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发展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数控技术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

【摘要】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学校环境,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而专业认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环境、重视职前教育、促进教师的反思等途径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认同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已逐渐兴起。然而,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学校环境,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举步维艰。以往的研究已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发展的培训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有研究者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1];也有研究者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校本培训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边缘化生存状态[3]以及职业倦怠[4]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与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理念已成为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理路,“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要求关注教师个体的情绪以及感受。因此,本文拟从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职业认同”,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表述为专业认同较为合适)的视角切入,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 现实关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堪忧

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专业化水平已有大幅提高。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专业发展却不容乐观。

1 从教师专业背景看,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来源多样,结构复杂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来源十分复杂,学科基础参差不齐,这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来源涉及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甚至还有物理、数学等专业,而且还有信息技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复杂的学科背景致使其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相差甚远,而且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也是高低不一,因此传统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2 从专业发展的环境看,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环境不甚理想

虽然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受传统势力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环境依然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在薪酬待遇及专业地位较低,职业晋升机会少,工作中多重角色的冲突等。在这种缺乏重视和激励的职业生存环境中,即便偶尔有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很难获得实质、持续的专业发展。

3 从专业发展的主体看,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较低,职业倦怠感严重

信息技术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的意识和情意认同对其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职业以及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并不强,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感兴趣,工作中也很难体会到成就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在低成就感上。[5]

4 从专业发展的途径看,研究者和实践者不约而同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外在行为的改变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教师专业化水平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和复杂的标准来衡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是以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来考虑教师角色的转换和知识重构的,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尤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应如何改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如何实施培训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等等,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结构和培训策略的讨论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缺乏分析,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意识、自我认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发展的途径方面,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非常重视教师外在行为的改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寄希望于通过硬件环境的改善、教师培训、专家指导、案例观摩等外在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希望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塑造”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即便是强调教师的反思,也带有强烈的机械主义色彩,试图教会教师如何反思,怎样反思等。

综上所述,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然而,这一切问题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意识和内在的发展。要使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得到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尤其是“专业认同”。

二 专业认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与特点

何谓教师专业认同?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纽曼(Newman)认为,教师专业认同结合在教师的个人认同之中,下面的几个问题可以说明教师的专业认同: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对教学的信念是什么?在我的课堂中,我要和学生做什么?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我是怎样的老师?[6]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本文认同谈儒强关于教师专业认同的定义[7]:教师对其个人和专业两方面关系整合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业自我形成过程,并且他还认为专业认同问题可谓“专业化”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衡量一个职业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专业认同实际上也是教师基于实践体验对从事的专业活动以及自身角色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具体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师专业认同则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对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改善目前的状况以及寻求自我的发展。

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认同内涵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的认同。有研究者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子维度。[8]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一种认知性专业认同,表现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的了解,比如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认识与反思,这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也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心理的情感愉悦和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信息技术教师愿意积极投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迎接各种挑战并不断发展自我;再次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是教师积极行为以及愉悦满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非一时冲动,表现为在实践中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境或难题而退缩,亦坚持一贯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行为,从而形成持续性的专业认同,寻求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根据认同所具有的特点,结合教师专业的特殊性,我国学者李彦花认为教师专业认同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自觉性,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中感知、理解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意象,在自己思想意识层面逐步形成的有关“作为一个教师,我到底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等问题的回答;建构性,从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看,它是在外部社会制度所规定的和教师个人所理解接受的双重碰撞下逐渐形成和建构的;动态性,教师的专业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征。[9]

2 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非常关注教师在行为和能力层面的改变,希望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教师形成预期的角色,然而对于教师内在的发展,尤其是对教师专业认同较少关注。[10]专业认同作为对自身以及专业的认知和态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当前面临多重困境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意义尤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和减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教师专业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一原理。在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其自身的认识、意识和需要至关重要,它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存在与延续。教师专业认同反映了教师对其专业价值内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形成与改变。以往的经验显示,专业认同感强的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训来,在实际工作中也能积极地应对各种困境,寻求自我发展之路,而专业认同感弱的教师只会被动地接受培训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培训中不认真,玩游戏等现象,在工作中也是敷衍了事,勉强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传统的培训和被动的传授只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外在手段,而如何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建构起积极合理的专业认同则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不断调整自我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并采取积极的行为应对各种挑战的内因,积极合理的专业认同能使信息技术教师以超前的眼光正确看待当前的困境,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正确理解自己的价值并建构起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当前形势下,专业认同才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且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师群体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教师,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在信息素养方面表现出来的强意识、高能力为实现其自我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能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知识,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现实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更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对他们来说,专业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情意问题,而情意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认同。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 专业认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关于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提到过。如我国学者魏淑华等人曾提到,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密切,教师专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弱与教师专业认同的高低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行为的数量与教师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有关。[11]结合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专业认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专业认同呼应了“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弥补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不足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素养的解析和培训策略的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现实中,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也不够,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逐渐成为学校中的“边缘人物”。而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它反映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体状态和心理过程,是其主动谋求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能从心理上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专业认同的关注也就是对信息技术教师个体的重视,体现了对信息技术教师情绪和感受的关照,突出了“教师本位”专业发展观的主体性原则。

(2)专业认同关注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12]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3]专业认同并非纯粹主观意念,并不凌驾于实践之上,而是基于个体的实践体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体验对于专业认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比较晚,部分地区直到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有大部分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虽然他们的理论观念比较新,技术能力也比较强,但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其它学科教师而言要缺乏,加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也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成为其专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从这一点看,专业认同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些理解和反思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走“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道路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反思能够促进“研究者”意识的变化、洞察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和智慧的增强等等,它为“教师即研究者”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取向。前文提到,专业认同是教师对“我的教学有何意义?”、“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和自身有何价值?”等问题的回答,是教师不断理解和反思的体现,而这些反思能解决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不足的问题,并且对超越经验型教师、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 追根溯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面临的内外困境

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以及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去主动参与其专业发展活动。根据笔者的访谈与调查,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不被重视,是学校的边缘人物,在学校的职业地位不高;而且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埋怨待遇低,任务繁重,有些原不属于份内的事情也要他们完成;另外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大多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自己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要求,甚至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还有“有条件了就不当信息技术教师”的想法。可见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问题极为严峻,也十分紧迫。

