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案

疑似儿童哮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规范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疑似儿童哮喘临床流行病学,探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其规范应用临床价值。方法:选1000例疑似儿童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小气道功能检测结果、生活质量(SF-36量表)、血清指标、症状改善有效率。结果:8岁前疑似儿童哮喘发病率逐年升高,8岁后逐年下降,且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P<0.05);中医特色护理组疑似儿童哮喘转阴率、护理改善有效率常规护理组高,哮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中医特色护理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呼气量(PEF)水平较对照组高,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较对照组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8岁为疑似儿童哮喘发病高峰期,后逐年下降,且其发病率具年龄特征;患儿接受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后,症状改善效率显著提升,患儿小气道功能、免疫功能及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关键词】疑似儿童哮喘;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流行病学

疑似儿童哮喘为哮喘疾病前状态,目前西医指南中无疑似儿童哮喘治疗方案,且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对症治疗后症状易反复,最终易发展为哮喘,因此需加强预防[1]。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指以中医护理技术及中医理念为基础实施的护理办法,其中中药穴位贴敷为基础护理办法,通过穴位药物刺激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护理办法安全、简单易行,患者接受度较高[2-3]。为此,本次研究进行疑似儿童哮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探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其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所在调查地区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根据儿童年龄分布,决定抽样儿童比例,抽取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和预防接种点自2005年7月1日零点至2019年6月30日11时59分之间出生的儿童。对全部疑似儿童哮喘患儿随机分组,分为常规护理组、中医特色护理组各500例;常规护理组男性261例、女性239例,年龄1~12(4.29±1.02)岁;病程15 d~2(1.02±0.31)年;中医特色护理组男性265例、女性235例,年龄1~12(4.31±0.98)歲;病程15 d~3(1.09±0.33)年;组间资料相近(P>0.05)。

纳入标准:(1)符合疑似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如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X线胸片、诱导痰细胞学分类等检查正常;(2)年龄为0岁≤年龄<14岁;(3)受试者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1)既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CVA或胸闷变异型哮喘;(2)合并有COPD、支扩等肺系疾病或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方法

对疑似儿童哮喘患者进行初筛,筛选出可疑哮喘患儿,并核实核实病例进行患儿筛选。

1.2.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遵医嘱针对性用药治疗、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常规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组行常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如下。(1)中药穴位贴敷(天灸散),药物组成为细辛、延胡索等,固定取穴,①双肺俞、双脾俞、双膏肓、中脘;②定喘、大椎、天突、肾俞;穴位①和②交替使用,每周选择1组穴位贴敷1次,每次贴敷0.5~1 h,当皮肤出现中度反应时停止。(2)中医饮食护理。①基础饮食方案。告知患儿及家长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忌食生冷、肥甘厚腻食物;②辨证饮食指导。风证予以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寒证予以温肺、散寒食品,如葱、姜等;热证予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虚证予以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等;肺脾气虚证予以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山药等;肺肾两虚证予以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3)情志护理。①针对患儿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适时鼓励、表扬患儿,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②向患儿及家长讲解中医护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争取患儿及家长的配合。

两组患儿均干预24周,随访24周。

1.3.观察指标

(1)统计疑似儿童哮喘患儿流行病学特征;(2)比较两组患儿转归,包括哮喘发生率、疑似儿童哮喘转阴率;(3)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有效率,症状完全消失、有所改善为有效;(4)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小气道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呼气量(PEF);(5)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6)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以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表示,将总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高表示生活质量好。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 24.0软件计算,(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检验;当P<0.05提示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流行病学

筛选出1000例疑似儿童哮喘患儿;1~8岁儿童疑似儿童哮喘发病率较高,8岁后发病率逐渐下降;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转归及症状改善有效率

中医特色护理组疑似儿童哮喘转阴率、症状改善有效率常规护理组高,哮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护理前后小气道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小气道功能、免疫指标及生活质量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中医特色护理组MMEF、PEF水平较对照组高,IgE、ECP水平较对照组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3?讨论

早期预防干预,对降低疑似儿童哮喘患儿向儿童哮喘转变具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对1000例疑似儿童哮喘患儿流行病学分析中发现,8岁为该病发病高峰年龄,且男性发病率较高,考虑原因可能为,8岁儿童多处于小学2~3年级,对外界接触增加,但卫生习惯、自我护理能力尚未养成,易受致病因素感染诱发疑似哮喘,因此需加强8岁左右男性患儿疾病预防意识,并加强针对性干预。常规护理干预中,多以遵医嘱对症治疗、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为主,但治疗周期短,且治疗不规律,症状易反复发作,影响哮喘预防质量[4]。

