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制取氧气

2023-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实验报告制取氧气》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实验报告制取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目的 1 1 练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练习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 2 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 3、认识分解反应和催化剂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 MnO :点燃昇 4 4、原理:

2KCIOj

O 2KCI+3O 厂 2 2、2 02 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0 0 2 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可以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0 0 2 不易溶于水,所以通常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三、实验用品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带铁夹)

)、酒精 灯、玻璃片、坩埚钳 (镊子 )、研钵、试管夹 氯酸钾、二氧化锰、火柴。

四、实验步骤

步骤:

1 1 如上图所示连接仪器组装装置。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检查装置是 否漏气,不漏气的装置才能进行实验。

2 2、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口伸入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 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在试管里放进约 g 9g 氯酸钾和 g 3g 二氧化锰。然后 3 3、装:拔下橡皮塞,用药匙取三药匙氯酸钾于研钵中轻轻研碎,再加入一药匙二 氧化锰充分混合均匀。然后用纸槽送入试管底部,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 将集气装置图 实验室用氯酸 钾制取氧气的

瓶装满水(不能留有气泡),用玻璃片盖好倒置于水槽中。

4 4、定:将装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用铁夹夹持在距试 管口的三分之一处,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

5 5、点:取下酒精灯灯帽正放于桌面,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进行预热(用手端着酒 精灯在试管下方左右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装有药品的部位。

6 6、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有连续并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口开始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收 集满,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集气瓶迅速倒置于桌面。

7 7、离:收集完氧气以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8 8 熄、熄灭酒精灯。(必须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

五、实验结论 1 1、制取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MnO :点燃昇

2KCIO; 2KCI+3O^

第2篇:氧气制取化学实验报告单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同组人: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连:按装置图连接装置。

查:检查。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试管口。点:点燃酒精灯,先

收:当开始收集。采用收集氧气,理由,也可采用。离:将导管移开水槽。熄:熄灭酒精灯。讨论:

一、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

二、收集好氧气,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开,再熄灭酒精灯?

三、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同组人: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连:按装置图连接装置。

查:检查。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试管口。点:点燃酒精灯,先

收:当,也可采用。离:将导管移开水槽。熄:熄灭酒精灯。讨论:

一、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

二、收集好氧气,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开,再熄灭酒精灯?

三、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第3篇: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实验制定→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制取及实验操作 2.氧气在制取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型

综合课

六、教具

烧杯

导管

铁架台

铁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 水槽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环节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在工业和实验室两个方面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大家都还记得吗?下面找同学说一说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分离液态空气法

教师:这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物理变化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记得不错。

(化学反应,列举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菜豆)

环节二: 教师:实验使制取氧气有三种方法,重点是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听写。

(学生边写边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交换,用红笔批改。强调几个方面:丢生成物,写错条件,写错字,生成的符号。

教师:听写的效果不好,课下背诵不够努力,把写错了的表达式每个写三遍。

新授课

创设情境导入 环节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下面我们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

环节四:

板书:实验目的:制取氧气

教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做什么就是目的。 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教师:我们知道做实验有什么用了,做试验用的方法就是原理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制取氧气了,那又如何收集呢?小组讨论 学生: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采用排水法 板书: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实验用品:药品,仪器

教师:根据原理我们选用了一套仪器,首先

我们一起认识基本仪器。

烧杯

试管(量筒)

导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铁架台

铁夹(试管夹)

棉花

酒精灯(火柴)

集气瓶(毛玻璃片)(广口瓶) 水槽(水缸) 高锰酸钾

教师:我们一起切都准备好了,该具体操作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环节五:

板书:实验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如何检验呢?

学生:防止漏气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不知道的同学翻第一章。 板书:2.装:装药品

教师:高锰酸钾为粉末状固体,加入时应注意写什么?

学生:一斜二送三直立

教师: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生思考后:不知道

教师: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集气瓶内氧气变红 板书:3.定:固定仪器

教师:固定仪器时试管口应向下,防止冷凝水回流进入导管 板书:4.点:点然酒精灯

教师: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呢?

