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节 政工干部的“位”与“为”

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作为企业员工的“减压阀”、“加油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持部门,政工部门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对企业政工干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政工干部只有适应这些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同时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1.找准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目前的环境中,政工部门的地位有所削弱,不像生产经营部门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利润,不像投资部门动辄可以用手里掌握的可观资金拓展业务,不像财务部门享有对企业资金进行把关审核的权力,也不如人力资源部门享有对员工招聘、考核和晋升的权力,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部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现代企业里,生产经营不是任何一个部门和一个员工能独立完成的,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部门和员工如同机器上的一个部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件企业就不能良好运转。对于每个部门和员工而言,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才能成为机器上一个良好的部件,乐章里一个和谐的音符。对于政工部门而言,主要工作就是为员工排忧解难,帮助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之忧;同时为生产经营部门提供智力和精神动力支持,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提高“机器”的运转效率。

2.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在“包产包销”的年代里,政工部门在企业里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但在目前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里,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对应的是,企业必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也必须为生产经营服务。处理好经营管理与政工工作的关键是必须把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能搞成“两张皮”。这就要求政工干部要改变衙门风气和懒散作风,“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找位置、找业务,真正为企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现在企业里有一种说法:“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企业的政工部门可以在“感情留人”上下足功夫,让员工获得一种归属感,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同时也是对业务部门的一种支持。

3.改进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要做好政工工作,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也要讲求方法。以党组织活动为例,如果仅仅搞照本宣科的“一言谈”,可能员工就会觉得只着皮毛。有的企业以“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以党的新精神为纲,但又不局限于这些文件,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谈感受和认识,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学习党的精神的平台,而且为员工提供了表达思想、增进沟通的机会。比如有的企业政工干部充分利用企业网站、员工Email和企业内网EKPS系统开展工作,这些方式节约了沟通时间和沟通成本。

4.重在平时,预防重于“救助”

很多人把政工干部当成“救火队员”,认为政工干部就是出事时冲在第一线的人。事实上这确实是政工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扫除障碍。但政工干部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而是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建设之中,这样就会减少问题的发生。

传说名医扁鹊兄弟三人都艺术精湛,但唯有扁鹊名声最响亮。有人问扁鹊何以如此?扁鹊回答说,其实家里医术最高的是大哥,他可以在人刚刚有得病的苗头时就作出诊断,开两副汤药一吃就好了;但病人并没有感觉,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家里。二哥水平比大哥稍差,他可以在人得病初期就发现病症所在,然后扎一扎针灸就好了,所以我家乡的人都知道他,外边的人不知道。我的水平是家里最差的,只能在病人病情严重时,开刀接骨、救人性命,反倒名声最响。故事中的扁鹊三兄弟恰好代表了政工干部的三种类型:“预防型”、“早治型”和“救助型”。这三种类型的政工干部都是需要的,但如果能注重平时的建设和预防,就会减少事发的机率,减少企业的损失。

5.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政工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政工干部需要由良好的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需要做到“一专多能”,具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有的政工干部写作能力强,就可以为企业起草各种报告和文件;有的政工干部精于演讲,就可以组织企业的一些活动,担任培训教师;还有的政工干部善于倾听,沟通能力强,就能在员工沟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第2篇: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激趣]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 学生阅读课本图1.34,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启思] 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35“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 [活动]

第 1 页 共 3 页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

(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③结合课本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 [活动] (要求)前两个问题独立思考,第三个问题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 (板书)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③识别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巧练]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激趣] 比较一下课本图1.42的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图1.30的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对了,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

[启思]①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阅读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③对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五种地形景观图,试找出它们高度和地面起伏程度的区别。(完成课本28页“活动题”)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第 2 页 共 3 页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着色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浅绿色表示盆地;浅黄色表示丘陵;深黄色表示高原;棕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激趣] 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那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 (板书)4.地形剖面图

[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②观察课本28页图1.43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③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 [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巧练] (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③识别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第 3 页 共 3 页

第3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一)自学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穆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等高线地形图

1、什么叫等高线?

2、理解等高线: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师问:大家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3、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等深线 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上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2、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件展示

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

(七)地形剖面图: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三、知识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是,选择的高度是(

)

A 、 海拔 B、相对高度 C、两地间的高度差 D、相对高差

4、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并求出A、G两地的相对高度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六、教学反思

地形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地形模型,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形名称和地形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用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第4篇: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会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4、激发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5、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 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展示五指山市地理位置与五指山景观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五指山主峰——二峰的海拔1867米,海南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五指山市的同学却说主峰高1538.5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

2、展示五指山与五指山市的地面高度的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直观简化图,让学生判断与回答,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1、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一座硬币五指山二峰山(五指山市为起点),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投影学生的绘图,并让其他学生评价,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课件图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重点讲解

2、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习题,并总结出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3、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参加爬山活动,你会选择AB哪个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并总结出等高线的另一个特征:“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承转:同学们,我们爬山会看到山有千姿百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识山地的哪些部位?

