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池塘设施改造1.1池塘改造为便于管理,应把池塘改造成长方形,每个池塘面积为0.6~2hm2,池埂高2.5~3.5m,坡比1∶2.5;水深为2~3m,池底为泥质或泥沙质,同时将排水闸设在池塘最低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1:

刺参的池塘养殖技术

摘要 介绍了刺参的养殖历史和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其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点。

关键词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管理

刺参为食用海参中的上品,在中外市场上倍受瞩目,其开发及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刺参的前期基础是养殖技术。刺参的池塘养殖已有一定基础,它为渔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世界粮农组织(FAO)的国际海参养殖与管理会议的召开,已充分彰显世界各国对海参营养价值的重视及产业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刺参的养殖历史及发展现状

刺参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游走亚门(Eleuth-erozoa)、楯手目(Aspido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lchopus)。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刺参,重点研究用海胆和鲍鱼制作人工配合饵料,以笼养方式对刺参进行养殖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海胆饵料效果好,生长快、增肉多。日本石川县用海胆的人工配合饵料养殖3年,使刺参体长达17cm,体重达0.3 kg,相对于饲用鲍鱼做饲料组,提前1年上市,纯利率为87.5%。我国同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197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自然海区进行同网养殖试验,主要对一些60 g左右的瘦小刺参个体通过人工配合饵料进行投饵“催肥”,经过60 d试验,摄食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是天然饵料组的3倍。1981年,在室外水泥池(体积为50m3)对体长1 cm的参苗种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年幼参养殖成活率为64%,死亡高峰在放养初的1~2月内。幼参生长适宜温度5~17℃,最适水温10~15℃。1982年,上海水产学院肖树旭等在山东省威海市海带育苗厂进行了刺参人工养殖试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育苗技术逐步完善,人工苗种市场需求增大,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迄今已形成多种养殖模式,如海上筏式笼养、陆上室内池养、海上沉笼养殖、坑道养殖、池塘养殖、潮间带梯田养殖、控温工厂化养殖等。笔者仅介绍其中的池塘养殖技术。

2 池塘养殖技术

2.1 池塘建造

2.1.1 水源及水质理化指标。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新、富含营养、无污染(尤其油类),严禁淡水排人。池水盐度稳定在2.8%~3.3%,pH值7.8~8,溶氧含量≥5mg/L,有机耗氧量(cOD)1.4~2.3 mg/L,氨态氮含量≤0.1 mg/L。

2.1.2 池塘结构。池塘面积1.33~2.67 hm2,呈长方形,南北朝向,在池塘的南北两端各设进、排水闸门,水深不低于2m,底质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为好,无渗、漏水,池塘坡比1:2.5,可用水泥板或石头护坡。

2.1.3 池底改造。池底是刺参生长、夏眠的场所,而传统池塘多为砂泥质或稀泥质,难以满足刺参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方法有:①投石法:采用条状石,即长度不限,宽0.3m,条石间距1.5 m左右;堆状投石,即每隔1.0~1.5 m投石1堆,每堆体积为0.5~1.0 m3;满天星投石,即随意地向池塘中投石。②造人工参礁:一般用水泥作材料,制做的原则是多孔、多层,便于刺参藏匿与栖息,其大小和重量以搬运方便为宜。带孔的参礁,其孔径一般为10cm左右,便于刺参栖息与采捕。投掷其他材料,如树枝、树桩、筐篓、旧轮胎、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碎陶管等。其中,旧轮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用水浸泡后再用。

稀软底质的池塘必须制造悬空底质,以适宜刺参的生长,方法一:由于底质稀软、投物后易淤陷,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木桩、竹筒等材料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竹制品、石板等物品吊在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且应密集成片。方法二: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层面,再投放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竹制品、石板等材料。

2.2 投苗前的准备

2.2.1 消毒与肥水。池注水30~40 cm,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前者900~1200 kg/hm2,后者150 kg/hm2。消毒后1~2d开始注水,同时用适量尿素或发酵的有机肥等培育饵料生物,有机肥含量不能高于50%,控制肥料使用量,水中硝酸盐含量不能高于40 mg/L。15 d后有益生物大量繁殖,藻类开始附着人工参礁,即可投苗。

