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免费教案

2022-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妈妈免费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免费教案

从《小蝌蚪找妈妈》谈水墨动画

摘要: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说是记忆深处那永远也抹去的记忆。片中不仅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还有池边的捉虫的小鸡、和寻找宝宝的母鸡,以及小蝌蚪的妈妈——青蛙和池塘里的金鱼、螃蟹、虾公公、乌龟、鲶鱼等,每一个都那样传神生动。而这正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开篇之作。片中那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如诗如画般地刻在国人的心间。文章从《小蝌蚪找妈妈》分析了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创意、推陈出新的制作技术、超群脱俗的艺术造诣以及积极向上的引导思想。

关键词:《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水墨画;动画片; 动漫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说是记忆深处那永远也抹去的记忆。片中不仅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还有池边的捉虫的小鸡、和寻找宝宝的母鸡,以及小蝌蚪的妈妈——青蛙和池塘里的金鱼、螃蟹、虾公公、乌龟、鲶鱼等,每一个都那样传神生动。而这正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开篇之作。片中那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如诗如画般地刻在国人的心间。

一、独特的创意

创意是艺术不朽的灵魂!水墨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界的一项代表,那么将水墨画运用到动画制作当中,形成一时独领风骚的水墨动画,可以说是艺术界的一次伟大创新。据说,这一创业竟是起源于我国著名军事家,原国家副总理陈毅老人家。1960年1月3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 ,陈毅副总理莅临展览现场,在观看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道:“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好了。”就是这样一句话,给了上海美影的动画设计师们打开了创意之门。将水墨画制作成水墨动化,让国人喜爱至深的水墨画在银屏上动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里小蝌蚪形象以及花鸟等均出自国画大师齐白师的大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空前绝后的创意,使得《小蝌蚪找妈妈》这样一部生动传达神极富视觉效果的作品在60年代初,影视作品匮乏的年代,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推陈出新的制作技术

很多人以为《小蝌蚪找妈妈》应该是几位国画大师共同画出来的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吧,其实不然。《小蝌蚪找妈妈》这一部水墨动画并不是由国画大师们在宣纸上用毛笔画出来的,而是由上海美影的动画制作人员发明的一种新的制作技术来完成的。该技术的制作工艺中先由原画师设计主要动作,再由动画人员完成中间画。所有中间画都是动画人员用铅笔在动画纸上描绘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水墨画。正是由于动画师们的精心绘制,和他们对于中国水墨画的深入把握,才使得观众以为自己看到的真的是一幅幅大师级的水墨画。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三、超群脱俗的艺术造诣

《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其艺术造诣堪称一流。从影片的开头就那样与众不同,将一本中国画册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画册打开后,展开一幅地道的水墨画,画中荷塘景致清新淡雅,随着镜前的推进,伴着悠扬的民族乐声,将观众带进了水墨画的别样境界。

影片中的小蝌蚪各个活灵活现,池塘景致也是分外清晰,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当中,如同为观众打开一个大大的画轴,每一时每一刻都将一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观众面前。如诗般美轮美奂,如画般意境幽怨。

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眾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

四、积极向上的引导思想

《小蝌蚪找妈妈》不仅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之作,同时在引导思想上也是积极向上的。动画片的内容很简单,是池塘里的小蝌蚪们出生后不见了妈妈,于是就开始了寻找妈妈的征程,他们不怕困难,一次一次的认错妈妈,然后打听妈妈的样子,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妈妈。茅盾先生在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后曾写下了一首赞美诗,其中对于影片的引导思想方面给予了肯定,“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故事可以告诉小朋友们有志者事竟成,做事要有恒心与毅力!这样积极的引导思想,使得动画片在优美的意境中,传递出一种向上的力,使得影片百看不厌。

动画片的引导思想问题看似简单,但在当前却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摆在动漫设计人员的面前,当国人引以为豪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被指责暴力过度之后,很多设计师们也开始反思当前动漫领域的引导思想问题。动画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动画片是一项艺术,在传统思想里被认为是一种为小朋友服务的艺术。当这种为小朋友服务的艺术与暴力扯上关系之后,他的生命力就只能来自于拙劣的逗笑,缺乏了精神层面上的更高追求。(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文杰.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 大舞台. 115-116

[2]米高峰,巩梦. 影视动画传播中的动画表演创作思辨[J]. 电影文学. 2011(04)

[3]王振德. 动画设计师的综合表演素质[J]. 艺术教育. 2007(03)

[4]张贵明. 传统水墨动画中关于意境的形式表达——以《山水情》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陈瑰丽. 谈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剧本的创作[J]. 文艺评论. 2010(04)

[6]尉迟姝毅,赵鹏. 动画无尽的表现力[J]. 电影评介. 2010(11)

[7]刘菊芳. 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09(19)

[8]陶尚帅,张玉梅. 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J]. 考试周刊. 2009(05)

[9]杨惠珺. 精神的驿站 心灵的牧归——从《牧笛》看中国水墨绘画元素的动画片[J]. 电影文学. 2008(16)

作者:刘芳圃

第2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2021-2022 学年度第 一 学期学历案设计

(新课堂达标活动)

姓 名 刘一如

学 科 小 学 语 文

年 级 二

学 校 沙沟镇南常联合小学

课题名称

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

2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学习独立识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背景分析

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体编排了3篇课文,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本单元两个学习重点: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二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课文中插图分别呈现的是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地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地变化过程。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生词;观察字形结构,能正确书写“两、哪”等9个生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能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习

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文,能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评价任务

完成学习任务一中1、2、3、(二);当堂检测1(检测目标1)

完成学习任务三中(一)、(三);当堂检测2(检测目标2)

完成学习任务四中(一);当堂检测3(检测目标3)

 

