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高等教育经费分析

2022-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陆高等教育经费分析

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势分析

摘 要: 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即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进入专业化的发展轨道、国际与国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民间性质的技术研修活动频繁和各种技术性工具的研制层出不穷。客观分析这些发展优势,有利于增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信心,继续深入地拓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沿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国大陆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优势 发展轨道

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全面繁荣并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性关键时期。据教育部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对1538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陆已有93%的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92.2%的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目前,全国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高校已增至1983所。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增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信心,继续深入地拓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沿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叶一舵教授曾将20多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第二期为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第三期为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第四期为推进、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而如果从受到外界重视程度的高低来划分的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成长过程。

第一阶段,由民间的自发活动发展成学校的行政行为。早在1984年,我国的一些留学人员归国后,在大学生中发起心理咨询活动,及至1986年底,全国已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此时,一场由学校社团等自发发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得到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并逐步演变成这些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行政行为。

第二阶段,由学校的自主行为变成国家教委的主导性工作。1993年后,原国家教委亲自牵头,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等地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为各地高校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得到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

第三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从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及心理健康教育。199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也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阶段,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的、规范的要求。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2002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3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之中。2005年1月12日,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再次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工作水平、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四大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2005年6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文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教社政厅函【2005】44号),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咨询与指导作用。

沿着时间维度,来分析1984年到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发展的成长历程,而2001年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基层探索上升为国家政府行为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起,党和政府便不断利用强大的舆论宣传和行政管理的力量,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并健康地发展保驾护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

1.理论研究方面

早期是以研究大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辅之以心理教育的探讨,而现在则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与互补的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心理的角度而非思想政治道德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宏观上,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依据的探讨等都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微观上,如对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关于积极心理学及存在心理学等学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关于混沌控制理论,以及元认知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都说明我国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进入具体化和中国化的探索阶段。

2.实践操作方面

实践操作上的专业化,首先要求有一支专业化和专职化的师资队伍。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常常由“两课”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性,导致心理辅导变成了变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部连续下达几个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后,许多高校开始增加心理辅导员的编制并引进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充当心理辅导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校内与校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3561名,平均每校2.41名,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每校3.79名。

实践操作专业化的第二个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运行规范化,从中心的隶属关系到中心各部门的设置都必须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许多高校已经将心理普查与疾病筛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健康年度与月度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状态监控、心理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编写等工作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职责当中,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09年11月11日公布《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共有南京大学等16所本科和高职院校入围,这些示范中心将在如上的各个方面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江苏省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如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都相继出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指标体系》,对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极具操作性的建设要求。

实践操作专业化的第三个要求是心理咨询室工作规范与心理咨询策略符合心理学的专业要求。过去许多有心理援助需求的同学只能在教师集体办公的地方进行咨询,不但效果不佳,而且无法遵循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现在许多高校都建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心理宣泄室等场所,不但环境优雅,而且各类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配备齐全。如湖南省教育厅于2008年4月24日颁布了《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试行)》(湘教发【2008】27号),文件中包括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以及A、B两个等级标准,同时对一般本科院校、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优秀与合格标准作区别对待。

实践操作专业化的第四个要求是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要具有针对性。过去高校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时,只能使用普通成人的或从国外翻译过来的系统软件进行测评,缺乏针对性和特异性。2001年10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成立,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任负责人,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终于在2005年编制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和软件,并建立了中国大学生常模。该测评系统包括4个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和1个计算机软件,即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软件(CSPA)。自此,我国终于诞生了基本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三、国际与国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1.国际交流方面

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有特色,欧美国家开展最早也最有经验可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落后且谦虚好学的民族,非常善于运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让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能够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方法,缩短了自我独自摸索的时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外出学习活动,如2006年8月,由国家教育部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8人考察团,赴加拿大、美国的四所高校,就北美地区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又如2009年9月,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在北京市教工委的支持下组织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部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18人参加了澳大利亚认知与行为治疗学会第32届全国大会,考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工作交流和专业研讨。而将国外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请到中国来的做法,更让国内许多学者受益匪浅。如2008年11月,由北京市教工委主办的中、美、加学生事务北京峰会在京召开,来自耶鲁大学等40所西方知名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高校负责学生事务的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主任200多人参加了峰会,这是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高校首次共同研讨学生事务工作。到2009年,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又在北京市教工委的支持下,在4月至6月间,分别邀请了美国的专家举办了“北京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团体培训”、“同伴咨询”培训和“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与危机干预”培训。除了北京的引进培训外,2009年7月,吉林省也在延吉市召开了“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国际研讨会”,中、美、韩、日四国许多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围绕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并举办了专家工作坊。

2.两岸四地交流方面

香港、台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向港台的各个高校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更接近中国人的文化与习惯,更易于形成适应中国大陆学生的并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2004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曾组团到香港六所高校进行了参观学习;2008年6月广东省组织9所高校的10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负责人赴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三所高校考察学习;2009年10月,黑龙江省高校心理代表团赴台湾参加在台湾省台北市召开的“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2009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地与港台地区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上,两岸四地的高校提出了共同举办论坛的设想。2009年7月27—29日,首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在江苏省会议中心举行。大陆、港澳台地区近60所高校150名代表参会,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的几十位高校心理学专家深入探讨和分享了各自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心得体会和宝贵经验。

3.内地高校之间交流方面

内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召开的各类会议,如2009年3月19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持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此次会上,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提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也作了会议交流发言。第二层次是全国及地方的各类学会、研究会举办的各种交流与培训活动。目前,成立近20周年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要承担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指导与培训工作,并已举办了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为扎实推进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化、意识全员化、课程标准化、教育立体化、队伍专业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省级的各类学会也成为地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和培训的主要召集人,规模较大和层次较高的有江苏、湖南、广东、北京、天津、广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其中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从2006年起至今,就先后为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举办学术讲座“心理咨询中的心理评估”(梁宝勇)、“积极心理学”(刘翔平)、“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马建青)、“大学生压力情绪管理与应对”(郑日昌)、“大学生心理障碍临床干预技术”(金洪源)、“大学生人格障碍与自我调整技术”(张美蓉)、“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孙远刚)、“沙盘游戏疗法及应用”(李灵)、“全球化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工作中团体辅导技术的应用及高校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樊富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应对、心理危机干预”(唐登华)。第三层次是高校之间的互访。许多高校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敦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始转变认识,由只重视形式与宣传,逐渐转变成既重视形式更注重内涵的发展,变过去的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的主动投资建设,向先进高校学习、取经的做法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建设的捷径。

四、民间性质的技术研修活动频繁和各种技术性工具的研制层出不穷

部分国内外的培训机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和利润空间,纷纷与国内各级学术团体和高校甚至于专家个人进行合作,开设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培训班。尽管许多培训活动收费较高,但由于能够及时地把国内外最新的技术介绍给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这种民间性质的技术研修活动还是受到许多参与者的肯定。

一些企业或组织自己的团队或与科研院所协作,开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硬件与软件研究,新产品不断涌现,如心理咨询脑波治疗仪、多参数生物反馈仪、HeartMath生物反馈训练系统、宣泄系统、沙盘治疗(箱庭工具)系统、心理与行为干预系统、漂浮仪及各种心理测试软件等。这些仪器设备与软件系统,逐渐改变了过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而单一的辅导、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使得人与人、人与仪器在和谐而有趣的氛围中取得较好的咨询与治疗效果。

总览中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大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到快速、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其所积聚的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改革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2]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4):64-69.

