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警务发展现状

2022-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内外警务发展现状

国内警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涉外警務工作的需求随之增加,警务人员需要提升涉外警务执法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对公安院校学生开展专项的警务英语培训十分关键,这也是构建一支具有处理涉外警务能力的警察队伍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警务英语;ESP;英语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7.002

为了了解国内警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国内警务英语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述评,对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对我国公安职业院校的警务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警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范畴,广义定义为警务领域工作学科相关的英语,例如,公安学、社会学、法律、心理学等;狭义定义为与涉外警务直接有关的英语,例如,警务人员在服务和办案等涉外管理任务当中和外国人交流所运用的英语(王卫平,2015)。警务英语教学涵盖广义定义范围,但侧重狭义内容。我国学者对警务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缺乏成熟的理念,专业师资相对匮乏,缺少专业性强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康林,2014)。因此,警务英语的教学研究值得我国警务英语教学工作者给予关注并开展相应研究。

一、警务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以“警务英语”作为搜索关键词在知网进行全网搜索,共检索236条文献,时间跨度2001年至2017年,我对文献一一进行分类阅读,聚焦于警务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总结研究现状如下。

(一)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警务英语的课程设计除了要遵循普适性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还要严格遵循ESP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型。不同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的学习目标,警务英语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交际方式,通过语言胜任涉外警务才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警务英文借鉴了EGP的教学经验,例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案例教学、词块教学等,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此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方法也采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例如微信、翻转课堂和智慧课堂等形式,甚至采用虚拟网络模拟警务工作情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评价及研发

教材是指供教学用的资料,专业性、针对性强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现有警务英语教材的情况主要存在内容不够全面、任务设置单一、语料不够真实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警务教材的编写应依照现代教材设计理论,突出听说读写能力,使用真实地道的语料,增加与警务业务相关语言、文化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辅手段、丰富实践活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黄敏,2015)。对于教材内容选择,除了EGP和ESP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选取国外警务刊物原版原文、简易读物、英美警察题材的影视作品、警务英语语料库作为教材编写的素材。

(三)警务英语能力评估

警务英语能力的评估体系有待于完善,警院对学员的考核多以部门自测、教师出题为主,缺少统一标准的考试大纲,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此,学者王卫平(2015)参考欧洲语言能力共同框架,明确提出警务英语的学科定义及分类,研制出警务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和互动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量表,能够有效评估学生的警务英语能力。另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在教师教学中得到重视,但是尚未纳入警务英语的评估体系。

(四)学生和教师变量

教学的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教学效果与师生的参与息息相关。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警务英语授课教师多半教授EGP出身,虽然语言基本功过硬,但公安专业知识却相对匮乏,教学胜任力和自信心稍显不足,需要学校提供警务相关的专业培训。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在警务英语课上的学习动机低于基础英语课程,依然停留在工具性阶段,最终导致警务英语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警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建议

警务英语作为ESP的分支,在中国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警务英语在教学领域的研究尚且停留在理论讨论的思辨性阶段,量化研究较少。从内容上来看,研究范围狭窄、深度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未来警务教学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警务英语虽是英语,但是用词、语法和语体都有自己的特征,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都应熟悉文本语体特征为前提,未来研究可以加强对警务英语语域和篇章分析。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应注意实际效果,警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虽然借鉴EGP教学,但是其在警务英语中的实施效果尚未得到论证,未来可以用量化的方式研究不同教学法在警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另外,注重警务教材编制开发,目前的多数研究因其规模限制,不能系统评述教材,未来研究还应深入教材词汇量、词汇复杂度、丰富性,复现率和任务设置相关性等具体指标。针对警务英语能力的评估,现有警务英语测评框架仍然需要完善测评细则,并就测评目标开发相应试题进行测试。最后,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可以实地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满足学习需求的警务英语教学条件,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课程设计、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加强教材评核开发、开展警务英语能力评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提高警务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涉外警务的发展要求,对促进公安院校警务英语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1] 康林.ESP理论指导下的警务英语课程设计[J].科技信息,2010(32):168-169.

[2] 黄敏. 公安院校警务英语教材的现状及改编途径[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103-107.

[3] 王卫平.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制定警务英语能力量化标准的启示[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5(2):115-120.

[4] 王鹃. 警务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现状研究及对策[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1):188-190.

作者:丁晨

第2篇:国内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发展趋势理论评述

【摘要】“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区域协同发展面临新形势,对公安机关提升治安治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虽已建成以打击跨区域犯罪、服务区域警务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但该机制的发展趋势亟待理论解读。文章通过对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生成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助推我国区域安全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区域合作 警务合作 区域警务合作机制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环境,“十三五规划”将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概括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①面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公安机关亟待顺势完善区域安全与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区域安全治理能力。

警务合作可以理解为区域警务协同治理。自2010年9月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先后签署七个区域警务合作协议,初步形成区域警务合作框架。现已建成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对于有效整合资源,打击犯罪和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精确度和力度,同时整合了警务资源,形成团队作战合力。但在取得成效和进展的同时,这一合作机制也存在着来自外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和公安改革过程中组织机制变革带来的挑战。因此,在新的“十三五”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亟待对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

关于区域警务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合作的概念早期是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公共管理领域中提出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区域警务合作研究,更多涉及的是国际警务合作。打破警务管理区划的局限,建立区域间的警务合作,是一种发挥资源共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实现合作双赢的良性机制。该机制不仅简单易行节约资源,而且很好的体现整体性治理理念。就区域警务合作演化进程和方式而言,可分为区际警务合作、跨区域警务合作以及区域警务合作等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区际警务合作就已启动,所谓区际警务合作是指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根据中国大陆同港澳台地区不同的法域规则,为共同打击犯罪而进行的相互合作与协助的警务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广东就启动了警务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2000年以来建立了定期会晤工作机制、联合行动机制、情报交流工作机制等。在两岸四地区际警务合作不断加强办案执法等领域合作的过程中,打击跨境犯罪活动的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警务战斗力。

相较于区际警务合作,跨区域警务合作经历了从静态打击犯罪的警务模式向动态打击犯罪警务模式的转变。早期的跨区域警务合作体现为个案合作的方式,以1983年“二王”案、2000年张君案为例都采取了个案合作的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跨区域犯罪的激增,随之带来了区域间多领域协作模式的丰富。以长三角地区警务合作机制为例,早期的长三角地区警务合作只限于单一警种,即江浙沪刑侦警务协作机制,该合作被认为是我国区域警务合作的开端。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现行的苏浙皖沪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刑事侦查单一警种的合作,而是在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应急联勤指挥合作、情报合作等多维度深入合作。可见,现行的跨区域警务合作是回应警务实践需求,以合作为基调的区域警务战略。

