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的有效性策略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班主任作为直接管理者,对该阶段学生影响重大,如今初中学生思维过于活跃且自主意识较强,班主任的管理难度也有所增加,而班主任为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则应加强德育效果,并对该教育重要性充分重视。主要对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索,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时期,该阶段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尤其重要,为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班主任应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学生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但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果不如预期理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德育实践水平有限,从而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限制。

一、转变德育理念,强化德育工作效果

在初中教育阶段,为有效完成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首先应确保德育理念紧随时代发展,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基础。传统德育工作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但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正在逐步改变,同时德育目标也在随之改变,基于此,为保证德育作用,初中班主任需对德育理念做出创新,确保该理念与当前社会现状相符。初中德育工作,班主任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性格及心理状态与之结合,科学制订德育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德育教学与活动。通过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避免他们产生极端想法。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该时期学生对班主任过于依赖,此特性有助于班主任提升德育效果,而此时,班主任应注意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及教学环节,应全面渗透德育,以此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并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调师生互动,全面渗透德育

为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班主任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从当前初中教学情况分析,班主任与学生关系较为紧张,部分班主任性格严肃,而初中阶段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此时则容易与班主任之间形成敌对状态,该情况并不利于班主任进行德育,针对该问题班主任应尽快解决,将这一现状努力改善。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其生活与学习需求,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此时再进行德育工作,效果必然有明显提升。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增加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机会,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及学习状况,谈心环节,教师应作为聆听者出现,并非教者,需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为学生提出建议,此时应重视心理辅导,强化学生内心承受力,也可对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行锻炼。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构建道德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学生影响重大,通常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环境熏陶,从而对外在及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初中班主任应对此充分认知,强化班级环境对该阶段学生的影响。初中德育若单一进行说服教育远远不够,班主任需结合学生发展现状合理组织德育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感受德育思想,理解也更为深入,在实践活动环节积极践行行为与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充分提升德育效果。班主任可将自身授课学科特点与德育相结合,对学科内容深入挖掘,将蕴含德育元素的教学资源与该时期学生兴趣与特点相结合组织课堂活动,如探究合作、小组游戏等,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挖掘自身潜力并充分表达个人特点,实践活动中班主任应明确德育主题并将主题中心思想进一步放大。此外,班主任充分发挥班会作用,选择与德育相符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形成特有的德育班级文化。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联动,确保德育工作成果

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家庭是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主要阵地,而家长则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全面实现学校与家庭联动教育,提升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拓宽教育层面。家庭德育具有长期感染性,可为学生提供不同体验,因此班主任需与家长长期保持联系,并形成统一德育战线,以此确保德育效果。班主任可借助信息技术,在班级家长群内定期发布德育理论及常识,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道德思想及行为,让家长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维护好家庭关系,并为德育打下坚实基础,班主任也可发挥“家长会”作用,与家长探讨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对此阶段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需通过转变德育理念、增加师生互动、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联动等方式,以此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效果,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型人才。

上一篇:“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创客教育改革下一篇:房建工程建设中的铝模板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