有研究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受到教师的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所教学科领域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先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如课堂环境、学校文化与领导、学生和教育争论等的影响。[14]然而,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影响其专业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因素。一方面,学校都在围绕着“中考”、“高考”这个轴心转,由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只有试点地区才被纳入会考,而与高考并无关系,而在某些地区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学生也只是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游戏”、“放松”的课程。学校领导以及周围同事总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副课,一遇“非常时期”,信息技术课就得为传统的主课让路,因此,在这种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地位自然上不去,直接影响着专业认同。另一方面,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往往身兼数职,在学校的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据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学校里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情就要信息技术教师处理,甚至“学校每次月考的标准化答题卡数据的处理都让信息技术教师来做”(某省重点中学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如是说),这样一来,不仅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任务,分散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精力,同时也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地位“边缘化”。受制于这些现实因素,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自然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因素。在艰难的现实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准确地给自己定好位,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和重要性,更多的表现出 “随波逐流”的状态。很多教师仍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缺乏信心,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地位缺乏自我的认同。信息技术教师表现出低落的情绪,不愿意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久而久之,进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其专业认同感也逐渐削弱。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前教育及专业实习阶段的感知与理解也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职前教育以及专业实习阶段是教师涉足其专业领域的最初经历,是其一生中专业发展的基础。

四 合力突围: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的关键要素

当前形势下,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程度,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增强其专业认同,已成刻不容缓的研究问题。

1 提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和认同

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所在的学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师任职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教师的专业认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及同事的重视及尊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认同。在当前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急切需要改善职业生存环境、渴望得到重视和发展的群体。因此,为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中小学校首先应尊重和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的合理需求,这里包括重视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不仅要努力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而且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应该形成一种“信息技术教师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不是学校的‘打杂工’和‘附属品’”的认识。

2 重视职前的教育以及专业实习

任何发展历程中,早期的经历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职前的教育以及专业实习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其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产生的感知与理解对后期的专业认同的稳定性以及坚韧品质都是极为关键的。往往,他们在职前教育或专业见习、实习中会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价值产生初步的反映和认知,这个“第一印象”对后期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感,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重视职前教育以及专业实习,让准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前就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和坚韧的专业品质。

3 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专业素养

反思与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词汇。通过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了解和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和趋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前景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进而形成积极稳定的专业认同感。另外,反思也是教师走向“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环境的生成。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应通过反思首先明确以下问题:我的价值何在?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我应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还是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些问题也是对专业认同最直接的回答。另外,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一定要从自身出发,端正工作态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得到自己的认同。“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我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同,首先要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20-22.

[2]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55-57.

[4][5] 张兵,孙淑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94-96.

[6][10] 翟艳,杨春芳.教师专业认同: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5):33-35.

[7] 谈儒强.从情感视角看教师的专业认同[J].教育与现代化,2008,(1):51-55.

[8]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9] 李彦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9,(1):78-83.

[1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0-23.

[12] 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2-55.

[13]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14]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9.

作者:张文兰 刘 斌

第2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信息高速传播、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催生了教育技术的变革。建校7年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秉承“教育让生命臻于完美”的文化理念,始终行走在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能力是保障学校信息化发展取得实效的基础。

构建数字化校园,体验信息技术魅力

建立校园网,信息灵通高效 建立学校门户网站、“完美实中”微信公众号、“钉钉”办公平台,让家长和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及新闻动态,及时向社会宣传学校,展示师生风采。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育方法的交互平台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大大促进了以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让教师体验到信息化、网络化所带给教育教学的便利与效率。

建立共享资源库,教学便捷高效??教学软件的引进与建设并重:一方面,引进科大讯飞智慧平台,提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改进建议,提供实用性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共享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授课”和“空中课堂”,切身体会到网络学习带来的便捷。

有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技术素养

学校积极探索以人为本、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内外结合、自主发展的唤醒激励+项目驱动式校本培训模式,以构建“三重方略”、实施“三大工程”、搭建“三个平台”为依托,狠抓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发展平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构建教师发展的“三重方略” 一是构建教师文化体系——铸师魂。全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约定教师形象的基本标准:和于心、成于思、美于行。二是创新教师评价体系——精师能。创设“分级评价、引领发展”的评价机制,确定“教坛新秀——首席青年教师——完美教师——首席完美教师”四级能力发展培养链,出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教研组评价制度》等十项教师发展评价制度、七项评价工作标准、五项评价活动流程,运用信息技术云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效益,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三是开发教师个性化培训课程——强特长。全方位构建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形成了4大类、13个领域、42门教师专业发展特色课程,课程体系上传至学校教育服务云平台,供教师自主选择申报。

实施教师发展“三大工程” 一是修身工程,乐在其中。通过榜样引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落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实施“为责任而读书、为理想而教书”的立体阅读提升素养计划;撰写读书心得,上传至教师个人博客,开展“实中博客达人”评比。二是七课工程,掷地有声。实施七课工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变革:专家课引领,指引信息化教改方向;论坛课驱动,开展信息化资源与应用培训;集研课探索,构建“问题导学”信息化操作策略;模板课领航,促进跟进式学习;走推课反馈,实现个性化指导;展示课打磨,开展精准化改进;优质课展示,落实全员达标。三是启智工程,卓尔不凡。深入研磨教材,引导三级建模,深化课程建设;坚持每学期举行“五个一”活动:信息化融合优质课大赛、信息化精品课例大赛、信息化教材七说比赛、微课制作大赛、学科资源库建设评比,启迪教师把握课标、解读教材的智慧。