所需条件

1.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黑灰色的身子→长后腿→长前腿 → 尾巴变短 → 尾巴消失

长长的尾巴

 

课前预习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识记字形。

课中学习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指向目标1)

自学指导1: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观察课后田字格内生字的间架结构,先描红,在临写。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流利☆☆ 写得正确、规范☆☆

(一)自学自测

1.生字我会读(检测目标1)

塘 脑 袋 灰 捕 迎 阿 姨 宽 龟 顶 披 鼓

2.生词我会读(检测目标1)

池塘 脑袋 灰色 捕食 迎上去 阿姨

宽嘴巴 乌龟 顶上 披着 鼓着

3.生字我会写(检测目标1)

两 哪 就 宽 顶 肚 皮 孩 跳

(1)通过观察我发现:独体字是

左右结构的

上下结构的

(2)我要提醒同学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是:

(3)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二)小组纠错(检测目标1)

1.把生字读给小组同学听,请同学给我评价☆☆☆☆☆

我读错的生字是:

2.小组接力读生词,我给自己的评价是☆☆☆☆☆

(三)质疑拓展

1.“皮”和“跳”的书写笔顺是怎样的(预设)

2.我不明白“池塘、快活、摆动、连忙、害虫”等词语的意思,请同学或老师说说。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一)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完成下面连线题

第1自然段 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误认为乌龟是妈妈。

第2自然段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3 自然段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遇见了鲤鱼阿姨,想找妈妈。

第4 自然段 小青蛙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捉害虫。

第5 自然段 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遇见了青蛙蹲在荷叶上。

第6 自然段 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叫着妈妈,蹦到荷叶上。

(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完成填空,连起来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___________的经过,展现了小蝌蚪逐渐发育成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现在复习生字词的识读。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复习课文朗读。

学习任务三:精读体会,积累动词(指向目标2)

自学指导2: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在文中标记出来。

2.在课文中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动词的意思。

评价标准:5分钟后,比比谁找的动词准确,谁理解的动词多。

(一)自学自测(检测目标2)

1.通过朗读,我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鲤鱼→乌龟→青蛙

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

2.在课文中找到的动词是:甩、迎、追、游、蹲、披、露、鼓、蹬、跳、蹦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

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

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纠错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纠正错误。

(三)质疑探究(检测目标2)

1.在文中找出含有动词的句子读一读,

2.我还能用动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披着碧绿的衣裳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

超人披着红色的斗篷(预设)

学习任务四:看图读文讲故事,理解课文(指向目标3)

自学指导3

1.通过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和朗读课文,思考: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借助课后插图或老师出示的图片,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评价标准:5分钟后,比比谁能把按顺序讲完整。

(一)自学自测(检测目标3)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借助课后图片讲故事。

(二)小组纠错

1.小组内看图讲故事。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纠正错误。

(三)质疑探究

1.按什么顺序排列课后的5幅图?(预设)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

过了几天……过了几天……过了几天……

2.小蝌蚪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预设)

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1.听写课后生词。(检测目标1)

2.通过学习,我积累了本课中出现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

能用“披、鼓、露、甩”分别说一句完整的话。(检测目标2)

3.我能看着课后的插图,按顺序把故事完整的讲出来。(检测目标3)

1.完成《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2.把《小蝌蚪找妈妈》讲给爸爸妈妈听。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另一个单元重点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动词分别从理解、积累、运用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形成性评价。“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在本课中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己评、同学评、家长评,由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

1.理解课文中词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

2.在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时要按照_______顺序讲。

第3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

小蝌蚪找妈教案(一):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尝试借助拼音自主认读本课24个生字,并能够联系已有词语积累尝试组词。

3、积累描述青蛙妈妈的短句。

4、概述小蝌蚪找妈妈经过:小蝌蚪的变化、先后遇到谁。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1、板书:小蝌蚪,小朋友们见过小蝌蚪吗?有什么特点?读好“小”的特点来。

2、板书:妈妈,小朋友们,你觉得妈妈怎样?读得亲切一些。

3、板全课题,读好课题:谁?什么事情?

板块二:初读

1、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认读: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尝试给一类字组成词语读。

3、读短句:

(1)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大声读——加上动作读——用这样的句式,看着彩图说说青蛙妈妈的样貌

(2)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大大的眼睛

大声读——加上动作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

4、比赛读课文。

板块三:概述

1、抢答: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先后遇到谁?用“先遇到……再遇到……最终遇到……”的句式说一说。

2、自由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哪些变化?画出有关句子,完成段落填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

板块四:指导写字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分主角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对话中关键词语读好人物语言。

2、练习分主角表演课文。

3、发现故事回环叙事方法,尝试声情并茂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板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资料: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先后遇到谁?(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板块二:分主角朗读课文

(一)

1、范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看看读好人物语言要抓住哪些词语,体会为什么要抓住这些词语。

2、分主角加上动作读好对话。

(二)

1、自由读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看看读好人物对话,要抓住哪些词语,画下来。

2、分主角加上动作朗读对话。

(三)

分主角加上动作朗读全文。

板块三:讲故事

1、范读,发现:故事写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选择自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对话场景讲讲。

板块四:指导写字。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二):

小蝌蚪找妈妈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的教学就是要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角,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经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本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经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成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本事和想象、表达本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⑴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⑵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我的妈妈都不认识。今日我们就一齐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

(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活力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笔画结构、试着给生字编码,若不会的作记号提出来。

2、你认识画面上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3、最终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上述学生经过观察、朗读、动手操作,自学和理解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探索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培养。当然,低年级学生自学活动中会有必须难度,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

(三)、检查自学情景,教学生字词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范读。

3、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景。

4、出示词语,检查识字情景。(见课件)

(1)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2)谁愿意当小教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5、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我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教师电脑出示带田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其他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4)展示学生书写情景,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梦想。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自我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四)、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我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3、自由读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资料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4、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趣味的事,并且身体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大声地读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身体变化的句子。

5、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你能用上“先…再…之后…最终…”来介绍一下吗?

