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陶瓷纪录片文化价值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 所谓“一带一路”就是建立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 提出了“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一带一路”成为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解决之道。中国陶瓷从古自今都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文化名片之一, 在China一词代表中国, 也是瓷的英语表达。这表明的是陶瓷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国陶瓷走向世界, 古丝绸之路居首功, 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探讨陶瓷纪录片这种彰显中国陶瓷文化的作品的文化价值将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中国陶瓷与陶瓷纪录片

1、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郭沫若说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 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自东汉时期瓷器被发明出来, 对中国、对世界的物质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 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艺术载体。说到中国陶瓷, 显然想到的就是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陶瓷领域的代表。

史书记载,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世” (新平冶陶, 始于汉世) 。此时景德镇在商周基础上, 发展出青瓷器, 此为陶瓷之由来。

至宋代, 我国烧瓷技术已经成熟, 景德年间, 宋真宗册封“景德镇”。后创造出影青瓷, 成为陶业都会, 跻身宋代名窑之林。此间, 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开始越发广泛, 绘画、雕刻、书法、颜色釉等, 大大丰富了陶瓷装饰手法。

至元代发展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两种瓷器类别, 标志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素瓷转为彩瓷。至明时期, 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 且建立起皇家主办的御窑厂, 研制出永乐甜白、宣德青花、成华斗彩、嘉庆五彩、万历五彩等珍贵陶瓷艺术品种。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景德镇陶瓷艺术出现波动, 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陶瓷艺术再次发展起来, 并随后发展到历史顶峰时期, 发展出新彩、古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彩绘装饰手法, 使陶瓷装饰手法更加丰富。

但清末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百年战乱时间里, 景德镇陶瓷艺术一落千丈, 但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并没有断了传承, 也没有坠了中国瓷器的无上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 景德镇陶瓷迎来了历史拐点, 景德镇陶瓷艺术进一步发展壮大, 表现出欣欣向荣、兴旺昌盛的新局面。现如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多层次化, 自由性比较大, 由于国外陶瓷艺术的传入, 景德镇陶瓷也受到影响, 自由主义、表现主义比较盛行, 在制瓷材料上有了非常巨大的进步, 但主流还是以传统的陶瓷技艺为主, 重视绘画等传统装饰工艺。

2、陶瓷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 用智利导演顾兹曼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在纪录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兴衰历史、文化传承, 看到本民族的过去, 现在并思考未来。当前关于我国陶瓷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 基本呈现出三个时期的特征。

首先, 就是陶瓷纪录片兴起的初期阶段, 具体就是20世纪50至80年代, 这一时期的陶瓷纪录片多是将陶瓷艺术品直接呈现出来的形式。比如最初的《景德镇瓷器》和80年代出来的《南国瓷乡》《中国陶瓷》等纪录片。这个阶段的陶瓷纪录片的主题一般都围绕制瓷技艺和历史发展。

其次, 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2010年,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是主流, 是国家变革的重大时期,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 电视媒体正在从严肃转向娱乐, 大众审美也开始多元化, 为适应这两种变化, 陶瓷题材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纪录片, 一些陶瓷题材的电视栏目也相继出现, 比如《国家档案》。当然记录片方面则引入故事性, 逐步揭开了陶瓷的神秘面纱, 这些纪录片有《哥窑谜案》《秘色瓷的真相》等。这些纪录片通常以一个悬念开头, 逐步揭开陶瓷的神秘面纱。

第三, 2010年到现在, 陶瓷题材纪录片开始担任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2010年《关于加快记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推动了纪录片的大力发展, 而且随着国家在文化事业上的倾向, 纪录片成为国家形象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宣传方式。此时就有了《China.瓷》《瓷路》等陶瓷纪录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陶瓷纪录片文化价值研究

1、陶瓷文化价值

陶瓷纪录片的核心是陶瓷, 是陶瓷文化。不论陶瓷纪录片怎么拍, 在当前文化事业背景下, 陶瓷纪录片要走出去, 成为“一带一路”中中国文化输出的手段, 陶瓷文化这个核心不能丢。

