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探究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 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行开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确定开放的教学目标

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 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 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 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 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 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 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 禁锢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思维火花很难产生。教学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3 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当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x2+ (4-2k) x+k+1=0有解?问题一出, 马上有同学举手解题如下:

∵方程有解∴△=0∴解得:k (A这时教师提问有不同意见吗?引出思考, 同学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还要加上K≠0这一条件。接着又问:假如是: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 (4-2k) x+k+1=0有解?这一题呢, 这一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同学们积极思考, 两分钟后教室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4 选好开放的教学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又是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例如:某居民小区搞绿化, 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 现征集设计方案, 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 (圆和正方形的个数不限) 。课前, 笔者会让学生去生活小区、广场观察花坛的图案, 然后自己再按课本要求设计一副图案。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观察后的感悟和设计思路, 然后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评比,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探讨出最佳方案, 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经过了自己亲身去观察———体会———总结———绘制———交流这一过程, 又是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件, 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授类似的问题如设计路标、徽标、广告图案时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有好多问题:购物打折, 外出旅游选择宾馆, 银行存款, 计算机取款机, 宾馆铺地毯等等, 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5 进行开放性的练习

开放性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选择练习时要严格把关, 慎之又慎, 通过优化设计的练习, 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智能的健康发展。开放性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题目的开放性, 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练习:已知⊙0的半径为cm, 弦AB∥CD且AB=6cm, CD=8cm, 求弦AB与CD之间的距离。

分析:由于题设条件仅仅给出了弦AB∥CD, 并未指出它们与加以O的位置关系, 所以根据多图性可以画出以上两种不同的图形, 继而引导学生作答:由图 (1) 可求得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1cm;由图 (2) 可求得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7cm。

教学中注意利用好这样的习题,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 在“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满足AP=AB, PB=PC, 连接AC、PD.求证:△APB≌△DPC如图1;”

可将题目图形拓展: (2) 求证:∠PAC=∠BAP

(3) 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ABCD变为等腰梯形ABCD (如图2) , AD∥BC, 且BA=AD=DC, 形内一点P仍满足AP=AB, PB=PC, 试问 (2) 中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放题由于条件是间接的, 常需要创设解题的方法, 策略是多渠道、多角度, 结论的不确定与多样性, 充分拓宽了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广阔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提高。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多研究, 让每一位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健康成长,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 从而让课堂充满生趣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对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潘新德.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和方法[J].中小学数学, 2000 (9) .

[2] 朱美华.开放题中的新亮点[J].数学大世界, 2004, (10) :29-30.

[3]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71-72.

上一篇:做诚信践行者: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下一篇:做好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评价当一名学生终生难忘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