学生:不能,受热不均匀,易炸裂

教师:所以应该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教师:加热时弄酒精灯的什么焰? 学生:外焰

板书:5.收:收集气体

教师:我们收集气体是能否一冒气泡就立即收集? 学生:不能,里面有空气 教师:非常好

教师:那什么时候进行收集? 学生:等一会(学生回答不准确) 教师:等连续且均匀时

教师:什么时候就收集满了呢? 学生:等没有水的时候

教师:非常好,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否则不满。 板书:6.离:撤离导管

7.熄:熄灭酒精灯

教师: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如果操作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试管温度降低,压强变小,水会倒吸,炸裂试管。

教师:回答非常好,不仅化学学习好,物理学习也不错,真是理化不分家,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好好学习每一科, 科科相连。

八、 总结

教师:实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简单记忆为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7个字

也可以记忆为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板书: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茶 庄 定 点 收 利 息

九、课堂练习

教师:这个实验是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制取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需要那几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查 装 定 收 离 5字步骤,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过氧化氢是液体,安装时竖直。

教师:学习的非常好,说明你们这节课都完全学会了。

十、 下课作业

1.把黑板上的笔记认真抄写一遍

2.练习册1—10选择题,11题实验题

十一、

板书

2—3制取氧气实验

一、 实验目的:

四、

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茶)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 实验原理:

(防止漏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庄)2.装:装药品

收集方法:

(加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1.根据密度 :ρ氧气>ρ空气 → 向上排空气法(定)3.定:固定仪器 2.根据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排水法

三、 实验用品

(点)4.点:点然酒精灯

1.实验仪器

(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2.实验药品

(收)5.收:收集气体

(连续且均匀)

(利) 6.离:撤离导管

(息) 7.熄:熄灭酒精灯

}(防止倒吸)

第4篇: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

黄冈中学初三化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③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

2、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集气体。

⑥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7、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8、注意事项:

①在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药品中的湿存水倒流炸裂试管。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原因是利于加热。

③导管伸入试管内要刚露出橡皮塞,原因是利于排出产生的气体。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宜立即收集,待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原因是开始的气泡是试管内的空气,若立即收集则氧气不纯。

⑤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是利于充分排出瓶内空气。 ⑥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⑦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小团棉花,原因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二)、正确选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原则:易溶于水的气体选排空气法收集,根据气体的密度定“向上”或“向下”排气,若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排气法操作简便,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四)、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例如,高锰酸钾受热时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这个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反应的基本类型,这两种反应可用字母表示为: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五)、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生成物一般是氧化物,例如,磷、硫、铝在氧气中反应,生成物分别是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它们都是氧化物。 不要误认为氧化反应只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还包括物质跟含氧化合物的反应。

(六)、缓慢氧化

某些氧化反应进行得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与燃烧有所不同,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但缓慢氧化时,放热,一般不发光;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叫做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理解催化剂概念要注意几点:

1、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增大或减小两个方面。例如,在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增大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今后还会学到一类催化剂,它可以减慢化学反应的速度。

2、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这并不是指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而是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后又转变为原来的物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

3、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反应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5、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二)、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有人设计用如图的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氧气。

(1)图中有四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③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④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回答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 c_____,d_____。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若要得到纯净的氧气,应在_______收集氧气。 (4)制备氧气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

(5)此实验包括以下操作:①加热、②收集气体、③检查气密性、④装入高锰酸钾、⑤将导管从水中移出、⑥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

(6)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上。 解析:

(1)①试管口朝上倾斜;应略向下倾斜; ②导管伸入试管内过长;导管略伸出橡皮塞; ③铁夹夹在试管口;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

④酒精灯外焰没对准药品加热;应将酒精灯移至试管底部药品的正下方。 (2)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 (3)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 (4)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 (5)③④①②⑤⑥ (6)正

例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白雾

B.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白色的氧化镁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了刺激性气体 D.铁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熔融物 解析:

本题是对能否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考查,A中的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故现象应是产生大量的白烟,雾是指小液滴分散形成的;B中错误在于出现了生成物的名称;C选项中应是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正确答案为D 例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能产生氧气

B.生成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

D.没有氯化钾生成

第5篇: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学习目标】

1.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习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引入:如何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阅读课本P45~P4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品

