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

2023-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

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

做上医的人

----记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争艳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医务工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使他人重获健康,更因为他们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崇高医德让世人仰止。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争艳,她二十五年如一日,始终为病人着想,‚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用自己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医疗服务的职业信念,赢得了病人的爱戴和同仁的尊重。

她铭记师言,对工作坚持医疗原则

‚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王争艳,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她上过大课,这是裘老师在大课上说过的一段话,裘老师仙逝的时候王争艳自觉没有资格以弟子名义送行,但是25年来,王争艳始终将裘老师的教诲作为行医理念,也就是这种上医之境,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从医生涯。

‚视、触、叩、听‛是她坚持的医疗原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是上班时间,在她的左上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 1 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着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十年前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武器‛也伴随着双鬓上的白发慢慢‚老去‛,而她总是舍不得丢弃,手表也是修了又修从不离手。她诊疗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接下来,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她的手,和我们普通人的手一样,很平凡,但是却布满老茧,褶皱横生,‚这哪里像一个医生的手啊?‛周围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啊,大家都知道这双平凡的手是不平凡,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这就是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

对于王医生的‚视、触、叩、听‛的威力,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刘耀东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几十年来,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无数次的检查和诊断,甚至各种先进的设备检查,一次花费上千元仍无果,这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不检查了,查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结果,还有什么看头呢?‛,就在一家人都无奈地准备放弃治疗,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一个声音给了他们希望,‚听说,汉口医院有个王医生很不错,要不你们去试一试吧‛,抱着一线希望,刘耀东找到了王争艳。在耐心细致地听完刘师傅的苦诉后,‚来,检查一下‛,‚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放心哈‛,王争艳面带笑容,开始了她的‚检查‛,手电筒、诊断器、棉签、手表,一一登场后,只见她用双手 ‚摸‛了10分钟,反复检查身体的 2 相关部位,一脸思索,‚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刘耀东惊讶:‚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就是靠着‚视、触、叩、听‛诊疗原则,揭晓了疾病的谜底,就是这些平常却功夫了得的‚检查‛,让刘耀东逢人就夸,‚王医生真是神啊!‛。后来在王医生的建议与治疗下,刘师傅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也慢慢地摆脱了持续消瘦的困扰。

家住后湖余华林的石婆婆,因双脚严重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去检查诊断,一直未确诊,由于肿胀加重以致无法外出,石婆婆的女儿慕名找到王争艳求医,王争艳不顾恶劣天气,到患者家中出诊,交通不方便,婆婆的女儿坚决要求王争艳坐出租车过来,费用她们报销,而王医生却拒绝了,坚持要同事骑着电动车送到大路边,再步行1000多米到患者家中。进门后,只见她先把自己的双手搓热,把听诊器捂在手里,等热了以后,才开始为婆婆检查,这一个小细节,就让一家人顿时感觉到温暖,‚这不经意地动作,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爱护‛,站在旁边的女儿说道,她给石婆婆从头一直查到脚,在检查到严重肿胀的双脚时,但王争艳丝毫没有犹豫,只见她一个一个掰开老人的脚丫查看,这个王争艳看来平凡的动作,却让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平时连女儿都是忍着臭味给母亲洗脚,而她却一点也不嫌弃,最终确诊,原来困扰婆婆多时,令她痛苦不堪的病根就是脚气,后来,在王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婆婆逐渐康复,一家人都感动不已。如果不是王医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小小脚气,可能会要了婆婆的命。

3 她坚守承诺,对患者全心全意

几十年来,王争艳对患者始终坚守因病施治,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别人爱开高档‚先锋‛,她常用青霉素;别人诊病多靠抽血化验,她靠‚多问一句‛。她对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会细心的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从不让病人花过多的钱,她开出的处方平均费用只有50元左右。

患者王荣华患有‚亚急性联合变性‛十余年,理论上应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更别提高昂的住院费了,王妻说,丈夫将不死于病,就死于钱,贫困的家庭情况让家人基本上放弃了治疗,王荣华也逐渐放弃了生的希望,除了泪水与苦水,所有亲人别无选择。十余年前,王荣华慕名找到王争艳,详细地了解病情及其他情况后,王争艳的方案是,抢救一缓过劲就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王妻拿处方去药店买药,这一方案,已维持一个少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余年,同时也让这个家温暖起来。十余年来,在治疗的过程中,每次遇到丈夫发病进行抢救,妻子的心情都会很低落,又不敢在丈夫及亲人面前流泪,此时王医生就成了她‚救命稻草‛,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会打电话向王医生倾诉,甚至深夜,每次王医生都是耐心地倾听,贴心地安慰,此时的王医生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让她踏实、给她信心的一个亲人,不是亲人甚是亲人,‚没有王大夫,就没有我丈夫的命,我这个家就完了,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医生呀!‛,每次谈到王医生,憨厚的妻子都会热泪盈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激。

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王争艳却养成了替患者垫钱的习惯。平时,遇到病人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但是多年来,却保持着一个纪录: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就默默地走了。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这带着体温的10元钱,更是一位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之情,牵着患者的心。

