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探究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荆紫关古镇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有着优秀的文化积淀, 如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 形成了今天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目前该地居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虽保留和传承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 但产业结构显得单薄, 旅游产业竞争力很弱。

一、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品牌现状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区域的荆紫关古镇是“河南四大名镇”之一, 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荆紫关古镇的民俗风情、建筑艺术、自然资源独具魅力。

1. 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资源优势

荆紫关位于河南省淅川县, 面临丹江, 背负群山, 地势险要, 扼鄂、豫、陕三省交通之咽, 当地建筑保持着清代风貌, 星罗棋布, 错落有致, 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壁画装裱”号称中原三绝, 对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荆紫关镇作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的典型古镇, 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但目前当地景区的旅游产品仍以生产性手工艺为主, 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地域性视觉元素使用较少, 缺乏丰富完善的旅游文化品牌体系, 无法在当今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 景区品牌文化的构建刻不容缓。

二、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品牌设计的内容

荆紫关古镇景区品牌文化的创新再设计, 确立了当地民俗文化品牌形象设计的方向、原则、基本要素和展开要素, 结合荆紫关古镇地域的文化特征, 发展的理念及优势, 可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荆紫关景区标志设计构想

标志是一种图形符号, 它能够超越语言与文字快速形成印象, 并且在人们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楚有力的、固定的、统一的形象。景区的标志, 旅游景区的最核心视觉符号, 在具有很强识别性的基础上, 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

在荆紫关古镇的标志设计中, 应以“荆紫关古建筑符号”作为原型, 突出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建筑特色, 把建筑符号提炼整合、重新设计, 在视觉上改变了当地景区一直以来没有标志, 直接文字解释的空白, 提炼建筑中的纹样, 保留其中的文化艺术精髓, 力求彰显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 见图1) 。

2. 荆紫关古镇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内容

在荆紫关古镇的导向标识设计中, 通过对景区环境的大量分析调研, 进行了在原基础上的创新再设计, 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构建可分为两部分:

1) 基本元素系统, 包括图形符号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 属于平面设计领域。

2) 基本应用系统, 包括两个景区全景导向标识, 三个主要景点区域导向标识, 七个分景点区域导向标识。在设计中, 注重导向标识系统的指引作用, 第一时间将景区错综复杂的环境信息准确迅速地传达到目标人群, 使导向标识成为真正的景区游览指引者。

三、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创新途径

荆紫关古镇的特殊地理位置, 造就了三省文化的大融合, 千年的历史积淀, 成就了现如今荆紫关古镇的优秀民俗风情、优秀区域文化。

1. 文创产品设计

一个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与当地独特的旅游衍生品息息相关。我们利用当地特色的建筑结构, 设计出中草药及当地土特产品的特色包装, 告别传统纸盒, 在增加环保的同时, 发展经济, 提升品牌, 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品牌的丰富样貌, 将荆紫关古镇塑造成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 增强景区整体知名度, 形成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App旅游与文化推广交互界面设计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我们提供了立体的传播平台, 故设计了荆紫关古镇景区特有APP和网站。在设计中, 把互联网和景区传统资源、古镇的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能够打破古镇的封闭, 与周边景区联合, 统筹规划, 打造出一条完整而又富有当地文化的旅游路线。

四、结语

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的品牌构建中, 将传统的建筑符号、雕刻艺术、壁画元素等广泛应用于古镇导视系统设计与当地产品包装设计中, 利用民俗文化元素的可读性和认知性, 唤起了人们对淳朴生活的追求, 同时弘扬了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特色民俗文化, 进一步提升古镇知名度, 让地域性品牌走得更高更远。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旅游业百花齐放, 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设计己成为吸引旅游者和提高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做好景区品牌形象设计, 力求把荆紫关古镇旅游景区品牌视觉形象与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再设计, 使荆紫关古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荆紫关古镇,视觉设计,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宇.以荆紫关古建筑群为例谈保护规划[J].山西建筑, 2007 (32) :33-34.

[2] 张锦华.标志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多边投资准入中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下一篇:老年高血压用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