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名师

2022-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作室名师

名师工作室在研究啥(二)

主持人简介:福建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福建省小学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小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组核心成员,福建省厦门市杰出教师,福建省厦门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福建省叶彩红名师工作室”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以促进全省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全省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力求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为全省优秀科学青年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优秀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遇。

工作室以“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和“小学科学学业质量评价”为关键词,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利用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站和QQ、微信群搭建共同学习平台,开展好书推荐、好文推送、好课剖析等活动,引导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

紧扣“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和“围绕核心概念的探究性教学”两大专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验操作水平和课堂执教能力。同时,注重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学业评价专项培训,开展青年教师的“新五项基本功”培训与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

引导科学教师把科学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深入思考,勤于反思,积极主动地撰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未来,工作室将适时组织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加强教学技艺的相互切磋和研讨,拓宽视野。同时,及时梳理工作室研究中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应用实践成果,以论文、案例汇编、专著等多种形式,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61003)

改进和创新实验材料

潘翠君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

2015年12月,“深圳市小学科学潘翠君名师工作室”由深圳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19名成员由来自深圳市直属学校及各区属学校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组成,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聚焦于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听课评课、参加相关比赛、网上研讨交流、外出送培送教等形式,让工作室的成员在多方面得到提升。

工作室每月都有一次集中研讨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会安排1~2名成员上公开课,并进行评课反思、研讨交流。在这些课的研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在实验材料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由于各成员分散于各区,集中起来组织面对面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工作室大力开展网上研讨交流,通过QQ群、微信群,实现问题讨论、资源共享。

围绕实验材料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这一重点,工作室在平时常规课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鼓励各成员大胆突破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多来,工作室有多人次在深圳市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中获奖,王立老师还代表深圳市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展示活动,荣获一等奖。他创新制作的教具“日食模拟观测仪”获得了评委和现场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带动区域内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室的主持人及部分成员也承担过“送培送教”的任务,先后到深圳市的大鹏新区、广东省的惠州市等地,开展同课异构、新课标的培训讲座、上示范课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今后,工作室将围绕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并拟定以智慧课堂的建设、3D技术与科学课的融合、多元化评价等为重点进行探索和尝试。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518100)

科学实践活动序列研究

李德强

主持人简介:湖北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教育科学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首届小学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教材(原鄂教版,现人教鄂教版)副主编,全国、省教研系统优秀教研员、优秀指导教师。

2016年,“李德强名师工作室”由宜昌市教育局正式命名成立。工作室以践行“科研兴教的引擎,名师成长的摇篮,教师培训的基地,对外交流的窗口”为目标,制定了工作室和成员三年规划,并借《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出台的大好时机,提出了“基于相关概念内容的科学实践活动序列研究”课题。

我们期望,在这样一个研究周期中,每位成员能够通过一个或多个具体相关概念的研究,用“科学实践”的具体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科学课堂、科学课程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单一的、碎片化的,而是相互联系、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的“序列”。不同领域、不同概念内容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就会“聚沙成塔”。

为了扎实、有效地完成这一研究,在成员相对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每次交流時,工作室要求各成员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动作:对研究内容的理论梳理;对同类课例的比较与分析;“我的科学课堂”表达构想及进展情况;拓展性的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每位成员具有“大科学、大概念视野”。

工作室还积极与外界名师工作室加强联系,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工作站共同探讨了学科建设项目,同时向本市相对薄弱的学校定期送教、召开研讨活动。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43000)

跨学科研究

张秀香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广东省佛山市科学教育协会理事,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

真实来讲,“张秀香名师工作室”创建之初更像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为了学校荣誉,并不清楚建立工作室的目标与方向,至少有些迷茫和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并借助课题立项,我们找到了工作室的前进方向。2015年,工作室在佛山市教育装备应用开发研究中成功立项小学科学类重点课题《融合STEM理念的创新实验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研究》,以及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工作室最大的特色是跨学科,成员几乎涵盖小学全科。我们坚持融合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STEAM教育理念,以课题研究引领工作室工作,并开展磨课、评课、互相交流等活动。

目前,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已经编辑了系列STEAM校本教材,成功打造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生社团——童童少年科学院。科学院里,学生自主管理,他们经常承担相应的活动任务,如科普讲座、校园科技节、课题汇报年会、科学实践活动等。平日,科学院则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开设小院士培养班(含发明、制作、科学探究)、童创坊(创客)、科技模型班、生物班、天文班、物理班、化学班、小机器人班等。

未来,工作室拟加强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共同研究学生融合STEAM理念下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STEAM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复制到更多的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528000)

让课堂更具“科学味”

金伟平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绍兴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学科学理事会成员。

2014年9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育局命名成立“唯实科学名师工作室”,金伟平任主持人。近几年,工作室重点研究的课题是《提升教师“执教力”,让小学科学课更具“科学味”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总体目标为:运用诊断的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课堂探究是否有“科学味”为衡量标准,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一些可操作的方法。经过三年的研究,工作室推出了初步的成果。

1.提炼出了“科学味”的要素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科学的态度,教师要能整体把握教材,理解其中的用意,科学执教。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科学的思维,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创造出有科学思维层次的教学设计,避免出现 “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科学味”的科学课要有充满“科学味”的语言,体现在科学地提问,科学地表达,科学地总结。

2.设计了各类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分别制定与落实。如针对课堂上师生之间活动时间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可以设计相应的观察量表,分别记录课堂上教师用时与学生用时,分析在单位时间内探究的价值如何。又如,针对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设计的观察量表可以分别记录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再通过分析判断哪些教师提问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毫无价值甚至有负面意义的。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共设计了9张观察量表,力求在一定层面上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价值,也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有“科学味”。

3.设计各项课堂测试,用于课堂“科学味”的观察

课题组结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对探究活动是否科学进行检测。具体内容是: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前的前测与探究活动之后的后测对比,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学习经历与获得。同时,基于量表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能或者其情感上的体验作出科学分析,以此来衡量科学课堂的科学性。

4.探索出了一些提升教师“执教力”的方法

基于观察的课堂分析后,根据观察的内容,结合“科学味”的要素,工作室从一些课例中归纳梳理出改进教学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学生观察的习惯,做好实验前准备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如实记录的习惯,整理器材的习惯。

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益——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记录的真实性,数据的合理性。

明确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学会把握指导的时机,给学生更开放的探究时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312030)

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冯念

主持人简介: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冯念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8月底,2017年2月,由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正式命名。冯念科学名师工作室前身为雨花区张敏科学名师工作室,前首席名师张敏带领团队完成为期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后,调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经名师团队集体研讨、充分酝酿,工作室出台了《三年发展规划》,并确立了工作室指导思想,即注重个性,全员成长,学生主体,开放灵动,研究交流,示范辐射。同时,团队成员各自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工作室通过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研,全员成长,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同时,组织了多项论坛、送教活动,传播我区小学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推广工作室实践成果,发挥全区科学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一年中,工作室还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成员外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并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及指导。

工作室首席名师还承前启后,组织团队开展前三年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和今后三年工作的规划。目前,原张敏科学名师工作室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与实践》已经顺利结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育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已经提交给长沙市课题规划办参与评审,等待获批立项。

今后,工作室的研究重点是,提升课堂教学实践广度与深度,扎实开展课题实践研究,开展读书和学习活动,提高工作室成员文化、业务、理论素养,并加大工作室网络平台建设,扩大工作室影响与辐射功能。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410429)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吴向东

主持人简介: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首批教育家培养对象。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科学教育强调基于证据的质疑和推理,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以,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载体。

“广东省吴向东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依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社会背景下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研究重点,主要采取三个学科的联动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基于证据的质疑和推理;信息技术教育——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认知工具收集、加工和分析证据;语文教育——基于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让小学生初步懂得基本的形式逻辑,尽量避免陷入逻辑陷阱。