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使王争艳有一群忠实的患者‚粉丝‛。从医院江岸门诊到汉口门诊,从汉口门诊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对患者真诚的爱心和细致让她走到哪里,患者就跟到哪里。64岁的患者钱桂英就是其中一名,说到王争艳,这位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王医生就是有一颗医者父母心,让我们‘顺心、放心、安心’,她态度好、技术高每次都能耐心听我们讲完,不像时下的很多医生,病人话没说完,处方就开出来了,让我们感觉很顺心;王医生总是把病说得很透彻,这个疾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药有什么效果和副作用,她心里明明白白,说得也让你很放心;每次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她真是把病人的担子都挑在自己的肩上,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很安心,不管是生病的时候,还是健健康康的时候。每次来看病,都会遇到很到病友,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铁定一辈子跟着她,她调得再远,我也乐意找她看病。‛

5 她廉洁行医,对名利始终淡泊

艾森豪威尔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切不可把短暂的人生都放在了无谓的名利上,不可把浮躁和骚动强加给我们生命的宝贵时光。‛

王争艳是一名普通医生亦是一名管理干部,她始终淡泊名利、廉洁行医、本分做人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每一个人,是医务工作者的优秀楷模。

在二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她坚守着医务工作者的原则,‚服务患者,不求回报,‛患者送‚红包‛,她是坚决不收,还经常和患者开玩笑,‚你如果爱戴我,就不能这样,接了你的红包,不是对不起我这身白大褂吗‛。患者送补品,她心疼患者身体不好,坚决要患者自己拿回去补身体;患者送锦旗,她嫌贵,从不让患者花这个钱。

诊室里面唯一的一面锦旗,还是患者‚先斩后奏‛才挂上去的。50岁的王爹爹,是一位多年的高血压患者,多年来,在多家医院进行治疗,每月要花800元的药费——超过了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老伴也退休在家,家庭并不宽裕,高昂的药费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但是高血压患者又不能断药,药费是一天比一天高,血压却一直没有降下来,家人都焦急万分,今年7月份经人推荐,来到了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王医生,王医生根据他的病情,及时调整了处方,每月只需80元的药费,并且对王爹爹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给了一个全面的建议,将自己的小灵通号码给爹爹,叮嘱他有什么情况,随时联系,就这样,短短两个月,爹爹的血压就降下来了,兴奋的爹爹专门打电话,告诉王医生 ‚我一定要送你个锦旗,‛‚那不行, 6 一个锦旗差不多够你一个月的药费了‛,王医生拒绝了,可是爹爹这次没有听医生的话,还是自己去制作了一个锦旗,,从家里骑自行车40多分钟到中心,专门送给王争艳,并要求护士长一定要挂起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诠释了爹爹对王医生的爱戴和感激。

作为同济的高材生,她的同学们不是高飞就是南下,大家的收入远远的超过了她。远在南方的同学邀请她去工作,收入待遇是现在的好几倍,但她都没有答应,她说:‚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的我很感激组织对我的培养,虽然这里待遇不高,工作也忙,但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在这里工作我很开心,感到很满足,特有成就感,活着,坦然就好。‛王争艳几十年来虽然不能如同学那样富足,但她却感觉踏实幸福,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为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她扎根基层,对社区医疗尽心尽责

汉口医院由于原来隶属铁路系统,线多面广,仅现在就包括江岸院区,汉口院区,还有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而王医生总是哪里辛苦奔到那里,活跃在医院的基层医疗前线。

当医院汉口门诊刚刚组建的时候,周边的群众对这个突然降临的医疗机构颇为陌生,为克服困难,王争艳主动请缨,从效益较好的江岸院区调到了汉口院区,她带领同事们就趁着晚上和周末在附近的居民小区开展健康课堂,每次邀请居民们来听课。经过王争艳和同事们 7 的努力,汉口院区在周边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次他们身体不舒服,就来这里就诊。

2009年,医院又派王争艳去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并担任中心主任,王争艳很喜欢社区医生这样一个讲究望叩触听的医疗岗位,‚社区服务,是医疗工作的桥头堡,是第一站,很重要,我觉得我适合在基层工作,而且我也喜欢做一位全科医生‛。有位心脏病患者,长期服药,来中心检查时王争艳从他的病情判断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肾上腺肿瘤或是其它腺体肿瘤,她赶紧劝患者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这位患者在大医院检查的结果与王争艳判断的一样,及时手术后他再也不用长期服药了,他说:‚想不到我们社区的服务中心也有医术如此高明的医生。‛

她坚定信念,对理想执着追求

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王争艳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专家,从一名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光辉。

王争艳就象一块璞玉,为了让这块璞玉能更好的发出光芒成为一块美玉,院党委对王争艳同志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多年来从未申请入党的她在2008年1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7月在组织重点培养下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6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专业技术方面,从医25年里,王争艳将一门心思放在为患者治病就医中,对自己技术职称的晋升一直疏于关注,多年来 8 从没有申报过副主任医师职称的晋升,作为同济医学院的高材生却始终是一名主治医师。为了让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能获得自己应有的肯定,党组织多次找她交心谈心,帮助她为晋升做好各项准备。2008年王争艳申报了副主任医师,当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资格,并被医院聘用。同时,院党委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提拔她担任汉口门诊部副主任,走上了管理岗位,并在2009年再次提拔为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建立了王争艳工作室。