所谓跨区域警务合作是一种横向协作模式,以各自的行政区划为准,依据区域安全问题的性质,分层次和等级的不同行政隶属的公安机关或者内部不同警种和部门之间协同行动,即通过警务合作机制的方式达成区域共同体。由于跨区域警务合作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复杂性,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基于区域协同发展大战略背景下,公安机关之间根据特殊地域联系、犯罪同源关系、犯罪发展态势关系、区域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关系等社会治理任务需求,在自愿合作、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维护区域安全、打击区域犯罪、创新社会区域治安治理为共同目标,合作各方、整合资源、协同行动的一种稳定而可持续的警务战略合作关系。从当前我国区域警务合作发展的情况来看,主要的合作类型种类多元,形式多样。②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断关注和发展区域协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该机制在区域整合的多变性和行政区划非从属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协作体系。

关于区域警务合作的路径

从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该机制经历了从静态合作到跨区域协议互助再到区域警务共同合作的过程。全国公安机关先后建立的七个区域警务合作都是建立在警务协议的制度基础上,通过契约的方式使合作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我国区域警务合作的路径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制度化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即在上级政策指导下,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区域内公安机关间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在制度和组织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区域警务合作,进而整合区域资源整体,发挥合作优势。二是非制度化区域警务合作,即在传统警务模式下,办理跨区域案件,基于双方或多方合作,所传承下来的警务合作传统。该传统一部分转化为制度化合作机制,另一部分为传统协助模式,至今在打击区域犯罪、应急处突等区域危机合作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路径来看,该机制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正是应现实的各区域警务合作实践需要而展开的。早期的区域警务合作理论研究多是基于该机制的警务实践进行梳理,而对国内警务合作已有模式进行理论梳理与发展趋势判断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亟待在理论上分析我国公安机关面临社会动态治理问题以及对不同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发展进行必要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科学阐述这一机制的发展趋势,推动区域警务合作向前迈进。

关于区域警务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区域警务合作是时代大背景的产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区域警务合作就伴随地理区位邻近国家频繁的经济往来而产生了,就区域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展开探索。早期的区域警务合作是基于两国或多国间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这类合作通常采取签署警务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区域一致警务管理对策和方略,共同完成区域治安治理。就警务合作这一事务来看,无论国际警务合作、区际警务合作还是我国区域警务合作,都是由长期以来公安实践不断探索的成功范例发展起来的。目前构建的国内区域警务合作,是一种组织横向架构间的合作伙伴式社会治安治理。因此,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行,一方面在于通过区域防范体系的构建,维护了区域社会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完善合作的过程中,将区域系统稳定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社会治安“新常态”要求加强警务合作。区域社会开放程度、经济发展速度、人口流动程度、治安控制强度等因素都是影响治安形势的晴雨表。因此,面对社会治安呈现地缘犯罪同域化动态化的新常态,同样要求进一步务实警务合作。地缘犯罪同域化是指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要面对犯罪以同样速度增长的严峻考验。区域违法犯罪日益突出组织职业化和暴力智能化的特点,流窜作案加剧且时空转换加剧、频率递增。传统警务是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开展的,当地缘犯罪同域化发展时,警务工作就会在打防控治安时面临犯罪同域化而警务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难以突破行政区怪圈。区域警务合作的大力推进,有助于应对地缘犯罪同域化和动态化发展趋势,将警务便利原则发挥淋漓尽致,全方位打击清查区域内各类犯罪,尤其是跨区域违法犯罪。通过合作打破行政区警务下的孤立和各自为政,将警务活动的整体作战能力有效提升,警务的真空地带不再出现。

公安信息化与规范化促进区域警务合作。新时期的公安信息化是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警务,科技的进步为现代警务机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情报的生命力和价值,就在于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情报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同时,公安的规范化建设是基于科学管理基础的标准化与流程化运行,也为区域警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满足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层级、多动力、多维向的区域警务合作,既是公安信息化的要求,又是规范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安安全产品的需求变化。

区域警务合作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当前,公安工作站在公安改革的历史起点上,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与我国第五个现代化③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是现代警务机制中重要的一项社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我国区域警务合作、警种合作机制以及部门合作机制的完善,逐步形成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以区域治安治理为目标的警务合作有效提升了我国公安机关区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顺应警务实战化发展趋势。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框架形成以来,各区域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呈现良好态势,有效提升了警务战斗力。同时进一步深入推进区域警务合作,提升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以及打防管控的实战能力,进而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治理能力。在合作层级方面,向一线基层延伸,在各区域交界及次区域地带,尤其是派出所、业务警种和巡特警等基层警种,深入推动小区域合作,凸显小、快、灵的特点,使基层一线整体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整体提升;在合作对象方面,加强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警务合作,优化常态合作机制,从四维空间继续拓展警务合作。在合作内容方面,向公安业务横向和纵向延伸,努力拓展到公安机关社会治理、打击犯罪和公共服务诸方面。

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顺应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治理理论主张治理多中心化,即治理理论中政府权力的特性为主体之间责任界限的模糊。这种多中心化的直接表现就在于社会力量的日渐强大,区域协同的日渐丰富,使得权力合作伙伴关系和依赖关系的多元化治理主体间协作共赢。权力中心多元化,NGO组织、第三部门及私营组织等行使的权力在得到公众认可的前提下,同样可能成为不同社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多元治理主体在这样的网络中,基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确立共同目标,并依据和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在合作与对话当中持续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相互鼓励来共同承担风险,最终使公共事务的联合管理得到确立。

社会治理的多样化治理模式特点和优点表现在:一是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是一个交流、互商以及参与的过程。现代社会逐步走向多中心化,权力和社会利益逐渐分化,政府服务要获得市民的支持,必须选择合作模式。区域警务合作致力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提升治安治理能力作为关键因素。首先,该机制坚持以公安政策为原则,考虑地区利益的多样性,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在该地区的利益需求,实行不同措施。其次,区域警务合作使权力实现途径多元化,区域治安治理主体间因区域共同的社会安全需求而相互依赖,基于区域治安治理进行协商,解决区域面对共同社会安全治理难题,形成共识,整合共同的利益诉求反映到区域安全治理策略中,各自目的的实现是以共同目标实现为基础。再次,交流、互商及参与机制是重要基础,能够保证区域警务合作的健康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关系,实现公共责任的平衡。区域在公安机关的协作关系,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核心理念进行社会治理,不乏为创新之举。

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顺应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式微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体性治理日渐取代强调碎片化和分散化竞争的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在西方政府改革的潮流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效解决了新公共管理中分散化带来的效率低下等问题。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模式,主张从管理走向治理,从部分走向整体,更多地着眼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性运作,强调集中与整合。

