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场文化

试论广场舞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作为一种用身体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是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今天,人们的心态较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群众广场文化。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研究,就广场舞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希望对相关领域的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广场舞;广场文化;积极;作用

一、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

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已风靡世界的广场舞渐渐传入中国,开始日益关注文化的建设,所以广场舞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借此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其实,广场舞不是狭义的舞蹈种类,而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得以重生,具有独特的“人多齐舞”的表演特点。像芭蕾舞、扇子舞、踢踏舞等不论是现代的还是民间的、流行的都能放在广场上表演。

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原生态的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是很多新创舞蹈的基础。它多源于当地生活,广泛分布在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种类繁多且在广场舞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比如新疆舞蹈、草原上的蒙古舞蹈以及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节假日,由群众自发组织表演。第二种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工和整理的舞蹈,既保留了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而且紧跟时代潮流,掺杂了部分流行因素。比如,忻州原平的《凤秧歌》,山西的《高台花鼓》、忻州原平的《凤秧歌》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它打破了传统因素的限制,在编导、舞蹈、音乐等方面进行自由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广场舞的内涵。像老少皆宜的北京《新秧歌》、晋城快板舞《夸晋城》、运用芭蕾再创造的舞蹈《花儿朵朵》等。但是其失去了传统舞蹈精华的依托,无法成为广场舞中的精品。第四种是踏歌型的广场舞。该广场舞起步较晚,类似于交谊舞的节奏,随音乐的高低音节奏而踏出有序的步伐,比如常见的节奏有中三中四、快三快四以及慢三慢四等,受到了中老年的广泛欢迎。

广场舞具有特殊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不受性别、年龄限制,不论是什么舞蹈功底的人,都能随心所欲,以热情欢快的集体舞形式来演绎舞蹈艺术,尽情舒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广场舞也是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不仅能起到放松健美的作用,而且也能缓解压力、释放心情,在娱乐中增强人们的体质。人们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将自己的感情都融入舞蹈中,一动一静,具有深远的意境。当前,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时尚运动,以舞蹈艺术的优雅潜移默化的培养着人们的气质。

二、改善群众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广场舞的发展

很多群众反应广场舞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休息,所以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绝,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当地政府要对排练时间和场地进行整治规范,比如硬性规定在上午8点以前,中午中午2点到4点中间,以及晚上10点以后都不允许在进行该项活动,否则采取一些强制性的处理措施,为周围居民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休息环境。在政府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与者配备无线耳机,将噪声污染降到最低,还可以借助各大媒体等舆论平台的作用,宣传广场舞规范发展的建议,使人们认识到规范广场舞发展的必要性。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强化民众对广场舞的认可,排除其摒弃情绪,让广场舞与民众间能相互理解、包容,从而促进广场舞的规范化发展。总之,广场舞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广场舞者及周边民众的共同努力。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场所的建设及对公共设施的投资

广场舞场地缺失和音响设备落后是现阶段广场舞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就场地来说,在进行市政规划时,加强城市广场和公园的建设,为广场舞的进行提供公共的场所,这也是推广广场舞的根本途径;其次,就音响设备来说,政府可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在公共场所配备高档的音响设备和无线耳机,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余时间即存放在社区等场所,这不仅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安全性及被合理的有效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服务型政府服务民众的一种新形式,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加强官方的宣传和推广

考虑到广场舞对群众身体健康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官方宣传的优势,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推广。由于广场舞的主要对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对街道社区和当地的新闻媒体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宣传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要注重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媒体需要向人们普及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时间等;其次,社区也应该抓住时机,多组织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大力推广广场舞,在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广场舞建设深入人心,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加强对广场舞文化的发展

现在的广场舞已经从原来比较单一的形式发展为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不再是安逸的健身舞或者扭秧歌等,出现了民族舞、交谊舞以及现代舞等,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受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欢迎。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现在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健身的方式,随着欢快的节奏,舞出各种姿态,美感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身体上的健康;在健身的同时,广场舞还能健心,让人们在热闹的舞蹈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促使人们走出家门,在欢快的节奏中释放自己,体会快乐。同时,人们在参与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自信心,肯定自我价值,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这是在家打麻将、看电视或是上网打游戏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尽管广场舞团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缺乏专业的指导,没有权威的教练带领所以导致广场舞在动作、节奏等方面并不规范。因此,需要当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居委会或者文化馆招聘的方式,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其中;其次,也要奉行走出去的政策,鼓励部分人才到专业的舞蹈团队中学习,接受更好的指导。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蹈团队更加专业、科学的练习,提高其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今天,广场舞作为一种全民愉悦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城市文化状态的一个标志。广大群众参与到广场舞建设中去,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放松自己的心情,传递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投入,促进广场舞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祝琴.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大众文艺,2014,21:20+6.

[2] 龙燕梅.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3:14.

[3]杨波.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大众文艺,2015,14:15.

[4]王芳.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9:241.

作者:胡彩芬

第2篇: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随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广场文化对社区建设和村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实地调查发现,新农村广场文化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文化设施不齐全、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专门管理、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对广场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不断促进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村民

[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概述

广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广场文化建设对农村政治、经济、生态、社区、人际交往具有推动作用。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以农村广场为载体、实现村民自我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即着眼于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广场建筑、雕塑、广场设施等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体指广场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如:体育、娱乐等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当前农村主要是从广场设施、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来促进广场文化建设。

(二)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广泛的参与性。人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广场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村民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组织文体活动,参与者部分男女老少,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拘活动形式,村民在广场上非常自由,在轻松休闲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自我表现。第二,教育性。文化广场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的物质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丰富生动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村民自我教育、提高文明水平的大课堂。思想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领农民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教育。第三,资源的公益性。文化广场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体育器材、表演道具等广场文化设施是公共的,农民都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广场文化活动表演内容的教授是免费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是否参与学习。第四,丰富性。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业余与专业、通俗与高雅文化艺术形式都可以出现在广场舞台上,具体有舞蹈、音乐、戏剧、武术、演讲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榜样人物的事迹,又有批判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迹;既有体育健身活动,又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活动。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意义