三个学科相互配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各自的目标。同时,在对日常议题和一些综合性的探究主题的研究中,综合应用三个学科的技能,发展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工作室成员培养上,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相结合,帮助成员根据批判性思維研究方向,确定更深入的相关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系列。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引导各工作室成员在参与批判性思维研究课题的同时,在研究中吸纳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团队,促进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在成果推广上,注重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指导参与的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发表和出版这些成果,并使成果借助媒体快速传播,吸引更多学校的教师参加,对更多的教师产生影响。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518172)

基于概念转变的“探究式”教学研究

蔡敏胜

主持人简介: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2013年,“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经东莞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的理念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继而摇动一片森林。

工作室基于学科现状,构建“三位一体”的研修学习模式,促进名师与成员共同的专业成长。“三位一体”即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内涵发展;以专题研修为聚集点,提升教师学科教育理论素养。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教师阅读、网络教研、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专题研修、成果物化。

过去三年,工作室聚焦基于概念转变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出概念教学转变的四步流程:

了解概念,通过激发和唤醒,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探究阶段,通过搭建脚手架,设计探究活动,搜集信息;

形成概念,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纠正错误概念,形成正确概念;

深化概念,通过巩固和应用,让学生的概念形成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为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搭建五项“脚手架”,即:材料脚手架——有结构的材料;问题脚手架——有价值的提问;探究脚手架——探究性的记录单;板书脚手架——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应用脚手架——教学内容生活化。

随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工作室在原来概念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了概念重建的理念,倡导围绕核心科学概念的重建、组织来设计教学,摒弃以前重知识、轻活动和重活动、轻知识的两种极端现象,从而实现一种有效的整合,并将研究的内容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概念的重建可以更开放,从单一的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向探究单元的主题性内容拓展,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大概念的建构,并将概念的学习和运用与生活建立连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未来,工作室将基于科学学科本质的特性,开展STEAM跨学科整合教育研究。

(整理:陈晓敏)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教育局教研中心(523808)

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

田玥

主持人简介:全国小学优秀科学教师,国家级优秀课执教教师,辽宁省沈阳市名师,辽宁省沈阳市骨干教师,沈阳市和平区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2016年10月,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命名成立“和平区田玥科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目标是,加强和平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科学教师发展平台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科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和平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工作室的重点是对比研究美国科学课教学,力求优化我国国情下的科学课教学方法。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建立科学、语文、数学的联合模式,探索科学概念发展与识字整合,科学观察记录与作文整合,科学实验数据与科学建模相结合等。同时,深入进行本土化小学科学工具箱的设计与研发。

今年,工作室成功立项市级规划课题《小学科学课程与STEM项目融合策略》,这可以让工作室更好地吸收、继承南京九校历经8年研究的STEM项目成果。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始深度结合STEM课程项目,开展相关专项研究,壮大课程研发队伍,致力于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

结合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实际,工作室将把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策略作为新增研究内容,把幼小衔接领域内的科学概念发展与识字整合、科学观察记录与作文整合等作为工作室收集、整理数据的重点,摸索课程研发策略,带动区域内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育集团总校(110002)

基于新课标开发课程资源

张茂良

主持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研修学者,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创新型教师奖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2016年3月,经东莞市教育局正式批准成立“东莞市中小学名师张茂良工作室”。工作室聘请了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省市教研员为专家顾问,组建了以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为导师,以东莞市小学科学优秀教师为成员,以东莞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为跟岗学员的研修团队。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坊间流传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和教育部今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与研究,以找准最新的目标导向。

1.学习新课标内容及对应课程安排

工作室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必修内容,通过聘请专家解读、主持人导读,以及学员交流读,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工作室真正把学习新课程标准内容、了解新课程标准所对应的课程等,当作工作室日常工作来抓,使所有人对新课程标准烂熟于心。

2.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实施策略

工作室目前重点研究《小学科学课例研究与开发》这一专项课题,在专家指引、主持人示范、导师指点、学员攻坚等系列活动中,扎实开展新课程标准所对应课程的“落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开发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配套资源

新课程标准对应课程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适用的配套课程资源。工作室注重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优课、微课、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设计等课程资源,并将开发的配套资源共享于全市公共平台,面向全市辐射研究成果。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523413)

“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赵晓英

主持人简介:湖北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

2014年8月,“荆门市赵晓英名师工作室”由荆门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工作室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

工作室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通过“微课”打造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共同体。

工作室通过集体创作“微课”,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尝试在信息化背景下,将名师团队的培训网络化,从而用更开阔的视野开发优质、动态的名师培训网络课程,并解决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讨的时间与空间受限问题。在设计、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工作室青年、中老年教师相互合作,形成了和谐的研究氛围。

二是重点开展“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疑进”教学理念源自宋代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提出的“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关于学生学习、成长与进步的重要观点,强调学生要大胆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强调学生在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引下获得进步。

工作室将“‘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前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归纳提问的方法——三段提问法、激问三步曲、导向三步曲。经过尝试,我们形成了“疑、理、解、知、结”这一“疑进”教学基本流程,建立了不同学段、学科的“疑进”教学常规,确立了三条“疑进”教学策略:师退生进,留足空间;少教多学,方法支持;抓大放小,抱团成长。

三是不断探索教师培养发展机制。

首先,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工作室不仅重点开展“读书沙龙”“课例研讨”“象山讲坛”“课题研究”等常规活动,每月15日,还会召开“话题研讨”,大家或在书吧静心阅读,或在学术报告厅激烈争论,或在象山讲坛上侃侃而谈。

其次,大力开展传帮带。工作室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并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优势,立足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工作室成员中也建立师徒对子、学习伙伴,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及团队凝聚力。

最后,大力鼓励研究。给工作室成员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让他们轻装上阵,干自己想干的事,干自己能干的事,同时在科研培训、科研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全力提供智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448000)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

袁优红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小学科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优秀辅导员。

袁优红老师作为“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最初的一帮一结对带徒,到成立各级工作室,实现从个体成长到团队辐射的转变。工作室以制度促规范,拟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组建了QQ群、微信群和工作室网站交互平台,开展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全方位交流研讨互动方式。

工作室每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行事历,每位成员则对照进行自学、线下线上学习与交流,并立足教学实际,以开展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为重要载体,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017年,工作室重点研读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科学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积极研究并努力适应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变,并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作为重点研讨主题。工作室开展了多次以“科学论证”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全体成员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对“科学论证”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并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系列论证活动,形成动态的建构科学概念過程,感悟科学学习本质。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工作室拟重点开展一年级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领域整合的教学研究。目前,工作室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基于“微视频”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样式研究》这一省级课题。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廷佐小学(316000)

“理趣教育”背景下的STEM学习

仇丽君

主持人简介: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江苏省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江苏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评审专家,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2016年12月,“海门市‘STEM’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仇丽君任主持人。工作室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研究一些重点课题,一个考核周期内做一次典型展示,出一些工作成果,引领工作室成员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一是STEM教育研究。工作室在国际STEM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构建适合小学儿童的STEM教育,建设精品课程,研發主题化、序列性教学案例(课例),建设教学资源库,研究STEM教育师资专业特点。

二是以“理趣课堂”为切入点,开展“理趣活动、理趣教育”研究。在科学课堂中,追求知识、生活深刻共鸣,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一体。在生活和校园活动中,把“理趣课堂”的研究放大为“理趣活动”,进而研究“理趣教育”。

三是研究“理趣教育”背景下的STEM学习。在“理趣教育”背景下,工作室研究儿童STEM学习所需的认知、思维和技能基础,研究儿童开展STEM学习的特点、方式和途径,以及STEM学习与创造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目前,工作室重点研究了STEM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趣教育”背景下STEM教育实践和教学案例(课例)开发、STEM教育师资自我修补等。

为保障研究富有成效,工作室各成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自我加压:

自觉学习科学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

主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底蕴,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自发研究当前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问题,研究各国家地区STEM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实施路径、课程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特点,定期研发有质量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案例,向创新型教师发展;

注重课堂实践,提高行动反思能力,大胆实践和探索“理趣课堂”理念、内涵和范式,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成长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小学科学教师。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226100)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钱金明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小学科学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长三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浙江省小学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