2.2.2 苗种运输。水体盐度不低于2.8%时即可运输苗种。方法有:①不剥离干运法:苗种不经剥离,随附着基一起运输。装运时防止附着基互相挤压,需盖蓬布或塑料布,下铺塑料布,运输水温不高于20℃,每2 h喷淋海水1次。②剥离后干运法:剥离后的苗种和浸湿的海带草或鼠尾藻分层放入玻璃缸桶等硬质容器内运输。水温不高于20℃,装运过程中应防风干、雨淋、日晒。③水运法:即苗种剥离后用玻璃缸桶运输,水深达1/3桶高,充氧,水面放适量海带草以防水体震荡、溅出;或将剥离后的苗种装入盛有2/3海水的塑料袋中,充氧封闭运输,水温不高于20℃;体长大于3 cm,密度不超过1000头/m3;体长2~3cm,密度不超过2000头/m3;体长1~2 cm,密度不超过5 000头/m3;以上运输时间控制在10h以内。

2.2.3 苗种投放。春秋两季投放,适宜水温7~10℃。苗种来源有:①秋苗: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 cm,投放量7.5万~15万头/hm2,密度根据换水量、水的肥度及池塘的生产力等调整,成活率一般在10%~40%,1.5~2年可以收获。②春苗:头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室内人工越冬,体长6 cm左右,放苗量6万~12万头/hm2,当年可收获1/4~1/3,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成活率≥70%。③自然苗:规格50~60头/kg。早春投苗,入冬前可收获80%以上,密度3万~4.5万头/hm2,成活率≥90%。

2.2.4 放苗方法。将苗放入水桶,潜水后用手将参苗均匀撒在垒石、瓦片上,手的起点离水面约10 em,这样既可提高苗的成活率,又可保持水底栖硅藻的有效繁殖。

2.3 养成管理及注意事项

2.3.1 养成管理。①定时监测:水质、水温、盐度、溶氧、pH等理化指标;调控水色,透明度及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定时巡池,观察刺参的成活、生长、摄食、排便等状况;发现漏水、刺参生长异常等现象,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做到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②水质管理:6月中旬前应多进少排,每天排水10 cm,进水15cm。当水温高于18℃时,由日加水改为日换水20%。高温期要保持最高水位,日换水量不低于50%。对生物量过大的高产池,夜间需用增氧机或水泵增氧,每天2~3次,每次2~3h。③投喂:多数养殖池很少投喂,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如单胞藻、硅藻、有机碎屑、小型动物尸体等。但高密度养殖可适量投喂海藻粉、鱼粉及刺参配合饲料等。投喂量为体重的3%,每隔3~4d喂1次。在苗种入池后至夏眠前,由于塘底硅藻丰富,食物较充足,一般每周喂1次。6月中旬前,每周喂1次;6月中旬~10月上旬不喂;10月上旬后,每隔3~4 d喂1次。④越冬:水体结冰时应及时清除积雪,打冰眼,有利于饵料生物繁殖,增加溶氧。

2.3.2 注意事项。刺参为狭盐性水产鱼类,夏季雨水倒灌,塘内盐度骤降,极易造成参体溃烂乃至死亡,故雨季应及时排掉表层淡水,加大换水量,保持盐度不低于2.6%;防止因池内海菜、海草、大型藻类、残饵等腐烂,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加之刺参行动缓慢、休眠等,难以应急,引起死亡,故应及时捞出杂物,保持池水清洁;防水温剧升。如水温超过30℃的时间达48 h以上,极易造成参体腐烂。因此,必须增加水深,进行换水、遮光、降温等措施;池水太清可不定期施肥,如鸡粪、化肥等,以繁殖饵料生物,降低其透明度,避免强光直射,改善刺参的栖息环境。

2.4 捕获 以春收为主。秋季也可收获。收捕规格依市场需求而定,目前商品规格为4~6头/kg,其中较大个体为0.4~0.5 kg/头。一般采用人工潜水捕捞,每年轮放轮养轮捕,捕大留小。

