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美育教学环境构建策略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后疫情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为能更好地落实时代美育要求,以美育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就美术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美育教学空间进行深度探索思考,试图构建现代化美术教学环境,营造课堂艺术氛围、打造学生展示平台。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积攒了一些经验供一线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美育环境;教学;核心素养

如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与培养人才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提出新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推进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一线美术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探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同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室、校园内外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作用,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促进主动学习观念的深化,故而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美育教学环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但是学生日常课业压力较重,留给美术学科的时间有限,因此对于仅40分钟的美术课堂而言,高效且轻松的课堂环境更有助于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内化课堂所学知识,疏解课业压力。于是,营造课堂艺术氛围,使学生身心放松,便成为美育课堂构建的第一步。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要让整个环境表现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为此,我校在南北楼为学生配备了4间美术教室、2间书法教室,让学生走进艺术教室马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教室布置有浅蓝色的桌椅、白色的墙壁,并将布艺窗帘换成原色的竹帘,教室后排的“多宝阁”摆放有各类美术、书法书籍,供学生自由阅览。教室的桌椅也可灵活摆放。例如,鉴赏课上,可将桌椅摆放成半弧形,以便学生交流讨论,避免了分散的座位无法让所有学生都清楚地欣赏名家作品;动手实践课上,可依据学生分组情况,采用大的美术桌或几个小桌子合并摆成一个大的工作台。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教师可相应变换学生的座位,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此外,学生在必修课、选修课和社团课上完成了很多装饰画、书法、摄影、装置等作品,经过装裱可用来点缀教室的四壁及楼道。上百张的美术、书法条幅作品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美的浸润(见图1、图2)。

除了外化的教室环境,课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秩序和环境,承载着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例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以创设校园环境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如装饰专业教室、图书馆、教学楼等),教师提出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设计、绘画、制作技能并在实践中促进创造力的提升。合理地利用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之后,如何上好美术课成为很多美术教师的困惑。有时,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花了很多心思,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学生仍觉得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则既可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静止的观察(如对艺术形象的造型、色彩、结构的感受),又可以使其进行立体动态的观察(如对事物的变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的探究)。从静止到动态的信息积累有助于促进学生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够帮助学生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继而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要以基础设备为前提,它是信息技术运行的最基本保障。为此,我校美术教室配备了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网络硬件、音箱等一系列配套设备。为了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学科资源有机融合,美术课堂还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学软件,以及一些辅助配套设施,如绘图仪、现代美术资源库等,用以进行现代化的美术学习与训练。

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除了在课堂上为教师进行专业的讲授和点评提供帮助之外,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例如在进行美术与生物学的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通过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课件问题的索引、多媒体实物的演示、Pad的实时投屏、二维码的设计与制作等探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视觉知识经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教学,体现了我校教师不断尝试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本课例中,由于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视觉形式来呈现,因此需要教师课前检索大量的图片进行编辑整理,制作成生动、直观、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直观了解到本课的学习任务以及重难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通过数字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投射到大屏上,与更多的学生分享他们平时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然后通过图像识读,提取微观世界元素,用于美术创作实践,从而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利用Pad与多媒体之间的投屏转换功能,将学生作品从初稿到制作的过程进行实时投屏,实现学习过程的分享。教师也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此举方便、快捷、效率高。此外,我校还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如专业录课设备、翻页笔、校园公共Wi-Fi等。正是由于智能化、信息化设备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才使得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等成为可能,同时助力快乐教学的实施,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见图3、图4)。

三、创设展览空间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应只停留于40分钟的课堂中,而应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作品向外延伸、展示,使其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可在无形中培养师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营造艺术氛围,疏解学业压力。借用校园空间创设展览空间,既能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探究能力,提升成就感。校园文化属于德育中的隐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渗透性与互动性,借用美术作品可在无形中传播校风校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更可促进学校与师生之间情感纽带的建立。

选择合适的展览空间也需要教师综合考量。以我校为例,校园内可供大型展示的空间不多,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展览,通过对比,美术教师决定以小聚大、散点构面,选择教学楼一层门厅、食堂、图书馆等空间较宽敞区域,设计展览主题,再借用楼道、宣传栏等布展,延伸展示空间,同时借用展示台、画架、电子屏幕、电视、大型打印设备等,通过不同媒介对学生作品进行多层次展示。

在此契机下,美术教师可围绕布展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开设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如依据不同时期的校园活动,创作不同主题的海报:包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制作“防疫”标语牌,张贴于户外宣传栏内;组织学生独立制作戏剧节海报;开展安全宣传,制作禁毒海报;“电画社”社团学生创作电子贺卡庆祝教美育环境的构建,仅凭借美术教师的力量并不能实现,而需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创建良好的审美环境,从而达到学生美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为此,首先,教师需要在设计任务前就活动方案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规划,才能利用好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空间。其次,美术教室的布置、桌椅的布局、展览的设计等事宜,可由教师牵头,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如学习如何利用光影变化、形式美原则、色彩搭配等美术知识进行设计,以突出作品内涵。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后疫情时代,学生获取艺术信息和元素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倒逼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手段和作画工具,如借用计算机手绘板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让艺术更深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成为自己心中的艺术家。

上一篇:加减地黄饮子治疗老年PD便秘疗效观察下一篇: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