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阅读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用“儿童文学”“阅读”“课程”三个关键词,来说明儿童、阅读与教育之间的种种相关之事。儿童观的演进,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息息相关。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更是全部学科教师的事。

第一篇:阅读教育论文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革新,很多教师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成小学阅读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师在小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采取更加切实的措施就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提出更加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还能满足现当代教育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小学阅读 创新思维 阅读现状

很多人的创造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加以训练并且不断的启发还有发展自己的思维,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并不成熟,教师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简单、符合常识、有一定的科学扩展性的书籍或是读物,肯定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要求。

一、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关注学生阅读质量

根据当前教育阶段的教学现状,教育者们已经将教育重点转化成为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们采取的策略是重复灌输课本上的知识。依据考点直接教学,每当面对一篇全新的课文的时候,教师自己课前也应该准备恰当,尤其是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教师备课提出的要求,教师们都知道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教师想要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绝对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数量上面,还有学生的本质教学提升,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思维深度,教师们首先就应该为学生挑选读物,不仅仅只是推荐一些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外读物,这样的教学情况很容易出现在学生读完一整本书之后的情况,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这本书的内涵,读的书没有意义,并且浪费时间和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消耗掉之后再进行阅读只能起到反向效果。

创新素养已经成为现当代社会高端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品质,教师能够在小学阅读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完善他们的人格素养问题,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还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提出更有创造性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如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但是创新思维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解决现当代出现的问题,也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的途径。我们必须要面对还有接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将他们一点点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当中去。

二、以课本为出发点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很多学生由于年龄限制,他们的思维阅读方式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整体发展不够成熟,教师需要通过给學生设置阅读需求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教师还需要采取更加公平公正的态度给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比如教师可以教育学生阅读书中的原文,书上的很多文章都是选取去文摘或者名著之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率先阅读这些书籍。冰心的《小桔灯》、《成语故事》,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开启他们的阅读道路,并且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学生对于名次还有奖励的兴趣都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从课本作为出发点还有落脚点去挑选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年龄的书籍,才能够帮助学生起到阅读的真正的效果。

三、良性竞争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能够通过内部竞争维持班级的阅读量,学生会为了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还有奖励去阅读书籍,教师能够从课本出发,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很多书籍都能够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教育学生可以跳出井外,置身于更好的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之中养成仔细思考的习惯,这才算彻底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手捧花盆的孩子》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不断提问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书中的内容,教师的参与情况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还有已经,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去开动脑筋,最后才能开发自己的潜力,之后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才能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

各位教师在努力试图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时候,万万不能忘记提升创新型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能够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能够通过以上的措施给学生一些提示。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之中找到更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还有阅读效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们应该最好准备,面对、接受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对于阅读一开始都会比较抗拒,教师不应该退缩,应该更勇于改变学生现在的情况,在之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能够做到越挫愈勇。教师也应该积极示范,自己在闲暇的时候也要多多阅读,在课堂上跟学生做到一起分享,教师们的分享相比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一个大人的看书角度和学生的角度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16(12).

[2]唐一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能力培养[J]新视角,2017(6).

作者:王晓丽

第二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生命教育,并非只有“说教”才有效果,更多靠的是学生的感悟。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感染、熏陶,唤醒生命的意识,领悟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建构生命的信仰,塑造健康的生命观。语文老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每时每刻都要把生命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书写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作者:李兰

第三篇:儿童、阅读与教育

摘 要:用“儿童文学”“阅读”“课程”三个关键词,来说明儿童、阅读与教育之间的种种相关之事。儿童观的演进,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息息相关。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更是全部学科教师的事。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无论字词、篇章教学还是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皆有其可贵性与适应性,但最可行的途径是回归正式的课堂教学。将听、说、读、写有效地引入课堂,这是教师的功力。

关键词:儿童 儿童文学 阅读 课程

阅读推广之初,误区之一即是课内、课外不分。当然,我也不认同“班级读书会”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用词。儿童阅读发展至今,所谓班级读书会似乎应该已成过去了吧!如今,借此机会说明我对阅读的相关诸事,亦是快事一件。以下拟用“儿童文学”“阅读”“课程”三个关键词,来说明儿童、阅读与教育之间的种种相关之事。

一、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量身打造的精神食粮。我们期许给儿童一个属于他们的童年。儿童文学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肇始于教育儿童的需要,而其动力则来自工业革命与中产阶段兴起。当然,儿童的被发现,以及儿童观的演进,更是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息息相关。

(一)意义

有关儿童文学的定义,可说界说纷纭,林良在《纯真的境界》一书中,引录两段英国人编印的《世界百科全书》:一是在“给孩子的文学”的条目下说:“为了引起儿童阅读兴趣而撰写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门类。”②

引自:林良. 纯真的境界[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11,19。二是特别收入一个“儿童文学”词条,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说:“跟固有的文学比起来,儿童文学是一种晚起的新文类。”