作者:房英春 肖友红 张 慧 许连江 陈 曦 王新革 任 乔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2:

刺参高密度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 池塘设施改造

1.1 池塘改造

为便于管理,应把池塘改造成长方形,每个池塘面积为0.6~2 hm2,池埂高2.5~3.5 m,坡比1∶2.5;水深为2~3 m,池底为泥质或泥沙质,同时将排水闸设在池塘最低处。

1.2 池塘仿生环境设置

应按照自然环境为刺参的生长提供相应的仿生养殖环境,我们的做法是:(1)在池塘中放置一定数量的石堆,石料每块10~20 kg,呈堆状排列池底,每堆0.5~1 m2,堆高大于1.5 m,堆距1~1.5 m,行距1.5~2 m,投石总量为900~1 200 m2/hm2;(2)堆放瓦块,其效果更佳:每3片瓦呈三角形绑牢为一组,每20组为一堆,堆间距3~4 m,行间距4 m,投瓦总量为2.25万~3万片/hm2。

除此之外,也可以投放空心砖、水泥块、水泥管、旧轮胎、砖瓦、碎石等,同时以上几种投放物也可以混合投放。

1.3 池塘附属配套设置

为保证进水的水质,应在进水渠道设立20~30道废旧渔网(尼龙单丝)作拦污防油网;同时池塘中应设置充氧设备,充氧机功率、充气管长度根据池塘大小确定,用直径50 cm的PVC做主充气管,每间隔1 m放支管道。

2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应清整池塘,在放苗前30 d,排净积水,清理池底淤泥,曝晒池底1周,加固池埂。进水30 cm后,应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600~800 kg/hm2。在池塘消毒后,需要进水施肥,肥料种类为无机肥和有机肥。无机肥每次施肥量为:氮肥20 mg/L、磷肥2 mg/L;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并消毒后使用,所占比例不得低于总肥料的50%。

3 苗种放养

放养时首先需要对苗种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体态伸展、肉刺尖而高、色泽光艳、头尾活动自如、摄食快、活力强、排便迅速并呈条状。对于放苗密度,应由放养时的规格来确定,同时不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将影响存活率,具体见表1。因此建议采用300头/kg的参苗,以提高存活率。

苗种放养时可分春秋两季进行,水深为2~3 m。春季放养时,需在水温达到7~10 ℃,秋季放养时则为21~25 ℃进行,水体酸碱度(pH)应稳定在7.5~8.5,盐度为28‰~34‰。水下投放苗种时应小心轻放,分散到到具有人工参礁的区域。

4 养殖管理

4.1 饵料投喂

刺参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的多元化,以天然饵料及人工培育的天然饵料为主,但有些时节必需辅以人工饵料才能满足刺参生长的需要,尤其是在较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春季参苗入池至6月中旬,应7 d投喂1次,饵料应该以藻粉、豆饼粉等为主,投喂量约为刺参体重的5%;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停止投喂饵料;10月中旬以后,投喂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饵料,4~5 d投喂1次,投喂量约为刺参体重的10%。

4.2 水质调控

刺参对水质的要求较高,pH应为7.5~8.5,溶解氧不小于5 mg/L,盐度26.5‰~34‰,氨氮不大于0.02 mg/L,亚硝酸盐不大于0.1 mg/L,同时水体透明度应在50 cm及以上,水呈浅黄绿色或浅棕绿色,有机物耗氧量在1.4~2.3 mg/L。刺参对温度的要求也较高,最适生长水温应保持10~16 ℃。

针对刺参对水质的要求,6月中旬以前日换水量为10%~30%,并逐渐使池塘达到最高水位;6-9月应保持最高水位,以便应付多雨天气,同时降低并保持底部栖息环境温度稳定;9月份以后日换水量为10%~20%。养殖期间,最低水位均应大于1.5 m,透明度不大于1 m,并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追肥。如水质不好,应及时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具体使用方法参照各厂家产品说明书进行。

