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土地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脚下的土地

脚下的多彩世界

摘要:铺装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足下感知德国铺装,通过广泛搜集素材,从美学角度、功能角度、生态角度、文化角度、人性化角度等多角度解读德国铺装,分析德国铺装设计方法,以期给我国景观设计中铺装的充分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铺装;景观;多角度;设计

前言:

行走在德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气息,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无需紧紧张张,设计师巧妙地利用铺装放慢了行人的脚步,而隐藏在铺装里的故事也得以被倾听。

一:铺装的定义与种类

铺装景观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定了空间及场所,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而给予地面的某种特定形式,是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本文中所说的铺装景观指的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改变了的硬质或软质的地面。

二:德国铺装整体特点

软硬质铺装之间恰倒好处的衔接,德国铺装注重自然,软硬质结合,软硬质铺装之间的衔接恰到好处。

三:多角度解读德国铺装

在德国,铺装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街小巷每寸土地都留下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影子,对于德国铺装设计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铺装实现不同的设计目标。

3.1铺装与美

通过将不同质感、不同色彩、不同纹样、不同形状的铺装材料进行有组织的设计,对空间起到了装饰作用,给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

3.2铺装与功能——导、空间界定

将地面铺装与空间信息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颜色、材料以及铺装的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其能够给行人提供空间指示性信息,是铺装的导向性功能。如慕尼黑老城区在建筑入口区域,采用色泽艳丽的曲线的纹样引导人们进入内部空间。

德国有着完善的人行道、自行车道等绿色廊道系统,自行车道与车行道之间、自行车道与步行道之间通过铺装的变化来界定,这样加强了空间的识别性,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引导人们各行其道。

3.3铺装与生态——雨水管理

考虑到德国多雨的气候特点,在铺装设计上德国大面积采用经久耐用的透水性土石铺装,使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更好的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既避免了大量雨水以径流的形式流失,也有效减缓了城市雨洪排水压力。

3.3.1路旁停车区设计

德国在进行铺装设计时,最大限度的利用铺装进行雨水下渗,使雨水回归地下,城市车行道旁的停车位采用嵌草的块石铺装,亦或采用砂砾铺路的形式使下雨在道路产生的地表径流能够顺势流一侧的渗水性区域。

3.3.2道路雨水组织

对于街道排水,在设计上结合地面坡度,采用透水性石材铺装,线性引导水流,线性石材铺地使在增加雨水入渗、减缓地表径流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图11)。这种生态性的设计无处不在,对于人行道边缘区域,采取同样的方法。

3.3.3私人住宅雨水入渗设计

德国对于私人用地的排水也有着世界上最严的法律,私人住宅区域的雨水不得排放到公共用地区域,必须采取就地雨水渗透的措施,这样就形成了在私人住宅屋檐下的碎石铺地景观,这种铺地设有效的解决了雨水下渗的问题。

3.4铺装与文化——符号文化、象征性

铺装作为一种景观,也是文化传递的一种形式。弗莱堡老城区的很多店铺门口采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石子拼贴成与店铺相关的图案,作为一种信息符号,集趣味性与引导性于一体。

3.5铺装与人——人性化

在铺装设计上,德国将人的需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德国慢行交通系统的发达还体现在有着丰富的轨道交通上,而城市地面有轨交通也带来了噪声的污染,在慕尼黑和弗莱堡穿梭于城市街道的有轨电车下铺有草坪,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也打破了硬质铺装的均质性。

四:总结

本文分别从铺装与美、铺装与功能、铺装与生态、铺装与文化、铺装与人多个角度解读德国铺装,分析了德国铺装设计特点,在学习德国铺裝设计手法的同时,学习德国设计工作者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与精神。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场地铺装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考虑,从多种效益出发,进行综合性设计,协调处理好多种问题的铺装设计方法是中国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 孙雨. 柏林的城市铺装[J]. 华中建筑, 2010, (9):83-86.

[2] 梁晔. 公共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地面铺装分析比较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 禹晓峰. 从透水性材料谈园林铺装设计[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 任素华. 铺地景观的文化解读[D]. 同济大学, 2006.