在任期中,王争艳很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守的行医准则去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她自己也在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位深受同事爱戴的管理者,建立了一个患者信赖评价高的医疗团队,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她言传身教,对同志满腔热忱

作为上级医师,她严谨求实,言传身教,毫无保留,认真做好‚传、帮、带‛。作为科主任她时刻把同事的冷暖记在心上,及时解决困难和矛盾,以真心赢得了信任。

同事们爱称王争艳为‚王教授‛,她对医术精益求精,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却还是经常学习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在她不到五十平米的家里,摆满了书籍,这些书籍里,除了医学书籍外,还有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书。她觉得医生是和人打交道的,只有全面了解人的心理,才可以更好的与患者沟通。许多与王争艳接触过的患 9 者都觉得王医生的治疗感到心里很舒畅,因为王医生好像特别了解他们的心思,说的话总是让人感觉暖暖的。

提起王争艳,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感慨万千,工作中,她经常毫无保留的给年轻医生提供医学技术上的带教帮助,由于这么多年来坚持学习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年轻医生向她请教问题,她都会耐心讲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指导,对待普通护士也是如此,传授各种医疗知识,以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这就是王争艳,一个几十年奋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生,一个注重医技与医德并存的好医生,她虽无丰功伟绩,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让大家感到敬佩,就如刘顺妮副市长对她的评价一样:名叫争艳不争艳,不争自艳最鲜艳!

第2篇:王争艳同志的先进事迹及学习感想

2010年元旦,55岁的武汉市金桥区卫生中心医生王争艳在一间小小的诊室,开启了她第26年的从医生涯。刚刚过去的岁末,一场当地百姓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的活动,让她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冬天里穿越无数人心的最温暖的故事中的人物。

王争艳于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从医25年,她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她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诊断救治了无以数计的病患。她走到哪,病人跟到哪,他们是她的“铁杆粉丝”。

一、上医之境

小时候,她随南下军医的父亲和在医院做护士的母亲在洪湖市长大。少年时最清晰的记忆来自母亲。这位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是O型血,常常一边工作,一边挽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献血。23岁考上大学,途中因严重的肺结核休学。这段病人生涯,为王争艳的人生规划完成最后一笔: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在同济医科大学的4年大学生涯是王争艳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在课堂上,一代高医裘法祖曾说过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上医,那是需要一种对病人俯首贴心的仁爱啊!教科书上所说的“视、触、叩、听”的诊断原则,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生命的温度。一颗种子,在王争艳心里发芽。

她上班,总是随身带着4件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再加上一双手,是她诊断病情的全部武器。

那年,医院来了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他长年持续消瘦,四处求医,跑过大医院,找过名专家,做过一次花费上千元的先进设备的检查,无果。就在他因病而贫处于绝望时,经人指点,找到了王争艳,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医生,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王争艳温和地微笑着:“放心吧!”

她拿出随身装备,从眼睛、口腔起逐个细查,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听后背,最后用双手在心、肝、脾、胃处一点一点地摸了10分钟,终于问出:“你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朴实的农民大叫:“10年前的事,你怎么晓得?”

刘耀东的病治好了。他逢人就夸:“王医生神啊!”

王争艳从没觉得自己神,她能做到的只是从不放弃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手。

有一位84岁的石凤仙老婆婆,起初双脚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就诊,化验单开了一大把,片子拍了一口袋,但一直不能确诊。直到老人肿胀遍及双腿,无法出门。两个女儿几次去医院寻求医生上门出诊,都被拒绝,最后慕名找到了王争艳。她们一再请王争艳坐出租车过来,费用她们出。但为减少病人负担,王争艳让同事用电动车把她送到大路边,再步行2里路,来到老人住处。

天已转凉,她先搓热双手,才开始检查,从头到脚,细细查起。此时老人的脚已经开始溃烂,气味难闻。王争艳丝毫没有顾忌,俯下身,一个脚指头一个脚指头掰开,仔细观察。老人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哭了,她们不曾碰过一次母亲的脚。

检查后,王争艳确诊石老婆婆多年的病痛,根子是脚气。她对症下药,老人终于康复。 上医之境,乃仁爱之境。这是王争艳的心得。

二、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25年来,王争艳只有这么一个心得。

50岁的王爹爹是高血压病人,在顶级大医院领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超过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争艳为他调整处方,每月只需80元药费。王争艳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物,就看医生一支笔。

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她解释,阿托品,调节心率,就只两毛钱。因此,被病友们亲切地称为“80元医生”。行医25年来,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是王争艳行医准则。她坚持因病施治,对症下药,一切为患者着想,信奉“小处方治大病”,她因常用廉价的青霉素而被称为“青霉素医生”。

