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案

2022-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事前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解和把握,然后编制教案,通过课堂的授课讲述,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绘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绘画教案

小班绘画教案

小班绘画教案:画水果的小猫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红、黄、蓝、绿等常见的颜色。

2、能选用不同的绘画材料绘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带幼儿观察苹果、梨子、蓝莓、葡萄等水果实物,让幼儿感知各种水果的颜色。

2、物质准备:(1)苹果、梨子、蓝莓、葡萄等水果实物或工艺品及水果图;(2)纸、油画棒,水彩笔,排比,

红、黄、蓝、绿等水粉颜料;(3)小猫绒布玩具。

3、环境创设:小猫来做客的情境;摆设苹果、梨子、蓝莓、葡萄等水果实物或工艺品的水果店。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猫绒布玩具,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教师以小猫来班级做客的游戏引入主题,请幼儿告诉小猫: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2、提出绘画任务:今天,我们就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画下来送给小猫。

二、教师讲解示范,师幼互动。

1、提问:怎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2、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边讲解示范:要先想好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认真观察并思考:它长什么样子?是大圆还是小圆?是一个还是许多个?

3、画法:先勾勒出水果的外形特征,然后涂上相应的颜色。

4、选用绘画工具:逐一出示并介绍绘画材料,油画棒、水彩笔和水粉颜料。重点讲解使用水粉颜料的注意事项。

三、幼儿自由选择绘画材料,分组操作练习。

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组:油画棒组、水彩笔组或水粉颜料组。重点指导水粉颜料组的幼儿,使用棉签涂色。

四、分享活动,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1、将作品分三组进行展示,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愉快的将作品送给小猫。幼儿间互相欣赏,说说:小猫最爱吃谁的水果?为什么?

2、鼓励幼儿相互交流使用绘画工具的经验,互相学习与促进。

第二篇:小班绘画教案

小班绘画教案:秋天的树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秋天大树的美。

2、学习用左右来回平涂的方法画树。

3、鼓励幼儿根据主题添画相应形象,并合理布局。 活动准备:

1、秋天树林的图片一张。

2、蜡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美丽的秋天

1、出示秋天树林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画了什么?图上的树有 什么不一样?

2、你们觉得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秋天的树漂亮吗?

3、我们一起来把秋天的树画下来。

二、教师示范作画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在纸张的左边从下往上画一棵树干,在树干的上面 用红色油画棒,左右来回涂色,上面小下面大,画成一棵红色的树的树冠。

2、引导幼儿描述作画的过程,教师边示范用同样的方法在纸张的右边画上黄色的树。

3、带领幼儿练习来回平涂的方法,启发幼儿:秋天的树林里除了有各种树还有什么呢?我们也可以画上去。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发放绘画工具,引导幼儿有序摆放作画工具。

2、引导幼儿画树冠的时候要上面小,下面大,一定要用左右来回涂的方法。

2、鼓励先完成的幼儿在纸张的上面添画一个太阳,在两棵大树的中间再画一些远处的小树,在纸张的最下面即树下用土黄色添画枯黄的小草和各色野花。

四、展示幼儿作品

1、收拾绘画材料,展示几幅比较好的作品,引导幼儿从树冠的画法和形状,画面的丰满和整洁等方面来欣赏作品。

2、将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引导幼儿课后继续欣赏。

第三篇:小班绘画教案

小班绘画教案:五颜六色的毛毛虫 教案下载

小班绘画教案:五颜六色的毛毛虫 教案下载

课程目标:

1,引导孩子们观察小动物,激发孩子对绘画的无比兴趣。

2,学习用图案结合的方法,画出毛毛虫,提高孩子大胆的想象力。

3,让孩子给毛毛虫的身体不同地方涂上颜色,增添孩子对颜色的应用能力。

课程准备:

1,事先准备好,关于毛毛虫的课件或几张毛毛虫的图片。

2,课件中,要事先做好一步一步画毛毛虫的步骤。

3,在课堂中,再重复一遍课件里画画的过程。更慢一些,画的时候,要尽量用语言来表达过程。

课程过程:

1,课件出现,老师开始以激动的口气问孩子,这是什么呀?引起孩子对课件的兴趣,并达到极好的互动。

2,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毛毛虫,长长的身体,圆圆的脑袋,多条腿,以及全身长满了毛毛。

3,课件播放完后,老师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示范画毛毛虫的过程。

4,画出一个圆头,然后画上五官,眼睛,鼻子,嘴巴和长长的触角。

5,再画上毛毛虫的身子。依据个人的了解可以几个圈连在一起。

6,给毛毛虫涂上颜色,可以不同的节涂不同的颜色,以美为最终目的。

课程指导:

