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成本计算公式

2023-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总成本计算公式

成本计算公式

159.产品总成本

产品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产品总量

或 =期初在制品和半成品成本+本期支出的生产费用-期末在制品和半成品成本 160.产品单位成本

产品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产品总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或 =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 161.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

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1~9月份累计实际总成本+第四季度预计总成本)/(1~9月份累计实际产量+第四季度预计产量)

=(1~9月份实际产量×1~9月份实际平均单位成本+第四季度预计产量×第四季度预计单位成本)/(1~9月份实际产量+第四季度预计产量) 162.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期可比产品单位计划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总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163.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100%

或=100%-[∑(本年计划产量×本年计划单位成本)/∑(本年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100%

=100%-(可比产品本年计划总成本/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总成本)×100% 164.单位产品目标成本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的出厂价格×(1-税率)-利润目标/预测产量 165.成本降低目标率

成本降低目标率=(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额/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100% 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额=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单位产品目标成本 166.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最高产量-最低产量) 变动成本总额=最高产量的总成本-最低产量的总成本 167.可比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68.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各种可比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69.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100%-[本期可比产品总成本/(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本期实际产量)] * * 100%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上年可比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本期实际产量)]×100%

可比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总成本

可比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70.全部商品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全部商品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各种商品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种商品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商品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计划单位成本×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171.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

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率=(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100%

或=100%-(报告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100% 单位产品实际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172.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单位产品实际成本/单位产品计划成本)×100%

173.全部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率

全部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率=∑(每种产品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每种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100%

(全部产品实际总成本/全部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算的总成本) ×100%

174.材料费用的分配

1、1、产品重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该种材料费用/各种产品重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重量×分配率 2、2、系数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产量×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产量×系数×分配率 3、3、产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产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产量×分配率 4、4、定额成本分配法,其分配公式为:

分配率=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费用总额/材料定额成本)×分配率 5、5、定额耗用量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该种材料费用/∑(某产品产量×某产品的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产品该种材料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175.工资费用的分配

1、1、原材料成本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成本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原材料成本×分配率 2、2、产品实际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的实用工时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的实用工时×分配率 176.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1、

1、生产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总额=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分配率 2、

2、机器工时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该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分配率 3、

3、机器功率时数分配法,其计算公式为:

分配率=各种产品耗用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机器功率时数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外购动力费用=该种产品的机器功率时数×分配率 177.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完工率=(单位在产品累计平均工时定额/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100%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完工率 分配率=费用总额/(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分配率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分配率 178.计划产品销售量

计划产品销售量=计划期初产品库存量+本期产品生产量-计划期末库存量 179.计划期末发出商品量

计划期末发出商品量=(计划期第四季度产量/90)×发出商品定额日数 发出商品定额日数=基年第三季度发出商品的平均结余额/(基年第三季度商品产品实际工厂成本/90) 180.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 1、

1、先进先出法,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产品总成本+(本期计划产量-期末计划结存数量)×本期生产产品计划单位成本]/本期计划销售数量 2、

2、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量×期初结存产品单位成本+本期计划生产数量×本期计划生产单位成本)/(期初结存数量+本期计划生产数量) 181.销货合同完成率

销货合同完成率=(本期实际交货额/本期合同订货额)×100% 或=商品产值完成率×销售系数×合同内销售占销售产值的比重 商品产值完成率=(实际商品产值/计划商品产值)×100% 销售系数=实际销售产值/实际商品产值

合同内销售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本期实际交货值/实际销售产值 182.合同数量执行率

合同数量执行率=(本期已执行销售合同张数/本期已签订应执行销售合同张数)×100% 183.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或-)营业外收支净额 184.保本点销售量

保本点销售量=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创利额

保本点销售=产品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售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单位税金) 185.目标利润销售量

目标利润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单位创利润 单位创利额=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额 186.保本点销售收入

保本点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创利率

=固定成本总额/(1-变动成本率) 创利额=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税金 创利率=(创利额/单位售价)×100%