个人认为,“儿童文学”一词,就文法结构而言,是属于组合关系的词组,也称“附加关系”或“主从关系”。其间,“文学”是词组中的主体词,称为“端词”;“儿童”是附加上去的,称之为“加词”。它最简单而又明确的解释是:儿童的文学。

但由于文法结构的限制,它只是由两个名词组合而成的专有名词,其文意并不周延,且由于对“儿童”“文学”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于是有了各种不同的组合的定义。但至少从文法结构而言,它的主体是文学;又就修辞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之与成人文学不同,即是在于主要阅读对象的不同。

其实,各种界定划分都只是为了便于解说,难有十分清楚的分界。然而,就研究与教学的立场而言,儿童文学一方面要有儿童的特色,同时也要有可读性的文学化。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文学在本质上乃是在“游戏的情趣”之追求,在实效上则是在于才能的启发,而其终极目的则是在于人文的素养。所以,这种属于儿童的文学作品,乃是经过一种设计;这种设计,不论在心理上、生理上与社会上等方面而言,皆是适合于儿童的需要。

目前,通行的说法,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童书,则是属于互通的同义词。但就内容而言,则包括创作、鉴赏、整理、研究、讨论、出版、传播与教学。

(二)儿童中心

所谓儿童被发现

有关儿童被发现,以“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可参见:林玉体.一方活水——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M].台北:信谊基金出版社,1990。

,即是儿童的特殊性受到承认。

儿童文学之所以能自立门户,是因为它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一般说来,它是以0~18岁为读者对象的文学。这是它的特点与特殊性之关键所在。儿童文学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生产者(创作、出版、批评)是最有主控权的成年人,而消费者(购书、阅读、接受)则是被照顾的儿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就是成人的儿童观的演变史。儿童文学的发现来自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直接与人的发现紧密相连,而人类对自身的发现,则是一段漫长的探索历程。

尽管自古以来就有儿童的教育问题,可是把儿童当作完整个体看待的观念,却直到20世纪初期才逐渐形成。在此之前,儿童被视为“小大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天地,只是成人社会的附属品。20世纪以后,由于发展心理学蓬勃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演进,各界对儿童的独特性才加以肯定,认为从发展的观点看,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他们自己的权利、需要、兴趣和能力的个人。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可说正是这种潮流的具体反应。

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中,童年并没有什么特性。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16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根本就没有“童年”这个观念,在那个年代,小孩子只是具体而微的成人,正因为“儿童”这观念是逐渐产生的,所以对于儿童文学有意识地创作,在16世纪以前也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从“童年”这观念的认清到儿童文学的受到重视,其间约有200年的时间。大概在18世纪末以后,小孩子才不再是大人的缩影。在教育家眼里,小孩子是独立存在的,儿童需要一种特殊文学的观念也因而产生,于是儿童文学的创作,才开始以儿童的兴趣及教育并重。

儿童的特殊性受到承认,当首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孩子看成一个个体。而英人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也认为教育必须配合孩子的天分和个人的兴趣。其后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中首揭儿童教育的基本主张。在《爱弥儿》一书中,才能找到以孩子特别的本性为出发点的教育原则。在很明确的目的下,不论求取知识方面、禮貌教育或品德教育方面,大家开始为儿童写作。卢梭掀起了儿童研究的狂潮,儿童也拜卢梭和洛克之赐,开始从传统权威中挣脱出来。此后,“自然儿童”的呼声响彻云霄。而后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更步其后尘,将“教育爱”用在儿童身上;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 1782~1852)则身体力行,致力于学前教育。20世纪以来,蒙特梭利(Dottoressa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 )以医学和生理学眼光来探究儿童心灵的奥秘,提倡“独立教育”,并创办“儿童之家”。而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则是进步主义运动的推动者;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更以认知心理学的层次来开垦儿童心智上的沃土。他们都将教育的重点建立在儿童身上,是“儿童中心”学说的反映。

所谓“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指的不是一套有系统、有统整性的理论,甚至在于许多重大的议题上,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尊重儿童的独立自由性上,则是一致的。在这种新观念的主导下,“注重启发”“摒弃教训”及“儿童本位”便成为20世纪以来儿童教育思想的主流。传统教育以“小大人”为目的的儿童读物已不符合新的儿童教育观念,因为它们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编写的,在内容上通常只考虑到文字的浅显,并未顾及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真正的儿童读物应该是以儿童为考虑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的发展。因此,如何创作一些可以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幽默感和挫折感的文学作品,正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要努力的。申言之,儿童文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的观点,再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来创作。儿童文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受到限制的,当一个作家在为儿童写作时,必须意识到儿童特有的感觉、儿童特有的理论思考、儿童特有的心理反应,以及儿童特有的价值观等。换言之,现在的儿童文学要以儿童发展(心理、生理与社会)为考虑基础。这是我们在谈论现代儿童文学时所必需的基本认识。

所谓“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就是尊重儿童个体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三)儿童与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的年龄可以视情况作较大范围的延伸及解释,本文采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是指18岁以下的人。

