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年度计划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新的时间周期还是新的任务周期,工作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该如何写好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名师工作室年度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名师工作室年度计划

“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

摘 要:“辐射引领”是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学科名师基地三大任务之一,在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俞定智老师的主持下,发挥以区域协作、校级联动、导师带教、学员蹲点等形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区域辐射和带动效应,探索建设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本文从“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实践探索的过程及成效、对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的思考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总结凝练,抛砖引玉,为国内其他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峰计划;名师引领;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给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方法和态度,使其能够自主、全面、个性地发展。体育教师怎样教?怎样更好地教?这将成为体育教师成长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教研活动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那么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呢,在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合作共享联通更加紧密,社交互动更加轻松,促成了若干基于共同的教学与研究目标的教研共同体[2]。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是对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方式方法的有效补充,依托“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本文围绕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问题展开探索实践。

一、“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

(一)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国际背景下,帮助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化已成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稳步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3]。打造“专业型”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对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见,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同样是教师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未来教学教研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高峰计划”的引领下,让基地青年教师从中汲取名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搭建骨干教师交流、学习、探讨的平台,形成教学风格;区域联动、合作研讨,让学科基地的成员们在共同体中挖掘潜能,交互心智,提升素养。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通过共同体之间的联合活动,相互之间起到团队共建、优势互补的效应,打破了地域和学校界限,促进了学校间体育教师的良好合作和良性竞争。这不仅对体育教师的发展有积极助推的作用,而且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深化校际间的合作、联动,有助于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使教师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普遍认同的发展愿景,完成文化的融合、精神的重构,为学校个性文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地共同体的研修形式

上海市各区体育学科基地凭借“高峰计划”红利,以研促教,助力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各基地在“高峰计划”引领下策划与实施各类活动,如互动教研、课题沙龙、科研探讨、教学成果展示等(圖1),促进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凸显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内的成员联动,通过沟通分享,加快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主动请“名师”指导。教师通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可以在教育专家、学校领导、专职研修人员的多方参与助力下提升教科研的达成度,探索教学的瓶颈问题,共同发现、探索、创造、生成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形成群体智慧共享,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图1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研修形式

(三)基地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祖国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只有专业过硬才能履行和完成其使命与责任。虽然新教师的加入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重难点混淆、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等。经验型教师则沉溺于原先的教学经验,创新开拓性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体育学科基地通过各种形式指导新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快速挖掘青年教师的后续发展潜力,促使其加速融入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掌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对青年教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三化”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的路径

1.理论学习

学科基地先后聘请了“高峰计划”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俞定智,“高峰计划”核心团队成员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卜洪生,特级教师陆志英等专家为体育学科基地作学科核心素养、科研技能、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基地学员带来了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资讯和最精彩的报告,为他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基于每阶段的理论学习认真做好讲座笔记,形成体会心得并付诸教学中。“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也是学科基地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好读书笔记形成读后感分享交流。该模块运行的流程为:名师讲座-分享交流-实践运用-反思修正-再实践。

2.教学实践

围绕上海市体育“三化”课改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例研讨、说课、评课等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多元的教学实践,教法的改变、器材的创新等使“三化”教学改革无痕“落地”。该模块的运行程序为:集体研讨-分工备课-示范课展示-课例研讨-总结-反思提升。

3.教学研究

学科基地要求每位学员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围绕学科基地研究的内容开展教学研究,例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研论文、小课题研究等,目的是促使每位学员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争取在学科基地掌握一个研究方法,获得一个研究方向,让基地学员养成“勤学、善思、精于研究”的好习惯,努力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为课堂服务,科研为学生服务的宗旨。该模块的流程为:确立方向-集体教研-交流心得-能力提升。

4.辐射引领

在“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积极开展名师结队伴我学活动,深入学校,通过名师助力教学,开展校本研修、打造校本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带动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辐射区域。该模块的流程顺序为:名师引领-带教教师-指导教研组-助力学校-辐射区域。

(二)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途径

1.形成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为提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综合能力,基地建立了“学员轮转制”,即学员在基地三年轮换五个职能小组(图2)。以基地任务开展为驱动的培养模式,既可以使每一位成员熟练掌握本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图2 基地学员职能小组轮换制图示

2.完善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研修制度

例会制度:每月择一日召开基地会议,当共同体成员面对某一问题时,学科基地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帮助教师打开思路,引导教师积极思考,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商讨布置下月工作[4]。每学期的期初召开一次基地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每学期的期终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展示学期工作成果及形成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研修制度:每位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含发展目标、发展进度、发展措施),并根据个人自我发展目标和研究课题,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理论,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现代教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在广泛的阅读中,不断修炼内功,丰富内涵,夯实专业功底,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底蕴,为基地学员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求学员每学期至少阅读一至两本理论专著,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参加基地组织的集体交流研讨,每学期提交一篇有价值的课例或案例;每学年提交一篇获奖或正式发表的教学论文;每学年撰写一篇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档案管理制度:学科基地为每位学员和跟岗研修人员建立研修业务档案,基地负责人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基地成员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反思等,定期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基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考核奖惩制度:学科基地主要考核项目分别为研讨会出席频率、理论素养是否有所提高(读书笔记的撰写情况)、教科研业绩如何(承担课题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由学科基地负责人、学科基地特聘专家组成考核小组,每年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基地学习共同体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科基地任务分配、核心组成员负责工作内容以及学科基地表彰机制进行调整。

3.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研究项目“三步走”

体育学科基地把每次研究时间划分为“三步走”,每一阶段结束都将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图3)。本着不断完善、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原则安排工作,使每一位学员都有工作,每一位学员都有收获,达到“培育一位名师,调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的效果。

(三)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成效

在“高峰计划”主持人及核心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以报告、讲学、教学示范、说课评课、教研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提升。与区域联动的同时,让基地成员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使知识与能力迁移在教学和教研上,如何做到有效性,如何提炼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高峰计划”不仅对体育学科基地学员的教学起到指引作用,对科研的引领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高峰计划的引领下形成了跨区域、跨学段、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专家领衔的多方合作型研究团队,对体育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展开集体攻关,推动“体育与健身”“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体育名师是科研之路的一面旗帜,引领基地成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智慧型”的教师转变。体育名师也是一盏“明灯”,他们敏锐的研究意识、自觉的研究追求、执着的研究精神,为基地成员指明了研究方向。以“嘉定区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为例,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方向,跟随学院教授所研究的学校体育方向,积极参与“研动力”项目,成为名师科研板块中的一部分,工作室成员们在科研之路上积极与名师沟通,明确其阶段目标,以更好地达成科研成效。

三、“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思考

(一)未来发展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是以“修”“研”“实践”为一体进行建设和发展,在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运作的过程中,它会发展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形成科研、教研、信息沟通协同发展的一个平台。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在不同区、不同校立足本土特色、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本土专家团队,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从而促进体育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上海体育教育系统储备优秀人才。

(二)创新设想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平台搭建,不同于简单的学习小组,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相对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体系,在基地大家分工明确,研究方向类似,体育学科基地成员接到新型研究项目时,成员之间需要通过频繁沟通、座谈和互动,深入地交流与研讨,从思想与观念上进行“碰撞”,从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活力。

四、结语

随着体育学科不断受到重视,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打开各区、各校之间的沟通壁垒,增加区域体育教师间的交流频率,搭建体育教师平台,建立携手进步、共同成长的教学环境。基地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在于相互促进,在“苹果”与“苹果”的交换中领略不同的成色,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领会不同的视角。相信教研共同体会发展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成为科研、教研、师训、信息化協同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国共产党关于教师和教师教育思想的百年发展和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1).

[2]曹宇星,王东虹,饶嘉婷,胡小勇.教研共同体:在线社交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J]. 数字教育,2019,05(04).

[3]朱建明.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薄弱初中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12(10).