[3]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29,(6):1282-1286.

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GSY2009YB406)。

作者:仲稳山

第2篇: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研究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在教育经费筹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渠道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虽然地方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局面,但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地方高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经费筹措多元化之路,通过财政、经营、社会、收费等各种途径,积极拓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渠,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经费 筹措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并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地方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央财政投入向部分重点高校倾斜及地方高校自筹经费能力不强等原因,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问题,对缓解地方高校财政压力,促进地方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深远意义。本文所讨论的“地方高校”指的是由各个省、市、自治区领导,经费来源和管理都隶属于省或省以下地方政府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是指高等教育经费,即不同的投资主体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货币表现,而且是不同的投资主体投入到地方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用于发展地方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货币形式。

二、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研究分析

(一)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基本情况为深入研究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问题,于2009年7月在湖南省某地方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对于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感性认识。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有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学杂费、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招收留学生、社会捐赠、其他收入等。具体收入如(表1)所示,其中教育事业经费拨款为省财政厅对X高校的财政拨款,是地方预算划拨给X大学的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和未列入部门事业费和基建支出的“预算专项资金及其他教育经费”。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指X高校高等教育学费、住宿费收入,函大、夜大、短训班的培训费及学费,考试考务费,科研经费等。经营收入指X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X高校校办企业主要有出版社、印刷厂、高科技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等。附属单位缴款指购物中心、校园门面收入等。其他收入是指上述各级经费之外的其他项目预算外教育经费,对X大学来说主要指二级学院上缴的资源占用费等。2008年X大学收入合计为39878.42万元,其中教育事业经费拨款共计16872.17万元,教育事业收入16750.00万元,经营收入35.36万元,附属单位缴款为51.17万元,留学生收入31.59万元,社会捐赠收入1505.02万元,其他收入4633.11万元。2008年X大学负债合计29207.21万元,其中借入款项22634.03万元,应付账款4943.31万元,其他应付款889.48万元,应交税金460.31万元。

(二)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取得的成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取得了不少成绩,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制度的雏形。具体来说,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形式具备。通过调查笔者发现,X高校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形式已基本具备。X大学已形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招收留学生、吸引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形式。从(表1)可以看出,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有教育事业经费拨款(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学杂费)、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留学生收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高校筹措教育经费的几大渠道X大学已基本具备。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是X大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04年至2008年地方财政对X大学的拨款分别占教育经费总来源的26%、28%、37%、33%、42%,学杂费等收入分别占教育经费总来源的45%、52%、51%、49%、42%,两者占到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71%、80%、88%、82%、84%。虽然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高校学杂费收入占了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但其他经费来源如经营收入、招收留学生、吸引社会捐赠等在经费总来源中都占有一定份额,虽然所占比例极小,但毕竟是筹措的一个渠道。经营收入和招收留学生收入基本上逐步增加的,2008年的经营收入和招收留学生收入较2007年分别增长了130%和60%。因为X大学2008年校庆,2008年社会捐赠收入与2007年相比翻了20倍。X大学教育经费筹措已经由原来的片面依赖政府投资发展到由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改变了以往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单一性。(2)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X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4年至2008年国家财政对X高校的投入是不断增长的。2008年与2004年相比,X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了9048.57万元,增长126%,虽然期间也有回落,但整体上升的趋势没有改变,如(图2)所示。2005年X高校成为省部共建重点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X大学建设发展。省部共建规划是在五年内由省、部、市重点投入2.25亿元,平均每年4500万元。这样,之前X大学的财政拨款是每年6000万,省部共建后每年可达一个亿左右。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将极大地促进X大学的发展。

(三)X高校教育经费筹措中存在的不足虽然X大学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局面,但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经营收入极为有限、社会捐赠收入低等,阻碍了X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1)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X大学虽然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局面,但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并不合理,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来源的大部分,其他非财政教育经费,如经营收入、社会捐赠等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极低。如前文所述,2004年至2008年地方财政对X大学的拨款分别占教育经费总来源的26%、28%、37%、33%、42%,学杂费等收入分别占教育经费总来源的45%、52%、51%、49%、42%,两者占到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71%、80%、88%、82%、84%,占了X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但经营收入、社会捐赠等所占比重极低。2004年X高校经营收入7.60万元,附属单位缴款272.61万元,留学生收入7.46万元,捐赠收入402.85万元,四者总共只占到教育经费来源的2%,如(图3)所示。2008年,X高校经营收入35.36万元,附属单位缴款51.17万元,留学生收入31.59万元,捐赠收入1505.02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300%、-81%、300%和270%,但四种收入的总和也只占到教育经费来源的4%,如(图4)所示。从单项来看,2004年年至2008年X高校经营收入分别只有7.6万元、5.1万元、0万元、10.89万元和35.36万元,留学生收入分别为7.46万元、29.50万元、23.80万元、19.80万元和31.59万元,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均不足1%。2004年至2008年捐赠收入分别为402.85万元、76.89万元、275.21万元、70.70万元、1505.02万元,与经营收入和留学生收入相比要多,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2004年超过1%,2005年至2007年均不足1%,2008年达4%,但总的来说非常有限。因此,X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在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其它收入来源占总经费的比例并不高甚至出现了下降,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经费在实现了多元化筹措的同时,又出现了隐性的单一性。X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仍然狭窄,多渠道经费筹措体制并未能真正形成。显然,X高校教育非财政性经费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发展态势,而且教育领域内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必然要求对学费的增长做出适当的限制。未来X高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保障,已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拨款和提高学费,需一步挖掘其他投入构成的潜力,真正实现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2)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不足。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两个层次的拨款:一是国家教委所属高等院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等院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国家财政部根据国家教委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的高等教育子系统的在校生规模,将一定数额的高等教育经费拨给国家教委和其他各部委,各部委再将此项经费拨给所属各高校;二是用于地方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来自省级财政支出,也有少数地方院校的拨款是由地区财政或县财政支出的。X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湖南省财政厅。相对一些部委所属高校而言,X高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不足。有关统计显示,1998至2001年中央对划转地方的184所高校共划拨经费仅45亿元,安排专项资金仅14亿,合计年校均经费只有约800万元,其他均由地方负担或补贴;与此同时,地方拨付共建学校专项经费也就30多亿元。可见,中央拨给地方高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极其有限的,而地方政府因其财力本来就有限,不足以弥补地方综合性高校发展所需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全国由省、直辖市管理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有1394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92%、学生人数85%。但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60.6%。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仅为中央部属高等学校的49%和43%。地方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严重不足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均衡是影响地方高校经费不足的关键原因。国家为了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校的目标,在近些年的管理体制改革中,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不断向部分重点高校倾斜,这造成了我国各地区高校发展愈加不平衡。在中央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中央越向部分重点高校投资倾斜,就势必会造成对地方高校财政投入的不足,“211工程”特别是1998年“985工程”的实施,都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策略,这使得像X大学这样的非“211工程”和“985工程”范畴的地方高校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如在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院校中,“九五”一期建设期间,对北大、清华各投入18个亿,而对地方高校国家投入最多的只有0.3个亿。如此巨大的差距往往造成地方高校的财政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使得其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