重新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一思想也是对新公共管理碎片化的有力回击,即逆碎片化和部门化。以美国国土安全部为例,在应对“9·11”恐怖袭击时期,美国的警务运行模式呈现出极度分散化,也因此在情报研判和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产生了低效甚至无效,其实质在于警察组织内部跨部门内部协同的工作机制出现了整合效能不足的问题。从整体性治理重新整合思想出发,要求我国区域警务合作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为整体公安改革战略服务,必须始终服务于我国公安改革的整体战略,基于公安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实现区域警务协同整合与单个地区警务发展之间的统一,适应整个警务系统运行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与改进,实现区域协同作战与跨部门协同作战,从整体把握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追求整体并多元整合的组织结构是整体性治理的又一重要思想。以行政区划为划分基础建立的各级公安机关,都是以科层制为组织架构的,同样面对科层制带来的分工弊端。面对警察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整体性组织理念无疑能够带来区域警务合作的可持续性。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向纵深发展同样要符合这一发展大势,整体合作框架具体表现为各大区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突破行政区划的单打独斗,从网络结构中为整体处理各种综合性社会突发事件反应滞后等社会治理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形成共同领导多个部门,区域整体绩效评估,区域共享工作成果、风险及责任的工作机制。

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在顺应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区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并管理新的警务合作系统,并不断创新。所以,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在于统筹机制中的整体要素关系,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多方整合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整体性治理策略。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www.china.com.cn/,2016-03-18。

②李侠:“我国区域警务合作现状与思考”,《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③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责编 /张蕾

作者:任捷

第3篇:以“并肩巡谈”探索 派出所警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年8月,湖南省常德市全面启动城区公安“大巡防”工作,武陵公安分局作为市中心城区直属分局,为当好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在“城市快警”专职巡逻警力基础上,又以17个派出所警力为主力、机关警力为补充,开展全警巡防工作,并结合“谈心谈话”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出“并肩巡谈”勤务新模式。近三个月,市城区每日街面见警率提升三倍以上,可防性案件发案环比下降40%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目前,各派出所开展“并肩巡谈”,由探索尝试逐步形成常态机制,周边县(市、区)兄弟单位主动借鉴。

一、“并肩巡谈”的开展情况

“并肩巡谈”,即以局长与所长、局班子成员与派出所骨干、派出所骨干与所内民警为组合,两人结对徒步巡逻,同时,将“谈心谈话”有机植入其中,做到边巡边谈、巡中有谈、谈中有悟。近三个月时间,笔者已经分别与十名所长开展“并肩巡谈”,每天还有一名班子成员与分管联系派出所骨干开展“并肩巡谈”。“并肩巡谈”在派出所已然成为一种“新时尚”,并已延伸到民警与民警、民警与辅警、民警与志愿者的组合。

二、派出所“并肩巡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并肩巡谈”按照“抓思想、带队伍、促工作”的顺线思维进行组织,以“政治建警”为根本保障,将“谈心谈话”与“巡逻防控”紧密结合,搭建机关与派出所、班子成员与骨干、骨干与民警、民警与辅警的思想沟通桥梁,以“谈心谈话”增进队伍团结,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派出所巡逻勤务高质量。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优化、四提升”。

四优化:一是优化警力投入。前期,各派出所每天投放大量警力开展夜间巡逻,加上机关补充警力和志愿者,队伍十分庞大。采取“并肩巡谈”模式后,重新优化警力投入,以两人结对巡逻为主,不再简单追求“大队伍”“大声势”。穿紫河派出所是市中心城区所,所长向上级介绍“并肩巡谈”时说:“前期,民辅警大概三天需要参加一次夜巡,现在,七八天才轮到一次,巡逻压力明显减轻。”二是优化巡逻路线。前期,各派出所按照“10个街面大巡区”“517个社区小网格”划分巡逻区域,制订了55条公安巡逻线路,虽然做到了城区巡防全覆盖,但是也因“无差别”用警造成了警力浪费。之后,结合辖区治安复杂程度,分局治安大队组织各派出所五次修订巡逻方案,对线路进行优化重组,并形成了与等级勤务相配套的三套巡逻方案,做到勤务模式与警务需要相匹配,将集体力量精准发散。三是优化巡逻形式。采取“晴天步巡为主、车巡为辅,雨天车巡为主、步巡为辅”的形式,最大化屯警街面。巡前点名、巡中报告、巡后讲评,以此监督工作落实。此外,各派出所还依托综合警务指挥平台进行全天候视频巡查,依托警用无人机“点对点”重点巡查,依托警用快艇开展水域巡查。四是优化交流方式。改变以往派出所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方式,通过两人成行、并肩巡逻、平等对话,让单调重复的警务工作变得轻松起来,拉近参与者心灵距离,双方真实想法更易表露。永安派出所社区辅警赵安文,因工作冲突,婚期被推迟,心中带有抱怨。副所长石华知道情况后,主动与其“并肩巡谈”,通过两个小时的谈话交流,帮助其打开心结。

四提升:一是提升群防群治水平。我多次向市公安局、武陵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报告“并肩巡谈”工作,争取党政机关重视和支持。各派出所也分别向乡镇(街道)报告此项工作,广泛发动义务巡逻。近三个月时间,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区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及市、区相关领导多次带头参加夜间巡逻。武陵区发动街道(社区)干部、保安员、网格员、小区物业人员等综治力量5500余人次参与派出所夜间巡逻或自发巡逻,通过55条公安巡逻路线带动50余条义务巡逻路线。此外,还积极推动将“并肩巡谈”工作纳入武陵区平安建设考评项目和全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机制,个别街道已启动试点。二是提升警务工作效能。各派出所以“并肩巡谈”为参照,采取“巡逻防控+”模式,统筹推动反诈宣传、治安管理、侦破打击、护校安园等业务工作与巡逻防控相结合,为单项警务提质增效赋能。白马湖派出所利用巡逻时机,结合高校反诈宣传工作,每日发放反电诈宣传手册近500份、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最高可达百人次。府坪派出所针对辖区酒吧、KTV等公复娱乐场所密集的情况,将巡逻防控与治安检查相结合,有效压低打架斗殴、酒后滋事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启明派出所巡逻期间加大黄赌查处力度,關停多家聚集性赌博茶馆,彻底消除小街小巷拉客招嫖情况,查处涉黄赌人员30余人,等等。三是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开展“并肩巡谈”以来,各派出所累计现场救助群众700余人次,现场调解群众纠纷100余起。所有巡逻小组均遇到过群众求助的情况或主动帮扶过困难群众,两人“小队伍”让群众更容易亲近,警察与群众的互动性更强,群众对此纷纷点赞。四是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并肩巡谈”让基层派出所思想政治工作多了一个抓手,就是通过时间、空间保证,让巡逻两人“强制性”进行工作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对话,以此增强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派出所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并肩巡谈”过程中悄然化解,一些个人诉求和意见建议有了更好的反映途径。南坪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永安派出所争创国优方案等,均是在局长与所长“并肩巡谈”过程中讨论解决。现在,分局整体氛围更加融合,从优待警更加精准,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三、从“并肩巡谈”看派出所警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新时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抓好防风险、战疫情、保平安、护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并肩巡谈”是基层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创新和总结出来的,接地气、有实效的一种巡逻勤务新模式、为民服务新举措、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体现了基层的“微改革”“微创新”。通过开展“并肩巡谈”的实践,对于如何保证派出所警务工作高质量,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内容可以总结。