搭建教师发展“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教师利用网络学习与备课,提升网络应用水平,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优秀教育论文和学术报告,并把自己的理论成果发布到学科组空间;定期登陆优秀教育网站,主动、有选择地按需学习、自由学习,点燃教师的学习激情,多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二是搭建科研平台。我校依托市级课题“青岛市中小学电子书包建设应用”、教育部规划课题“适应初中生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等10项课题,带动人人有研究课题;各学科每周开展半天的“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使教育科研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教师不断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成立“名师成长研究院”“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以研究院丰富的活动规划为指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研讨;开设名师辅导课程,在线直播;开设微课研发、信息化软件应用自学研讨课程,实施凤凰计划,提升教师品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脊梁”,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先后有1615人次在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奖,118人次荣获各类全国教学大赛特等奖、一等奖;19人次分别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出版教育教學专著37部,91项教师研究成果在各级报刊发表;45人次教师作为专家分别被邀请到新疆、贵州等地做培训,98人次教师在各类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共完成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11个,9项科研成果获奖。总之,只有教师不断发展,促使学生的发展才有根本保证,学校的全面发展才有了根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作者:李立岩

第3篇: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师专业化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通过主题分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七个方面。通过对这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专业发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占绝对主体,并且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研究相对缺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主题

[

[作者简介] 蒋志辉(1979—),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E-mail:jiangllxy@126.com。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然而,现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专业化地位和专业发展之路仍然举步维艰。因此,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期,适时地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总结,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以及进行正确、合理的实践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本概况

信息技术教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的一类群体。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相对较晚,最初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出现于2001年,此后逐渐繁荣。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检索的文章进行筛选与整理,在年份这个特征参数上得到如图1所示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另外,对所检索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我们初步得出,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发展理念及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地位探讨、职业生存环境及发展现状、专业发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情意研究、专业知能结构及素质要求、其他相关研究等七个方面。下文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的渗透与深入,我们相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将会越来越多,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

发展的主要研究分析

在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有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对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综述。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理念及基本理论研究

理念及基本理论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础,对研究的深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创新推广理论、[1]知识管理理论、[2]扎根理论[3]等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相整合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关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问题也是基础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部分学者在积极探索高师院校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方案以及理论问题,如周雄俊、[4]孙沛、[5]刘家彬[6]等人的研究,一部分学者在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职后以培训为主要手段的继续教育问题,并积极探索职后教育培训的新思维,如张麦侠、[7]詹青龙、[8]焉凯[9]等人的研究。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理论问题,揭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建设之间紧密耦合、彼此关联的关系。如我国学者王海燕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以及自身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操作过程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10]钟柏昌等人剖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的经验与模式,解析了教师与新课程成长的丰富内涵,并提出了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一般模式,如图2所示。[11]

理论研究成绩斐然,我们不可忽视,但在文献的研读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仍然存留尚待深入探讨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本立场等问题仍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另外,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的适切的理论成果引进来,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及发展现状研究

“职业生存环境”这一表述鲜见于文献,然而有关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却早就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笔者从简表述,教师职业生存环境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环境、学校氛围、专业发展保障条件等因素。从大环境上看,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好,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宏观的政策支持,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些实施政策和标准,教育部在各种场合都重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些都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极其有利。然而,在文献的调研和实践的访谈中,笔者却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文献调研中,有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边缘化”。学科被人为地划为“非主流学科”,常规课因为学校种种活动而被挪作他用,教师工作繁杂,职称难评,评优评先难,经济待遇普遍较低。[12]也有研究者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形象地比喻成“圆周运动”。[13]而杭州市瓶窑中学邵志英老师的“表白”更让人深思:自己都不愿意说自己是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自己究竟是专职教师还是教辅人员,学校里和计算机有关的事情都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份内工作,而教学工作好像成为了次要工作;另一个是在中学教师队伍中似乎是低人一截。[14]综合已有研究分析,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及发展现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笔者将之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中心工作不明确,兼管学校的多种非教学事务,导致他们成为“勤杂工”;二是待遇偏低,其学科被认为划为副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先处处受阻;三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来源复杂,专业水平偏低。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能结构及素质要求研究

在教师专业化及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探讨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要求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要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及其专业发展,也必然不能避开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能结构以及专业水平等问题,可以说,专业知识的完善与成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地位自我确立的前提,而能力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外界认同和支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能力条件。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体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学者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的分类表述不同,但普遍都强调了三类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即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如多媒体技术、网络知识、数据管理知识等,这是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知识要求,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不完全相同,它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将信息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9]笔者认为,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教学、学生的基本把握的认识。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也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话题,笔者对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列举出来了,如表2所示。为了突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除了一般教师具有的能力之外,一个最突出的能力是运用、加工、解释、评价信息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和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和解决问题。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情意研究

情意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研究资料来看,近几年对教师专业发展之情意研究急剧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特点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研究话题。在这部分研究中,情意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教师的情绪情感以及意志信念等意义,研究内容关注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课程认同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刘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作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职业认同的差异受到教龄以及月收入水平的显著影响。[24]刘永福等人从教师幸福管理的角度,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讨了目前青海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现状和幸福体验。[25]解月光、郭峰等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作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情况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多数课程认同内容的项目上,表现出总体偏低的状态,其主要共性问题是:对课程理想认同程度高,对课程文件和课程文本认同程度偏低,对课程实施条件和教学状态认同程度偏低。[26]张兵等人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了调查研究与成因分析,他们指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其成因主要有教师职业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工作量与工作待遇不一致和个人人格等因素组成。[27]殷宝媛等人的研究为我们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文化环境、教育培训、自我反思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8]

虽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明显不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探索。

(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角色地位的探讨

信息技术教师的在中小学校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广为关注,大家对此讨论极为热烈,讨论中人们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总体来看,人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还是较为尴尬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具有双重定位:一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者,二是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者。[29]在新形势下,理想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定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定位问题。许之民等人对此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幕前”和“幕后”都要作好定位,演好角色,发挥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权威、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知心伙伴、教师信息素养的直接培训者等。[30]另外,詹青龙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作了定位,他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是1+1,即一主一副角色,主要角色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副角色是技术支持者,如应用指导或技术维护。[31]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问题,学者和实践者一直也是在摸索中寻找方向。综合以上分析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定位为教师,需要站好讲台,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另外,当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定位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的助推器,这其中可能会扮演着教辅人员的角色,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与策略模式也是国内研究的重要取向,这也是国内相关研究的主体内容。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已有众多学者作了相关探讨,也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成果,根据分析梳理,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新思路,尝试改革培训的结构设计,通过渗入游戏设计等方式来变革培训模式,旨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质量。这种通过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国最普遍的途径,也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在这点上,已经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理论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结构模型和策略模型,[32]形成“点菜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模式,[33]在培训中融入游戏元素等策略;[34]实践上,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推广的“携手助学”计划项目,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及各个省市举行的上岗培训和职后培训等等。