三、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策略分析

(一)积极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多少及政策支持的力度。教育应以公共性为主,教育的公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教育的社会效益,即要为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财政拨款必然要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普遍严重不足,作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地方政府更应强化自身的教育公共职能,提高其投入在地方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比例。地方政府要必须要想方设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要保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在未来几年中,绝对数和相对可比数额上的都要有大幅度增长,以改变当前存在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公用部分低于警戒线的困境。在加大地方政府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建立科学、法制、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一级及省一级政府对地方高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金额。建立科学、法制、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地区间高等教育投入的失衡问题,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高等教育边缘地区等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情况下,政府应对高等教育空缺和欠发达地区实行财政投入上的倾斜政策,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生均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要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分配格局,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转移支付手段,既包括中央与地方间,又包括地方与地方间的转移支付手段,提高国家对地方高校的投入。

(二)努力增加科研技术服务性收入 对于在财政困难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如果单单依靠国家及政府投资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势必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高等学校培训服务、科研、技术专利的需求迅速增长,为地方高校自筹经费提供了契机。地方高校可以从自身的科研技术入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与科研的情况下,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及科研技术专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和企业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增加科研技术服务等私利性收入,以弥补地方高校办学经费过份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缺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创办校办产业,近几年高等学校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兴办高科技企业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如果成功将是地方高校收入来源中很重要和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增强地方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在创办校办产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要加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如都由学校经营,很难在人权和财权上分清,必然会导致权责不清现象的存在。权责不清的后果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会缺乏主动性、灵活性与自主性,这样势必会影响校办企业的良性发展。因而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使校办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2)要坚持地方高校科技企业的特色。地方高校企业相对其它企业来讲,它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因此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依托地方高校的技术创新平台,这才能使地方高等学校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为地方高校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地方高校在经费争取上不利的局面,使自身办学实力更强。

(三)提高社会捐赠收入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也是解决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已得到一些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的投资与赞助,这些经费来源已成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来讲,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中来自于社会捐赠的资金还极其有限。为此,要从以在下方面下入手:(1)加强管理意识。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团体以及个人对地方高校进行捐赠,并要保护捐赠者的相关合法利益,如对捐赠资金给予包括减免税收在内的各方面的优惠、给予捐赠者一定的名誉激励等。地方高校也要善于宣传,积极主动地向潜在的捐赠群体和个人宣传自身,主动与有意捐赠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接洽。(2)加强制度保障。从体制入手,设立专门的负责捐赠工作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常年捐赠以及专项捐赠两项工作进行管理、协调。(3)保护捐赠者的利益。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伦理取向是以利他主义为最高目标,且本质上是一项无私利的促进地方高校教育发展的公益行为,但捐赠者难免也会有其捐赠动机需求,地方高校要大胆大力大量地为捐赠者宣传留名,彰其功绩。成功的捐赠制度总是兼顾了地方高校和捐赠方利益,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4)地方高校要学习和研究筹资技巧。地方高校的筹资活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它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科学筹集自己所需要的资金,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及财务风险筹集到最大的可用资金。

(四)适量招收留学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方高校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借鉴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多年的留学生政策和措施,加大外国留学生招生比例和规模,大力开拓我国的留学生市场。作为地方性综合高校来说,留学生的增加意味着教育经费多了一个重要的筹措渠道,将对解决经费紧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项目“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实效研究”及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基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新模式下的高校资产存量计价及账务处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闵维方、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投资体制改革》,《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

[2]任修霞:《湖南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吴惠、张彦通:《加快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

(编辑 梁 恒)

作者:曹文明 刘文华

第3篇:高等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分析研究

摘要:高等农林院校是我国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其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工作,同时科研经费也成为农林院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从而也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规范管理、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农林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近80所高等农林院校。近几年,农林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方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服务工作。科研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增长趋势,已成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队伍。相应科研经费的管理成为农林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科研财务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经费正常运转、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正确认识加强科研财务管理,分析科研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科研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成为科研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现阶段我国的农林院校科研资金渠道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来源为辅的经费来源模式。一方面,我国农林科研经费除了经常性科学事业费投向农林科研机构外,财政科技经费主要通过各项国家科技计划予以落实。根据科技计划的配置情况,政府农林科研经费有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公益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科技环境建设、知识与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技术扩散、新产品研发等,可见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十分广泛,这为各个农林院校获得政府资助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对技术和产品研发越来越重视,但目前私人企业投资农林科研占农林科研投资比例不足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私人机构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化学品、种子、农药和食品加工等领域,而在基础研究方面则主要由政府资助。我国农林院校科研大多数属于面向农村、林区和产业界开展应用性研究,因此要加大与育种、农药和食品等各类企业的联系,开发产学研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可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程度,又可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业科研拓宽路子。

二、农业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使高等农林院校科研工作与社会各界科研合作的联系逐步加强,其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从而使得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既有来自于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基金会批准下达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的横向科研经费。不同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对所投入科研资金提出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就出现了纵向专项化、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造成经费分类管理困难。我国农林类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的专门管理办法;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对经费的核算也有不同的要求;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各类科研项目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研经费管理就必须按资金来源及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管理,内容的日益复杂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第二,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一些农林院校往往只重视教育事业经费的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却不够重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只重视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与规模,以及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收入的多少,在评定职称及年度工作量考核中的计算办法,忽视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一般而言,科研项目以课题制形式进行管理,课题主持人可以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有一定限额的审批权,只有超过限额的情况下,才会由单位负责人审批。但大部分科研课题经费是该课题主持人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性和隐蔽性高,即使违规使用资金,通过变更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报销。一部分课题主持人把一些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支出都拿到课题报账。课题组团队成员由于利益方面原因,也不敢提出异议。有时候,在没有超过权限时,单位负责人也没办法控制,财务人员苦于无相关条文约束其违规行为,也不愿意得罪科研人员,起不到负责把关作用。因此,大部分农林往往缺乏完善的纵横向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科研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而造成运作效率低下。农林院校内部主要是按专业类别设立院系、按教学工作需要划分教研室的,把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组织在一起。但农林科研工作往往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协同攻关,且因科研项目变化而异,课题组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学仪器设备的“割据”和科研项目实施的需要往往发生冲突。因此,尽管有的仪器长期闲置,而科研项目需要使用却用不上;一些项目不得不重复购置仪器设备,造成有限的科研经费严重浪费;一些部门盲目追求仪器设备的档次,把仪器的档次等同于科研的水平,造成大数额的经费被占用,而设备利用率极低的现象。