广场是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广场文化,具有教育性、群众参与性等特征。在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广场作为村庄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立足村民的自我教育,使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更新观念,净化心灵;第三,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吸引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四,通过参与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有利于村民形成强烈的村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社区凝聚力。总之,农村广场文化作为精神上层建筑,对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村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地兴起的“广场热”现象,广场文化逐渐被村民关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姚村①的广场文化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了自编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为48份,有效率为96%。问卷维度涉及广场文化活动的现状、广场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家庭、社区、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成就

第一,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积极性比较高。调查有关村民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态度显示:一是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参与活动的村民占43%,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態度,仅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村委会要引导和保护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不断增强民间文化骨干力量。二是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一天之内在广场上待的时长”调查发现:占34.2%的村民在广场上待的时间再“1小时之内”,占38.9%的村民在广场上待“1小时到2小时”,占16.6%的村民待“2小时到3小时”,占10.4%的村民在广场上待“3小时以上”。从农民的广场活动时长可以看出:农民很乐意选择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作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三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77.1%,村民的自发性、文化自觉性比较强。第四,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参与者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村民自愿出资购买演出设备、演出服装等,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第二,广场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姚村除了一个约320平方米小广场以外,还有两个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姚村广场上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5%)、座椅(50%)、宣传栏(43.8%)、文化墙(3.8%)。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姚村的体育器材、座椅、宣传栏还比较齐全。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思想教育性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对于宣传党的政策等政治类、科普宣传类、技能培训类活动则过少。在所有广场文化活动类型中,政治类活动占比重为29.2%,科普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20.8%,企业产品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8.3%,技能培训类活动占比重为2.1%,它们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呈现单一娱乐休闲性,思想教育性缺乏。

第二,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深度不够。从对村民喜欢参与的广场活动调查发现:村民喜欢跳广场舞的占39.6%,喜欢打球的占22.9%,下棋或打牌的占8.3%,看广场演出的旁观村民所占比重高达31.3%,喜欢聊天的占35.4%,从中看出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度不够。这里的“参与深度”主要是强调“质”的一面,即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广场活动中,部分村民只是以旁观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没有以参与者和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广场活动中来。

第三,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一是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到16.7%,政府、社会工作站都占到2.1%。二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参与活动的村民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而政府拨款和村经费支持所占比重都是14.6%。三是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从上面三条现象发现: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第四,广场管理有待完善。调查发现: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16.7%,广场文化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占比重高达45.8%的村民认为广场缺乏专门的管理,这是姚村广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结果:一是广场上的座椅、体育器材等维修不及时(占比重为34.2%),数量不足。存在随意践踏草坪、乱丢垃圾等破坏广场自然环境现象,二是甚至存在一些宣传邪教、开展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等不文明行为; 广场绿化不足。占81.2%的村民对广场周围环境绿化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18.8%的村民对广场的绿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对“广场存在的问题”调查中,村民认为“广场绿化面积少”的占到41.7%,在所有存在的问题中占比重为第二,村民对广场缺乏高大树木遮阳不满意。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根源上讲,农村生产力水平制约了广场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的生产力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文化的供给程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基层政府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基层政府仍是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自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更少。另一方面,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和选择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当农民在满足了吃、喝、住、行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才会有追求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尊重、自我发展等精神需要。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与物质生活水平、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有正相关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会导致农民投入到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少。当前部分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多数农民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物质生活实践上,无暇顾及广场文化活动。加之农民获得文化信息的渠道增多且便捷,而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户外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场地、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局限以及农民对文化喜好的影响,使得农民作为潜在的广场文化活动主体还未能有更高的参与度。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农村的封建迷信、赌博、非法宗教活动等不良文化盛行。

(二)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全面认识。由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指标,忽视了文化因素。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出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致使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只有计划,没有执行;只有上级指令,没有实际政绩考核。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组织次数少,经费投入少,文化领导力不强,广场文化管理不到位。结果是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广场公共文化设备利用率低,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引导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

第二,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村民作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必然带来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冲击着农村主流意识形态,“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文化无用论”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使得村民缺乏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并充分展示自我,而是把自己定位为广场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旁观者。

(三)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不同村民的实际需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源泉,文化艺术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反映。同样,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应以先进思想和文化为先导,贴近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实际生活,在形式上应该呈现多元化。而实际上一些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与村民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使得村民不能融入其中,只能充当观众。调查得知:一是姚村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主体是青中年人(占比例为80.9%);二是在60岁以上的村民仅占14.5%;三是男性一天在广场上的时间只有1小时之内;占44.3%女性则是1-2小时之间。相关性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女性在广场待得時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广场文化活动缺乏参与兴趣或广场文化活动与男性文化需求不相符。可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与村民对文化的需求相脱节,是难以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第二,广场文化不能满足村民新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人的一种生存需求,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要,它主要表现在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追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源于社会存在。村民对于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源自其现实生活本身,且呈现多元而不断发展的状态。村民的文化需求已经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欣赏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文化转化。然而,当前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集中在游戏娱乐、体育休闲的层面上,缺乏思想宣传、科普知识传播、技能培训等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还不能满足农民对精神境界、知识、技能等高层次文化的需求。需求是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当广场文化活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文化层次时,就不能够满足村民的新需求,这就是部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指导和管理

第一,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管理体制障碍。一是受到上传下达的传统文化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只是按照上级领导指令执行,如各村委会在每年节庆日接到上级庆祝活动的指令时,会安排广场文化演出以完成任务,而平日里的农村广场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广场文化的建设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村民在广场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并参与积极性不高。从理论上而言,在文化管理体制上,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不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和直接领导关系,而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

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是,现状是乡镇文化站是直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机构 ,乡镇文化站以行政化的方法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垂直管理僵硬,不能及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限制了村委会自行建设广场文化的积极性与创新空间,造成农村广场文化处于政府宏观调控下,难以融入到农村广场文化市场竞争机制中来,阻碍了广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人员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在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关系到文化活动的方向和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品德高尚、艺术技能强、有组织、有纪律的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广场文化事业的前提。调查发现农村广场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分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主要由村民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体育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60.4%。只有传统节庆日时,村委会才会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占全部活动的16.7%,其目的是为了在各类文化比赛中争得荣誉,而不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由此以来,广场文化不能有效地发挥引导村民的价值观念和启发农民思想觉悟及行为模式的作用。