二是积极探索网络平台等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重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信息技术不仅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而且也使其面临全新挑战。信息技术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之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正在变革着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方式和手段。关于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国内学者焦建利等人作了详细综述与分析。[35]胡文鹏等人提出依靠博客圈搭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成学习共同体的形成。[36]缪小龙则提出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集体本课教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网络将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集中在一起备课评课,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精细打造一个案例,来推动全备课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37]

三是基于行动—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努力培育与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这种模式强调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深度学习、团队整体发展、个体积极反思等新内涵,通过学习、对话、反思等途径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李伟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38]而张克敏和张进良等人则提出从学习、培训、对话、反思、研究和专业意识唤醒等方面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39]

取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四是通过反思、叙事等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信息技术课程尚属年轻,正在发展、走向成熟,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反思、需要研究。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不少学者提出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课例反思研究、课题研究,立足教育实践,注重反思。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冯伯虎等人提出的课例反思的常用模式:个人反思模式、实验课模式、一课三议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合作研究模式。[40]齐宇歆则提出通过行动研究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职中发展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职前教育以“行动研究课程”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职中发展以“合作的反思性教学”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融合,职后培训以“主题式”培训及培训后管理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41]

五是信息技术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寻求自我成长,实现自我救赎。专业发展说到底还是个体的发展,所有的措施、策略都最终落实到个体上,因此,寻求自我成长,实现自我救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长久之道。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对话”栏目中提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怨天尤人是无益的,靠天靠人是等不来的,只有自己救自己。[42]他也希望每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志气,培养自己的底气,发展学校中的人气。叶金霞等人指出,由于传统教育模式逐渐遇到挑战,而信息技术学科也是更新极快,作为信息的传递者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可缺少“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思想。[43]

(七)其他相关研究

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工作感悟、教师访谈录及学者建议等内容,也出现了对国外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借鉴,如《美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就从“Intel未来教育”和美国其他培训项目中提出六点有益的启示:理论表述要少,要相信教师的理解力;交流多样化,鼓励教师互相学习;要变“记忆考试”为 “能力考查”,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学习支架”;以学生角色体验学习;寓教育理论学习于活动之中。[44]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内容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角色地位、职业知能以及专业发展的理论方法、策略模式等作了较多的尝试与探讨,方法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然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的内容还不够丰富。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综述来看,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结论,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是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七个研究主题中,专业发展方式方法及策略模式研究占绝对主体。这一点表明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在探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这是可喜的一点。然而,让人担忧的是,研究者们提出了这么多方式方法、策略模式,却仍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到底还需要什么?在无力改变当前教育环境下,我们还能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合理思路?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认为,关键要靠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因素。只有信息技术教师真正把握住自我发展的机会以及利用好现有的资源,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他们会比任何一个教师群体都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

二是研究深度上,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例如,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硕博论文的数量屈指可数,缺少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仅有一篇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7届博士研究生詹青龙所作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从现有的这么多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研究限于“蜻蜓点水”式的初步探索,没有深入地探索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机制。

三是在研究的内容上,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研究相对缺乏,急需研究的转型。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一般情况都要经历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应体现这一点。关注情意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转型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取向的要求。在现有的研究中,这部分研究还非常有限,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四是在研究主体上,我们应更追求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按照目前中国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来源还存在很大部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在探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理应也必须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从文献调研看,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大部分研究主体属于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硕士等,还缺少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的重视。这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师的源头质量是很不利的。

五是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探索上,我们应更加关注其与新技术、新理念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为教师的交流和反思提供帮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添了关于技术及其教育应用能力的新内容。如虚拟学习社区、“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为改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手段——培训的结构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

综合以上分析,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研究框架,应从系统观点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从外在的、客观的视角研究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环境等。现今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研究任务应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研究为重点。在以情意因素为重点的研究框架下,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结构。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普遍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特征和一般水平,研究分析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情意结构。其次,我们应以系统的观点全面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的阻碍因素,突破传统研究框架的单向思维和简单思维。再次,在分析情意结构、阻碍因素的基础上分层次探索多学科综合、多位一体的培养策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靠一个学科、一个研究团体来解决,而是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最后,将信息技术教师自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寻求统一的发展。当然,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仅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框架提出了一点思考,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玲.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J].中小学电教,2005,(8):7~9.

[2] 张红岩,张新明.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J].中小学电教,2007,(3):16~18.

[3] 黄桂晶,张进宝,罗李.基于“扎根理论”对微软“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86~89.

[4] 周雄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30):49~50.

[5] 孙沛.对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2):107~109.

[6] 刘家彬,陈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办法的探索与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44~448.

[7] 张麦侠,强雪,刘博.浅谈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24~26.

[8] 詹青龙,顾小清.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新思维[J].中国电化教育,2007,(7):13~17.

[9] 焉凯,高逢玲.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J].教育信息化,2004,(10):40~41.

[10] 王海燕.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性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2008,(3):89~93.

[11] 钟柏昌,李艺.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09,(5):65~67.

[12] 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

[13] 金玉祥.信息技术教师的“圆周运动”[J].中小学电教,2007,(7~8):98.

[14] 邵志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问题探析[J].中小学电教,2007,(6):23~25.

[15] 姜春霄,林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刍议[J].中小学电教,2006,(20):11~14.

[16] 陆永来,王珏.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困顿[J].现代教育技术,2005,(6):73~76.

[17] [31] [32]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 黄晓军,徐智仕.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能及专业发展途径浅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65~68.

[19]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20]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4):91~94.

[21] 姜春霄,林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刍议[J].中小学电教,2006,(20):11~14.

[22] 黄晓军,徐智仕.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能及专业发展途径浅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65~68.

[23] 郑珠,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153~156.

[24] 刘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5] 刘永福,张成英.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64~67.

[26] 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4~7.

[27] 张兵,孙淑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94~96.