另外,科研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一方面,农林院校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存在着科技处、院所、计财处等齐抓共管,实际上共管缺位。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更有甚者,某些固定资产被化整为零,将国有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发票。由于科技处与计财处缺乏规范、严格的监督,造成了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对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学校管理的意识、措施较为薄弱,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第四,科研经费使用考核不完善导致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目前,农业院校科研考核只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情况进行奖励,并未对课题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更未对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进行惩罚。没有以立项时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使科研经费开支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导致科研经费大多结题未结账。所谓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完成且已通过项目下达单位的验收评估,但在项目财务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照在研项目进行管理的现象。农林院校的多数科研项目周期相对较长,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较为普遍存在但隐蔽性很高,致使科研经费沉淀,造成有限的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各院校对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一般来说更加宽松,使得大部分课题组在科研项目开展时,科研项目的费用支出尽可能挤占其他费用,不在科研经费中开支,想尽办法争取科研经费节余,而对长期挂账的科研剩余经费在使用上却想方设法,花光用尽,将剩余资金用于科研项目以外的其他与科研无关的开支,变相将科研经费转化为私有资金。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为科研经费实际支出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提供了掩盖的保护伞,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加强和优化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最基础的工作是预算管理,只有首先编制好科学规范合理的预算计划,才能确保后续的经费管理正常有序、理财有据。鉴于目前课题经费预算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建立课题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按照这一制度设计,评审专家在对所申报立项的课题项目评审时,既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从科技研究的标准作出可行性评价,也要对研究活动的经济性(如申请经费的合理性、经费计算的依据、直接成本的组成、各种资源的耗损量、经费投入的预期收效等)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虽然科研产品的投入与其他物质产品生产投入,在可计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按这个方向去努力,仍然十分必要)。通过事前的预算评估、事中的经费监督和财务检查、事后的财务结题验收和决算审计,实现全程预算管理。

第二,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制度。面对当前我国频频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教师的公信力受到社会质疑的情况,建立科研学术工作的诚信制度已迫在眉睫。同样,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自律也非常必要。为此,建议农林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会同财务、审计尽快制订相应的经费使用诚信规章。例如,可以在课题项目经费卡管理的基础上,由科研、财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签订承诺书:一是约定课题经费的开支必须严格按预算计划执行;二是保证所使用经费完全是用于本项目研究的,所提供的财务开支凭证是真实有效完整的;三是跨年度项目须出具《年度支出报告书》;四是对《年度支出报告书》、结题经费决算表及审计报告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五是对弄虚作假、公款私用的行为,一经发现,及时提出警示并纠正,情节严重者予以通报批评,冻结课题经费,中止研究项目;六是对有不诚信记录者,限制其新科研项目的申报。

第三,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农林院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性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已结题科研项目运行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的评估和审核,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部分农林类科研项目由于不注重管理,效益性监督不够,使得项目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而造成损失浪费。因此,农林院校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研经费效益性审计,审查结题项目是否按有关程序进行验收评估。通过对比任务合同书约定的目标和指标,审查科研成果是否到达预期目标;通过对比科研投入与产出关系,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科研经费支出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确定其经济性、适用性和效果性。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能够发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优劣情况和程度,揭露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效益低下或丧失效益的情况,为农林院校加强科研管理工作提出审计建议和决策依据,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四,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农林院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主要领导,特别是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必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责。学校内部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建英,白锡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徐红宇.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3).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R].2006.

4、朱翠琴.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浅议[J].事业财会,2006(3).

*本文属浙江省教育厅项目“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070945;中国教育审计学会项目“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审计处)

作者:钟晓英

第4篇: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管理秘书》平时作业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姓名:茆福丽时间:

041504159 2007年10月

1

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要:本文首先详细说明了现今我国秘书整体现状,即客观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和秘书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再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加强秘书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进。最后我相信秘书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变,一定会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能力

素质

领导

资格

市场经济

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力再强的经理老板们每天也只有24小时,日理万机的老板们都离不开一位强有力的左右手来协助他们处理各项事物,秘书扮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虽然秘书在日常工作中的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但是多而不精,再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性和行政管理比较要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选择一直做秘书的比例较低,说到秘书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年轻、美丽等字样,甚至有人将之形容为花瓶职业,但是秘书并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他会把比尔盖茨的时间设计到分和秒。在西方国家很多年资很长的秘书他们会更加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他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经验的秘书是在我们国家急需的复合性人才,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活到老做到老的职业。 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评价机制不佳。长期以来,不管在企业中还是国家行政单位中,我们在评价秘书时,忽视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秘书人员的评价往往由其服务对象的个人印象和好恶决定,存在着很大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遭到挫伤。

第二,激励机制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人员落入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在工作中扛大梁,挑重担,任劳任怨,但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代价却落差很大。由于没有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在评价秘书工作绩效时,往往忽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文字秘书人员工作实绩的隐形性得不到认可,加之激励机制不活,得失反差明显。

第三,环境待遇不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经济待遇,以至家庭后顾之忧的解决,由于市场化、感情化的因素增多,秘书人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都依靠领导、单位解决,往往是"埋头苦干"地搞,不如"东奔西走"的跑,由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从现今我国秘书队伍自身着手,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岗秘书人员,从文化程度看,从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多层次均有,参差不齐。从知识结构看,杂家多,专家少,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据调查,我国秘书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秘书

2 理论教育,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不是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等等。此外,秘书后续教育跟不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和教师,加之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培训体制,也是影响秘书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实践能力欠缺。据资料统计,在一个××市1202名秘书人员中,有基层工作经验或领导岗位经历的秘书人员只有197人,仅占16.7%。绝大多数没有在基层工作或锻炼过,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分配上岗的,加之缺少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秘书人员担任管理者或领导者能力不足。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管理创新能力;既具有秘书才能,又具有现代领导才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秘书人才相当缺乏,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行政管理对秘书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其三,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发展要求秘书人员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秘书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一方面,是社会上对秘书工作存在偏见。有些人习惯将秘书的职业角色定位为舞文弄墨的"吹鼓手",有的甚至把某些领导出了问题的责任推到秘书身上,以致秘书的公众形象欠佳,秘书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进而直接影响了秘书人员竞争意识的确立;另一方面,秘书职位的卑微与领导地位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秘书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造成工作上缺少动力和热情,忧前顾后,缺乏信心;再者,秘书时常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很少有独立自主大胆的开展工作的舞台,导致自主意识淡化,依附心理增强。