养殖期间,应定期测定养殖池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

4.3 日常管理

每天定时巡池,观察刺参的成活、生长、摄食、排便等状况。发现漏水、刺参异常现象,及时处理。

4.4 病虫害防治

养殖生产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控制疾病的发生。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定期或不定期施用生石灰,用量为600 kg/hm2。针对其他疾病,应该及时采用药物治疗,且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方法对疾病或敌害生物进行防治。

烂皮病,俗称“化皮”病,其症状表现为个体皮肤溃烂并引发死亡。目前,饵料变质、水质污染、机械损伤、缺氧、pH值波动较大、盐度降低(低于17‰)、水蚤等敌害生物侵害损伤都可以引起这种病的发生。日常管理中应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有溃烂病,应立即把病参放于50 mg/L抗菌药液中药浴0.5 h左右,并最好把病参隔离起来进行观察,待恢复正常再放回原池中。

蟹类、虾虎鱼、海鲇和水蚤类等敌害生物也是危害幼参的重要源头,在养殖过程中应该主要防范。在放苗前可用20 mg/L漂白粉彻底清塘,清除敌害,进水时用80目网过滤,以防鱼虾蟹卵及其幼体;另外,对于水蚤等敌害生物,应在进水前2~3 h全池泼洒2~10 mg/L的敌百虫,待水蚤完全死亡后,再提闸换水。

5 捕捞

在刺参生长到4~6头/kg时就可以考虑收获了,收获期主要是春季,其次为秋季;春季捕捞时,应在每年的高温期来临前结束。捕捞时应采用人工潜水采捕作业,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捕大留小。同时,根据每年捕获情况,还应在春秋季节补充一部分苗种。

6 小结

经过4年的养殖实践经验,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刺参在苏北海州湾区域池塘高效养殖的技术方法,并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取得丰收,平均每平方米养殖池可产商品参3.5 kg。现把该技术的要点总结如下:

6.1 营造仿自然环境

在池塘中应利用石料、瓦块、旧轮胎等为刺参养殖提供仿自然环境下的遮蔽物。其好处在于:一是为刺参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便于其运动和有特定物体可以附着;二是增加底部养殖空间,使平面变成了立体,利于提高养殖密度。

6.2 做好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对疾病和敌害生物的防治,特别强调以防为主,做好池塘的消毒及进水中病害生物的消除工作。

6.3 加强水质调控

结合季节性降雨和气温变化特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调控。在雨季,应防止雨水大量流入池塘而导致盐度骤降,通过加大换水量,而使水体盐度保持在26‰以上。

6.4 科学投喂

应根据季节性特点和水温变化,采取不同的投喂策略,在池塘水温超过20 ℃以上时应停止饵料的投喂,而在其最适宜生长温度时节,加大人工饵料的投入,同时也要过肥水等措施加大培育天然饵料的力度。

作者:苏杉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论文 篇3:

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

近几年,由于外海水质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刺参养殖池塘中滋生的大型海藻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在适温季节呈爆发性趋势,已成为刺参养殖的“头号杀手”,如何控制大型海藻的过量繁殖成为刺参养殖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务。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2年开始开展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控制大型海藻过量繁殖的效果明显。现将2014年混养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1.07 hm2,软泥底质,最高平均水深1.8 m,一座闸门自然纳水。池底摆放长条形石堆做附着基,石堆高0.8~0.9 m,约占池塘底面积的10%~12%,无纺布护坝坡,配备1 kW的增氧机一台。2010年冬季清池,2011年10月份放养刺参苗。

该池塘每年大量繁生多种大型海藻,主要采取药物灭藻和人工捞除相结合的方法除藻,一年最多使用6次灭藻药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除藻效果不理想。

2013年夏季高温,池塘内的刺参死亡率达70%以上,50 g以内的大规格刺参苗基本全部死亡,池底污染严重,多次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池底。

