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的研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会的要求,自2019年10月开始着手负责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使本课程真正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过程对接。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关于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国家标准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的要求,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会的指导下,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的制定。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岗位需求导向,紧扣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认真遴选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编排,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满足岗位需要、就业需要、社会需要。

1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序化依据

1.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符合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中国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需求研究报告为基础,课程组与行业专家进行多次研讨,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构建了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结合起来,为就业岗位服务。本课程以“医学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本着“课程与考证融合、学习与岗位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围绕临床微生物检验常规工作,在编排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主要特点是:各项任务按照“共用”的必备基础知识、“特有”的专业知识、“实用”的实践技能的思路逐一进行编排;重点选择与微生物检验岗位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技能应用,将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医学、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融合,结合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要求编排各项任务,使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与相关岗位要求相结合、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力求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循序渐进,从而体现课程为职业服务的功能性;强调内容的先进性、方法的可操作性,对学生起到实践指导作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将细菌、病毒、真菌的基本知识放在前面讲,让学习者一开始就对各类微生物有所了解,从而知道医院感染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从事微生物学检验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操作技术。从工作任务出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分为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中明白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意义;检验后注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最后安排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按照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

1.2教学内容序化依据

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整合归纳微生物学检验知识与能力要求,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选取和组织本课程内容,围绕微生物学检验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基本检验能力,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项目对教材内容进行融合,理论知识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需要,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另外,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的知识,对医院的感染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内容进行了强化,注意与医学检验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衔接,体现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由于微生物学检验知识和技术发展很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吸收和融入新知识、新技术。

2课程内容重点与特点

2.1新课程重点内容

本课程共包括十一章内容:第一章绪言;第二章细菌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知识;第四章真菌的基本知识;第五章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医院感染;第六章微生物检验准备;第七章细菌检验;第八章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检验;第九章病毒检验;第十章真菌检验;第十一章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明晰检验前、检验中与检验后3个环节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使本课程真正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过程对接。

2.2新课程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教学内容(如细菌鉴定质谱仪),也可根据不同地区疾病发病率的不同,教学内容可做适当增加(如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挖掘有关职业素养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重视生物安全(如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可以通过气溶胶的传播);培养尊重生命和关爱病人的良好职业道德;养成与医生、患者、同事之间进行沟通的习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医闹等);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主要异同点

3.1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相同点

保留对微生物的认识及发展,细菌、病毒、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细菌、病毒、真菌的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等内容。

3.2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不同点

3.2.1课程目标的不同传统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能力。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重视学科体系,具有系统性、独立性,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忽略了与临床实际工作的对接。新的课程标准是以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素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3.2.2课程内容的不同传统的课程内容是,先介绍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最后再讲知识的运用,按照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内容是从工作任务出发,分为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中明白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意义;检验后注意报告单的发放,善于总结检验过程中的得失,分析微生物检验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最后安排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并增加一些新的知识,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

4教学建议

4.1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性地设计项目载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行业标准、全国临床检验士职称考试大纲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工学结合法等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可采用讲授、实验实训、示教、现场仪器操作、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各种网络资源,发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所具备的优势,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充分挖掘素材,融入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2在实验实训中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采用细菌培养物或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应及时进行纠正和正确引导,提高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项目完成后,要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结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3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要言传身教,积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学生的技能和职业态度得到全面提升。

4.4开展课程评估和诊改

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学业成绩,采取不同方式和途径,了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综合分析诊断,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4.5课程学业考核和评定

本课程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占40%~50%,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期中测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学习态度等,尤其在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时,应注重技能与职业态度相结合,注意工作态度、生物安全、质量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等考核。终结性评价占50%~60%,主要指期末综合理论知识及运用能力考试。

上一篇:某儿童医院药品临时采购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手术室护士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心理困扰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