[4]陈悦.“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作者:徐艳贤 胡艳晖 王建光 綦焱朱

第2篇:名师工作室在研究啥(二)

主持人简介:福建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福建省小学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小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组核心成员,福建省厦门市杰出教师,福建省厦门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福建省叶彩红名师工作室”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以促进全省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全省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力求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为全省优秀科学青年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优秀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遇。

工作室以“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和“小学科学学业质量评价”为关键词,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利用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站和QQ、微信群搭建共同学习平台,开展好书推荐、好文推送、好课剖析等活动,引导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

紧扣“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和“围绕核心概念的探究性教学”两大专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验操作水平和课堂执教能力。同时,注重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学业评价专项培训,开展青年教师的“新五项基本功”培训与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

引导科学教师把科学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深入思考,勤于反思,积极主动地撰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未来,工作室将适时组织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加强教学技艺的相互切磋和研讨,拓宽视野。同时,及时梳理工作室研究中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应用实践成果,以论文、案例汇编、专著等多种形式,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61003)

改进和创新实验材料

潘翠君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

2015年12月,“深圳市小学科学潘翠君名师工作室”由深圳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19名成员由来自深圳市直属学校及各区属学校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组成,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聚焦于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听课评课、参加相关比赛、网上研讨交流、外出送培送教等形式,让工作室的成员在多方面得到提升。

工作室每月都有一次集中研讨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会安排1~2名成员上公开课,并进行评课反思、研讨交流。在这些课的研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在实验材料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由于各成员分散于各区,集中起来组织面对面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工作室大力开展网上研讨交流,通过QQ群、微信群,实现问题讨论、资源共享。

围绕实验材料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这一重点,工作室在平时常规课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鼓励各成员大胆突破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多来,工作室有多人次在深圳市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中获奖,王立老师还代表深圳市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展示活动,荣获一等奖。他创新制作的教具“日食模拟观测仪”获得了评委和现场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带动区域内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室的主持人及部分成员也承担过“送培送教”的任务,先后到深圳市的大鹏新区、广东省的惠州市等地,开展同课异构、新课标的培训讲座、上示范课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今后,工作室将围绕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并拟定以智慧课堂的建设、3D技术与科学课的融合、多元化评价等为重点进行探索和尝试。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518100)

科学实践活动序列研究

李德强

主持人简介:湖北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教育科学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首届小学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教材(原鄂教版,现人教鄂教版)副主编,全国、省教研系统优秀教研员、优秀指导教师。

2016年,“李德强名师工作室”由宜昌市教育局正式命名成立。工作室以践行“科研兴教的引擎,名师成长的摇篮,教师培训的基地,对外交流的窗口”为目标,制定了工作室和成员三年规划,并借《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出台的大好时机,提出了“基于相关概念内容的科学实践活动序列研究”课题。

我们期望,在这样一个研究周期中,每位成员能够通过一个或多个具体相关概念的研究,用“科学实践”的具体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科学课堂、科学课程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单一的、碎片化的,而是相互联系、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的“序列”。不同领域、不同概念内容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就会“聚沙成塔”。

为了扎实、有效地完成这一研究,在成员相对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每次交流時,工作室要求各成员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动作:对研究内容的理论梳理;对同类课例的比较与分析;“我的科学课堂”表达构想及进展情况;拓展性的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每位成员具有“大科学、大概念视野”。

工作室还积极与外界名师工作室加强联系,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工作站共同探讨了学科建设项目,同时向本市相对薄弱的学校定期送教、召开研讨活动。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43000)

跨学科研究

张秀香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广东省佛山市科学教育协会理事,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

真实来讲,“张秀香名师工作室”创建之初更像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为了学校荣誉,并不清楚建立工作室的目标与方向,至少有些迷茫和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并借助课题立项,我们找到了工作室的前进方向。2015年,工作室在佛山市教育装备应用开发研究中成功立项小学科学类重点课题《融合STEM理念的创新实验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研究》,以及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工作室最大的特色是跨学科,成员几乎涵盖小学全科。我们坚持融合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STEAM教育理念,以课题研究引领工作室工作,并开展磨课、评课、互相交流等活动。

目前,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已经编辑了系列STEAM校本教材,成功打造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生社团——童童少年科学院。科学院里,学生自主管理,他们经常承担相应的活动任务,如科普讲座、校园科技节、课题汇报年会、科学实践活动等。平日,科学院则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开设小院士培养班(含发明、制作、科学探究)、童创坊(创客)、科技模型班、生物班、天文班、物理班、化学班、小机器人班等。

未来,工作室拟加强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共同研究学生融合STEAM理念下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STEAM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复制到更多的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528000)

让课堂更具“科学味”

金伟平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绍兴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学科学理事会成员。

2014年9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育局命名成立“唯实科学名师工作室”,金伟平任主持人。近几年,工作室重点研究的课题是《提升教师“执教力”,让小学科学课更具“科学味”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总体目标为:运用诊断的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课堂探究是否有“科学味”为衡量标准,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一些可操作的方法。经过三年的研究,工作室推出了初步的成果。

1.提炼出了“科学味”的要素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科学的态度,教师要能整体把握教材,理解其中的用意,科学执教。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科学的思维,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创造出有科学思维层次的教学设计,避免出现 “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充满“科学味”的语言,体现在科学地提问,科学地表达,科学地总结。

2.设计了各类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分别制定与落实。如针对课堂上师生之间活动时间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可以设计相应的观察量表,分别记录课堂上教师用时与学生用时,分析在单位时间内探究的价值如何。又如,针对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设计的观察量表可以分别记录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再通过分析判断哪些教师提问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毫无价值甚至有负面意义的。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共设计了9张观察量表,力求在一定层面上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价值,也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有“科学味”。

3.设计各项课堂测试,用于课堂“科学味”的观察

课题组结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对探究活动是否科学进行检测。具体内容是: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前的前测与探究活动之后的后测对比,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学习经历与获得。同时,基于量表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能或者其情感上的体验作出科学分析,以此来衡量科学课堂的科学性。

4.探索出了一些提升教师“执教力”的方法

基于观察的课堂分析后,根据观察的内容,结合“科学味”的要素,工作室从一些课例中归纳梳理出改进教学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学生观察的习惯,做好实验前准备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如实记录的习惯,整理器材的习惯。

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益——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记录的真实性,数据的合理性。

明确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学会把握指导的时机,给学生更开放的探究时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312030)

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冯念

主持人简介: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冯念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8月底,2017年2月,由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正式命名。冯念科学名师工作室前身为雨花区张敏科学名师工作室,前首席名师张敏带领团队完成为期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后,调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经名师团队集体研讨、充分酝酿,工作室出台了《三年发展规划》,并确立了工作室指导思想,即注重个性,全员成长,学生主体,开放灵动,研究交流,示范辐射。同时,团队成员各自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工作室通过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研,全员成长,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同时,组织了多项论坛、送教活动,传播我区小学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推广工作室实践成果,发挥全区科学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一年中,工作室还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成员外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并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及指导。

工作室首席名师还承前启后,组织团队开展前三年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和今后三年工作的规划。目前,原张敏科学名师工作室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与实践》已经顺利结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育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已经提交给长沙市课题规划办参与评审,等待获批立项。

今后,工作室的研究重点是,提升课堂教学实践广度与深度,扎实开展课题实践研究,开展读书和学习活动,提高工作室成员文化、业务、理论素养,并加大工作室网络平台建设,扩大工作室影响与辐射功能。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410429)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吴向东

主持人简介: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首批教育家培养对象。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科学教育强调基于证据的质疑和推理,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以,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载体。

“广东省吴向东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依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社会背景下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研究重点,主要采取三个学科的联动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基于证据的质疑和推理;信息技术教育——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认知工具收集、加工和分析证据;语文教育——基于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让小学生初步懂得基本的形式逻辑,尽量避免陷入逻辑陷阱。

三个学科相互配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各自的目标。同时,在对日常议题和一些综合性的探究主题的研究中,综合应用三个学科的技能,发展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工作室成员培养上,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相结合,帮助成员根据批判性思維研究方向,确定更深入的相关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系列。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引导各工作室成员在参与批判性思维研究课题的同时,在研究中吸纳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团队,促进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在成果推广上,注重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指导参与的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发表和出版这些成果,并使成果借助媒体快速传播,吸引更多学校的教师参加,对更多的教师产生影响。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518172)

基于概念转变的“探究式”教学研究

蔡敏胜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2013年,“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经东莞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的理念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继而摇动一片森林。

工作室基于学科现状,构建“三位一体”的研修学习模式,促进名师与成员共同的专业成长。“三位一体”即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内涵发展;以专题研修为聚集点,提升教师学科教育理论素养。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教师阅读、网络教研、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专题研修、成果物化。

过去三年,工作室聚焦基于概念转变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出概念教学转变的四步流程:

了解概念,通过激发和唤醒,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探究阶段,通过搭建脚手架,设计探究活动,搜集信息;

形成概念,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纠正错误概念,形成正确概念;

深化概念,通过巩固和应用,让学生的概念形成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为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搭建五项“脚手架”,即:材料脚手架——有结构的材料;问题脚手架——有价值的提问;探究脚手架——探究性的记录单;板书脚手架——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应用脚手架——教学内容生活化。

