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安全视野下的媒体素养教育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有效的保障防线。在网络暴力中,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女性青少年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数字性别鸿沟。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增强性别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需要媒体传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训的合力,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暴力;数字鸿沟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在网络技术支持、网络舆情监管、文化内容创新、政策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着力,还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人”。人是传播的主体,一切网络文化传播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形成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和防线。面对网络文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将有效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防范屏障,形成有效防线,对于构建繁荣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予以重视。

一、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

(一)网络暴力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

面对网络文化不良内容的侵扰,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环境更为严峻。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常常被“物化”,被“凝视”。相比于同龄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

网络暴力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对人进行伤害及污蔑。”Ⓒ网络暴力包括了在网络上的语言攻击、侮辱谩骂、威胁诅咒、人肉搜索等,通过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暴力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女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和各种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网络霸凌、网络羞辱,针对女性青少年的网络骚扰、网络跟踪、网络威胁、人肉搜索、公布私密照片和视频等。还有一些以女性青少年为目标的网络性侵骗局,以“招募模特”“选拔练习生”“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等名义,诱骗女性青少年拍摄和发送裸体照片、私密视频。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裸聊,并在线下约见实施猥亵。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8年性侵儿童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比近七成。而熟人关系中有18.57%是网友关系。Ⓒ这类性别暴力尤其需要引起社会重视。

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传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如女司机被认为是“马路杀手”,女博士被看作是“第三类人”。一些网络新词汇体现了对女性的污名化,如绿茶婊、圣母婊。性别歧视在网络中盛行,甚至发展为一种“网络厌女症”,需要加以辨识和抵制。

青少年对网络媒介充满了探求心和好奇心,但同时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给一些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变得更加复杂隐秘。很多性别暴力都通过网络渠道实施,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媒介平台,难以被发现和追踪。这种犯罪形式隐蔽性较高,青少年容易被欺骗诱导,被伤害重创,但这些过程甚至难以被周围的家长和朋友察觉。网络暴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破坏网络文化安全。

(二)女性面对的数字性别鸿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网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但女性群体在信息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着显著的数字性别鸿沟。

数字性别鸿沟是数字鸿沟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差异呈现,主要表现为媒体信息的有效获得,媒体使用和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数字性别鸿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数字设备的使用、数字技能水平、数字技术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研究者认为,信息社会的数字鸿沟可以分为三道鸿沟。媒介“接入”(access)是第一道数字鸿沟,媒介“使用”(use)是第二道数字鸿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介“知识”(knowledge)是第三道数字鸿沟。④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方面,女性群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际电信联盟《事实与数据:数字化发展监测2020》报告显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女性中有48%的人能够接触网络,而男性的比例为55%。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性别鸿沟更为明显,非洲国家女性接触网络比例为20%,男性为37%。而欧洲国家中女性和男性接触网络的比例为86%和88%,趋于平等。Ⓒ在中国,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70.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民中的男女比例为51:49,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⑥。这说明我国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中基本实现性别平等,更需要注重的是女性在“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的差距。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5G时代,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媒介素养和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数字性别鸿沟。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参与人数一直低于男性,很少有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女性参与人数的比例也大大低于男性。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倡导男性为主的冷硬文化,不接受女性气质,从而强调和巩固了男性在ICT文化中的支配地位。这使得女性被进一步排斥和边缘化,难以在这一领域里获得认可,走向成功。

传统性别观念中认为女性不擅长理工学科,女性也不适合技术领域,这种性别观念限制了女性接触信息技术和提升媒介素养。性别偏见也造成了女性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信心不足。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由于面临社会文化规范和刻板印象的阻碍,女性比男性更少参与到信息的使用和分享中。教育和经济条件也使得女性在信息技能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差距。尤其当一些女性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收入较低,这种差距会更加扩大。女性贫困阶层和低学历人群中,媒体使用处于相对更弱势的地位,她们在获取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方面的机会和资源更少。

二、网络文化安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要求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是网络中的传播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人。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的传播主体,需要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一)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