三、清贫一生

有病友如此形容王争艳:时刻为病人着想,是个干干净净的医生。王争艳笑道,我不是为病人着想,我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25年来,最初的不忍逐渐成为习惯,她的处方,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干。她的生活,也形成了习惯,一分钱一角钱都会攒起来放在小盒子里留着买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馆,家里的电视还是17吋的老古董。王争艳不觉得苦。她先后呆过4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既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

王争艳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却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们的爱更大。

四、我的感想

王争艳同志以她的亲身经历对我们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道德洗礼。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崇高的医德。一个医务人员若无心存仁厚,即使精良医术,也不能救人于病危。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绝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谓性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每名医务工作者的认知和责任。

“无善莫为医”,我们说华佗是神医,不仅是因为他有妙手回春的技艺,还因为他有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怀。从“江城好医生”王争艳同志身上,我看到了行医者的一切优秀品质,她以对患者的殷殷关怀之情和堪比父母心的深切体谅,完美地诠释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真谛。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王争艳医生执著坚守这样的准则,令我由衷的钦佩。王争艳医生的“两毛钱处方”上,写满了无价的医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行,她是每个行医者的楷模。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争艳医生那种以患者为本,悲天悯人的医者之心。王争艳医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患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学习她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病人,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学习她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学习她刻苦钻研,不懈求索,努力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她严格自律、廉洁行医、自尊自爱的优良医风。学习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文明行医,廉洁行医,做人民爱戴的好医生。学习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她始终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一定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3篇:王争艳事迹介绍

王争艳,女,1954年出生,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2009年12月23日正式退休。9月25日,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20000多名医生中当选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

工作与生活

在编上班的最后一天

2009年12月22日清晨。王争艳起床,简单的早餐后,骑着自行车出门。

天蒙蒙亮,已有病人在汉口金桥社区卫生中心外等候,王争艳裹着一身寒气到达。55岁的王争艳,头发花白,脚上是一双已不多见的翻毛皮鞋。她在那件旧旧的黑色棉衣上罩上白大褂,习惯性摸了一下装备:左上口袋里的小电筒,左下口袋里的棉签,右下口袋里的听诊器。一天开始。

王争艳说话语速快,音量大,常伴手势,这是长期在嘈杂诊室里工作养成的。不过,她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接下来,她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是一双关节粗大、皮肤粗糙的手,多年来,这双手已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

不敢喝水,以免如厕。一直到中午12点半,病人稀少,她才敢在微波炉里热一下中饭——那是家里头天晚上吃剩的饭菜。没有午休,王争艳始终呆在诊室,重复着上午的繁杂。没有下班时间,最后一个病人离开,王争艳才能善后:收好一天的病历资料,脱下白大褂,检查一下小灵通是否通畅——她的小灵通号码就贴在诊室里。

冬日的太阳已落下,很冷,王争艳走出大门,深呼吸。这是医生王争艳重复了25年的普通一天。这是她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从这一天起,25年的医生生涯,在岁月的流逝中划上句号。

9月25日,她成为30名“江城好医生”中的一名。这是她医生生涯中最看重的一个荣誉——她视之为老百姓为她送别的歌声。

上医之境

1984年,30岁的王争艳从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前30年,她随南下军医的父亲和在医院做护士的母亲在洪湖市长大。少年时最清晰的记忆来自母亲。这位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是O型血,常常一边工作,一边挽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献血。23岁考上大学,途中因严重的肺结核休学。这段病人生涯,为王争艳的人生规划完成最后一笔: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30岁的王争艳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王争艳上过大课。裘老仙逝时,王争艳自觉没资格以弟子名义送行。但是,25年后,王争艳依然能背出裘老师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王争艳自认是个合格的学生。她对每个病人都严格的执行教科书所教“视、触、叩、听”原则。因此,她自信的说,病人走进诊室10分钟,她心里就有谱了。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他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上千元的检查仍无果。王争艳用双手为他“摸”了10分钟,问“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刘耀东惊讶:“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谜底揭晓。

患者王荣华患有世界罕见的“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理论上应长期住院。但王荣华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王妻说,丈夫将不死于病,就死于钱。王争艳的方案是,抢救一缓过劲就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王妻拿处方去药店买药。这一方案,已维持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余年。王妻说,没有王大夫,就没有我丈夫的命,我这个家就完了。

王争艳曾不好意思的说,做医生,对治病是有瘾的。不久前,有个甲流病人就诊,久治不愈。王争艳观察后说,可能合并支原体感染,要抽血。久病之人怒气一触即发:久治不愈,又不能出门,不来医院。王争艳说,你不来,我亲自到家里替你抽,你不愿付费,我出钱替你付,血一定要抽。检查结果出来——支原体阳性,需要疗程治疗。

大爱无疆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25年来,王争艳只有这么一个心得。

50岁的王爹爹是高血压病人,在顶级大医院领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超过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争艳为他调整处方,每月只需80元药费。王争艳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物,就看医生一支笔。