药品: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 2.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 (2)收集装置:玻璃片、集气瓶、水槽。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则收集不到气体) 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放入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 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先预热,防止试管破裂)

⑤收—收集氧气;(刚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那是空气,可导致气体不纯)

⑥移—移除导气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用排水法收集时,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8.放置方法:盖上毛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交流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

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

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复习小结】

1.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查、装、定、点、收、移、熄 3.收集氧气的方法: 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随堂练习】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将其堵塞 D.防止试管破裂

2.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后点燃,以免爆炸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撤

离水中

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

盛水的集气瓶中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

试管外壁

) 3.以下是化学实验室里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中a、b的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

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 。 (3)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A装置中的试管口放一团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盖好玻璃片 放在实验台上。

【作业布置】 【反思评价】

1.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由于需要记忆的较多,部分学生疏于记背,少数知识点没有记住。多督促。

2.学生配合不够好,要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互动。 3.导入新课时,可以插入几张图片,丰富内容, 4.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5.PPT中字太多,课堂气氛沉闷,

6.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评价单一,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第6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文稿

高峰镇九年制学校 彭超

一、使用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二、实验器材及用品

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加入细铁丝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就是含氧化合物受热分解。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 + MnO2 + O2↑

五、实验教学目标

1.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观看视频、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操作要领,进一步训练规范实验操作。

(2)通过对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进一步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通过对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找到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魅力,初步形成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操作。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可能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确定原因:对任何一个实验而言,操作步骤应是核心内容,只有清楚地掌握了操作步骤,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不至于在实验时出现慌乱。而“注意事项”是实验中的细节,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也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清楚地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就很有可能使实验失败,甚至还会发生危险。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制取氧气

1、装配实验装置(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热的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①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管口遇冷成水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即大约离管口1/3处)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放出时开始收集。

①在加热前就应把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等待收集; ②开始有气泡不要就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③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溢出时,证明已满。

6、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七、实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旧知回顾”

①高锰酸钾是一种_________色固体,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因此,收集氧气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法。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45~P46,完成下列问题。 ①观察教材图2-17,指出主要仪器的名称及其用途? ②试归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③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氧气(其中一瓶留有少量水)应如何操作?

设计意图:(1)“旧知回顾”部分的内容都是前面已学过且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旧知回顾,再次巩固高锰酸钾的性质、收集氧气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氧气的性质等知识,为本节课制取氧气并巩固其化学性质作好充分的准备。(2)新知预习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给出,对学生预习程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外,也可借助参考书等辅助资料来完成。通过新知预习,在熟悉本节课内容的同时,为小组讨论及展示作准备。

实施策略:“自主学习”的内容都是由学生课前自学,尝试完成。对于“旧知回顾”的内容,在课前由科代表将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将答案更正,并在候课时全班齐声朗读,既巩固了知识,又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对于“新知预习”的内容,则在学生交流讨论后,由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2)培训实验助手

课前,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由教师提前对本实验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在课堂上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大多缺乏实验动手能力,而课堂上教师的关注度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操作都进行指导和规范,因此,在课前为每个小组都培训实验助手帮助老师对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效率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各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每个学习小组商量决定组内的每个成员在本课中各自的任务,例如由1号、2号上台展示;3号负责板演、4号负责组装仪器……

设计意图:本实验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协作下完成实验,每位同学都应当有事可干,不要让实验课仅仅成为优生表演的舞台。

2、同步学习

(1)、3分钟时间组内交流讨论“新知预习”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提问抽查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可能每位同学对新知预习中的问题都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学生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初步解决一些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情景导入:在课题2的学习中,大家都一起见识了硫磺、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你们一定对“发白光”、“蓝紫色火焰”、“火星四射”等神奇的现象记忆犹新,可惜当时你们只能在台下观看,一定感觉很遗憾。不过,今天你们不仅有机会亲自制取氧气,而且还可以近距离体验这些神奇的现象。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神奇之旅吧!

八、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对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找到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魅力,初步形成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经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操作要领,进一步训练规范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明显,学生熟练的掌握了氧气的制取,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上一篇:温州存档监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总经理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