作者:程红济

第2篇:民企高管的脚下与远方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于国际化,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想方设法吸引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管,已经成为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遗憾的是,这些有过海外工作经验,或者在国际化公司工作过的高层管理人才,虽然拥有丰富的跨文化管理经验,熟悉西方的管理模式、管理文化、管理流程,但“空降”到民企后,成功率并不是很高。

一方面,这些高管非常有意愿在脚下这片土地挥洒激情,在民营企业一展风采,但加入后却发现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铩羽而归;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老板以极大的热诚欢迎这些高管,愿与他们携手迈向远方,但最后还是因各种分歧以分手告终。

到底怎么样的高管才能在民营企业落地生根,中国民营企业到底需要怎么样的高层管理人员才能够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化呢?

民营企业的管理软环境

●决策层

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层还是以中国人为主,基本上都是创一代,或者最初跟随创始人创业的骨干,绝对数量很少,他们都是在中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管理与领导风格都带有深厚的传统管理特色。

他们对于市场、外部环境、战略方向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相信基于直觉的决策,在企业应对外界的变化时,反应异常迅速,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优势之一;在管理方面,大都采用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强调人情、关系、忠诚,强烈的结果导向等等;相较于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更加迷信艺术性的一面。

这种管理模式建立在儒家文化价值观之上,注重群体价值,强化统一意识。管理的理念在天人合一,意义在修己安人,最终目的在安人,原则在以德服人,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中国管理思想从总体上表现为伦理性、辩证性和人本性的基本特征。

●运营层

一部分已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业务分布世界各地,参与运营的管理团队与员工呈现多元化,涉及人数成千上万,因此必须导入科学的管理方式、严格的业绩评估体系、清晰的内部管理结构、明晰的公司与员工关系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西方管理特色。

同时,在质量、交付、成本、服务等各类KPI的考核与驱动下,必须积极运用各类管理工具,不断地优化流程,采用科学的决策过程、提升管理效率,才能确保企业的销售、利润的持续增长。相较于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这里更加依赖于科学性一面。

这种管理模式信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契约之上,提倡法制,强调制度与规范,尊重理性决策,强调严格的制度化管理、高强度的物质刺激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等,管理手段侧重依法治人,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

民营企业的二元管理模式

在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时,企业的核心,也即决策层,依然保持着传统管理风格、模式与文化,而运营层,无论是运营所处的地点、涉及的人员及业务本身的要求,都需要采用西方的管理风格、模式与文化。这两种管理风格、模式与文化并不总是能够和谐共处,有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越高,这种矛盾就越突出。在这种管理氛围中,就需要一个中间层,能够有效地把这两种管理风格、模式、文化衔接起来,一方面,能夠适应创始核心团队,充分理解他们的战略、管理、工作意图,另一方面,把这样的意图通过流程、制度、体系化的管理手段落实到全世界各地。

如图1所示,在圆圈内部,围绕创始核心团队是一种管理模式,在圆圈外部,由于运营的需要,采用另一种管理模式,而虚线所处的位置,就是能够对接二种管理模式的高层管理团队。

为什么需要保持这种二元的管理模式?为什么不能够采用一元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创始核心团队的管理风格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很难突破国界,但是,这种根植中国文化的管理模式也有其特殊的优点,包括:(1)短期超强动员力;(2)超常规的灵活变通能力;(3)快速达成短期目标;(4)恶劣条件下生存能力超强;(5)人情与功利双重驱动,对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6)杰出个体创造奇迹,能够依靠杰出个体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打破僵局、化解危机。

同时,创始核心团队基于直觉的判断、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快速决策能力都是让企业快速发展,最终走向世界的原因,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轻易地放弃。必须保持这种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创始核心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一个让他们感觉良好的舒适区,自由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在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全球时,赖以成功的管理模式很难走出国界,西方管理的理论是科学层面而不是文化层面的,通常反映的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普适性探索。同时,由于运营本身的特点,采用西方式的管理模式也是自然的选择。