随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工作室在原来概念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了概念重建的理念,倡导围绕核心科学概念的重建、组织来设计教学,摒弃以前重知识、轻活动和重活动、轻知识的两种极端现象,从而实现一种有效的整合,并将研究的内容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概念的重建可以更开放,从单一的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向探究单元的主题性内容拓展,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大概念的建构,并将概念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建立连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未来,工作室将基于科学学科本质的特性,开展STEAM跨学科整合教育研究。

(整理:陈晓敏)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教育局教研中心(523808)

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

田玥

主持人简介:全国小学优秀科学教师,国家级优秀课执教教师,辽宁省沈阳市名师,辽宁省沈阳市骨干教师,沈阳市和平区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2016年10月,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命名成立“和平区田玥科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目标是,加强和平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科学教师发展平台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科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和平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工作室的重点是对比研究美国科学课教学,力求优化我国国情下的科学课教学方法。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建立科学、语文、数学的联合模式,探索科学概念发展与识字整合,科学观察记录与作文整合,科学实验数据与科学建模相结合等。同时,深入进行本土化小学科学工具箱的设计与研发。

今年,工作室成功立项市级规划课题《小学科学课程与STEM项目融合策略》,这可以让工作室更好地吸收、继承南京九校历经8年研究的STEM项目成果。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始深度结合STEM课程项目,开展相关专项研究,壮大课程研发队伍,致力于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

结合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实际,工作室将把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策略作为新增研究内容,把幼小衔接领域内的科学概念发展与识字整合、科学观察记录与作文整合等作为工作室收集、整理数据的重点,摸索课程研发策略,带动区域内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育集团总校(110002)

基于新课标开发课程资源

张茂良

主持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者,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创新型教师奖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2016年3月,经东莞市教育局正式批准成立“东莞市中小学名师张茂良工作室”。工作室聘请了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省市教研员为专家顾问,组建了以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为导师,以东莞市小学科学优秀教师为成员,以东莞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为跟岗学员的研修团队。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坊间流传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和教育部今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与研究,以找准最新的目标导向。

1.学习新课标内容及对应课程安排

工作室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必修内容,通过聘请专家解读、主持人导读,以及学员交流读,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工作室真正把学习新课程标准内容、了解新课程标准所对应的课程等,当作工作室日常工作来抓,使所有人对新课程标准烂熟于心。

2.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实施策略

工作室目前重点研究《小学科学课例研究与开发》这一专项课题,在专家指引、主持人示范、导师指点、学员攻坚等系列活动中,扎实开展新课程标准所对应课程的“落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开发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配套资源

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适用的配套课程资源。工作室注重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优课、微课、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设计等课程资源,并将开发的配套资源共享于全市公共平台,面向全市辐射研究成果。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523413)

“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赵晓英

主持人简介:湖北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

2014年8月,“荆门市赵晓英名师工作室”由荆门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

工作室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通过“微课”打造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共同体。

工作室通过集体创作“微课”,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尝试在信息化背景下,将名师团队的培训网络化,从而用更开阔的视野开发优质、动态的名师培训网络课程,并解决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讨的时间与空间受限问题。在设计、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工作室青年、中老年教师相互合作,形成了和谐的研究氛围。

二是重点开展“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疑进”教学理念源自宋代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提出的“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关于学生学习、成长与进步的重要观点,强调学生要大胆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强调学生在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引下获得进步。

工作室将“‘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前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归纳提问的方法——三段提问法、激问三步曲、导向三步曲。经过尝试,我们形成了“疑、理、解、知、结”这一“疑进”教学基本流程,建立了不同学段、学科的“疑进”教学常规,确立了三条“疑进”教学策略:师退生进,留足空间;少教多学,方法支持;抓大放小,抱团成长。

三是不断探索教师培养发展机制。

首先,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工作室不仅重点开展“读书沙龙”“课例研讨”“象山讲坛”“课题研究”等常规活动,每月15日,还会召开“话题研讨”,大家或在书吧静心阅读,或在学术报告厅激烈争论,或在象山讲坛上侃侃而谈。

其次,大力开展传帮带。工作室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并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优势,立足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工作室成员中也建立师徒对子、学习伙伴,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及团队凝聚力。

最后,大力鼓励研究。给工作室成员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让他们轻装上阵,干自己想干的事,干自己能干的事,同时在科研培训、科研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全力提供智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448000)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

袁优红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小学科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优秀辅导员。

袁优红老师作为“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最初的一帮一结对带徒,到成立各级工作室,实现从个体成长到团队辐射的转变。工作室以制度促规范,拟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组建了QQ群、微信群和工作室网站交互平台,开展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全方位交流研讨互动方式。

工作室每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行事历,每位成员则对照进行自学、线下线上学习与交流,并立足教学实际,以开展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为重要载体,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017年,工作室重点研读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科学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积极研究并努力适应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变,并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作为重点研讨主题。工作室开展了多次以“科学论证”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全体成员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对“科学论证”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并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系列论证活动,形成动态的建构科学概念過程,感悟科学学习本质。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工作室拟重点开展一年级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领域整合的教学研究。目前,工作室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基于“微视频”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样式研究》这一省级课题。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廷佐小学(316000)

“理趣教育”背景下的STEM学习

仇丽君

主持人简介: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江苏省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江苏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评审专家,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2016年12月,“海门市‘STEM’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仇丽君任主持人。工作室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研究一些重点课题,一个考核周期内做一次典型展示,出一些工作成果,引领工作室成员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一是STEM教育研究。工作室在国际STEM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构建适合小学儿童的STEM教育,建设精品课程,研發主题化、序列性教学案例(课例),建设教学资源库,研究STEM教育师资专业特点。

二是以“理趣课堂”为切入点,开展“理趣活动、理趣教育”研究。在科学课堂中,追求知识、生活深刻共鸣,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一体。在生活和校园活动中,把“理趣课堂”的研究放大为“理趣活动”,进而研究“理趣教育”。

三是研究“理趣教育”背景下的STEM学习。在“理趣教育”背景下,工作室研究儿童STEM学习所需的认知、思维和技能基础,研究儿童开展STEM学习的特点、方式和途径,以及STEM学习与创造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目前,工作室重点研究了STEM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趣教育”背景下STEM教育实践和教学案例(课例)开发、STEM教育师资自我修补等。

为保障研究富有成效,工作室各成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自我加压:

自觉学习科学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

主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底蕴,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自发研究当前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问题,研究各国家地区STEM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实施路径、课程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特点,定期研发有质量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案例,向创新型教师发展;

注重课堂实践,提高行动反思能力,大胆实践和探索“理趣课堂”理念、内涵和范式,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成长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小学科学教师。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226100)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钱金明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小学科学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长三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浙江省小学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

2012年9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钱金明工作室”由嘉兴市教育局命名成立,经学员个人申报、县市教研室推荐、导师选拔,先后招收了30名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又组织建立了“浙江省钱金明名师网络工作室”,招收了17名学科带头人,学员近500名。

工作室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践行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重点探索“与单元结构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以“网络研修+现场诊断”为主要研修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了“践行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省优秀课题报告《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是在探究活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单元起始课、单元探究研讨课、单元交流评价课的目标、特点与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并附有典型的课例若干,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价值。

同时,工作室以“目标·项目·读书·课堂·平台”为研培方式,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活动课程化》,这个课题已经被纳入2015年度全国科学教育研究规划立项课题。

具体研究过程中,工作室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是建立融“教、研、训”为一体的研修运行新机制;

二是建立“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研修活动组织、实施、评价、激励机制;

三是构建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课程化体系。

通过“两种机制、一个体系”的建设,工作室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注入新动力,突破了传统的培训、教研活动的瓶颈,让“教、研、训”真正成为一体,更有效地指导与引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314400)

项目驱动 做实研修

姚伟国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浙江省嘉兴市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科学》教材(教科版)培训专家,浙江省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省级培训班主讲教师。

“海桐科学团队”结合科学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以项目驱动为研修形式,立足于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两个基本点,通过专业阅读、主题实践和教学反思三种主要形式,丰富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明晰教学主张,形成专业特色。基于这样的目标,主持人姚伟国和团队骨干构建了五大研修内容板块:

1.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榜样和超越的目标

内容主要是了解浙江省内外的小学科学名优教师的事迹,分析近年来自己教学的得失,尤其是特长和不足,找准专业发展的方向。

主要任务包括:从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学信念等方面制订自己的专业研修规划书,规划研修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2.自主修炼——打实专业知识的底子

内容主要是有计划地开展科学阅读、摘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主要任务包括:阅读关于课程、教材、教法的理论书籍,看懂读通一定层次的科学知识类教材和课外拓展性知识读物,阅读教学研究类杂志(以上每类阅读不少于5种)。