一是要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为必然要求。“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的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已得到充分检验。“并肩巡谈”工作模式沿用这一思路,将公安巡防与义务巡逻进行“捆绑”,无论是从组织形式还是从为民服务本质要求,均能很好地运用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甚至是党政机关。通过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巡防工作,实现了社会综合治理“共建共享”,为建设“五个新武陵”增添助力。

二是要以推进基层警务运行机制和勤务制度改革为创新动力。“并肩巡谈”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党政主责、公安主力、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工作思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防范水平和源头治理能力为目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工作导向,充分调动基层民辅警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志愿者力量,探索了打造基层警务微改革“样板工程”。

三是要以深化为民服务工作为使命宗旨。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创人民满意、保百姓平安。“并肩巡谈”源于为满足人民群众内心安全感,是派出所为民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是一次改变传统勤务模式的探索尝试,其精神内核更是与“枫桥经验”一脉相承,那就是“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开展“并肩巡谈”,将更多警力屯警街面,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效促进了从“被动”救助群众到“主动”服务群众的转变。其间,各派出所发生了许多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参与火灾救援、帮助迷路老人小孩、帮扶醉酒人员、救助受伤群众、帮助群众查找遗失财物,等等。“并肩巡谈”让派出所为民服务更加深入群众、更加主动作为、更加及时有效。

四是要以落实政治建警要求为根本保障。笔者认为:警务保障和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警为本”,“带队伍首先是管思想”。开展“并肩巡谈”,机关管原则、基层拿方案,让派出所有更多自主调配权限,警力可承受、工作可持续,完成了警务活动短期落实向长期坚持的工作转变。为确保警容规范,加强民警处置紧急突发情况时自身安全,分局警保室统一为各派出所配齐了单警装备和保障车辆,并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班子成员到派出所参加巡逻,不但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而且倾听收集到更多派出所声音。“机关围着基层转”让队伍建设更加有温度。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

作者:戴志刚

第4篇: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源: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

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

?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

“机械战警”。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时,犯罪率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始料不及

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是社区警务运动)。它在以下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

行冲击,返朴归真,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 (一)在警力方面,从人、财、物的巨增长转向“无增长改善论”。

面对增长警力编制的种种弊病,英国在警务改革中提出了“无增长改善

论”,它是指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通过警务改革提

高警察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建立庞

大的警察队伍是无益的、危险的,它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力所能允许的范 围,警察现代化应偏离继续提高警察比例、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因

而社区警务是在警务现代化之后警务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在装备方面,从追求“机器人”模式转向追求“传统的更夫”模

式,重新重视警察的服务意识与警察道德修养。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对“机械警察”十分反感,强烈要求警察重新回

到公众当中,发出了“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呼声。1976年,英国警

察进行了一次公众调查?D?D“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化的警察?”公众的回答

没有一项是指向装备的,全部答案都指向理解、同情、合作等警察品质与道

德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

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20 世纪70年代后期,警务改革从反应警务向主动提前警务转变。旨在唤起社

会与公众的参与,采用各种手段减少犯罪。强调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减少

犯罪的社会根源。现代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警务改革都

可视为主动提前警务论的组成部分。

(四)在工作重点方面,从单一的巡逻与刑侦模式转向社区警务模式。

由于传统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方面收效甚微,警察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

到社区警务上来。据调查,在警察接报案的电话中,只有20%与犯罪有关, 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识。 (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

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以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

漏案现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片面追求低犯罪率等于变相鼓励弄虚

作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犯罪率自然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

的过程,这是犯罪自身的规律,它不以警察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英美等国已

开始以多种指标综合评价警察的工作,这些指标有:被害人调查、安全感调

查、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警察工作的重点评价调查以及警民关系 调查等。 (六)在力量的主体认识上,从以警察为主体到以社会为主体,逐步认

识到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打击犯罪的主体也在于整个社会。只有

通过整个社会才能减少犯罪。

(七)在领导体制上,中央集权与地区自治的差距越来越? ?BR> 以英美为代表的地区自治(以块为主)正在向加强全国统一协调、统一

领导的方向发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警察(以块为主)逐步向

分散权力、建立地方警察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警察体制正在发生明显的

交融现象。

(八)在警务合作方面,从单一的警察行动向地区与洲际的警察行动发

展,除了交流、协调行动式的国际刑警组织外,国际与洲际的实质性合作也

在不断发展。

(九)在警察队伍的性质方面,军事化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军事化与平民化互相包容。

法国的宪兵是准军事化的代表,英国的警察是平民化的代表。一方面,

随着反**、反恐怖的实战需要,平民化警察根据需要建立了军事化、武装

性质的快速反应部队。另一方面,由于暴力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最大限度地限制武力论”成为西方警察行动的准则。宣传上的平民化与准

军事化,是警务改革的趋势之一。

(十)在警察队伍构成方面,国家警察与私人警察共同发展,警察社会

化的趋势明显。

这四次警务改革几乎都是停留在围绕着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标?D?D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利益,也考虑到为达到公众的满意而进行的单

纯服务等层面而进行的优化警察勤务规划的调适性改革。从改革内容方面

看,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完成警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警察工作、 科学安排警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从改革的结果来

看,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警察部门所设定的工作目标,使公众真正满意,相

反由于各国警察部门历来都把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

员少、素质低、装备差、技术落后等因素,加之各国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

警察部门的投入,因而使各国警察部门不断膨胀,成为政府最大的部门之

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在发生

着巨大变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绝不是警务改革的终结,世界范围的第五次警

务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二、第五次警务革命?D?D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 (一)孕育第五次警务革命的历史背景。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部门,面对席卷全球的各国行政改革浪潮,警察部门

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的行政改革步调一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

家的行政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全球一体化”对传统行政体制提出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统一的虚拟社