2012年9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钱金明工作室”由嘉兴市教育局命名成立,经学员个人申报、县市教研室推荐、导师选拔,先后招收了30名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又组织建立了“浙江省钱金明名师网络工作室”,招收了17名学科带头人,学员近500名。

工作室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践行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重点探索“与单元结构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以“网络研修+现场诊断”为主要研修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了“践行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省优秀课题报告《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是在探究活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单元起始课、单元探究研讨课、单元交流评价课的目标、特点与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并附有典型的课例若干,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价值。

同时,工作室以“目标·项目·读书·课堂·平台”为研培方式,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活动课程化》,这个课题已经被纳入2015年度全国科学教育研究规划立项课题。

具体研究过程中,工作室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是建立融“教、研、训”为一体的研修运行新机制;

二是建立“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研修活动组织、实施、评价、激励机制;

三是构建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课程化体系。

通过“两种机制、一个体系”的建设,工作室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注入新动力,突破了传统的培训、教研活动的瓶颈,让“教、研、训”真正成为一体,更有效地指导与引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314400)

项目驱动 做实研修

姚伟国

主持人简介: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浙江省嘉兴市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科学》教材(教科版)培训专家,浙江省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省级培训班主讲教师。

“海桐科学团队”结合科学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以项目驱动为研修形式,立足于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两个基本点,通过专业阅读、主题实践和教学反思三种主要形式,丰富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明晰教学主张,形成专业特色。基于这样的目标,主持人姚伟国和团队骨干构建了五大研修内容板块:

1.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榜样和超越的目标

内容主要是了解浙江省内外的小学科学名优教师的事迹,分析近年来自己教学的得失,尤其是特长和不足,找准专业发展的方向。

主要任务包括:从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学信念等方面制订自己的专业研修规划书,规划研修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2.自主修炼——打实专业知识的底子

内容主要是有计划地开展科学阅读、摘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主要任务包括:阅读关于课程、教材、教法的理论书籍,看懂读通一定层次的科学知识类教材和课外拓展性知识读物,阅读教学研究类杂志(以上每类阅读不少于5种)。

3.指向实践——磨出有自己思想的课

内容主要是选择一定的主题进行课堂实践,上出有想法的课。

主要任务是探索基于儿童的科学探究,从封闭的以师为主的课堂走向以生为本的课堂,在活动时间、空间和研讨等三方面体现开放性,精心上好研究课并做出课例研究。

4.反思表达——形成自己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学主张

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提炼出一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课例和论文。

主要任务是研究“学为中心”的科学课的评价指标,进行分课型的研究、探究环节的有效性研究、课外拓展的实践与研究等,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5.理性提升——形成有结构的成果

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丰富教材活动设计,尝试自编教材,开发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并将自己实践反思的课例、论文有序梳理,编写成册,形成有特色的成果。

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推进研究进程,分阶段提炼成果,以课题串起成果、驱动自己的发展。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小学(314400)

实验教学课例研究

高翔

主持人简介:福建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厦门市首届专家型教师,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委员会理事,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专家组成员,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客座教授。

2013年,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命名成立“高翔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例研究为载体,结合理论研究,采用基于行动的研究方式,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原则和方法、组织与实施、实验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的评价以及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具体研究目标是:各成员通过参加培训与主持培训相结合,初步掌握课例研究的方法;各成员分组选择适当的主题,设定实验目标,集中研究该类型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课例研究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打造精质课堂;引导各成员在市、区内进行交流和示范,撰写精品课例,梳理研究成果,提高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积累实验教学经验,并结合理论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组织与实施、实验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的评价等形成统一成果。

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例研究”课题,工作室计划每学期组织一到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演示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探究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课外实验的研究与实践、验证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用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等。

未来,工作室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综合思明区能运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搭建類似“未来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辅助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的学科教学资源,构建基础性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同时,让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师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从整体层面上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361003)

三级工作室的责任与担当

李彤

主持人简介:《科学》教材(大象版)编者,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10年9月,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命名成立“福田区李彤特色教师工作室”;2011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命名成立“深圳市李彤名师工作室”;2016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命名成立“广东省李彤教师工作室”。

工作室的目标是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实现职业道德做表率、课堂教学成行家、科研课题促研究,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本地小学科学教育再上新台阶。

1.组织建设

工作室成立后,邀请本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做顾问,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工作室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吸引有思想、有动力的青年教师加入,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虚心好学、充满活力的工作室成员队伍。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工作室设计制定了集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发展规划”,完善了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工作室为每一位成员、学员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每学年都有计划、小结,并把成果、反思、随笔放进成长档案中。

2.专题研究

工作室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自身的需求,确定科研方向。李彤教师组织全体工作室成员围绕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的课题《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子课题《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扎实开展研究,对探究式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提升团队的教学研究水平,撰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在主持人的带动与影响下,二十多位教师成功地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的评审,成为课题主持人,并带领更多教师进行各项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3.互动交流

工作室积极创设条件让研究人员定期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并通过地区间、学校间、工作室间的联合教研活动,组织成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尝试性教学实验,引导他们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建,在相互切磋中完善教学行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几年来,工作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四十多场次,组织全体成员去贵州、广东、陕西等地区开展教学活动,到北京、江苏、河南、福建等地交流教育经验。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主动承担各级公开课、观摩课五十多节,而且还全天候、全方位地向全区小学科学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工作室在本地科学教学领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518031)

跨学科与一年级教学研究

王洪顺

主持人简介:山东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青岛市教学能手,山东省青岛市级优秀教师,山东省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

2015年6月,青岛胶州市教育体育局命名成立“胶州市小学综合王洪顺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涵盖小学科学、道德与法制、地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这四个学科,并从全市四个学科教师中各择优选定两名教师为工作室成员。结合工作室只有九名成员但涉及学科多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研究活动。

一是以读促思,记录成长。通过组织《论语》《孟子》《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目的》《教学勇气》等经典教育名著的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工作室成员“我手写我心”——以教育日记、教育叙事等形式记录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引导各成员在阅读中思索,在行動中反思,在记录中成长,通过读书分享会、微信群等方式加以讨论交流与分享,努力做到读、写、思、行、悟。

二是跨科观课,旁观者清。工作室要求各成员不仅要种好自己的“自留地”,更要尝试着看看他人怎么种,通过跨学科的课堂观摩,减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有联系,甚至是大同小异的,工作室重点引导成员关注如何体现学科教学的“异”,鼓励各成员通过跨科观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他山之石攻自山之玉,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引领辐射,助力成长。工作室组织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辐射,带动本校、本学科的教师成长。

四是课题研究,以研促教。工作室鼓励成员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学科以一年级重开科学课为契机,积极探究如何更好地契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表面上看,科学课从原来的三年级开设调整为现在的一年级只是年级降低,但实际上,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却有很大差别。不说别的,单是课堂常规这一项,一年级孩子的“天真、童真”,就足够让已经习惯了三至六年级循环的科学教师“头大”。

以我自己为例,主动从浙江小学科学网、曾宝俊等优秀老师的微信以及其他渠道上刻意关注一年级科学教学的资源,甚至特意去听一年级的课,向一、二年级的老师请教,但看过、听过与做过是两回事。当自己第一次迈进一年级的教室上科学课时,心中的忐忑与紧张是多年没有的。当一个男孩子把科学书卷成望远镜,冲着我一遍遍地喊着“你不是老师,你管不着”的时候,自己真的有些懵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常规养成”与“有效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工作室科学学科成员今后一段时间里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66300)

第2篇: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从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定位、实践、管理和思考4个方面论述了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对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 文化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无外乎“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着力同绕着教师的这3项专业技能来进行,以期进一步确立教师个体的“技术”权威。但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综合生态系统,涉及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情感发展、价值追求、环境支撑等多个不同层面。新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更加注重人在团队中、人在环境中、人在教育中的高质态发展。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培养教育理论素养深厚、教育教学艺术精湛、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的教学名师的新平台。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定位