中医认为,疑似儿童哮喘属“哮证”范畴,可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角度出发,以调理脏腑、定喘化痰、温肺散寒[5-6]。本次研究中,对中医特色护理组患儿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包括中药穴位贴敷、中医饮食护理及情志护理,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中医特色护理组患儿疑似儿童哮喘转阴率、症状改善有效率显著提升,且小气道反应指标、免疫指标、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考虑原因为,常规护理中,多以基础指导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免疫能力,改善临床症状,避免疾病进展,但单一干预效果有限;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后,通過中药穴位贴敷,可通过皮肤药物渗透作用提升止咳、定喘、化痰作用,并通过穴位刺激可增强皮下神经功能刺激,提升患儿症状控制能力[7];在中医饮食护理中,通过基础饮食方案,可保持患儿基础生理机能稳定性,避免增加其生理刺激,改善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实施辩证饮食,可针对性患儿临床症状予以个性化调护,通过加强平喘、温肺、定喘、化痰等辨证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患儿临床症状控制效果,避免呼吸道症状加剧,并通过补肺纳肾、健脾补肺等饮食调护,可从整体出发调整患儿生理机能,以调理脏腑、促进其生理功能康复,保证疑似哮喘干预效果,避免向哮喘进展;在情志护理中,针对性心理疏导,可提升其信任感,保证护理质量;对家长介绍情志因素对疾病影响,可提升家长及患儿护理依从性,提升护理质量,最终达到改善转归,提升护理效果之效[8]。

综上,8岁为疑似儿童哮喘发病高峰期,后逐年下降,且其发病率具年龄特征;患儿接受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后转归显著改善,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长梅,王艳,袁小平,等.重庆地区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6):18-20.

[2] 谢晓红.穴位贴敷配合中医护理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7):105-107.

[3] 王晓阳,张丽玲,李优聪,等.中医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23):136-139.

[4] 郭霞.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哮喘雾化效果的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88-90.

[5] 张媛媛,朱振刚,吕英.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8):1499-1501,1504.

[6] 周璇,葛灿侠,陈羽,等.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的远期观察[J].世界中医药,2020,15(11):105-108.

[7] 王鹏,管丽红.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支气管哮喘中应用及对患者预后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206-209.

[8] 邬宇芬,袁姝华,董文芳,等.中医辨证治疗对改善缓解期儿童哮喘肺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17):3248-3251.

作者:谭海红 骆丽燕 罗俏琼 何倩佞

第2篇: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生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态度的调查

【摘 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生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态度,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并为其实施提供建议。方法:将某医学部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基线时85.7%的干预组学生同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83.3%的对照组学生同意改革教学模式。中期调查结果表明,44.4%的干预组学生对改革后的授课方式不满意,85.7%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有压力。终期调查显示,干预组对改革方式的认可率(74.1%)和改革意愿(59.3%)均高于基线的64.3%和37.0%;对照组对改革方式的认可率(44.4%)和改革意愿(42.9%)均低于基线的80.0%和60.0%。结论: 教学改革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干预后接受改革的意愿升高,但改革的考核方案和教学方式仍不成熟,因此仍需继续探索合适高效的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这就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能够提供医疗服务,更要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然而,现在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足,导致临床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相对薄弱,严重制约着医疗事业的发展[2]。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流行病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改革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预防为主的人群健康观念,有助于疾病防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教学改革能否获得学生的认同,并且使其积极参与,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3]。本研究以深圳大学医学部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他们对流行病学教学改革的态度,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全部来源于某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28人,对照组30人,问卷有效率97.4%。

2.方法。

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教材、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在教材方面,干预组选用流行病学(双语,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北京)、循证医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北京)教材、随堂教学案例及文献材料,对照组选用与干预组相同的教材;在教学方面,干预组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理论学习(课前自学、课堂学生自学及讨论1节课、老师总结讲授1节课)与课外实践(参观考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傳统的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面,干预组采用学生在授课结束前5分钟回答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10个问题(填空及单项选择题),共实施7次。教师对考试结果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于第二次上课前以保密的方式向学生反馈本人考试成绩、本人成绩名次及其所在班级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25%、平均分、75%及90%分位数成绩,平时考核分值占该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为20%。对照组采用实习计分和1次期终考试的考核方式,实习分值比例占20%。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在基线、终期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改革态度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干预组进行一次中期调查。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双机独立录入,一致性检验后用SAS 9.13(SAS Institute,Cary,NC,USA)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基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教学改革的态度。

