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2023-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

13岁生日那天,安妮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簿。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日记除了开头一小部分外,都写于隐秘的密室中,是以假托写给女友凯蒂的书信形式写成的。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里表达了她对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热情活泼的天性、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以及初生的爱情等。书中描绘了充满阴郁、恐怖、淘气、梦想与成长的安妮的世界,引起人们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和对密室青春的爱怜。

——简介

我的感想:安妮,一个犹太人,她从13岁渐渐成长步入青春时光。但,她的生活仅限于一间密室,身边的一些朋友,家人。她渴望上学,渴望有很多懂得她的人,她的日记,写出了的并不只是生活的枯燥,危险。更参杂着自己对世界的希望,向往。每个孩子都认为世界很美好,其实,事实的残酷证明,这个世界和她想象的并不一样。她经历了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世事。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她对于世人依旧是以自己的真挚和诚实来对待。

父母感想:从和平的时代到战争年代,孩子从没有经历也不懂得这些事。安妮的乐观态度,让孩子有很大的感触,现在战争的残酷性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没有太多的感觉。 小女孩的内心独白让我们又一次回顾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的希望,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增长阅历的作用。

安妮的话,让孩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懂得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难、困苦,而是让她知道了,世界上的残酷性。

第2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后不久。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第3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战争给无数人带来了悲伤和心理的阴影。二战时期,犹太人在德国纳粹的铁蹄下苦不堪言,在这斑斑驳驳,刀光剑影的历史中,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用日记讲述了战争。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强。

这本书讲述了安妮·弗兰克和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而搬到密室里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想法以及看待世界的观念。在这漫长的25个月中,日记本是她最大的朋友,也是她的唯一。 安妮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战争而惶惶不安,自暴自弃,尽管现实是这么残酷。与世隔绝,这是一个花季少女不该有的生活,但是战争让无数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在日记中,安妮说她渴望自由,想哭一场,但她不能哭。安妮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她也向往碧水蓝天,自由自在,可是,她所面对的是与世隔绝的密室,轰隆隆地炮声。但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而是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人总是要成长的,在战火中,安妮锐变成了少女,不再耍脾气,哭啼,她已经不畏惧死亡了,她经历了太多„„„„战争,不仅可以摧残人心,但也可以磨练出一颗一颗坚强、勇敢、无所畏惧的心!战争,可以摧毁很多,但它毁不了坚定的信念!安妮说过::“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的确,她的日记承载着她的灵魂,被我们看过一遍又一遍,她的愿望实现了,她也将继续活下去。安妮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心里就相信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我相信,她的灵魂会绽放出美丽又强大的光芒。

《安妮日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与丑恶,善良与美丽„„„„

第4篇:《安妮日记》观后感

《安妮日记》是一部由罗伯特·多恩海姆执导,本·金斯利 / 汉娜·泰勒-高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观后感(一):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邊緣,因為我比安妮更早熟,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泄: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現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讓媽媽多麼傷心難過。

是時候,給媽媽打個電話了。

嗯,就這樣。

以上。

《安妮日记》观后感(二):安妮 那个小姑娘。书后感

记得小时候某个午后坐在家门口,坐在板凳上靠着家里的木门,一个奇怪的念头冒出来:会不会,就在我的脚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姑娘也在跟我冒着同样的想法,也在好奇通过地心直达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样的疑问。这样,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了:我,另外一个小姑娘互为依存。

最多十岁吧,应该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时,如果能有人听听我的疑问就好了。因为当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时,有一种痛苦冒出来那种痛苦和经历无关,和眼前生活无关,和学校无关,和爸妈应该也无关。

尽管这样,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学校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种可能性,一种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读《安妮日记》,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国,因为德国的反犹情绪,全家搬往荷兰。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下荷兰,也因此殃及在荷兰居住的犹太人,包括安妮一家。为躲避残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犹太人躲身于父亲工作的工厂的阁楼上。日常生活供给全靠别人运送。在藏身两年一个月之后,因为别人告密被发现,而带往集中营。

虽然是避难,并且有着生命的危险,两家人在这里也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13岁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间,开始和父亲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朋友--一个日记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看她所记录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并无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两家人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物资的匮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时刻担心会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窘迫和艰难。

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时常被安妮的文字带到她当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记结束。安妮所记录的母亲对她的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关爱,她对peter的喜爱和担心等等,对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个封闭的阁楼。