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她解释,阿托品,调节心率,就只两毛钱。

有病友如此推荐王争艳参评“好医生”:她时刻为病人着想,是个干干净净的医生。

王争艳笑道,我不是为病人着想,我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25年来,最初的不忍逐渐成为习惯,她的处方,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干。她的生活,也形成了习惯,一分钱一角钱都会攒起来放在小盒子里留着买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馆,家里的电视还是17吋的老古董。

然而,今年3月,几个同事突然上门,逼着借钱给她,要她到隔壁新区买房,房子都替她看好了——此时金融危机,房价便宜。王争艳最后招架不住,借款36万元,买下一套46万的一楼住房。“逼着借钱”的同事只有一句解释,这么好的医生,不该住这样的房子。

王争艳不觉得苦。她先后呆过4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既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她说,医生怎么样,其实同行和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只看人家说不说,怎么说。

因为病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王争艳有替人垫钱的习惯。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但是多年来,却保持着一个纪录: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

王争艳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却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们的爱更大。此次评选“江城好医生”,可以上网和电话投票,但很多人,搭着公汽,辗转半个江城,来投她一票。

一件制服

王争艳的母校同济医科大学,是全国有名的医科学府。她的79级同学们,大都比她小十岁,如今正是各大医院顶梁柱。与她一同分到汉口医院的3名同学,一名高飞,一名南下,一名已是科主任;只有她,越做越“沉”,起初是本院住院医师,后来到门诊站点,最后做了一名社区医生。

汉口医院的负责人说,没有办法,王争艳就是一剂药,放她到哪里,哪里的门诊就能“活”。她到金桥社区3个月,这个门诊就扭亏为盈。“处方廉价,何能盈利?”局外人不解。内行解释,说俗一点,就是薄利多销。

2009年,王争艳第一次参加了同学聚会,这是79级同学入学30年纪念。10年、20年纪念时,她没去。她的同学大都住着高档小区,开着名牌小车,而她,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她不好意思。30年聚会时,有同学出妙招,每人发一件制服,大家穿着同样的衣服去参加,她答应了。

回来时,她带回一本30年纪念相册和一件制服。相册上,当初的青涩少年,而今神态各异,但制服却是一统的。儿子笑,不如都穿白大褂去好了。她正色道,白大褂是对病人穿的,制服是对同学穿的,要是年年碰头,都穿同一件制服,她还是愿意经常去与同学、同行、同道们相会。

事实上,王争艳就是一剂药

这剂药采自三种原料。她那O型血的护士母亲,常在手术室边工作边挽起袖子为病人献血,她是王争艳的前传和同道。一代名医裘法祖,并不认识自己的学生王争艳,但阶梯教室里一段关于医者仁心的论述,完成了师生的师道传承、医者的精神呼应。数量庞大的病人们,是王争艳的第三种养分,这些人以信任和良善反哺了王争艳,他们是这剂药的受益者,也为其注入驱动力和幸福感。

一剂良药,应当准确的指向病根,并且是守在普通柜台,而非贴着VIP的标签,站在橱窗里。

良药讲究对症。药物和疾病相生相克的原理,揭示着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比如医生是治病的,不是医药代表,医生是站着的人,不是检查仪器的利润;比如最好的医生不一定需要最好的医院,最响的名头;比如小处方同样能使医疗机构获得良好生存;比如医生天平的另一端是病人,不是钱、权、地位和上级;再比如温总理所说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人。

需要指出,药不是万能的,所以王争艳清贫。但是,王争艳不差钱。很多人得到的,是她失去的;而她得到的,也正是许多人失去的。

一剂良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值得依赖,值得托付以性命——天使的境界,也莫过若此[1]。

返聘上班的第一天:2009-12-24

一般情况下,王争艳早餐要“灌”200毫升牛奶。她知道,一坐到诊断桌旁,就挪不动窝、迈不动脚,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

到医院,王争艳先做两个规定动作:检查日间病房的重病号;询问社区甲流感病人的情况(每天要把甲流感情况向区疾控中心汇报两次)。

8时30分,一楼的候诊室里,王争艳坐到贴有她小灵通号码的诊断桌旁。病人一个接一个的走进来。

花35分钟,开47元药

66岁的吴奶奶住幸福人家小区,因脑供血不足在其他医院住过院。上午,吴奶奶在老伴陪伴下找到王争艳。“你就是报纸上的王医生?我就住旁边,想找你给我看看病。”

吴奶奶有听力障碍,王争艳要大着嗓子跟她喊,有的话还需要吴奶奶的老伴翻译。接诊开始,记者抬头看了时钟――9时50分。“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单是陈述病情,吴奶奶就讲了10分钟。

王争艳拿出听诊器,听诊、量血压„„记者按捺不住,出去转了一圈回来。

替吴奶奶分析了病情后,王争艳给她开了3种药,还讲解了每种药物的作用,并指点老人可做高压氧治疗听力障碍。

10时20分,两口子拿着药回来,要求王争艳把服药方法写在药盒上。两老告诉记者,这次看病一共花了47元钱,他们对王大夫很满意。两分钟后,前脚还没离开诊断室的老两口又回来了,又问了一个刚想起来的问题。

10时25分。一直面带微笑的王争艳,才拿起病历问下一个病人:“你昨天打了吊针,好些没有?”