在中国的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双轨制”或“二元性”特别多,不管是经济体制、公司制度、所有制形式,还是激励政策、领导方式,“二元性”的特征随处可见,这种状况带来了模糊性和复杂性,但也带来了适应性和竞争优势,甚至有人提出应对“模糊性”是中国人的独特优势。

顺应二元管理模式

说到这里,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似乎已经找到答案了。

这些高管,一方面,基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适应中国的管理模式,面对创始核心团队时,展现他们对于快速决策、不确定性、基于人情的管理方式等的适应能力,甚至能够充分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另一方面,他们熟谙西方的管理文化、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这是基于他们在海外工作、生活、学习积累的经验,或者是长期在跨国公司供职的心得,在充分体会到核心管理团队战略、管理、工作意图后,转过身向下执行时,展现出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非常强的领导能力,同时对于利用流程、制度、管理手段推行公司战略与战术,表现得非常娴熟。

如果仅仅适应在中国管理模式下工作,尽管能够很快与决策层达成默契,进而融入这个团队,但是,这种基于“人”的管理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也就很难复制到其他国家,很明显,这种高管很难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

如果仅仅适应在西方的管理模式下工作,尽管能够很快与运营层的执行团队达成默契,进而融入这个团队,但是,强烈的管理模式与文化的冲突使他们很难与决策层的核心团队实现有效的沟通,很难理解核心管理团队的战略、管理与工作意图,甚至无法建立互信,所以也不容易在高管的职位上获得成功。

在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引进的高管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跨界管理者。同时,无论民营企业的董事长还是国际化的高管人才都需要明白,这批高管加入民营不是为了改造民企,而是承担桥梁的作用,在中国管理文化中理解核心管理团队的战略、管理和工作意图,在西方的管理文化中有效地转化并落地实施。

当这个桥梁起作用时,“空降”民企的高管也就存活了下来,随后就可以在互信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地影响其他人,让决策层更加尊重西方的管理模式,让运营层不断理解中国的管理模式,让两种管理模式或文化的冲突越来越小,最终形成本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成功地走向世界。

作者:何奕

第3篇:天山脚下的农业“联合国”

2005年10月下旬,位于天山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已经开始迈进漫长的冬季。当记者来到地处托什干河谷冲击平原上的乌什县时,一些当地的农户正忙着把今年最后一季刈割的紫花苜蓿送到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收购点。依据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乌什人从1999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施植草计划。新疆大川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01年走进这片南疆沃土。农业是投资多、见效慢的产业,这正是众多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的原因。4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川在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怎样,政府、企业、农户又分别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收益?

“‘大农业’是按工业化的标准来搞农业。大投入、大手笔是必须的。”这是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斌为他的“大农业”下的定义。作为一个中小投资者,艾斌是怎样把他的“大农业”构想变成现实的?

商人与政府的合作

乌什县地处塔里木河的源头,天山的雪水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纯净而肥沃的土地。1999年,乌什县政府开始着手实施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化种植,并针对苜蓿加工业开展招商引资。

乌什县招商引资的消息让当时正在做纺机配件生意的艾斌动了心。虽然乌什地处边远的南疆,交通不便,但却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农业的所有条件。

2001年,艾斌与乌什县政府达成了协议,在乌什投资建立苜蓿加工厂。政府拿出3万亩荒地来给企业作示范基地,前20年不收费,由企业对土地进行改良,以此为样本,在全县建立起规模化的紫花苜蓿种植地带。

艾斌一再对记者强调的是,真正的大农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然而3万亩荒地,仅土地改良的成本每亩就需要1000元。3000万元的资金需求,让艾斌真正体会到“大投入”三个字的含义。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艾斌想到的是如何最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身边的资源。

在艾斌的构想中,企业对当地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是借助于这样一种模式来实现的:通过向农民收购产品,帮助政府完成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把原材料集中到企业这个大的生产基地中来,实现规模化生产,由企业将产品统一推向市场。至于政府划拨的3万亩荒地,除了开垦出一部分建立示范园之外,其余则进行规模化的转包,联合一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经验的农业开发个体和小型的农业企业,走出一条农业工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这种构想的基础上,新疆大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很快在这片沉寂了千年的沃土之上建立起来。