无意于专业发展的教师有一个典型的画像:心中没有教育的理想,行动上也不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安于同化的生存尺度和既定的生命流程,既不会去挑战底线,却也不想去追求崇高,墨守简单的职业任务。不同学校虽从行政或学科层面对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专业发展要求,但这些既无外在制约性,更无内在推动力的“期望”,根本无法打破这种拘囿教师发展的困顿状态。而名师工作室可以从组织、制度、文化等层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就快速通道。

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从普教到职教,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就其定位而言,大约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个方面。从显性目标而言,名师工作室首先要确立“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行动坐标,加强德育、理念、实践、科研等四个方面的创新。

1.德育创新,坚持立德树人。

一般而言,能够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都是经过自我申报和组织遴选的优秀青年教师,因此,名师工作室要做的并非基础性的教师道德教育工作,而应是“润泽”和“点化”教师的道德生活,促进教师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的二次发育和成长。工作室要求成员既能潜心问道,又能关注社会,既重学术规范,又重学术自由,既善言传身教,又善滋养浸润,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终形成独立之精神、担当之风骨、高洁之操守,通过德育创新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理念创新,形成理论体系。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践和行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的行为特征,但如果没有理念、信仰和方法的指引,所有的行动就会成为机械的、因循守旧式的重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应实现先进教育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提升成员对教育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能力,帮助成员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开展教育问题项目化研究,以项目实施带动教学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而稳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理论体系。

3.实践创新,关注教育生态。

一线教师擅长行动,却不擅长研究。名师工作室应努力提高成员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工作室成员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通过秩序化的技能,使工作室成员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通过成員个体或工作室群体的实践创新,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孵化教学实践模型,辐射到薄弱学校和边远地区。同时,名师工作室还应站上更高的台阶,关注教育生态,鼓励成员牵手乡村教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补缺问题,为真正的教育公平发声和代言。

4.科研创新,凝练教学成果。

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具备独立开展深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还需掌握系统、科学的科研方法,从科研的“个体户”向科研的“协作团队”转型。相对于教师个体的“微观科研”,工作室借助团队和导师的力量,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协作式的、更加宏观的教育科学研究,从“点”的问题突破向“面”的规律呈现转移。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能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参与指导团队或区域的科研攻关,从科研假设的初始拟定和过程修正,到科研计划的逻辑梳理和结构分析,到科研数据的系统辨析和结论呈现,让名师工作室成员逐步形成独立做出科学结论和正确抉择的能力。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成员清晰、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逐步形成的成果意识、成果转化路径和凝练教学成果的思路和方法等。

除了显性的名师工作室运行定位目标,从隐性方面而言,名师工作室更要培养具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循着这个目标出发,名师工作室既要扮演好社会学中的“关系团队”,又要打造成管理学中的“学习组织”,还要形成哲学中的“有效模式”,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个体化的努力”转型为“学习者的共同体”。

从运行的定位而言,名师工作室其实是外在于学校(理论优先)和社会(实践优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对自身自然生命(保全、关注、滋养)、精神生命(追求、升华、超越)、联结生命(体验、理解、扩展)、实践生命(选择、交往、创造)等四个维度教育生命的唤醒;其次是在工作室这一特定成长空问里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相互作用,通过自由分享、自由碰撞、自由反思来创造新的教学思维,诞生新的教育观念。

二、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践

理念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对名师工作室的不同理念认知,决定了名师工作室的不同实践路径。有些管理者认为,能够进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已经是教学实践的集大成者,他们所缺少的无非是一些教育理论的“钙质”而已,这就会把名师工作室异化为“以高校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补钙行动”。事实上,一个正式意义上的名师工作室应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兴趣和利益、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系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培养环节、培养结果)、培养策略等教师成长的范式。

名师工作室的实践运行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室教学主张的确立。

糟糕的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常常是以工作室领衔人的主张直接替代工作室的主张。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常常依托于一个“成熟”的领衔名师,并命名为“某某名师工作室”,依托于他的学科背景,依托于他的学术影响,甚至依托于他的社会资源。但工作室团队的教学主张却不能完全取自于领衔人个人的教学主张;可以借鉴领衔人教学主张的凝练思想和路径,让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模型等统领性的、稳定性的、核心化的观点提炼和表达中,通过系统思考来进行结构化表述。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应富有科学性、哲思性、审美性和高致性,如“简约课堂”“诗意语文”“对话数学”“生态化学”等教学主张无不起源于领衔人的智慧,却又通过工作室集体的凝练和表述,最终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共同追求。这样的工作室教学主张,没有强加于人的不适,也没有“被主张”的尴尬,会成为工作室集体性的话语体系和价值日标。不同的教学主张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深入,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加拿大学者维斯西蒙提出,教师共同体的五大要素为共同信仰、合作参与、相互依赖、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有意义的关系。这其中就特别提醒要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工作室是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不是“票决”的董事会,应通过协商一致来达成尊重每位成员的意见。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会更多地对课程、教学、教育有新的认知和体悟,领衔人可以适时要求成员提供“我的风格和主张”“我的历程和实录”“我的评价和反思”等,让他们从自身的教育生活成长中认识主张,提炼主张,展示主张,反思主张,升华主张,促进成员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当然,现实中也会看到各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未对教学主张进行“证实”或“证伪”等。这就需要把教学主张的提出放在更宏大的教育视野内考量,从教育治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层次来分析,从“经验化”向“制度化”,再向“思想化”逐步迈进。

2.工作室实践样式的选择。

实践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活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育研究者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名师工作室对实践的理解和认知,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2010年,美国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发布报告《通过临床实践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有效教师的国家策略》,提出将教师职业打造成像医生那样基于实践的职业。基于此,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也需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活动、文化等实践样式。

(1)学习的实践样式。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包括导师指导下的泛在学习和自主合作背景下的现场学习。名师工作室所配备的导师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他人”。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最早指出,“重要他人”能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发现和自我纠偏,名师工作室导师的配备不能局限于领衔人自身,而是应提供不同特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导师,让他们和成员进行双向选择,也可以针对工作室成员的需求配置双导师或多导师,以适应工作室成员的多元发展。

提到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很容易想到导师主持下的讲座式学习,但现实中,讲座式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样式之一,效果远不如期待的那么有效。教师在学校中的实践经历才是他们成功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把“讲座式”改为“互动情景式”,代入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和故事,把“传递”转变为“对话”,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角色由“教学技术熟练者”转变为“教育反思性实践者”。同时,导师指导下的泛在学习还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便捷性来异地实施。在新冠肺炎防疫隔离期问,南通市名师导师团指导下的各名师工作室就开发出“线上数学”“线上语文”“线上体育”等很多线上学习资源,开展在线交流和点评。

现场学习模式也是工作室成员所喜爱的学习模式。学习现场能够很好地唤醒教师的情感回应,让教师的教育思维脱离单调的概念和冷冰冰的术语而生动起来。基于“教学现场”的合作交流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能够提升工作室成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工作室学习活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取向,增强成员的创新意识。

(2)活动的实践样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嵌入教师专业的成长历程中,成为其教育生涯的一组印记。常见的活动样式有“群体活动”“课程活动”“学术活动”等。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即是“群体活动”,包括“群课题研究”“群项目开发”“群备课”“群阅读”“群对话”“群写作”等。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开展活动,尤其是线上群活动方式,不受时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新冠肺炎防疫隔离期问,借助远程办公系统和QQ视频会议功能,亦能顺利开展“互联网+”教学研讨、教育叙事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教育情感沟通等“非正式”的文化介入活动,检视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

“课程活动”是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另一种实践样式。由于传统的课程定义话语权常常被掌握在行政管理者和专家手中,即使是已经进入工作室的优秀教师,也常常缺乏课程意识,更毋谈课程活动了。没有对课程开发、课程植入和课程领导等活动的参与,教师就会迷失在课程中,形成课程认知的“信息孤岛”和脱节的“话语体系”,最常见的便是对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下意识抵制”,因为课程传统的力量是顽强而有力的。