四、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究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途径,促进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提高主体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认识

第一,加大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投入。一是上级政府应该以经济与文化并重作为考核基层政府的标准。基层政府、村委会作为广场文化的倡导者,应该转变“政绩观”,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将农村广场文化事业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二是要改善广场文化建设现状,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撑。文化资源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政府要不断完善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资金长期投入的比重,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三是加强城、乡、村之间广场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评比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村民的表现欲望,还能不断推进创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农村广场文化氛围并延伸到农村的政治、经济、家庭等领域;四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范畴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成为自在的精神,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内在的精神。”〔2〕基层政府、村委会要加大对农村广场文化设施的投入,优化农村广场文化资源的配置,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第二,提升村民参与广场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观念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消极、阻碍作用。人的思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会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只有群众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对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调查发现部分村民仍旧持有“文化无用”的观点,这有损于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广大村民将积极的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自觉性,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启发农民追求高品位文化的动机需求,从而产生积极的行动,要把农民的需要、利益与广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 帮助广大农民清晰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3〕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否则,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文化就会影响新农村的发展。广场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了保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要严格把握广场文化活动先进思想教育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列宁强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4〕这要求我们将先进的理论观念通俗化、大众化。从村民实际生活中挖掘题材,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先进理论教育,如:开展“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还要充分利用广场内文化墙、科普小黑板、阅报栏、标语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广场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做到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深入人心。

第二,广场文化活动形式要贴近村民生活。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取决于村民对广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特别是鼓励农民创作村民喜爱的思想健康的戏曲、小品、相声等优秀节目,才能调动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型农民对科学知识、技能等渴望,举办知识型、技能型广场活动,如科普知识宣传、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满足村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第三,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化道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这决定了农村广场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兴起都需要从旧有文化中汲取养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创新、发展起来,文化具有传承属性。所以,新兴的农村广场文化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断增强广场文化的生命力。姚村位于爱国义士霍元甲的故乡——精武镇,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精武镇霍元甲的“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活动内容、演出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全面改进和提高,如:增加武术表演、霍元甲知识竞赛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广场活动,这样才能使广场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不再仅是纯粹的精神产品,也是可以流通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需要利用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市场资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化反扑广场文化的建设,使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

第一,开展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其目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在广场文化建设中帮助农民解决思想认知问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广场载体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公德教育、村规民约教育等,依靠一定的社会善恶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和道德约束,发挥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培养村民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说服、规劝的方式,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觉地协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遵守广场管理规定、维护广场秩序,实现广场和谐发展。

第二,加强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农村广场文化向“管”农村广场文化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其所属文化部门的关系,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服务效率。一是改革旧的单一的广场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村民乃至社会各界力量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二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及时对广场文化活动和管理情况进行民情调查,通过农民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改进广场文化建设方式,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的引入,激发了广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制定相关的广场管理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各个农村广场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以保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有秩序的发展。一是广场只能用作村民的文体、教育等活动,不能用作其他用途。二是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保持广场环境的清洁、维护广场设施。三是村委会要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严禁“黄、赌、毒”、宗教迷信、非法书籍售卖等活动,加强对广场文化市场的监管,为村民参与广场活动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四,加强广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广场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广场文化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广泛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需要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广场文化建设人才。一是发挥各级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支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尽到服务公共文化的社会责任,为村民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二是广场文化建设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志愿者、农村老党员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参与广场文化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活动,增强广场文化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三是新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口的同质性强,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部分广场文化村民积极分子将成为整体村民行为模式的参照群体,他们的热情和潜力会转化为村民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此外,要积极吸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加入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队伍之中,增强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文艺观赏性。同时,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的接班人,增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组织性、纪律性。姚村紧靠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可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吸纳高校人才资源加入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 周祥宝.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J〕.沈阳:辽宁工业大学,2013,(03):37.

〔3〕 王国敏,赵波.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08,(08):61.

〔4〕 列寧.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责任编辑:史焕翔〕

作者:樊丽敏

第3篇:论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员工队伍建设问题,举例柯坑煤矿以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组织引导、典型示范搭建职工文化小舞台,构建了和谐矿区大环境,简述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矿区 广场文化 和谐建设

0 引言

现如今,在福建永安煤业公司柯坑矿区,每天傍晚,篮球场上常闪烁着青年人矫健的身影。到了晚上6点30分左右,矿女工委和员工家属爱好者自发组织在溜冰场上跳广场舞、打气排球,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文体娱乐中心热闹非凡,乒乓球、台球、棋牌、组合健身器材等设施供员工尽情娱乐,室内读书角,各种报刊、杂志供员工阅读增长见识。大约晚上7点,篮球场上佳木斯健身操的乐曲准时响起,吸引男女老少主动参与。2012年8月该公司为制作企业宣传片,特邀东南电视台工作人员到柯坑煤矿取景。他们连声惊叹道:“真没想到!在这大山深处,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如此红火,与城里相比也不逊色!这里的人们很休闲、很和谐、很幸福!”

1 广场休闲文化建设是助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1.1 员工队伍建设出现的困境。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的增多,煤矿作为艰苦行业,一线工人难招、难稳、难留的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企业。加之,矿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文体生活相对匮乏。工作之余,员工单调无聊,可供选择的消遣方式往往是打牌喝酒侃大山,于是邻长里短、打架斗殴等不和谐现象偶有发生。作为不设围墙的企业,矿区员工生活与社会人员和周边村民混杂在一块,以至于个别涉黄、涉赌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样受影响的还有一部分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身怀抱负却又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影响工作甚至于影响婚恋家庭。如何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向心力,成为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2 探寻破解困境的出路。“矿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产,井下条件相对艰苦是现实,而目前作业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要看到,矿区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矿井毗邻分公司机关,人员居住相对集中,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且文体活动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只要矿井积极回应广大员工过上美好生活的诉求,坚持不懈地推动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让员工一出井就能感受到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一有空闲就有打球、跳舞、唱歌、棋牌等活动的场所,“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矿井必定能够留心留人。”这一观点得到矿领导及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最终该矿确定以休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引领员工广泛参与大众化文体活动,努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促使员工逐步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以此推进矿井和谐工程建设。