疑似订单农业

艾斌没有想到,看起来很美的构想操作起来远非想象中那样轻松。政府划拨给艾斌的3万亩土地虽然是荒地,可当地的农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我们自己的土地,为什么交给别人来开?”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当地的农户都对记者表示,这就是当时自己最朴素的想法。

艾斌并不慌张,在他的资源整合构想中,政府也是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政府这一资源,对企业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服务机能。“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不是要把农民排除在外,而是要把农民变成农业企业的工人。”在政府的协调下,艾斌组织人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土地开垦出来后,企业在用工上首先考虑当地的农户。农民自己的生产不受影响,又可以在新开垦的荒地上获取额外的收入,很快,荒地开出来了,大川农业拥有了自己的农业示范园。

要搞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仅仅依靠农业示范园无疑是不够的。“这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样本。”然而,当艾斌开始以农业示范园为标准向农户推广紫花苜蓿的种植时,这些淳朴的农民又不干了。“种粮卖不掉我们可以自己吃,种草卖不掉了怎么办?”站在如今已经一望无际的苜蓿地里,须发皆白的老农向记者坦言自己当年的顾虑。

让农民种什么和让农民不要阻止企业开荒不同,仅仅依靠政府的协调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相反,企业在这里还要帮助政府承担起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为此,大川农业开始不断组织免费的技术培训,从选种、种植、收割为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并承诺对农户种出的苜蓿全部收购。“我们和订单农业不同,为了保证农户的利益,农户种植出的苜蓿,只要交来的,我们全收。因为规模化生产的路线决定了企业有这样的消化能力。”

谁来承担市场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的利益永远是一个三角关系,虽然最终结果由三者共同决定,但三者之间却也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分歧。

“在早期收购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农户为了高产,让苜蓿长得非常粗壮了才收割销售,甚至经常遇到草里面夹杂着石块的情况,为此,机器不知坏了多少次。”大川农业负责基地管理的副总经理焦富疆告诉记者。

知识上的缺乏还只是小事,在企业运作初期,更大的矛盾在于农户难以理解企业的分级收购制度。

艾斌向记者介绍,紫花苜蓿只有在出蕾期收割,才能保证其原有的价值。在收购之初,大川按国家质量标准,将苜蓿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苜蓿每公斤0.8元,二级每公斤0.6元,三级每公斤0.5元,级外每公斤0.3元。用价格杠杆来要求农民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

“他们说是几级就是几级,他们说多少钱一斤就多少钱一斤,这在当时让我们的确很难接受。”在收购点前,农户阿不都沙拉木一边反复地仔细点数着自己手里的一叠钞票,一边小声对记者说。2003年,因为在苜蓿等级的认定上与企业存在着分歧,一些农户甚至上访到县人大,状告大川农业坑农骗农。为了让农户明白分级标准,大川农业邀请全县的人大代表到企业来参观,了解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然后再由人大代表到农户当中做工作。

在市场培育期,为了提高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大川甚至对农户交来的一些不符合加工要求的苜蓿一样照单全收,由企业来承担市场风险。“农业工业化,主要是向深度加工方向发展。”大川在做牧草加工的同时,开始对优质苜蓿进行植物蛋白的提炼。艾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苜蓿中提炼出的蛋白,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达到每公斤30美元,而各种成本加在一起,每公斤不过5元钱。通过深加工产生的农产品附加值,才是企业看中的利润空间。到2005年,示范园加上种植户,大川农业在乌什已经建起了一个28万亩的全国最大的紫花苜蓿种植基地。

利润与风险的共同转移

要实现农业工业化的转变,品牌的营造是关键。大川开始利用3万亩荒地进行招商,与一批种植大户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我们针对的是那些有一定的资金和种植经验的农业投资者,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大川把这些人手中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打造乌什的农业品牌。”