当然也会有更糟的,秘书主观意识上也存在着错误。比如说秘书会给领导败事,其主要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假公济私”,打着办公事的旗号为领导办私事,另一种是“假私济私”,就是借给领导办私事的时机办自己的私事,谋个人的私利。这些都是不对的。 综上所述:

我认为当前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问题解决,仅靠秘书队伍自身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通过创造与其它职业相同的政策环境来解决,也就是建立起体制健全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对秘书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入世以后,各行各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秘书学已成为高等和中等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之一,也是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劳动保障部有一项关于秘书的职业标准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原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原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原高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这一举措推进了秘书行业的定位,为秘书人员的就业有了保障机制。

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条件。职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种职业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职业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秘书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性、专业性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比如公文写作、计算机的操作与运用等,既有规范性、格式化的要求,又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一般工作人员难以胜任。但目前,高素质的秘书人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相当缺乏,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社会对秘书队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提高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秘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秘书队伍的

3 管理与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必须以国家法律形式,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对我国秘书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是有利于我国秘书工作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秘书工作职业化是当前国际秘书工作的特点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与医生、教员、律师一样是很受人们重视和尊敬的。而在我国,秘书工作还是一种没有被大众承认的职业,人们对部分秘书人员的尊敬,不是因为对那种职业的尊敬,而是对秘书所处位置的尊敬。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一切工作都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包括领导及领导集团的思维、工作方式等等,都在为适应这一接轨而在进行调整。作为服务于领导及领导集团的秘书队伍,其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及政策制度等也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接轨的基本途径就是实现秘书职业化,以及为此建立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

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后,要获得相应的秘书资格,就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后,才能录用,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促使秘书人员科学、正确地履行秘书工作职责。同时,秘书工作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特殊性。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有利于体现职业特点,提高文秘人员的待遇,使秘书人员获得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从而调动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秘书这一职业更具吸引力。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秘书队伍,必将改善秘书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秘书任用制度的需要。现行的秘书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稳固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新的有利于人才流动、平等竞争、开放的秘书任用制度。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秘书从业、执业资格制度、职级职称制度,形成完善的秘书选拔、任用、评价、人才储备机制,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人才任用制度的需要。

最后我相信大众对秘书这一职业的看法会改变的,相信秘书也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不再是世俗眼中的青春饭和花瓶,而是令人羡慕、常开不败的职场玫瑰,是老板的左膀右臂,是企业青睐的复合性人才。

文献来源:《近年来我国男性秘书职业现状初探》

刘日安

2006-04-25

《国际秘书节调查:一半秘书不满现状》

智联招聘网的调查分析

2007-02-04

《秘书就业现状分析》 万维小屋的博客

2007-05-30

《荆门市公务秘书从业现状分析》

来自http://www.8099. org

第5篇:大陆内衣业之前景分析

大陆内衣业之前景分析--都市恋人坊市场调查部

文胸为主的女性内衣,早已经作为一个产业而独立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文胸生产企业5000家以上,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因为文胸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原材料订料采购周期长,生产门槛比较高,所以一般厂家不敢轻易涉足文胸生产,行业发展越来越呈集中的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意识的逐渐觉醒,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中国女性已经越来越注重内衣的穿着。内衣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各大商场专卖柜台,内衣专卖店也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商业街,内衣广告也开始最大限度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女性内衣也开始受到男性的广泛关注。乱花渐欲迷人眼,五颜六色的美丽、性感、娇媚的内衣,正浪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波涛汹涌的背后,蕴涵的是汹涌的商机,各大内衣品牌也在暗中较劲,策划着一场场关于美丽事业的市场战争。在都市丽人和都市恋人坊内衣的崛起后,更让中国内衣重新洗牌。

高档产品,基本成熟

高档文胸产品切入中国市场较早,最先的卖场是大中城市的各主要商场的内衣专卖柜,主要消费群为一些城市高收入女性,至九十年代中期,各主要品牌已经完成基本的市场布局。这些品牌中有号称"全球最大内衣公司"的德国黛安芬;有号称东南亚第一内衣品牌的华歌尔;有来自香港的号称连续几年中国销量第一的“安莉芳”,有在华东地区号称占有绝对优势的“古今”内衣;也有“爱慕”、“曼妮芬”等迅速成长中的国内内衣贵族。台湾的一些知名品牌如“小妇人”、欧迪芬、等也先后进驻大陆,来分食这块美丽的蛋糕。如今甚至包括Aubade、CK、LITTLE WOMEN、BUDIFO等国际大品牌也逐渐进入大陆顶级卖场,高档产品通常比较注重内衣的色彩、款式、质量以及整体的形象,产品推出也逐渐呈现系列化的特点,内衣正逐渐被经营成一种时尚文化。高档品牌如黛安芬在国内经营时间较长,经过多年的市场精耕细作,已经培养了大批固定的白领消费群体,而华歌尔则以精良的做工和产品极佳的舒适度而著称,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定位使其消费群体比较狭窄,爱慕、都市恋人坊和曼妮芬是近两年成长最快最引人瞩目的品牌,1993年成立的北京爱慕内衣公司在完成其北方市场的整体战略布局后,已大举挥师南下,以图迅速在南方市场确立其主导品牌的地位,同时爱慕在苏州投资建立美山子内衣公司作为其大型生产加工基地,以顺利实现其在全国扩张的计划。爱慕在全国很多大城市设有"人体测绘馆",大力宣扬其内衣科技,同时"爱慕,给你舒适"也成为其产品的主要诉求点。而成立于1996年的曼妮芬公司更是以一种快速滚动的扩张方式发展,曼妮芬品牌以"时尚"为诉求核心,产品款式和色彩等总是汇集了国内外最新的流行时尚,在全国拥有近30家分公司,致力于在国内打造优秀的时尚内衣品牌。面对爱慕与曼妮芬的咄咄逼人的攻势,而都市恋人坊内衣则着力于产品及企业文化的优势异军突起,老牌内衣生产厂商安莉芳则显得有些保守,近年市场力度不大,市场份额正被其它品牌逐渐的蚕食。

中档品牌,异军突起

2000年开始,以南海盐步品牌为代表的中档内衣异军突起,迅速在市场上打开局面,从而在市场上确立中档内衣的概念。此前,中国内衣市场一直处于两级分化的地步,中档市场当时其实是一个极大的空白市场。盐步,这个原来以生产五金铝材而著称的南方小镇,却阴差阳错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型内衣生产基地。盐步内衣生产企业大都渊源于1979年在盐步设厂的香港胸围大王罗杰伦先生,正是他投资兴建的丽斯内衣厂为盐步的内衣产业培养了大量的内衣专业人才,这些人中包括现在内衣界声名显赫的奥丽侬内衣董事长何炳祥、美思内衣公司总经理吴艳芬等。中档内衣这一巨大的空间给盐步的内衣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契