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税金)/单位售价]×100% 187.目标利润销售收入 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创利率

=(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多种产品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总额)/加权平均创利率

加权平均创利率=(全部产品创利率/全部产品计划销售收入)×100%

或=∑(单位产品创利率×该产品占总销售收入百分比) 188.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100% 189.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100% 190.产值利润率

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 ∑各企业该种产品本期实际产量 a

27. 材料成本差异率: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8. 施工管理费的分配:

某类工程(或产品,劳务)应分配的管理费=实际发生的施工管理费总额×某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各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总额 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建筑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费成本/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总额 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安装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人工费/安装工程的人工费总额 29. 附属企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完工产品总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第2篇:光伏成本计算公式

光伏发电成本电价分析的数学模型

史珺

上海普罗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技术研究所

摘要:光伏发电从2005年进入产业化以来,成本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国家发改委制定了1元/度的光伏发电的上网标杆电价。但许多投资者对于光伏发电的成本却感到难以分析,而不敢贸然投资。本文给出了光伏发电成本的数学分析模型,讨论了影响光伏成本电价的因素,如装机成本、日照时间、贷款状况、预期的投资回收期、以及运营费用等。并根据该模型对现阶段光伏发电的投资效益进行了一个投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我国西北地区,按照1元/度的上网电价,目前投资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收期为10年。

关键词:光伏发电 ;成本 ;投资效益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K51

文献标识码:A

...... (前略)

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就是每度电多少钱,不能简单地根据装机成本分析,它与如下五大因素有关:

1)装机成本、2)日照条件(年满负荷发电时间)、3)贷款状况(贷款利息和贷款在总投资的比例)、4)投资回收期(折旧年限)、5)运营维护费用。由于这五大因素每个因素都有其独立的变化性,相互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例如,同样的装机成本放在不同的地域、或者同样地域、同样的装机成本、但投资采用了不同的贷款比例,或者采用不同的折旧年限,等等,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光伏发电成本价格。

为了进行准确的光伏发电成本的测算,需要对于光伏发电的成本进行详细而科学的分析,这里,给出了一个光伏发电的成本电价的数学分析模型。

1 发电成本构成

1.1 装机成本Civs

装机成本就是一个光伏电站的总投入,它也是光伏电站公司的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由如下式构成:

Civs = Cpan+Cstr+Casb+Ccab+ Cbas+ Ctrc+ Cpom+ Cinv+ Cdis+ Ctrf+Cacc+Ccon+Cmon+Ceng+Cman+Cland (1)

其中,Cpan为光伏组件成本;Cstr为组件支架成本,Casb为安装费,Ccab为电缆成本,Cbas为支架基础成本,Ctrc为追踪系统成本,Cpom为功率优化系统成本,Cinv为逆变器成本,Cdis为高低压配电系统成本,Ctrf为变压器成本,Cacc为外线接入费用,Ccon为土建(基础、配电房、中控室、宿舍、道路)成本,Cmon为电站监控系统成本, Ceng为施工与安装费用,Cman为施工管理费,Cland为土地购置费用。式(1)所计算出的Civs为装机成本,它实际上就是电站的总投入,也是电站的固定资产。

1.2 运营管理成本(Cop)

主要是电站维护和管理费用,光伏电站可以按照总体固定投资提取某一比例进行估算。由于光伏发电在营运过程中,不需要原材料,也没有运动磨损不部件,因此,维护费用很低,也完全可以预见。光伏电站的运营管理成本可用下式表达:

Cop = Civs * Rop

( 2)

其中,Rop 为运营费率,指运营费用占总投资的比例。通常,维护费用除了人员工资外,主要是备件费用。根据目前为止的光伏电站经验,运营费率通常在1~3%之间。装机容量越大的电站,比例越低。

1.3 财务费用(Cfn) :

主要是贷款利息。这是光伏电站运营中变数最大的一项。它取决于贷款占总投资的比例Rloan和贷款利率Rintr:

Cfn=Civs * Rloan * Rintr (3)