艾斌向记者介绍,在与这些承包大户的合作中,大川把土地分包给他们,由他们出资来改良,按照面积的大小和土壤墒情,3~6年内不收取承包费用,免费期满后,收费由每亩30元起步逐年递增,150元封顶。在这期间,大川可以为承包户提供开发土地所必需的资金和大型农机设备,待土地开始产生收益后,由承包户分期偿还。企业针对一些承包大户的产品,新建相应的加工厂,在销售上,承包户既可自行销售,也可委托给大川。目前,已有几十户承包户加入大川旗下。

熊仁辉就是这几十户承包户中的一员。2005年初,他从家乡四川来到乌什,承包了4000亩荒地搞起了水稻生产。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间隙中,熊仁辉向记者介绍,自己一直想搞规模化农业,但资金、土地、销路等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现在,他的精米加工厂已经入驻大川工业园区,准备把自己的稻米经过加工包装推向各大超市。在另一处4000亩的核桃种植园内,来自湖南的承包户向记者介绍,园内所种植的是大川引进的新品种核桃,挂果后每亩可获利4000元。

到记者采访之时,大川农业建立起一个种植示范基地和农业、工业、林果业三个生态园区。而乌什这个天山脚下沉寂了千年的新疆小城,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目前,大种已经引进了三家加工企业进驻工业园区,将项目、土地使用权以股权形式转让,与合作企业进行利润分成。记者问到,这样做不会使大川本身的利润有所减少吗?站在昔日冷冷清清,如今厂房林立的乌什县城里,艾斌意味深长地说:“利润的转移是和风险的转移同时进行。要想让农业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集中多方的力量,大川的作用,其实更像是一个农业的‘联合国’。”

作者:李 楠 陈晶晶

第4篇:我挚爱这一片脚下的土地

——读《英雄中国》有感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高二朱凌洁

我挚爱这一片脚下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病毒肆虐,无限恐慌的目光充斥了无数人民的生活,惴惴不安;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漫天飞雪,无垠烦心的白雪盖住了无数人民的快乐与希望,茫茫无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地动山摇,无数苍白的碎片掩埋了无数人民的幸福与未来,哭声一片„„

我挚爱这一片脚下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神舟崛起,载着中国人民的自豪与骄傲访问宇宙,欢呼雀跃;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奥运闪耀,牵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绽放世界;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万众一心,迎着充满残损的的挑战,众志成城„„

这是一片哺育了我们的慈母般芬芳的土地。

一、

二、

三、四„„”数不尽个历史里的日子,凝结起了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从炎黄子孙到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漂流的大地上站起来了。从“四书”“五经”到远程网络教育,我们不断汲取着这片土地的精华,为了这片土地的崛起而成长。

这是一片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的辉煌的土地。

随着烟火脚印的渐渐逼近,2008北京奥运会也在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缓缓拉开了帷幕。开幕式所呈现给观众的凝集了中华最优秀文明的艺术表演,让全世界为之震撼!奥运梦想,全世界人的梦想。而我们能够获得2008奥运的申办权,就已经是我们最大的骄傲了。赛后“以后的奥运会很难超越北京奥运会„„”的这一评价,让我们感到无比欣喜,这正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我仿佛听见掌声和呐喊声,又想起在裴俊龙出仓的那一刻。记得那一个夜晚,我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在电视机前屏气凝神。当仓门在黑暗的太空中缓缓打开的时候,我们忍不住地欢呼起来。随后仓门又缓缓关上,那一刻,我们不免有些失望。但很快,当他整个人探出船舱的的时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幕!

这是一座用团结和爱心铸成的不倒的城墙。

从战争到天灾,中华人民经历了很多。每一次打击过后,都剩下一颗颗惶恐不安和绝望的心。但是每一次,我们都能靠团结和爱心面对困难,战胜一切。雪灾后,我们齐心协力疏通电力和道路,让冬天变的不那么寒冷;地震后,我们万众一心重建家园,让流离失所的人们重新获得一个温暖的家„„

这是一条腾飞着的东方的巨龙。

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现在的汉语热就是我们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我们一直向着“共产主义”这个终极目标奋斗着。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让世界所忽视了!我们将继续腾飞,永不止步!