[28] 殷宝媛,于纪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5):73~75.

[29] 赵可云,薛庆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定位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30~32.

[30] 许之民,许之安.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重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9,(4):42~45.

[33] 沈应兄.改革培训方式,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效果[J].教育技术导刊,2007,(3):41~42.

[34] 袁东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的游戏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7,(6):12~14.

[35] 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4.

[36] 胡文鹏,冼伟铨.博客圈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新平台[J].教育技术导刊,2007,(9):17~19.

[37] 缪小龙.网络环境下聚焦备课组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双语学习,2007,(10):118~119.

[38] 李伟,王岩.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23):94~96.

[39] 张克敏,张进良.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6~18.

[40] 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8~61.

[41] 齐宇歆.以行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J]现代教育技术,2008,(6):43~45.

[42] 王吉庆.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救赎[J].信息技术教育,2007,(4):22~23.

[43] 叶金霞,李韦.信息技术教师终身学习之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78~80.

[44] 孟宪凯.美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9):42~43.

作者:蒋志辉 刘斌

第4篇: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示范性建设结束以后,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狠抓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

1.发挥长期积累优势,大幅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课时大于理论教学课时。

以技能竞赛零件为载体开展实训项目,创建河南省资源共享课,并在中央电化教学馆予以展示。

编著了2本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2.借助河南省技能振兴工程,构建多轴加工实训室

在河南省技能振兴工程中,高级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除了进行了各种技能培训,我们还新建了多轴加工实训室。其中包含5台DMG四轴加工中心,1台DMG五轴加工中心。

3.以学院技术创新团队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在原来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学院大力资助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数控技术专业获得学院大力支持,开展零件、部件等的创新设计,工艺及加工方法的创新。

4.在特色院校建设过程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目前本专业教师全部参加过国内、外各类师资培训,技能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5.借应用型本科的东风,开展本科教育

目前本专业与中原工学院合办一个本科班,教学运行良好。

(二)不足与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贯穿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对割裂,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

2.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实践教学安排不成体系,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的培养相对割裂,侧重于经验性技能,而缺乏对系统性、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3.过度夸大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实践技能应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把第三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放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如果把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转嫁给企业,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负担,或者使学生沦落为以重复性工作为主的操作工,达不到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市场和我国的国情要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另一方面,也继续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高效低成本地生产价廉物美的标准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德国于2013年4月推出“工业4.0”战略,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中国制造2025”在面向未来、直面“工业4.0”趋势的基础上,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

数控设备作为目前制造业的主要加工设备,已经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未来的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劳动力将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企业需求更多的是设计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相比,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随着顾客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大批量、同一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将成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

伴随着海马轿车、富士康科技集团、格力空调等企业入驻郑州建厂,随着郑煤机、宇通集团、日产汽车等大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郑州航空港的发展。河南省的制造也迎来的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采用了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技术,对员工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机械手的路径编程,机械手的维护等方面。

总的来说,我们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依托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河南省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为目标,积极培养与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并完善六步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努力办好现有本科专业,营造本科氛围,为学院的本科发展作出贡献,增加本科招生规模。

构建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段式、教学形式分类化”的课程体系,采用一个载体贯穿始终,将各类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串联。

打造一支由企业技术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院教师“双师”素质高、企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校内实训室,配合“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需要,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深入企业,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要求。 经过五年建设,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本科专业建设 1.主要任务

扩大招生规模,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品牌。 2.建设指标

通过5年建设,使一届应用型本科人数达到160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水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获得用人单位好评,创出河南省一流应用型本科品牌。

3.主要举措

通过学院向教育厅争取本科招生计划,增加本科招生规模。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参加国内外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技术水平;根据本科实践教学要求,增加实训室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学生提早适应企业环境。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主要任务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段式、教学形式分类化”的课程体系,采用一个载体贯穿始终,将各类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串联。

2.建设指标

每1年修订1次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标准;逐步建设各课程教学资源库,力争课程资源动态更替、教学内容衔接有序,教学文件特色鲜明。

3.主要举措 (1)企业调研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深入数控技术岗位进行岗位职能与工作过程调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研人才需求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调整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3)优化专业教学 在优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为指导,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目的,精炼教学内容,丰富专业拓展内容,逐步建设每个教学环节开放式的动态教学资源库。

(3)确定任务载体及教学内容

根据调研结果,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明确课程目标。针对企业需求,确定学生学习的任务载体,并设计教学内容。

(4)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使用单一载体,将实践环节采用一条线的模式进行串联。 (5)加强考核

进一步优化过程性考核,加强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弱化教师评价,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团队建设 1.主要任务

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建立高效灵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建设指标

培训提升目标:5年内,每位教师都能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教学理念。出国进修、国内培训、学术交流。

办公提升目标:5年内,达到一位教师一台办公笔记本电脑。

学历提升目标:进一步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位学习。 职称结构目标:5年内,具备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5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初步建立一支师德优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主要举措

(1)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①注重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争取每年通过选拔至少推荐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争取在五年内,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措施,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组建一支锐意创新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学院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教研教改任务,要求教师积极发表论文、撰写专著、编写教材等;支持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社会的学术研讨、论文交流活动,广开培养教师具备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的培训途径。

③建立内部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在职学习为主,脱产学习为辅,专业对口的原则。

④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力度。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计划和安排,有计划地开展专业骨干教师轮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⑤广开“双师型”培训渠道。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习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四是落实教师定期实践轮训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将企业的先进设备引进学院,充实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过程和劳动的组织过程。

(3)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①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师管理。 ②加强师德教育,严守职业道德。 ③强化育人意识,严肃奖惩机制。

(四)实训室建设 1.主要任务

以自主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

2.建设指标 新建实训室:①工程制图实训室;②机械原理实训室;③金相实训室;④电工电子实训室;⑤液压气动实训室;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实训室;⑦数控编程实训室。更新实训室:①数控车削加工实训室;②数控铣削加工实训室。