这是一个腹泻的病人,前一天曾化验过大便。王争艳检查了他的口腔,听诊了肺部,还对腹部进行了触压„„王争艳认真做着每一项检查,仿佛面对的不是普通的腹泻病人。

中午12时,王争艳统计了半天工作量――11个患者。

记者现场感觉,王争艳做事不慌不忙、一丝不苟,完全按规定和规范执行。半天高强度的工作,55岁的王争艳累了。她迈上二楼热饭时,记者感觉她一下子矮了很多[2]。

媒体评论

新华网——

要让更多人享受到“80元处方”治好病待遇,关键还在医疗体制和相关制度安排。仅靠几个好医生,显然无法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普遍性的民生难题,„„如何铲除这些“病瘤”,良性的制度性安排无疑更值得期待。

新民网——

王争艳以行动恪守着医者的操守,诠释了医者的价值。对王争艳的礼赞,更多地可以解读为一种呼唤,寄托着民众对廉价医疗的热盼。但医德的生根发芽需要合适的体制土壤,但愿献给王争艳的如潮掌声,能让新一轮医改回归公益的航向。

《广州日报》——

“好医生”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她的高尚医德,更要为她的清贫“打抱不平”。从长远来说,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个别“好医生”的操守,而应当通过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从改革分配机制上入手,鼓励更多的人做一名“好医生”,而且是一名生活富裕的“好医生”。

中国日报网——

如果说,王争艳医生开的药方是挤干了水分的海绵,那么恐怕一些医生“妙笔”之下的水都很深。在这种情况下,王争艳的坚守尤显来之不易。也正因为如此不易,医改才显得万分紧急。

《中国青年报》——

对许多人而言,两毛钱的处方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王争艳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在医德整体水平滑坡的当下,她恪守为医者的本分。„„医生本应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一个理想的医生职业环境,应有助于他们医德向善。

《北京青年报》——

医疗服务直接作用于人的健康和生命„„医方在相当程度上对患者具有主导和支配作用。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比其他职业具有更高远的道德自觉和更严格的道德自律,更能在缺乏外部监督和制约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良心、良知忠实履行职业责任。

《新京报》——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其实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只是今天的现实使得这条标准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遗忘了,因而在王争艳身体力行这样的准则时,才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泪流满面。

社会影响

2010年1月22日,湖北省卫生系统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活动动员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隆重举行。会上,王争艳同志介绍了从医25年来的经历和感受,她的同事、记者和患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王争艳同志的先进事迹。省政府副省长张岱梨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杨有旺主持会议并对下一步学习活动作了动员部署。

张岱梨副省长强调:一是要充分认识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活动,对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要深刻领会王争艳先进事迹的精神内涵。要学习她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要学习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要学习她廉洁行医、甘于奉献的崇高医德。三要迅速掀起向王争艳同志学习的高潮。要推广武汉市创建“王争艳工作室”的做法,制定标准和程序,要在全省命名一批“王争艳工作室”,使人们群众去“王争艳工作室”看病安心、顺心、放心、舒心,得到最满意的服务,通过学习活动,使“王争艳工作室”成为我省基层医疗服务的优质品牌。

杨有旺书记对下一步学习活动作了动员部署,他对全省卫生系统干部职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的时代特征,二是要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三是要切实加强对学习活动的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会议还对王争艳同志进行了表彰。省政府授予王争艳同志“湖北省劳动模范”,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妇联授予“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分管市(州、区)长、卫生局长、部省属及武汉市医疗单位代表共一千余人参加了会议[3]。

2009年,王争艳被市卫生局评为“江城好医生”,被授予 “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称号。

2009武汉"双十"揭晓 王争艳居"十大新闻人物"之首

王争艳获“全国医卫系统先进个人” 2010年1月在京领奖

第4篇:学习王争艳做优秀基层医生

记蔡甸区XX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彭艳芳

我看过很多王争艳医生的先进事迹,她的行医之道深深的让我为之动容,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看到了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应存的品质和追求,她所奉行和坚守的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的崇高医德和职业精神,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的终身信条,她科学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在当前医改关键时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面镜子。