1.2 苗种放养

1.2.1 点篮子鱼 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俗称“象耳”、“臭都”、“猫花”,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tinoptelygii、鲈形目Perciformes、篮子鱼科Siganidae、篮子鱼属Siganus,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及台湾海峡等水域,为近岸、广盐、暖水性、植食性鱼类,野生条件下常栖息于沿岸、长有海藻的岩礁区域,主要摄食海藻,故有海中“清道夫”之美称。点篮子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东南亚和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该鱼具有对养殖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混养、病害少、广盐性等优点,近年来做为网箱和池塘的混养品种被积极推荐为新的养殖对象。

1.2.1.2 点篮子鱼苗采购与运输 点篮子鱼苗购于海南省某育苗场,鱼苗平均全长14.8 cm、体重69.7 g,使用40 L的运输袋,每袋加1/3的降温海水(降温到24~25 ℃)、装鱼苗15尾。充满氧气,扎紧袋口,装于泡沫箱,箱内放冰块保持气温。从鱼苗出池到放入养殖池塘需要15 h左右,鱼苗成活率100%。

1.2.1.2 点篮子鱼苗放养 2014年5月16日23:00放养,共放养点篮子鱼苗种700尾,平均654.21尾/hm2,放养时池塘水温17.9 ℃。

1.2.2 刺参苗的放养 2013年10月份,池塘共放养20~60头/kg的刺参苗870 kg,平均规格42.55头/kg,平均放养刺参苗813.08 kg/hm2。

1.3 养殖管理

养殖期间的日常管理措施完全按照刺参养殖技术进行,未对点篮子鱼进行特殊管理,也未使用灭藻药物。

1.3.1 注重有益菌和底质改良剂的使用 6月至10月,每潮汛换水后使用一次有益菌和生物底质改良剂,高温期间加量使用。有益菌主要使用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1.3.2 注重增氧机的使用 池塘水温超过25 ℃,在下半夜、无风、沉闷天气打开增氧机,根据情况增氧2~6 h,高温天气和雨后延长增氧时间。

1.3.3 水质调控 采取多次少量的换水方法,刺参生长期池塘水深保持在1.0~1.1 m,每潮汛换水80%~100%,分4~5次进行;高温期间池塘保持最高水位,因“绿潮”影响外海水质较差,换水较少,主要是添加渗漏水位,每潮汛添加水位5~10 cm,加量使用有益菌调控池塘水质。

1.4 收获

刺参:11月上中旬收获,由潜水员潜水收捕125 g/尾以上规格的商品参。

点篮子鱼:11月7日,池塘水温降到13.6 ℃,清晨发现点篮子鱼处于半昏迷状态,大量漂浮在池塘下风头浅水处,由工人操纵小船将漂浮于池塘水面和看见沉于池底的点篮子鱼用捞网捞取,其余则在潜水员收捕刺参时一并收获。

2 试验结果

2.1 池塘内大型海藻情况

池塘从4月份开始生长大型海藻,陆续出现浒苔、软丝藻、水绵藻、刚毛藻、大石花菜五个品种。浒苔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7月下旬,软丝藻在5上旬-7月上旬,水绵藻在6月中旬-8月中旬,刚毛藻和大石花菜在4-10月。池塘的藻类以浒苔数量最多,其次是软丝藻,大石花菜数量较少。5月和6月是大型海藻的疯长期,大型海藻生长的速度快于点篮子鱼摄食的速度,所以,眼观池塘大型海藻数量逐渐增多,最高峰时覆盖池底面积的30%左右;随着水温升高,浒苔和软丝藻的生长速度减缓,再加上点篮子鱼的摄食,8月份池塘内大型海藻的数量明显减少,约占池底面积的10%左右;9月份池塘内的大型海藻剩下少量刚毛藻和大石花菜,进入10月份池塘内的大型海藻只剩零星几簇大石花菜,已不能满足点篮子鱼的摄食。这几种大型海藻,点篮子鱼最喜摄食浒苔,最后摄食大石花菜。

