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心得有感

2023-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红楼梦心得有感

读一本好书(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在网络部党支部号召读一本好书后,我重新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八十回),感触颇深:让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封建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书中描写了各类腐败事件,例如管管相护,“葫芦僧断葫芦案”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腐败情况;例如四大家族互相联姻,共荣共辱,反映了当时社会缺乏法治观念,腐败成风,大家族互相勾结,一手遮天;再如王熙凤参与司法,利用关系,从中捞取利益… … 红楼梦生动的写出了封建社会腐败;

二、贾氏家族家大势大,但“玉”字辈(即宝玉辈)的男子都是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无恶不作。其中唯有宝玉虽无心功名,难得还能怀一个博爱之心。例如王公贵族的子弟借“狩猎”为名,行嫖赌之事;家族内部风气败坏,不再赘述。中秋之夜,宗室祠堂里居然隐隐约约传出一声叹息可见家族的堕落衰败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可见整个社会的已经彻底腐败;

三、封建社会对男女有固定的定位,压制人性;男尊女卑的社会,有的女子很优秀,但是在封建社会,唯一的正统出路都是“相夫教子”,例如宝钗,聪明灵秀,但在封建的主流社会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她始终也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无益于社会的发展进度;宝玉很有才气,但是主流社会对其要求只有一条,就是“出将入相”,而宝玉对功名很淡泊,因此在那样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我们只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建成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社会;

通过阅读经典,让我们重新思考,更加坚定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信念,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避免红楼一梦的人间悲剧,才能不断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第2篇:读《红楼梦》有感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词中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正是在《红楼梦》后林黛玉给我留下的印象。

林黛玉的性格中处处透露着悲伤。她秀外慧中,诗思敏捷,但敏感多疑,自尊心很强,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谦和、善良,从不视下人卑贱,但喜散不喜聚,在常人的眼里,相聚时快乐,分别时才悲伤,但在黛玉看来,相聚才使人悲伤,如果不相聚,悲从何来?所以会认为悲伤的本源在于相聚;她叛逆反抗,但又与封建传统观念并存。

林黛玉是个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博爱的新女性。这种思想意识只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只具有思想意义,如果想要广泛落实却是难的。她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污浊的社会现实中,她的这种思想的确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更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然而这点光亮太微弱了,封建社会秩序不容许它呈现出燎原之势。

林黛玉追求爱情,反对宝玉走仕途之路,这对封建社会秩序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封建社会决不容许她这样去做。封建传统文化中男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要求男子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家庭的社会责任,这无疑是积极的、可贵的。而黛玉对此的反叛,理所当然不能被社

会所接受。她的这种做法使得宝玉放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从这一点来讲,黛玉的失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她的思想只具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实现。但也正是这样,她才是林黛玉,她才会给人以悲剧的震撼。

林黛玉是个永远追逐着爱情、追逐着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少女,在人生的征途上艰难地走了一大圈之后,但又被驱回到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这就是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铁律:不准追求自由的爱情,必须遵从父母与命运的安排,毫无反抗与怨言地生活下去!

林黛玉是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悲落式联想,并经常多愁善感的古代女子。如:大家开宴会其乐融融相聚一堂,可林黛玉却想到在宴会散场时,大家又免不了分别和失落的一场;她与贾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都是伴随着吵架而不断发展的;春天百花盛开是多好的现象,可林妹妹却要葬花,并联想今后是谁葬自己„„这种伤感的调子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并被深度感染。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的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封建礼教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悲剧的根源。以致,黛玉最终都无法改变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命运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她的悲剧不可避免。

林黛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寄人篱下的生活凸显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于是她经常自叹自怜,触景伤情。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甚至自然界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不在她内心挑起无限的伤感和凄

楚,所以,流泪,更成了她生活中的常事,由于宝玉和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性格相投,特别是在反封建主义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他们终于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是,以贾母为首的一群封建家长组成的封建势力,使林黛玉感到爱情带来的沉重压迫。无奈她最后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的旨意上。这就是致使宝黛爱情最终只能是以悲剧结束,为自己的一生命运画上了一个唯美的悲剧休止符。

第3篇:读《红楼梦》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贾宝玉出了家,王熙凤死了,贾母也死了。

虽然贾家灭亡,但是我也喜欢林黛玉,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嫁给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林黛玉是我在《红楼梦》喜欢的一位人物,因为她刚强、冷漠。因为她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六年级:季鹏飞