3.主要举措

随着本科教学的开展,需要新建一批实训室。 ①工程制图实训室

手工绘图部分:专用制图桌、椅,图版、丁字尺等。 计算机绘图部分:计算机、多媒体、桌、椅、绘图仪等。 ②机械原理实训室 主要机械传动机构。 ③金相实训室

材料拉伸实验机、硬度压力机、显微镜等。 ④电工电子实训室

电工电子试验台、万用表、示波器等。 ⑤液压气动实训室

各类液压原件、液压实验平台等。 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实训室

满足学生直观、系统地掌握平面、外圆、内孔、轴类、齿轮等加工方法的教学要求;满足学生直观、系统地掌握夹具的定位、夹紧功能及其组成和设计方法的教学要求;满足学生直观、系统的掌握车床的内部、外部结构及各种车削功能的教学要求。

⑦数控编程实训室

手工编程、自动编程软件,机房、计算机、桌、椅等。 更新实训室:

①数控车削加工实训室

数控加工设备数量陈旧精度差,需逐步淘汰更换;大部分数控机床系统落后,精度差,已无法与企业接轨;满足学生加工高精度零件的实训要求。

②数控铣削加工实训室

数控加工设备数量陈旧精度差,需逐步淘汰更换;大部分数控机床系统落后,精度差,已无法与企业接轨;满足学生加工高精度零件的实训要求。

(五)校企合作规划 1.主要任务

增加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受益。

2.建设指标

通过5年建设,增加7个合作企业,深入合作企业4个。 3.主要举措

新增企业:日产汽车、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一拖集团、洛阳轴承厂、中信重工、河南柴油机厂、轴承研究所。

深入合作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海马轿车、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宇通重工。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规划,全体教师一致同意此发展策略。我们如果得到学院的资金支持,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努力去践行我们的计划。

第5篇: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河北省张家口市蒙古营小学杨晓明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既给教育带来的令人激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机会,也为教师提高能力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传统“教书匠”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早已经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教师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前行。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教学软件的开发为教师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集体备课不外乎是同年级同学科组的教师,参照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采取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就大不相同,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容。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就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主备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解读放在文件夹中,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教学计划。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之后,组内教师共享“教学反思”,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充分、有效,使教师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个性得到培养,教学差异得到互补。不仅如此,几年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备课,每一位教师始终站在前人的高起点上,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学科备课沿着一条螺旋

式上升的发展路线,驶进优质备课的快车道。更重要的是,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那么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在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同时,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断地“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真正意义上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不再仅仅是以学校为中心,而是能够使教师在超越时空的同时还能超越自我。如今,“教育博客”已经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促使教师的反思,最终导致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来源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感想,在这种随笔式的记述中不仅可以提供与大家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感触。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人文网络环境,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学习共同体”。 一线教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将其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这支主力军的作用和智慧,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师博客群网上开辟“教师资源中心”,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学习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改实验区各学科的典型案例等,把自己好的作品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想、教学案例等上传,以利于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于一线教学。 学习、发展共同体最终的目的应是引领广大教师占领课改主阵地,通过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来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优秀教师的案例、课例、成长历程、专访等都是广大教师的榜样,他们的示范导航将激励着更多教师的成长。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与优秀教师同行”、“优秀教师教学支持行动”、“同上一节课”等来带领更多的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更快地成长,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骨干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积累新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打开新视角

当前,由于教育观念、理念更新的落后,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

式和行为取向。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

1、教育观念的新视角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过程,它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把信息化为知识,把知识化为智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

教育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有形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只有当有形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两者密切配合和精心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地位。在交互网络学习新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讲授语言知识或者归纳语法要点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问题解决”、“协作指导”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对象由针对好学生到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评价由以考察学生记忆知识多寡为主要评价方式转化为着重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运用语言能力;教学方式上提倡合作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动力。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恰当分配,从为学校选拔精英的教育,转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从分等鉴定式教育到诊断激励式教育。为此,面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教师应该是信息、思想及知识的先觉者,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最新、最前沿的先进文化信息。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逻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专业知识的新视角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随着知识爆炸,教学内容出现高端化趋势,过去熟悉的学科知识可能退出教学计划,新的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没有知识更新就难以胜任教学。二是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需要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全面的教学技能外,还须了解和掌握如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实践与文化的统一。

3.教研观念的新视角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造,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与能力,永远站在学科的前言,矢志不逾地追求真理。没有科研活动,只靠背讲义,念讲义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落伍的教师。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利用信息化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开拓、创新能力。如通过开发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或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经数字处理的视频、音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讲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如某些专业文献、新闻报道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讨论。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互中发展自己;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教学改革,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当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教师已经成为推进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力量,这对实现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教育大国为教育强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借信息技术的双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最终促进我国教育的展翅腾飞。

第6篇: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

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教师培训、态度、目标、资源、学生、经验。

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让知道,让学生学生更好更快地去学会,而信息时代,技术知识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利用技术整合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更快地去学会学科内容知识的目的,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需要是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这两个是学科教学知识。另外还要知道整合教学法的知识,把技术和教学法整合起来,然后是老师的核心能力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们借助一些经验对学生、资源、目标的分析,在态度上有一个转变,最后还要借助教师培训,在教学态度和技术有一个变化。

学生要有ICT技能,基本的收发邮件,浏览、上网搜索;重要的是学会信息检索,然后是表达展示。

教师发展框架:

1、教师关于ICT的学习:技术教学法(师生一起体验),学科与职业技能(传统教学、管理中应用ICT),ICT能力(信息搜索、在线合作,邮箱)

2、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技术教学法(ICT融入课程计划,使用多媒体),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一般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多媒体工具)

3、ICT促进教学半创新:技术教学法(ICT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创建适应的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学科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专业学习工具、思维导图、web2.0)

4、ICT促进教育变革:技术教学法(混合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自主的职业技能发展学习),ICT能力(创建学习游戏、交互式工具)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

培训:专门机构:指令性培训;职场:样本培训

样本研修:学习型组织 学习:专门机构:正规师范教育;职场:行动学习;

1、了解-应用,

2、应用-整合

3、整合-创新 尝试技术整合的教学→

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

迈向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行动学习循环:理解与行动→ 交流与评价 → 反思与回顾

→ 更新的行动

中观教学设计:

1 设计层次/水平:微观:课时级;中观:单元级(主题):宏观:课程级 2 单元教学设计:问题化设计;全空间活动;全优化策略 学习单元:(1)知识深化:概念梳理,难点讲解,人文延伸;

(2)教法研讨: 案例分析,标准解读,问题探讨,教材分析,设计评议。 (3)学习资源:扩展知识,教学案例,软件工具,技术支持 (4)技术实践:技术精解,应用研究开发,技术维护 去网上探讨,这个知识点看他们怎么去设计,去完成。

信息技术的双面性: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过度依赖(激进派),认知超载,重素材轻应用,缺乏共享。(网上有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直接用或略微改造一下再应用)

第7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论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成为改革的关键。网络的普及、各种先进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成为改革的关键。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我们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网络的普及、各种先进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那么,教学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是否也相应的提高了呢?