我们这就有这样一位医生,她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她时时刻刻把自己与王争艳对照,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接诊病人时对病人做到有问必答,详细解释病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处理好的病人,坚决不让病人转院,不增加病人负担,在妇产科工作期间有时要预防感染,抗感染病人,能使用廉价的就不用贵的,在她自己心中始终希望能用最少的钱给病人看好病,曾经有一位79岁的名叫余菊梅的婆婆,独自一人到妇产科来看病,她详细询问病史检查后给她开了处方,当她把处方交给她时潜意识里有一股力量让她放下手中的事,带她下楼去划价,拿药,并详细交待怎么用药, 婆婆离开时握住她的手,那一刻她肯定了自己做法,如果她不带她下楼取药,可能她一天都会不安,作为一名基层临床医生除了看病,我们还要考虑得更多. 在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她深感自己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妇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需要我们非常严谨的对待问题,积极稳妥的处理问题,在工作中她认真做到细心仔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和操作能力,在不断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在日常工作中不怕多做事就怕没事做,她的工作理念是:每次接诊和处理好一位病人,就给她的医生生涯增添一份成长的经验. 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在别人眼中妇产科是最脏,最累的,但是每次只要听到婴儿出生时哇,哇的哭声,她就很欣慰,就感到工作的伟大.平时工作中只要科室需要她,她做到随叫随到,妇产科是一个需要共同协作的科室,需要认真,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团结同事,尊重领导,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努力搞好科室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文明礼貌服务,同情、关心、体贴病人。积极开展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学习,通过学习和回顾,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把王争艳医生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努力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为卫生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让更多彭艳芳式的好医生在我们医院涌现

第5篇:王苏生同志先进事迹

河间市普教工作先进个人审批表

王苏生同志先进事迹

王苏生,男,自兼管故仙乡留庄中心小学国防教育工作以来,扎实推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使该校国防教育工作走在故仙乡国防教育的先进行列。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能力。自己深知,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挤时间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认真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从事学校国防教育的相关知识,夯实了法律基础,丰富了理论知识。并结合学校实际,领导制定学校国防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主动协调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推动学校国防教育深入发展,使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

多举措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营造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2001年4月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后,国教办坚持依法施教依法治教的同时,不断加大国防教育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一是将国防教育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扩大了普及面;二是充分利用每年的国防教育法颁布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法规;三是以组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共筑钢铁长城”,“爱我国防、心系国防”,“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强大国防”、“赞颂辉煌成就,建设强大国防”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为牵引,普及了国防知识,突出宣传了国防教育法规。

认真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规,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坚持把学生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组织学生读国防书、看国防报、唱军歌、升国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和开展拥军优属等活动,将国防教育深入到广大农村,有效推动了国防教育的普及。在国防教育实践中,千方百计组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教育质

量。他多方筹资购买20部爱国主义教育片,组织学生观看,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爱国歌曲和军歌歌咏比赛,每年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黑板报评比和国防知识竞赛,每年结合“12·9爱国运动”纪念日、“国防教育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使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国防观念和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成效明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通过长期、规范的国防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强化了国防观念和爱国精神,强健了体魄,砥砺了意志,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严谨的生活、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集会及参加游行活动时,大家作风严谨、队列整齐、士气昂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上体育课时,老师只需一声口令,同学们就能按口令列队,秩序井然,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学们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友爱,言行文明,爱护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全面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进取心和责任心,校正人生坐标,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同学们思想稳定,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国防教育,促进了学校管理,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

第6篇:王惠君同志先进事迹

王惠君同志1996年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到沈阳市环境保护局财务处,2002年任沈阳市环境保局会计核算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会计核算中心主任,2010年兼任沈阳市环境保护局规划与财务处副处长,全面负责沈阳市及区、县(市)环保系统财务管理工作。

一、建章立制,当好行业财务管理带头人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规划与财务处负责全市环保系统包括区县分局共36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全年资金收支达6亿元,这其中除了自身建设资金外,有近4亿元是来自国家、省、市的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王惠君同志作为环保系统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带领全体财务人员逐步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严格资金收支管理,多年来,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对强化会计监督,促进沈阳市环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防范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由王惠君同志主笔制定了科学合理、确实可行的一系列制度,具体内容包括:排污费收入管理制度、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支票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岗位责任职责、会计核算中心报账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集中核算单位意见反馈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等等。主持编制了《沈阳市环境保护局财务会计实用文件汇编》、《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指南》、《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会计核算中心办事指南》、《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会计核算中心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等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切实抓好制度的实施,在环保系统真正建立了上下贯通、注重细节、防范风险、简明快捷的财务管理体系。

2010年,针对全市排污费收入资金的具体特点,王惠君同志会同市财政局国库处、全市各相关银行制定了排污费直接解缴入库的具体规则及办法,2010年全市排污收费达到1.51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6%,排污费资金入库率达到100%,全市排污费资金无任何滞缴、缓缴现象。同时针对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新规定,具体针对环保系统财务核算的特殊性,王惠君同志多次沟通国家环保部规财司,亲自到山东等相关省市调研,针对环保行业多年的财务制度特点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顺利完成了多年来未解决的资金对接及会计科目对接工作。受到了环保系统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了全国环保系统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沈阳市会计核算中心共纳入34个行政事业单位,年核算资金量达3亿元,因为区县环保局财务核算的纳入,为资金收支工作增加了

一定难度,但是王惠君同志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单位调研,针对不同的资金要求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核算模式,同时也现场解决各基层单位各种财务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为各基层单位着想,受到了各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核算中心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的认可。

在实际工作中,她利用所拥有的理论及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为环保系统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出谋划策,及时准确地为局领导提供各种财务分析及建议。在抓好集中核算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的同时,经常深入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环境评估中心等经营单位了解经营管理状况,多次沟通工商、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经营中出现的难题,为各单位突破经营管理中的瓶颈,2010年环保系统经营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经营收入达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33万元,比2009年增长79%。所有这些成绩,都倾注了她大量的智慧和汗水。