会已经形成,不同国界的人们正在走上“全球一体化”的轨道。这种变革正

在影响着未来政治经济的重新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呈多

极化、区域化合作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则基本形成,而这种合作化和一体

化的结果使得国家权力正在向超国家组织流动。各国为适应这些合作和一体

化的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对自己的政府行政管理进行改革,而改革

的实质是将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部分让位给国际组织并服从国际规则。换言

之,过去那种只从各自国家角度设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国际通

则的某些改革。以警察工作为例,为了体现这种合作的趋势,各国警察不仅

要参加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警察合作,还要参与国际民事警察维和行动。而 在这些国际合作行动中,各国警察不仅要遵循各国规则,也要遵循国际通

则。

2、公众的高期望值迫使政府改善管理。

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

的税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的理性思考应该是,既要获得高质量、全

方位的服务,又不愿意增加赋税。各国政府必须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

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作为警察机 构,必须摒弃传统的扩充人员、加大投入的旧思维。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警察工作改革,必须从分析这些宏观因素人手,任

何囿于警察工作内部的微观分析,都不能带来警察工作更大的发展。 (二)指导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两大理论。

1、管理主义?D?D指导警务内部改革的理论。

管理主义又称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

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其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区别;私营部门管理具有优越性;借用

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这个理论对警察部门科学地安排勤务同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警务规划必须以效率、效益最大化为原

则,成本预算是警察部门的日常工作,警务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无效警力和

负效警力,警察局长不仅是警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应是会精打细算的

老板。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规划中已经得到运用,如:

警务安排执行严格的分班制度;警力安排根据警察工作量作弹性变化;为节

省警察投入,在安排内勤工作人员时招募一批有技术、待遇低的文职人员等

措施。

2、公共选择理论?D?D指导警务外部改革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 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这种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

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

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

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警察工作相联系,这个理论也许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由国家警察包

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

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是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以上两大理论的共同点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警察工作。 (三)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主要走向。

1、传统警察部门对其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规划警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部门(包括警察部门)对其内部改革,多

半采取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及目标管理

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当代

“管理主义”理论认为,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效益、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

用企业化管理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其具体方法包括吸引私营部

门管理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绩效

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

效率和整体绩效。就警察部门而言,过去几十年内,虽然改革从未间断,措

施花样翻新,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

相同的毛病,即关注的中心是投入和过程,而缺少把结果和投入结合起来的

成本观念。“关注投入”体现为警察工作的一个目的是向政府申请更多的经

费,并说明其合理性,同时在开支方面制定规章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不计

成本”则表现为对工作成绩缺乏可行的测定和评价。其结果是警察部门的效

益、效率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谈,而警察部门内部的无效率和浪费现象 则比比皆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警察部门运用企业化管理的机 制,围绕成本观念和绩效评估展开一系列改革活动。

2、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

仅凭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希望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是片面的。因

为警察机构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靠的是警察机构高度的责任心。如

何改变这种靠良心保证为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动力,就需要依赖“公共选择理

论”的内容,让警察提供的服务进入良性的竞争状态,打破警察服务的国家

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其他组织包括私营组织提供部分警察服务,使公众有选

择更好治安服务的机会。只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才能真正迫使警察机构改

变服务态度和科学地规划勤务。当然,与其他政府公共机构相比,警察机构

是强力部门,掌握着具有很大强制力的国家警察权和各种揭露犯罪、安全防

范方面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国家警察不能履行的性质,由此能够允许社会其

他组织经营的警察业务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推行警察工作社会化对警务改

革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英国就提出

了“警察私有化(或民间化、社会化)”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

具体做法是允许成立大量的商业保安公司,这些公司履行着本来应由国家警

察履行的部分业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

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私有化的警务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正效应:

一是私有化警察的成功实践,替代了国家警察的部分职能,使警察机构及其

人员精简成为可能,进而为政府减少警察财政投入提供了思路;二是私有化

警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国家警察带来了生存压力,使得国家警察不得不进

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私有化警察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安

全需要,富裕的人可以付出更多钱得到更多的服务。我国虽然也有群众性治

安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社会治安力量,但与国外私有化警察相比,其区别 在于:我们的社会治安力量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业务,作为公安机关

治安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存在,并没有与公安机关形成竞争,因而,没有形

成促进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改革的外部压力。

面对新世纪,警察工作如何科学地发展,依赖于对警察工作面临的问题

的深入分析。世界第五次警务革命的趋势与走向,为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了

前瞻性的发展与决策参考。

第5篇: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xx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 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 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开认识程度还不够,思想还没有上位,工作还没有到位。普遍存在警务公开是软指标、搞形式的思想。多数单位没有成立健全的机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大部分单位仍处于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没有真正形成自觉公开,主动公开,群众积极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公开内容不符合要求。按照警务公开的宗旨和公安部的通知精神,警务公开主要是办事制度公开。要求做到“五公开”,即公开与部门、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规定;公开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有关事项和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办事过程中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消极~问题的环节和事项;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公开实施警务公开的运行、监督制度和机构。从公安机关目前警务公开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的公开内容虽然与上级要求基本贴近,但还没有做到全面公开。几年来,部分单位一直围绕政策、法规公开绕圈子,都是要求群众怎么做的,缺少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接受群众监督的内容,特别是公安工作中那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直得不到公开。有些单位甚至把警务公开栏办成了宣传栏、光荣榜,与公安部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三是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搞警务公开只是个形式,表现在工作上,一是公开不真实,二是公开不具体,三是公开不全面,四是公开不经常,使警务公开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警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警务公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不重视。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习惯,公安工作神秘化、警务封闭的旧观念依然存在,使我们的一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实行警务公开还存有一些疑虑和不同

认识,在公开中自觉性、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抑制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较为薄弱,文化素质还较低,维护自身权利的主动性还不强。虽然关心警务公开的实行,但对警务公开的推行,只是持观望态度,只是消极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警务公开的热情。 二是体制滞后,管理不顺畅。警务公开是一项新工作,法律法规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目前,谁来管理这项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主管部门也是不尽相同,有的靠挂在政工部门,有的靠挂在指挥处(办公室),这就造成了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虽然大部分都成立了临时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但由于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工作开展得当然不会理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主体不明确,无疑消弱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不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形式主义,工作不扎实。由于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单位抓不住工作的实质性东西,只是热衷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以为建立起了公开栏,就搞了警务公开,公开栏的规格上去了,警务公开也就搞好了。有的单位和部门虽然也制定了警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但在抓落实方面下力气不够,警务公开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时由于警务公开抓得不深入,规章制度也呈现出极不统一的状态,停留在法律法规、办证程序规定等低层次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警务公开制度内容,致使难以将警务公开工作纳入正常的公安管理轨道。在今后警务公开工作中,如果不下大力解决制度化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警务公开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 四是监督不到,查处不力。在对警务公开的执法的监督上,虽然大都设立了监督电话、监督台,聘请了警务公开监督员,也组织过一些检查,但大多流于形式,监督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着,下级监督无效”的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这是导致警务公开抓而不实,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宣传跟不上,对警务公开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对实际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的经验作法推广不够,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批评不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进一步搞好警务公开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警务公开意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警务公开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领导,严格监督,促使警务公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6篇: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大全]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出,为人们寻求有效推进公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民意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