(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搞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介绍,既训练了语言,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一箭双雕,扎实而有效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五)、拓展学习(作业)

1、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2、经过查找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一种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检测题

1、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碧绿的雪白的肚皮雪白的

长长的尾巴长长的大大的脑袋大大的

2、填空。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在阅读中理解动词“迎”、“追”,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的意思和构词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愉快的学习中明白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思维有所开拓,口语有所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课文的生字宝宝想跟小朋友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愿意吗?他们一个个躲到句子里了,看小朋友还能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1、今日,阿姨给我讲了《灰姑娘》的故事。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2、清早,我们一家人披着晨露,迎着朝霞去爬山。一开始,我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但我使劲追赶,最终爬上了山顶。爸爸妈妈都为我鼓掌,连连说:“你真行!”

(设计意图:生字的巩固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之中复习本课的生字,从而提高阅读水平,于自然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浸染。)

(二)、学习“小蝌蚪样貌”的部分

池塘里,水草边,生活着一群小蝌蚪。小蝌蚪长什么样?

1、小朋友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吗?

2、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设计意图: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可他们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所以在阅读时,我尽量让学生自我去体会,自我去感知,再以这种体会与感知去指导自我的朗读。)

(三)、学习“青蛙妈妈样貌”的部分

多么可爱、欢乐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明白吗?小蝌蚪常常会不欢乐,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我的妈妈,你明白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请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关的句子来告诉小蝌蚪。

1、指名说。出示句子: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教师贴出青蛙的图片。教师那里有一张青蛙妈妈的照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妈妈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圈出“碧绿”、“雪白”、“大”。

3、你见过“碧绿”的什么?“雪白”是怎样的白?那么,像金子一样的黄?像火一样的红?像天一样的蓝呢?

(设计意图:语文重在点点滴滴地积累,在那里,教师就很浅显地使学生掌握了颜色词的构词特点,并能灵活地迁移。)

4、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多美呀!你能经过朗读把她的美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5、青蛙还会捉虫呢!小朋友明白吗?课前我们已经去收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6、听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你对青蛙妈妈必须有了更深的了解。带着这份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四)、研读“找妈妈”的经过

看了妈妈漂亮的照片,明白妈妈那么能干,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见到妈妈了。然而妈妈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1、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

2、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在谁的帮忙下找到妈妈的?

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迎”。谁能给它扩词?“迎”的偏旁是什么?“走之”与什么有关?看图片,“迎”是怎样走?

(2)师生分主角朗读。

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中,也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追”。你追过别人吗?找个小伙伴追给大家看看?此刻,你觉得“追”是怎样走呢?

(2)引读。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以为是自我的妈妈,连忙追上去,叫着——乌龟笑着说——

(3)在人物、动物的语言前面或后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动作、心境、神态、语气的词,这些词叫提示语。这些提示语能够帮忙我们更好地朗读语言。看,小蝌蚪的话前有“叫着”,你能像他们那样叫叫吗?乌龟的话前是“笑着说”,你能笑着说说这番话吗?

(设计意图:朗读与理解都要讲究必须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看插图、做动作等直观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迎”、“追”。提示学生在朗读主角的对话时,留意主角语言前后的提示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第五自然段:

(1)小蝌蚪在鲤鱼阿姨、乌龟的指引下,最终见到了自我的妈妈。这时候,他们的心境怎样?谁来读一读?

(2)妈妈见到自我的心肝宝贝,心境又是如何呢?谁来读一读?

(3)就近找伙伴分主角读。

(五)、演一演

此刻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来演一演。在演之前,教师有两个提议:1、尽量把小蝌蚪身体的变化表现出来。2、在扮演主角时,好好地想象一下主角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1、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试演。

2、指定一小组在班上展示。

3、学生与教师评议。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童话故事,如何在文学性中凸现其科学性,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不易的。运用演童话剧的方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又不露痕迹。)

(六)、说话练习

小青蛙长大后也结婚生子了,可庄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时候寻找妈妈的经历,为了使自我的孩子能顺利地找到自我,她决定在临走前给孩子写下一张留言条。请你帮她想想,她该写些什么?

(1)指名说。

(2)评议。

课堂检测: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一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异常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三):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貌?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我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之后又碰到了谁?最终它找到自我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忙下,最终找到了自我的妈妈。

二、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小朋友明白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资料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④.装订。

三、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能够怎样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

四、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忙。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五、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四):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户外运动,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结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户外活动游戏创编,意在培养孩子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锻炼孩子的合作本事,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明白故事的名称、主角和主要情节。

2.理解、熟悉故事资料,尝试排图且大胆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3.感受妈妈们对小蝌蚪的热情及关心。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PPT、图片等。

小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1.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今日教师有个谜语让小朋友猜一猜: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你们明白这是谁吗?有段好听的故事,讲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我们一齐来听一听吧。

2.听故事录音一遍,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把哪些小动物当成了自我的妈妈?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自我的妈妈呢?

3.教师边演示PPT边讲述故事,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资料。

提问: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的黑乎乎的卵变成了什么?

(2)小蝌蚪找妈妈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又遇到了谁?又是怎样说的?

(3)为什么会把他们当成自我的妈妈?

(4)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

小蝌蚪最终怎样变成青蛙的?