“学术活动”也是名师工作室运行活动的一种实践样式。名师工作室要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助推学术争鸣,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用严谨的学术精神、科学的学术方法来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防止“学”和“术”的分离。学术活动既包括学术沙龙、名师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样态,还包含对一线教学本身所赋予的学术性研究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学学术具体是指对教和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是身在实践,为了实践、通过实践而开展的学术研究。传统的经验式教学以“试误和纠偏”式的缓慢累积来换取教师个体智慧成长,而学术活动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个体的实践智慧,用学术的方法来思考,用学术的思路来探析。如借用微格教学分析方法,用视频方式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录制下来,进行梳理、审辩和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踐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研究,为教学实践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科学和高效的路径。

(3)文化的实践样式。

文化是名师工作室凝聚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样式包括工作室文化标识“LO-GO”的设计和制作,文化环境的布置和渲染,文化内涵的界定和丰富,文化成果的凝练和辐射等。名师工作室文化的实践样式从文化选择——文化建构——文化浸润——文化优化等不同阶段逐次展开,从对工作室文化组成因子的洞察(文化观察)到工作室文化涵义的发现(文化体验),再到工作室文化本质的创造性建构(文化实践),让文化为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提供恒久激励的“场”。

教育有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使命,文化则是教育更高层次的使命。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作为潜移默化推动和引领教师成长的“源动力”,能让全体成员秉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优秀的工作室文化能形成文化品牌和文化力量,孵育出使命、情怀和担当,孵化出卓越教师、育人楷模和时代先锋。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佐藤学先生曾认为,学校应当作为文化体验的神圣场所加以重建,成为领悟、改造日常生活的文化据点。而名师工作室的文化实践将在进一步重绢个体文化、群组文化和制度文化后,成为提升成员教学领导力、道德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的“新据点”。

三、名师工作室运行的管理

1.制度化管理。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成长制度创新的积极力量。正如吉标在《制度视野中的教学变革》一书中所说,“现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教学,制度因素对学校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名师工作室的各项运行和管理制度对工作室的发展和影响也不例外。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包括成员的进退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成员访谈制度、中期汇报制度、项日申报制度、活动开展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结业专场展评制度等。

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化管理既包括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也包括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制度变革有着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内生规律,它是渐变、累增和存续的。优秀的名师工作室不用制度约束和控制成员,而是用制度来跟进和驱动成员的发展。没有制度的保障,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是削足适履,最终悄然走向消亡。在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化管理中,“吹哨”和“把关”的是成员而非专家。正如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不能把改革之权交给专家,教师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屏障”。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跟上新的教育理念。

2.品质化管理。

名师工作室从创設之初到今天,虽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问,但各地不少名师工作室还是处于“粗放型”的管理状态中——挂牌成立时轰轰烈烈,过程中默默无闻,结束时草草收兵,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教师本应有的专业发展窗口和时空,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提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以“关爱(Care)”“关切(Concern)”“关联(Connecction)”(“3C”)为中心,它超越了对教育“硬技术”的关注,凸显“人”作为情感类生物的内生性需求。名师工作室的品质化管理(P-D-C-A)包括四个环节:P是指计划(Plan),按照既定的名师工作室实施计划落实措施,并在实施中优化和改善计划,衡量和评估计划执行情况;D是指执行(Do),依照名师工作室培养方案来实施,并和导师、学校等其他方面配合处理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C是指查核(Check),检讨培养计划的实施结果;A是指处置(Action),把名师工作室实施情况与原预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再优化修订下一期名师培养计划。从品质化管理的关注点来看,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人的情感、精神、价值、动机等“生态”层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割裂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单向度、纯技术的内容。从育才到育人,才有教育的创新。

3.个性化管理。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特点而言,没有两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也应该走向个性化,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原创性,提供订制式的、个性化的培养菜单,而非应景式的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有政府文件的发起,有专家的指导,但其原生的起点还是在基层学校的千万间课堂里。这是见证教师专业成长自觉行动、自由思考、自主实践、自我变革的第一场域,也是个性化管理的基石所在。

名师工作室的个性化管理,能使工作室成员的发展从“模仿模式”向“变化模式”转换。成员不再亦步亦趋地跟着导师,照搬和重复导师的思想、模式和方法,而是在个性化的管理中,在专业发展中创新,发展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验证自己架构的教学模型,探索自己的教学主张,寻找那个独立的“自我”。如此,才能让工作室从“联合、共享”向“创生、发展”的更高品质发展转变。

四、名师工作室运行的思考

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既有正向的影响,当然也有负向的影响。名师工作室由于有成员遴选的竞争机制,所以它能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拉郎配式”的师徒结对所带来的问题。但由于观念、环境、资源、导师等不同因子的影响,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理论学习的空心化问题。

大多数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教学实操式”倾向,常常是“技术关注多,思想提炼少;打包培训多,自由成长少”。由于名师工作室大多建立在基层学校,领衔人自然也基本是基层学校的一线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他们由于远离教育理论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欠缺,因此必须借助于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的支持,常见的有“U-S(大学、学校)协同模式”和“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模式”。而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恰恰缺少对一线学校教师的实践理解和科研“同理心”。这一现实容易造成名师工作室的理论学习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形成理论学习的空心化现象。

为防止教育理论学习的空心化,我们可以减少理论的“灌输”,而增加基于实际问题“情境解决”的理论“对话”。在工作室共同体的对话系统中,导师和成员都能找到“自我在他者中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生活构建者和生活意义追寻者的角色。

2.运行评价的效能化问题。

效能是考察名师工作室预设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评价工作室运行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子。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必须要关注效能问题,否则就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随意化。考察名师工作室运行的效能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量化考核。既关注培养期内教师的专业表达(著作、论文和讲座等)和综合表彰,也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二是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影响力和教学成果。有些区域在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中明确要求,工作室要能获得相应层次的教学成果奖。但事实上,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学成果的呈现是一个缓慢的累积过程,它需要长期的实验对比和分析,那些太容易收获的所谓教学成果,通常是没有恒久生命力的。对名师工作室最少要给予8至10年的成长周期,不能急于要求所谓的成果。正如佐藤学所说,“教学改革至少需要以10年为单位精雕细琢地实施‘永远的革命”’。我们要给名师工作室以时间,让它慢慢成长。

3.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问题。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最为成功的标志是对导师的全面超越。优秀的名师工作室要能培养一批超越导师的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师从导师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习得导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教学经验和模式、教学策略和技巧,最终还应实现教学超越。经过工作室的培养和熏陶后,部分年轻教师逐渐有了自己的实践思考,并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需要名师工作室保持教学主张的“和而不同”。对工作室成员而言,要防止出现对领衔人的盲目顺从,迷失自己的方向;对导师而言,则要注意防止以自己的选择替代工作室成员的选择,“理念绑架”,独自尊大,成为工作室成员发展的天花板。青年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问的跟随、学习后,是一定会出现反思和超越的,并最终成为“单飞”的雄鹰,只有这样才会有教育的进步。

针对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发展,最好的支持应是给予他们专业发展和选择的自由。根据成员不同的志趣和发展诉求,工作室在为他们提供“同培训”的普适性成长机会的同时,还应提供“异学习”的个性化選择机会,为其提供量身订制的学习菜单,支持他们做出更好、更有利的选择,而不是束缚他们。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并引领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名师工作室正是回应了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用制度和模型使其教育生活简单化,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向教育的“新质”。名师工作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为完整生命的可能,帮助教师从成熟、优秀走向卓越。每个教师的个体成长也许都如“异域之山川”,各有不同的起点和背景,但工作室的整体发展却有其“同天之风月”,帮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我。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魏宏聚,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2][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江世勇.技术与文化的平衡:文化生态取向下的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

[4]陈列.知识管理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5][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黄路阳.论课程植入[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作者:沈世红