机,他们认准了这一市场空档,适中的价格定位导致了这些品牌的迅速成长,接着,大连桑扶兰,都市恋人坊、潮阳奥丝蓝黛等品牌也开始推波助澜,在内衣行业掀起了中档品牌的狂澜,以嘉莉诗、奥丽侬、美思为代表的盐步内衣品牌于2000~2001 度创造了一个行业快速成长的神话。嘉莉诗,这家1995年才姗姗起步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率先举起中档品牌的大旗,凭借其总裁何柏强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大力进行内衣的市场化改革,经过短短几年的迅速扩张,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之一,嘉莉诗的招牌宫殿式厂房也成为了盐步街头一景。奥丽侬,这家以 OEM而出名的老牌内衣企业,曾是多家国际著名品牌的加工合作单位,其董事长何炳祥以管理作风严谨和精通设计而著称。直到2001年下半年,奥丽侬才正式启动其国内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在2002年上半年就实现了其市场的狂飙突进,迅速发展成为中档内衣的主导品牌之一„„„笔者分析,中档品牌市场取得迅速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市场空白比较大。

二、普遍采用的代理商发展专卖店和商场专柜这种销售模式使他们的网点迅速铺开,辐射面非常广。

三、经销商开一家内衣专卖店的门槛不高,资金压力不大,但利润率又远比时装要高,

四、内衣没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很容易吸引到经销商。这些有利因素综合起来使内衣厂家不愁找不到客户。有了众多下游经销商的追捧,上游生产厂家迅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

浙江内衣,黑马狂奔---都市恋人坊异军突起

浙江内衣应该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支生力军,浙江内衣生产源起于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小商品城批发的辐射影响下,义乌等地开始逐渐出现成百上千家服装、内衣企业,在义乌小商品城淘到第一桶金的部分意识超前的经商户成为了这些内衣、服装企业的老板。其中最受行业关注的内衣品牌是水中花,这个成长才四年的内衣市场的后起之秀,凭借其出色的产品质量和诚信的经营作风,迅速实现了其市场的扩张,都市恋人坊近年在广告市场推广方面的力度犹为引人注目, 一直是服装强省,盛产服饰业中国驰名商标的浙江,如今已经拥有数百家以都市恋人坊为代表的新兴内衣生产企业,常规内衣、无缝内衣的生产等也颇具规模,江浙企业特有的文化色彩务必将这些企业引向新的辉煌。

潮阳内衣,不甘寂寞

广东潮阳其实是中国最大的女性内衣生产基地,中国低端内衣一度被潮阳产品垄断,潮阳产也一度成为低端内衣的代名字。但这两年,随着盐步等地内衣企业的崛起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无序化,潮阳内衣的光芒已经有些被南海内衣掩盖住,精明的潮阳人当然不会甘心大好市场被南海、中山等地企业蚕食。在低端市场依旧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今以潮阳奥丝蓝黛、雪妮芳、霞黛芳等为代表的品牌纷纷开始进行品牌化的市场化运作,潮阳内衣的专卖店也开始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在市场上暂露头角。但潮阳与低端品牌的历史渊源也给潮阳企业家带来许多无奈。 但是潮汕内衣在浙江内衣都市恋人坊的新的模式的冲击下,有下降的趋势。

塑身内衣,几度繁华

塑身内衣市场和保暖内衣一样,是用概念打造出来的一个巨大市场。婷美对这个市场所做的引导和培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婷美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在国内引起了一场塑身旋风,婷美产品迅速出现在各大商场、专卖店,塑身内衣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紧接着广州雅兰国际推出了旗下的姿蔓婷、碧斯品牌的塑身内衣,掀起所谓的第二次浪潮,经过大手笔的市场推广很快树立领先地位,来自台湾的雅筑、欧瑞等豪门则树立起了塑身衣美容院专业线市场,为服装业的销售开辟了另外一条全新渠道。都市恋人坊,日佩尔,立美力等品牌也不甘寂寞,频频出击。一时间,市场上林林总总冒出了一大堆塑身内衣品牌,争妍斗艳,各显芳华。塑身内衣与化妆品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广州举行的一年两次的美容美发品博览会成了塑身内衣展示推广的舞台,每年都有一些全新的面孔从这里走出。塑身内衣经过宣传包装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产品本身,纳米技术、记忆合金、减肥燃烧脂肪等是塑身内

衣最常宣传的概念。美容化妆品行业本来就是竞争极度成熟的行业,市场成熟度远较内衣行业高,所以塑身内衣一开始就经历了更多的刀光剑影,成为内衣分支中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内衣秀各领风骚

内衣秀在近两年颇为时髦,随着时尚概念的不断转变,内衣不再是闺中的私密品,而是被模特们穿着走了上T型台,而且表现方式和观赏性已经丝毫不亚于时装展。作为全球内衣时尚先驱,黛安芬一直以如梦如幻的华美时尚内衣秀而蜚声国际,巡演遍及欧美各大时尚之都。2001年,黛安芬与北京概念九八公司合作,由香港著名时尚导演贝雅伦编导的"梦醉霓裳桥"时尚内衣秀更是掀起新一轮的内衣时尚潮流,此次展演规模空前,自北京首演开始,将历时16个星期、巡回30个城市、演出近200场,个中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内衣秀本身。"梦醉霓裳桥"将成为2001年中国时装舞台上最壮观、最华美的风景,创下了全球时尚记录。紧接着,2002年,北京爱慕也与概念98携手,举行"爱慕敦煌"的大型时尚内衣秀,以独特的创意、全新的理念、超前的表现方式,全面展示了爱慕的实力和"时尚、文化、人性化"的品牌内涵。 "爱慕·敦煌"主题内衣发布会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同时也是女性地位最高、社会最为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西域大漠的黄沙落日、敦煌飞天为主题,分七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各个系列的设计。表演分为"飞天彩塑"、"塞外胡旋"、"异色菩提"等几大主题。成为又一轮时尚巨献。一时间,内衣秀成为茶余饭后最流行的谈资,内衣厂家也名利双收。2010年10月,才成立的都市恋人坊,已在全国有3000多家店面。

市场前景,无限美好

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内衣市场总额在600亿以上,而且内衣市场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相互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竞争等的较为低的竞争层面;真正靠品牌拉动销售的品牌很少或没有;有龙头品牌但其市场份额非常小,没有哪一个内衣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能超过10%,内衣业的航空母舰还远没有出现。所以,这对每一个内衣品牌来说,都存在一个巨大的成长发展空间。又有资料显示,中国女性内衣知识非常缺乏,80%以上的女性存在穿错内衣的现象。中国女性内衣消费意识还有待提高,内衣市场还需要各内衣企业的大力引导培植,来共同做大这块蛋糕。目前,内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库存的压力和营销模式的陈旧等,而各地的内衣行业协会通常都只是有名无实,行业还缺乏既成的市场规则,这些直接制约着内衣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内衣品牌的介入,行业的竞争必将加剧,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品牌也必将被淘汰出局。尤其是都市恋人坊更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方向。