4.回忆故事情节,将故事图片进行排序。

5.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资料《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五):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识字目标。

要认识的字: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要会写的字:河、借、姐、呢、呀、哪。

3.读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中的不一样人物、不一样语气,尽可能体会、表演课文某一个片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生字制作卡、表演童话剧所需头饰(几只蝌蚪、大鲤鱼、小鲤鱼、乌龟、青蛙)。

(2)有关蝌蚪的科普片段或把“实物”带进课堂。

2.学生准备:

(1)有条件的到河边观察一下蝌蚪。

(2)了解蝌蚪或其他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课前预习

师: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此刻请同学们来汇报:经过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经过观察小蝌蚪(或查阅有关小蝌蚪的知识),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生交流。(略)

[设计理念]

此处提前布置的预习体现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读“自然”这本大书。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了解课外知识,进而爱小动物,爱大自然。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

1.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生活着我们人类的许多好朋友,它们和我们一样,以自我独特的方式生活着,所以大自然中每一天都会发生数不清的故事。今日,我们就来看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请大家快来看一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几遍(要读充分)。

2.出示6幅图画于黑板,引导帮忙学生简述课文。

[设计理念]

一年级复述难不难?“简述”显然降低了要求。借助图画,再加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课文大概(真正的课堂上学生还时有发挥呢!),此时的复述,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看、说、记的本事!

这个环节出现早不早?实际教学证明效果很好。前提是课前的预习及复述前的读书要“充分”。“充分”不是毫无问题,而是有足够的遍数,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印象,这时的复述,就是建立在这个“印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玩”中学字词

1.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就讲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啊!有几个“小淘气”想和大家捉迷藏,你们敢不敢?好,请看黑板上这些字――(出示14个生字)――已经藏进课文中了,我喊“预备――开始”,你们拿起笔,开始找,找到一个,叫三声它的名字,立刻用笔把它圈起来,别让它跑了!

学生圈、读生字词。(要给学生必须的时间,个别稍慢的学生要适当帮忙指导)教师出示卡片,进行“读词大赛”!

2.“谜语大比拼”。

(1)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2)学生给每个生字编个谜语(可从音、形、义各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形式应多样活泼,用说出来、画出来动作表演出来等形式都能够。

(3)个别竞猜:编谜语的同学“单挑”同学猜谜语。

(4)分组打擂竞猜。

3.“词语接龙”。

规则:用生字组词,分组在必须时间内说得多而对的为胜。

(1)各组成员分头准备,在集中到组里,确定发言同学,其他同学可准备补充。

(2)各组比赛,教师相机调控。

4.“句子选美”

教师出词语,分组派代表说句子,最终全体参与评出“最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识字、学词、说句的层次性,步步为营,比较扎实。学生如何认识字?其实正如认识人,见面多了自然就熟了。在这个环节中,字单独出现过,在词中出现过,又在句中出现,反复出现,使学生和它渐渐“熟悉”;二是灵活多样的形式。自始至终,学生们既在“玩”,又在学,并且是在愉悦地、自主地学。在“玩”中发展思维,在“玩”中发展学生听说的本事,开发他们“创造记忆”字词的综合学习本事,在“玩”中又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本事,激发他们的团体荣誉感!

四、生字书写

1.出示偏旁:氵、女、亻、口。

师生交流:它们“美”在哪里?

附参考:“女”:一个美丽的女孩,跳完舞后做优雅的谢幕动作。

“亻”:一个身子挺拔的同学,昂首挺胸,站得笔直。

“口”:一张漂亮的小嘴巴!

“氵”:像浪花一样漂亮、奔涌,但每一朵都在自我特定的泳道上,不犯规!

2.师生观察交流偏旁书写的规律。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小组内评比出优胜者,进行鼓励表扬!

5.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1)先观察交流:怎样写,它们看起来才最美?

提示:“河”――“小河”不能太宽,它(氵)太宽了“可”就过不去了。

“姐”――“姐”是个美丽的女孩,所以要把“女”字旁写美丽。

“呢”、“呀”、“哪”――注意那张美丽的小嘴(口)。

此处宜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这样使许学生对难点、重点更易理解,更直观。

如“河”、“借”――左右两部分,好比两个朋友照相,谁胖些,谁瘦些?(“氵”、“亻”瘦;“可”、“昔”胖)那么田字格好比像框,怎样照?(瘦的略让,胖的略出。)

(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3)“小小书法家”评选。

①小组内评选出优秀者。

②优秀者的字贴于教室《书法家》展框。

③请获胜者上台介绍经验。

[设计理念]

灵活、新鲜的语言设计,力求把“死”的变成“活”的,“枯”的变“荣”!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或活泼,或俏丽,能静会动!汉字有魅力,更应当有魔力!让每个孩子从心里爱它,看它时怦然心动,写它时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促读

师:同学们,《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假如被拍成动画片,你们愿意看吗?好!下头我宣布:《小蝌蚪找妈妈》演员选拔赛此刻开始了!请各位参加预选的选手先做好以下准备:

熟悉一下故事的情节和“台词”,此刻开始!

1.学生自我先进一步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和对话部分要反复读、揣摩、记忆。

2.学生自由结合对台词。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抓住学生的心,以“选拔演员”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如饥似渴”地主动记忆、消化课文资料。时间要充分,教师可相机巡视。这一环节下来,学生可把情节熟记于心,“台词”出口可诵!

二、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1.学生按自我想扮演的主角分开来坐。

“蝌蚪”坐在一处;“鲤鱼”坐在一处;“乌龟”坐在一处;“青蛙”坐在一处。座位的摆放可方可圆。

2.师:各位选手已经准备好了!下头将对大家进行一些测试,仅有最终经过测试的演员才能出演你想演的主角。

请听题。第一道:请你评价一下自我想扮演的主角!