2.2 点篮子鱼收获情况

共收获点篮子鱼254.6 kg,673尾;平均尾重378.31 g,最大个体435 g,最小个体229 g;点篮子鱼平均养殖成活率96.14%。

2.3 刺参收获情况

池塘春季未收获商品参,秋季共收获1 495 kg,平均1 397.20 kg/hm2;商品参平均售价8742元/kg,形成产值13.07万元。

3 讨论

3.1 参鱼混养,开展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刺参养殖池塘滋生的大型海藻呈愈演愈烈趋势,从单一的浒苔发展到刚毛藻、软丝藻、水绵藻等近十个品种,在适温季节,如控制不当,半个月时间就会遍布池底。目前,我国主要是使用药物杀灭和人工捞除的方法处理大型海藻,连续使用灭藻药物,会对刺参会产生药物残留、生长缓慢、抗逆能力差等副作用,而且大型海藻杀灭后,死亡分解产生的毒素导致池底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急剧升高,诱发刺参多种疾病。采用人工捞除的方法,捞藻时断裂的藻丝随风漂移到池塘其它位置又会落地生根、生长繁殖,成本高、除藻效果差。

浒苔、石莼、软丝藻、刚毛藻、水绵藻等大型海藻都是点篮子鱼的可口饵料,在刺参养殖池塘混养点篮子鱼不需要单独投喂鱼饵,可根据大型海藻繁殖的多少放养一定数量的点篮子鱼,利用点篮子鱼以大型海藻为主要食物,不摄食刺参、对虾等水生动物的食性,采取鱼参混养的模式来控制大型海藻的过量繁殖。刺参养殖池塘如果少量生长大型海藻,有助于优化池底,分解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腐烂后还可以作为刺参的辅助饵料。但大型海藻繁殖速度特别快,爆发后严重破坏池塘生态,造成刺参发病、养殖减产。鱼参混养达到既保留少量的大型海藻,又抑制了其大量繁殖的目的,优化了池塘内养殖环境,降低了病害发生几率,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了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还能提高刺参产量、效益和商品参质量。

3.2 关于放养点篮子鱼苗规格和密度的问题

点篮子鱼属于暖水性鱼类,在北方池塘水温低于13.0 ℃时死亡;水温14.0~16.9 ℃,点篮子鱼活力差、摄食极少、游动缓慢、生长停滞;水温达到17.0 ℃以上,点篮子鱼活力逐渐增强,摄食量逐渐增加。所以,池塘水温必须稳定在17 ℃以上才能放养点篮子鱼幼鱼,在北方养殖池塘就是在5月中旬以后,而池塘的大型海藻在4月中下旬就逐渐开始生长。2012年和2013年,我们均在5月份放养全长3~5 cm的点篮子鱼幼鱼,由于点篮子鱼规格小,摄食量少,即使放养密度达到5 000尾/hm2,也不能完全控制大型海藻的生长,需要结合施加大量芽孢杆菌、大量进排水降低池塘透明度、人工捞除等方法来控制。到9月份点篮子鱼生长到200 g以上,由于池塘内点篮子鱼苗种数量众多,大型海藻不能满足其摄食需要,点篮子鱼会啃食底栖硅藻,和刺参争夺饵料。2014年我们总结经验,放养经越冬的50~100 g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摄食的大型海藻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控制大型海藻的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试验,在刺参养殖池塘放养50~100 g的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500~800尾/hm2较适宜,具体混养数量还要根据池塘大型海藻的数量、池塘底质、外海水质、管理水平等灵活机动。如果秋季池塘内的大型海藻不能满足点篮子鱼的摄食需求,可适当投喂对虾合成饵料,防止与刺参争食。

3.3 点篮子鱼收获方法有待于改进

点篮子鱼生活在池塘的下层和底层,喜栖息在池塘内的人工参礁中,无法用拉网和大放水的方法收获,采用底笼网、粘网、陷网等多种网具进行收捕,效果都不理想。本试验是在低温造成点篮子鱼处于半昏迷状态时,人工划船用抄网捕捞。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试验出一种简单、快捷的收获方式,以适应于大生产。

作者:王浩 李洪涛 赵建军 王世党 王海涛

上一篇:大学优秀学生事迹材料(3篇)下一篇:主管演讲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