在基线时,91.4%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授课方式满意,其中96.4%的干预组学生对传统授课方式满意,86.7%的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授课方式满意,两组的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P=0.17)。干预组中85.7%的学生同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照组中83.3%的学生同意改革教学模式,两组的同意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80)。同时从总体上看,有96.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仅33.3%的学生同意改革考核方式,且两组对教学改革其他方面的态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因此可以认为在基线时两组学生对改革教学方式的态度具有可比性。

2.中期时干预组对教学改革的态度情况。

44.4%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授课方式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课堂讲课时间少;同时有44.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考核方式不合理,其中近半数学生认为每堂课的随堂小测验应该考上节课的内容;14.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效果好,35.7%的学生满意自己现在的课堂状态,但有85.7%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有压力(见图1)。

3.终期时干预组、对照组对教学改革态度的转变情况。

干预组在终期接受调查时,74.1%的学生接受改革的教学方式,高于基线时的64.3%,59.3%的学生认为前期课程需要改革,高于基线时的37.0%。尽管两个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终期时干预组的改革意愿和教学改革方式认可率绝对值均高于基线(见表2)。

对照组在终期接受调查时,仅有44.4%的学生接受改革的教学方式,低于基线时的80.0%。42.9%的学生认为前期课程需要改革,低于基线时的60.0%。这两个率的变化同样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1.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的培养,但由于其可行性强、适用范围广,因而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方式[4]。本调查结果显示,基线时两个班中有91.4%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满意,说明该方式仍然是被大众所接受的。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学以致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具备等后果,因而革新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从古至今教学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必然有其可继承发扬之处。因此本研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与老师总结讲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促进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兼容并包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中的积极成分。研究发现,基线时有84.5%的学生同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49.1%的学生认为前期的预防医学课程需要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人群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成功实施。

2.积极推动科研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流行病学实践性较高,如果只是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则很难培养学生疾病防治的人群观念,不利于将流行病学运用于以后的临床工作中。结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办法[5]。本研究的教育革新措施包括参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防保科或社康中心,参与研究生科研课题,撰写研究设计等。调查发现,基线时都有96.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观疾病预防机构,有74.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科研课题。

宋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实践性教学可以使临床学生较好的掌握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场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而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有助于其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这对培养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团队意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7]。

3.加强过程考核体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期末成绩,而忽视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依靠短时间的期末突击复习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但这种学生往往缺乏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绩考评和理论运用能力测试,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考量,按照不同考核内容的具体比例,得出最终成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较为有效的方法[8]。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基线时仅有33.3%的学生同意改革的考核方式。这种现象可能是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对新的考核方式存在畏惧心理,抵制新的考核方式的结果。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还应继续摸索合适的考核方式,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

4.改革教学模式,仍然任重而道远。

改革的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可提升讲课趣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终期时干预组学生的改革意愿和改革方式认可率绝对值均高于基線,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因此评价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态度转变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终期时对照组学生的改革意愿和改革方式认可率绝对值均低于基线,可能是因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保证对照组学生不受干预措施影响,产生对改革教学模式的畏惧和抗拒情绪,从而影响了其对教学改革的态度。

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其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44.4%的干预组学生对改革后的授课方式不满意,85.7%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感到有压力,原因可能为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要求提高,使学生出现紧张、抵抗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为了能够使教学改革顺利推进,需要学生、教师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要形成一套适合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干预后其改革意愿更加强烈,但大多数学生对改革后的考核方案不认同,部分学生对改革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也就是说,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有广泛的学生基础,但改革的考核方案和教学方式仍不成熟,因此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动员学生广泛参与,但仍应继续探索合适高效的教学改革方法。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态度并为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可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并延长观察周期。

参考文献

[1]马兰, 鲁丽娜.社会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影响.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37.

[2]赵峰, 田琳, 张乐丰, 李变兰, 陈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需求与现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9-151.

[3]陈磊, 王维民.八年制医学生教学改革认知情况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 512-514.

[4]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91-97.

[5]周勇, 刘庆武, 吴伟贞, 黄晓, 周一平,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75-77.

[6]宋丽萍, 耿文奎, 李胜联, 马明霞, 谭盛葵, 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华夏医学,2012,233-236.

[7]张瑾, 李春华, 汪凯.谈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 考试周刊,2009,4: 206-207.

