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建立在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 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衔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两事物前后相接”, 可以称作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或“接轨”。笔者以为, 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就是指高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结合初中教学内容, 坚持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原则, 通过对语文教学元素、环节组合及作用方式的调整, 保持语文教学的动态良性运行, 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实现和谐连续的发展提升。

1 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象的分析

较之初中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内容的容量、难度都有增长, 对学生知识面扩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体现了初高中知识跨越性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 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及课程标准的“断层”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第四个阶段性目标, 课程及标准的设置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而初高中两个学段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却自成系统, 缺乏层次性, 这也是初高中语文教法“断层”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在诗歌阅读、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写作能力培养为例, 初中课标只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表达文章思想, 而高中课标提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向。写作是思维的运动过程, 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初高中写作中的重要培养内容。初中写作教学明显缺乏相应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铺垫, 以致产生初高中写作思维的断层。

1.2 初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断层”

中考作为高中升学考试与初中毕业考试, 试题难度结构明显偏易, 以8∶1∶1的比例进行命题, 学生知识掌握方式仍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考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人才选拔考试, 主观题考查的比重占70%, 更注重人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考查。两相对比, 中考应试思想束缚了学生在课外语文知识阅读上的拓展, 使其欠缺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因此, 中考应试的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层”。

1.3 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断层”

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思维, 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是影响这一衔接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初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各自为阵, 封闭性强, 教学上难以做到“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 影响到语文教学整体性、系统性作用的发挥。

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高中语文教师明显缺乏保持教学连贯性的衔接意识, 甚至于部分教师对初中语文课标及教学内容都不熟悉不了解。“衔接速成”重教轻学的教学思维普遍存在, 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初高中语文教法衔接的顺利进行。

2 初高中语文教法衔接的具体对策

语文教学中初高中知识的“断层”现象, 应从初高中课标、教材及学生知识建构入手, 抓准衔接切入点, 创新应用可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语文能力培养之初应着力于初高中知识的沟通联系, 引导其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具体来说,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心理层次的衔接:师生教、学心态的调整

教师往往会在高一摸底考试中发现, 很多中等层次同学成绩并不理想, 学生普遍认为试题题量过大、难度过高, 尤其是诗歌鉴赏、文言文句式分析和词类活用等题型, 在初中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如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一词知识面较窄的同学很少能了解到, 更不用谈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与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易老”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 摸底考试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存在意见, 教师认为试题题量、难度都与高一语文测试标准相符, 并不复杂, 对学生的表现颇为失望;学生也感受到初高中语文的脱节, 对能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信心不足。初次接触高中阶段的学习, 面对环境、教材、学习标准的变换, 处于新旧临界点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失措的情绪,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宽容、理解的态度, 帮助学生总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 调整心态迎接新的阶段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梯度划分, 对教学起点、进度的掌握应根据学生实际加以调整, 避免学生出现畏学、厌学的心理。

2.2 知识层次的衔接:以熟带生, 温故知新

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相对分散浅显, 教师可就此情况以问卷、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 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 使之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帮助学生重新建构、梳理语文知识体系。

以《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为例, 可将初中所学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加以导入, 通过反复诵读, 使学生对两首《沁园春》的对比, 感受到主席诗词中豪迈气势与遒劲伟美的韵调辞采。现代诗阅读方面, 也可以将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与高一教材中的《致橡树》联系阅读, 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与风格相近的《忆江南》作对比阅读, 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衔接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式, 如“必修一”的写人叙事一节, 可以借鉴《羚羊木雕》、《背影》等初中教材中人事描写的经典之作, 将初高中写作知识纵向联系, 整合训练, 以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

2.3 能力层次的衔接:凸显目标, 抓住重点

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初高中两个学段的语文课标、教材做到明确把握, 尤其是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 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形式。因此, 教师应熟悉利用初高中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立足原有基础, 重点突出高中语文能力培养, 避免教学重复、断层的现象出现。

如在必修二《荷塘月色》的学习中, 结合高中散文的学习要点即散文语言和表现手法的鉴赏、散文情与理的探讨,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着重在初中教材散文学习重点的基础上, 对文章思路的整体感悟、情感的揣摩、表现及修辞手法等加以体会。文言文教学也是这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初高中教材均有出现, 旧文新读, 可以在初中学习基础上提出更高标准与要求。简言之就是将初高中语文能力学习进行系统整合, “瞻前”、“顾后”,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

3 结语

简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应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法衔接的必要性, 分析教学“断层”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注并解决学生高中语文学习面临的困难。此外, 加强教师间关于衔接问题的研讨, 革新语文教学模式, 缩短学生适应周期, 也是初高中语文教法衔接的有力手段。

摘要: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问题是初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在语文教学质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象作了细致全面的分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 从学生心理、知识、能力三个层次的衔接入手, 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法,衔接,初高中

参考文献

[1] 李菊香.高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如何分工和协调[J].中学语文, 2008 (3) .

上一篇:对煤焦油电脱盐技术的思考与研究下一篇:OPGW光缆绝缘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