有些孩子对毛毛虫的概念还不是那么明确,所以老师要给不会画的孩子耐心的指导。尤其是告诉孩子,毛毛虫的身体的结构,是几个圆圈连在一起的,孩子自然就会理解了。

当孩子画完了,老师则可以建议孩子们展开想象力,给毛毛虫配上它生活的地方,包括小草,花等等。

课程总结:

通过画毛毛虫,不仅增加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而且对颜色的认知也更明确了。孩子们观察和了解身边的动物和生活也更有范围了。而且绘画中,老师与小朋友的交流也十分重要,能促进老师与小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四篇:欧洲绘画教案

第三节:在绘画时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

2、 17世纪荷兰的绘画

3、 17-18世纪西班牙的绘画

4、 19世纪法国的绘画

第一部分 (1) 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绘画的特征,以便通过比较加深对文艺复兴绘画的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列举了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的作品,着重分析了《草地上的圣母》。 (2)作品分析

唱歌的天使与圣母子(油画,1477年,直径135厘米,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藏) 波提切利(意大利)

此作品是波提切利创作的一系列圣母子作品之一,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写实主义传统的同时, 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表现基督教题材的作品中融入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通过圣母子一类的绘画,表达人间的亲情与爱,不同于中世纪圣像画突出的是神的至高无上、传达神秘的宗教气氛。

波提切利(1445—151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既具有写实性,又富于装饰韵味,代表作是《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所绘女性形象,体态修长、优雅,表情透露出淡淡的忧郁与迷惘。《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岩间圣母(油画,1483—1485年,长197.5厘米,宽123厘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达•芬奇(意大利)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作者描绘的圣母子及小约翰母子身处于大自然的岩石洞穴间。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年轻母亲的温柔、秀美与儿童的纯真可爱,被表现得无懈可击;背景的描绘也十分真实、妥贴,对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作者探索性地运用明暗对比法,画面中的大部分物象处于暗部,光线照在人物的主要部位,女子的面部、手和儿童的裸体分外突出,体积感与空间感增强,明暗对比鲜明,使画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人入胜。 草地上的圣母(油画,1504年,长113厘米,宽66厘米,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拉斐尔(意大利)

此画是拉斐尔最擅于描绘的圣母子题材的一系列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作者绘画技艺的完美,也反映了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的高超水平。作者对圣母、圣婴及小约翰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年轻女性和儿童形象的真实再现,而且寄予他本人及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人的审美理想。作者笔下的圣母子既与中世纪圣像画的风格判然有别,也不同于早期文艺复兴画家的创作。他描绘的圣母不乏文艺复兴时代圣母像的美丽、庄重与尊贵,而又显得恬静、温和,更加亲切感人。拉斐尔是在借鉴达•芬奇及其他前辈画家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描绘了面目一新、感人至深的圣母形象。这是画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源自其天性的敏锐、温柔、平和。

第二部分:突出17世纪荷兰画派在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方面的成就,

埃克河边的磨坊(油画,1670年,长101厘米,宽82.9厘米,荷兰阿姆斯特丹克吉列斯博物馆) 雷斯达尔(荷兰)

欧洲风景画在17世纪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荷兰画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荷兰画派中有不少专门从事风景画创作的画家,雷斯达尔(1628—1682)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描绘荷兰的自然景色、田园风光等。他笔下的森林、溪流、风车、帆船等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这幅风景画是雷斯达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荷兰风景画的风格。作者满腔热情而又细致入微地描绘荷兰特有的风车磨坊的迷人景色。大风车与远处的建筑、河面的帆船及前景的芦苇等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天空的阴云和不平静的水面预示着将要发生的变化,引人遐想,令人回味。画面中面积最大的部分是天空,空间辽阔而不单调,云层的形态、色彩被描绘得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悉心观察和非凡的表现力。

倒牛奶的女仆(油画,1658年,长45.4厘米,宽41厘米,荷兰阿姆斯特丹列吉克斯博物馆藏) 维米尔(荷兰)

维米尔(1632—1675)是荷兰画派的风俗画大师。他将画笔伸向荷兰市民生活的多个方面,擅长描绘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从而揭示生活中朴素、和谐、静谧的美。其画风细腻,多描绘室内景,对光与色彩的表现有独到之处。

此画是荷兰风俗画的优秀代表,作者选取的是普通民众生活中最寻常的倒牛奶的细节,并加以描绘,除了准确地表现女仆的形象外,还不厌其烦地刻画了桌上摆放的及墙上挂的各类物品,将不同物品的色彩、质感表现得无懈可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窗外射进室内的光线的柔和、温暖。此画对细节的完美处理,可以与同时期荷兰静物画大师的作品相媲美,集中体现了荷兰风俗画与静物画两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17-18世纪西班牙的绘画