1、展示山体不同部位地形景观图,指图让学生说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3、根据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与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师生互动,总结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并总结出:

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 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4、引导学生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 引领学生完成探山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旅途中寻找出山体的不同部位(比一比谁准又快)

以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评价,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应用,并思考地形图还可以用什么的方式更直观的表达。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2、特点: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三、山地基本部位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山谷

第5篇: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高峰叫什么?。。。(根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4页,找出两个概念:1.海拔;2.相对高度 [板书]1.4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教师讲述]在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不是到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是。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米是以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板书]1.海拔 2.相对高度

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

[教师讲述]从上面的示范再套入到真正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释)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能用其他单位。(引用错误示范提醒学生)

[教师讲述]让我们再回到刚才所讲的故事,看看这两个空分别填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刚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讨论山体的地形。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书本24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板书]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讲述]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概念。。。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面的线全部都是将相同高度的各个点连接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相同高度的点。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就是一圈套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用道具演示山体投影(山顶的高度并不是跟该等高线统一高度) [转承]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如150米,2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师讲述]我们先来看怎么样识别坡度?展示PPT,我们可以知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越疏坡度越缓,(黑板画稀疏密集程度不一样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选择最佳爬山路线)

[转承]我们现在看的是比较正规的一些椭圆和圆形,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些地形了呢?很明显不是的,还有其他等高线形状各不一样的地形图,像我们之前看到的里面就有,那些又是什么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些地形部位。(展示PPT解释各地形部位)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地形部位都有这样的特点,请看大屏幕(注意山峰和盆地的比较,山脊和山谷的比较) A.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B.向低凸出是山脊; C.向高凸出为山谷; D.两峰之间有鞍部; E.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教师讲述]了解了等高线之后,我们今天还有最后一个概念要认识,高山是一直往上发展的,那么有没有向下发展的呢?就像我们的房子一样,我们来上课要上楼梯,有些人还有地下室。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往下发展的地理事物,叫等深线,刚才已经学习了等高线,那么等深线又是怎么样的?大家看到书本26页,给大家三十秒的时间,待会告诉我答案。 [板书]3.等深线

[教师讲述]根据已有等高线概念解释等深线。

下面有个活动,大家课后可以回家完成,下节课我们将分层设色地形图,请同学们回去好好预习,我们下个星期再来讨论,下课!

第6篇:《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田巳平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七年级地理的一个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比如: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通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自己动手制图、分析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本节课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进行讲解,从身边出发,云雾山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方面:

我选择了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的形式。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法方面: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自学探究、合作学习、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和合理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需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化宣传片视频-------地形图的判读

二、概念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

(黑板出示不同海拔的各点,教师讲解)

三、等高线地形图

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 山体的五个部位(本节课重难点)

A、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B、教师逐一讲解

C、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用拳头记忆五个地形部位,然后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

四、练习

五、小结课堂。

请学生自己总结这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是一节新授课,重点内容为山体部位。 成功之处:

1、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结合实际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语言富有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比较积极大胆,个别同学表现非常突出。

3、教学设计上重难点突出,重难点一一突破。

不足之处:

1、小组的合作还是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尽管一再强调,小组之内要在组长的带动下,使组员平行学会,但是可能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总是无法形成合作的最佳状态。

2、教学设计总是不尽人意,虽然,教学重难点有所突出,但是,其他知识只是一语带过,设计不足,还需完善。

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大部分学生(不熟悉学生),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熟练,在山脊山谷的部分忽略掉了一个区分的习题。

第7篇:《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入学不久的的初一新生显得尤为重要。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就会乐在其中,“图”我自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 为了教学的轻松,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讲到这里,孩子们的心仿佛被一种使命感给抓住了,激发学习热情。) 自学探究

1.观察分析图1.27中甲乙点的高度有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 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

3.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小组活动

1.学生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2.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4.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活动题3。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不能画成平头山顶。 (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讨论回答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 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 么规律? (把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注意点拨的艺术)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联系生活与延伸拓展

1.在《中国地形图》上,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2.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 (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 【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上一篇: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报告下一篇:质量部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