谈到儿童,势必谈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而谈到儿童权利,则会说到波兰的雅努

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1878年或1879~1942)。柯札克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兰会议王国华沙——死于特雷布尔卡集中营,是儿童文学作家、人道主义者、小儿科医生及儿童教育家。

柯札克在早期就关注与培养儿童相关的事务,并受到“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强调与儿童对话的重要性。他出版过与培养儿童有关的书籍,并在与儿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经验,他强调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权利。柯札克的观点对二次世界大战后儿童立法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兰为1959年发表的《儿童权利宣言》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并起草了《儿童权利公约》文件框架。为了向柯札克致敬,联合国将1979年确定为“国际儿童年”。1989年联合国大会发表的《儿童权利公约》内容,便深受柯札克的影响,世人称他为“儿童权利之父”。

以下列出儿童权利发展小档案:

1923年,国际联盟起草《儿童权利宣言》。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

1948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

1978年,波兰政府撰拟《儿童权利公约》草本。

1979年,联合国工作小组审查前项草案,该年被定为“国际儿童年”。

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于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成为一项国际法)。

(四)两大门类与五个层次

华文世界首开儿童文学层次者,当属王泉根。他于1986年《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儿童文学研究专辑)中刊登的《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一文中,谈到把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的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两大门类”,提出了“儿童文学的新界说”(详见图1)。这一观点分别刊载于《百科知识》1989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4期、新加坡《文学》半年刊1990年总号第26期,以及作者的《中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精选(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两书。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是王泉根的创见。这个论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由于时代局限,以及概念的流变,以今日而言,宜称之为两大门类与五个层次。

青少年文学,美国称之为Young Adult Literature,在中国则属存而不论的板块。究其原因,与政经发展有关,尤其是教育制度更是关键所在。就义务教育而言,欧美国家有12年,中国则是9年。所谓义务教育,即有强制与保护的意旨,而所谓的“青少年文学”,亦顺理成章。

至于婴儿文学的分化,远因或与对低幼儿的研究及重视教育有关。所谓读写萌发,即是指对低幼读写。读写萌发的概念缘起于新西兰的克蕾(M. Clay)。克蕾于1966年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萌发的阅读行为》,第一次使用了“读写萌发”,于是有了读写萌发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地区亦有读写萌发概念进行有关幼儿读物发展的研究。

至于近因,是缘于英国的Bookstart的运动。1992年,由英国公益组织“图书信托基金”(Booktrust)发起的Bookstart运动,是全世界第一项专门为婴幼儿量身打造的大规模赠书活动。顾名思义,Bookstart一字结合书籍(Book)及开始(Start)两项意涵,透过免费赠书给育有婴幼儿的家庭,提倡婴幼儿及早接触书籍,拥有快乐温馨的早期阅读经验。1992~1997年,Bookstart在英国顺利地拓展,但却苦于经费不足。1998~2000年,英国的连锁超市Sainsbury’s赞助600万英镑,有92%的婴儿因此受惠。2001年,Bookstart又再度面臨经费危机,教育机关、民间基金会等相继捐赠,25间童书出版社也以低价提供书籍,使之尚能继续进行下去。2004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编列Bookstart预算,并扩大实施。对象为英国4岁以下儿童。2005年开始,中央政府机关之Sure Start Unit为阅读礼袋的费用及Bookstart的营运经费提供了支持。

台湾地区最早实施Bookstart运动是在2003年,于台中县沙鹿镇深波图书馆。2005年11月,信谊基金会成为Bookstart国际联盟一员。2006年,台中县与台北市一同采用信谊基金会之“Bookstart阅读起步走”,其他地方也陆续跟信谊基金会合作推行。高雄市则于2007年与爱智出版社合作推行“早读运动”。2009年,在台湾地区25县市推行“0~3岁幼童阅读起步”活动,希望借由这项活动,让孩子可以从小接触阅读,让家长愿意为孩子阅读,为培养下一代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所谓的五个层次是:婴儿文学、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与青少年文学,相应的年龄范围分别是0~2岁、3~5岁、6~12岁、13~15岁、16~18岁。

二、阅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所谓“读”,是指读书,是教学的主轴。

台湾地区小学课程有十来次的修订,但一直是说话、读书、作文、写字为基本教材,直至1993年2月公布的新课程标准,对国语科在教材纲要架构上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课外阅读”一项。到了2003年9月公布的《国民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则改为:注音符号、聆听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其中,关于阅读或课外阅读的重点如下:(1)课外阅读很重要。(2)课外阅读需要指导与考查。(3)要另外编国语科补充读物。(4)课外读物要与教材配合。(5)未写作的周次,应联络读书教材,研讨作文方法,指导课外读物(三至六年级)。(6)阅读或课外阅读,基本上皆归属国语的“读书”。

总之,所谓阅读或课外阅读,除上述现象外,目前各学校似乎皆以教师自主、学校本位或空白课程等方式补充之,可是却不见可行的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法。以下就有关阅读说明一二。