第7篇: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近年警衔培训,全国狱内侦查培训班和监狱防暴队的警务技能掌握情况调查,发现目前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基础差,针对性不强,实用性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了警务技能的执法要素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警务技能基础建设,制定警务技能考评指标体系,警务技能训练的持续发展机制发展对策。

键词:警务技能;现状;分析;对策

当前监狱押犯成分日趋复杂,暴力、涉毒、涉黑罪犯比例日益增加,监狱罪犯打架、脱逃、袭警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监狱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是监狱警察行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素质,对确保监狱安全,维护监狱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司法部、部监狱局及各省监狱局都很重视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训练,2001年出台监狱警察实用技能训练提要;2006年出台了岗位练兵要点;警察使用警械及枪支管理条例、监狱法、警察法中对警察警务技能的要求都有详尽规范。尽管如此,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就近几年浙江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考核状况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现状

1.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基础较差

(1)警务技能合格率低。监狱系统警察警衔晋升中“凡晋必考”有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项目,笔者抽查了从2004年~2007年中九期警衔晋升的警务技能考核情况:

抽查项目体能合格率说明

司升司(三期)78%训练考核时间1天

司升督(三期)75%训练考核时间1天

督升督(三期)50%训练考核时间半天;每期有20名以上干警因病申请免考

监狱每年向社会招考公务员警察,招录公务员“凡进必考”,2007年浙江省监狱系统向社会招录124名监狱警察在上岗资格考试中有37名新警体能不合格,不合格率达30%。另外,监狱总局近年来每年都在浙江举办全国狱内侦查培训班,其中有射击科目的训练和考核,时间一天,在15米靶5发精度射击科目考核中,25环以上合格率不足25%,40环以上的优良率不足7%,有部分学员从来没摸过枪。因为技能熟练程度不够,训练时间短,考虑安全性因素,从2007年开始就取消了该项训练和考核。2008年乔司监狱防暴队在我院进行射击科目训练与考核,时间1天,实弹1600发,人员40人,64式手枪15米精射合格率50%;40环以上5人,优良率12.5%。

(2)投入不足。场地、器材投入不足,监狱缺少警务技能的练习场所和设备,如擒拿技能练习需场所和安全保护垫子,岗位练兵警务技能训练科目中有枪支和警械具考核要求,但目前很多监狱都是刀枪入库,有些监狱因枪支弹药长久不用损坏严重,锈迹斑斑。射击科目由于场地缺少,安全性要求高很难开展训练。制度建设不足,警务技能训练方案和制度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具体涉及到人、材、物,如教官产生机制、民警体能和技能训练时间保证、教材选用机制、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另外,训练的目标、考核方案、效果评价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3)缺少专职人员。监狱系统警务技能训练和岗位练兵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职能部门是政治处,但目前职能部门并没有因为职能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专门人员和机构,很多情况是临时组建练兵办公室,缺少专人管理和训练,缺乏长效机制。

2.监狱警察警务技能针对性不强

当前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大练兵形式,以年龄段分类考核相关科目;另一类是以警衔培训为主,分为升司、司升司、司升督、督升督、督升监培训,在此基础上再以年龄段分类,进行同一科目的考核,没有考虑监狱警察的岗位、职业的要素,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类型的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案,如监狱领导岗位、基层干警、监狱防暴队、狱侦警察等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暴力突发事件的危险程度不一样,采取措施也不同。

3.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实用性欠缺

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内容目前主要以队列、体能、擒敌拳、警械具使用为主,基层监狱警察普遍反应警务技能很重要,但不实用,如擒敌拳套路在实战中不能运用,射击次数少且只练精度射击。监狱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但演练时间少,很多预案作为上级交待的任务锁在办公桌里。监狱警察的战斗力明显不高,暴力突发事件中监狱警察受伤、牺牲现象严重。如浙江第五监狱罪犯徐光伍袭警案件,湖南郴州监狱罪犯邓勇凶杀案,福建闽西监狱罪犯李炳杀警劫车脱逃案等。

二、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要素分析

分析和了解警务技能的执法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警务技能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1.强制性要素

警务技能强制性要素主要表现在当罪犯使用暴力行为,严重破坏监规监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察采用强有力措施控制罪犯,阻止罪犯继续实施犯罪,具有暴力性。警察

使用强制性手段是国家强制力的表现,是警察的职务行为,受法律保护。警察运用强制力手段须具备良好的体能和精湛的技战术。

2.安全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使用警务技能要考虑安全要素,要考虑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如使用电警棍要考虑电击部位,是否会被抢夺和对罪犯造成生命危险;找罪犯个别谈话考虑对方是否袭警及应对措施,是否能安全

有效控制罪犯劳动现场的突发情况,进监、出监是否进行安全检查,追抓逃犯的技、战术处置等。

3.合法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使用警务技能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要熟悉人民警察法、监狱法、警察使用警械和枪支管理条理中关于警务技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防止执法过当,如使用警绳捆绑罪犯强度过大和长时间捆绑造成肌肉组织坏死;禁闭时间过长;没有把握射击条件就开枪射击;也要防止执法不为,如罪犯暴力袭警时,不能采用合理的防卫手段;罪犯打架斗殴没及时制止;罪犯进出劳动现场没有按规定搜身等。

4.程序性要素

警务技能在处置暴力性的突发事件中应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如处突事件中收集和分析情报——方案制定——行动实施——反馈信息——调整计划——调整行动,指挥员及时掌握情况,正确、有效的指挥,战斗员训练有素的现场处置,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降低损失程度。程序性要素要求警察有熟练的技战术技能,严明的组织纪律,系统的全局观念,同时,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有勇敢、顽强、机敏的战斗作风和互助、协调的配合能力。

三、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发展对策

对监狱警务技能执法要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监管安全工作需要有高素质警务技能人才。针对目前监狱民警警务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实用性不强,训练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等情况,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警务技能基础建设

(1)制度建设。监狱民警的警务技能素质是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监狱警察战斗力的重要表现。监狱应建立警察作训部门,从制度着手规划警务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大纲,把警务技能考核纳入干警年度工作考核,作为民警职务晋升的一个指标。

(2)基地建设。监狱应增加经费投入,建设警察作训基地,配备管理人员,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建立民警体能和技能状况的档案资料。

