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2022-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谏敢言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 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①任:责任,担子

②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穷之苦”

③拂;违背

④ 曾:通“增”增加

⑤益:好处

句意: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是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②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③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意: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①入:在里面,指国内

②出:在外面,指国外 ③法家:有法度地大臣

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⑤拂:通“弼”辅佐。

⑥恒:常

句意: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生存发展

句意: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 文章理解

(1)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第一段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身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4)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将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 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 文中有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 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实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重点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 guǎ 戚 qī 畔 pàn

3.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一般实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威:震慑。

至:极点。

寡:少。

顺:归顺,服从。

(2)古今异义: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

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有“前往”、“到……去”的意思。

(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

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城非不高也(城墙)

兵甲已足(兵员)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君子:故君子有不战(施行仁政的君主)

去国怀乡(国都)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国恒亡(国家)

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道:得道者多助 (仁政)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

中道崩殂 (途)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4)词类活用

域民: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名词作动词)

(5)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4。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课文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旨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旨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文章层次总结: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第2篇: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体可参考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子二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1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 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之: 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 妾妇之道也 (道理)

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 (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真诚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6、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答:“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于:从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这里是被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这样 降:下达 大任:重大使命

4.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三、古今异义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比方

2.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6.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士官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四、一词多义

1.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发于声 (显露、流露)

4.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五、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 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5.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

六、课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七、根据要求填空默写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的句子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外部条件)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八、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6.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中心论点应该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第3篇:《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知识归纳(xiexiebang推荐)

《孟子》 二章知识归纳

富贵不能淫

【重点词解释】

1.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2.安居而天下熄 安居:安静。 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5.子未学礼乎

子:你。

6.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7.得志 得:实现 8.与民由之 由:遵循。 之:代志向。 9.独行其道 行: 固守。 道:原则,行为准则。

10.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 焉:怎么,哪里。 11.威武:威胁暴力。 【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2.贫贱不能移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3.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一词多义】

1.居天下之广居 居 :居住。 居 :住所。 2.戒 (1)戒之曰 戒【重点句子翻译】

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 5.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①:①

告诫。 (2)必敬必戒 戒

②:

谨慎。 【重点问题探究】 1.结构、内容: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5)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6)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7)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既要有行“居天,立天,行天”又要有志“得志,不得志”,还必须保持“富,贫,威”的操守。这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8)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9)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

第4篇: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

教学目的

1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 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

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

1 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 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 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蓧丈人》第2段。

2 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三、回答预习规定的思考题,导入新课。

1 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 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 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民,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③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④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以上引文均节自《孟子·告子》)

4 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四、诵读第2段

1 补充注释。

①“一箪食(旧读sì),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眊眊)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 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对针”?(“所恶有甚于死者”。)

3 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四、诵读第3段

1 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背诵《鱼我所欲也》第

2、3段。

二、诵读第1段。

1 注疏要点。(以课文的句号计句)

①“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②“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③“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贪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④“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向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2 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 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对针”?(“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将这两段连起来背诵一遍。

七、留作业。

1 熟读《鱼我所欲也》第1段。

2 阅读《庄暴见孟子》开头到“不若与众”,准备复述。

“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⑤“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

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 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诵读。

3 划分本段层次,归纳大意。

〔说明〕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掌握它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注本及选本对这一段层次的划分颇有出入),我们打算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讨论〕按上面列出的五个句组来划分。讨论后再板书如下(可以只写加圈的字):

4 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开始检查时可以保留板书,•以后试去板书再检查。

三、本章小结。

1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 从上述的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下面接着讲《庄暴见孟子》。

一、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 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 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yù)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iàn)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庄暴泄其事于孟子,这使他感到愠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3 学生诵读,教师检查。

二、留作业。

1 准备诵读“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

2 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准备整理词语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本章开头至“不若与众”)

二、诵读“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

1 教师领诵一遍,学生再齐读一遍。

2 注疏要点。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lè,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è,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音近,义通,可训“皆”,全都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3 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

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

4 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三、总结本章。

1 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体现。详说见“教学设想”。

2 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王自己说出“与众乐乐”,这就等于承认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才滔滔不绝地论述“与民同乐”的必要性来。这样,对方即使思想上还不能接受,却无法加以反驳。(如时间有富余,可以略提“王顾左右而言他”一事。)

四、整理词语句。

1 词语

〔欲〕①希望、想要(得到)。②将要。③欲望。

〔今〕①现在。②现代。③假如。

〔甚〕①厉害、严重。②超过。③十分,很。

〔疾〕①憎恨。②急速。③痛。

(以上是练习中规定的词,以下是补充的。)

〔苟〕①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②假如。例: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加〕①更加。例:而山不加增。②增益、好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奉〕①奉养。例:妻妾之奉。②遵奉:例:近者奉辞伐罪。③捧。例:相如奉璧奏秦王。

〔犹〕①犹如。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②尚、还。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举〕①全、都。例:举欣欣然有喜色。引申为“尽”,例:杀人如不能举。②荐举、选举。例: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2 常见词汇(以下例句,课后补写)

〔无他〕没有什么,没有别的。例: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庶几(jī)〕差不多。例:则齐其庶几乎?