(一)阅读的成分分析

了解阅读成分有助于强化教学或评价的指引功能。关于阅读成分的说法庞杂,多数研究者主张将阅读成分分为识字与理解两大部分

参见:王琼珠.故事结构教学与分享阅读[M]. 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9。

,具体构成详见图2。

(二)Chall的阅读发展理论

Jeanne Chall (1921~1999)是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很著名的阅读心理学家,她认为,从幼小的孩子到成人之间,阅读行为在每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特征,根据各阶段的特殊性,将阅读发展分为0~5共6个阶段

Chall, Jeanne.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M]. New York: McGraw Hill,1983:10~24。

,详见表1。

Chall承认自己提出的理论乃是架接于Piaget的认知理论,与Piaget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主张,“阅读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形式,读者在调适或同化的历程中,适应环境的要求”,后一个阅读发展阶段乃奠基于前一个阶段,但并不表示一定要前者发展完备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而阅读或学习障碍学童在阶段1和2有相当大的困难。对于有阅读困难的孩子要及早提供协助,否则拖到阶段3以后,会让孩子在各方面的学习都受到拖累,以至于原本只是识字困难,到后来连认知发展都落后了。Chall的理论,可分为三个大阶段: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与阅读中学习。

(三)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该怎样教?一般可包括三个问题:教哪些内容,即课程;怎样教最有效,即教法;要教谁,即对象。

关于阅读教学有许多主张:有的主张技能导向,强调从认识字词的基本功着手;有的主张从学习策略着眼,强调培养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以因应多变的文本内容和任务要求;还有的以意义获得和享受阅读为指导原则的教学,主张以读者为中心。以下介绍三种阅读教学模式

1.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简称DI)是1966至1969年间由伊利诺伊州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Siegfried Engelman发展出初步的教学模式,后来又先后跟任教于伊利诺大学的Bereiter 教授、Becker教授

一起合作,将整套教学模式发展得更完整。

直接教学模式根据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有效教学的原则。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精熟并保留所学习的技能。他们主张学习来自多次、正确的练习,随机的学习探索如果没有做好,学生反而会一头雾水,还容易种下错误的概念。近年来,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理论也支持直接教学模式的若干主张,由该理论所延伸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提供范例”。范例可降低初学者的认知负荷,使其有限的工作记忆用于特定的学习目标之上,而不会被其他无关细节分散心力。

2.认知策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是先将阅读技巧分解成数个小技巧,然后由教师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精熟所有的小技能,期望学生将小技能整合运用于阅读活动之中;认知策略教学模式(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则强调教会读者如何阅读,并将策略用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阅读是一项“弱结构”的任务,不像一些事情只要运用固定的步骤便能应付(Rosenshine & Meister, 1997)。因此,即便直接教导让学生精熟个别小技巧,他们也未必能将技能整合运用。阅读策略教学就如同让学生学会如何钓鱼,而不是直接喂学生鱼吃,之后他们才可能独立阅读,不必事事仰赖老师。

策略包含以下几个属性:(1)有步骤程序;(2)有目的性,即用户会检核目标是什么,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少落差;(3)使学习者要有意愿;(4)需要投入的时间和心力;(5)可增进学习效果;(6)对很多学科学习都是重要的方法。易言之,学习者若能依據任务性质选对策略是可以增进学习成效的,但使用者与否的主动权操之在学习者手上,教师无法强迫学生非用不可。虽然诸多研究已经指出,认知策略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识字和阅读理解。

认知策略教学的步骤可细分为:(1)测试;(2)承诺;(3)示范;(4)复述;(5)基础练习;(6)精进练习;(7)提升动机;(8)维持与类化。

3.全语言教学模式。

基本上,全语言教学的兴起是对与技能为主体的语文教育之反动。20世纪80年代,台湾许多英语语系学校将语文课程的目标放在语言训练,教师会让学生做很多语音、拼字、词汇、文法和阅读理解的习作练习。但讽刺的是,学生真正花在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反而变少,甚至兴趣缺失。于是,开始有学者提出新的主张,希望语文教育不要被切割成细小、无意义的技能练习,如此一来只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无法让他们了解语言的全貌,或是使用语言来沟通。

从全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不难推论其教学主张:“所有读写教育均须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生活及所在的小区紧密关联。因此,听、说、读、写都应注意沟通与使用的场合,此即全语言‘全’字的真义。”

基本上,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将识字(译码)和理解视为阅读的重要成分,但是各家各派如何打造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有不同路径。直接教学模式从译码开始,将熟悉字母和字音的应对原则、字词教学视为学会阅读的入门砖,先学细部(指解码),后学整体(指理解),教学模式是呼应由下而上的阅读理论。反之,全语言教学模式从听读故事开始,先整体再细部,教学模式是呼应由上而下(up-down)的阅读理论。认知策略教学模式则不是直接处理阅读成分,而是研究学习字词和阅读的有效方法,主要是让读者拥有问题解决能力,它是由讯息处理理论衍生而来。