2010年9月5日《扬子晚报》的一条新闻把这一问题又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9月1日,投资1.1亿余元的苏州某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学校配备了众多先进的教学设施。其中多媒体教学专门配备了液晶电视电脑触屏一体机。但当记者问起该机器日常如何使用时,校长表示,因为是新引进的教学仪器,以前没用过,她也不是很清楚,而学校其他教师目前也有这个困难。当然,作为教师,面对新的教学设备做如此表态很无奈,也很尴尬,但这件事从另一方面表明:国家为教育投入的硬件提高了,但教师使用这些教学新仪器的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虽然上述事实在这篇报道中只是寥寥数语,但通过报道我们不难体会: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专业化水平,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先进的教学设备不能物尽其用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客观问题,主观上,许多教师对于运用多媒体设备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畏难情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本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快捷、更直观的服务,从而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为什么更多的教师却对其束手无策,反而视多媒体设备教学为一种负担呢?许多一线教师表示:网络资源虽然看上去很丰富,但要找到需要的信息却并不顺利,有时花费很多时间却一无所获。作为教师,每天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所剩时间已经少之又少,如果不能迅速的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自然就越来越不愿意用了。再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每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所以大多数时候会与所找到的教学资源不相匹配,而修改起来,需要教师熟悉一些诸如photoshop、flash、powerpoint软件,就目前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而言,并不是人人轻而易举、信手拈来就能做到的。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到,更不要说普通的教师了。所以信息化教学大多数还只能是在公开课、评比课中的作秀,而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普及运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网络时代下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提出了新的内涵,它已不再仅仅是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的更高水平。笔者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增强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信心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上机操作等多种途径,让教师切身体会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使教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使教师树立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信心,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力度

各级各类的教育部门在加大教学设备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把提高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的能力放到同等高度,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这些新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通过学习使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培训可分为普通教师培训和专业教师培训两个层次进行,培训重点各有侧重。对一般教师的培训主要针对日常教学及其一般软

件的应用操作,逐渐由易到难,而专业教师培训就可以提高深度和广度。务求通过培训,使每一层次的老师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提升。

三、鼓励教师钻研,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在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环节,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再到网络化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由疑惑而探索、从探索到发现、在发现中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现代课程理念的碰撞与融合,鼓励教师将不同学科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最终使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提升自身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

四、通过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的专业水平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可以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体制,如: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师可以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总结、论文等文字性材料。运用excel记录学生的成绩,并进行成绩分析等,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创建校园网、教师博客、网络研讨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信息技术的高速传递与互动功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活动无限延伸。

五、加大力度,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激励方法

学校在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应用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评价和激励双向措施提高教师使用设备的频率,并真正提高使用效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们要勤钻研、勤思考、勤实践,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第8篇: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传到农村,电脑、网络已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农村的教师由于环境条件和自身素质所限,在先进教学设施的运用和网络普及和使用等方面远不如城镇老师。教师专业的成长发展更是缓慢,这样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运用,让农村教师能更快地走上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村

教师

专业化发展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二中

李自强

一、农村教师结构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以济源市邵原中心校为例,在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小学,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全校老师的70%以上,即使处于镇上的两所初中和镇实验小学,中老年教师也占到40%以上,这些教师大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能独立操作计算机,不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更不懂得信息技术。老师年龄偏大,他们以前没有进行计算机教育培训,由于年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这些中老年教师也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思想落后、年龄偏大、条件限制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障碍。

(二)知识结构 专业水平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参差不齐,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大都是民师转正,他们的学历往往是高中毕业教初中或小学,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训,他们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成为农村学校的骨干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这个群体对信息技术接触和了解很小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不愿意去摸索,不愿意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学;30岁以上的教师在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只有15%,有的学校比例会更少。他们大都是师范学校毕业,属中专文凭,这些老师在学校时,计算机教学还没有普及,接触的不多,但这些中年老师现在已在为农村学校的主力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能主动学习运用计算机教学,他们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进入农村,他们来到农村中小学,给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岗教师大都是本科毕业,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教学功底,他们却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明显不足,虽然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高,但不能很好地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现阶段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在熟悉教材,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上。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学环境

由于农村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环境是相当的落后,我镇的小学有8所,其中7所在农村,这些学校多数到现在仍然是一张课桌,一支笔,教师讲课就靠一张嘴,有的学校连投影器也没有配备,条件稍好的镇上的实验小学和两所初中,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老师办公室安装了电脑,学生有了机房,每周能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小部分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条件所限和环境影响,这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使用率不高,许多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时间处于搁置状态。

(二)校本教研和研修

近些年,教育部门提出进行校本教研,让老师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可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受条件制约,校本教研和研修的范围仅仅限于教师间相互听课,学习课程标准或者学习一些教育家的思想理念,写写读书笔记。一年中,学校只能让小部分老师到镇上或市区学校进行听课或学习。在农村的小学,是没有条件机会在网上查阅资料,不能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只能利用报刊杂志来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生活在与网络隔绝的世界里。即使一些爱钻研的青年老师,他们只能主动去听中年骨干老师的课,向骨干老师学习一些课堂经验和教学方法,不能与全省全国的名师交流学习。

(三)进修和培训

教师进修和培训是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学校,教师的进修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农村学校老师的严重缺编,老师们离职进修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老师们只好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进修。没有网络,对信息技术不熟练,是他们在培训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中小学老师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计划,可农村中小学老师来说, 他们学校没有网络,进行培训还要到10多公里的镇上学校进行学习。间陋教学条件的限制让农村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变得非常艰难。

