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学毕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体育大学毕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已实行30多年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以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对体育院校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做一简单探讨。

第一篇:体育大学毕业论文

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择业观分析

摘 要:最近几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快速的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择业观千差万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该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民族大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择业观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收集就业信息,走近就业市场等。以期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湖北民族大学 体育教育专业 择业观 毕业生

择业观是就业者对即将选择工作的态度、价值取向和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的就业起主导作用,好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找到满意的工作[1]。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导致其就业遇到问题[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该文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择业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北民族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择业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访问中国学位论文库、中国期刊全文库、谷歌学术等获得权威资料。

1.2.2 访谈法

主要同湖北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影响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学生择业观的因素,以及可以改进的建议,并且在问卷的效度问题上访谈部分专家学者。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问卷制定的原则,以及该论文研究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问答。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填写立即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40人),回收120份,有效117份,有效回收率97.5%。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7和SPSS 17.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择业观现状分析

2.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标准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占86.32%,可见经济收入是影响他们选择工作岗位的首要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发展,占76.92%,可见更多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个人发展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生正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在同他们的访谈中发现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地点的选择,她们更愿意选择离家近一些的教育和企事业单位。

2.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倾向

对学生择业倾向分析可知: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倾向还是以稳定性工作为主,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占总数的34.19%,可见学生还是喜欢从事跟自己专业对口的教育行业,这与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中的工作稳定性是相统一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占24.79%,跟排在第一位的教育是一致的,都是稳定性的工作。而排在第三位的是考研,占19.66%,仅次于教育、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在访谈中发现女生的考研人数远遠大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难有关系。

2.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地域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地域选择可知: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不喜欢在农村或者乡镇就业,这跟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大多数90后,他们从小在大城市中生活较多,没有吃苦耐劳的无私精神,向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大环境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很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义务教育缺乏老师的原因。

2.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分析分析可知:学校招聘和社会关系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占63.25%,这与其他高校公布的数据不相符;人才网站作为高校大学生毕业选择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平台理应占很高的比重,在该文分析中只占17.09%,这可能跟笔者学校属于省属院校,又地处台州市有很大的关系,学校不在省会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接触到的资源相对较少。

2.2 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

2.2.1 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刚毕业时的工作和以后的工作变动是很大的,但是终究会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或者相符,这说明本身所学专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所以,自己本身的专业是基础,无论是什么专业,自身的专业肯定是自己最擅长的,而且也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平时要加强自身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2.2 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

现在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很多人是过一天算一天,在学校里混日子,没有追求和人生信仰,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职业理想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会整天无所事事[4]。而且我们现在的就业现状并不好,职业理想跟就业现状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理想的时候要贴近就业现状,给自己设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断努力,但是往往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其实现不了职业理想,那也要不断努力,把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相统一[5]。

2.2.3 收集就业信息,走进就业市场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就业,就业就要收集就业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业信息的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需要我们去筛选和选择,同时我们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参加就业市场现场招聘会,去锻炼自己,感受一下自己与企业的需求有什么不符,所以大学生一入校就可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取向。

3 结论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和工作稳定性;学生的择业倾向主要是教育、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等稳定性的工作;择业领域以城市和县城为主;择业信息的获取主要是校园招聘和社会关系;择业规划不够明确;对薪资要求普遍较高,这也跟当代大学生好高骛远的特征相符。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收集就业信息,走进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周驶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72-76.

[2] 林立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调研——以福建省2006届毕业生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1):46-47.

[3] 刘湛新.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4] 王彤.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運动,2015(3):40-41.

[5] 肖渊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3):163-164.①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517147)。

作者:王旭升 彭永

第二篇: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的地域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学校体育的处境、就业面狭窄和毕业生技能单一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0 前言

连年的扩招,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矛盾,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本文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届、2006届和2007届共305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专访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以及和同学交谈时了解的情况,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将学生就业档案中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2.1.1 三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5届、2006届、2007届总人数分别为96人、101人、10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2006届就业率明显低于2005届和2007届毕业生。

2.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在三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从事体育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31% 、52.08%和58.90%,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63% 、8.34%和9.59%;而其他行业部门就业比例分别为39.06% 、39.58%和31.51%。以上数据说明三届毕业生多从事体育教学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2.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城人数分别为122人、13人、19人、2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94%、7.03%、10.27%、15.14%。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3人,只占1.62%。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加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选项目就业情况

调查了解,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中,球类项目就业率相对较高。 2005届、2006届、2007届开设专选课程分别为4门、3门、5门。2005届、2006届、2007届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专业专项的设置,对就业率也有一定影响。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

部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认识相对较肤浅,常常是过高地估计自己,造成了他们择业期望值偏高。同时,目前社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重视,工作量大,待遇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差的农村中小学。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呈现偏高的倾向。

2.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为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随着城市体育师资的饱和,势必会造成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3.1.2 毕业生技能单一

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的设置过于传统化,对目前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项目缺乏认识和学习,并且文字、语言能力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上都与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2.2 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择业情况