例如,一个10MW的电站,现阶段总投入大约为12000万元,如果贷款75%,年利率为7%, 则每年财务费用Cfn为:12000*75%*7% = 630 万元。如果全部为自有资金,则财务费用为零。

2 光伏电站的年收入Ip

每个光伏电站的收入Ip为:

Ip = P * Hfp * Tarif + Isub

式(4)中,P为电站装机功率,应当以千瓦(KW)为单位,Hfp 为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它相当于1KW容量在当地一年发出的电度数;Tarif 为上网电价。Isub为电站的其它收入,如CDM指标销售收入和来自于政府的其它补贴。

( 4)

3 光伏电站的年利润Iint

发电站的年利润就是发电收入减去所有的成本后,再加上其它收入:

Iint = Ip-Cop–Cfn = P*Hfp*Tarif+Isub–Cop–Cfn

( 5)

这里还有一个假定,就是某个光伏电站的年满负荷等效发电时间是稳定的,其实,年满负荷等效发电时间虽然主要只与当地日照条件有关,但实际上,组件的稳定性会有影响。目前,按照国际光伏产业通用的要求,光伏组件每年的衰减不得高于1%,或者,25年不得小于20%(递进衰减)。而目前大多数厂家实际给出的数据是每年的衰减不超过0.5%。而实际的数据更小。因此,为简单起见,可以假定光伏电站安装运行后,每年的年满负荷等效发电时间是个常数。

4 成本电价(Tcost)计算:

假设Tcost为成本电价。因为光伏电站的发电不需要采购燃料或其它原料,日常运营费用很小,每个电站的成本电价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折旧,也就是与预期的投资回收期密切相关。这里,对成本电价的定义是,在预定的投资回报期内能够收回光伏电站总投资成本的最低电价。这样,只要确定了投资回报期Per,就可以确定光伏电站每年的最低利润Int0:

Iint0=Civs/Per

(6)

令式(5)中的Iint = I int0, 并将式(6)代入(5)

Civs/Per =P * Hfp * Tarif

+ Isub – Cop – Cfn (6-1)

对式(6-1)计算所得到的Tarif即为Tcost:

Tcost =(Civs/Per+Cop+Cfn-Isub)/(P*Hfp) (7)

再将式(2)和式(3)代入上式(7),得到:

Tcost =(Civs/Per + Cins * Rop+ Civs * Rloan * Rintr

- Isub)/(P * Hfp)

式(7-1)就是光伏发电的成本电价。由于光伏电站总投资与装机容量通常成正比关系,我们用Cp代表单位装机容量的装机成本,即Cp = Civx/P 。而光伏电站的CDM收入以及其它补贴也与装机成本有正比的关系。假定isub = Isub/ Civs,作为单位装机成本的其它补贴收入,称为电站的其它补贴收入系数。则式(7-1)可表示为:

= Civs(1/ Per + Rop + Rloan * Rintr- Isub/ Civs)/(P * Hfp)

(7-1)

Tcost =Cp(1/ Per + Rop + Rloan * Rintr - isub)/ Hfp

式(8)即为光伏发电成本电价的计算公式。它表示出了光伏电站的成本电价与光伏电站的单位装机成本Cp、投资回收期Per、运营费用比率Rop、贷款状况(包括贷款占投资额的比例Rloan和贷款利息Rintr两个参数)、年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Hfp等五大因素的具体关系。此外,还有该电站所享受到的其它补贴收入系数有关。

( 8) 式(8)即为光伏发电的成本电价的数学分析模型。

第3篇:成本会计计算公式

二、

间接成本分配率=待分配的间接成本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成本对象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成本对象的分配标准额×间接成本分配率

三、

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四、

1、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发出的核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

2、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定额耗用量=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定额费用=定额耗用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材料消耗分配率=材料耗用量总额÷各种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材料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实际单价或计划单价

3、计时工资的计算

应付月计时工资=月标准工资-缺勤天数×日工资率-病假天数×日工资率×扣款率 =实际出勤天数×日工资率+病假天数×日工资率×(1-扣款率)