特别是近年,内衣专卖店、内衣超市、内衣时尚馆、内衣吧、内衣坊等崭新的内衣销售终端相继出现,内衣越来越被当作一种时尚文化来经营,内衣业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第6篇:祖国大陆蜂王浆产业现状分析

陈明虎

南京市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养蜂业的发展,蜂王浆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开发不断创新,内外销市场逐步扩大,蜂王浆已成为蜂产品产业第二大支柱产品。应该看到,在蜂王浆产业发展的同时,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科研深度和市场规范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希望通过海峡两岸同行的交流合作,能够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确保海峡两岸蜂王浆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仅为个人见解。 1 蜂王浆质量安全与养蜂基地建设

1.1 蜂王浆质量现状与养蜂管理

蜂王浆是蜜蜂的产物,是年轻工蜂食用花粉和蜂蜜后吸收分泌的“乳汁”。蜂王浆质量与养蜂管理密切相关。目前,蜂王浆质量值得注意的两大问题:一是10-HDA逐年下降;二是抗生素超标。笔者认为产生上述两大问题主要是养蜂管理过程中的三大因素:一是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蜜粉源环境);二是蜂种;三是群势。

有资料报道:1995年以前,10-HDA含量在2.0%以上的蜂王浆占抽样总数的51.1%;1995~2000年下降为23.9%;2001年又下降到18.5%;今年2.0%以上的王浆占抽样总数不足10%。这种下降态势令人担忧。10-HDA是蜂王浆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10-HDA含量下降标志蜂王浆质量的下降。

2002年春,欧盟以抗生素超标为由,停止从祖国大陆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包括蜂蜜、蜂王浆),日本和美国等也相继对祖国大陆蜂产品出口提高了抗生素的检测标准。这里有欧盟对祖国大陆进入WT0后采取的“绿色壁垒”因素,但也反映祖国大陆部分蜂农在防治蜂病时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应制订科学的、适用的蜂王浆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主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控制。

首先,放蜂环境要选择无污染和有蜜粉源的场地。如果在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环境中养蜂,会直接影响到蜂王浆的质量。现在有一部分蜂农是定地放蜂,以取浆为生,在蜜粉源缺乏时喂糖、喂花粉或豆粉等人工饲料生产蜂王浆。此时此地的蜜粉源环境不适宜产浆,但为了王浆高产,人为地迫使蜂群产浆,造成蜂群群势下降,王浆品质低劣。

其二,蜂种对王浆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祖国大陆蜂王有三种类型,即浆王、蜜浆王和蜜王。以产浆为主的定地蜂农采用浆王,每群蜂年产浆6kg左右;流动放蜂的蜂农爱用蜜浆型王种,既能产蜜又能取浆,综合效益好;而在边远地区蜂农多数采用蜜王,以摇蜜为主,生产技术简单。根据近几年春浆收购情况,浆王蜂群生产的春浆10-HDA平均在1.8%以上。蜜浆王群的春浆10-HDA平均在1.9%以上;南京老山药业连续两年对祖国大陆西北边远地区蜜王群生产的20多个批次的蜂王浆进行测定,10-HDA平均在2.3%,其中最高为2.8%,最低为2.03%。春浆如此,夏秋浆的差距更大,因为夏秋季定地蜂群基本上是喂糖取浆,10-HDA在1.4%左右,而流动蜂群蜜粉源情况较好,10-HDA大部分在1.6%~1.8%之间。

饲养强群是提高蜂产品质量的关键。从春繁开始,有的蜂农为了早产浆,在蜂量不足时下框取浆,此时如不注意蜂群保温,极易诱发蜂病。有的蜂农为了防治蜂病,用药不规范、不隔离,造成抗生素超标。在夏季蜜粉源缺乏时,喂糖取浆,打破了蜂群“休养生息”的规律,把蜂群变成“造浆机”。在秋季,甚至l0月份以后茶花季节,仍继续下框取浆,以至越冬蜂群不壮,影响来年春繁。

1.2 养蜂基地建设与溯源管理

祖国大陆蜂业分散流动,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从规范养蜂生产抓起,建立养蜂基地,从源头把住蜂产品质量关,才能提高祖国大陆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谁来培训蜂农,管理蜂农?单靠政府不行。只有蜂产品加工厂与蜂农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工企业按国家标准收购原料,并对蜂农进行培训、管理,促进蜂农提供合格的蜂产品,对双方有利。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首要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养蜂产业化要靠蜂产品龙头企业来带动。

2002年以来,在中国养蜂学会的帮助和指导下,杭州长青、浙江天地、湖北扬子江、安徽百春、河南长葛、南京老山等蜂王浆生产龙头企业,先后举办蜂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编印教材,请养蜂专家授课,为蜂农备案登记,发挥“小规模,大群体”的优势,现已培训蜂农近万名,并建立了相应的养蜂合作社或基地,组成“龙头企业+养蜂学会+基地”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从源头提高蜂农质量安全意识和养蜂生产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培训的蜂农实行“三表一签”的管理办法。即在养蜂生产过程中认真填写“养蜂生产记录表、蜂产品流向表、用药情况表和产品标签”。工厂收购的每批原料王浆可追溯到每个蜂农。对基地蜂农实行价格保护和质量奖励政策,调动蜂农规范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大陆一批蜂业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2003年9月,欧盟食品残留监控检查团对南京老山和浙江天地等蜂业龙头企业进行检查,对上述溯源管理体系表示满意,为中国大陆蜂产品冲破“绿色壁垒”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高产浆王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地说,高产浆王的推广对提高大陆蜂王浆产量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高产浆王的应用需要两个先决条件:a.充足的蜜粉源;b.种王选优更新。

花粉与蜂蜜是蜂王浆的营养基础,缺乏蜜粉源喂糖取浆与蜜粉源充足条件下生产的蜂王浆,在其成分与性状上都有显著差异。

近年来,一些定地蜂农,从高产浆王的友邻蜂场中相互引种,自行配制,也不知杂交多少代,造成蜂群产浆的遗传基因表现越来越显著,而采蜜、采胶和抗病能力逐渐减弱,使王浆产量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下降,此“浆王”已非彼“浆王”,这其实己违背了高产浆王发明者的初衷。

2 提高加工深度,开发系列产品

2.1 蜂王浆保鲜技术对其活性的影响

蜂王浆是世界公认的高活性的天然营养珍品,其中活性蛋白、生物激素、酶类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在常温下不易保存。原苏联试验证明,蜂王浆在常温下存放5天以上,喂养的蜂王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山西农业大学唐朝忠教授试验证明,蜂王浆在常温下放置10天,其中SOD活力全部消失。