3.指向实践——磨出有自己思想的课

内容主要是选择一定的主题进行课堂实践,上出有想法的课。

主要任务是探索基于儿童的科学探究,从封闭的以师为主的课堂走向以生为本的课堂,在活动时间、空间和研讨等三方面体现开放性,精心上好研究课并做出课例研究。

4.反思表达——形成自己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学主张

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提炼出一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课例和论文。

主要任务是研究“学为中心”的科学课的评价指标,进行分课型的研究、探究环节的有效性研究、课外拓展的实践与研究等,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5.理性提升——形成有结构的成果

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丰富教材活动设计,尝试自编教材,开发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并将自己实践反思的课例、论文有序梳理,编写成册,形成有特色的成果。

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推进研究进程,分阶段提炼成果,以课题串起成果、驱动自己的发展。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小学(314400)

实验教学课例研究

高翔

主持人简介:福建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厦门市首届专家型教师,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委员会理事,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专家组成员,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客座教授。

2013年,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命名成立“高翔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例研究为载体,结合理论研究,采用基于行动的研究方式,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原则和方法、组织与实施、实验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的评价以及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具体研究目标是:各成员通过参加培训与主持培训相结合,初步掌握课例研究的方法;各成员分组选择适当的主题,设定实验目标,集中研究该类型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课例研究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打造精质课堂;引导各成员在市、区内进行交流和示范,撰写精品课例,梳理研究成果,提高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积累实验教学经验,并结合理论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组织与实施、实验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的评价等形成统一成果。

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例研究”课题,工作室计划每学期组织一到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演示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探究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课外实验的研究与实践、验证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用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等。

未来,工作室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综合思明区能运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搭建類似“未来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辅助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的学科教学资源,构建基础性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同时,让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师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从整体层面上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361003)

三级工作室的责任与担当

李彤

主持人简介:《科学》教材(大象版)编者,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10年9月,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命名成立“福田区李彤特色教师工作室”;2011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命名成立“深圳市李彤名师工作室”;2016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命名成立“广东省李彤教师工作室”。

工作室的目标是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实现职业道德做表率、课堂教学成行家、科研课题促研究,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本地小学科学教育再上新台阶。

1.组织建设

工作室成立后,邀请本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做顾问,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工作室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吸引有思想、有动力的青年教师加入,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虚心好学、充满活力的工作室成员队伍。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工作室设计制定了集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发展规划”,完善了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工作室为每一位成员、学员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每学年都有计划、小结,并把成果、反思、随笔放进成长档案中。

2.专题研究

工作室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自身的需求,确定科研方向。李彤教师组织全体工作室成员围绕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的课题《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子课题《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扎实开展研究,对探究式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提升团队的教学研究水平,撰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在主持人的带动与影响下,二十多位教师成功地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的评审,成为课题主持人,并带领更多教师进行各项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3.互动交流

工作室积极创设条件让研究人员定期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并通过地区间、学校间、工作室间的联合教研活动,组织成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尝试性教学实验,引导他们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建,在相互切磋中完善教学行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几年来,工作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四十多场次,组织全体成员去贵州、广东、陕西等地区开展教学活动,到北京、江苏、河南、福建等地交流教育经验。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主动承担各级公开课、观摩课五十多节,而且还全天候、全方位地向全区小学科学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工作室在本地科学教学领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518031)

跨学科与一年级教学研究

王洪顺

主持人简介:山东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青岛市教学能手,山东省青岛市级优秀教师,山东省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

2015年6月,青岛胶州市教育体育局命名成立“胶州市小学综合王洪顺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涵盖小学科学、道德与法制、地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这四个学科,并从全市四个学科教师中各择优选定两名教师为工作室成员。结合工作室只有九名成员但涉及学科多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研究活动。

一是以读促思,记录成长。通过组织《论语》《孟子》《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目的》《教学勇气》等经典教育名著的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工作室成员“我手写我心”——以教育日记、教育叙事等形式记录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引导各成员在阅读中思索,在行動中反思,在记录中成长,通过读书分享会、微信群等方式加以讨论交流与分享,努力做到读、写、思、行、悟。

二是跨科观课,旁观者清。工作室要求各成员不仅要种好自己的“自留地”,更要尝试着看看他人怎么种,通过跨学科的课堂观摩,减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有联系,甚至是大同小异的,工作室重点引导成员关注如何体现学科教学的“异”,鼓励各成员通过跨科观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他山之石攻自山之玉,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引领辐射,助力成长。工作室组织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辐射,带动本校、本学科的教师成长。

四是课题研究,以研促教。工作室鼓励成员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学科以一年级重开科学课为契机,积极探究如何更好地契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表面上看,科学课从原来的三年级开设调整为现在的一年级只是年级降低,但实际上,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却有很大差别。不说别的,单是课堂常规这一项,一年级孩子的“天真、童真”,就足够让已经习惯了三至六年级循环的科学教师“头大”。

以我自己为例,主动从浙江小学科学网、曾宝俊等优秀老师的微信以及其他渠道上刻意关注一年级科学教学的资源,甚至特意去听一年级的课,向一、二年级的老师请教,但看过、听过与做过是两回事。当自己第一次迈进一年级的教室上科学课时,心中的忐忑与紧张是多年没有的。当一个男孩子把科学书卷成望远镜,冲着我一遍遍地喊着“你不是老师,你管不着”的时候,自己真的有些懵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常规养成”与“有效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工作室科学学科成员今后一段时间里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66300)

第3篇: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从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定位、实践、管理和思考4个方面论述了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对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 文化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无外乎“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着力同绕着教师的这3项专业技能来进行,以期进一步确立教师个体的“技术”权威。但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综合生态系统,涉及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情感发展、价值追求、环境支撑等多个不同层面。新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更加注重人在团队中、人在环境中、人在教育中的高质态发展。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培养教育理论素养深厚、教育教学艺术精湛、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的教学名师的新平台。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定位

无意于专业发展的教师有一个典型的画像:心中没有教育的理想,行动上也不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安于同化的生存尺度和既定的生命流程,既不会去挑战底线,却也不想去追求崇高,墨守简单的职业任务。不同学校虽从行政或学科层面对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专业发展要求,但这些既无外在制约性,更无内在推动力的“期望”,根本无法打破这种拘囿教师发展的困顿状态。而名师工作室可以从组织、制度、文化等层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就快速通道。

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从普教到职教,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就其定位而言,大约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个方面。从显性目标而言,名师工作室首先要确立“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行动坐标,加强德育、理念、实践、科研等四个方面的创新。

1.德育创新,坚持立德树人。

一般而言,能够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都是经过自我申报和组织遴选的优秀青年教师,因此,名师工作室要做的并非基础性的教师道德教育工作,而应是“润泽”和“点化”教师的道德生活,促进教师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的二次发育和成长。工作室要求成员既能潜心问道,又能关注社会,既重学术规范,又重学术自由,既善言传身教,又善滋养浸润,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终形成独立之精神、担当之风骨、高洁之操守,通过德育创新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理念创新,形成理论体系。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践和行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的行为特征,但如果没有理念、信仰和方法的指引,所有的行动就会成为机械的、因循守旧式的重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应实现先进教育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提升成员对教育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能力,帮助成员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开展教育问题项目化研究,以项目实施带动教学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而稳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理论体系。

3.实践创新,关注教育生态。

一线教师擅长行动,却不擅长研究。名师工作室应努力提高成员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工作室成员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通过秩序化的技能,使工作室成员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通过成員个体或工作室群体的实践创新,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孵化教学实践模型,辐射到薄弱学校和边远地区。同时,名师工作室还应站上更高的台阶,关注教育生态,鼓励成员牵手乡村教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补缺问题,为真正的教育公平发声和代言。

4.科研创新,凝练教学成果。

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具备独立开展深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还需掌握系统、科学的科研方法,从科研的“个体户”向科研的“协作团队”转型。相对于教师个体的“微观科研”,工作室借助团队和导师的力量,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协作式的、更加宏观的教育科学研究,从“点”的问题突破向“面”的规律呈现转移。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能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参与指导团队或区域的科研攻关,从科研假设的初始拟定和过程修正,到科研计划的逻辑梳理和结构分析,到科研数据的系统辨析和结论呈现,让名师工作室成员逐步形成独立做出科学结论和正确抉择的能力。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成员清晰、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逐步形成的成果意识、成果转化路径和凝练教学成果的思路和方法等。

除了显性的名师工作室运行定位目标,从隐性方面而言,名师工作室更要培养具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循着这个目标出发,名师工作室既要扮演好社会学中的“关系团队”,又要打造成管理学中的“学习组织”,还要形成哲学中的“有效模式”,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个体化的努力”转型为“学习者的共同体”。