(3)师资教材建设。监狱应根据监所具体情况挑选实践经验丰富且有一定阅历的民警作小教员,经过培训,增加其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能不断归纳总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找出其规律,编写切合监狱实际情况的案例教材作培训内容。

2.制定警务技能考评指标体系

评价监狱干警警务技能掌握情况,须有一套指标考评体系;警务技能的考核必须从实战出发,从岗位出发,分等级、分项目实施,从初任警员到警司、警督、警监都应有不同培训内容。对体能和技能应量化考核指标,对突发事件处置应有明确的处置程序,有评判的标准,有清淅的责任界限。下面列出的是基层单位监狱警察(每天都面对罪犯)在晋职培训过程中的体能、技能和战术的训练内容和指标。

内容项目

等级训练内容

与训练种类对应体能技能战术

一级晋升训练

(督升监)各监狱领导及同层次民警选用选用大型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暴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

二级晋升训练

(司升督)各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车辆驾驶、各种警械具使用、各类警用枪支使用、泅渡救生小型监狱平暴事件处置、监狱抓追逃犯事件处置、搜监处置

三级晋升训练

(员升司)各分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防卫技术(高级)、射击(应用射击,高级)、攀登、手语联络、现场急救(高级)罪犯打架事件处置、罪犯群殴事件处置、罪犯哄闹监区事件处置、罪犯行凶事件处置

四级初任训练

(首次授衔)基层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队列指挥、防卫技术、射击(应用射击初击)、械具使用、通信联络、现场急救(初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罪犯自残自伤事件、罪犯自杀事件、罪犯公开对抗事件、罪犯袭警事件、罪犯劫持人质事件

注:1.训练内容中,技能项目可以根据监狱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选择。

2.监狱文职人员(基本与罪犯不接触)可以降低标准。

3.监狱防暴队员训练应追加技能训练项目。

3.警务技能训练的持续发展机制

(1)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

提高警务技能素质不仅是监狱民警工作的需要,更是监管安全保障的需要;警务技能训练要有完整的训练体系,更需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把警务技能训练纳入工作范畴,使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必将提高监狱民警的战斗力,对保证监狱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2)警务技能训练科学化

警务技能训练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从警察的训练理念到技术装备,从训练内容到手段方法,都随着新知识、新材料的发明而不断更新变化,警务技能训练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作指导,在训练中运用先进的方法,学会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结合工作,应用实战。

(3)警务技能训练规范化

警务技能训练要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教学和训练中,每项警务技能实施过程都要有法律依据;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实战中的经验教训,归纳整理,形成教材,实施培训,提高基层民警的执法能力。

第8篇:协警在社区警务中的发展

目录

协警在社区警务中的发展 ....................

1目录 ........................... 1

内容提要:.............................. 1

关键词:协警 社区警务 ......................

2一、引言...........................

2二、协警制度的简介 ............................

21.协警的概念 2

2.协警在社区警务中发挥的作用 ....................... 2

(1)弥补警力不足,辅助社区民警工作,促进社区稳定 ............... 2

(2)为社会创造更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共同

稳定社区环境 .......................... 2

(3)减少财政压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地方协警简介

3三、社区警务中的协警存在的问题 .........................

31、社区协警素质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协警与民众冲突的事件 ..............

32协警不具备行政执法能力,在社区警务处理过程中太过被动 ............. 3

四、协警在社区警务中的未来发展 .........................

31.根据地区差异性,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发展社区协警制度 ............. 3

2.协警招录更加严格,待遇从优,定期考核,保质保量 ...........

43.警察职能逐步划分,在特殊领域令社区协警有更多职能,设定特殊协警,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警务 4

4.加强协警制度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协警的公众信任感,促使协警与民众积极配合,共同发展

5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现在社区协警制度来探讨社区协警制度的未来发展前景,社区事务日益繁琐,在编民警明显警力有限,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协警,才能进一步发挥其辅助民警的职能,才能保证社区的不断发展。

我国协警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备受让议的法律盲区。协警弥补了在编警力不足的现状,对社会治安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协警队伍外职员素量不高、缺乏法律规制的近况,又为社会治安增添了新的问题。本文希望能够理顺协警制度的理论脉络,并为我国协警制度的未来发展做出设计。

关键词:协警 社区警务

一、引言

2011年9月19日,新浪微博出现一段惊人视频,引发网民频频热议。视频中,一个身穿警服的短发女子,对着前来办证的女市民破口大骂,还把手中的一叠纸扔向这位女市民。后来,经了解,这名女子并非民警,而是派出所聘用的户政办理员蒋某,即我们俗称的协警。目前,蒋某已经被辞退。

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年8月11日的下午。当天下午,修水县城居民梁某到该县的义宁派出所办理小孩上户口手续。由于该所没有配备复印机,户政员蒋某便要求梁某到外面复印好证件后再来。梁某复印回来后,气呼呼地将材料往蒋某面前一甩,并开始大声谩骂,双方因此发生争执。蒋某气急之下,将面前的材料丢出办证柜台,双方因此发生激烈的争吵。

随着社会的发展,协警应时而生。对于越来越壮大的协警队伍,社会褒贬不一,那么究竟协警在我们当下社区警务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协警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二、协警制度的简介

1.协警的概念

协警,一个新生名词,即协助警察的力量。协,协助、辅佐之意;协调,和谐,配合的好之意;协同,共同之意。可以看出,协警就是在公安系统中协助人民警察处理警务的社会力量。

协警与在编民警不同,不具备执法权力,所以若要处理一些重要的社区警务,则必须是在在编民警的带领下,例如抓人、上铐,但是协警可以在在编民警的指挥下对嫌疑人进行看守。

2.协警在社区警务中发挥的作用

(1)弥补警力不足,辅助社区民警工作,促进社区稳定

在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在编警力明显不足,尤其是社区民警,他们一个警察需要管辖许多社区民众,有时候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社区协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警力的不足,尤其在发达又治安不稳定的社区,他们协警的辅助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他们帮助在编民警分担一些简单的警务工作,使有限的警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维护社区治安的稳定。

(2)为社会创造更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共同稳定社区环境

协警,作为一个新兴岗位,为社会多余的劳动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原本闲置的劳动力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大展宏图。如果更多的人有了正当的职业,那么就会有更少的人钻于违法犯罪的事情,也因为协警职能的特殊性,他们可以协警警察处理社区警务,协助警察

稳定社区环境,那么整个社区就能够进一步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地方协警简介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协警制度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与环境的差异,各地协警发展程度不一,各地协警存在的原因以及发挥的作用也并不完全相同。举例来说,沿海地区较西南地区来说,协警制度发展比较早,发展比较完善,沿海地区的协警任务较为繁重。

