上,实现由各部门积极配合来进行探索发展,并针对已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解决,从而才能保证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由部门建设来带动整体体系的打造。同时,由于当前医院的发展不光需要进行内部环境建设,也需进行外部环境控制,所以这也需要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更要充分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而才能通过权责机制的有效应用来确保以风险管理为主,实现融合工作的落实。

结语

对于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管理会计其实与内部控制工作在应用上具有相同性,且在整体目标的建设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二者的融合能够真正实现推动医院的长期发展。对此,在进行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就必须实现针对现有问题进行处理,这样才能确保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应用下,真正通过二者的融合应用来满足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财

[1]苏少云.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发展分析[J].纳税,2020,14(20):73–74.

[2]虞素.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发展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7):180–181.

[3]任莉莉.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家,2020(11):51.

作者:罗珊珊 单位:济南市儿童医院

上一篇: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平面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