于我,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来。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进行,心情越沉重,日记停止的时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纳粹发现时的慌张,以及被押往集中营的恐怖和后来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即使在那样的生活下,学习也始终是安妮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那样局限的环境下她也能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言行而继续生长。而局促的空间没有填补安妮内心的空白,反而使她觉得孤独,她对生命,友情和爱情的理解,都写在日记里。摘安妮的一些话:

“一到爸爸的床上,天大的惊吓也就一扫而光”

“这位迂夫子已经按着手表站在那里,因为我晚了一分钟给他腾出桌子”

“他是善良的典范,坐在他旁边的是后屋的神经过敏者(安妮说她自己)”

“一个人五十四岁了,还是那么死板和小心眼,这是生来如此,永远也改变不了啦”

“每日例行公事:削土豆”

“做任何事都要受到双倍的惩罚“一是受到训斥。二是我自己感到绝望”

“我想感受到父亲的真爱,不是作为他的孩子,而是作为安妮这么一个人”

“有时,我相信,上帝想要考验我,现在和以后,我要在没有榜样和言语的情况下变成一个好人,好使我以后变得特别坚强”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

“我根本无法想象,对我来说世界还会恢复正常”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自百度}

《安妮日记》一度受到怀疑是伪造,荷兰政府专门成立调查委员会。我看着这些就像是自己心里流淌出的文字,对安妮的存在没有一丝怀疑,甚至她不被理解的痛苦,她对别人言行的思考,对很多很多事情的不解以及对人内心美好的坚信,如同自己心里想的一样。不想去追究细节的真实,每仔细想一下,都是命运对她的残忍。

或许是欧洲教育的发达,我羡慕安妮在十几岁时读过我没有读过的书,也哀叹她作为犹太人在特殊时期所遭受的厄运。如果厄运没有降临,她应该成为一名真正的写作者了,而并不是因为记录战争中犹太人的生活而出名。她应该能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十几岁,我开始念初中,离开家在学校住宿,学校的影响渐渐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家庭。如果我早一点读到安妮,或许会鼓励自己去读课本之外的很多书,或许会更明白怎么看待除学习之外的很多事。

读安妮写的字,仿佛找到了午后门前那个问题的答案,的确有一个那样的姑娘,就在地球的另一端;

放下《安妮日记》,有一种想要让安妮的人生延续的冲动,想让她停止的生命,在我的身体里继续流淌。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生命的停止。所有我们都相信的勇敢,坚强,美好,都要在我身上放大;所有她对人生的理解,鼓励我继续理解下去,而不苑囿于人生一时的痛楚。

不要叫安妮作家,她是那个小姑娘。

十几岁时的我,应该对号她日记中虚拟的好朋友,吉蒂。

安妮的吉蒂

《安妮日记》观后感(三):记录,从不是用来回忆痛苦 ——《安妮日记》影评

《安妮日记》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反思战争与种族迫害的行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人性的罪恶和人性的坚强与善良。密室外是无情的炮弹,但当笔尖与纸张相遇的那一刻,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却在战火与硝烟中悄然绽放——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残暴的时期,一个被冰冷的钢铁和炽热的爆炸碾压和吞噬的时期,一个依然拥有爱与希望的时期。

日记是最好的寄托

《安妮日记》观后感(四):不仅仅是《安妮日记》

与其他《安妮日记》电影不同的是,这部迷你剧是在美国女作家梅丽莎?缪勒所作的《安妮?弗兰克:安妮传记》的基础上改编的,从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记》广为人知的英译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与其说是对《安妮日记》的改编,不如说是安妮本人和那段历史的纪录片。

对于喜爱《安妮日记》的读者来说,这部迷你剧展现了如此之多亲切、细腻的细节:安妮和雅克谈论的“约普和里奥”,是安妮最喜欢的《无忧的约普》系列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安妮曾经在日记里说,她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读西丝?凡?马科斯菲尔特的作品);从亚琛来到阿姆斯特丹的祖母送给安妮的那支红色自来水笔,后来“葬身”于密室的炉火之中,安妮还特别为它写了一篇《笔颂》(她说:“我的自来水笔火化了,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如此。”);安妮的生日会上,大家一起观看的电影是《小狗林丁丁》;安妮在睡前卷头发、漂白嘴唇上方的汗毛的习惯……等等。剧里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在安妮的日记里或安妮的传记中找到对应,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虚构的;而这里面的每一个演员,多少都与ta所扮演的那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一些样貌上的相似,从密室里的八个人到他们的帮助者。这些都让这部迷你剧如此真实,因而也就让它更加令人痛彻心扉——当密室里的八个人被盖世太保带走,安妮看着自己的日记散落一地,玛戈痛哭失声;当安妮在奥斯维辛-伯克瑙被剃光头发,在前臂被刺上编号;当安妮在卑尔根-贝尔森因为虱子而丢掉所有的衣服,仅仅裹着一张破烂的毯子四处寻找食物,面颊深陷、眼睛无神地告诉汉妮莉她不想再活下去了;最后的最后,玛戈因为斑疹伤寒离开了人世,几天以后,安妮跟随而去……这一切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七十年前,发生在一个笑容比阳光灿烂的犹太小姑娘身上。