《易经》中“物相杂, 故曰文”, 其中文指美好, 物相杂就是许多东西的集合。这说的是文, 而化说的是演化、升华, 文化, 就是文和化的结合, 指用美的事物来提升生活品质。欧阳中石 (著名书法家) 言“文化是对美好的追求。”中国拥有璀璨的文化, 陶瓷文化是其中之一, 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陶瓷品早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 并逐步成为现在收藏家严重的珍稀物品, 并进一步成为文化的载体, 供给人们的审美需求。当然纪录片其本身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 也具备相当的美学价值, 当然就其内容来看则具备非常显著的社会价值。而这个社会价值主要就体现在陶瓷文化上。当然作为文化的载体, 陶瓷是人工制造的器物, 讨论其价值, 一般可以从物质、技术和装饰三个层面来进行讨论, 这可以在《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 (陈雨前) 中找到理论基础。

1) 物质价值

物质方面, 主要将制瓷用的材料, 这些材料本身是天然物质, 然后人工加工成为陶瓷作品, 这就带有了人的属性, 也就有了文化属性。比如说《瓷路》的第一集, 讲的是小仙坛窑址, 其中通过设置悬念, 引入此地遍布瓷土和各种用于制造瓷器的材料, 揭示此地具备一切制瓷所需的材料, 进而指出小仙坛窑址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 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窑址, 而它出现的时间是东汉时代, 距今一千八百年左右。

2) 技术价值

有了物质基础, 当然还需要相应的制瓷技术才能制作出优秀的陶瓷品。这个是介于物质以及精神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技术代表了广义上的文化。从迄今为止的各种陶瓷纪录片来看, 制瓷技艺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个技艺的传承实际上代表的是陶瓷文化的传承。制瓷技艺的传承是一代代制瓷人通过教育不断传递下来的, 其中也包括一代代制瓷人的推陈出新。从科学的角度来讲, 陶瓷产品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第一种经过化学变化而得来的产品。从早期的制瓷来看, 多要靠制瓷人的经验, 烧制配方一般不公开, 并且要烧制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特别显著的是传统风俗。陶瓷技艺,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革新、发扬。比如《瓷路》第五集讲的是五彩, 这种瓷器是明中后期才出现品种, 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 图案繁缛、色彩艳丽。而要实现这种五彩, 必须要保证在高温窑炉烧制时, 各种色彩颜料不会失控。古代的制瓷人有一种方法来控制, 即二次入窑法。这种技艺是先高温烧制瓷胎, 取出后上五彩, 然后低温烧制。这种技术为后续清代的彩瓷制作打下了基础。

3) 装饰价值

装饰, 陶瓷产品上的装饰包括陶瓷造型、绘制和烧制等等。这些是表现制瓷人艺术品味和能力的首要因素, 同时也是文化的直接表现。比方说《瓷路》第二集中介绍彩陶, 彩陶的装饰色彩, 本是黄、赫、绿三色, 到唐代出现蓝色。而蓝色的矿物质有“钴”, 古代人显然是不会提炼这种矿物质的。于是就出现一种争论, 说唐三彩不算中国制造, 而是从西方来的。实际上这个争论并不具备现实意义, 而且也没有史料记载, 尽管唐三彩质地不如瓷器, 而且其装饰用的图像多是胡人、骆驼, 而且其中的彩釉又并不是当时的中国所有。并且当时的西亚彩陶, 质地与唐三彩一样, 同时蓝色大行其道。一般可以认为, 唐三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后的产物, 如果从历史上看, 当时伊斯兰教兴起并传播开来, 而伊斯兰教崇尚蓝色, 在东西方的交流中多少会对当时中原人的审美造成影响。换言之, 从当时瓷器装饰上也能够推断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和社会风俗。