3.汇报交流对主角的理解。

[设计意图]

对主角的理解也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关键是启发学生说出自我心中的理解。比如有的孩子说喜欢鲤鱼妈妈,因为她漂亮,爱自我的孩子(教小鲤鱼捕食),还有的孩子会认为鲤鱼妈妈有缺点,因为她没有像小蝌蚪说清楚青蛙妈妈的样貌,害得小青蛙误认了乌龟叫“妈妈”!还有的孩子会说不喜欢青蛙妈妈,因为她扔下自我的孩子,让宝宝好难找!还有的孩子会说小蝌蚪认识鲤鱼怎样不认识乌龟啊!……在这一环节汇报交流中,既有孩子们的想象,又有许多疑惑,关键是既要充分发挥想象,组织语言,又要帮孩子们了解一些科普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和滋润孩子多彩的童心。比如在了解“青蛙妈妈”产卵后丢下“孩子”这一自然现象后,是不是要补充一点,问问孩子: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必须是她要让宝宝从小就坚强,必须是她让宝宝自我学游泳,多运动,这样前腿和后腿才能长的快!身体才棒!……总之,要发展语言,发展想象,更要“发展心灵”!

三、读

1.师:好!下头进行第二题测试――语言测试,主要测试旁白朗读和对话。先从“小蝌蚪”开始。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你能找到吗?(小蝌蚪游哇游……)哪个“小蝌蚪”来说一说这三处“游”得一样吗?

2.汇报总结。

3.(第一次:高兴,快活。第二次:比第一次用力,着急。第三次:更艰难,游的时间更长。)

4.出示第二幅图(试读第二段)

(1)一位同学读旁白,一位同学读“小蝌蚪”的话,一位同学读“鲤鱼阿姨”的话。

(2)分主角读后,学生评价优缺点,师生总结后提示下一组注意:读出小蝌蚪的礼貌和鲤鱼阿姨的热情。

(3)分组反复读。

(4)多种形式读,齐读,多人读,最终脱离课本带表情诵读。

(5)表扬和评选演、读最形象的两组

5.出示第三幅图(读课文第三段)。

(1)自由结合,分主角练读。

(2)轮流汇报读,师生共同评读,试读。

(3)评选最佳组合:谁读出了小蝌蚪奋力游的样貌和它的着急?谁读出了乌龟的“摆动”、“悠闲”、“趣味”和被小蝌蚪误叫“妈妈”后的笑?

6.出示第四、五幅图。

(1)师:小蝌蚪人错妈妈,它很不好意思,所以这一次它要看清楚呦!请各组练习一下。学生练读第四、五段。

(2)汇报演读,重点指导:

第四段中读出小蝌蚪看到青蛙的样貌时心里的确定(把这种又高兴有肯定的感觉读出来)。

第五段中“妈妈!妈妈!”的叫喊的兴奋应比前一次更强烈。

7.出示第六幅图(读最终一段)。

指导读出小蝌蚪的开心、幸福、自豪。

[设计意图]

用多样的形式朗读、体会。读出“语气”,读出主角的内心境感,读出孩子自我的理解,读出表情、动作,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欢乐,语言的美妙。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主角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我的妈妈都不认识。今日我们就一齐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能够帮忙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样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貌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可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期望也能和自我的妈妈生活在一齐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齐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最终找到了自我的妈妈,原先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此刻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我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述写。

3、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卡片。

2、朗读小蝌蚪和青蛙样貌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团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我是怎样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2、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忙(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我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我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境(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可是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明白了妈妈样貌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必须能找着自我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必须是自我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境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景。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仅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我的小宝宝也十分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终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3、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分主角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六、指导写“变、条”。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能够吃掉多少害虫

青蛙为什么成为捉害虫的能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七):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学资料:

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并且画面生动,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本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一样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明白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经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经过学生课文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目标:

1、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3、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一样,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蝌蚪、青蛙头饰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猜谜语: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长大吃虫叫“呱呱”。(蝌蚪)(教师出示幻灯片1-2张)

2、谈话引入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为什么它要去找妈妈呢今日我们就一齐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吧!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明白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样找的找到了没有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温馨提示:

(1)自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

(2)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教师课件出现本课要认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检查识字效果。(教师出示幻灯片第3张)

三、精读领悟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1)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样样(教师出示幻灯片第4张)

(2)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教师出示幻灯片第5张)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可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期望也能和自我的妈妈生活在一齐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齐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最终找到了自我的妈妈,原先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教师出示阅读提示:(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2)最终小蝌蚪在哪儿找到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教师出示幻灯片第6张)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1)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幻灯片第7-8张)

(2)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此刻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我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3、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教师提问: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请你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团体汇报,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情景用相机拍出来展示讨论情景。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我是怎样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4、学习课文2~5段(教师出示幻灯片第9-12张)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忙(鲤鱼和乌龟)

①学习第2段

(1)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2)为什么要“迎上去”看课件(教师出示幻灯片第9张)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3)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4)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我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我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1)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境(急切)

(2)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3)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4)看课件(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0张)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可是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明白了妈妈样貌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必须能找着自我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1-12张)

(1)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2)教师引读课件12中的句子必须是自我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这时,小蝌蚪的心境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4)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3-14张)

教师小结:

(1)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2)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仅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3)教师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我的小宝宝也十分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终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四、演演画面(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5-20张)

教师请学生上台看课件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他同学读课件中的句子配音。

(1)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读指名学生演小蝌蚪的的样貌(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5-张)

(2)同学们读得不错,小朋友表演不错,下头谁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选出主角演员,配戴好头饰,提醒演员“迎上去”的蝌蚪和鲤鱼阿姨各自该站在什么位置,该向什么方向游)(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6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教师引导:小蝌蚪的身体在渐渐长大,它又去找妈妈,我们来看一看,乌龟是怎样说的(过程同上,情景表演时提示演员“追上去”的蝌蚪和乌龟该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7张)