而片子结尾处的字幕说:纳粹杀死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犹太孩子。安妮?弗兰克,只是这一百五十万分之一。

七十年前,有一百万个像安妮一样活生生的、爱笑爱闹的犹太孩子,有六百万个凡?佩尔斯先生和太太那样的普通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不管多少次想起这个事实,我都忍不住要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怎么会?

我找来了扮演安妮的演员Hannah Taylor-Gordon成年后的照片,她仍然是个美女,有着明亮的黑色眼睛。2001年,14岁的她与照片中的安妮如此相似,那么,如果安妮能够长大,应该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吧?她曾经怀着多么美好的梦想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能一直像这张照片里一样,这样,说不定我能有机会去好莱坞呢。”

,如果说这部迷你剧在我这里还有一些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一些安妮本来只是写在日记里的话,被改编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对话。虽说这样的表现更加自然,但有些情绪与秘密是安妮不曾与家人分享的,她只向她的吉蒂诉说,日记里那个更加理智、更加丰富的“充满矛盾的小妞”是不为人知的。

另外,安妮日记里的“普蒂”(Putti)本是凡?佩尔斯太太对凡?佩尔斯先生的昵称,而在剧中反了过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我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完美的安妮·弗兰克。

这部剧似乎只有一个央视配音的版本,英文原声无中字,所以自己翻了一个字幕http://subhd.com/a/313186

《安妮日记》观后感(五):思想是自由的 不要放弃工作和希望

这部电影有三个版本:1959年,2001年,2009年;

导演:乔治·史蒂文

主演:米莉·佩金斯

上映时间:1959年(美国)170分钟

这一版本在网上看到的是删减版的。

黑白电影,安妮在剧中非常突出和显眼,这样的色调处理得很不错,有很多安妮自己的对白

眼睛非常传神,对安妮的天真叛逆和浪漫表现得恰到好处

有关2001年版本没有过多介绍,在安妮日记贴吧上得到了这个电影资源,长达三个小时。

前面一个小时基本上是安妮一家躲在密室的前期生活,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经济很不错,父亲很有经商头脑,母亲很贤惠

中间一部分主要是安妮一家躲藏在密室中的生活,最后,这里告知了我们一点,就是安妮一家是被人告密而导致了他们被遣送到了集中营的

最后一部分还叙述了这些人在集中营的悲惨生活,特别是安妮瘦骨嶙峋的的病态样子

影片最后用了两分钟从每个人物平时中幸福的样子中以字幕和音乐的形式告诉了我们他们的最后结局,而最后只有父亲一个人得以幸存

影片有一个很重要贯穿于全影片的主题的话:工作和希望。是父亲常常教导安妮和他的家人的,在密室生涯中,他们靠这样的信念活下去

导演:乔恩·琼斯

主演:Ellie Kendrick

上映时间:2009年(英国)100分钟

这个电影时间短,没有过多拖拉和过渡的片段,直接从密室生涯开始到最后密室被人举报他们从密室中走出来

加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以挑起观众的恐惧和担忧,更能体味密室中的他们过着的畏缩日子,但这些情节是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因为让我更喜欢01年版本的,因为最不喜欢导演这样的“故意”。

是根据一名少女的日记改编

《安妮日记》:一个花季少女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残杀犹太人战争而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讲述了这两年来的成长心灵历程,特别是与母亲的口角和成熟的少女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妮一家,唯有其父亲是存活下来了的。

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味道和视角,看了三个版本,怎么说,各有所长,都很喜欢。

不太喜欢第三个版本,因为电影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渲染紧张气氛和观众的胆颤心里而铺设的情节,我最不喜欢这样的“故意”,更喜欢前两个版本。

思想是自由的

不要放弃工作和希望

《安妮日记》观后感(六):如果有如果

不知为什么我只能找到140分钟的,难怪总感觉电影无法完全表现那种在隐蔽空间里躲藏的漫长压抑之感。个人觉得安妮的日记更让人感觉到她的乐观和充满希望。这个家庭即使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学习和思考,为战后作准备。在狭小空间里依然尽力尊重个人,保持教养,这真是可敬的。