媒介素养教育是强化网络文化安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重要路径。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倡导将媒介素养引入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辨识大众媒体中“低水平满足”的庸俗媒介内容,形成免疫能力。此后,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过渡到分析范式阶段,强调对媒体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甄别虚假信息,抵抗不良影响。解码范式是认识到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对媒体进行批判和反思。当媒介素养发展进入新阶段,自主范式更强调媒体的赋权作用,强调个人对媒介信息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运用能力。

整体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存在“防御型教育”和“建设型教育”两种基本思路。Ⓒ但两种教育模式是互动并存的。防御型模式强调要辨识和抵御媒体不良内容和影响;建设型模式重视有效利用媒介,在今天的网络社会更具积极意义。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要“超越保护主义”,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重视媒介主体的体验与参与。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实践中制作媒介产品,评价媒介产品,对“意义生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⑧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提出的“参与式文化”也促成了当今媒介素养教育“参与模式”的形成。“参与模式”强调传播主体的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信息的防御和批判。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⑨

网络文化传播中,媒介素养有更多内容和要求。新媒介素养是“由听觉视觉以及素质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瑏瑠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媒介技能和媒介理解的要求也更高。

(二)媒介素养教育要增强性别视角

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需要细化发展,分类分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要重视性别平等,体现性别意识,对网络中的性别暴力保持警觉,对网络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保持敏感,秉持性别平等理念,避免性别盲点,引导青少年对各种性别不平等提出质疑和批判。

有性别视角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关注到女性群体在媒介信息中的技术弱势,认识到性别偏见会导致女性在发展上的差距。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依然处于少数化和边缘化的地位,难以做出持续和显著的贡献。这种情况有时是社会和文化的偏见造成的,并非女性的自身能力不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性别平等,改变女性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信心,树立抱负,增强竞争力。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女性的信息辨识能力和媒介参与能力,将有效促进女性发展,推进性别平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发布《教育和技能在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中的作用》报告瑏瑡,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消除性别差距,改变传统文化规范,弥合性别数字鸿沟,创造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女性群体在媒介社会中平等发展,实现媒介赋权。

媒介素养对于女性的发展极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给女性提供更多参与网络的机会,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帮助女性学会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维护自我权益,具备敏锐的性别意识和批判思维,强化个体认知和主体性,并在自媒体传播中身体力行地做出改变。

三、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更需要媒体传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训的合力,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第一,在媒体中树立女性榜样,形成激励效应。媒体要为女性发展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环境,倡导性别平等,树立和传播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女性榜样。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女性青少年在媒体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分享,为女性参与网络文化提供平台,搭建资源网络和支持网络。通过关注性别议题,传播性别平等理念,积极维护女性权益,开展具有性别意识的网络文化传播活动。

第二,完善网络监管政策,营造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安全监管机制,完善网络文化安全法规。制定和落实具有性别意识的网络文化监管措施,吸纳性别专家参与网络文化监管行动。在监管指标中加入性别平等标准,通过定期评估、长期监测、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对网络化传播的监督管理,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和引导女性关注信息技术。建议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各级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培养中加入相关内容,鼓励和引导女性青少年关注信息技术,提升媒体技能。通过在线教育、开放课程等形式,为女性青少年创造灵活的学习机遇和学习平台。同时,媒介素养教育要融入女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鼓励青少年的媒介探索和媒介实践,增强性别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通过媒介赋权,完善女性青少年的能力素养,使其成为信息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具有自我保护力和创造力的完整个体。

Ⓒ林爱珺:《网络暴力的伦理追问与秩序重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111页。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https://www.so-hu.com/a/298646877_99996733,2019年3月2日。

ⒸOECD.BridgingtheGigitalGenderDivide:Include,Upskill,Innovate.http://www.oecd.org/sti/ieconomy/bridging-the-digital-gender-divide.pdf,2018.

④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4期,第46页。

Ⓒ国际电信联盟:《事实与数据:数字化发展监测20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84665.html,2021年1月5日。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2021年2月3日。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5期,第27页。

⑧[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第78页。

⑨[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高芳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

瑏瑠张成良:《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瑏瑡OECD.TheRoleofEducationandSkillsinBridgingtheDigitalGenderDivide.http://www.oecd.org/going-digital/education-and-skills-in-bridging-the-digital-gender-divide-evidence-from-apec.pdf,2019.

上一篇: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下一篇: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