学校、院系应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3.2.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有氧操、啦啦操、街舞、旱冰、轮滑、毽球、瑜伽健身、拓展训练等时尚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简化、改造,使之有效地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打开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地确定人生定位,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但就业前景是美好的。体育院校要锐意进取,更要积极创新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努力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

作者:尹俊艳 刘旭东

第三篇: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改革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已实行30多年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以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对体育院校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院校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存废引起了巨大争议。2012年5月1日一篇题为《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博文再次将争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光明日报》分别在5月7日、8日和18日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山西日报》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议性之大可见一斑。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本科毕业论文既具有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探讨体育院校的毕业论文制度改革。

1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主张应坚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种观点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在这种主张里,还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坚持,但是应对其进行改良。因为“真正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效果往往胜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能更充分、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与其另起炉灶,从根本上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不如对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进行升级,或对相关的测评、考核方法方式进行改良。”②其二,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取消。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③其三,主张毕业论文成为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这种主张认为,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过于武断和绝对,毕业论文和其他形式并列成为可选择的考核机制之一。“…目前要完全‘一刀切’式地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确实还不大可行,因为总得有一种方式或载体,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学了几年的综合素养或成效;而完全靠临毕业时弄成的一篇毕业论文来考察和检验,也过于机械和死板。故而因校制宜、因系制宜、因实践制宜,对本科生综合素养进行毕业考察,就大有必要。”④从这三种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主张看,前两种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第三种主张,显得较灵活。

2 毕业论文存废的逻辑前提

其实,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服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如果毕业论文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应坚持和加强;反之,则应取消,用其他更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机制替代。从学者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情况看,存、废的立论基础是统一的,即都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出发。这可从其中一些代表性观点看出,如,肯定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培养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等。⑤否定者认为,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等原因,大多毕业论文都是拼凑、应急之作,发挥不了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折中者认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⑥

那么,当代大学生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毕业论文制度有助于这种能力素质培养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四种素质(学习素质、求实素质、主体性素质、创新素质)和十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⑦那么,毕业论文有助于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吗?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设立初衷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在我国硕博士等高端人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但人类2l世纪不仅对专业人员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实践中,也要善于从大量个别的偶然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工作,一方面要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事实材料,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社会要尽量缩小实际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距离,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⑧即便撇开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培养考核机制,仍可在培养锻炼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上发挥作用。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问题而否定毕业论文制度本身。在诸多主张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中,往往将毕业论文工作问题作为取消的理由。如学生抄袭、拼凑、应付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指导大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都是毕业论文工作问题,而非毕业论文本身的问题。

当然,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机制也不符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可行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多种可选择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既能继续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锻炼学生上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灵活性,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3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虽然体育院校现在多向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等术科性专业,还开办经济、新闻、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性专业。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毕业论文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顺应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认识。尽管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要求方面有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尤其是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考核机制,对体育院校学生素质能力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以科研能力为例,体育院校主体专业培养定位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况且,体育院校当中还有部分学科专业。因此,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制度仍应坚持。如前所述,毕业论文的很多问题是毕业论文工作机制不完善所致,可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解决。如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问题,可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并严格答辩要求。

其次,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机制。毕业论文不同于单门课程教学,涉及环节较多,链条较长,向前可延伸到《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向后可延伸到教师、学生的评价。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毕业论文虽不如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复杂,但要想做好,仍需大量投入。例如,如果要把论文写得言之有物,有实际针对性,可能需要进行小型的调研、访谈,这就需要经费,可是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在投入保障上,可以借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做法,为论文制作提供一定经费保障。二是毕业论文制作的监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最短也需要两个学期,如何对运行在这两个学期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实际上,只要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一定不会差。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学校针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因此,毕业论文的监控也有待完善和落实。三是毕业论文指导机制。依照目前毕业论文指导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第六个学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直至论文完成。这种机制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在导师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是仅仅认为这个老师面善,论文容易通过而选择。因为,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前面几个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接触的印象。二是学生进入论文工作过晚而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科研工作。

最后,逐步实行培养考核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虽然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死板和机械,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因此,在坚持毕业论文制度的同时,可增加其他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培养考核形式。

作者:刘晓丽

第四篇: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应对策略

摘 要: 科学、合理的体育考试模式,能够提高考试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效地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与必要性,论述了当今素质教育也需要借助于考试手段,但要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毕业生 体育升学考试

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体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需要借助考试手段,其目的是使考试服务于整体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必须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做保证。因此,为使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达到这一目的,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首先要认清它的必要性和性质,有良好的实际操作。

一、实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现状是,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在中学生肥胖、近视的多,体弱的更多。因此,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学习任务日益繁重,若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产生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阶段的压力就会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不高,具有不稳定、不持久性,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则难以长久维持自觉性。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他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即在决定学生升学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具有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为考试而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单纯以单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价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这样充其量只是为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留下的空白或造成的危害很多。这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必须处理好体育升学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把体育升学考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为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学校体育的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法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必要性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之后,还必须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加以保证。否则,这种认识就只是纸上谈兵。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要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3.为避免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可试行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

4.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力争全部实现电子化考试,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