抓捕情景拍得尤其好,所有人静止着看密室门从外面被打开,没有冲突打斗,警察甚至语气温柔,但被抓捕的人却颤抖不止,惊慌失措,无多言语,只是相互拥抱吻别,好像只是各自参加另一场旅行,随后在他们依次走下狭窄的楼道时字幕交代他们分别被扭送的集中营和去世时间,这些都发生在他们听说胜利即将到来的消息之后。真噶心痛,如果没有告密者,也许就能看到被拯救的一天了,但是没有也许,因为这是历史。

第5篇:《安妮日记》读后感:她,毫不畏惧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德国纳粹的抓捕,躲进了安妮父亲公司中的一所”秘密小屋”里,与达恩先生一家和牙医杜赛特一起生活了两年.这八个犹太人聚集在一起,尽管处在暗无天日的屋内环境、恶劣的人际关系、极度稀缺的生活资源的笼罩下,安妮还是度过了对她来说最乐观向上的两年,也是生命中的最后两年. 书中安妮的许多精神让我为之佩服:她坚强执著,始终相信德国会败,而许许多多犹太人终将作为人加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与其他人一起享用平等的权利;她乐观向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她一直在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犹太人能够走出不平等歧视,拥有自己的尊严;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犹太姑娘们成群结队脱光了衣服走进毒气室,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她毫不畏惧,在被盖世太保捉去集中营的时候,她将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为自己是个犹太人而感到骄傲……而她死去的时候,是十六岁呀!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甚至还未成年,就已经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与经验,这是战争给予每一个受害者的馈赠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终于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样到来,德国纳粹缴械投降了!人们在大地上欢呼雀跃,吹响和平的号角,而在他们兴奋至极的时候,殊不知,有一双稚嫩、纯洁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她,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少女,一个被战争定格在豆蔻华年的女孩。她对生活的毫不畏惧,让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纳贝尔说的一样:”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这是几百万沉默者中的一声呐喊,虽然这呐喊声是那么脆弱,但它比杀人者的嚎叫声更持久,比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声音更响亮!”

看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在我对安妮的钦佩之余,我也在思考我自己:毫不畏惧这个词,对我来说好遥远。我的忍耐力不够,碰到一点点小困难,经常就会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时每刻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自己;在学习中也是,做奥数题的时候,碰到不会解的,经常就会放弃,没有进一步去思考……比起战争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学习,取长补短,碰到困难迎面向上,毫不畏惧,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6篇:日记和她的安妮安妮和她的日记

~-6-7 字数:777

一、逃亡为什么要逃亡?是因为战争吗?那么又为什么要有战争呢?面对这样的疑惑,上帝也不会动容,因为,上帝就是上帝。

二、生活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很少能吃到一点奶油呢,即使哪天帮助我们的秘书们带来了,还必须和自私的家伙门“公平”地分。很少能看一本新书呢,不过有旧书看已经不错了。至少我们不会马上像收音机里的士兵一样马上变成炮灰。即使只能用草莓糖糖纸当卫生纸,即使常常有人叩到密室的门让所有人吓一身汗,但我的心里还有思想,还有爱,至少我还有我的日记。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纳粹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三、思想与生命我们这些学识浅薄的人就不去谈什么研究别人的思想水平了,或许她想的我们曾经想过,有可能忘了,有可能省了一份记录它的时间而去玩电脑吧。只有在那种实在没什么乐趣可选择时,Diary就成了灵魂的写照吧。但是,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猫为什么要吃老鼠而不去吃草呢?草过来骂我。猫为什么要吃东西呢?不吃不行吗?猫过来打我。谁规定了就是那个人拿到大奖呢?谁规定了就那个人得不治之症呢?谁规定了那个人长得丑呢。。。。。。有人,好像还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叫我们不要乞求生命的绝对公平。于是这个世界才富有乐趣。于是她就死了。是这样吗?为什么呢?

四、死亡那天你被带走了,被带到上帝那里,带离你的日记。不过应该是快乐的吧,因为终于可以见到外婆了。那场战争结束了,有人释怀了,但更多的人没有。因为其他的战争还将永远继续。我只是想问,你在那上面还写继续日记吗?如果有的话,如果你同意的话,100年后我还是会去看的!

上一篇:公司宣传部的职责下一篇:512护士节活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