第3篇:高职院校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伴随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质量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助推“双高”建设任务的有力进行。名师工作室的高效运行既要有内部机制作为保障,又要有外部机制作为支撑;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更是推动名师工作室良性发展的有力杠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名师工作室建设、运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内部机制;外部机制;考评机制;实践研究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双一流”已经成国内普通高校的标杆,“双高计划”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所谓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是指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做出部署。在此计划中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就预示着未来若干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蓝图,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名师工作室是一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由企业名师、学院名师、优秀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专业为主导,以名师为引领,以研究为主体,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发挥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对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于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锐捷网络学院,以现有的企业导师工作站和创客空间为依托,精心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1 建立名师工作室的规章制度,规范名师培养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先后制定了《“三师三能”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年度计划、下厂实践、参加技能大赛、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若干个规章制度。2019年,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学校颁布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包括成立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对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进行审核、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名师工作室的運行机制与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考评机制等相关内容,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规范有序推进[1]。

1.1 名师工作室的产生办法

首先由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条件的个人进行申报,填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申报表、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案例、学员选拔方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等相关的申报材料。学校收到个人申请后,组织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委员会、高职教育研究所等相关部门进行考察论证,最后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备案。

1.2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组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是借助名师资源,以名师特色吸引专业教师加入组成的研究组织,实施抱团发展的专业提升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引入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网络工程师,建立“1+1+5+N”的名师工作室组织运行模式,以名师为引领,以企业工程项目研究为纽带,构建由1位名师领衔人、1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5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骨干教师可以来自不同的院校,带动N名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大家将自己在工作室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同学分享,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采用实效的工作模式,即“学习、实践、反思”,促使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建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名师领跑,同伴互助,携手并进”的终极愿景,引领带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1.3 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负责主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全面工作,完成工作室建设、运行、考核等相关任务。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完成学校及院系安排的教师培养和指导任务。制定工作室发展规划、培养授课计划、实施方案与管理制度,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开展实施工作,并建立工作室档案,负责搜集整理归档工作室建设资料及相关成果资料。

2)导师培养:制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并督促实施完成,组织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成果评估与考核,建立本工作室团队成员个人发展档案。

3)教学指导: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名师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自身能力、学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努力提升团队成员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师德修养。工作室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应至少指导1名青年教师、10名优秀学生。促进指导对象的专业成长,引领和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

4)专题研修:为了提高工作室学员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 [2016]3号和教职成司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2016]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要求工作室每个周期内学员至少一个月到IT行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悉网络工程师岗位职责与操作规范等基本情况;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新的技术标准、新的专业知识、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材料设备、新的工艺方法、新的技能体系等;积极承担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等项目;不断完善工作室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工作室学员专业化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集中学习、观摩学习、经验交流、赛前培训等,参与线上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培训项目应按照专业吻合性、较强实践性、地域就近性的原则进行选择。采取“带着问题学习、带着课题研究、带着成果汇报”的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学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5)项目领衔:制订工作室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方案,鼓励指导工作室成员申报学校、省级、国家级教、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

6)成果辐射:工作室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应以论文、教材、专利、研讨会、名师论坛、导师制、卓越技师班教学等形式进行推广与转化[2]。每个周期内至少承担一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邀请网络行业专家到校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名师论坛、沙龙研讨、教学指导等活动,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研究的前沿动态,与专业建设相一致或联系紧密,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内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引领教师崇尚教学和科研工作,助推学生的专业化成长。

7)动态交流:在院系网站建立“名师工作室”专栏,展示并交流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开通名师工作室博客、论坛、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互动平台,使其成为一个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专栏。聚焦、整合优质资源,能够远程参与,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探讨,将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培育专业精神,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2 依托名师工作室,构建青年教师培养平台

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在区域内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努力培养其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使其在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体系[3]。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將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典型工程案例、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共享,为青年教师专业健康、快速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带领学校、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

3 名师工作室助力技能大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有效平台,以历年技能大赛的赛项通知、大赛规程、大赛模拟试题、大赛真题、评分标准及相关资源构建动态资源库[4],并形成逐年完善更新机制,较好地把握比赛动态,在名师引领下,工作室加强大赛选手的选拔制度和大赛指导策略,不断完善和优化培训方案和训练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也是名师工作室的最终目标。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结合名师工作室,培养学生参加辽宁省职业院系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赛项,取得了优异成绩。

4 产教融合是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的根本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把“引教入企”和“引企入教”结合起来,以行业企业专家领衔、学院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组成的名师工作室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产教协同育人[5]。将企业典型的项目案例引入到工作室,以工作岗位要求为导向,遵循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与标准,将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5 创新建设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保障机制

名师工作室的健康运行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强有力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倡导校企合作共赢,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让名师工作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1 制定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名师工作室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变换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2 制定名师工作室的保障机制

为了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建议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准确把握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指导和协助工作室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业务评估,积极组织开展对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业务培训和交流协作,有效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学院不仅要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管理,更要在政策制定上给予扶持。

5.3 制定名师工作室的考核评估机制

考核是推动名师工作室良性发展的有力杠杆,在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后,要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核,根据《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对名师工作室进行层级动态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工作室评价考核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采用基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体现考核的动态性和过程性,鼓励工作室学员争先创优,激发学员奋发向上,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学员提供合适有效的发展环境。让学校的名师工作室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6 结语

我院信息工程系成立了锐捷网络技术学院,与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校内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新购置了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设备和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成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创客空间,形成了“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站+创客空间+专业实训室”研习的共同体[6]。面向相关行业和产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工作室+企业项目”为引领的培养模式,积累技术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以一批科研成果或社会服务效益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康小江.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探索及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0(50):63-64.

[2] 吴申道.新时代名师工作室送教方式的转变与创新[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3.

[3] 张晶晶.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优化[J].职教通讯,2019,34(15):46-51.

[4] 李亚莉.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4):70-71.

[5] 罗健.高职院校会计名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1):179,181.

[6] 戴建法.中职名师工作室与创客空间融合建设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2):19-22.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卢晓丽

第4篇:名师工作室--名师职责

名师职责

1.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善于合作交流,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学科教师共同成长。每名工作室主持人任期内需引领5名以上青年骨干教师。

2.制定本名师工作室章程或管理条例;制定本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制定工作室工作计划,提交工作室总结;制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年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提交研修总结;督促指导本室的研究人员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提交研修总结。

3.实行双向听课制度,当好学科教学的示范者,每学期进行 1次以上教学展示;每学年组织并参与工作室每一个成员的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学科教学,指导成员总结教育教学方法、经验、模式,每学年参与工作室成员听课(或活动指导)时间不得少于36学时。

4.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学习及研讨,每个月集中研讨活动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经常写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札记;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含同级教学研究)发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论文1篇以上,2年任期内争取有个人或合作著作出版。

5.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办法;指导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科研课题,2年内完成一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

6.参与和指导工作室成员承担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授课任务。每年举办校本培训或其他讲座2个以上。举办或参与读书会、名师大讲堂、名师论坛、专题研讨等活动,每年在全县(区)做一次公开研修活动展示。

7.做好学校教育教学的参谋,为区域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8.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为工作室成员乃至区域内教师提供教研信息和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工作室成员成长档案,不断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第5篇:名师要求与职责 名师工作室(范文模版)

附1: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与主要职能

发展目标:在名师的引领下,提高我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主要职能:在全区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创新型科研教改实践活动,研讨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他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名师自身的成长。

工作程序:确定名师工作室名师;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对名师的工作的指导与考核。

附2:

名 师 要 求 与 职 责

(一)名师的基本要求

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2、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热心科研,理念先进,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

3、具有创新精神,在学科上有鲜明的教育风格或教育教学特色,教育教学业绩突出。

4、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能组织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5、具有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

(二)名师的基本职责

1、负责主持名师工作室的具体工作。制定工作室的计划和对成员的指导,认真做好计划的安排、落实,带动青年教师成长,让更多教师成为新的名师。

2、要认真做好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使团队成员真正成为引领推进新课程的带头人。

3、以选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根据工作室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达到相关工作目标;指导的对象有明显的发展,学科组进步明显,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学科组。

4、要深入课堂听课,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提出相应学科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5、必须参与学校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一学期内能主持完成1个专题研究,学期结束要有专题总结。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引领学员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到的教学特色,有效促进学科发展;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确定相应的专题,带动学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6、组织开展示范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或教学质量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每学期至少开设2次校级以上示范课、研讨课,1次讲座;积极参加上级的优质课、论文等评选活动,并力争获奖。