读完《英雄中国》后,我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激动的心情。

我爱我脚下的这一片炽热的土地!

(在由桐乡市委宣传部、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英雄中国》读书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辅导老师:王朝晖

第5篇:脱贫攻坚典型材料:脱贫,激活脚下的土地

“从今年开始,要着手谋划上市的事情,我们有信心!”最近在贵州省xx县xx镇xx村采访时,村支书xx的这句话,让笔者颇为震撼。如果把日历往回翻个三年五载,那时的颇洞村道路不通、只种玉米,农民还处于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贫困之中。今天,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群“泥腿子”组成的公司、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村干部,竟然开始思考上市的问题,精准扶贫的“杠杆效应”令人欣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种惠农政策密集出台,脱贫攻坚持续发力,农村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几年,颇洞村已经建起12支建筑队、一个农业产业科研示范园基地、一个国家3A级休闲观光旅游景区、一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个热带植物馆,村集体资产达到6000多万元。最重要的是,农村正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一专多能的带头人,这些被扶贫点燃了发展激情的“新农民”,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面貌、新风采、新精神。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当代农民,精准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现状,更振奋了贫困户乃至更多农民的精气神。

过去,“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在贵州贫困山村根深蒂固。石漠化地貌,多少年来只能种玉米;土层薄又缺水,下再大功夫亩产都一样;即便种出好山货,沟壑纵横卖给谁……恶劣的自然条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设下一块块拦路石,也消磨着村民的斗志。更有甚者,曾有地方发母羊给贫困户养殖,结果第二天便成了下酒菜。今天,这种甘于贫困的思想被改变了,贫困农户脑子里更多想着怎么摆脱落后、告别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变了。这些年,农田山地被高标准改造、水库水塘水窖留住了水,之后还将投入485亿元用3年建设9.7万公里通组路。国家一分一厘的投入,唤醒农民一点一滴的自信,化为争分夺秒、脱贫攻坚的行动。

思想一通眼界宽,农民在脱贫路上,发现祖祖辈辈劳作的土地还有很大潜力。安顺市关岭县板贵乡峡谷村在一个60多度的石旮旯山上,一直以来只栽种玉米。当山坡上长出又大又甜的红心火龙果时,村民们才意识到自己“身在山中不懂山”。今天的峡谷村,不用干部引导,贫困农户就自发地尝试种花椒、种桃子、套种中药材。一个个尝试换来大山回馈的一个个惊喜,农民在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登高望远,村民视野更开阔,尝到了甜头,更看到了希望。

更大的变化,来自农民主动学习的劲头。毕节市大方县小屯乡党委书记王娟告诉记者,“以前搞个育苗培训班,不组织吃顿饭喝点酒,都没人愿意来。”现在只要有课听,大家都会准时准点到,学习积极性高,村民都说,“当好现代农夫,不学不行”。的确,种玉米和种火龙果不是一个样,大棚里种和露天种不是一回事,拿锄头和开农机不是差一点……牛耕人锄正渐渐走远,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农民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提升,这样才能在脱贫路上走稳走远。

距离2020年,已为期不远。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在驻村干部的引领下,越来越多贫困户和农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变被动接受扶持为主动谋求发展、变只顾自家脱贫为带富其他贫困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就一定能战胜贫困、同步小康,一起走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第6篇:请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土地,她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动。她孕育着万物,也哺育着我们人类。她是我们的母亲,平凡与伟大的母亲。可人类早就忘记了:我们属于土地,土地却不属于我们。乱砍滥伐,裉去了她美丽的衣裳;水土流失,失去了她往日的生机勃勃;城市扩建,又侵占了她多少的身躯?……

人类啊!你为什么要如此地残酷无情,恩将仇报呢?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她,要如哺育婴儿般地呵护她!我们只有好好的利用土地,地球才会变得更加美丽与无私。 如果人类想要长久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就应该保护她。可以节约的土地就不要浪费;可以停止的污染就不要持续下去;可以重复利用的土地就不要去开发新的“处女地”。斩断污水伸向农田的魔爪,丢弃人们伸向树木的电锯。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大地母亲尽一份微薄之力吧!