4、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应付工资=完成的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的计件单价 计件单价=工时定额×小时工资率

5、直接人工费用的核算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本期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各种产品耗用的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实际工时(定额工时之和)

五、

1、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法

某种服务单位成本=该辅助车间本期发生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对外提供服务的总量 某收益部门应负担的服务费用=该部门接受服务的收益量×该种服务的单位成本

2、一次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前单位服务成本(交互分配率)=某辅助车间交互分配前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提供的服务总量

某辅助车间应负担的服务费用=该车间耗用的服务量×交互分配前单位服务成本分配率 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对外分配率)=该车间交互分配后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对外部门提供的服务总量

外部门应负担的服务费用=该收益部门耗用的服务量×某辅助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

3、计划成本分配法

某收益部门应负担的计划成本=该部门实际收益量×该服务的计划单位成本

4、制造费用的分配实际分配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该生产单位本期轨迹的制造费用总额÷该生产单位本期分配标准总量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生产单位的制造费用分配率×该产品好用的分配标准

2、预订分配法

某生产单位的制造费用预订分配率=该生产单位制造费用预算总额÷该生产单位计划产量的定额总工时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生产单位的制造费用预订分配率×该产品当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

3、累计分配率法

某生产单位制造费用累计分配率=(制造费用期初余额+制造费用本期发生额)÷(期初分配标准累计数+本期发生的分配标准量)

某批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生产单位的制造费用分配率×该批完工产品分配标准的累计数

六、

1、在产品定额比例法:

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

完工产品某项目实际成本=该项目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该项目定额耗用量 月末在产品某项目实际成本=该项目费用分配率×月末在产品该项目定额耗用量

2、约当产量加权平均法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结存数量×在产品加工程度

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本与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产量×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3、先进先出法

1)本月完工产品的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在本月加工的约当产量+本月投产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月初在产品在本月加工的约当产量=月初在产品数量×(1-上月加工程度) 本月投产本月完工产品数量=本月投产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 =本月完工产量-月初在产品数量

2)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加工程度 3) 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4)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完工产品产量 5)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产量

4、投料程度的确定

某道工序的在产品投料程度=到本工序止的累计材料消耗定额÷完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5、完工程度确定

某道工序的在产品完工程度=(前面各道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本道工时定额×50%)÷产品工时定额

八、

1、间接计入费用当月分配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本月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月发生的工时合计

某批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批产品本月发生的工时数×制造费用累计分配率

2、累计分配法

制造费用累计分配率=各批产品累计制造费总额÷各批产品累计工时总数 完工批次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批次产品累计工时数×制造费用累计分配率

九、

1、逐步结转法

期初在产品数量+本月投入数量(上步骤转入)=已完工转下一步骤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

2、半成品成本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和结转

1)本预约当量=全部约当量-月初在产品约当量

=本月完工半成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量-月初在产品约当量

2)本预约当量=月初在产品在本月加工的约当量+本月投产本月完工的半成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月初在产品数量×(1-上月完工百分比)+本月完工半成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本月完工百分比

本月完工半成品成本=月初结转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本月投产本月完工的半成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在本月加工的约当量+本月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本月投产本月完工的半成品数量

3、综合结转发的成本还原

还原分配率=本步骤完成产品的自制半成品成本÷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 成本还原额=上步骤完工产品各成本项目的成本×还原分配率