7、督导成员的教学,每月至少听成员1节课,并予以评课,提出意见、建议,帮助改进课堂教学。并针对学员的特长,实施全程指导,力争2年内使工作室成员有显著的提高。

8、要建立名师博客,充分利用网站与学员及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9、负责定期召开会议。(1)学期初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工作室计划,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明确工作室的任务,确定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2)每月一次集会,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对学员集中指导,及时收集“工作室”的各类材料,做好归档,并安排部署下月工作。(3)学期末召开工作室总结会议,回顾本学期的活动及研究成果;学员汇报学期工作,并写出书面材料;总结经验教训,为下学期工作做好准备。

10、要与成员互帮互学,取称补短,做到共同发展。

11、负责建立成员成长业务档案,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由名师和成员共同填好《名师工作室学员鉴定表》,并作出综合鉴定,形成书面意见,提交学校审核。

附3:

成员要求与职责

(一)成员的基本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刻苦进取,勇于创新,爱生乐教,有团结合作精神,有踏实的工作作风。

3、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业务功底,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质。

4、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备市级优秀青年教师、或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区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积极要求上进,教学业绩良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

(二)成员的基本职责

1、虚心接受名师指导、检查、评估,及时向名师汇报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各项工作,热情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敢于质疑和争论,协同名师完成工作室计划,共同营造互动、共进的氛围。

2、每月至少听名师2节课,学习名师课堂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与名师一起讨论课堂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在名师的引领下,改进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3、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出经验,出成果。

4、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5、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推广先进经验,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协助名师做好培训教师工作;在自己提高的同时,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6、每学期至少提供2节研讨课或教育讲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静下心来,写点随笔,记下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及其成长经历,并发表在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博客上。

7、在名师的帮助下,确定研究课题,或参与名师的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报告,力争每年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8、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评析,及时总结经验;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同学科教师,做到共同发展。

第6篇: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工作方案

遵义县平正民族小学

关于开展“拜名师 学名师 成名师” 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及《遵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以“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为主题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教师要结合自身现状,选定学赶对象,制定发展计划全力比学赶,逐步成长为名师、名校长。结合我校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职业发展中获取成功的幸福感。因此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强化培养,激活教师成长的潜能。以师德高尚、教学理念先进、授课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名师标准为奋斗目标。

二、活动目标任务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探索教师发展成长模式。发挥教师特长,通过向名师学习、成果汇报、经验总结,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一)多种途径拜名师。全乡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紧盯发展。采取向本校优秀教师当面拜、向全国教学名家网上拜、向县内外教学名师跟岗拜等形式,选定学习和赶超对象。学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为教师牵线搭桥,寻找名师。学校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要主动承担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中心学校将把帮扶情况作为县级骨干教师、名师评选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二)全力以赴学名师。选定好名师对象后要主动学,通过研读教学专著、现场听课、看视频、听讲座等渠道,学习名家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根据学习计划,采取网络学、跟岗学、外出培训等方式,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授课艺术水平。借鉴好方法好风格上好模拟课、汇报课,撰写教学反思总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要结合名师、名校长工程、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后备人才库,多途径培养教师。学校将大力开展各学科赛课、班主任交流活动,对比中找“短板”和不足,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逐步成长。

(三)具体措施1.实施“教师结对结亲帮扶工程”,借助课堂研讨,通过结对结亲、骨干引领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一年基本进入角色,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形成特色,四年以后步入我骨干教师行列。2.依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力争在二至三年内成为学科带头人。3.成立名师工作室,启动“名师成长工程”,以点带面,激励骨干教师职业研讨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在

三、四年内成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和校级名师、乡级名师。

三、实施步骤

以年度时间节点分期考核。2015年5月——2016年5月为第一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5年4月)。根据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精心研究制定《平正仡佬族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并通过活动宣传,让全体教师明确活动的意义。要求全体教师选定导师、制定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5年5月——2016年4月)。中心学校将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名师名校长工程、跟岗培训和挂职锻炼等,拟定计划方案,同时要求各校园同一标准制定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做到有成长计划、学习有记录、有体会、反思和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6年5月)。认真总结一年工作经验与做法,找到不足,形成书面材料。典型案例和成果选送推广,不断将“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持续搞好传帮带工作。

四、活动要求

(一)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为了切实加强教师成长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刘青林为组长,支部书记吴朝飞、副校长潘燚为副组长,各业务主任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吴朝飞兼任办公室主任,江涛负责此项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各学校要通过板报宣传《平正仡佬族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开展的情况,通过《遵义县教育手机报》、《遵义县教育与科技》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三)经费保障与考核。各校(园)要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保障各项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建立教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绩效考核、评职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遵义县平正民族小学

2015年5月17日

第7篇: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名师工作室”是以本校教师自愿加入为主的学习团体,它提供专家引领、专业探讨、教学研究与学习经验、体会分享的良好场所与机会,在浓厚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切实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中深化教学感悟、增强生命体验,最终促进教师追求理想的职业境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和生命发展。

二、培养对象

本校自愿加入本工作室的所有教师

三、培养目标

1、终极目标:追寻光明普照的职业境界,寻求自我生命的圆满发展。

2、成长愿景:阳光般灿烂的教育理想;高山般丰厚的学识素养;大地般坚实的实践行动,让名师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够独挡一面,率先成为各级各科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

3、成长理念:终身学习才能持续发展;学习与思考是实践的双翼。

四、领导机构 组 长:俞利枝

副组长:周海云

员:王雪峰

叶机敏

周志霞

五、活动要求

(一)制定发展规划

1、撰写一份个人简介,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教育格言与教育理想、工作历程和教育教学成绩、获奖情况等。

2、制定发展规划:每人写出自己具体的成长发展规划,开展规划交流活动。

(二)研修行动

1、“教育名著研读工程”

每学期扎实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每人推荐一本有关教育思想的书籍,在名师工作室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争取每人每学期读一些好书,并能积极撰写读书随笔,有自己的随感。

2、“成长论坛工程”

①配合每学期的名著研读,请若干名名师作15分钟左右的专题小讲座; ②推荐意蕴深长、富有启发性的经典美文、精彩片段等,由工作室成员作5—10分钟的介绍性、鉴赏性发言;或由工作室教师轮流开讲,向全体教师推荐意蕴深长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新闻、教育理念、教学故事等,开阔全体教师的视野,激发老师的思考与讨论。

3、“名师讲堂工程”

每日精心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每周积极听课一节以上,积极参与师徒结对活动。积极参加校级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4、“精品课堂工程”

每位成员每学期在向自己的阵营开研讨课一节。各阵营推选若干名教师上精品课堂,邀请全体教师观摩,之后进行好课赏析。

5、“反思成长工程”

①、每期上交一份精心完成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②、每期上交一篇教学故事、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 ③、积极向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投稿。

④、采撷名师成长联盟的活动亮点、特色做法、讨论热点、成员的成长感受等,每期编写一本成长联盟专刊。

六、相关事宜

1、室员条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热爱学习,上进心强,勤学实干,并曾有论文或案例或县级一等奖以上。

2、室员公约。室员自愿加入,并自觉完成研修任务:研读一本教育教学名著,每月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或反思;每学期精品课堂展示一节;准时保质地参加工作是每次的活动,不迟到早退。

3、支持措施。学校每学期提供工作室每位教师1本教育教学经典名著,并订购各科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讲座光盘;每学期工作室教师组织1次盟内活动(如爬山、野炊、喝茶、烧烤等);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年有不少于1次的外出听课或观摩学习机会。

4、组织机构。设“生本语文”“动感数学”“风雅集合”三大阵营。分别吸纳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美术、体育、微机等多组优秀教师。每一阵营设营长一名,负责组织本阵营的组织协调工作。

5、活动时间。(另行安排)

萃始小学科研处

2012年2月7日

第8篇:名师工作室计划

小学英语“王秀丽工作室”2014工作计划

根据陕县教体局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特制定本名师工作室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陕县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章程,以人为本,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工作目标