在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时,必须区分策略和技能两者的差异。所谓“策略”,是有意识的思考历程,需要耗掉比较多的认知资源;而技能,则近似自动化历程,所需的认知资源相当少。在阅读过程中,能力好的读者会用到很多阅读技能,而不是需要很费脑力的“策略”,因为如果随时都要斟酌每个细节如何处理,将会使阅读變得十分吃力。

三种教学模式虽然都关心学童的阅读,但是似乎在适用对象方面有些许不同:直接教学模式最初关注的对象是低成就、社经地位较弱势的学生。认知策略教学模式则是基于对优秀学习者的观察,研究者希望借由策略教学,让生手向专家的方法看齐。而全语言教学模式的主张,一部分与幼儿读写萌发之研究有关,他们的观察发现,幼儿语言发展是整体的,并非透过分割技能的练习而来,家庭和学校若能布置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将有助于幼儿从自然环境中学到读写的基本概念。

除了上述三大教学模式外,近来也有主张平衡阅读教学

参见:Michael Pressley.有效的读写教学:平衡取向教学[M].曾世杰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融合字母拼读法教学和全语言教学的教学取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在全语言的哲学和丰富的学习脉络中,融合字母拼读法的技巧教学、阅读理解教学的策略和全语言教学的多元活动,因应学生的个别需要而进行技巧指导。”

(四)阅读概念的转化

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趋势,随着时代变革、人口老化、科技成长,教育改革首当其冲。日本学者佐藤学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发现有学生“从学习逃走”的现象,十年后,东亚国家也陆续发生,于是佐藤学的“以学习为中心”“学习共同体”的课程改革席卷教育界。而后的《可汗学院的教育奇迹》(莎尔曼·可汗,台湾圆神出版社,2013年出版)、《翻转教室》(强纳森·伯格曼、艾伦·山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等,则是由科技翻转教学面貌。

其间,迈尔荀伯格、库基耶的《大数据——教育篇》(台湾远见天下文化,2014年出版)告诉我们,所有学生都接受相同教材的时代已成过去,现在是“一种规格、一人适用”,适应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学习的方式。而托德·罗斯、凯瑟琳·艾利生的《翻转过动人生》(台湾天下杂志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是打破平均迷思,正视差异。

而肯宾森(Ken Robinson)、卢亚若尼卡(Lou Aronica)的几本有关天赋之著作,《让天赋自由》(台湾远见天下,2009年出版)、《发现天赋之旅》(台湾远见天下,2013年出版)、《让天赋发光》(台湾远见天下,2015年出版)等,告诉我们标准化教育对学生带来的伤害,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天赋自由。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大本事,那他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

还有保罗·塔夫的《孩子如何成功》(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台湾亲子天下,2017年出版),则强调非认知能力的学习。恒毅力、好奇、自我控制、乐观和自我觉察等是非认知特质,常被具体称为“技能”,或称为“品格力”“软技巧”。

此外,国际性的评量测试推波助澜,如PIRLS,自2001年开始,每隔5年,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童(9~10岁)的阅读素养能力的国际性评量;PISA则是针对15岁学生进行评量,测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测量类别有阅读、数学与科学。就阅读而言,是在评量是否已具备从阅读来学习的能力。PISA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次,其阅读测试文本形式有:连续文本、非连文本、混合文本与多重文本。

这种新阅读的概念,或称之为全阅读、大阅读,其概念的变化是由文学转向认知及思维,是学科融合,也是跨领域的学习与阅读。因此,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更是全部学科教师的事。

三、课程

课程是学校用以教导学生,达成教育目标的学习内容。依各国学者对此学习内容范围广、狭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说来,课程意义具有不同的界定,因而也就有了丰富的面貌:(1)课程即学科。视课程为一种学习领域,学习科目或教材。这是大众熟知的一种课程意义,也是最传统、最普遍的课程定义之一。(2)课程即经验。视课程为一种学习经验,亦即课程是指学生从实际学校生活所获得学习经验。学生为学习中心,学校课程应适应学生。(3)课程即计划。视课程为一种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活动、以及课程评鉴的工具和程序。(4)课程即目标。视课程为一种一系列的组合,不论是教育的目的、宗旨、一般目标,皆由学生行为的改变,呈现其教育效果。(5)课程即研究假设。课程即研究假设的基本假定是:课程是一种在教室情境中有待考验的研究假设,因此学生有个别差异,个别教养情境也有相异,是以教师可依据个别教室情境中的实际经验,去接受、修正或拒绝任何普遍性的规则或原理。

黄光雄,蔡清田.课程发展与设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38。

本文所指的课程,是小学课程标准规范下的学习学科,如语文、数学等。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并非独立的一门学科,但由于时代趋势所需,大家都在用尽各种方式促使阅读成为一个课程——学校的自主时段中列有阅读课,一般是以语文老师来担任,台湾甚至有阅读教师的设置。

2006年,台湾首次参加PIRLS国际阅读素养评比,结果出人意料:台湾地区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45个参赛队伍中名列第22名;而早年频频来台湾取经、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香港地区,却从第14名跃升至第2名。

这个成绩,让我们重新审视阅读内涵:热闹的活动背后,真的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吗?尽是非专业的课外活动,足以应付未来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与挑战吗?台湾的阅读运动,还缺少哪些环节?