[8]贾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 164-165.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教育厅一般类教改项目(序号459),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17QTLXXM54)及深圳大学教改项目(JG2016011)的资助。

作者:张明 张冬冬 刘雪娇 李盟

第3篇: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方案

附件:

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方案 基线调查方案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全国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04~2010年,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包虫病病例报告,其中98.2%的报告病例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7个省(自治区),但目前流行状况仍不太清楚。按照《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要求,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包虫病的流行范围和程度,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进一步了解我国包虫病的流行范围和程度,为制定防治计划、实行分类指导、进行效果考核和全面推进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查范围

(一)有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支持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7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项目省)的流行县(指各省曾组织调查明确的);

(二)项目省流行县之外2000年以来有包虫病病例报告的县;

(三)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年以来有包虫病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且存在包虫病传播条件的县。

三、调查对象

(一)项目省的流行县 1.人群患病调查

在每个流行县,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按各层人口数占全县人口总数的比例确定分层调查人数,再根据各层调查人数确定各层调查村数,共抽取16个村,每村查200人以上(人数不足时从邻近村补足。),全县至少调查3200人。 2.儿童感染和患病情况调查 在每个流行县的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各抽取1所小学,对该小学全体学生进行普查。如学生集中在县城,则抽取该县城所有的小学。 3.犬感染调查

在每个流行县确定的16个人群患病调查村中,每村抽取20个养犬户(养犬户数不足时从邻近村补足),每户仅采集1条犬的粪样,共计采集犬粪样320份。 4.家畜宿主调查

在每个流行县,以县为单位,在屠宰季节选取当地繁育的1岁以上的羊1000只(或牛500头),选定调查的牛、羊应来自本县10个以上的村。 5.啮齿类动物调查

在有泡型包虫病流行的县,在泡型包虫病患者居住地周围和人、犬经常活动的区域捕捉各种成年鼠数不少于1000只。 6.包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调查

在每个流行县确定的16个人群患病调查村中,选取干部、农牧民和宗教教职人员等共20人;在选定学校调查4年级及以上的所有学生。

(二)项目省流行县之外2000年以来有包虫病病例报告的县,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年以来有包虫病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且存在包虫病传播条件的县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即网络直报系统)的包虫病报告病例为线索,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了解当地医院是否发现和收治过未报告的包虫病病例;对确诊和临床诊断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如确认其为当地感染的病例,且其所居住的村(社区)存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动物,则参照项目省流行县关于“犬感染调查”、“人群患病调查”要求,对当地感染病例居住区域的屠宰家畜进行肝肺检查,如发现存在包虫病流行,则在该村(社区)的周围和该县类似的村扩大范围进行调查。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情况

包括户主姓名、人口数、民族、养犬数量、养羊数量、养牛数量、年自宰数量、自宰时间、饮水来源等,填写附表1。

(二)人群患病情况 根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对接受检查的对象进行B超检查(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检查)和诊断,填写附表2;对查出的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填写附表3。

(三)儿童感染和患病情况

在选定的小学,对全部学生采用B超检查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填写附表2;对查出的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填写附表3。

(四)终宿主感染情况 1.犬感染情况

对收集的犬粪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犬棘球绦虫抗原,尽可能开展无主犬剖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填写附表4。 2.其他终宿主感染情况

有其他终宿主(狐狸、狼、猫等)的地方,收集其粪便进行粪抗原检测,并尽可能剖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填写附表4。

(五)中间宿主患病情况 1.羊(牛)患病情况

在屠宰场检查羊(牛)肝、肺等脏器,触摸检查有无囊状物、包块或结节,对发现的囊状物或硬结进行剖检和鉴别,记录动物年龄和包囊数量,填写附表5。 2.啮齿类动物(鼠)感染情况

剖检捕获的鼠,观察肝、肺感染情况,填写附表6。

(六)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

以问卷形式对选定调查村的干部、农牧民、宗教教职人员和学生进行防治知识与行为调查,填写附表7。

五、数据整理及分析

(一)数据收集上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确定专人负责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整、准确地录入调查数据,并逐级审核、汇总、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二)率的标准化

采用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对地区分布和性别分布的感染率、血清学阳性率进行标化,用于不同省份之间及男女之间等各种率的比较。

(三)流行情况推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汇总与分析本地区调查数据,计算各地区的流行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汇总与分析全国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流行情况。

(四)统计指标

1.犬棘球绦虫感染情况

粪抗原阳性率=阳性数/检查粪样数×100% 犬感染率=阳性数/剖检犬数×100%。 2.羊(牛)包虫病患病情况

羊(牛)患病率=棘球蚴感染羊(牛)数/检查数×100% 羊(牛)平均感染度=包囊总数/检查数×100%。 3.啮齿类动物感染情况

啮齿类动物感染率=感染数/检查数×100%。 4.人群患病情况

人群患病率=现患病人数/检查人数×100%。 5.儿童(6-12岁)患病和血清学抗体阳性情况

儿童患病率=儿童现患病人数/检查儿童人数×100% 儿童血清学阳性率=阳性人数/检查儿童人数×100%。 6.防治知识与行为合格率

防治知识与行为合格率=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

(五)既往人群查病数据的利用

流行县2008年以来已有的人群查病数据,经省级疾控机构进行评估,符合本方案中人群患病调查要求的,予以采用;不能符合要求的,需补充调查。

六、分析总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相关专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