2 如何开展好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

2.1 领导示范、组织发动。2008年,该矿开始流行跳广场舞。前些年,跳广场舞的全是清一色的女同胞,这两年,在这群舞动青春的娘子军中冒出了许多“纯爷们”。吸引这些“爷们”放下身架走上舞场的源于网上流行的《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而率先垂范第一个走上舞场、站在前排的则是矿长。跳了一段时间,蔡矿长开始现身说法,逢人就宣讲跳舞心得,讲健身的益处等等。该矿党总支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宣传发动,先是机关后勤的股站长站了出来,尔后股队长又动员一、二线员工勇敢参与,一个带一个,员工强身健体的潜意识被唤醒了。刚开始,初涉舞场的男同志都有些腼腆,躲在队伍的最后边,边练边学。而自以为没有舞蹈天赋又怕拖“后腿”的员工主动跑到党政办下载舞蹈视频,说是先在家练好了再上场,周边单位的员工也闻讯赶来学跳舞,参与的人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

2.2 落实保障、因地制宜。“福惠社会、福泽员工”,这是福能集团办企业的根本宗旨。为建造花园式矿区,丰富业余文体活动,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近几年,公司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同时,按照“迈小步、不停步”的原则,逐年投入资金改善文体活动设施。先后在该矿建成了公司首个标准化塑胶球场,改造了员工练歌房,添置了户外健身器材以及室内乒乓球桌和组合健身器,同时购置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和移动便携式音箱等设备,为开展室外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文体活动,矿党总支、工会极力做好活动气氛的渲染,坚持每晚在球场悬挂电影屏幕,安装音响及幻灯投影仪,以便于后学者通过银幕播放的教学片对照学习,同时利用该平台播放由本矿热心人士自行拍摄录制的矿区活动视频资料及网上下载的电影,让员工足不出矿区,同样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从而使文化广场成为员工身心向往、享受夜生活的好去处。

2.3 拓展内涵、统筹兼顾。为了不断充实广场文化的内涵,兼顾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该矿党总支在广场舞活动取得一定规模效应之后,组织开展了篮球、乒乓球、棋牌、卡拉ok、汽排球等系列联谊活动,同时有意识地将福建能源集团企业文化宣讲、安全劝导演出、道德讲坛、青年讲坛等有序导入,增加“花色品种”,不断提升广场文化的品味。为了做到安全生产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矿井秉承“业余、工余、自觉、自愿”的原则,正确引导员工广泛参与,让员工积攒愉快的心情,更好地投入安全生产,同时又以铁的纪律、严格的措施确保下井、值班、跟班、带班到位,真正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

3 广场休闲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3.1 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该矿信息员谢某,早些年常犯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起初跳佳木斯操时觉得关节酸痛,举手困难,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现在不仅动作利落而且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也不再困扰。该矿副矿长黄某,在参加活动之前的体检单不少项目指标带箭头,通过积极参与矿里组织广场舞活动,主动控制好饮食,现如今“将军肚”不见了,更为可喜的是现各项体检指标全部合格。通过活动的开展,员工打牌喝酒的少了,邻长里短闹矛盾的少了,打架闹事的少了,涉黄、涉赌的更是近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相约强身健体的人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多了,矿区人气鼎盛,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之风冉冉升起。

3.2 凝心聚力、吸引人才。“领导平时体现亲和力,关键时刻立马转化为号召力。”通过开展广场休闲文化活动,增加了员工之间特别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领导的心与员工的心距离近了,矿井的凝聚力跟着就强了,员工对矿里的工作布置理解支持多了,矿井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冷眼旁观的人就少了。墙内开花墙外也香。2011年龙岩学院委培毕业生小黄主动请求分配到柯坑矿,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想去大矿,他的回答是:“我在实习期间听很多师兄说柯坑煤矿人文环境好!”近些年,一些矿井遇到招工难、工人稳定难的问题,而该矿不存在这一问题,一线队伍稳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

3.3 开拓阵地、辐射周边。通过广场休闲文化建设这一平台,以员工喜闻乐见的传媒方式,组织形势任务教育,宣贯企业文化,开设道德讲堂,把上级的精神、企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最底层,牢牢占据面向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主战场,开辟属于企业自己的思想教育新阵地,无疑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和说服力,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为年轻人交朋结友提供条件,也吸引周边村民热情参与,为密切企地良性互动提供了契机。

3.4 践行理念、凸显业绩。开展广场休闲文化活动,是践行福能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心怀感恩、创造感动”、“真诚、有为、开心”等主导理念的有益尝试,是创新党建工作的具体行动。开展活动以来,矿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该矿已连续多年无发生信访案件,并多次获得公司双文明单位、安全生产、经济指标、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 结束语

广场文化建设难在创新、贵在坚持,但只要有组织重视、积极引导、长期推动,员工就会广泛的参与,就能更好打造宜居宜业的矿区,促进员工队伍稳定,构建和谐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奇芳.浅谈新形势下的广场文化[J].南方论刊,2008(02).

[2]李晨.广场文化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0(02).

[3]刘俊英.浅谈广场文化[J].理论观察,2010(06).

作者:郑启团

第4篇:贵州城市广场文化与贵州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摘 要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形式和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本文以贵州省广场文化发展现状为例,努力探讨贵州广场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和传承的关系,望为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 场文化 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广场文化的呈现出形态多样化。“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1]。贵州各地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各自广场的建筑中各具特色,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无不体现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满足人们的需求。贵州省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和参与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性格。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与贵州城市广场契合的地方很多,广场的建筑既可以体现地域的文化特点,雕塑小品可以记录民族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广场上的娱乐、休闲、艺术表演等等也更能体现城市的内涵与修养。

一、贵州城市广场文化的特点

(一)城市广场文化与城市周围环境相适应

城市文化广场与城市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是构成城市广场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今贵州的城市广场文化一般都是开放型的,例如凯里市的仰阿莎广场,组成仰阿莎城市广场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广场周围的建筑,这些建筑多结合文化广场的主题,将其科学合理地融人广场环境中。使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并可以满足广场需求的多样性。