PIRLS評比公布的2007年,成为台湾阅读运动的转折点。多年来,由学者专家、语文教师、政策制定单位掀起的“第二波阅读行动”,开始看见了不同的方向与重点,在犹豫与尝试间拉锯、缓步前行。

回首台湾阅读教学,虽有阅读课,但似乎缺乏实际课程的意义,一般是以教学者为主,既谈不上学科,也缺乏计划,更无目标;有的只是经验,或是随意的研究假设。在官方的主导下,有了“阅读师资培训——区域人才培育中心研究计划”与“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动教师实施计划”两个大团队,前者后来回归课文本位阅读,后者以阅读素养、信息素养等为主题,有完整的教学纲要,并有教学设计及PTT,其重点在于图书信息利用。

至于大陆地区的阅读教学,正是百家争鸣。我曾于2018年5月19日应张祖庆名师智慧空间站之邀,于“名师好课堂”做了一场《也谈阅读课程》的讲座。近来考查大陆地区阅读教学与阅读课堂的相关论述,虽不见有成型的阅读课程架构,但有两个颇具特色:一是上海闵行区漕河泾小学于1996年下半年,展开为期4年的“小学生发展性阅读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此研究“将语文工具性阅读转向课程结构性阅读,封闭式阅读转向素养发展型阅读,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多方向的能力”。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大阅读,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各科皆是阅读。另一个是广东省佛山市大良实验小学的“拔萃课程教学模式”,这是跨领域的教学与学习的模式,其领域有五:品德与修养领域、语言与交往领域、科学与创新领域、健康与运动领域、艺术与审美领域。这是很前沿的课程设计,且其理论依据,也不背离课程标准。

我们知道,每个学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且是有机的、发展的,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天赋。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无论字词、篇章教学,还是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皆有其可贵性与适应性,个人认为最可行的途径是回归课纲,亦即回到正式课堂的教学。如何将听、说、读、写有效地引入课堂,这是教师的功力。

教育是育人,不可能复制,过度强调方法与模式,不可能有教学的艺术,在因材施教与个别独特与差异之下,无所谓最好的方法或教材等,最传统或最新的科技,皆有其适用性,重要的是有效。为孩子找到起点行为,激活动机、相信孩子与给予信心,这是平实的不二法门,其原则是:以身作则,了解孩子需求。

四、结语

个人认为,教育正如孟子所谓的乐事一件,己乐而后人乐。我很喜欢瑞吉欧教学法创办人马拉古兹的一首诗——《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它道尽了教育的真谛。

我也一直服膺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时时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戒,学童在匮乏需求之下,一切的教育皆失能。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更是目前教育的共识。

“巧”,是要一万小时以上的练习,卖油翁卖油的故事即是。学习的动力是来自学习者本身。因此,我的教育理念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期待一个“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普世教育乐园。

(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开创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并任所长,曾任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台湾会长等。)

作者:林文宝

第四篇: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可行性分析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并且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开展绘本阅读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地去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并且将生命教育融入绘本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分析了生命教育下小学语文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可行性,最后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命教育;绘本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小学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属于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比较落后,导致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教师通过选择生命教育绘本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观念,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还能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高,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一、生命教育下小学语文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绘本阅读的时候,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教师对生命教育绘本的认识不足。不管是绘本阅读还是生命教育都属于新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所以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选择生命教育绘本的时候,容易让绘本流于形式和表面,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太大帮助[1]。(2)缺乏有效的绘本阅读指导。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本身知识水平处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状态,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也比较缺乏,想要更好地保证绘本阅读效果,教师还需要加强绘本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本阅读方法,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好有效的教学指导,很多学生依然没有掌握正确的绘本阅读技巧,学习效果比较差。(3)教师的绘本观和阅读观比较落后。在小学语文绘本阅读当中,教师的绘本观与阅读观直接影响绘本阅读效果,所以树立先进的绘本观和阅读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教师的绘本观和阅读观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导致选择的绘本并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影响生命教育绘本的阅读效果,小学生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2]。

二、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可行性分析

以下针对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1)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语文学习与考核当中,读图能力是学习和考核的关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引入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绘本阅读能够让学生掌握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相较于文字类的文本而言,绘本趣味性更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更愿意主动去阅读,从而学习绘本中的思想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3]。(2)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比较低,语文知识水平也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将生命教育繪本阅读引入语文阅读当中,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绘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这些绘本理解难度相对比较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能够很直观地展示出很多内容,配合精美的插画,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3)能够让学生体验生命。在当前的教学理念下,生命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能够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引入生命教育绘本之后,学生在阅读绘本时,能够更好地体验生命,从而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勇气”“付出”“索取”等一些生命本质,从而健康成长。