从运行的定位而言,名师工作室其实是外在于学校(理论优先)和社会(实践优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对自身自然生命(保全、关注、滋养)、精神生命(追求、升华、超越)、联结生命(体验、理解、扩展)、实践生命(选择、交往、创造)等四个维度教育生命的唤醒;其次是在工作室这一特定成长空问里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相互作用,通过自由分享、自由碰撞、自由反思来创造新的教学思维,诞生新的教育观念。

二、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践

理念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对名师工作室的不同理念认知,决定了名师工作室的不同实践路径。有些管理者认为,能够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已经是教学实践的集大成者,他们所缺少的无非是一些教育理论的“钙质”而已,这就会把名师工作室异化为“以高校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补钙行动”。事实上,一个正式意义上的名师工作室应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兴趣和利益、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系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培养环节、培养结果)、培养策略等教师成长的范式。

名师工作室的实践运行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室教学主张的确立。

糟糕的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常常是以工作室领衔人的主张直接替代工作室的主张。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常常依托于一个“成熟”的领衔名师,并命名为“某某名师工作室”,依托于他的学科背景,依托于他的学术影响,甚至依托于他的社会资源。但工作室团队的教学主张却不能完全取自于领衔人个人的教学主张;可以借鉴领衔人教学主张的凝练思想和路径,让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模型等统领性的、稳定性的、核心化的观点提炼和表达中,通过系统思考来进行结构化表述。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应富有科学性、哲思性、审美性和高致性,如“简约课堂”“诗意语文”“对话数学”“生态化学”等教学主张无不起源于领衔人的智慧,却又通过工作室集体的凝练和表述,最终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共同追求。这样的工作室教学主张,没有强加于人的不适,也没有“被主张”的尴尬,会成为工作室集体性的话语体系和价值日标。不同的教学主张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深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加拿大学者维斯西蒙提出,教师共同体的五大要素为共同信仰、合作参与、相互依赖、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有意义的关系。这其中就特别提醒要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工作室是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不是“票决”的董事会,应通过协商一致来达成尊重每位成员的意见。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会更多地对课程、教学、教育有新的认知和体悟,领衔人可以适时要求成员提供“我的风格和主张”“我的历程和实录”“我的评价和反思”等,让他们从自身的教育生活成长中认识主张,提炼主张,展示主张,反思主张,升华主张,促进成员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当然,现实中也会看到各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未对教学主张进行“证实”或“证伪”等。这就需要把教学主张的提出放在更宏大的教育视野内考量,从教育治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层次来分析,从“经验化”向“制度化”,再向“思想化”逐步迈进。

2.工作室实践样式的选择。

实践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活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育研究者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名师工作室对实践的理解和认知,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2010年,美国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发布报告《通过临床实践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有效教师的国家策略》,提出将教师职业打造成像医生那样基于实践的职业。基于此,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也需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活动、文化等实践样式。

(1)学习的实践样式。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包括导师指导下的泛在学习和自主合作背景下的现场学习。名师工作室所配备的导师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他人”。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最早指出,“重要他人”能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发现和自我纠偏,名师工作室导师的配备不能局限于领衔人自身,而是应提供不同特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导师,让他们和成员进行双向选择,也可以针对工作室成员的需求配置双导师或多导师,以适应工作室成员的多元发展。

提到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很容易想到导师主持下的讲座式学习,但现实中,讲座式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样式之一,效果远不如期待的那么有效。教师在学校中的实践经历才是他们成功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把“讲座式”改为“互动情景式”,代入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和故事,把“传递”转变为“对话”,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角色由“教学技术熟练者”转变为“教育反思性实践者”。同时,导师指导下的泛在学习还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便捷性来异地实施。在新冠肺炎防疫隔离期问,南通市名师导师团指导下的各名师工作室就开发出“线上数学”“线上语文”“线上体育”等很多线上学习资源,开展在线交流和点评。

现场学习模式也是工作室成员所喜爱的学习模式。学习现场能够很好地唤醒教师的情感回应,让教师的教育思维脱离单调的概念和冷冰冰的术语而生动起来。基于“教学现场”的合作交流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能够提升工作室成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工作室学习活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取向,增强成员的创新意识。

(2)活动的实践样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嵌入教师专业的成长历程中,成为其教育生涯的一组印记。常见的活动样式有“群体活动”“课程活动”“学术活动”等。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即是“群体活动”,包括“群课题研究”“群项目开发”“群备课”“群阅读”“群对话”“群写作”等。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开展活动,尤其是线上群活动方式,不受时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新冠肺炎防疫隔离期问,借助远程办公系统和QQ视频会议功能,亦能顺利开展“互联网+”教学研讨、教育叙事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教育情感沟通等“非正式”的文化介入活动,检视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

“课程活动”是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另一种实践样式。由于传统的课程定义话语权常常被掌握在行政管理者和专家手中,即使是已经进入工作室的优秀教师,也常常缺乏课程意识,更毋谈课程活动了。没有对课程开发、课程植入和课程领导等活动的参与,教师就会迷失在课程中,形成课程认知的“信息孤岛”和脱节的“话语体系”,最常见的便是对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下意识抵制”,因为课程传统的力量是顽强而有力的。

“学术活动”也是名师工作室运行活动的一种实践样式。名师工作室要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助推学术争鸣,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用严谨的学术精神、科学的学术方法来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防止“学”和“术”的分离。学术活动既包括学术沙龙、名师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样态,还包含对一线教学本身所赋予的学术性研究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学学术具体是指对教和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是身在实践,为了实践、通过实践而开展的学术研究。传统的经验式教学以“试误和纠偏”式的缓慢累积来换取教师个体智慧成长,而学术活动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个体的实践智慧,用学术的方法来思考,用学术的思路来探析。如借用微格教学分析方法,用视频方式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录制下来,进行梳理、审辩和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踐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研究,为教学实践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科学和高效的路径。

(3)文化的实践样式。

文化是名师工作室凝聚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样式包括工作室文化标识“LO-GO”的设计和制作,文化环境的布置和渲染,文化内涵的界定和丰富,文化成果的凝练和辐射等。名师工作室文化的实践样式从文化选择——文化建构——文化浸润——文化优化等不同阶段逐次展开,从对工作室文化组成因子的洞察(文化观察)到工作室文化涵义的发现(文化体验),再到工作室文化本质的创造性建构(文化实践),让文化为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提供恒久激励的“场”。

教育有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使命,文化则是教育更高层次的使命。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作为潜移默化推动和引领教师成长的“源动力”,能让全体成员秉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优秀的工作室文化能形成文化品牌和文化力量,孵育出使命、情怀和担当,孵化出卓越教师、育人楷模和时代先锋。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佐藤学先生曾认为,学校应当作为文化体验的神圣场所加以重建,成为领悟、改造日常生活的文化据点。而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将在进一步重绢个体文化、群组文化和制度文化后,成为提升成员教学领导力、道德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的“新据点”。

三、名师工作室运行的管理

1.制度化管理。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成长制度创新的积极力量。正如吉标在《制度视野中的教学变革》一书中所说,“现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教学,制度因素对学校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名师工作室的各项运行和管理制度对工作室的发展和影响也不例外。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包括成员的进退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成员访谈制度、中期汇报制度、项日申报制度、活动开展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结业专场展评制度等。

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化管理既包括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也包括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制度变革有着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内生规律,它是渐变、累增和存续的。优秀的名师工作室不用制度约束和控制成员,而是用制度来跟进和驱动成员的发展。没有制度的保障,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是削足适履,最终悄然走向消亡。在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化管理中,“吹哨”和“把关”的是成员而非专家。正如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不能把改革之权交给专家,教师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屏障”。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跟上新的教育理念。

2.品质化管理。

名师工作室从创設之初到今天,虽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问,但各地不少名师工作室还是处于“粗放型”的管理状态中——挂牌成立时轰轰烈烈,过程中默默无闻,结束时草草收兵,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教师本应有的专业发展窗口和时空,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提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以“关爱(Care)”“关切(Concern)”“关联(Connecction)”(“3C”)为中心,它超越了对教育“硬技术”的关注,凸显“人”作为情感类生物的内生性需求。名师工作室的品质化管理(P-D-C-A)包括四个环节:P是指计划(Plan),按照既定的名师工作室实施计划落实措施,并在实施中优化和改善计划,衡量和评估计划执行情况;D是指执行(Do),依照名师工作室培养方案来实施,并和导师、学校等其他方面配合处理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C是指查核(Check),检讨培养计划的实施结果;A是指处置(Action),把名师工作室实施情况与原预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再优化修订下一期名师培养计划。从品质化管理的关注点来看,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人的情感、精神、价值、动机等“生态”层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割裂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单向度、纯技术的内容。从育才到育人,才有教育的创新。