七、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应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始终。

(一)准备阶段

1.培训对调查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方案、问卷调查、数据录入、检测方法和检查技术等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参与相关调查。 2.按照本方案规范调查程序和技术方法。 3.检测试剂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统一采购,在进行检测前须对试剂进行测试和评价。 4.调查表和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组织人员编制统一的调查表和数据录入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填写和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汇总、分析、反馈。

(二)实施阶段

1.抽样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抽样,确保样本和样本量达到设计要求。

2.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各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每日调查表的检查,进行原始数据的现场核对。

3.技术指导和督查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机构组织专家对调查质量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随机复检1~5%的人血清样品、犬粪样品、动物病变脏器标本,符合率应在95%以上,不达标者对同一批标本进行复查。

4.数据库检查和验收各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数据录入、核对和逻辑纠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调查的数据库进行审核,抽取10%数据进行人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八、组织管理

(一)在卫生部疾控局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当地实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本辖区的调查;地方各级疾控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的实施细则、工作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具体实施。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对本次调查的省级骨干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全国资料汇总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机构负责当地调查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本省数据汇总和分析、检查督导等。县级疾控和医疗机构负责本县调查的具体实施。

(三)2011年10月举办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培训班,培训省级师资,各地启动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2012年12月前各地完成调查工作并完成总结分析阶段的各项工作。 附表1:调查户基本情况 附表2:包虫病筛查登记表 附表3:包虫病患者个案调查表

附表4:终宿主(犬/狐)棘球绦虫感染调查表 附表5:家畜棘球蚴病调查表

附表6:啮齿类动物棘球蚴病调查表

附表7:包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表 附表1 调查户基本情况

调查村编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镇)村 户号

户主姓名

人口数(人) 民族

养犬数量(只)

养羊数量(只)

养牛数量(头)

年自宰牛羊数量(只/头) 自宰 时间 (月份)

家庭 饮水 来源

注:饮水来源:①沟②河③井④塘⑤积水⑥泉水⑦自来水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2 包虫病筛查登记表

调查村编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镇)村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宗教信仰

职业

文化程度

居住方式

B超

是否查过包虫病

检查结果

阴性

阳性

注:以下选项供填写时参考

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其他、无

职业:牧民、半农牧、农民、工人、商人、军人、干部、教师、学生、学龄前儿童、医生、家务、宗教人士、其他

文化程度:学龄前、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居住方式:定居、游牧、冬季定居夏季游牧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3

包虫病患者个案调查表 编号□□□□

住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镇)村门牌号:

一、基本情况(选择项划“√”)

1.姓名:户主名: 2.性别:①男②女 3.年龄:周岁

4.民族:①藏②汉③回④蒙⑤维⑥其他

5.职业:①牧民②半农牧③农民④工人⑤商人⑥军人⑦干部⑧教师 ⑨学生⑩学龄前儿童医生家务宗教人士其他

6.文化程度:①学龄前②文盲③小学④初中⑤高中⑥大专及以上 7.宗教信仰:①佛教②伊斯兰教③其他④无

8.居住方式:①定居②游牧③冬季定居与夏季游牧 9.你家有(可多选):①收音机②电视机③手机④以上都无 10.家庭饲养牲畜(填数字):①牛头②羊只③骆驼峰④猪头 11.你家牲畜屠宰方式:①集中屠宰②零星屠宰③家庭私宰

二、环境与医疗(可多选,划“√”)

1.你家周围有野狗吗?①有②无③不知道

2.你家邻居养狗吗?①不养②有人养③几乎每家都养 3.你家有狐皮制品(帽、衣领)吗?