三、生命教育下提高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在生命教育观念下,开展小学语文绘本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以下针对生命教育下提高学生语文绘本阅读效果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1)改变教师功利的教育观。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育观比较功利,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学生,甚至可能会传导给学生家长,所以想要渗透生命教育,引入绘本教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改变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主动去了解和研究生命教育观念,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然后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绘本,不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例如,教师可以主动浏览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论文,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同时主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然后利用绘本丰富生命教育,让绘本内容与生命教育、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关联起来,更好地保证生命教育的绘本教学效果。(2)引入多样化生命教育行动。除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开展更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活动,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与绘本阅读。首先,认真去分析语文课标内容,合理分配阅读课的课时,同时更好地规划生命绘本阅读计划,做好教学管理。其次,要主动去阅读更多中外优秀文化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再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平台[5]。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更好地落实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更好地为学生构建生命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平台给学生分享更多生命教育绘本阅读内容,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更多绘本内容,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教师可以自发组织课外教研活动,通过共同的探讨,进一步提高绘本阅读效果。最后,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当中,单纯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推行生命教育绘本阅读教学的时候,也需要积极推动家校合作,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与孩子一起阅读生命教育绘本,共同促进孩子的生命发展。(3)小学语文教师结合生命教育理念开展绘本阅读。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营造良好的精神世界都有很大意义,所以小学语文还需要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开展绘本教学。首先,结合生命教育来合理选择绘本[6]。绘本的选择是影响绘本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选择绘本的时候,也需要与生命教育理念充分结合起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选择绘本。类似针对四年级有关“生命”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花的勇气》《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触摸春天》等绘本。在涉及“死亡”的内容时,可以选择《狼牙山五壮士》《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绘本,通过合理选择绘本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和生命教育。在完成绘本选择之后,教师还需要将绘本与各个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巧妙地将绘本与课堂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生命绘本的特点,让学生更愿意去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科教育除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生命教育下做好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是非常关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也需要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结合生命教育理念,合理选择绘本,并且将绘本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绘本阅读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做好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蓉.浅析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绘本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8,25(10):229.

[2]安晶.小学语文生命教育绘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8,31(10):228.

[3]赵玲玉.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文学少年,2019,44(22):279.

[4]沙小敏.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20,10(2):24.

[5]王玉英.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可行性途径分析[J].新课程(小学版),2018,28(12):209.

[6]张全军.生命教育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有效阅读指导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2019,19(7):29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对策研究——以白银市平川区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2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凯丽

第五篇:教育阅读

读书,历来是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所力倡的,也是育就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常常为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而自豪,为绵延深长的千年书卷而自醉,为声振古今中外的儒士文豪而自鸣。可不知何时,在文明積淀颇为厚重的中华民族,读书声渐小了。对此,不少有志之士为提高民族阅读水准而大声疾呼。作为教师,我们也清醒地感觉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读书行为的比重太小。教育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教师要传播阅读文化,无疑应把读书作为自己职业生活的一种行走方式。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教师应该心怀可以暖照他人的阳光,不断仰望教育的星空。“读书使人明智”,那么,教育阅读可以成为这仰望教育星空的慧眼。

一、社会书刊——“一桶水”的源泉

教育上有一句传统名言:“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的,教师相对于懵懂的学生来说,掌握的文化可以用“一桶水”来自谓,但这“一桶水”用完了怎么办?这就需要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特别要涉猎各种非教育类书刊(我权且用“社会书刊”来概括以区别教育类的书刊),来扩张知识的文化容量,并以此作为输出“一桶水”的源泉。

1.读成人文学,丰厚学养

成人文学的受众显然是成人,这些书籍的信息含量高,社会知识丰富,蕴含的道理深刻,语言示范性强。现在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师毕业或大专毕业,小学初中自不必谈,三年或五年的师范生活剔除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能够静心潜读文学专著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必须多阅读成人文学,主动地丰厚自己的学识素养。“四书五经”、《天问》、《离骚》、“三言两拍”、“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精悍表述的魅力和跨越千年的历史知识、哲学冥思;《朝花夕拾》《林语堂文集》《激流三部曲》《文化苦旅》《汪国真诗选》等现当代文学,使我们体味到鲁迅、林语堂、巴金、汪国真这些现代文学大师超凡脱俗的语言艺术和睿智无比的社会审视;《九三年》《简·爱》《复活》《双城记》《老人与海》《飘》等外国名著,令人感悟到凝重悲戚的异国社会历史和雨果、夏洛蒂、托尔斯泰、狄更斯、海明威等外国文家们誊注社会的忧伤眼神……在无数次的阅读和掩思之中,我们的学养必然渐渐丰厚。

