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将河北民歌引入高校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路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中简要论述了音乐校本课程的概念,探讨了民间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意义,并从不同的层面对河北民间音乐融入高校校本课程中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校本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高校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引言

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对于我国本土的文化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本土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要如何才能够做到传承和保护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就成为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音乐校本课程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校本课程其实是国家教育总局对必修内容的标准设定,当标准正式推行之后国内的各个高校就会按照国家教育总局所设定的课程标准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节化处理。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来看,校内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归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但是依照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部分的私立高校之外,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是选择狭义性质的校本课程。狭义标准的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广义而言的,该课程也是严格依据国家教育总局统一设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规划和内容设定上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些预留出的空间是由高校方面独占并用是可以按照高校的教学需要进行自由设置,这个空间占到总课时的15%~25%之间。音乐校本课程作为国内高校校本课程的组成之一,通常情况下是归类为狭义的校本课程。音乐校本课程一般是高校内的音乐教师共同完成的,由素材选择、内容编制、教学实践、课后评价这几个部分构成。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课程设置地教师既可以是本校的音乐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的音乐教师参与,在整个校内音乐资源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收集高校所在地区的其他音乐教学资源并进行深入性探索,再按照当前音乐课程的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对音乐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设计。它既是对传统高校音乐课程内容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同时也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把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学生兴趣体现出来。

二、民间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传承音乐文化

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也让世界各个国家的音乐不断地融合、发展,高校学生的音乐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浸染和影响,这些影响对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会造成严重阻碍。本土的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它是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中的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一种财富形式,是本地区人民世代发展和累积的精神与智慧财富。它既体现出了所在地区劳动人民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还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地域特点,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虽然民间音乐文化通常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完成传播和继承,但因为其缺少系统化的结构和严谨性而导致该文化的传承者和受众数量较少。而高校方面通过音乐校本课程的设置却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难题。音乐校本课程通常是以常规课程的补充形式而存在的,而且音乐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上是以高校所在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主,通过长时间的选择和完善之后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到高校的音乐实践教学中。它能够以唱歌、舞蹈,或者歌舞相互融合的形式让原本单一、固态化的高校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具有生活化气息,在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有利于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高校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具地域特色

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体现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对传统高校音乐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体现出高校特色化的音乐教学理念。高校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仅能为高校的音乐教育确立一个良好、正确的目标,还克服了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差异性和特殊性问题。按照所在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不同设置不同内容的校本音乐课程,这种方式对于提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推广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方面也会因为设置了校本音乐课程之后变得更具个性化特点,而且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校本音乐课程能够让所在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范围内迅速推广,而且这些传统民间音乐又与地方的各类音乐活动关系密切,对于提高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三、河北民间音乐校本课程的设计步骤

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课程目标

首先是学生需求。河北作为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民间音乐方面更是有着深厚的底蕴。作为一个高校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思想结构处在重要的构建时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在该阶段中进行河北民间音乐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音乐素养是十分有利的;其次,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内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国家与地区推行的相关政策,也给河北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广带来了良好的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进行本土音乐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对于文化发展的一种需要;最后是学科需要。本土音乐课程对于为学生释放身心压力和深入了解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课程内容

民间音乐作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其他省份相比,河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其中地域性是整个民间音乐的重要特性,因此在校本课程设置上就要进行针对性设计。

①多彩的燕赵民乐。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河北省的地理特点与历史,然后再向学生讲解河北自古被称之为‘燕赵之地’的原因。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河北民间歌曲《小放牛》、《回娘家》、《小白菜》;②歌舞小戏《小放牛》。教师可以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多媒体视频课件,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室的大屏幕上播放,并引导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去体会歌舞小戏的特点与风格。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再分析《小放牛》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歌舞小戏。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和学生按照男女生二人一组的方式演唱;③沧州南皮《茉莉花》。教师和学生在音乐教室内观看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MTV之后,再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歌谱学习。当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该首歌的演唱特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河北方言的衬词形式,结合独特的语调演唱河北南皮《茉莉花》;④同宗民歌《茉莉花》。许多学生对于《茉莉花》这首歌的出处比较好奇,《茉莉花》怎么会有江苏版的与河北版两个版本。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同宗民歌的概念进行讲述,随后再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播放东北地区的版本《茉莉花》,再对江苏、河北、东北这三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进行比较,讨论其中的异同之处;⑤阳春三月《放风筝》。教师可以利用春季课余或者放假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去风景好的地方游玩,然后在游玩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学习河北的民歌《放风筝》。阳春三月的时候暖风和煦,草木迎春遍地生机,学生们在美好的春景里感受三月的独有的美好。在情绪酝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对于春天的赞美和其他情感代入到歌曲之中;⑥地秧歌《放风筝》。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河北民间的特色文化--地秧歌。地秧歌也被称之为扇子舞,它是把河北民歌《放风筝》作为舞蹈的背景。这样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可以对该民歌有一个深入性的了解;⑦合唱歌曲《小白菜》。《小白菜》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河北民歌,因为这首歌在和声的结构上较为简单,上口的难度较低而且曲调优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学好这首歌并且进行演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此民歌作为合唱的歌曲的同时,要先帮助学生把各个声部进行区分,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分声部练习,并设计一些相应的动作和队形;⑧河北民间歌曲汇演。和其他的兄弟院校、各级的领导、教师、其他院系的同学共同观看河北的民间歌曲汇演,学生演唱的民间音乐曲目有《小白菜》、《小放牛》、《回娘家》、《放风筝》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演出的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