当然除上述三个方面外, 不能忽视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陶瓷文化意识。结合上文提及的“文化是对美好的追求”来看, 陶瓷文化实际上是反映人对美好的追求、创造以及享受的一个过程。陶瓷要承载文化, 相应的陶瓷文化意识必不可少。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制瓷人对陶瓷产业的依赖, 古代有工匠制度, 一代是制瓷人, 世代都是制瓷人, 不能转业, 他们的所有一切都在陶瓷上。二一个是对陶瓷发展有非常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对于古代制瓷人来说, 陶瓷是一生所愿, 陶瓷就是其生命, 为此就会不断去革新技术, 创造更加精美的优秀陶瓷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 制瓷人是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 制瓷人的艺术品味、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都由陶瓷的装饰来表现。

综合来看, 陶瓷纪录片要做的实际上就是要弘扬我国的陶瓷文化, 并向国外输出陶瓷文化, 展示中国文化, 并在交流中以陶瓷文化为纽带, 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当然现在陶瓷纪录片虽然主题是陶瓷, 但其中并不仅仅只有陶瓷文化, 还蕴含着其他的一些文化内涵, 比方说民俗文化价值、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价值、还原历史真相的价值等等。

2、纪录片价值

纪录片本身是一种视觉艺术, 它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纪录片这种影视行业范畴的形式对于我国文化输出的价值显然是巨大的, 也容易被输出对象所接受。

美是蕴含真正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陶瓷纪录片承载包括陶瓷文化在内的中国璀璨文化精髓, 这些是美的, 而其承载这种美的方式并不单一, 而是纪实、戏剧以及技术三个方面的完美统一。

纪录片讲究的就是真实, 所以陶瓷纪录片具备纪实美学上的价值, 纪录片上的纪实美学, 相当于是文学领域的现实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记录真实、反映真实。例如《瓷路》中所表现制瓷人、陶瓷贸易中的商人, 乃至陶瓷产品背后的人, 或者是陶瓷产品本身, 都在力求真实。

现在纪录片不仅要纪实, 还讲究戏剧性, 即是要有故事, 不管是背后的故事, 还是还原历史的故事等等, 总归要设置悬念、冲突, 不断引起受众的兴趣。陈汉元提到, 在美学上的追求, 就是希望纪录片故事片化。典型代表是《瓷路》, 它的制作策略就是把故事讲好, 生动有趣的讲明白涉及到人、事件以及生活本身隐藏的戏剧性。

而技术层面, 则是多种数字技术在纪录片上的应用, 在还原陶瓷历史真相方面, 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瓷路》第二集中的唐朝长安城, 就是用三维动画技术还原出来的又如第六集同样用三维动画再现清朝时期景德镇的繁荣景象等等。很显然纪录片摄制技术的进步, 给观者的是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结束语

陶瓷纪录片在当前“讲中国故事”的背景下, 可以算做是中国文化输出最有利的一个方向。这就要求, 陶瓷纪录片不仅要讲好中国陶瓷, 还要把中国文化讲好。所以陶瓷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核心在于陶瓷以及配套的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中国文化输出以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陶瓷纪录片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体现其文化价值, 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宣传出去, 在国际上树立好国家的形象。

摘要:中国拥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陶瓷文化是其中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并落实下来,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思考陶瓷纪录片的文化价值, 将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为此, 本文从我国陶瓷艺术和陶瓷纪录片的发展出发, 从陶瓷文化以及纪录片本身两个方面探讨了陶瓷纪录片的文化价值, 仅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纪录片,文化价值,陶瓷文化

参考文献

[1] 常静.“景德镇陶瓷”题材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 2017 (35) :73-74.

[2] 刘冬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理路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2) :132-135.

[3] 韦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陶瓷纪录片文化发展路径[J].改革与开放, 2018 (07) :12-13.

[4] 曾静."瓷路"与"道路":央视瓷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隐喻研究[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 2015.

上一篇:300MW火电机组整体启动节电节油的探索下一篇: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与稽查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