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开始了迅速发展阶段,2015年全球内部审计知识共同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外包现象正在大面积地增加。而随着审计外包行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出表面。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各个部门精简之至,将专业性强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优势,所以将内部审计外包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但由于体制不完善,内审外包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所以将企业的内部审计项目外包给民间机构有利有弊。本文基于内审外包的形式和利弊,研究了关于不足之处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人员;中小企业;

■引言

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本质上其实是购买劳务的一种行为,是企业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民间的审计机构来发挥审计职能的一种方式。我国市场竞争激烈,其中中小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由于其规模、资源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必要或者难以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工作外包可以有效解决该矛盾。毕竟对于每一个有盈利需求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主业才是企业最需要花费精力的主战场,审计外包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节约企业机会成本,改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现状分析

主要针对在内审外包行为中活跃的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1)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知不清。(2)内审人员专业性不足。(3)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2.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1)管理层缺乏内审外包的理念,一味地想要降低与经营活动不相关的费用,却忽视了高质量审计成果有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2)内审外包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对于风险的应对手段不足,有几率导致企业发展困顿。(3)我国内审外包起步较晚,对审计外包的了解度不够,导致内审外包的实施范围较狭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没有很好地推行。

■审计外包的形式

(1)全部外包:将内部审计所有业务外包给民间审计,这样的外包形式,会更加适用于内部不设审计部门的企业。比如业务简单的中小型企业或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他们对于合理的日常经营审计是有需求的,将内审项目全部外包给师事务所等外部专业机构来审计,能节约建立自身审计部门的发展成本。

(2)部分外包:这种外包形式一般适用于有审计部门的企业,内审部门进行日常业务的审计,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者难以完成的审计事项进行外包。比如: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分两块,一是日常管理审计内容,二是真实与合规性审计,前者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全权负责,后者外包给审计机构,专业性会更强。

(3)补充外包:这种方式偏向于将企业内非核心的审计业务外包,而该项目的核心内容依旧由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掌握,既能充分利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又能有效地减少外包成本,同时对企业核心内容的安全性和避免泄露有较好的保障。

(4)协力委外:这种方式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与从民间聘请的审计人员合作审计某些项目,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包方式不仅可以保障审计事项进行的独立性,还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接触学习,提高审计工作能力以及应具备的敏锐性。并且在成本效益原则下,采用这种方式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小的帮助。

■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

(一)审计外包的优点

(1)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一旦设立了内审部门,需要对其承担一大笔后续管理费用,除去办公费用以外还有内审人员的培训,这些都是企业在设立了审计部门后的固定支出。在企业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设立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只接触企业内部的审计环境,进行审计工作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区。将内审职能外包后,企业的内审部门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聘请专业人士获得更优质的服务[1]。

(2)增强内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进行的重要前提,就内审机构的工作性质来看,它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挂钩,内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容易丧失公正且独立的判断。而审计外包恰好能避开此类问题,民间的审计机构一般由注册会计师主导,作为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其经济利益与企业并无内在的关联,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能在客观角度分析企业财务及运营情况,做出正确且不失独立的判断。

(二)审计外包的缺点

(1)内部信息泄露:企业将内审外包时,会考虑到企业交易信息泄露的问题。若承包单位信息保密措施做得不到位,企业会有利益损失风险。并且公司内部资料难免会涉及一些机密,外部审计人员越深入,涉及的机密就会越多。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业务繁杂,难免会有所疏忽,造成信息泄露的可能并不能完全避免。

(2)外部人员不熟悉企业事项:外部审计人员在短期的协议下对企业进行审计,而短期的了解并不能完全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所以如果内部人员不积极配合,那么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某些数据的判断可能会片面。

(3)利益相关:内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挂钩,由于存在利益一致的情况,内审人员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上报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对于外部审计人员来说,他们只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审计,这项审查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块内容,他们的职业发展与该企业没有利益联系,是否会积极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前景考虑还有待考究。

■应对策略

(1)规范内审外包合同。在签订内审外包合同时,首先,应该明确其服务的范围;其次,要严格申明保密性条款,将违约金额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再次,是明确应有的控制措施,写明需要进行控制测试流程等。签订业务的双方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胜任能力以及能否接受可能的风险。签订合同时应当注意约定条款是否完善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企业应周全考虑后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对一般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项目完全外包会有很大的后遗症,比如:内部审计先后连续性不够、内部资源外露等,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是一个隐性威胁。对于信息披露比较多的项目,交给民间审计机构可以节约机会成本。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其内部审计部门还不成熟,交由民间审计来完成企业的审计工作对企业来说是更节省成本的方式。在选择完外包形式后,对外包的机构也需要有一定的考虑,需要调查清楚专业机构而专业水平如何,其是否曾经有过不良影响的审计行为。

(3)增强内审部门的能力:通过内外结合的审计工作方式,可以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内审部门要重视内部审计能力的强化,这样才能摆脱将内审外包的行为。提升能力的关键是需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能力与素质,不能全部依赖于外部审计服务,保持在合作内审中的主导地位,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审计服务[2]。

■结语

内审外包是一个能有效便利企业的行为。企业在进行内审外包时,应该充分地结合考虑自身经营、获益的情况,并结合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合适自己的外包方式,选择合适的外包机构。除去没有能力进行的内部审计企业,其他企业最好是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以保障企业信息技术的安全。综合审计外包的利与弊,审计业务外包在中小企业中盛行将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瑞锋.内部审计外包策略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9(07):49-51.

[2] 杜静,谢勇,林斌,李万福.管理者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基于中国A股市场调查数据的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02):10-19.

[3] 卢存华.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9(06):33-35.

[4] 陈岩.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8(04):82-85.

[5] 李万福,杜静,林斌,翟静怡.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践调查及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7(08):81-87+95.

上一篇: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分析下一篇:苏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