纺织女(油画,1657年,长289厘米,宽220厘米,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此画是画家晚年的力作。描绘的是皇家织造厂织女的劳动情景。在构图上的巧妙处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不同光线下人物及各种物品的悉心描绘,更为画面增色,耐人寻味。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油画,1814年,长345厘米,宽266厘米,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藏) 哥雅(西班牙) 作者表现的是1808 年5月3日法国入侵者枪杀西班牙起义者的真实事件。画面中起义者处于强光之下,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与逆光中的刽子手的残暴形成鲜明对照。画家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夜幕下的惨烈与罪恶,而且使之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这种非同以往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对此后的欧洲浪漫主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19世纪法国的绘画发展概况,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马拉之死(油画,1793年,长162厘米,宽125厘米,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藏) 达维特(法国)

达维特(1748—1825)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期,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法兰西近代画派的复兴者。他的创作既体现了对古典主义艺术的追随,又紧扣时代脉膊,在多方面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画面构图单纯、简洁。作者运用明暗对比手法,使形象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产生了悲剧的感染力。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1830年,长325厘米,宽260厘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法国) 这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取材于19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画面描绘象征着正义与自由的“女神”一手执大革命时代的三色旗,一手执枪立于最高处,引导人民奋勇向前。整幅作品充满热情、动感,令人激昂、振奋,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它将以写实手法表现的起义者与以浪漫手法表现的自由女神相结合,具有开拓的意义。

三等车厢(杜米埃,法国)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杜米埃(1808—1879),如同擅于描绘农村生活的画家米勒(1814—1875)一样,把画笔伸向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民众。米勒热情讴歌了农民生活,深刻揭示农民的内心世界;而杜米埃则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生活,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各阶层市民的精神面貌。他的笔锋犀利,大胆取舍,形象概括,个性鲜明。《三等车厢》就是画家反映现实生活的众多力作中的一幅。作者仅勾勒出人物的基本轮廓,暗部略施薄色,就把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一幕准确地表现出来,不仅使人了解到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且令人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印象•日出(油画,1872年,长65厘米,宽50厘米,法国巴黎马尔莫丹美术馆藏) 莫奈(法国)

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领袖人物。印象主义一词即因此画而得名。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勒阿佛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风景。海水在晨曦笼罩下显得极为丰富多彩,雾气中的小船显得模糊不清。整个画面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印象,仿佛是光线与色彩的交响

第四节:其他地区的绘画,介绍了印度佛教石窟壁画和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使学生了解东方绘画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外国古代绘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和不同的特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为我们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奠定基础。 六:课后作业布置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相比较有何不同? 七:课后反思:本课由于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时间有限,有的内容与学生探讨的较少。

希腊的陶瓶艺术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倒不是陶瓶材料的特殊,而是陶瓶画争得的荣誉。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以后,雅典陶瓶曾垄断了国外市场。它那匀称和谐的比例,精致的工艺,生动的造型,写实的手法,追求理想化的风格,饱满的构图,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散发出浓郁的高贵美感。希腊瓶画多用黑红两种颜色。早期以红色做底,绘以黑色形象,称为“黑花式”;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以黑为底,形象用浅红色描绘,名为“红花式”。刻画人或动物均以线造型,其准确程度令人吃惊。但线条自身多无变化,与中国绘画不同。中国画线条很重自身的美感趣味和风格。

第五篇:幼儿绘画教案

一、导入

T: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看到各位小朋友能准时出现在徐老师的绘画课堂上老师很高兴,每个小朋友都值得表扬!那么,看到黑板上,有一棵神奇的水果树对不对?果树上有长了苹果、橘子、香蕉、桃子、葡萄、菠萝、西瓜、草莓、梨子和芒果?我们第一节课认识颜色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介绍了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那么今天哪位小朋友能表现的出色,老师就会请她/他上来采走他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小朋友们要好好表现罗!

二、复习

Two ups两两对抗

老师快速变换教学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信息快速回答,最先回答者可加分,得三分可摘水果一次。 T: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下线条和圆对不对?

S:对!

T:那老师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罗,看看大家还记不记得。首先,这两位小朋友,请站起来(一组一位),如果,你先回答出徐老师的问题,那么你就赢了她,那你就可以接加上一分了,你们有没有必胜的信心!

S:有!

T:非常棒!那么首先请你们告诉我,这是什么线条?

S1:折线

T:这位小朋友反应很快啊,看来在家也有认真复习老师讲过的东西,老师给你加上一分。 (波浪线、弧线和圆的画法依次复习)

三、热身

T:老师上节课说过,学习画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小手指了,所以在开始我们今天的画画之旅前,让我们一起来动动手指,做一个手指操吧!