(4)教师引语: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忙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头来看第四自然段,听教师读这一自然段,请同学根据教师的朗读上台表演。(教师出示幻灯片第18-20张范读)

教师小结: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妈妈,该多高兴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把它找到妈妈后高兴的心境表达出来。

五、分主角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小蝌蚪和妈妈的对话。

六、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用“首先……之后……然后……最终……”说话。(教师出示幻灯片第21张引导)

七、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教师出示幻灯片第22张)

八、课后作业(教师出示幻灯片第23张)

1、回家有感情地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给爸爸妈妈讲演故事。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大脑袋→长了两→长了两→尾巴→不见

黑灰的身子条后腿条前腿变短尾巴

长尾巴↓↓↓

找妈妈→鲤鱼→乌龟→大青蛙→捉害虫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趣味,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我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我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进取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经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一样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我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这些读书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一样理解,并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教师课件的引导下带着头饰表演读

教师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教师让学生在个性展示读中表演情景故事。

四、同座分主角朗读,教师为全班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活力,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仅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八):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在教学中确定的教学难点是: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一样阶段的形态变化。

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结合了学情)

(一)小蝌蚪的样貌。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随机认识“甩”、“脑袋”。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貌(为了画面的美观你能够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我所画的图。

生:我就画了只小蝌蚪,先画一个大大的脑袋,涂上青灰色,再画一条长长的尾巴,在甩来甩去。

生:我画了很多小蝌蚪在欢乐地游。

生:我画了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我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一样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生注意到了体形的变化,可是没有注意到颜色的变化。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

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又先最终之后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貌。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什么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一样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九):

小班艺术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1.体验游戏的欢乐及表演的乐趣。

2.培养幼儿动作的创造性。

活动准备:青蛙妈妈、鲤鱼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头饰各一个;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重难点:重点:体验表演的乐趣。难点:鼓励幼儿创造蝌蚪游的动作,学说各主角的话。

活动过程:一.欣赏音乐,学蝌蚪游。

1.师:小朋友,教师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你们想听吗?(弹奏唱)

2.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貌?小蝌蚪在水里怎样游?谁来学小蝌蚪游泳?有谁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是不一样的?(请幼儿来学一学小蝌蚪游泳)

3.教师示范游。师: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样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乐伴奏下学蝌蚪游,吃食。

(1)[1~8]小节:在音乐伴奏下重复三遍。师:蝌蚪姐姐请蝌蚪弟弟妹妹一块儿来水里游。

(2)[9~12]小节:教师带领在xxx处咂嘴表示吃东西。师: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饿了,我们来吃点东西吧。

(3)重复[1~8]小节两遍:师:吃饱了,小蝌蚪一齐游来游去做游戏吧。

(4)[9~12]小节:师:吃饱了,姐姐带你们去找妈妈吧。(音乐[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带小蝌蚪找妈妈。

(1)音乐[13~16]结束,鸭妈妈出现,蝌蚪姐姐带小蝌蚪上前问:“你是不是我们的妈妈?”鸭妈妈{配班教师扮}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乐再起,蝌蚪继续游,到最终一句“妈妈,妈妈在哪里”时鲤鱼出现,蝌蚪上前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鲤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乌龟出现,蝌蚪上前问,乌龟回答,同上。

(4)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青蛙妈妈出现,叫“呱呱,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快速游到妈妈身边,一齐拍手说:“妈妈找到了!妈妈找到了!”

四.学说主角的话。

1.学说蝌蚪的话及其他主角的话。提问:刚才去找妈妈时第一个遇到谁?小蝌蚪是怎样问的?(学说小蝌蚪的话)它是怎样回答的?(学说鸭妈妈的话)

2.学说鲤鱼、乌龟的话同上。

五.游戏重新开始。

请四位幼儿来做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配班教师在一旁帮忙)其他幼儿做小蝌蚪,教师做蝌蚪姐姐。

六.结束。

师:小蝌蚪们,我们在小河里欢乐地游泳、找东西吃、做游戏,还找到了妈妈,你们高兴吗?那我们下次再来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好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十):

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由大班和中班幼儿组成,幼儿们来班前不懂任何汉语话,也没有任何语言环境,在这种情景下仅有在班里能与汉语言接触,所以我在班里让幼儿们多听,多说。

活动目标

1.经过多种形式的看图讲述,激发幼儿大胆说汉语的兴趣。

2.经过多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本事。

3.经过看图讲述,引导幼儿理解并记住“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大胆说汉语的兴趣,记住,理解故事资料,发展口语表的本事。

难点:记住故事资料。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图片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教学光盘,DVD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文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蝌蚪吗?他的妈妈是谁?”“今日呀有一群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一齐看看是怎样回事。”

(二)基本环节

教师出示图片一,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上头的资料,

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其它图片让幼儿大胆的说。

教师完整的,慢速把故事讲一遍,放光盘再听一遍。

教师根据故事资料向幼儿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于鼓励。

教师请全体幼儿跟读故事。

教师指图,请全体幼儿饰演小蝌蚪,其他主角由教师担任,一边看图,一边讲述,第二次替换主角。

(一)结束环节

请幼儿先自由结合看图讲述,然后交换主角再讲述。

(二)延伸环节

请幼儿自由结合,边表演边讲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言活动,讲了一则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资料简单,容易让幼儿理解,易懂,采用的是鼓励,引导学习方式。

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基本上理解了故事资料,并很进取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的表达了自我的想法,对故事的兴趣也很高,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光让举手的幼儿回答,还向没有举手,表达本事不太好的幼儿提出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只要说对一半也进行了鼓励.