3.个性化管理。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特点而言,没有两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也应该走向个性化,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原创性,提供订制式的、个性化的培养菜单,而非应景式的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有政府文件的发起,有专家的指导,但其原生的起点还是在基层学校的千万间课堂里。这是见证教师专业成长自觉行动、自由思考、自主实践、自我变革的第一场域,也是个性化管理的基石所在。

名师工作室的个性化管理,能使工作室成员的发展从“模仿模式”向“变化模式”转换。成员不再亦步亦趋地跟着导师,照搬和重复导师的思想、模式和方法,而是在个性化的管理中,在专业发展中创新,发展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验证自己架构的教学模型,探索自己的教学主张,寻找那个独立的“自我”。如此,才能让工作室从“联合、共享”向“创生、发展”的更高品质发展转变。

四、名师工作室运行的思考

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既有正向的影响,当然也有负向的影响。名师工作室由于有成员遴选的竞争机制,所以它能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拉郎配式”的师徒结对所带来的问题。但由于观念、环境、资源、导师等不同因子的影响,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理论学习的空心化问题。

大多数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教学实操式”倾向,常常是“技术关注多,思想提炼少;打包培训多,自由成长少”。由于名师工作室大多建立在基层学校,领衔人自然也基本是基层学校的一线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他们由于远离教育理论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欠缺,因此必须借助于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的支持,常见的有“U-S(大学、学校)协同模式”和“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模式”。而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恰恰缺少对一线学校教师的实践理解和科研“同理心”。这一现实容易造成名师工作室的理论学习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形成理论学习的空心化现象。

为防止教育理论学习的空心化,我们可以减少理论的“灌输”,而增加基于实际问题“情境解决”的理论“对话”。在工作室共同体的对话系统中,导师和成员都能找到“自我在他者中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生活构建者和生活意义追寻者的角色。

2.运行评价的效能化问题。

效能是考察名师工作室预设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评价工作室运行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子。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必须要关注效能问题,否则就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随意化。考察名师工作室运行的效能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量化考核。既关注培养期内教师的专业表达(著作、论文和讲座等)和综合表彰,也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二是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影响力和教学成果。有些区域在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中明确要求,工作室要能获得相应层次的教学成果奖。但事实上,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学成果的呈现是一个缓慢的累积过程,它需要长期的实验对比和分析,那些太容易收获的所谓教学成果,通常是没有恒久生命力的。对名师工作室最少要给予8至10年的成长周期,不能急于要求所谓的成果。正如佐藤学所说,“教学改革至少需要以10年为单位精雕细琢地实施‘永远的革命”’。我们要给名师工作室以时间,让它慢慢成长。

3.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问题。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最为成功的标志是对导师的全面超越。优秀的名师工作室要能培养一批超越导师的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师从导师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习得导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教学经验和模式、教学策略和技巧,最终还应实现教学超越。经过工作室的培养和熏陶后,部分年轻教师逐渐有了自己的实践思考,并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需要名师工作室保持教学主张的“和而不同”。对工作室成员而言,要防止出现对领衔人的盲目顺从,迷失自己的方向;对导师而言,则要注意防止以自己的选择替代工作室成员的选择,“理念绑架”,独自尊大,成为工作室成员发展的天花板。青年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问的跟随、学习后,是一定会出现反思和超越的,并最终成为“单飞”的雄鹰,只有这样才会有教育的进步。

针对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发展,最好的支持应是给予他们专业发展和选择的自由。根据成员不同的志趣和发展诉求,工作室在为他们提供“同培训”的普适性成长机会的同时,还应提供“异学习”的个性化選择机会,为其提供量身订制的学习菜单,支持他们做出更好、更有利的选择,而不是束缚他们。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并引领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名师工作室正是回应了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用制度和模型使其教育生活简单化,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向教育的“新质”。名师工作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为完整生命的可能,帮助教师从成熟、优秀走向卓越。每个教师的个体成长也许都如“异域之山川”,各有不同的起点和背景,但工作室的整体发展却有其“同天之风月”,帮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我。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魏宏聚,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2][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江世勇.技术与文化的平衡:文化生态取向下的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

[4]陈列.知识管理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5][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黄路阳.论课程植入[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作者:沈世红

第4篇:名师工作室计划

小学英语“王秀丽工作室”2014工作计划

根据陕县教体局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特制定本名师工作室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陕县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章程,以人为本,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工作目标

1、以开课、研课、组织外出听课、学习等形式,塑造工作室成员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育工作室成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熟练撰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3、以送教和指导青年教师为抓手,发挥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及研究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4、以激发工作室成员自身潜力为目的,参加县级示范展示或教学评比活动。

5、以集聚和传递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成果)为宗旨,建设好工作室网页。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聚焦课堂教学,塑造个性特质

课堂是教师的职业场所,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名师之“名”,首先在于课堂教学,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本室开展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为此,本,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教学展示,并撰写出教学反思稿。同时,工作室将结对兄弟学校,采取外出开课(送教下乡)或以同课异构形式听课、研课,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促使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力争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2、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软实力,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本学度要求各成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持久地关注,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工作室也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人人参与其中,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并争取成员有更多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3、做好帮扶引领,追求辐射效应

工作室成员一方面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各方面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还要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本学年工作室成员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到兄弟学校借班上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能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根据上级指定参加送教、支教活动或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每个成员每个学期,要开1节县以上公开课、作县以上教师培训讲座或组织市县以上论坛1次。完成县教育局、进修校交给的其他有关业务指导或培训任务。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教育主管或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每位名师每学年带徒弟不少于2人,开展徒弟公开课大赛,然后选出几节优秀课作为全校研讨课,指导每位学员上不少于两节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总结或论文。本工作室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本县其他兄弟学校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进一步体现出名教师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指导价值。

4、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教育智慧

工作室在时常开展小组沙龙的同时,建设和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博客”,积极开展网络在线互动式研讨,为工作室网页提供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资源。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周时常提供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教学随笔)、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等,落实专人定期更新网页内容,使网页成为导师和工作室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的窗口,尽可能地充实网站,吸收人气,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打响品牌;开辟“名师在线”栏目。拟定安排1个单位时间2位工作室成员在线,积极参加教研论坛的交流活动,对一线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或问题解答,对网站建设及教研论坛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月统计论坛精华帖及精品教案,并对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四、本学年工作室人员分工。

1、领衔人:负责工作室计划、方案制订;合理确定成员培养目标;定期召开工作室成员工作例会;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督促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成果总结推广,规划课题开展,撰写工作室工作报告;负责年终考核评价等。(王秀丽)

2、档案负责人: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所有资料、档案管理,分网上管理和办公室管理,协助首席名师进行业务管理,负责一切活动策划及协调组织等。(杨金环)

3、教学负责人:主要负责课堂调研、课堂展示,参与课堂观摩、课堂教学的一些组织安排活动,收集该活动的教学设计等。(南焕珍)

4、学习负责人:理论学习的计划实施及考评工作,负责一切学习培训活动以及培训活动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张红敏)

5、网站负责人:负责工作室的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博客、QQ群的建立、管理,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组织网络研讨,网上交流等。统计工作室成员上传共享资料、博文数据,供年终考核评价参考;帮助解答成员对博客、信息技术上的疑问;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中的“教学资源” (陶彩丽)。

6、宣传负责人:及时记录工作室活动,通讯报道本室各项工作、活动动态、成员先进事迹、研究成果等宣传工作,及时进行专家学者的文章推荐或收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博客中的“名师团队”和“教改前沿”。( 张帅)

7、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上传至博客中的“课题中心”。具体人员的具体分工,等待课题研究下来具体安排。(李春亚 段建华)

以上分工只是相对并非绝对,以后就哪个组在忙的时候,其他活动没开展的时候,我们都要进行协助,每位成员每个月至少上传或发表两篇博文(原创或转载均可,转载的应注明出处),发表时标签使用实名,便于管理人员统计。另外为了更好地准备本课题研究,请课题研究组老师在近一个月内至少收集10份资料供老师们参研。各小组不仅要收集有关论文,也应关注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等的收集与整理,更要进行网站的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充实网站,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开辟“名师在线”栏目,进行网上交流。

五、活动安排 二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定人员分工,宣读工作室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要求。

2、工作室人员制定本工作计划。

3、搜集资料,充实“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网站,建成小学英语名师群,吸收人气,吸纳全县小学中青年英语教师,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交流和展示。

三月:

1、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搜集资料为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做好准备。

2、开展高效课堂的课堂展示及课后研讨活动。

四月:

1、继续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五月:

