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观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提供大量职业人才,有利于推动经济水平提升,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应从宏观教育理念出发,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分析基于宏观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剖析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缺失宏观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宏观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宏观教育理念;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学管理成效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间接影响。因此,职业教育教学应树立宏观教育理念,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加快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教法,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缺乏宏观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缺乏

职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的理念较为落后,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导致教育教学存在滞后性弊端。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大局意识与宏观意识,不利于现代化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建设。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生本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育理念,进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高。

(二)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较低

缺乏对本专业发展情况的综合考量,在教育管理中协同性较低,对于学生的引导效果不佳。另外,未能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管理问题的积累。评价模式的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无法根据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评价。

(三)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职业学较教师综合素质偏低,一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严重缺乏,不会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许多先进的教育方法难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固守单调的板书教学模式,互动性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情景化教学模式都不能采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或偏重理论教学或偏重实践教学,没有能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点,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找到“实践在理论上的支撑点”使实践印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才,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很难适应企业技术岗位的要求,因此学生毕业后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宏观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宏观教育就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考量社会经济发展等要素,真正增进教育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旨在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宏观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转变了传统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向整个社会拓展与延伸,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间形成教育合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此外,宏观教育更加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宏观教育体系下,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宏观教育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当中,而是面向社会与未来的教育,注重新方法与新理念的传授,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更具多样性与多元化。

当前职业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与教育教学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谋求发展,消除人才培养中的局限性问题,防止由于教育管理滞后性而对改革工作造成限制。当前市场竞争也在逐步加剧,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导致其未来发展受到影响[1]。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在教育管理中更具前瞻性,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加快宏观教育理念的融合,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职业学校的创新发展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彰显本校的教育与管理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三、基于宏观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及创新模式

(一)坚持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创新管理工作方法,以增强管理实效性。教育管理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保持协同一致,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性,增强教育竞争力。管理工作应该与教学工作实现有效协同配合,防止两者出现脱节问题。对不同管理板块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梳理,实现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评价[2]。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增进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体现不同工作的内在衔接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对社会各行业的用人需求特点及动向加以把握,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引导,只有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才能为各项日常工作的实施奠定可靠基础,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在宏观教育理念下,应该将创新教育融入实践当中,致力于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高度。创新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增强社会的整体发展活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专业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意识的渗透,使学生拓展思维与认知,避免出现思维僵化的问题。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明确创新能力激发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还要有效融入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当中,为教育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3]。

(三)遵循以人为本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在中考或者高考中遭受了挫折,因此在心理上较为敏感,在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应该以宏观教育理念为核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提供针对性建议与对策。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关爱,从而提升其主人翁意识[4]。因此,要转变管理者与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快职业学校的发展。

(四)强化师资队伍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整体教育竞争力的关键,能够为日常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逐步摆脱传统模式的限制,认识到宏观教育发展的特点,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增强终身学习意识,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本专业教学中应该渗透行业前沿动态。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订培训计划,使其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快速更新。在培训中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原则,能够在教学中融入宏观教育理念。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针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5]。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以便提升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对当前教学方向及目标加以调整。

(五)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能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在后续管理中采取整改措施,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教育与管理水平。将企业的“7S”管理理念融入教育管理当中,促进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当前评价方式进行创新,细化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其实施效果,增强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防止出现形式化问题。增进教师自我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协同配合,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够明确自身职责,积极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6]。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及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

(六)创新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素养的培养,除了应该加强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外,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这也是教育管理的重点。尤其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加大在教育管理中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快实践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应该对技能训练基地使用功能加以强化,使其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践中增强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常用模式,能够对学校和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参与技能培训,提前适应工作

氛围。前校后厂模式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常见模式,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四、结语

缺乏宏观教育理念已经给高职教育带来严重影响,必须从宏观教育理念出发,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此,应该通过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和创新实践活动等途径,深化教育管理改革进程,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飞.1949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及态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3):28-34.

[2]耿宝建,李彩,张铁蕊,张宁,代晓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1):109.

[3]刘颖.新时代职业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职业,2019(29):24.

[4]司宛灵.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5]刘福莲.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36.

[6]张孝皇.国际视野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上一篇: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区块链技术研究下一篇: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