(二)城市广场文化体现城市空间共享的概念

城市广场文化具有城市空间共享的特点,在公共共享空间里,人们可以扩大交流和合作,形成公共认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例如贵阳市的春蕾广场,在公共共享空间里,人们每天不断进行娱乐、休闲、艺术表演等等,在不断的交流中体现城市的内涵和特点。

(三)城市广场文化是城市的标志象征

城市广场特色使城市具有地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和环境中的体现。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能带给人们文化休闲气息,并能反应当地人们的文化情趣和习俗。例如贵阳市的筑城文化广场的设计,既体现时代精神和风格,又使文化广场更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四)城市广场文化的亲民特色

平民化的开放式广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城市广场文化多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为民众喜闻乐见,是群众最有兴趣参加的文娱活动,共同推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五)城市广场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自娱自乐是目前贵州各地州市城市广场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自我保养、娱乐意识增强,多种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应运而生。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而且灵活,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庆典、公益文艺演出,也有企业和商家组织的“商业”演出。有业余、通俗、普及文化艺术,又有专业、高雅、精品文化艺术;有传统和现代的舞蹈、戏剧和音乐,也有群众表演的民间艺术、乡风民俗、戏曲戏剧、书法,还可以武术、广场交谊舞、广场民族舞、广场合唱等多种形式并存。

二、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竞技性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一定的竞技性,能够充分体现人们机敏、强壮与征服的特性。各种体育活动是从该民族而来的,同时又是由该民族进行流传的,使体育活动参加者能够在彼此较量之中,在心理上体验到愉悦,具有开启心智、磨练意志的功能。高脚竞速、押加、摔跤、打陀螺、蹴球、射弩、抢花炮、赛龙舟、珍珠球等,这些项目通过进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和传承下来[2]。

(二)独特性

贵州的苗族,他们在龙舟竞赛中使用的“独木龙舟”,是最具特色、最古老的一种龙舟。这种龙舟已经被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范畴,现阶段在我国体育博物馆与日本国家博物馆均有独木龙舟陈列。又如“独竹漂”,其来自于赤水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属于贵州省独创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被赞誉为“中华水上一绝”,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中曾经获得金奖。

(三)历史文化性

以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为内容的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节日和民族庆典活动中主要用于烘托气氛,增加喜庆色彩。这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以大型聚会或者表演方式得到体现。然而这些数量较多、失传风险较高的被誉为“民族活化石”的表演性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拔河、跳绳、跳竹竿、爬杆、上刀梯、飞石锁、顶杠、斗鸡赛、爬山、打棍、打手毽等,因缺乏竞技性和完善的比赛规则而无法进入到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去,面临着失传乃至绝迹的风险。

(四)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不同民族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前提下,为使自己的精神需要得以满足而开展的文化创造。各种活动均存在着某种竞技模式,然而大多数都是在业余时间开展的,并非非常严肃与严格,尤其强调渲染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旨在健身娱乐、闲暇消遣。主要从自由的嬉耍,到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广场,不同民族均将体育与喜庆丰收、宗教礼仪、祝贺新婚、欢度佳节进行有机结合,并和不同民族音乐舞蹈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充分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例如舞龙就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具娱乐性的一种活动。

三、城市广场文化建设是传承保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策略

实质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一种文化。弘扬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保护,使其充分体现出瑰丽的色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进行城市广场文化建设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来进行传承保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使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强烈民族气息

民族性特征是指人们在广场上进行各项文艺、体育活动等所体现的各自的民族特色,是他们的民族风情把所有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广场文化的特征更添民族特色。可在广场上使用不同的民族舞蹈编排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和实践愿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贵州这个多民族的民间热闹景观,最终促进的是贵州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共荣。比如西江苗寨的表演广场,每天都会有导游领着人们大跳少数民族歌舞,从而为游客营造出一种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模式也可以引入城市广场文化建设。

(二)使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充满人文情怀

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传达着人文情怀城市广场的建设,而雕塑往往可以体现人文情怀的承载。它一般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记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象征意义,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发挥想象力,对它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思想文化的升华状态。使它凝固的瞬间,成为永恒的艺术。雕塑与广场空间的结合,雕塑与水景的结合以及与绘画、建筑的结合、金属材料与大理石的结合、具象人物与几何直线的结合等,构成一幅人文人情文的画面,这真是城市美的真正内涵。在城市广场建设中,加入浓郁贵州民族体育特色的元素,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着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使得人们在欣赏之余,能够得到精神的上的自由发展。

(三)使城市广场文化兼有政治、休闲与商业用途的综合性特征

广场就是本身而言,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它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贵州民族传统体育中有不少项目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依据贵州民族传统体育的上述特征,规范和导向其发展方向,使其长期在民族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中起着教化与熏陶作用。

(四)使城市广场文化与民族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贵州省内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坐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带。因各个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业两者形成一种极富前景的开发组合。在城市广场文化中增加各种民族运动元素和民俗传统的展示,一方面能够对贵州的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介,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体育与旅游两者共同发展,对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凭借贵州具有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体育与旅游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资金青年项目(黔族专2013008)。

参考文献:

[1] 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56.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贵州省志.体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罗琳 郑权升

第5篇: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

摘要: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促进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多种新颖的文化现象也相继诞生。广场舞蹈已经成为近年来群众参与度极高的一种群众文化,同时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本文主要对广场舞蹈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期望可以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广场舞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蹈;群众;文化热潮

前言

虽然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显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现代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也明显提高。在过大的身体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身体开始步入亚健康状态。广场舞蹈的出现既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体育锻炼机会,同时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思想性[1]。因此,近年来广场舞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每一个城市以及公共广场当中,我们都有可能发现广场舞蹈的存在,并且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广场舞团队。广场舞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种群众文化热潮。

1 广场舞蹈及其基本特征

如果从广场舞起源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是所有舞蹈之母。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广场舞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广场舞蹈已经扎根于每一座城市当中,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场舞蹈属于有氧运动的一种,群众在舞蹈和歌曲当中既可以进行娱乐也可以达到健身目的[2]。从舞蹈形式对广场舞蹈进行分类时,可以将其分为:广场健身操、原生态广场舞蹈以及广场民间舞蹈等。我们可以将广场舞蹈看作舞蹈的基础,因为广场舞蹈动作中融合了民族舞、拉丁舞以及健美舞等多个舞种,但是广场舞蹈在兼具多元化的同时,又十分简单易学,所以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加入到广场舞行列当中。