2001~2002年,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与南京老山药业公司共同开展蜂王浆及冻干粉活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蜂王浆生物活性与存放时 间和温度呈负相关,即存放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活性越低。详见下表。

上表说明鲜王浆在常温下不易保存,最适宜的贮存温度为-18℃,蜂王浆冻干粉在常温下保存3个月,其生物活性较稳定。

2.2 蜂王浆服用剂量与保健作用的关系

蜂王浆是功能性保健食品,要达到预期的保健功能,应有适当的剂量,多了浪费,少了没作用。上海医科大学用蜂王浆冻干粉治疗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剂量为700mg/kg,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和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折合人体有效剂量为6~8g/天。南京医科大学用蜂王浆冻干粉进行调节小鼠免疫功能试验,有效剂量为500 mg/kg,折合人体剂量为蜂王浆冻干粉3~4g/天。

1990年以前,大陆蜂王浆以出口为主,内销蜂王浆口服液,每支10mL,其中鲜王浆的质量分数为3%~4%,由于剂量小,稳定性差,该类产品已被市场淘汰。南京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用老山口服蜂乳,80年代服用鲜王浆,90年代开始服用老山蜂王浆冻干粉,服用人群超过30万人,蜂王浆年消费量达200t以上。成为世界蜂王浆消费量最高的城市。在长期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实践,掌握了适宜自身体质的最佳剂量。

对于亚健康人群,蜂王浆保健剂量为每日2~3g(冻干粉0.5~1g,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及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为免疫调节剂,蜂王浆服用剂量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每次5~6g(冻干粉2g),可为患者补充营养,调节内分泌,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抵抗力,促进病体康复。

2.3 产品剂型变化与加工企业发展概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医院及药厂开始研制蜂王浆制剂,70年代后期祖国大陆生产蜂王浆制剂的药厂已超过50家,剂型以口服液为主,如江苏的“口服蜂乳”,北京和上海的“人参蜂王浆”,杭州的“双宝素”等,当时蜂王浆产品划入药品管理范畴,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医院和医师的推荐,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祖国大陆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保健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蜂王浆制品成为保健品的“领头羊”。因此有人说:祖国大陆的保健品是从蜂王浆起步的。当时,“人参蜂王浆”已成为全国城乡妇孺皆知的保健佳品,著名品牌有哈尔滨第三制药厂的“人参蜂王浆”、北京第

三、第四制药厂的北京蜂王精等。此后,生产蜂王浆口服液的企业多达300多家,鱼龙混杂,低价竞争,搀杂使假。屡被质监部门和媒体曝光,口服液逐渐退出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直接服用鲜王浆。一些企业,如广州宝生园、上海冠生园、上海沪郊、武汉葆春和汪氏蜂业等建立专卖店及专柜销售鲜王浆,取得较好业绩。

南京老山药业公司1971年开始生产口服蜂乳,1980年对日本出口鲜王浆,1983年研制成功蜂王浆冻干粉,克服了鲜王浆常温下不易保存、服用不便的困难,通过近20年的市场推广,目前年销量达70t(折合鲜王浆消耗量200t以上),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蜂王浆冻干生产技术不仅较好地保存了蜂王浆的生物活性,而且促进了蜂王浆系列产品的开发。目前,祖国大陆各地以蜂王浆冻干粉为中间体,先后开发出散剂、片剂、胶囊、软胶囊等多种剂型,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内外销市场与价格差距

3.1 王桨产量与市场价格

以往,祖国大陆蜂业科研生产的重点偏向于提高产量,认为提高产量就可以提高蜂农和企业的效益。20世纪60年代每群蜂年平均单产王浆0.3~0.5kg,70年代上升到1.0~1.5kg,80年代又增至2.0~3.0kg,90年代上升到3.0~5.0kg,进人2l世纪蜂王浆产量还在大幅度上升,有的单产已达6.0~8.0kg。我们应该反思,蜂王浆高产给祖国大陆蜂业带来什么好处?产量是否是越高越好?20世纪70年代蜂王浆收购价300.00元/kg左右,每群蜂产浆1.5~2.0kg,单群收入500.00元上下;而现在单产提高到6.0~8.0kg,平均收购价60.00元/kg左右,单群收入400多元。对比结果是产量提高了,收入反而降低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祖国大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0倍以上,30年前1kg蜂王浆可换2000kg小麦,而现在1.0kg蜂王浆只能换50kg小麦。养蜂在祖国大陆农副产业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有的地区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设想如果祖国大陆蜂王浆总产量调控在2000t左右,市场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对蜂农的收购价格可恢复到150.00元/kg左右,蜂农以生产春浆为主,夏秋季蜜粉源短缺时不取浆,减轻了蜂群和蜂农的劳动负担,王浆质量提高了,蜂群强壮了,蜂农也多赚了。蜂王浆原本应是“阳春白雪”的珍品,如果片面追求高产,使之成为供过于求、无利可图的“鸡肋”。这就是蜂业同仁们不愿看到的客观现实。

3.2 内外销市场价格差距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资料表明:从1997~2003年,祖国大陆出口王浆数量从372t上升为l 265t:而鲜王浆出口单价从24.4美元/kg下降至13.5美元/kg。

祖国大陆零售市场鲜王浆销售均价在20000元/kg以上,比2003年出口价高852%,内销市场蜂王浆冻干粉价格在l 000元/kg以上,比出口干粉价格高212%。

3.3 提高质量标准,实行优质优价

现在流行“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质量标准代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目前,祖国大陆蜂产品的质量标准门槛较低,各项指标偏幅很大,如波美度41~42度是蜂蜜,37~38度也是蜂蜜,成熟蜜和不成熟蜜都是蜂蜜,价格差距不大,蜂农当然愿意生产不成熟蜜。同样道理,10-HDA

2.o%是蜂王浆,1.4%也是蜂王浆,收购商没有化验条件,因此收购价格相差不大,蜂农当然愿意使用高产浆王。蜂王浆国家标准中规定10-HDA的含量下限在

1.4%,但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蜂王浆冻干粉10-HDA一般规定在5.0%以上。这就要求生产冻干粉的原料王浆的10-HDA必须在1.7%以上。大部分外销出口蜂王浆的10-HDA要求在1.8%~2.0%,这样造成大批1.4%~1.6%的夏秋浆只能在内销市场以次充好、低价倾销。

笔者建议进一步提高王浆质量标准。把10-HDA的下限从1.4%提高到1.6%,还要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性控制标准,如抗生素、农残、重金属等指标。此外,老山药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正在探索王浆活性蛋白指纹图谱与王浆活性生物测定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号:02138452.5),力求建立蜂王浆活性测检标准方法,确保产品质量。要把蜂王浆当成“精品”来做,用先进科学的质量标准来调控蜂王浆产量和质量,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满足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略)

2005(1)引自《蜜蜂杂志》

第7篇:

上一篇:门诊健康教育的意义下一篇:材料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