课程施行建议与计划

(1)课程施行

校本课程的施行主要由现场示范、曲谱的识别、叙述背景、歌舞结合、师生交流、综合汇演等部分构成;课程施行的方式有学生集体合唱、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在课堂现场主持、学生自发组织等等。首先是学生集体演唱。集体演唱是由教师组织并带头,与学生共同演唱选好的曲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还可以让学生在团队氛围的影响和引导下,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歌曲的演唱;其次是分组演唱的方式。分组演唱就是教师按照学生个人演唱能力和音乐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来进行歌曲的学习。和其他的方式相比,这种分组的方式有着较强的实用性特点。高校音乐教学中利用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用‘化繁为简’的方式来达到音乐课堂的学习效果,在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避免学生中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第三就是由教师主持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因为民间音乐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色,所以在进行民间音乐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施行过程中要把音乐教师作为核心,同时再按照每个高校学生的个人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来进行适当的扩展;第四种就是按照学生个人的意愿以自发的形式参与到河北民间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并提出了一些自身的观点与看法。河北民间音乐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针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进行的,学生一旦参与到音乐教学的设计环节中,自然就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充满学习的兴趣,如果再配合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河北民间的音乐文化及相关的民俗内容,以供学生参考。

(2)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在课时设置上所占的比例为总课时长度的15%~25%之间。在通过对国内其他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以及河北其他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对音乐课程的课时进行调整。原先校内的音乐课时分成一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的学时分别为15周,平均一周一节音乐课,

把该模式调整为每个学期的学时分别为18周,一周一节音乐课,音乐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值为20%。也就是说河北民间音乐校本课程一年学的课时总长度为8,每个学期分别有4节。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是高校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准备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要与考试周相冲突,上课周期为每五个星期一节。

教材的教学进度为参考。此外,对于民间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时,尽可能地不采用考试的形式来掌握学生的民间音乐学习成效,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自信心,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若是有一些学生对于评价的结果不认同,那么教师就要优先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学习体验,避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按照学生的要求对评价操作进行暂缓处理。

(2)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评价涉及的层面较多,除了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评价之外,还有校本课程开发者对音乐课任教师的评价,确认教师备课、上课以及作业布置的情况是否合理,是否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公正地批改。还有一种是以听课的方式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现场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承和推广河北民间音乐文化,除了要做好基础的音乐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确立正确的校本教材设计思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民间音乐校本课程设定的目标与内容着手,再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施行课程建议与计划,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民间音乐在高校校本教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河北民间音乐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类方式:首先是对每个学生设置学习档案袋,档案袋里装有学生在学习河北民间音乐时所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各种剪报、名人访谈录、民间音乐调查、社会人士与家庭成员的评价等等。学生在这些资料的收集与学习中能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成长与进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其次是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按照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与课程结构设置出一个相对应的评价表格,对于学生民间音乐学习的情况按阶段记录与评价;最后就是期末评价。期末评价的模式是以音乐校本

【参考文献】

杨丽.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达斡尔族歌舞[J].中国科技投资,2018,000(013):361.

吴曼丽.让宜州山歌进入我的课堂[J].东西南北:教育,2018(16):12-12.

徐敬珉.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07):211+217.

刘威.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传承与运用[J].文存阅刊,2018,000(017):62.

李益春.传承民间艺术,开发校本课程——"提线木偶"校本课程的构建[J].教育艺术,2019,000(008):44-44.

杨雪,孙文文.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J].艺术评鉴,2019,000(014):P.51-52.

上一篇:基于微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