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制度构建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院校建筑教学进行探索,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基于1+X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策略探索,综合建立信息模型(BIM)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获取证书。为促进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资源,探索学生多元化发展,基于教学对各项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职业院校找寻正确的改革方向与策略,提升改革成效。

关键词:1+X;职业院校;建筑信息模型;制度构建;

1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的意义

国务院针对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方案,并在2019年明确提出,基于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借鉴职业教育院校的做法,启动1+X的证书制度,做现阶段职业院校的改革管理办法。中国职业教育等重要信息网站中,发布了关于该制度的首批职业技能证书名单。其中包含建筑信息模型(BIM),并将其排在首位。这也意味着未来BIM证书在社会中将更具分量,对于该证书的等级包含初级-高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等级。随着BIM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得到认可,更使得建筑行业大力推广该技术,并通过各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建筑行业有关人士重视BIM技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学生在校期间积极推动建筑专业学生获得证书,考取BIM等级证书,符合现阶段国家对建筑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实际目标。

2 模型理论

为了更好的推进1+X证书制度,根据斯蒂芬提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将工作进行维度分类,可以看出不同的象限对于工作的需求度与完成时间的具体情况。使用该方法可以对任务的实现目标进行分析,避免将时间精力过度集中于不重要的工作中。四象限法,可以对工作顺序进行排列,根据象限将工作归纳为优先、计划、减少等属性,从而使人可以准确知晓优先完成的工作目标。

3 1+X改革策略模型

在实行1+X试点改革制度的过程中,参与的对象包含政府、院校等。在实行改革期间,制约改革进程的因素,有政府行为、院校实际水平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中职院校作为该制度实行的主体对象,在改革过程中承受着人力与资源两项因素的制约[1]。院校人员分内外,并且分为学生教师等,校外人员包括企业与社会机构,在实际涉及到资金投入时,有些情况可控,有些则无法控制。根据资金投入力度将实施方案分成三类:对于投资规模小的一方,应制定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方案,增加一部分考证教学课时产生的费用;投资规模适度的一方,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派遣教师进行专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投资规模较大的一方,需要完善硬件等资源设施,并且加强与社会企业、机构等的合作关系。针对与上述方式,将其带入到时间四象限法中,基于参与人与投资情况构建教学改革策略模型,为院校推动制度提供充分依据,便于院校更好的抓住改革重点,顺利开展工作。

4 院校基于1+X的改革措施

4.1 立即着手的改革措施

4.1.1 开设课程

院校未开设与证书相匹配的技能课程,将无法有效推进试点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开设专业课程,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具备完善的师资力量,可以将资金投入问题暂且放置在一边。部分试点构建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设的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对软件的实际操作,无法满足考取证书的实际需求。需要根据证书的需求重新开设课程,重视BIM技术方面的操作。当现有的课程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只需要选择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即可。

4.1.2 培训

在部分院校开展试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提前完成教学,并直接参与了技能证书考级,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考取证书的可能性并不大[2],因为BIM专业需要依靠软件操作,并且学生远离教学后,也会因为长期不应用教学知识造成技能生疏,同时学生尽管学习对口专业,但是对于考级的事项一无所知。缺乏针对性训练,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考试。对此,院校需要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并收取部分课时费,如果聘用的人员是校外人员,则产生的费用会更多。

4.2 协商做的改革措施

4.2.1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投身于1+XBIM证书考取改革的教师来说,需要根据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对于激励机制设计源于两方面,首先是教师参与职业技能证书教育改革,为教师增添了额外的工作量,同时是工作后的实际成效。额外工作量是教师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原有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增加额外时间;其次是工作成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培训后,根据学生证书考试通过率作为评定的指标。根据通过率与年级、全校等进行对比,设置对比系数。对高于系数比例的教师进行奖励。形成专业的奖励方案后,需要院校管理层人员先进行审阅,并根据校内发展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完善,奖励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奖励机制。

4.2.2 完善软硬件

当前的1+X试点改革,需要基于院校增设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开展。1+XBIM证书的初级阶段,想要学习可以通过Revit的免费软件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其他软件,但是多数软件都是收费的。1+XBIM的中级证书,涉及到的四个专业都需要得到软件的支持,并且对软件有特殊要求。需要院校为学生配备适配的硬件,满足学生的考级需求。硬件设置对于预算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开展。院校采买需要符合相关规定,这就具备了一定难度。院校决定执行该方案后,就应该将其归纳在计划做的范围中,便于院校更早的获得资金支持。

4.2.3 计划做的改革措施

(1)课证融通。

为了避免1+X模式开设的课程影响其他课程,可以采用课证融通的模式,将考证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考取证书提供充分准备。根据试点政策的等级标准课程,对院校本身的BIM专业课程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考证的理论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力去设计教学内容。课证融通需要调动专业教师的力量,若院校缺少资金,需要逐渐推行该项方案,给予教师一定的缓冲期,为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2)调整培养方案。

调整培养方案的目的是确保课证融通的基础上,更好的从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对于建筑工程技术型人才,需要加强学生BIM实训、绘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强化教学中专业知识的联系力度,通过加强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的考取证书。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BIM在建筑行业的普及,以及1+X试点改革在各大院校中不断推进。培养懂得BIM与1+X的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院校要以懂得证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要素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培养属于自己院校的师资团队。

4.2.4 谨慎做的改革措施

(1)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是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尤其是与BIM相关的企业建立有效联系。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后,可以在企业中实现BIM的实际操作。企业开设的课程需要结合证书课程标准,并且将考级内容与岗位技能结合在一起,切实满足学生等级证书考试的实际需求。同时,院校要加强与BIM企业的合作关系,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理论,满足课程标准。

(2)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协同育人项目,对校内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通过企业深度对学生培养,可以更好的优化学生个人能力。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基于企业为院校投资的前提下进行,并且需要得到企业与校方领导的同意,才能获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1+X施行过程中,中职院校想要切实在教学改革中落实该制度,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需要明确制度施行的中心,提升校内软件与硬件资源,满足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两手准备。探索新时期具有特色的1+X证书制度,制定有效策略方针,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不断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优质人才。制定激励方案,更好的激励教师等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推动院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胡兴福.1+X证书制度下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22):178-180.

[2]柴海华,裴俊华.浅思“1+X”证书制度——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01-102.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二胡教学探索下一篇:体验经济视域下城市形象的电影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