1、进行网上论坛,和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近距离交流,分享别人的教研成果。

2、名师经验讲座、课堂展示。

3、送教下乡,帮助兄弟学校齐头并进。

六月:

1、工作室学期工作总结。

2、学员结合平日的活动情况进行个人工作总结。

3、向上级申请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外出观摩名师课堂,学习先进经验。 九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 十月:

1、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 、进行送教下乡活动。

3、名师与各徒弟搭台子结对子,在师傅指导下,徒弟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拼,选出优秀课例全校进行观摩、研讨、请教育局、进修校专业领导进行指导。

十一月:

1、组织开展名师读书沙龙活动。

2、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十二月:

1、召开“工作室”总结会议,对名师活动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2、名师工作室成员个人工作总结。

3、资料汇集,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

2014.1

2014.1

(2014) 王 秀 丽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计划

第5篇:名师工作室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本着使本工作室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享受教育的家园”的宗旨,“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整体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名师队。”

二、工作目标

工作室将本着科学求真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态度,耕耘一片“研究”的土壤,创造一种“研究”的气候。以研究为主线,交流培训为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融学习、教学、研究、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群体效能,充分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为本工作室教师成长搭建阶梯,注重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在领悟中创新。响应教育局号召,树立垂范意识,争取使本工作室成为教育领跑的团队,真正做到引领教科研,实现共成长。让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人才成长和带领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使中青年老师从胜任型向骨干型、名师型发展 。

三、工作职责

(一)名师工作室职责

1.承担骨干教师、学员的培训和指导。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承担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制定工作室学员周期内专业化发展目标、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引导学员专业提升。

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教育优质资源,着眼于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每周期至少确定并完成一项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

3.发挥名师示范和辐射作用。研究建立各类优秀教师发现机制和培养指导制度,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促进我镇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4.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向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有关部门献言献策。

(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职责

1.制定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学员周期培训计划,建立工作室工作制度,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2.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引领成员、学员加强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传授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周期内至少完成1 篇本学科教育教学调查或研究报告,并至少发表1 篇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

4.对成员、学员进行考核,建立工作室学员成长档案。

5.根据需要参与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评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

(三)名师工作室成员职责

接受挂牌名师指导,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水平;在挂牌名师的指导下,结对帮带1-2 名工作室学员;在挂牌名师的直接领导下,起组织、协调作用,完成挂牌名师分配的各项任务。

(四)名师工作室学员职责:

1.依据个人实际,确立自身发展目标,制定周期内学习计划和确定研究项目。

2.每周至少完成1 次挂牌名教师安排的听课任务,做好学习记录和案例评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学年进行2 次以上教学展示。

3.接受挂牌名教师的指导,完成挂牌名教师安排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周期期满时,完成个人专业成长报告,并公开发表至少1 篇研究论文。

4.帮助挂牌名师维护工作室网页运行,积极参与在线互动式研讨。

四、工作制度

根据工作目标,基于理想与现实,工作室的工作策略为: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导师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建立健全工作室工作机制,使工作室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一)学习交流制度

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格式。

(二)专题研讨与专家讲座制度

每学年开展六次以上专题研究活动,明确中心发言人,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教研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反思,形成文字资料归档。

(三)课堂观摩研究制度

通过问题会诊、教学研讨、案例分析、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反思总结、等形式提高名师工作室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教育规律,探求科学的教育方法,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形成科学的教育过程,找到教育创新的方向,提高教学效能。

(四)教育教学研究制度

1.名师工作室周期内在市科研部门立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北街小学名师工作室 2017年8月28日

第6篇:名师工作室计划

小学英语“王秀丽工作室”2014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陕县教体局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特制定本年度名师工作室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陕县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章程,以人为本,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工作目标

1、以开课、研课、组织外出听课、学习等形式,塑造工作室成员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育工作室成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熟练撰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3、以送教和指导青年教师为抓手,发挥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及研究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4、以激发工作室成员自身潜力为目的,参加县级示范展示或教学评比活动。

5、以集聚和传递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成果)为宗旨,建设好工作室网页。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聚焦课堂教学,塑造个性特质

课堂是教师的职业场所,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名师之“名”,首先在于课堂教学,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本室开展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为此,本年度,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教学展示,并撰写出教学反思稿。同时,工作室将结对兄弟学校,采取外出开课(送教下乡)或以同课异构形式听课、研课,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促使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力争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2、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软实力,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本学度要求各成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持久地关注,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工作室也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人人参与其中,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并争取成员有更多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3、做好帮扶引领,追求辐射效应

工作室成员一方面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各方面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还要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本学年工作室成员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到兄弟学校借班上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能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根据上级指定参加送教、支教活动或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每个成员每个学期,要开1节县以上公开课、作县以上教师培训讲座或组织市县以上论坛1次。完成县教育局、进修校交给的其他有关业务指导或培训任务。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教育主管或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每位名师每学年带徒弟不少于2人,开展徒弟公开课大赛,然后选出几节优秀课作为全校研讨课,指导每位学员上不少于两节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总结或论文。本工作室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本县其他兄弟学校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进一步体现出名教师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指导价值。

4、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教育智慧

工作室在时常开展小组沙龙的同时,建设和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博客”,积极开展网络在线互动式研讨,为工作室网页提供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资源。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周时常提供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教学随笔)、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等,落实专人定期更新网页内容,使网页成为导师和工作室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的窗口,尽可能地充实网站,吸收人气,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打响品牌;开辟“名师在线”栏目。拟定安排1个单位时间2位工作室成员在线,积极参加教研论坛的交流活动,对一线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或问题解答,对网站建设及教研论坛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月统计论坛精华帖及精品教案,并对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四、本学年工作室人员分工。

1、领衔人:负责工作室计划、方案制订;合理确定成员培养目标;定期召开工作室成员工作例会;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督促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成果总结推广,规划课题开展,撰写工作室工作报告;负责年终考核评价等。(王秀丽)

2、档案负责人: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所有资料、档案管理,分网上管理和办公室管理,协助首席名师进行业务管理,负责一切活动策划及协调组织等。(杨金环)

3、教学负责人:主要负责课堂调研、课堂展示,参与课堂观摩、课堂教学的一些组织安排活动,收集该活动的教学设计等。(南焕珍)

4、学习负责人:理论学习的计划实施及考评工作,负责一切学习培训活动以及培训活动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张红敏)

5、网站负责人:负责工作室的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博客、QQ群的建立、管理,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组织网络研讨,网上交流等。统计工作室成员上传共享资料、博文数据,供年终考核评价参考;帮助解答成员对博客、信息技术上的疑问;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中的“教学资源” (陶彩丽)。

6、宣传负责人:及时记录工作室活动,通讯报道本室各项工作、活动动态、成员先进事迹、研究成果等宣传工作,及时进行专家学者的文章推荐或收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博客中的“名师团队”和“教改前沿”。( 张帅)

7、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上传至博客中的“课题中心”。具体人员的具体分工,等待课题研究下来具体安排。(李春亚 段建华)

以上分工只是相对并非绝对,以后就哪个组在忙的时候,其他活动没开展的时候,我们都要进行协助,每位成员每个月至少上传或发表两篇博文(原创或转载均可,转载的应注明出处),发表时标签使用实名,便于管理人员统计。另外为了更好地准备本年度课题研究,请课题研究组老师在近一个月内至少收集10份资料供老师们参研。各小组不仅要收集有关论文,也应关注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等的收集与整理,更要进行网站的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充实网站,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开辟“名师在线”栏目,进行网上交流。

五、活动安排 二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定人员分工,宣读工作室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要求。

2、工作室人员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3、搜集资料,充实“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网站,建成小学英语名师群,吸收人气,吸纳全县小学中青年英语教师,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交流和展示。

三月:

1、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搜集资料为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做好准备。

2、开展高效课堂的课堂展示及课后研讨活动。

四月:

1、继续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五月:

1、进行网上论坛,和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近距离交流,分享别人的教研成果。

2、名师经验讲座、课堂展示。

3、送教下乡,帮助兄弟学校齐头并进。

六月:

1、工作室学期工作总结。

2、学员结合平日的活动情况进行个人工作总结。

3、向上级申请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外出观摩名师课堂,学习先进经验。 九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 十月:

1、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 、进行送教下乡活动。

3、名师与各徒弟搭台子结对子,在师傅指导下,徒弟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拼,选出优秀课例全校进行观摩、研讨、请教育局、进修校专业领导进行指导。

十一月:

1、组织开展名师读书沙龙活动。

2、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十二月:

1、召开“工作室”总结会议,对名师活动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2、名师工作室成员个人工作总结。