①有,买的②有,自捕③有,别人送的④无

4.你家饮水来源:①沟②河③井④塘⑤积水⑥泉水⑦自来水 5.你村有医生吗?①有②无③不知道 6.首次诊断为包虫病的时间:年月

三、检查结果

1. B超检查

(1)病灶部位:①左肝②右肝③左右肝④脾⑤肾⑥腹腔 (2)病灶数量:个

(3)最大病灶直径:

CM ×

CM

(4)分型:

囊型:①CL型②Ⅰ型③Ⅱ型④Ⅲ型⑤Ⅳ型⑥Ⅴ型 泡型:①浸润型②钙化型③液化空洞型 混合型:①是②否 检查者签字: 2. 血清学检查

(1)方法:①酶联免疫法②间接血凝法③金标渗滤法④免疫印迹法 (2)结果:①阴性②阳性 检查者签字:

附表4 终宿主(犬/狐)棘球绦虫感染调查表 编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编号

户主姓名

动物名称

检查结果

日期

检查者

粪抗原检查

剖检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注明虫种)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5

家畜棘球蚴病调查表

编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屠宰场名称: 编号

家畜名称

齿龄(岁)

检查结果

寄生部位

包囊数量(个) 备注

阴性

阳性

其他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6

啮齿类动物棘球蚴病调查表

调查村编号□□□□□□□□□□ 省市县乡(镇)村密度:洞/100M2 编号

动物名称

结果

寄生部位

备注

阴性

阳性

(注明虫种) 肝

其他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表7

包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表 编号□□□□

姓名:性别:年龄:

问卷内容(可多选,划“√”) 1.人是怎样得包虫病的:

①生吃牛羊肉②狗传染③不知道 2.您吃东西前洗手吗?

①经常洗②有时洗③很少洗 3.您与狗玩耍吗? ①经常②偶尔③从不

4.你家牛、羊屠宰后的有病的肝肺怎么处理的? ①扔掉②自己吃③喂狗④掩埋或焚烧 5.如果免费为狗驱虫,你愿意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注:答对3道题为合格。 调查人:

调查日期:年月日

第4篇: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2020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结合《2020年全省畜牧业工作要点》,在县域内组织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等优先防治病种,非洲猪瘟新发病,小反刍兽疫外病等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重点掌握口蹄疫、禽流感发病与流行情况,持续监视养殖、流通、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趋势发展,严密监视小反刍兽疫、口蹄疫(新毒株)、高致病性禽流感(新亚型)等外来动物疫病流行与发展情况。

二、任务分工

(一)县农业农村管理局主管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定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发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组织和指导全县开展相关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组织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工作。要细化制定本地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调查,特别要加强对小反刍兽疫列入国家评估范畴、巩固无疫区建设和非洲猪瘟控制成果的调查,配合国家完成非洲猪瘟等疫病调查。

(三)各乡镇畜牧站负责组织专项专人开展本乡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上报调查、排查结果,相关信息数据必须做到完整、准确和真实有效。

三、动物疫病常规调查

(一)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本级有关乡镇和部门于每月下旬进行1次疫病流行情况调查。调查要覆盖猪、牛、羊、禽各畜种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覆盖规模养殖场(含养殖大户),动物诊疗机构(含兽药和饲料经销店),屠宰场点、养殖户等风险场所,全年要覆盖所有养殖场。依据全县所辖乡镇数量确定每次调查乡镇数量,每次最低调查数量不少于2个乡(镇)4个村(屯)40个养殖户,全年覆盖所有乡镇。

在开展常规调查同时,要做好定点调查,可选择辖区内个别养殖场点(包括禽、猪、牛、羊)了解畜禽发病、死亡、治疗等情况,记录信息(见附表1),由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23日前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集贸农贸市场和活畜禽交易点的回溯性调查由所在县疫控中心、畜牧站每季度调查1次,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三)边境乡镇在做好常规和定点调查同时,要持续关注境外疫情发生情况,特别是非洲猪瘟、口蹄疫疫情情况,必要时可联合本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掌握走私、野生动物发病情况。

四、动物疫病专项调查

(一)非洲猪瘟调查

1.目的

了解非洲猪瘟病原存在,排查非洲猪瘟疑似病猪,为控制和清除非洲猪瘟病原提供依据。

2.范围

覆盖所有生猪养殖场户和自然村,覆盖养殖、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重点要加大生猪养殖场户的日常排查力度,记录排查信息(见附表2)。同时,兼顾生猪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点、屠宰场的排查。

(2)现场调查。要在上述场点采集一定数量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可结合非洲猪瘟监测工作同步进行。

4.组织实施

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疫控、监督、屠宰等机构开展辖区非洲猪瘟日常排查。同时协助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在我县开展非洲猪瘟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二)小反刍兽疫调查

1.目的

了解我县小反刍兽疫感染与免疫情况,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

2.范围

全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全县每月在每个乡镇随机选择2个规模羊场和5个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见附表3),了解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羊群饲养管理情况等。

(2)现场调查。县级每半年采集血清、鼻腔或眼拭子样品至少120份,进行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抗体检测,各乡镇畜牧站负责协助开展样品采集、问卷调查实施工作。同时协助国家、省、市在我县开展小反刍兽疫调查和样品采集准备工作。