2.读知识书刊,开阔视野

文学毕竟是对社会历史的讲述和表述,尽管在有意无意中涉及了科学、自然、地理、人文等知识,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构建多元知识素养。一直以来,甚至包括现在,我们的教育对科学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视度是不够的,或者说是弱化的。经历过应试的中学教育和实用的师范教育(以掌握专业技术为主)的现今小学教师,经常因知识的单一匮乏而解答不出学生的生成性诘问,还会因应答方式的不妥而挫伤学生追求丰富知识的积极性。可见,多读知识性专著是必需的。但业务的专业性和职业的特殊性在需求程度和富余时间方面不会也不需要常读自然科学等知识性专著,我们只需常读一些知识性报纸杂志即可。如以品述人生价值为主的《读者》《格言》,讲解科学知识的《军事科学》《飞碟探索》《人与自然》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常读期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些书刊定会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

3.读儿童文学,滋生童性

顾名思义,一般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可我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还有教育儿童的人。比如说小学幼儿教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热心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光能了解学生的读物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弯下了直直的腰板,与儿童文学形象或亲近或融合,甚至“做了一回儿童”。淄博市稷下小学的张爱玲老师在《读书如刷牙》一文中说:“孩子们读的书是我的最爱,在那些神奇的世界里,我是多么欣喜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要读的书我先读,孩子们读过的书我也要借来读。我只想让自己的心离孩子们近一些,再近一些。”正如她所说,我们能够在《飘来的狗儿》里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受与现在既同又异的黑白式童年,在《草房子》中与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调侃捉弄中给长者尊严抹上幽默的色调……品茗儿童文学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童性会再次滋生,而这不正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条件吗?

二、教育专著——“点灯者”的火种

做教育的行者是教师的职业追求。这很实际,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名家和教育大师。问题是我们是否因普通而“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有人将现在的教师比喻为“点灯者”,意思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点灯照亮前程并引路导向的作用。那么,点灯的火种从何而来呢?在课程改革迅猛推进的今天,教师还应多读教育专著,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火种。

1.读经典理论,提升教育理性

理论是灰色的,经典理论是灰色的常青树。潜心阅读教育经典及其理论,能够提升我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化、本质化的思考品质,有利于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向一线教育工作者推荐了16本中外教育经典著作。考究一下这些经典,会发现它们真是必读、可读的教育力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关于“教学直观性原则”的论述一语切中儿童认知规律;几百年前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身心自由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高尚师德;杜威的“民本主义”思想把教育的终极指向揭示得多么到位;加德纳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多元智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中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在敲击着我们一些人的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读教育经典理论,长万千教育理性,此为至理。

2.读期刊时文,把握教育归向

当前,大众传媒方兴未艾。受其影响,教育期刊出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就我所知,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期刊就有三四百种。对于教育期刊的阅读,我们要有所取舍。通过自己研读、他人介绍、媒体宣传等途径,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有一定品质的期刊作为阅读对象。事实上,优秀的教育期刊每期总有一定的与教育形势相一致的时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可以明了时代的教育现象和规律,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找准自我的教育皈依。《教育探索》《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每每能供上一份份厚实的理论简餐,《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福建教育》总会依循小学教师特点和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在中、微观层面献上一道道“拿来可用”的便餐……

3.读名师论著,走进教育景深

这里所说的名师,主要指当代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或者关注、指导着教学一线的教师与专家。名师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文化,并且善于在工作中积累、反思。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名师们造就、描绘的教育景深之境界,可我们有走进他们教育景深之中的机会,进而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大气精致。无疑,阅读他们的代表性论著、聆听他们的课堂和讲学是最好的走进方式,因为他们的著作与我们的日常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王崧舟的《语感教学法》、周益民的《步入诗意的丛林》,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支玉恒的《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以实况记录加评说的形式道出了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的真谛;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学者独特的视角和熟思为我们勾画了教育的美好蓝图。在走进名师教育景深的历程中,我们会在整體把握、理性操作教育教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也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景深,哪怕是景象。

三、教学用书——“引航者”的水库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连所教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好好读过一两遍。其实,再浅的文本,教师仅靠课堂上的即兴、临时阅读,只能浮于表面,带给学生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入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航者”,引之精当到达彼岸则快,反之则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好好地读教学用书,做好“潜水”工作。一是要精读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反复精细地研读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有深度地解读文本,必要时要把文本内容毫无差错地熟记于心、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既钻得进,又跳得出。二是要广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用书。广泛地阅读权威部门、专家名师所写的教学用书,多方吸取别人独到的、合理的、深刻的文本解读,而后有机组合自己的认知重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途径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由于读教学用书只是认识上的问题,实践并不难,在此仅想提醒警示,就不再赘述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一定为了满腹经纶,却可以企及学养丰厚;读书,不一定为了出名成家,却可以形成机变百出的教学谱系;读书,不一定为了改天换地,却可以产生仰望教育星空的明亮慧眼。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作者:徐新铭

上一篇:仪器分析论文下一篇:阳光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