三、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信息技术培训

眼下,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他们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年济源市组织的全市中小学老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给农村老师带来了福音,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为期30天四期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让老师们学习到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怎么进行网络研修和网络互动。这些信息技术培训是农村老师梦寐以求的,他们在培训中那种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着培训老师们。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教学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可以上网查找自己学科教学的网站,了解先进和教学思想和详尽的教学实录,可以在网络中下载选编适合自己学生的训练习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搜集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制作音色并茂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让农村学生也体验到信息技术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校园网的建设与使用

近几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大力投资,一些农村较大规模的学校开始建成和开通校园网,校园网的使用,让学校老师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在校园网上,优秀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等丰富了农村教师教学素材,使教学课堂生动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备课随着农村信息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注重学校网络的建设,这样就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利用网络进行备课,让农村老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就能与全国知名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利用网络可以搜索中更多更详尽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师们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他们可以集中优秀老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农村老师努力赶上城市老师,也让农村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五)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运用,让老师们大胆尝试,他们努力让信息技术教学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老师们都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性。

(六)提供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济源市开展了广泛的网络交流平台。在教育局的倡导下,给广大农村提供了网络教学交流的条件,教育局相继成立了研修茶座和名师工作室。在研修茶座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写在博客上进行全市范围内交流,农村的教师终于可以与市区老师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教育局定期会评选出一些精华的博文,激发了老师写作积极性,在学校里老师们议论最多的是谁发的博文多,哪个老师的精华文章多,邵原花园小学是一所只有12人的老师,可学校的网络研修一点都不差,他们学校的博客群被评为“济源市教育名博”,在济源市的校本研修交流会上,教育局领导专门介绍了花园小学的经验;邵原实验小学的杨立峰校长,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学博文,是研修茶座中的“博客之星”,被济源市教育命名“济源市名师”。

针对农村的骨干老师,如何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济源市教研室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把这些骨干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轮训,让名师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全市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就与市区的名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成长。

QQ教研活动是近来兴起的一种网络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的带领下,许多学科的教研活动实现了全市教师的交互性,约定在同一时间,把全市的语文教师集中在一起,针对教学活动的某些困惑,在线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时,没有农村老师和市区老师的区别,只有心与心的沟通。给农村老师专业化成长插上了翅膀。

(七)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现实

网络培训,在以前农村学校网络条件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建设,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有些老师还实现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进修,完成了高学历进修,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不再是梦想。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展望

(一)建立班级网站,实现班级师生互动

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农村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力运用日臻熟练,除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外,也让信息技术运用的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网站,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教学趋势。班级网站的建立,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为师生更好地进行交流提供了平台 ,班级网站的建立,也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班级QQ群,班歌,班级活动的照片和文艺节目视频等,这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能丰富班级管理级经验,也是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网络备课实现无纸化办公

实现无纸化办公,是近些年济源市教育局提出的网络备课的一种新的备课模式。它是在纸质教案上的一次升华,原来的手写纸质教案,许多中老年老师往往是今年搬抄去年的教案,年年相似,图劳无利。利用网络备课,就是要实现三级备课,首先是老师自己编写学科教案,不得下载,只能参考网络上的资料,第二步,同一年级的学科老师两次备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批注和修改。最后,把网络教案上交学校教研组集体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可行的优质教案。

(三)建立自己的博客圈和QQ群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向名师发展

农村老师由于环境偏僻,信息闭塞,要想更快地进行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名师的指点,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坚持撰写教学心得和读书笔记,利用网络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市区名师甚至全国名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要善于宣传自己,根据自己的学科,建立自己学科或学校的博客圈或QQ群,把自己的成熟的教学经验推广出去,让外面的名师了解自己,让全国的名师帮助进步,只有在名师的指导下,农村老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

总之,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动,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信,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会日新月异。相信会有一天,农村教师也会与市区教师一样,娴熟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让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研》 2005年11期

提高信息素养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浦月娟

2、《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1年07期

农村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 付光梅

文放

3《中国电化教育》2010.5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张进良 何高大

第9篇: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潜心教研,又尽责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用计划来鞭策自己,重视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进一步促进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提升理念,改变观念,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结合学校的工作,现制定我的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以作鞭策:

一、专业发展状况自我分析

1、优势

1、有较强的事业心,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能独立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善于激情引趣,教学方法灵活,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并能用软件自制的课件辅助教学。

3、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在教学工作方面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

4、平时主动学习各类教育科研理论书籍,能经常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不足:

1、教学上,对新课改新教材的认识还要加强。

2、教学内容的前后过渡上还要多下功夫。

3、要增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时间,加强教学反思。

4、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个人发展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趋向于工具型课程,随着课程整合越来越剧烈,信息技术必将更多的服务于其它课程,成为服务性的工具课程,要为其它课程服务必须了解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基于以上分析,我更适合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一专多能"即拥有一门专业技术(计算机操作处理信息技术),能够了解理科各科目的基础知识,能够拥有独立进行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教学的能力。

1、内涵发展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以塑造人格健全的学生为目标,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在信息技术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课件的制作水平,以达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很好整合的目的。

2、课堂教学方面:

在“以学生主体型充分发展”理念引领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用教学反思促进自己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向老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干练利落、灵敏机智的教学特色。

3、思想工作方面:

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比赛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做个富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在遵守制度、与人相处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专业发展期望

1、教学:成长为有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2、教育:贴近学生心灵,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3、论文:多写教学反思,研究教学,写一篇论文。

四、实施措施:

1、全面实施学校制定的三年规划,进一步探索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应用的方法途径,培养能“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和学生。深化课改,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新一代教师。

2、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3、改变教学老传统老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推进网络化教学进程,提升理念,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校园氛围。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着眼于学生学习体验,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

5、在信息技术方面要不耻下问,多向高水平的同行请教。多参加信息技术教研和交流活动,增强理论知识构架,撰写读书笔记。

6、撰写心得反思和论文,积极研究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上一篇:资金财务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生产部副总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