5.加强巡逻、监督,保证体育考试的透明度。在体育考试的实施过程中加大纪检力度,邀请体卫、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6.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保障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市教育局针对体育考试工作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原则,即一公开:当场公布考生测试成绩;二加强:加强对考场的封闭管理,加强对考务人员的管理;三认真:认真选聘测试人员,认真评定、审核学生考试成绩,认真做好考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四统一:统一器材、场地标准,统一测试路径,统一测试办法,统一测试标准;五不准:不准与测试无关人员进入,不准未经培训人员上岗,不准测试人员擅自离岗,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场,不准擅自更改考生信息。

7.正确认识到考试是教学的延续。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考试并非只有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除了选拔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

8.实行综合评估。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

9.实行科学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应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综合评估工作的宏观调控,实行科学管理,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成绩和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多项指标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或获得了多少竞赛名次等,而要从多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如课程开设、资金投入、师资结构、教材内容安排、场地器材建设和全体学生体质增强的程度等。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学校体育工作。

总之,对于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如果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考有机结合,并将考试纳入到推进素质教育整体工作中,那么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能促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的真正价值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泉州招生考试网.2009.改革中招体育考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泉州市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现场侧记.

[2]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人民教育,1996(6).

[3]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文汇报,1996年6月9日.

作者:庄恒娥

第五篇:新疆师范大学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倾向的分析

摘要:就业难是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倾向显得更为迫切。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师范大学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师范大学14届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较少,就业领域较广泛,对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比较清晰;另外,学校与毕业生本身都存在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关键词:新疆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倾向

0 引言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人才济济的一个院系,他主要是以培养教师为主的院系,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中、小学的教师,是自治区师资培养的基地。

为了解20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倾向。本研究主要是以问卷的方法来研究体育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意向就业地域及意向就业领域等,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实际需求,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寻找和把握就业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113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9人。其中民族班级男生36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和查阅关于就业倾向的报刊资料以及一些论文,收集有关就业倾向的研究资料对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以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09份,回收10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100份,女生9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和体育统计学原理,并在计算机上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和处理,并绘出图形。

2 分析与讨论

2.1 对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分析

由表1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已经开始逐步调整自身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思想,将考研、自主创业和其它行业等纳入了自己未来发展的考虑当中,以多条通道来实现就业,更加理性的来面对当前现实的就业环境。

2.2 对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析

通过对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如表2,统计出32℅毕业生选择经济,政治,交通,信息较为全的乌鲁木齐市,有41%的毕业生选择去疆内其它城市,有14%的毕业生选择去外地发展,另有13℅的学生选择去中小城市或城镇发展。

2.3 对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已经开始逐步调整自身的就业领域,将公务员、公司企业、个体经营等纳入了自己未来发展的考虑当中,以多领域来实现就业,更加理性的来面对当前现实的就业环境。

2.4 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求职优先考虑的分析

通过表4统计可以得出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对现实的就业环境,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进个好单位,有个薪酬较好的工作,以便于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所以通过统计有55%的毕业生都想留在地域,薪酬福利和单位性质较为好的城市发展。而22%的毕业生对于发展空间和家庭期望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2.5 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途径调查分析

表5统计得出通过熟人介绍寻求工作的人数占到调查人数的36%.说明我们绝大多数毕業生还是通过熟人介绍来寻求工作,通过访谈与笔录得知,这种方式来寻求工作,熟人可以向求职者描述该校的具体情况,也可向学校详细的介绍求职者。

2.6 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未来工作薪酬要求分析

表6显示,有43%的毕业生将薪酬定于2000-3000元之间,有20%的毕业生将薪酬定于1000-2000元之间,有21%的毕业生将薪酬定于3000-4000元之间。酬薪与福利是选择工作的一个原因,它决定着发展方向,同时也束缚着发展方向。现在的毕业生普遍期望得到2000-3000元的薪酬,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因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应过分追求薪酬待遇。

2.7 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分析

表7显示,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毕业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18%的学生没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规划,有39%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偶尔会考虑,19%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真想过,仅有24%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考虑还认真计划过。

表8显示,通过调查说明,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素养,这也说明本校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

表9显示通过调查说明,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已基本扎实。其它工作经验、社交等个人能力虽有不足,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8 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需求的分析

表10显示,此表反映出体育学院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渴望从本校的就业指导中来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新疆师范大学20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直接就业是主要选择。毕业生开始向首府周边的其它城市选择就业地域。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地域依次是新疆师范大学20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优先会考虑的主要因素。

3.2 建议

对于新疆师范大学2014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专多能,以多条通道来实现就业,理性的来面对当前现实的就业环境。学校定期增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加强学生人生规划意识。发扬优势,为自身的不足充电。学校增加礼仪课程的求职内容与毕业季开展求职技巧专题讲座,加强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抓住就业时机,提高就业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亚菲,陈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148-150.

[2] 田振军,李振斌,徐振鹏.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 养方位与定位[J].西安体育学报,2002(01):30-33.

[3] 赵小坤.河北省体育院校本科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对策研究[C].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4] 朱倩军,艾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79.

[5] 黄发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C].福州: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作者:张亮

上一篇:暑期实践论文下一篇:统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