〔有以〕有„„来。例:暴未有以对也。

〔不可得兼〕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舍弃生命,坚持正义。

〔由是〕如是,由此。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 常见句式

〔莫甚于„„〕没有什么超过„„的。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有甚于„„〕有超过„„的。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今„„于此〕假如。例:今王田猎于此。

〔直„„耳〕只是„„罢了。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何如〕„„怎么样。例:好乐何如?

〔此之谓„„〕这叫做„„。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5篇:孟子二章

预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

预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________家,______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 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给加点字注音。

1、舜

2、畎亩

3、胶鬲

4、曾益其所不能

5、拂士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五、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请列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八、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

1、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池非不深也(

)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拂士(

)

三、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四、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原文答)

2、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六、

1、指出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1)泉香而酒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而吾蛇尚存(

)

2、一词多义

(1)国: 国恒亡(

)去国怀乡(

)

(2)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动心忍性 (

)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4)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解释下列活用的词:

()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 (3)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 (5)所以动心忍性

(6)必先苦其心志

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

5、翻译下列句子。 (1)行拂乱其所为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七、拓展阅读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大任”和“是人”指的是什么?

答:

2、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怎样的磨炼?(用原文答) 答:

3、这些磨炼是可有可无的吗?文中哪一个词语表明了这一点? 答:

4、让接大任者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目的是什么? 答:

5、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事例,(不能举文中的例子),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一则名言。

一、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古代文人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年前,大文豪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至今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唱出了千古风流人物“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豪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古风流人物”的世界,去领略他们的风采,去聆听他们的话语,去感知他们的心灵……

风流人物?

—陈涉 诸葛亮

李白 范仲淹 ,或侠肝义胆的英雄, 或聪明过人的智者,

或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代一代一代传诵;

风流人物: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

——留下了千古传诵诗章的才华横溢的古代风流人物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

——识风流人物雅号

“圣人”——孔子

“亚圣”—— 孟子

“卧龙”—— 诸葛亮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鬼”—— 李贺

“诗佛”—— 王维

“诗囚”—— 孟郊

“诗豪”—— 刘禹锡“大李杜”——

李白、杜甫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杜紫薇—杜牧因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温八叉”。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仙 —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 —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 ——诵风流人物诗句

1、李白:《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送友人》《秋浦歌》

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望岳》《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羌村》(其三)《登楼》

3、王维:《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汉江临眺》《竹里馆》《鸟鸣涧》《相思》

4、杜牧:《山行》《清明》《江南春》 《赤壁》《泊秦淮》

5、李商隐:《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

四、“众里寻他千百度” ——识风流人物踪迹

1犹存正气参天地;永生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4韩潮学派百川汇;公起文章八代衰。韩愈 5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孟子

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

7、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

8、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诸葛亮

9、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百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10、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1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1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13、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14、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15、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6、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照,当年犹说谪仙好。李白

17、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

18、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19、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岳飞 赏美文 曹操

是仰天发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歌者吗?是挥鞭临江吞吐日月的统帅吗?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杰吗?

东汉末年的乱世造就了你,而你注定要成为那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的枭雄。官渡之战后,你平定了北方。而后你凭着气吞山河的豪气,敞开海纳百川的胸襟,招贤纳士,纵横天下。于是文韬兴建安风骨,清峻疏朗,“曹氏三父子”的美名百代馨香;武略拥兵千百万,旌旗蔽空,“群雄逐中原”的盛况千古吟唱。时至今朝,一代伟人尚由衷叹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总结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6篇:《孟子二章》教案

www.5y

kj.co

m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

2.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

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富有气势。

五、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

三、四。

2.补充作业。

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孟子二章

第二课时

附:《孟子二章》难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然而”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2.“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译文:“包围着进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时的条件了,是这个条件却又不能取胜,就是天时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义》说“环”即《周礼》“巫环”之“环”,用卜筮来主持冲锋陷阵的人。

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一种“合叙”句。一般的两个主语共两个谓语的句子如“衣冠整洁”,即可以说成“衣寇皆整洁”,又可以说成“衣整洁,衣冠洁”、“衣冠整,衣冠洁”、“衣整冠洁”、“衣洁冠整”等,这说明这种句型只有一套语法关系。“兵革非不坚利也”不能这样,它有两套语法关系,亦即有两个主谓结构,句子成分的有关词儿的说明与被说明之间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着严格制约的。“例如“兵”只跟“利”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革”只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利”构成主谓关系。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谓关系、实质上的两套主谓关系。以本句而论,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合叙”中又有错综变化,可算难中之难。又如:“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盐铁论•忧边》)其实是“衣寒食饥者……”。没有错综变化只是合叙的例如:“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中》)意思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②故君子有不战,‖③战‖│④必胜矣。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之”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所”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