二、坚持原则,严格各项资金收支管理

王惠君同志作为一名多年的财务工作者和共产党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以一个财务人员的准则要求自己,她所倡导的环保局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主旨即为“服务为先,诚信为本”。多年来,她也是时刻以此为工作原则。

环保系统的排污收费工作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财务工作的敏感区,王惠君针对系统的排污收费特点,制定了排污收费的一系列流程,在实际工作中也严格按这一流程进行管理。在工作中对违反规定的做法坚持原则、一丝不苟。比如有的单位在年末已经完成了排污收费任务,为了明年收费工作,想留一部分资金到第二年,她都坚决予以制止,一分钱不留全额上缴国库。同时对在排污收费环节容易出现的滞留资金、收费票据管理不善、收费项目填写不严格等问题,她都严加防范。为此,有许多单位甚至是领导不能理解,有的直接会反映到局领导那里,她都能够坦然处之,遇到适当的机会,都会当面和各单位负责人耐心解释,得到了各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时间久了,各单位领导有什么事情反倒能够主动和她商量,她用她的智慧和人格为环保系统的资金规范管理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

环保专项治理资金是专门用于我市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每年的资金额度达到4亿元,资金涉及面广,资金支出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国家、省都没有正式的资金管理办法出台的情况下,王惠君同志和项目管理人员一道积极研究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规范资金审批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于各单位支出的专项治理资金都严格审批,有时为了了解各企业自筹资金落实情况,面对有些企业的不配合,一趟趟深入企业内部,一次次出入环保治理项目现场,有时饭店几十米高的烟囱也

要爬上去看现场、看设备,对于企业瞒报、多报的项目一律不予拨款。针对不合理、不规范的项目建议相关部门暂缓或取消。由于加大了资金支出的审批力度,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资金几百万元。2010年,国家、省加大了环保治理资金的加大,三河三湖及辽河流域项目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连片整治等治理项目相继实施,从申报立项、资金到位到项目具体实施,时间紧,工作量大,王惠君同志配合各项目单位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正是因为前期工作的严谨和规范,2010年度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达2个亿,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的多次奖励和资金支持。

三、抓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精明干练的会计队伍。

王惠君同志从不放松对环保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包括从核算中心具体工作人员到各基层单位会计、出纳人员。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每年的继续教育以外,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使环保系统财会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008年,针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王惠君同志又积极联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带领核算中心全体人员及报账会计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新准则培训,使得每名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知识,及时掌握国家财务政策最新动态。

2009年组织全体财务人员30多人次赴深圳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新中大会计电算化软件封闭学习,使财务人员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现象得到根治,现在,每一名财务人员,包括年龄大的财务人员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应用财务软件,为高效有序地做好财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摸清环保队伍财务人员现状,积极推进每个财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的热情,2010年王惠君同志组织了一次环保系统70多名全体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考试,考试结果对各单位公布,并对不合格人员进行了第二次补考,对最终不合格人员建议各相关单位予以调换工作岗位。整个考试过程历时一个月,极大地掀起了环保系统财务人员业务学习的高潮,也为局领导掌握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得一批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脱颖而出。

同时,王惠君同志利用她多年的企业及环保财务工作经验,多次为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工作培训及指导。同时也注重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利用各种例会加强对员工的警示教育、风险教育、感恩教育,平衡员工心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员工自豪感,珍惜现有工作。对核算中心的年轻同志更是从基础工作抓起,使得年轻的财务人员及时顶岗,顺利地推进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推行内部审计工作

王惠君同志全面负责市环保局内审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她

推行了“加强内部审计、连续审计三年”的做法。针对环保系统的工作基础,查漏防弊,严格检查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积极防范各种隐患。

在“连续审计三年”的工作中,首先对各单位财务进行全面审计,结合外部审计力量和自身审计人员力量,对所有单位进行了全面审计,对审计出的问题查找原因,积极反馈给各有关部门,要求积极整改。第二年再对各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并着重针对上年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审计。第三年进行抽查,对重点部门及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抽查。

通过三年的努力,可以说对整个环保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内部审计,并且在审计的同时,她积极组织人员采取各项措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环保系统的内部控制水平、提高防范措施及意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沈阳市内审先进工作者。

五、 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王惠君同志是一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财务工作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及实际工作经验和水平。随着财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她一直坚持学习,先后通过了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同时也取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在2008年参加了新加坡环境管理局举办的城市与工业环境管理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她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不断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学习,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关于对会计集中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获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论文评奖一等奖,《当前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研究》一文获得了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管理课题二等奖。同时,近几年又在各刊物发表了《浅谈基金的发展与基金评级体系的建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的影响分析》、《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与途径》、《关于负商誉若干问题的思考》、《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她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想,积极撰写各种专题财务分析、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王惠君同志作为一名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沈阳市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我们会计人员的杰出代表,因此推荐其为优秀会计工作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