第4篇:读《红楼梦》有感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当时朝代女子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多如云,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无疑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个重要人物,还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不过我发现他的优点就是善于沟通,性格温顺,不常会发脾气,深得姐妹们的喜爱,与他的姐妹们相处的甚好。我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柔柔弱弱,性子胆小,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缺点,造成了许多的悲剧。就如那一出:在王夫人午睡时,因宝玉调戏金钏,金钏也与他开起玩笑,颇有些调情,不料被王夫人听见,可宝玉一见王夫人起来,就自个溜走了。王夫人愤怒地将金钏撵回家去,金钏于是含羞投井自杀。还有那么一出:话说王夫人检抄大观园时,硬是把晴雯撵了出去,而宝玉却只是眼巴巴的看着,直到晴雯病死。如果说,他不是那么的柔柔弱弱,有勇气的话,他还是可以阻止这些悲剧发生的,毕竟那是他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发生,而后独自自责。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是个极其敏感的人,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因为她从小就得了病,而且长期寄人篱下。她给大观园里的众多姐妹和王夫人的印象也并不好,让我不解的是,她这样性格的人如何就能获得贾宝玉的喜欢,而那个端庄稳重,豁达大度的“宝姐姐”不能获得宝玉的喜爱,薛宝钗性格好,人缘极好,处事也很好。她还颇有心机,(范文网 )就如那一出:话说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见两丫头小红、坠儿在谈些私情话,但为了让她们以为她没有听到她们的谈话,嫁祸给了林黛玉。不过宝钗比黛玉还是好很多的,可惜她与宝玉无缘!

说到处事好的还有王熙凤,她是最泼辣的一个人,心直口快,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史湘云了,她的心机不如宝钗,文学不如林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风流倜傥,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女性。

读完《红楼梦》让我了解到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第5篇:读《红楼梦》有感

张慕寒

原本认为《红楼梦》不过是一本讲述关系复杂的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不对它有什么兴趣。但翻开《红楼梦》,我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合上最后一页,心中有无限惆怅,也有无限感触。

《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封建时代的缩影。期间的恩怨情仇,无一不折射出封建时代对人性的摧毁和伤害。《红楼梦》中最著名的悲剧就是宝黛之恋了,它是如此的凄美悲惨,以至于我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我的感受。我只能说,他们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地方。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一些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晴雯,无辜的殒落。

晴雯的死让我感到不忿。她美丽,她衷心,她手巧,她正直,她集合了一个女子很多的优点。当然,她有些凌厉的嘴舌让她在大观园中倍受厌恶。不过这不足以说明她是个坏女子,不是吗?她的死有一半源于宝玉,另一半源于袭人。她的病是因宝玉而起的,但她的死却是袭人向王夫人告状的结果。晴雯的无辜,是因为她和宝玉什么都没有,却背上了勾引宝玉的罪名。她的死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冤案,而悲哀的是,她死后竟没有几个人为她感到悲伤。

我一直很喜欢晴雯。因为她是《红楼梦》中敢说敢做的女子之一。她敢把自己心中所想全部说出来,虽然有时有些尖酸,但依然可以看出晴雯的率性。她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制度的环境中,但她自身却没有封建女子那种把一切委屈都吞进肚里的柔弱。虽然她的结局很凄惨,但她不同于别人的性格让我很是欣赏。

袭人,有情?无情?

袭人是我心中一个很矛盾的角色。我喜欢她的委婉衷心,但又厌恶她的自私柔弱。“花气袭人知骤暖”,这袭人正如诗中所云,对宝玉尽心尽力,当真是“知骤暖”,无微不至。我虽不喜欢她对宝玉的规劝,但她的关心和忠诚着实令我感动。但同时,她又是如此的自私。看到宝玉总跟丫鬟们在一起闹,她便怕宝玉又喜欢上别人。因此告诉王夫人那些玩话,结果宝玉房中的丫鬟一个个遭殃。她因怕黛玉嫁给宝玉后对自己不好,所以几探黛玉的口风,而当王熙凤商量要以钗取黛骗过宝玉时她也极力赞成。她明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而非宝钗,但为了她自己的将来,她宁愿和其他人一起蒙骗宝玉。黛玉的死,袭人也有责任。

袭人是如此的有情,又是如此的无情,不知当她被迫离开贾府嫁给蒋玉菡时,心中对她的所作所为作何感想呢?或者说她是否想过,她做的一切真的值得吗?

大观园,是女子们的梦,也是女子们的坟墓。多少女子的梦迷失在大观园,多少女子的灵魂遗落在大观园?她们的遭遇是封建时代的常事,她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曹雪芹先生同情她们,所以用笔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他留给后人品读的不仅仅是一部叫《红楼梦》的小说,而是一个没有梦的时代。

第6篇:读 红楼梦 有感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由贾宝玉的眼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心细体弱的病美人。但随着曹老的字句中,我隐约见到了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生活在那儿,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我欣赏着这名女子,又同情着这样的女子。

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虽然她有着突破世俗的心,但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我一直想,为何黛玉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或许是因为作者 想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但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 令我不觉为之一颤.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上一篇:中控室岗位职责范围下一篇:7月份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