3、资料汇集,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

2014.1

2014.1

(2014年度) 王 秀 丽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计划

第7篇:名师工作个人年度计划 三篇

计划一:名师工作个人年度计划

本人有幸成为光泽县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明白我应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自加压力,确立目标,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实践活动,全面推进自身专业化进程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特制定本年度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县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相关精神为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和贯彻工作室发展目标,认真履行工作室成员的义务,并以各级各类活动为契机,力争做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学习、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发展状况自我分析

从 事化学教育工作已有18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有着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和较强的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接近学生;有一些课堂教学心得的 积累,对化学教学有一定的见解,掌握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初浅教学方法。弱势是缺乏耐心,学生基础差,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这还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摸索的过程。有些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要加强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三、发展具体规划

1、加强学 习。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们活着就要学习,它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而我选择最为方便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 学习,对书中的建议,想法,案例,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做到及时摘录,认真写好深刻的学习体会,每学期至少一篇。

2、注重积累。教师的成 长需要积累。时间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总之教师的积累尤为重要。我要努力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想到一点点;每天学到一点点;每天领悟一 点点;每天反思一点点;每天写下一点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到的,反思的,就一定要及时写下来。要让做过的事情留有痕迹,要让瞬间的精彩成为永 恒。

3.树立风格。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钻研教材,勤写教学反思。主动

承担观摩课、示范课的教学任务,加强设疑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

探索,学习名师的教学特色和经验,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课题研究。提倡教科研一体化。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专项课题的深入研究,以研促教,使教学和科研更有机的结合,做到相辅相成。带领全组教师完成县级课题《新课程初中酸碱盐部分的教学与高中必修1化学教材过渡与衔接研究》(20

13、3-2014.12)

5、 撰写论文。通过撰写论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为了撰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我要努力做好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尤其是教学 中精彩的片段,有趣的活动,新颖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有效的方法,合理的组织等等,将每一个素材进行分析与总结。每学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四、预期发展目标达成:

1、力争在县、地区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2、培养1名新教师在县、地区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

3、撰写的论文在地区、省论文评比中获奖。

4、顺利完成地区、县立项课题的各项工作。

以上是20xx-20xx学年我要完成和探索的目标,为此我会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在名师工作室同仁们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计划二:名师工作个人年度计划

20xx年,本人有幸成为孙明西名师工作室的一员,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既给了我压力,同时也带给我不断学习前进的动力。在孙明西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通过一年的交流学习,使自己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总结上学年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的发展规划,特制定20xx-20xx学年度学员工作计划。

学习目标

1、名师工作室孙老师的带领下,本学年度我将与工作室各成员密切配合,以名师工作室的课题《名师工作室在促进优秀物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研究》为抓手,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以各种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

2、借助工作室这个平台,加强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希望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使自己能成为阜阳市物理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真正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学习计划

1、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1)每学期至少听4节有影响力的物理老师的公开课 听课前做好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听课后积极参与交流。

(2)每学期至少在本校开公开课两节。

2、加强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完成论文的编写和发表。 在我校开展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力争本年度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计划完成和研究内容相关的教学论文两篇。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1)每学期至少3次研讨交流课题的有关内容。

(2)学习与《名师工作室在促进优秀物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研究》、《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相关的教育理论,结合教育理论,提出课题研究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

(3)每学年完成与课题相关的论文2篇。

计划三:名师工作个人年度计划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特制定本学年名师工作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遵循名师成长规律,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学员的教学中去,让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阵地。

二、发展目标

使工作室全体学员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有显著提高,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师、名牌教师。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必依。

2、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解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的基本理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改进教学,是教学具有创新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教学基本功。工作室针对个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必读书籍,认真研读,增强自身素养。工作室学员认真研读教材,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并领悟同行及专家们的先进经验,积极与专家们交流,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努力寻找到突破的路径,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1、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工作室学员人人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性总结,促进提高其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认真搞好课例研究。以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同课异构为形式,提供高质量的观摩课、研究课,组织教学策略研讨,提高全市通用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课堂观察研究活动,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重视和加强会考与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提高两考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做到精编、精讲、精练、精评。积极使之教学资源全体共享、共赢。

(三)拓展发展渠道,提高反思能力

1、加强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化网上研讨。工作室学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科研活动,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这一平台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身专业发展渠道。

2、举行专业成长交流会,根据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认真总结,并通过交流,让培养对象及更多的教师分享其中的经验,并督促骨干教师,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不断完善,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3、撰写教学笔记。工作室学员要撰写教学随笔,提高教研能力,参与教科研活动,每年要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1-2篇,并尽快成长为学科新秀,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

(四)建立和完善学员业务档案与考核评价

各学员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记载,年底有小结。认真完成研修手册,包括研修计划、研修记录、读书笔记、教学论文、课题与教改研究、研修总结与自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等。要做到随时收藏保存,年底接受检查与考核。

第8篇:名师工作室成员计划

名师工作室成员计划(2014.3——12)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我将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自加压力,确立目标,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实践活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我制定了2014年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和内容

1.通过集体培训、个人研修,使自己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

二、具体措施

(一)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所以,我觉得要做到“三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经常阅读《阅读案例剖析》、《小学名师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教学》等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文学书籍,写好读书感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

工作。

(三)借助团队力量不断进取。我将虚心向其他成员学习,并要求自己每次学习后写出心得,听课一得,将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思想予以内化,作为自己前进的航标灯。

(四)研究课堂教学。

1.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及时记载读书感悟、教育事件和自己的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并一如既往地准时参加校内外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2.积极主动的定期进行研究课教学,参加工作室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活力、实力和亲和力,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提升科研水平。

1.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每年至少两篇。

2.积极参加网络学习,争取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

3.每学年开设一次专题报告获讲座。

4.三年内主持获参与完成一项区级以上课题研究

5.每学期开展一次调研活动,提交一份有关本学科建设的调研报告或工作建议。

以上是本人在工作室的自我研修计划,希望自己能够抓住这次学习的契机,在名师的指引下,在工作室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走一条教师成长、成功、成才之路。

2014年3月

第9篇:数学名师工作室计划

屈红霞2016年9月

“数学名师工作室”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正稳步发展。根据教科研工作安排,为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特制定本学期数学名师工作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安排为指导,以工作室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作室全体人员的智慧和教学研究能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学员的教学中去,让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阵地。

二、工作目标:

工作室本着“导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不断创新”的原则,以促进各成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教学研究能力,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工作。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必依。

2、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解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的基本理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改进教学,是教学具有创新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教学基本功。工作室针对个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必读书籍《走在教育的路上》,认真研读,增强自身素养。工作室学员认真研读教材,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并领悟同行及专家们的先进经验,积极与专家们交流,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努力寻找到突破的路径,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工作室学员人人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性总结,促进提高其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2、认真搞好课例研究。以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同课异构”为形式,提供高质量的观摩课、研究课,组织教学策略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课堂观察研究活动,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拓展发展渠道,提高反思能力

1、加强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化网上研讨。工作室学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科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利用内蒙古中小学学科教研网这一平台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身专业发展渠道。

2、读书要写读后感,交流要写交流材料,观摩要写观课收获,教学要写教学反思,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随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撰写教学随笔,提高教研能力。每年要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努力成为本学科新秀,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

四、工作安排

工作室常规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星期四上午第四节课,每两周一次。 九月份

9月15日 观看名家课堂实录。观看光碟徐长青三年级《重复》

领略名家课堂风采,各名师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写观后反思。

9月29日 课题研究。主题研讨:《怎样设计课后作业更有效》

十月份

10月13日10月27日 十一月份

11月10日 11月24日 十二月份

12月8日 每人准备研讨材料,每位教师以以四年级上册教材第73页《笔算除法》为例设计一份电子作业并打印出来。

名师献课周。组织老师进行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并结合主题进行研讨等。

案例分析《认识负数》。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名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讲座《如何有效利用导学案》

每位名师结合自己在尝试教学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关于导学案的利用谈谈自己的做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主题研讨《关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你是怎样做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以自己本学期所教的某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由屈红霞、赵燕、王晓霞、王红梅主讲,由刘轶、刘慧茹、董建婷,彭建华每人至少准备一个问题提问,交流,共同解决。

读书交流《走在教育的路上》朱永新

每个教师都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共读一本书之后进行交流更有利于交流学习。

12月22日 主题研讨《如何系统地做好期末复习》

由刘轶、刘慧茹、董建婷,彭建华主讲,由屈红霞、赵燕、王晓霞、王红梅每人至少准备一个问题提问,交流,共同解决。

一月份

1月5日 召开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座谈会,畅谈投身工作室的收获与感悟,名师工作室一学期工作总结。资料整理归档。

上一篇: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下一篇:策划及概念性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