广场舞蹈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具有自娱自乐、自发性,在学习时不需要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学习也能够学好。因此,在开展广场舞蹈活动时不需要人进行组织和发动,大部分参加广场舞蹈的群众都是自发参加的,在活动过程还可以进行情感宣泄,以此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广场舞蹈所吸收的元素是多元化的,在进行广场舞蹈创作时主要是依赖流行音乐,所以广场舞蹈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化风格。除此之外,广场舞蹈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动作比较简单,但是内容又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这与专业舞蹈学习具有明显的区别。广场舞蹈对于上肢动作以及身体素质都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人民群众都能够参加。并且,广场舞蹈对于时间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加入以及退出都比较自由。

2 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

在许多大中小城市以及乡村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参与到广场舞活动当中,并且很多地方文化部门开始举办有关广场舞蹈的比赛,这对于广场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广场舞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群众文化以及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潮流。

2.1 广场舞蹈可以促进和谐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

很多人民群众參加广场舞蹈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养生,并且在活动过程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到了有效丰富,参与广场舞蹈的群众更有容易保持愉快的心情,这为和谐社会文化风气的形成提供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前文已经提到,广场舞蹈对于时间以及地点都没有特别的限制,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每一位群众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都极高。在广场舞蹈活动当中,人民群众既可以进行锻炼,也能够进行沟通交流,这使许多群众摆脱了手机依赖症,在愉快的学习和交流当中,群众的生活热情得到有效激发[3]。有时对于现代化的城市,人们之间的交流被冰冷的水泥钢筋堆砌的楼房而隔断,广场舞蹈的出现帮助人们打破了这种交流阻碍。广场舞蹈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群众文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最终为和谐社会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广场舞蹈不断发展的同时,有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广场舞蹈的重要性,因此逐渐有意识的倡导广场舞蹈,以此来进行群众文化的宣传。

2.2 广场舞蹈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场舞蹈的出现可以协调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有效满足部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广场舞蹈的重点就在于人民群众的自愿参加以及乐在其中,其多元化的曲风可以满足具有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4]。并且,群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和创造广场舞蹈。这对于处于较大竞争压力的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很适合的业余锻炼和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能够在缓解身体压力的同时,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最终实现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大部分广场舞蹈都是在晚饭后进行,群众在晚饭后在舞蹈和音乐中得到身心放松,这也有利于晚上的睡眠。因此,广场舞蹈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寄托。

2.3 广场舞蹈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很多人民群众对于广场舞蹈的热情只增不减,主要是因为广场舞蹈的无门槛以及零要求,因此少年群体以及中老年群体可以同时参加广场舞蹈活动。广场舞蹈的出现有效改变了许多老年人单调的生活,尤其是对于一些空巢老人,多参加广场舞蹈活动之后,生活当中的孤独、单调以及枯燥都得到明显的驱散,老年人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广场舞群体中也包含了许多中年人,在广场舞蹈中中年人的生活压力以及焦虑情绪得到有效减轻。年轻人参加广场舞蹈可以增加与长辈的交流,并且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蹈来源于群众生活,虽然广场舞蹈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其所具有的优势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加入到广场舞蹈团体当中,在感受广场舞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其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广场舞蹈不仅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对于广场舞蹈这种文化形式我们应当认同,并且应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谈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中国文艺家,2017(08):296.

[2]张月娥.浅谈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大众文艺,2017(07):17.

[3]张晓丽.刍议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赤子(上中旬),2016(17):51-52.

[4]张晓宇.谈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祖国,2016(16):94.

作者:喻言

第6篇: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的述论

摘 要:广场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是市民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广场文化建设具有政府的主导性与市民的自发性,归属的公共性与活动的公益性,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审美性,参与的广泛性与起源的节庆性等特点。广场文化建设要采取把握方向、准确定位、统筹计划、统一管理、社会办理、市民参与、注重节庆、彰显特色、培育品牌,政府搭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策略。广场文化不是简单的“广场+文化”,而是在广场中展现文化、反映文化、创新文化。因此,一座城市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将其融入广场文化建设之中,凸显城市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广场文化现象。

关键词:城市广场;广场文化;历史文化

Key words:city square;square cultural;history cultural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对城市广场文化(简称广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场文化是指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城市广场上所展示出来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其一,城市广场建筑本身所呈现的物质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二,城市广场开展的文化活动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如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市民自发的各种文体休闲娱乐活动等。城市广场(简称广场)不仅是市民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简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空间。一座城市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将其融入到广场文化建设之中,凸显城市的广场文化特色,避免我国城市化出现的“千城一面”的广场文化现象。

1 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在城市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城市广场(简称广场),集中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与广场相伴随的广场文化也应运而生,从自发到自觉、从初级到高级、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丰富,让市民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获得了相对宽阔的文化活动与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场文化之所以悄然兴起与渐渐繁荣,是因为它拉近了市民与文化的距离,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近年来,各地城市的政府都比较重视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盛誉的浙江省金华市,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的文化艺术节,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宗旨,以“凸现时代特色、展示八婺风采”为主题,本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市民参与的广场文化艺术活动,满足了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市民艺术鉴赏与表现水平,成为金华市民倾情欢聚的广场文化盛宴。

2007年3月18日,金华市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进一步弘扬金华历史文化,让其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金华市不仅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而且尽力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通过广场文化等形式把历史文化转化为市民看得见、享受得到的文化成果。金华市政府把3月18日确定为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日。2012年,金华保宁门广场举行了主题为“百艺相约兴名城”的历史文化名城日系列活动,以百姓歌舞颂名城、百名艺人秀名城、百名书家写名城、百幅照片忆名城、百名义工靓名城等“五个百”系列活动形式,庆贺金华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周年。