如果让我再一次上的话,我会加关于故事的动画片,光盘上只讲了故事,没有画面。

··

··

··

··

··

··

··

··

··

··

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画的方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2、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活动准备:

小蝌蚪图片、青蛙妈妈图片两张,每组一盘黑颜料,青蛙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呱呱呱、宝贝们听一听,是谁在讲话呀?”(青蛙妈妈) 老师:“原来是青蛙妈妈呀!可是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不开心的样子,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是怎么回事吧!”(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青蛙妈妈担心它的宝贝找不到它,那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紧找到妈妈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乐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里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游动的。 3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多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

二、师示范并讲解手指画及各动态的“小蝌蚪”。

师:小蝌蚪长的那么可爱,你们喜欢它吗?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1)示范讲解手指画 “小蝌蚪”

师:伸出右手的食指,其余手指抓紧,用食指去蘸上黑颜料,在纸上轻轻按下后提起再慢慢往后拖,看,小蝌蚪圆圆的脑袋和细细的长尾巴就出来了,像这样的画法就叫“手指点画”。

(2)示范画各动态的蝌蚪。 师:一只小蝌蚪去找妈妈太孤单了,我们可以画许多从不同方向游来的蝌蚪,那它小尾巴的方向该怎么画呢?师示范画不同方向尾巴的 小蝌蚪,并配上儿歌“小蝌蚪黑黝黝,圆圆脑袋,细尾巴,上游游,下游游,游来游去找妈妈。”

三、幼儿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那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手指点画来画出小蝌蚪,帮它们找到妈妈吧! (1)注意点画方法,要求幼儿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2)蘸颜料点画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注意卫生和画面整洁。 (3)提醒幼儿蝌蚪不要画的太挤,要分散一点。 (4)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仔细操作。

四、欣赏并讲评幼儿作品 师:请画好的小朋友把蝌蚪送到青蛙妈妈身边来。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幼儿的作品。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

五、结束: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师:(师戴上青蛙妈妈的胸饰)那现在我来做青蛙妈妈,你们做小蝌蚪,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图片的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讲解的时候不够仔细,而且涂色占去了很长时间。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而且有的小朋友只画了脑袋根本就没有画尾巴。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讲解更仔细更全面,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要求】

1. 能准确识读生词,读准“尾巴、妈妈”等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听写课后12个词语。

2.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能听写课后12个词语。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的用法,能用“露着、披着”等动词分别说一句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的用法。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读准“尾巴、妈妈”等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听写课后12个词语。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学习生字,写好“宽、孩、跳”三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新词卡片,实物展台,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课件出示1:小蝌蚪找妈妈图文):我是小蝌蚪,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

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检查预习

过渡: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课件出示2:预习要求)

A.结合图画,自由读文,读通顺流利。

B.读正确生字新词。

C.读好长句子,读准节奏和停顿。

1.图片中,哪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相机板书:鲤鱼乌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3)

liǎnɡ tiáo nǎ lǐ

kuān zuǐbɑ tóu dǐnɡ dù pí hái zi tiào shànɡ lái

哪 里

巴 头

肚 皮 孩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

(课件出示4)

nǎo dɑi huān yínɡ shuǐ tánɡ pī zhe ɡǔ zhe lù zhe shuǎi zhe

披 着

鼓 着

露 着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

3. 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指名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端好书,仔细听读对了吗? 大家看这两个词(脑袋

快活),谁来读读?放到句子中你能读正确吗? ②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里的一个带有轻声的词(游哇游)能读准吗?(课件出示5)长句子“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能读通顺吗?朗读时读准节奏,注意“鲤鱼妈妈、小鲤鱼、捕食”重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6)长句子:“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朗读时注意读准节奏,注意“乌龟、四条腿、游”重读。

自由读,指名读。注意读通顺,读准节奏和停顿。 ④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来看看这几个带有轻声的词(课件出示7)(蹲着 披着

露着 鼓着 衣裳 ),练一练,读给同桌听。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放到句子中你能读正确吗? ⑤指名读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好连动句(课件出示8)“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⑥指名读第6自然段

这一段注意读好带有轻声的词“尾巴、时候”,放到句子要能读准。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9):田字格课件出示。

孩 跳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教师范写“宽、孩、跳”,用田字格课件出示。 (3)指导书写“宽、孩、跳”,(课件出示10)“宽”字第十笔是竖弯钩。“孩”第七笔是撇。“跳”字第十一笔是竖弯钩。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5)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送词语宝宝回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好了生字,读准了词语,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宝宝要回家,你能不能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11):

披着

露着

甩着

鼓着

1.小蝌蚪(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

)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

)一对大眼睛。 拿出练习纸,先读一读,想好了再写。

指名读句子,对照答案。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不仅记住了,会写,也会用,这才是真会了!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本课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田字格本上,每个字写三遍。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脑袋

口袋

欢迎

迎接

水塘

池塘

3.选择其中一个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写一句话。

答案:

1.略。

2.略。

3.迎上去——妈妈下班回来了,我高兴地迎上去,说:“妈妈,您可回来啦,我的肚子正咕咕叫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

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大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长尾巴)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2.导读第2自然段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

(1)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2)(课件出示12——鲤鱼图片) 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请学生当小蝌蚪来练习)

(3)交换,学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4)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课件出示12:遇见鲤鱼——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圆脑袋、长尾巴,长出了两条后腿。)

3.导读第3自然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2)从乌龟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课件出示13:遇见乌龟——蝌蚪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

(3)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3.导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板书:大青蛙)(课件出示14):蝌蚪妈妈: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 白肚皮(露);

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2)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4.齐读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板书:捉害虫)

(2)(课件出示15图文):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5.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课件出示16: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的图片):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

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课件出示17)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鹅

有一鸡

有一猴子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3.说一说,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

答案:

1.不要随便伤害它们,不捕食青蛙和蝌蚪,与捕捉青蛙和蝌蚪的不良行为做斗争。

2.用词语写句子:

(1)披着:今天下雨了,我披着雨衣上学了。

(2)鼓着:青蛙鼓着两只大眼睛。

(3)露着:小企鹅穿着黑大褂,露着白肚皮。

(4)甩着:黄牛正甩着尾巴赶蝇子呢!