1、以开课、研课、组织外出听课、学习等形式,塑造工作室成员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育工作室成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熟练撰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3、以送教和指导青年教师为抓手,发挥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及研究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4、以激发工作室成员自身潜力为目的,参加县级示范展示或教学评比活动。

5、以集聚和传递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成果)为宗旨,建设好工作室网页。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聚焦课堂教学,塑造个性特质

课堂是教师的职业场所,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名师之“名”,首先在于课堂教学,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本室开展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为此,本,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教学展示,并撰写出教学反思稿。同时,工作室将结对兄弟学校,采取外出开课(送教下乡)或以同课异构形式听课、研课,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促使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力争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2、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软实力,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本学度要求各成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持久地关注,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工作室也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人人参与其中,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并争取成员有更多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3、做好帮扶引领,追求辐射效应

工作室成员一方面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各方面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还要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本学年工作室成员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到兄弟学校借班上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能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根据上级指定参加送教、支教活动或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每个成员每个学期,要开1节县以上公开课、作县以上教师培训讲座或组织市县以上论坛1次。完成县教育局、进修校交给的其他有关业务指导或培训任务。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教育主管或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每位名师每学年带徒弟不少于2人,开展徒弟公开课大赛,然后选出几节优秀课作为全校研讨课,指导每位学员上不少于两节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总结或论文。本工作室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本县其他兄弟学校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进一步体现出名教师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指导价值。

4、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教育智慧

工作室在时常开展小组沙龙的同时,建设和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博客”,积极开展网络在线互动式研讨,为工作室网页提供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资源。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周时常提供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教学随笔)、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等,落实专人定期更新网页内容,使网页成为导师和工作室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的窗口,尽可能地充实网站,吸收人气,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打响品牌;开辟“名师在线”栏目。拟定安排1个单位时间2位工作室成员在线,积极参加教研论坛的交流活动,对一线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或问题解答,对网站建设及教研论坛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月统计论坛精华帖及精品教案,并对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四、本学年工作室人员分工。

1、领衔人:负责工作室计划、方案制订;合理确定成员培养目标;定期召开工作室成员工作例会;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督促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成果总结推广,规划课题开展,撰写工作室工作报告;负责年终考核评价等。(王秀丽)

2、档案负责人: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所有资料、档案管理,分网上管理和办公室管理,协助首席名师进行业务管理,负责一切活动策划及协调组织等。(杨金环)

3、教学负责人:主要负责课堂调研、课堂展示,参与课堂观摩、课堂教学的一些组织安排活动,收集该活动的教学设计等。(南焕珍)

4、学习负责人:理论学习的计划实施及考评工作,负责一切学习培训活动以及培训活动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张红敏)

5、网站负责人:负责工作室的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博客、QQ群的建立、管理,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组织网络研讨,网上交流等。统计工作室成员上传共享资料、博文数据,供年终考核评价参考;帮助解答成员对博客、信息技术上的疑问;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中的“教学资源” (陶彩丽)。

6、宣传负责人:及时记录工作室活动,通讯报道本室各项工作、活动动态、成员先进事迹、研究成果等宣传工作,及时进行专家学者的文章推荐或收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博客中的“名师团队”和“教改前沿”。( 张帅)

7、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上传至博客中的“课题中心”。具体人员的具体分工,等待课题研究下来具体安排。(李春亚 段建华)

以上分工只是相对并非绝对,以后就哪个组在忙的时候,其他活动没开展的时候,我们都要进行协助,每位成员每个月至少上传或发表两篇博文(原创或转载均可,转载的应注明出处),发表时标签使用实名,便于管理人员统计。另外为了更好地准备本课题研究,请课题研究组老师在近一个月内至少收集10份资料供老师们参研。各小组不仅要收集有关论文,也应关注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等的收集与整理,更要进行网站的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充实网站,争取尽快扩大知名度,开辟“名师在线”栏目,进行网上交流。

五、活动安排 二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定人员分工,宣读工作室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要求。

2、工作室人员制定本工作计划。

3、搜集资料,充实“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网站,建成小学英语名师群,吸收人气,吸纳全县小学中青年英语教师,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交流和展示。

三月:

1、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搜集资料为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做好准备。

2、开展高效课堂的课堂展示及课后研讨活动。

四月:

1、继续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五月:

1、进行网上论坛,和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近距离交流,分享别人的教研成果。

2、名师经验讲座、课堂展示。

3、送教下乡,帮助兄弟学校齐头并进。

六月:

1、工作室学期工作总结。

2、学员结合平日的活动情况进行个人工作总结。

3、向上级申请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外出观摩名师课堂,学习先进经验。 九月:

1、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宣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充实完善工作室网站。 十月:

1、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2 、进行送教下乡活动。

3、名师与各徒弟搭台子结对子,在师傅指导下,徒弟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拼,选出优秀课例全校进行观摩、研讨、请教育局、进修校专业领导进行指导。

十一月:

1、组织开展名师读书沙龙活动。

2、确立论坛教研主题,并组织研讨。

十二月:

1、召开“工作室”总结会议,对名师活动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2、名师工作室成员个人工作总结。

3、资料汇集,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

2014.1

2014.1

(2014) 王 秀 丽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计划

第9篇: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专业发展,旨在建立起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

一、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2)每周展开一次交流研计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反思。

(3) 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要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存在问题。

(4)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二、成员申报、推荐制度

(1)凡符合名师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条件者经所在教研组同意后,向工作室主持人报名申请。 (2)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依据申报者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筛选确定工作室成员不超过10名,并报学校审核备案。

三、工作室的考核制度

(1)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由学校有关部门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主持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

(2)工作室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1-2节校级(或有5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期作校级(或5名以上的同学科老师参与的)教师培训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一次;每学期听本工作室成员课不少于20节;每学年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论著)一篇以上;每个工作周期内必须主持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至少一个区级以上研究课题。

(3)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年至少开一节校级(或有同类学校3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每学期至少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心得、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学习一本教学论著;每三年取得区级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奖励。

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办法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民和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专业发展,旨在建立起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

一、名师工作室的建立

(一)、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 首先确认主持人,主持人的条件: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理念先进,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教学质量高;有一定的组织

管理和指导能力及强烈的自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意识等。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学校教师。

(二)、名师工作室其他成员的产生

名师工作室是实行主持人组阁的合作群体,工作室其他成员的产生将通过申请、推荐两种方式产生。成员一经确定,奖在全校公布,每名主持人下的成员数量一般在3至5名。

二、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一)导师培养负责制

以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为导师,实行导师无关培养负责制,名师与工作室每个成员签订培养责任书,在成员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途径,规定双方职责及评价办法,每年进行工作总结。

(二)项目领街制

工作室对领街主持人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每学期至少确定一个研究项目,并有相关工作过程及成果呈现。

(三)成果输出制

工作室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成果应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拍摄专题电视片、现场指导、指导读书、观摩考察等形式向外辐射、示范。一个周三年内,每位成员每年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市级奖、上一堂展示课、作一次专业讲座、两堂以上课堂实录上挂。

(四)青年教师研修制

名师工作室承担对本学科领域内工作1-5年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指导工作,要成为青年教师研修基地和专业化成长工作站,主持人须承担新教师培训的指导讲学工作。

(五)建立名师工作室网页

该网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要以互动的形式面向青年教师研修者和广大中、小学生。

三、名师工作室的管理

1、教科室对名师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2、名师工作室以三年为一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工作周期中按职责要求进行评估,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中发现任务不完成的,实行第一次警告,有二次摘牌停止运行。每个工作周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名师工作室则继续运行。

3、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由其主持人负责,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考核情况报教科室备案);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4、名师工作室主要以名师所在学校为基地,名师所在校要尽力为名教师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活动场所,包括适当减轻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负担,名师工作室成员所在校要加强对本校成员的支持和管理,以促进他们的成长。

5、经评估考核学校将对工作实绩显著的名师工作室及成员,给予表彰奖励。

上一篇:年学校电教工作计划下一篇:司机年终总结多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