4、平行结转分步法

某步骤约当产量=本步骤月末在产品折合本步骤半成品数量+以后各步骤月末在产品数量+最后步骤完工产成品数量

十、

1、类内产品成本的划分:定额比例法

某产品原材料成本分配率=该类产品原材料实际总成本÷该原材料定额成本(定额耗用量)总数

某类产品工资、费用分配率=该类产品工资、费用实际总成本÷该定额工时总数 某类产品中某种产品原材料成本=该原材料定额成本(定额耗用量)×该产品原材料成本分配率

某类产品中某种产品工资、费用成本=该产品定额工时×该产品工资、费用分配率

2、系数法

类内产品完工产品标准产量=该完工产品实际产量×该产品系数

类内产品在产品标准产量=该在产品实际产量×该产品系数×完工系数 类内标准产品总产量=类内各完工产品标准产量+累内各在产品标准产量

某产品某成本项目分配率=该成本项目实际总陈本÷该类产品标准产品总产量 某成本项目在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类内在产品的标准总产量×该成本项目的分配率 某成本项目某产成品应负担的费用=该产成品的标准产量×该成本项目的分配率 十

一、

1、 定额成本制定

产品实际成本=月初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耗用量的差异×价格)±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计划单价与实际单价的差)

2、 原材料费用定额=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原材料计划单价

生产工资定额费用=产品生产工时定额×计划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计划小时费用率

计划小时工资率=预计某车间全年工人工资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计划小时费用率=预计某车间全年制造费用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3、 盘存法

原材料实际耗用量=期初预料+本期领料-期末预料 原材料定额耗用量=本期投产数量×原材料消耗定额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实际耗用量-定额耗用量

某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成本差异=(该产品原材料定额差异±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率

4、 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实际-定额工资(制造费用)

某产品实际生产工资=实际生产工时×实际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定额生产工资=定额生产工时×计划小时工资率

5、 定额变动差异

定额变动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按老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老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成本×(1-定额变动系数) 定额变动差异=(新定额-老定额)×自变动日期到月底为止投入的生产量 十

二、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数量标准×直接材料价格标准 工资率标准=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总额÷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工时标准 材料数量差异=(标准用量-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标准价格-实际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标准工资率-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标准费用分配率-实际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第4篇:成本会计公式集合

成本会计核心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和

或制造费用,分母指几批产品所有的定额工时。

二、重要恒等式

三、约当产量中各道工序投料率与完工率的计算

四、定额成本法

五、成本报表的分析

本年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实际总成本

注:可比产品是指上年也生产的产品,并且该产品的成本情况有记载。

令C=产量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计划降低率х(实际产量х上年单位成本)

B=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计划降低额中的计划产量用实际产量替代

A=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后的计划降低额=实际降低额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C—计划降低额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B—C

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A—B

产量变动不影响成本降低率。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B—C)/(实际产量х上年单位成本)

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A—B)/(实际产量х上年单位成本)

六、成本差异的分析

注:在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中,能量差异=能力差异+效率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х标准分配率

第5篇:常用工资、人力成本分析公式(推荐)

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关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让在司考及法律职业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头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第6篇:党费计算公式

计算基数及标准:

应缴党费=计算基数×交纳比例

交纳比例:每月税后收入在3000元以下(含3000元)者,缴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者,交纳1%;5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税后收入为扣除不列入缴纳党费计算基数后的工资总和。

1、月应发工资总数=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

2、扣除部分包括:个人所得税、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和补贴(法院检察院办案津贴、审计补贴、纪检监察办案人员补贴、公安值勤岗位津贴、密码人员岗位津贴、信访岗位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的政府特殊津贴等)、改革性补贴(住房公积金、住房提租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等),以及社会保险类补贴、伤残人员抚恤金等,以上均不列入上缴党费月工资基数;

3、上缴党费计算基数=月应发工资总数-扣除部分;

4、月缴党费数=上缴党费计算基数×交纳比例

一般计算公式:

行政人员上缴党费计算基数=应发工资(职务+级别+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保留地区津贴+取暖补贴+医疗保险6%)-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住房公积金8%-医疗保险8%-大病救助-个人所得税。

事业人员上缴党费计算基数=应发工资(职务+级别+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保留地区津贴+妇女保健津贴+各项津贴补贴 +岗位津贴+取暖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住房公积金8%-医疗保险2%-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救助-个人所得税。

企业人员上缴党费计算基数=人员工资收入中的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活的部分(奖金) 总和

上一篇:财务每日工作计划表下一篇:催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