2.“畔”,《课本》注“同‘叛’”。据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说未当。应该说“畔”在这里等于“叛”,后来写成“叛”。《孟子》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六次;《论语》也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四次,如:“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扰以费畔”(《阳贷》)等。从《论语》《孟子》来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说法。但还有另外的语言现象:《尚书》“畔”“叛”并见,各出现了一次。如:“时义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胤征》)“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大诰序》)历来传说是由于孔子编成今文尚书,今文尚书至少不迟于《论语》,当然比《孟子》早得多。这样看来,说“亲戚畔之”的“畔”同“叛”还是可以的。“亲戚”基本义是“亲人”“亲属”。“戚”就是“亲”,同义并列。《尚书•金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亲戚”有时候指父母;如:“亲戚妻子,质也。”(《韩非子•八经》)“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列子•汤问》)。有时候指“家里人”,如:“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韩非子•十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候指“内族、外族的亲人”,《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言族外。”《史记》有“外戚世家”。本句“亲戚畔之”,“亲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还可以指“内亲外戚”,现代汉语里“亲戚”只指“族外姻戚”,词义转移了。因此,杨伯峻《孟子译注》把“攻亲戚之所畔”译成“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似属未确。“君子”,这里指“贤明的君主”。“有”,存在动词;一说音义同“或”。《尚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史记•宋世家》“或”作“有”。《孟子•公孙丑下》:“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赵歧注:“既,已也,或,有也。”从音理看,“有”“或”同在“匣”纽;“有”在“之”部,“或”在“职”部,“之”“职”对转。

译文:“拿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进攻连亲属都反对的人,因此,贤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时候(或者“或许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④饿其体肤,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①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与人辩论,事理必尽,必伸其意。”(《刘叟墓谒》)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五人墓碑记》)正句又是连贯复句。“所以”是介词结构,相当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内容。清朝张文炳《虚字注释》:“‘所以’,顺上指原之辞,犹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讲肉体受折磨,后一部分讲行为有拂乱,讲肉体受折磨的又是四个并列复句。连贯复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苦”,本义是有苦味的草,引申为“辛苦”的意思,“苦”跟“劳”同义,《鸿门宴》有“劳苦而功高如此”。“体”与“身”也是同义词。“乱”《说文》:“不治也。”从丝的不治引申为行动的不治。“为”,甲骨文像手牵大象,引申为“做”,“所以”想达到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和“动”“忍”都增加使动用法,其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活用之实例”一节提到:“致动(按:即“使动”)主由动字转来……象字(按:即形容词)之为致动……理论上固属后起。盖动字中他动字之为致动,往往易生歧误。”比方“忍性”,赵歧注为“坚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义同“心”,为了有错综变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坚忍”。《说文》:“能也。”“能”本熊属,引申为“大胆”为“敢”,“忍性”就是壮大胆量;又如:“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敌也。”(《韩非子•初见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请参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的说明。“曾”字也就是“增”。“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赵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译本句为“增加他的能力”。赵注、杨译都有可商之处,因为赵注至少是不明确;杨译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译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拢。或认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对象补语,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译文:“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①人恒过,‖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虑,|||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发于声,|||⑧而后喻。

1.并列复句。分号隔开三部分,三部分都是连贯复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语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

二、第三两个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复句。“而后”是连词,表示先后相连,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这样以后”。或说“而”表音节停顿,“后”是“以后”。

2.几个“于”都是介引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于……”这种介词结构一般是在动词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尔在动词前面的。现代汉语里表处所的介词结构既可以在动词前面,也可以在动词后面,大体说来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

3.“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衡”,音借为“横”,赵歧注:“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臆之中。”不说音借,把“衡”作“衡量”讲,也通。“作”,《说文》:“起也。”就是“起立”。又,《尔雅•释言》:“作,为也。”或者说“作”当“创造”讲。“喻”,明白;同样的用法如:“故作书以喻意。”(《淮南子•修务》)

4.上古文言单音词为主,把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哪个词儿就得看语言环境,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过”“改”“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语素,如“困(苦)”“虑(思虑)”“色(面色)”“徵(表现)”。翻译时,不断地作古今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能作准确的翻译。

译文:“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孟子的话富于辩证思想。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单句。谓语是主谓词组。就主语跟谓语的逻辑关系来说,又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者”字结构中有个很长的附加部分,它的内部结构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两部分各又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各个分句的主语意思上是中心语“者”,不妨认为“者”代替“君主”一类人物。但结构上不能简单地说“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语。

2.“拂”古音读“弼”,“拂”在“滂”纽“物”部,“弼”在“并”纽“物”部,“滂”“并”旁纽。“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义是纠正或者辅佐,《说文》:“弼,辅也。”《尔雅•释诂》:“弼,俌也。”当是引申义而非本义。其实“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矫正弓形的工具。两个“则”是转折副词,作“却”讲。赵歧注本句大意:“‘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出’谓国外也,无敌国可难,无外患可忧,则凡庸之君骄慢荒怠,国常以此亡也。”

译文:“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来亡的困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然后”,这样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个条件,后面的是结果;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论语•子罕》)“然后”“而后”跟“则”相比,前者是必然条件;后者却可以是单纯的承接;如:“至家则君笑而立于门。”(《林觉民传》)包孕句。主语因泛指而省略。“知”的宾语的并列复句,它们的主语也因泛指而省略。

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

译文:“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www.5y

kj.co

m

上一篇:民政局办公室述职报告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