从金华广场文化活动举隅可见,广场文化不仅满足了市民社交与休闲娱乐需求,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创新与传承了历史文化,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尽管如此,面对设施齐全的广场,也有金华市民遗憾的说,广场除了承办文体活动外,一年里的大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平时游人也不多见。其实,尽管我国众多城市的广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形成了长效机制与文化品牌,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比如:由于政府主导性未充分发挥、市民自发性未得到激发,导致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广场,日常文化活动较少、形式不够多样、审美性欠缺、市民参与不够,还没有真正发挥“市民露天剧院”的作用,尤其是缺乏制度性安排与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动。另外,广场的历史文化展示明显不足,缺乏融历史文化、现代艺术为一体的建筑、雕塑和园林小品;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有闲社会”的到来,市民有了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许多市民不知道用这些“有闲”时间做什么,往往在简单的吃喝玩乐中无聊地消磨,没有把“有闲”的放松感、自由感、幸福感、个体完善和发展的价值发挥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劳累的人,因而赐予人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人的身心获得滋养,变得高大而正直。美国学者约翰·凯利更明确的指出: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人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因此,研究与发挥广场文化对城市文明与市民精神的作用,也是广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广场文化建设的作用与特点

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广场,不仅是市民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广场和文化融为一体,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舞台和空间,文化为广场提升人气和品位。广场文化活动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览馆举行的文化活动,它是专属于广场的,市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自由参与,形式多样,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总的来说,广场文化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2.1 政府的主导性与市民的自发性

广场虽然是开放的露天剧场,广场文化是开放的,但绝不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导向的。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阵地,广场文化是联接人与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广场文化建设必须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要纳入宣传与文化部门下属的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目标管理之中。但是,广场文化建设绝不是仅仅靠政府推动的,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外,更多的是市民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市民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导自演自得其乐,在欣赏中得以身心放松。

2.2 归属的公共性与活动的公益性

广场是市民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最能体现公益性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市民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寻找自己的乐趣,尽情展现自我。相对于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其他文化场所来说,广场文化具有公益性,向市民免费开放。市民进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可以直接观赏或参与活动,无须特意的组织和发动。广场独特的露天开放形式,为市民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增加社会接触提供了机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温情与关爱。

2.3 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审美性

广场是开放性空间,决定了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广场既可以有戏剧舞会、书画摄影、集邮收藏、卡拉OK,也可以有文艺比赛、音乐欣赏、民间绝活,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汇集于此。在广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轻松自在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春夏秋冬连续与持久的广场文化活动,可以形成城市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能展示市民的精神风貌,也能塑造和优化市民的文化人格、陶冶市民的高尚情操。广场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2.4 参与的广泛性与起源的节庆性

由于广场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参与面非常广,无论老少、无论男女、无论城乡都可以欢聚在广场,这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参与和选择需求。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又决定了其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节庆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如我国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民间与官方都要举办各式广场庆典活动,这些为传统节日赋予时代特征的广场文化活动,传播了现代文化理念,提高了市民文明水平。

3 广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广场文化不是简单的“广场+文化”,而是在广场中展现文化、反映文化、创新文化。同时,广场文化要展现广场的特点与功能,尤其要让历史文化在广场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我国的城市政府要站在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真研究与引导广场文化,做好广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打造富有特色的本土广场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城市的文化品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3.1 把握方向、准确定位、统筹计划

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广场文化活动可以百花齐放,但广场文化建设要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改革发展的难点、市民关心的热点,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向市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取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广场文化建设要由政府牵头,宣传、文化、旅游、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统筹计划,请熟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艺术设计等方面人员组成咨询组,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活动项目,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广聚民智,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宣传文化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用积极健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占领广场文化阵地。

3.2 统一管理、社会办理、市民参与

广场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和市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广场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主导,依据“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理顺政策带动、社会促动、民资驱动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广场文化服务,倾力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的广场文化。为此,宣传文化部门要统一管理,广泛组织工、青、妇、企业、学校、新闻媒体等社会各个方面,积极组织和吸引专业、业余、民间、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市民要自觉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净化思想、提高素质、增进感情。总之,要不断探索广场文化公益化运作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优势,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参与度。

3.3 注重节庆、彰显特色、培育品牌

节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地域背景,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延续,也是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方式。宣传文化部门要组织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营造浓郁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还要培育富有历史特色的现代节庆,从城市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存”、“历史史料”、“文化资源”等,梳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广场文化建设之中,让历史文化在广场文化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魅力。像南宁培育“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就是精心打造的富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使现代节庆从不知名走向知名,培育了广场文化的特色品牌。

3.4 政府搭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

政府是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成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广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文化局、区文化局、广场文化室三级管理机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积极为市民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做到“广场有人管、队伍有人建、活动有人搞”。为此,政府要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确保广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尽管广场文化有公益性特点,但仅靠财政资助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建立财政拨款、社会筹款、市民捐款等筹资机制,对广场文化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广场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创造条件让市民免费享受广场文化服务。

4 广场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视角

人类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不同城市形态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直到人类步入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文化也没有停止过传承和创新的脚步。城市积累的历史文化既是广场文化建设的独特资源,也是蕴育城市精神的母体根基,更是城市给世人以丰富文化想象和期待的重要依据。一座城市对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广场文化传承与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让历史文化焕发生命活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和依托,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盖洋房、修马路、建广场……结果是城市建设的雷同,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事实上,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各自历史文化的烙印。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广场,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其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只有站在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高度,积极挖掘与认识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才能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从城市起源到现在,城市就一直未曾停歇过发展的脚步。历史文化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并且使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弘扬,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留住过去的时光,而且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明天持续的发展。因此,认清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思维来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保护与发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历史文化河流平缓而顺畅地流向明天。

5 广场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场不仅是城市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是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空间,因此广场被看做城市的标志,被称为城市的“会客厅”。广场起源于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宗教活动就在广场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场的种类与功能日益增多。到了现代,广场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它是为了满足城市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整体环境与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座城市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相比,历史文化因素更能决定一座城市的魅力。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水平。广场是集中体现一座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广场是“形”,文化是“神”。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为历史文化提供空间,历史文化提升广场的品位,以此形成广场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历史文化在城市广场中传承和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有意识地将广场作为“文化超市”来建设。广场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阵地。广场文化可以表现城市历史、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宗教思想或文化艺术成就等。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广场文化,使市民在广场集会、交往、游憩、休闲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熏陶,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