第7篇:照亮脚下的路散文

每个人都有理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阐述他们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豪迈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忧愁的理想。“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企盼美好的理想。他们都把理想融入诗句,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希望。

你的人生有多么壮丽,那么你一定会有多么宏大的理想。理想是走向未来之路,理想是磨练自己的基础。路漫漫是理想陪伴我们。可见,理想的重要性。我少年时的理想是太空人,但现在的理想却大有不同。如果你的理想是多变的,那么就该重点人生行囊,从实际出发。理想在我心中仿佛是一个美好国度,为了营造它,我不断向上攀登。从此,在毫无边际的理想中漫游,乐在其中。理想仿佛是人生的很多个岔路口,一步步迈进人生殿堂。那么理想到底是什么呢?无人知晓。

不过伟大人物的经历,让我懂得理想点亮人生。赖斯的理想是改变黑人的现状。于是她用八倍的努力荣获美国女国务。陈景润的理想是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勤奋好学,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办到的奇迹。伽利略的理想是验证“地球中心说”,他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最终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些人告诉我,朝理想不断进发终究有一天你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鲁迅曾经说过“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那么,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点亮你面前的灯,照亮脚下的路,去追寻吧!

第8篇: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很难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这是铁的法则。

作为一名教师,自从踏上三尺讲台起,便会憧憬着与成功握手。也许,你曾渴望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在学生面前侃侃而谈,让学生的目光充满敬佩;也许,你曾梦想自己是一颗教坛明星,永不停息地释放璀璨光芒;也许,你还希望有满腹经纶,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名教育行家。当然,你更希望桃李满天下,学生个个出类拔萃,成为国家栋梁。在渴望成功的同时,或许你正在十字路口徘徊,竭力寻找成功的道路。其实,路就在我们的脚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培训活动,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我们对这次的远程培训活动非常的重视,在培训专题结束后,要求我们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反思活动,在集体的反思活动中,大家相互探讨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教学案例,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等等。

总之,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各位专家的讲座非常的精彩,我收获的非常多,它大大提高了我对于课改的认识。想信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第9篇:未来的路就在脚下

不要悲伤,不要害怕,未来的路就在脚下,不要迷茫,不要彷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希望。充满自信,斩钉截铁,所有的迷雾都会弥散,所有的机遇都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经过短短48小时的拓展训练,虽然没有改变我的外表,但是塑造了我的内心。笑过了,哭过了,汗也流过了,但收获了许多的幸福和感动。有太多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露,随着早晨的集结令,我和同学们结伴来到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军装素裹的同学和两个身穿教练服培训老师。当他们培训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如我一样同学们的灿烂笑颜,我们玩“不倒森林”、“松鼠搬家”,在玩的过程中,所有的难关都在欢笑声中打破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培训第二天的末端,才知道一个团队不光靠团结、凝聚的力量才能强大起来,更重要的还有感恩。

这是个哑巴帮盲人过难关的游戏,我戴着眼罩,我不知道那时候是踩着我们队友的身体上过去的。当我看到那个场景时,我当时泪就狂飙了,这种感激、惭愧、感动的感情顿时迸发,我不知道说什么,就觉得很感动。对呀,没有哑巴的帮助,我一个盲人的力量是永远都过不了关的,这如人生,在生活中,没有互相帮助,这样是不会走到成功的尽头的,我懂得了感恩。我感恩父母,是父母从小帮助我洗脸,教我用筷子教我说话;我感恩朋友,是朋友让我体会到这世间除了亲情,也有他们的相伴,也拥有你而流光溢彩;我感恩伤痛,我谢谢他们曾经看轻过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地活;我感恩欺骗,是谎言让我有了判断力和洞察力,让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该收手;我感恩所有关心过我的人,我会带着你们队我的爱,展开双翅,像雄鹰一样,直冲而上,俯身直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人生路上甜苦和爱我的人,祝福你们一生幸福平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上一篇:学校法律援助站下一篇:林业员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