(三)免疫无口蹄疫区调查

1.目的

了解无疫区内易感动物的养殖和分布情况,掌握无疫区口蹄疫发生规律,科学判断口蹄疫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系统评估口蹄疫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提升口蹄疫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

2.范围

无疫区、保护区全境。

3.方法与内容

(1)常规调查。每月进行一次,每次至少调查2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抽查2个村,每村至少调查5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被调查户同时饲养其他动物一并填表)。各县(市、区)依据辖区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现有数量拟定月度调查数量,全年实现全覆盖。如果该月开展专项调查可不在进行常规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养殖场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4,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专项调查表。

(2)专项调查。每半年开展一次。每次随机抽查2个乡(镇)4个村10个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户。每次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数量要不少于辖区内该畜种场所总量的半数。每次随机采集血清样品60份进行抗体检测。每次随机采集30份口蹄疫易感牲畜血清样品进行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被检测样品要覆盖口蹄疫所有易感动物。口蹄疫易感牲畜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交易市场调查表,见附表5-8。

(3)3abc抗体阳性畜流调排查。要及时对3abc抗体阳性畜及同群畜要采取限制移动等措施,并对阳性畜及同群畜开展动物卫生状况调查,见附表9。

(4)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怀疑或确认发生口蹄疫疫情时,根据本方案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口蹄疫易感牲畜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表10-12。

(四)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专题调查

1.目的

掌握我县牛饲养量相对较大区域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流行情况,科学评估发病风险。

2.范围

县十四个乡镇。

3.方法与内容

(1)问卷调查。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等牛病免疫和感染情况,被调查场户牛调入调出情况,填写调查表(见附表13)。

(2)现场调查。县域内随机选择规模化牛场和自然村各不少于2个,以掌握流行率的方式在95%置信水平、30%预期流行率、8%可接受误差的情况下采集分离牛血清100份(每份血清不少于1.5ml)同步采集棉拭子,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呼吸道合胞体抗体检测。

4.组织实施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检测工作。相关乡镇协助做好样品采集和问卷调查工作。

五、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一)范围界定。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填报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狂犬病;

2.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3.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

4.猪瘟、新城疫、布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5.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6.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二)工作程序。

1.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确认,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疫情。

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省、市级专家组负责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进行审核。

5.必须要时,邀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工作。

第5篇:2011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为摸清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掌握本地区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科学评估动物疫病的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为动物疫病预报预警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结合农业部、吉林省有关文件要求,按照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负责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技术指导工作,制定和发布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成立由梅河口市畜牧业管理局防疫科和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工作人员组成的市级动物疫病流调队,组织实施畜禽和宠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依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具体工作方案;并组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三)村级防疫员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动物饲养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的日常统计和巡查工作,认真填写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存栏调查表,并定期上报乡镇畜牧兽医站。

二、流行病学调查范围

梅河口市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覆盖面要求达到100%,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区域

涵盖全市21个乡镇,其中梅河口市城区以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其它乡镇以畜禽重大疫病和常发病调查为主、宠物疫病调查为辅。

(二)调查对象

包括养殖场/户、动物诊疗机构(含畜牧兽医站)、屠宰场、等。

(三)动物种类

包括鸡、鸭、鹅、猪、牛、羊、马、、犬、猫等。

(四)疫病种类

1、重大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猪伪狂犬、猪蓝耳病、布病、结核病、马传贫、马鼻疽、炭疽、疯牛病、痒病、狂犬病、布鲁氏杆菌病、弓形虫、等。

2、常发疫病。包括:猪圆环病毒病、禽白血病、衣原体病、细菌性疾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猫瘟热、猫白血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三、工作内容

(一)市级流行病学调查

1. 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流调点,通过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整个动物群体的一种

统计调查方法。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星期到2个乡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每个乡镇负责4个养殖场及10个养殖农户的联系和确定工作。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填写流调表、临床解剖、采集病料并开展实验室检测等形式进行,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于7-10个工作日内反馈。

2、流行病学定点调查

通过有代表性的定点抽样调查,更准确地了解梅河口市动物疾病的流行状况,定向监测动物疫病流行的变化情况,为宏观和科学分析评估、预警动物疫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本辖区内设立猪、鸡、牛、羊四种动物各一个饲养场做为市级定点调查对象,负责日常疫病动态观察,每周填写《养殖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每月至少收集和留存病例样品四份以上(同畜种或不同畜种),以备市兽医实验室及时接样诊断。