上海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警力一直紧缺。据了解,静安分局,处于市区,警力较多,协警还不多,主要警务工作还是有在编民警处理,而在类似于松江分局的郊区地区,警力有限,就需要较多的协警辅助处理社区警务。

松江分局的协警主要负责三项工作,第

一、实有人口采集,数据汇总,即对本社区的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与补充,以充实本社区居民的信息,为日后社区警务的处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第

二、协警充当便衣,进行排摸工作,此类协警可能会在社区里扮演游手好闲的居民,但其实他们时刻洞察社区动态,若有不法事件发生,即刻向在编民警报告,及时制止违规违法事件的发生;第

三、在社区重要位置设便民服务厅,一般是夜间工作,每个便民服务厅会有4个左右的协警,2个负责岗哨,2个负责巡逻,对社区内的治安负责。

三、社区警务中的协警存在的问题

1 社区协警素质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协警与民众冲突的事件

现在的社区协警招录并无特别要求,所以协警队伍素质差次不齐,更以素质偏低者居多,他们处理事情考虑的不够周全,并且比较冲动,甚至可以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这就导致了诸多不良事件的出现,他们与民众发生冲突,不但社区事务处理不好,民众问题解决不了,而且不明真相的民众还容易相信他们就是“警察”,从而导致民众对警察的印象下降,降低警察的威信力,同时,以后协警的发展也会受到这些不良印象的限制。

2、协警不具备行政执法能力,在社区警务处理过程中太过被动

社区协警不具备行政执法能力,当碰上确实的违法犯罪事件时,他们只能及时向在

编民警报备,但却无法逾权来及时制止,此时,他们也会显得比较被动,可能这就会导致社区警务的拖沓,一定程度上会因为不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而造成社区财务或民众生命健康的损失。

四、协警在社区警务中的未来发展

1.根据地区差异性,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发展社区协警制度

我过人口东多西少,我国经济发展沿海地区优于内陆,所以各地都有差异性,为配合各地差异性,协警制度也应该差异发展。在西部警力足够的地方可暂缓协警制度的发展,完全交由在编民警来处理社区警务;而在新疆等**较多的地方或者经济发达警力不足的东部省份,警察会碰到较多事务要处理,无暇顾全,则可以加快协警制度的发展,

来辅助在编民警处理社区警务,只为不使警力不足成为社区发展的障碍。

2.协警招录更加严格,待遇从优,定期考核,保质保量

目前协警的招录标准较低,所以导致其素质层次不齐、能力高低不齐,为提高协警

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则需要更高标准的招录原则。协警,可以对学历有一定要求,至少是大专毕业,这样的人对是非有相当的判断力,不至于胡乱处理社区事务;在进入协警队伍之后,也可以对其进行培训,,例如去地方警校或开设专门的学校,令其在其中学习一段时间,既学习上岗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其纪律性,只有合格的协警才能上岗。只有更专业的协警才能始终维护民众的利益,始终站在警察的一边,与警察共同维护社区治安,处理社区警务。

就协警目前的待遇而言,确实颇为不足,俗话说“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

那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最好能够加大对协警的财政投入,令他们无后顾之忧的辅助在编民警处理社区警务。这里所说的财政投入可以是政府投入,也可以由经济实力不错的社区自己来投入,更可以是共同投入。

对于协警队伍,也可以进行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由上级机关对协警处理事务的

能力、态度进行评定,以确定是否适合继续承担协警这一职务,并且组织专门的监察机关,对协警进行督查,以防止混水摸鱼事件产生,从而提高协警的保鲜期。若害怕一名协警做久了,易滋生腐败,则可以实行有效期协警,即为一名协警只能干三年,三年之后必须另谋他就。

3.警察职能逐步划分,在特殊领域令社区协警有更多职能,设定特殊协警,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警务首先,国家可以像设定特岗教师那样设定特岗协警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

与协警队伍,不断壮大协警队伍,争取能使一名在编民警至少有两名辅助其处理社区警务,保证后背队伍的充足。宝山地区就已经在实施“一民警配两协警”的制度,充分有效的利用协警来参与社区警务。

其次,可以像美国等国家那样设立校园警察等特殊职位的协警,当然这需要在编

民警逐渐分离一部分的行政执法权给协警队伍。为什么会提到校园警察,因为学校是社区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社区中学校发生突发事件比较多的地点之一,学校保安也只是负责开门关门的人而已,而且近年来,仇视社会、报复学校的案件也常有发生,像上海,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在上下学时间会派在编民警在学校门口安保,但是民警警力不足且事务繁多,若派协警,碰上袭击事件也不能直接抓捕犯罪人员。所以,如果可以,设定专门的校园协警,这些校园协警在校园范围内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例如可以上铐抓人,然后他们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整天带在学校附近,那么既保证了学校的安全,也分担了社区警务。

虽然可以划分一定职能给协警,但因为我们的社区协警还处于发展阶段,则可以实

行小组值班制度,即为几名协警为一组,共同承担社区事务,但每个月都要有一名为组长,负责统筹工作,这样既可以加强协警的工作积极性,又不失为一种互相监督的妙计,促使协警制度的不断完善。

4.加强协警制度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协警的公众信任感,促使协警与民众积极配合,共同发展

传统的宣传方法可以是在社区内张贴海报、制作板报来公告社区协警近期的工作安

排,既是告诉社区民众协警的事务安排,又可以方便民众对其的监督检查。鉴于网络的发展,社区协警也可以开通社区协警微博,让社区里的民众可以了解协警、接近协警,协警讲自己的事务处理及感想放入微博,民众了解到之后也可以对其进行评价,为社区的协警提出意见建议,那社区协警也可以通过民众的意见建议来改进工作。我相信,社区协警微博会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手段,只有将协警真正融入社区之中,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发展。

五、小结

当然,协警制度的鼎新取发展,不可避免会对当下的协警从业职员产生影响,政府还要从整体体系方式配套鼎新上动手,才能将不符合尺度的协警替换下来,又不会导致出现新的社会问题。那类更新换代,对社会乱安的悠久稳定和长近发展具无不可估计的重要意思。社区发展需要多股力量的共同努力,在编民警是一股,社区民众是一股,社区协警更是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社区协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可估量,只有真正的发挥社区协警的力量,才能进一步的创造社区的辉煌。

第9篇:浅谈信息化警务对于公安工作发展的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 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全因素大量存在, 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社会治安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管理方式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使传统的公安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才能真正把握主动权。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公安事业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信息化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我们能够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公安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 只有走信息化强警之路,把公安工作信息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上一篇:老婆之前有过几个男人下一篇:寝室长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