广场文化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对于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收集、研究、整理有关物质载体,利用城市广场陈列和集中展示的方式,表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哈尔滨群力中心广场的主雕塑,以哈尔滨金源文化的历史发展为背景进行设计,采用主雕与浮雕雕刻的方法将历史文化重现于广场。成都武侯广场以三国文化为主题,主要由充盈着古沙场气氛的残棋棋阵、饱含奥理玄机的八卦树阵两大片区构成,同时辅以蜀汉浮雕、蜀汉灯火等特色景观,三国文化得以呈现。贵阳筑成广场以“竹”作为主题和设计的灵魂,超大型的主体雕塑“筑韵”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竹制乐器“芦笙”为创作元素,体现了浓郁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非物质文化就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对于非物质文化,主要通过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将历史环境中的文化信息“物化”地表现出来,即将与历史环境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生活场景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如传统戏剧、工艺、古乐、曲艺、庙会活动等,可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时代内涵并展示在广场,使市民对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比如,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非遗十年、美丽绍兴”,来自绍兴各地的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在广场表演了酿酒、三乌文化、民间曲调等。汕头市澄海区举行以“文化引领春满园”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让植根于潮汕地区的古老艺术种类之一的潮剧潮乐,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韵味和剧种形式进行展示,令市民如痴如醉。金华市人民广场举行的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大众文化舞台艺术节、元宵节系列活动,以及八咏广场的民间民俗文化巡游活动等,使历史文化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苟占明.城市广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0).

[2] 房蕊.漫谈“悠闲社会”[N].光明日报,2013-11-14(12).

[3] 刘尧.城市建设须重视广场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11(A7).

[4] 刘尧.城市广场是“活化”历史文化的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9(A5).

[5] 韩旭.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责任编辑:蒋亚林

作者:刘尧

第7篇: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比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比较强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

“广场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广场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广场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场文化就是专指后者。

虽然,各地修建的广场规模不等、风格各异,但总体来讲,都体现出了开放、宽容的建筑理念。因而,广场文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多元化。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人们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得以陶冶情操、净化身心!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前往世界各地的广场,去看看那些有趣的故事吧~~ 悉尼:达令港广场

如果说达令港是悉尼最浪漫的地方,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所以这里也被称作情人港,无论是阳光普照的白天,亦或是灯火辉煌的夜晚,达令港的迷人景色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令人沉醉……

但你知道吗?200年前的达令港其实是一个工业区,在后工业时代,这里又沦为了一个破落荒芜的死水港。直到20世纪80年代,作为澳大利亚城市复兴计划的重要一环,达令港才被当成庆典中心进行改造。逐渐的,水污染得到改善,悉尼会议中心、奥林匹克运动会展示中心、国家海事博物馆、全球最大的IMX影院、水族馆、Shopping Mall等等娱乐、艺术建筑拔地而起,共同构筑起达令港的繁华。

伦敦:白金汉宫广场

远远望去,胜利女神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她正对着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这里是英国的国家宫殿,同时也是女王办公的地方,每当女王在宫中时,宫殿上空便会飘扬起王室旗帜。整个白金汉宫的主建筑被铁栏杆围着,而在栏杆外的就是白金汉宫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而上面展翅欲飞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

首尔:清溪川广场

清溪川是一条流经首尔中心区,横贯城市东西的人工河道,全长10.84公里,起着重要的城市排水作用。在朝鲜时代(1392-1910年),清溪川不断受到污染,毫不夸张的说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排污沟。进入21世纪,清溪川的河道治理迫在眉睫,首尔政府不遗余力的对其进行复原工作。直到2005年底,清溪川才恢复到现在清澈见底的样子,而作为清溪川的源头——清溪川广场,现在已经成为市民们休闲活动的场地,也是游客们来到首尔的必看景点之一。

来到清溪川广场,瞬间就会被韩国特有的文化所感染,跳街舞的年轻人,挥舞双臂,轻盈的身姿,仿佛在与乐符触碰。他们动感的脚步,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远处有电视节目正在此取景,伴随着河水的潺潺声,这里的美景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

中国:成吉思汗广场

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着密不可分的眷恋。为纪念伟人而建立的成吉思汗广场位于康巴什新区市政大楼前,是康巴什新区景观中轴线的核心部分。广场上耸立的气势恢宏的四组群雕“海纳百川”、“一代天骄”、“闻名世界”、“草原母亲”,高达16米,全部用青铜浇筑而成,成为康巴什新区标志性雕塑群。群雕再现了成吉思汗戎马生涯与丰功伟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为崛起的新城注入了深厚的内涵。

广场文化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而兴起,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说广场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经有了很好的收获,取得一些经验,形成一定的特色。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站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不断加强广场文化建设,使其达到更高的标准。

所以,我们要把握定位,将广场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广场文化建设应与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要把广场建设与整个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建设一些环境优美的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空间;要面向大众,形式多样地发展主题广场文化。文化是大众的,发展广场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和部门都应当积极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广场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在把握广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在引导和培育上下功夫;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广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广场文化活动的宏观指导与规范管理,探索广场文化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

广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挖掘,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国际学院 软件工程 1602刘静怡

201619630214

第8篇:法治文化广场

**镇建立法治文化广场

为将普法工作推向深入,**镇不断探索新方法,镇政府专项拨款

数十万元,在位于**镇人民政府前的绿地广场的建成为**镇法治文化

广场。兴仁镇法治文化广场位于金通公路北侧,居民居住集中,常住

人口和外来人口数量较多,人流量大。**镇在广场中央设立了8个图

文并茂的宣传栏,内容涉及法律、计生、科技等各个方面通俗易懂地解读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广场四周草坪

内,则竖起多个雕塑,吸引居民驻足观看;四个滚动式法制宣传灯箱

在广场外侧不断切换普法信息;最有特色的是广场法治文化的西南

侧,设有多个健身器材,方便居民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受到法治

文化的熏陶。将法制宣传与文化氛围完美交融。

**镇法治文化广场成为普法宣传的新阵地,每天,数百名居民

来**镇法治文化广场休闲健身的同时,能立刻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

陶,在不知不觉中普及了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法治理念,

法治文化已然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一篇:法治建设下一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