3、流行病学紧急调查

当梅河口市区域怀疑或确认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疯牛病和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出现、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特征出现明显变化、牛瘟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紧急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程序,组织实施现地调查,填写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根据调查情况,流调队要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流行病学专项调查

围绕特定目的,灵活设臵的调查项目。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影响因素,适时开展各种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乡镇级流行病学调查

各乡镇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月至少对猪、禽、羊、牛养殖场各2个,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关于紧急流行病学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流行病学调查预案或方案,并根据需要积极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开展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包括以下信息来源:

1、畜禽养殖场:地理特点、饲养数量、疾病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治疗情况、损失程度,免疫情况等信息;填写《养殖场流行病学调查表》。

2、 动物诊疗机构(包括乡镇兽医站):通过对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的调查,了解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填写《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 屠宰场:通过对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疾病的流行情况并填写《动物屠宰场动物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4、 动物饲养数量动态调查:通过对辖区动物的引入和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辖区内动物的饲养情况并填写《动物存栏情况调查表》。

四、分析评估与信息交流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辖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数据,定期评估疫情发生风险。

(二)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对疾病诊断结果及时反馈养殖场,指导畜牧生产,要及时与各调查点交换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意见。

五、其他工作要求

1、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十五日前将流调情况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2、市动物疫控中心于每月二十日前将流调情况报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3、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二十日前上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月报表》。

第6篇:2009年太平镇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监测、调查方案

为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状况, 了解疫病发生情况和流行规律,评估动物疫病发生风险,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规范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按照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分工

(一)组成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凤海

副组长:马文利

组员:窦华通韩永彬师艳松季云东及各村防疫员

二、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一)范围

1.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3)小反刍兽疫、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4)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复发;

(5)新发病以及其他呈暴发流行或病因不明的疫病。

2.发生其他动物疫情时,由区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本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 必要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二)工作目的

1.查明病因,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确定疫病的可能扩散范围;

3.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三)工作程序

1.兽医站接到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由当地区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本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应参照相关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设定的有关内容,调查疫情现状,追溯疫病来源,追踪病原去向。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动物疫病发生时,可参照上述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开展调查。

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情况,描述动物疫情的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必要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溯和追踪调查。

4.对于特定重大动物疫情,要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等专项调查。

(四)报告

兽医站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工作。

三、定点流行病学调查

(一)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1.每年6月份填报上畜牧业生产、屠宰加工和流通贸易信息;

2.月底前填报上月畜禽产品价格信息。

(二)重点动物疫病抽样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以及畜禽养殖场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定期抽样调查。

1.禽病调查。

(1)目的:分析禽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感染发病情况,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2.猪病调查。

(1)目的:分析猪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了解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牛粘膜病、猪链球菌病及猪圆环病毒等主要猪病病原感染状况及发病动态,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和病原遗传演化规律研究,判断猪群疫病可能发展趋势,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2)范围:在辽宁、河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10个省份,各选择3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以所在县为重点区域,选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场户和屠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3)承担和参与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相关省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牛羊病调查。

(1)目的:分析口蹄疫、蓝舌病、布病、结核病等发病情况和传播、流行风险因素,评估口蹄疫免疫效果。

(2)范围: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重庆、甘肃、新疆、青海、广西、上海等10个省份,各选择牛羊饲养量较大的2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以所在县为重点区域,选择一定数量散养户、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3)承担和参与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兰州分中心、相关省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1)目的:了解环境致病污染状况,分析与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第7篇:07级临床五年 流行病学部分试题

以下仅供参考,存在回忆偏倚。

病死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暴发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偏倚匹配 比值比OR及其可信区间的意义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临床疗效研究的原则随机对照实验的步骤 预后研究中的偏倚

诊断试验的评价

金标准ROC曲线

因果关联推断标准

三大偏倚的比较

第8篇: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追踪和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

(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为阐明疾病的特征和规律、评估人际传播和流行风险积累证据。

(三)为制订疾病干预措施和评估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组织与实施

(一)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至少应当包括流行病学与实验室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和专业消毒人员。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专项调查方案另行制定。

(一)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及转归等情况。

(二)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家畜情况。

(三)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禽畜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禽畜,直接接触禽畜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尤其是与病死禽畜的上述接触情况及防护情况。

2.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例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方式、频率、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接触其他不明原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情况。

4.若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畜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四)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四、调查资料的分析与上报

(一)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各地完成个案调查后1周内将原始调查表(见附表1-

1、1-2和1-3)的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由省级疾控中心以传真或者电子邮件形式上报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传真:010-58900506,E-Mail:cdcofic@chinacdc.cn)。

上一篇:撞件改善报告下一篇:学校抓基层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