(可爱颂 三遍 第一遍听,看老师做,第二遍跟着老师做,第三遍自己做 )

四、介绍线段

T: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用的横线、竖线、左斜线、右斜线的画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三种新的线条的画法,就是卷曲线和交叉线。

(在黑板上展示卷曲线和交叉线的画法,要求学生跟着练习,每个8~10遍)

五、介绍几何图形

T:我们画东西,一般都会用到一些图形,比如圆、椭圆、半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今天我们先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三种,小朋友们请看到黑板。

(在黑板上展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画法。要求学生跟着练习,每个8~10遍)

六、画一幅画

展示样图《美丽的鞋房子》

知道学生线条、构图、颜色的搭配和一些技法

第六篇:绘画教案

课题:【高中美术绘画模块】

绘画中的色彩 课时:4课时 教材分析:

绘画中的色彩,属于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一部分的学习。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绘画中的色彩术语。为第二部分课程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好的进行绘画实践。

绘画色彩学就是研究物象明暗、远近的色彩变化规律,怎样表现物象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帮助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在传统的写实绘画中,使用色彩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的真实色彩。在印象派画家出现之前,多数画家都不懂科学的色彩学。除了个别的天才作品之外,色彩基本上都是素描的附属品,主要功能是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从而导致画风单纯、朴素,缺乏色彩的变化。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印象派阶段,人们逐渐认识了色彩的科学规律与其在艺术上的主导地位,于是色彩开始摆脱了素描附庸的地位,色彩成为绘画的主角。为了让普通高中学生更好的认识绘画中的色彩,以便更好的欣赏绘画作品,领会艺术大师作品的精髓,我把本课分为了由两条主线相贯穿的学习内容,即“所见即所得“和“所见非所得”,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的调理性更加明确,并且通过本课的学习,开拓思维、发现生活中的色彩、表达自我、创新求异。

教学目标:欣赏和学习绘画中的色彩。通过学习绘画中所见即所得的色彩三原色、三要素;所见非所得的色彩术语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色调知识,提高学生对绘画及色彩术语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所见非所得——认识了解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色调。

教学难点:所见非所得的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示范用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通过联想平日眼睛所能看到的丰富色彩,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播放丰富多彩的色彩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色彩的魅力。 【二】学习新课

一、通过一组人“关于现实中购买的颜色和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的区别”的讨论展开,明确获得绘画中色彩术语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力。

二、学习获得绘画中的色彩方法之一——所见即所得(我们利用我们的眼睛可以从绘画作品中直观发现、浅显易懂的色彩术语)

(一)三原色:

1、请学生对马蒂斯代表作品《蓝衣少女》进行分析。

2、推出三原色的概念:独立存在的色,不能够通过任意颜色调配产生,色彩学中称之为原色。

(二)间色、复色:

1、通过对三原色的认识,进步讲解间色、复色的概念。

2、欣赏影视作品、民间年画,请学生分析间色的在绘画中运用。

3、欣赏乔治·莫兰迪作品,请学生分析复色在绘画中的运用。

(三)色彩三要素:

1、了解色彩三要素的概念:色相→明度→纯度

2、欣赏比较凡高两幅自画像,进一步认识色彩明度概念。

3、去色比较。请同学分析去色后莫奈作品《日出印象》的效果和原作之间的差别,进一步认识色彩的纯度概念。

(过渡:通过图片和欣赏作品引出问题“我们的眼睛怎么了?”)

三、学习获得绘画中的色彩方法之二——所见非所得(我们有时会被眼睛欺骗,需要掌握色彩规律中的术语)

(一)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学生自主讨论学习):

1、欣赏一组莫奈作品《鲁昂大教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并从中总结色彩规律中的术语。

2、欣赏雷诺阿、马奈、凡高作品,让学生分析了解色彩在光源、室外环境下的运用。

3、欣赏凡高作品《吃土豆的人》,让学生分析了解色彩在室内环境、光源下的运用。

(二)色调:

1、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用语言表述春天和秋天的色调感觉,引出色调概念。

2、欣赏法国画家米勒代表作《拾穗》,让学生了解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调。

3、做变调练习,改变法国画家米勒代表作《拾穗》的色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调带来的不同画面感。

4、欣赏雷诺阿作品《夏庞蒂埃太太及子女像》以及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作品,让学生自主分析画面,进一步理解色调对画面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回顾小结,获得绘画中的色彩方法,即所见即所得(三原色、间色、复色、色彩三要素);所见非所得(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色调)。

【四】课堂实践

1、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关于四季色彩创作。

创作提示:

1、运用“所见即所得”和“所见非所得”的创作方法;

2、发挥想象。

3、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评

学生作品展示,自评、互评、师评。 【六】课后拓展

引用艺术大师的话对本课进行总结。

临朐一中

王玉洁

上一篇:呼吸科实习自我总结下一篇:会务服务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