3.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 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青蛙、蝌蚪、鲤鱼、乌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小蝌蚪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么呢?板书:小蝌蚪、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在书中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同伴之间互相读读生字,对照生字表检查读音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同伴就在书中画一颗红色的五星表示奖励。

再读课文:指名读课文,重点听听生字的字音。

大家进行评议,鼓励读得正确的同学、读书有进步的同学。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对照书中的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把不认识的汉字做好记号。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让每名同学说说哪些字不认识。

(2)把不认识的汉字集中起来。

(3)认识汉字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

(4)小组长指汉字,同学读,巩固记忆。

3.教师用电脑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自己读读卡片上的词语。不认识可以询问他人。

4.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指名读词语,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反应灵敏。

5.练习书写: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教师电脑出示带田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学生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写的?(电脑演示加录音)

(4)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5)学生评议: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理想。

(6)奖励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汉字,师生共同欣赏。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5)

2.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筛选问题:每名组员说说自己的问题,组长带领大家把问题集中起来,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进行评价。

(2)思考本组集中的问题。

资源包

精彩片段

生: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断地寻找妈妈呢?

师: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学生读书、划线。)

生: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 生: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还是没说完整。 师: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 生: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 生:把青蛙妈妈的相片直接拿给小蝌蚪看! 师: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她)说一说。

(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

生:告诉你,小蝌蚪。你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生:你们的妈妈不是鲤鱼,也不是乌龟,是可爱的大青蛙。她鼓着大肚皮,张着大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被着绿色的外衣。她是庄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生: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她是谁?你到荷花池边去找吧。(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你真了不起,灵活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说得多棒呀!小蝌蚪碰到你们这群热心又聪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妈妈了。 生:(一生举手)其实,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 生:(举手又放下,有些犹豫)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向小蝌蚪说完整的。(师生均感诧异。) 师:为什么?

生: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说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

师:是呀,小蝌蚪找妈妈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在这过程中渐渐地长大了。让我们为小蝌蚪加油吧!

(全班鼓掌,师生情绪激昂。)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1.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在青蛙繁殖季节,雌蛙将卵产在水中,雄蛙随即排出精液。精、卵在体外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膜内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蝌蚪从膜内孵化出来。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经过几天以后,长出了口,能够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再过些时候,外鳃消失,长出内鳃,身体外面逐渐出现侧线,心脏发育成一心房一心室,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构造都很像鱼。大约再过40天,蝌蚪又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先开始长出后肢,然后又长出前肢;尾部逐渐缩短;内鳃消失,肺形成;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不再像鱼,蝌蚪已变成了幼小的青蛙,幼蛙离水登陆,逐渐发育为成蛙。

2.青蛙,庄稼的守护神

青蛙是动物世界中最出色的"庄稼保护神".它是一个捕虫能手,专门吃一些害虫,比如小飞蛾,蝗虫,蚊子,苍蝇等.青蛙的眼睛锐利,速度敏捷,它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分泌有黏滑的液体,可以把昆虫粘住。更妙的是,它的舌根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长在口腔的喉部,而是长在下颌的前面,舌尖翻向咽喉。捕虫时,舌头像弹簧一样向外一翻,灵敏地粘住昆虫后便迅速弹回,昆虫转瞬间就成了腹中餐,整个过程大约0.15秒,肉眼几乎无法看清楚全过程。

一只青蛙一天可以吃120只害虫,6只青蛙8天就可以吃5760只害虫,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青蛙的捕虫能力和食量相当惊人,每只青蛙平均一天可捕食50-120只昆虫,且多半以上为蚊子、苍蝇、螟虫、蝼蛄、椿象等农业害虫。

练习:

一、把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补充完整。

捕食

b

披着

p

迎接

y

池塘

t

山顶

d

灰色

h

乌龟

w

宽度

k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hài

zi

tiào

gāo

jiù

shì

三、照样子,连一连。

披着

雪白的

眼睛

鼓着

碧绿的

尾巴

露着

大大的

肚皮 甩着

长长的

衣裳

四、照样子,写句子。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已经

五、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讲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

在寻找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

,并帮助妈妈一起

六、重点段落品析。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1.照样子,写词语。

游哇游

2.试着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并抄写下来。

3.从这段话中,你知道青蛙长得什么样吗?试着描述一下。

七、小练笔。

小蝌蚪找到妈妈之后一定非常高兴,你觉得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会对妈妈说写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 小蝌蚪说:“

。”

答案

一、 ǔ

ī

íng áng ǐng uī ū uān

二、哪里

孩子

肚皮

跳高

就是

三、披着

雪白的

眼睛

鼓着

碧绿的

尾巴

露着

大大的

肚皮

甩着

长长的

衣裳

四、示例:我已经长大了。

五、

小蝌蚪

妈妈

青蛙

捉害虫

六、1.走哇走

跑哇跑

跳哇跳

2.游

3.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七、示例:妈妈,我们找你找的好辛苦啊!你怎么长得这个样子呀?

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一)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二)纠正读音(傍、越、奔等)

(三)多音字学习“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检查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并在读中巩固识字方法】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一)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习生字。

(三)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两”字笔顺是从上到下、由内到外、最后一笔捺变点 “就”字右边尤不要写成龙

“宽”上中下结构,各部分写得都要扁一点

(四)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在自主观察、交流重点指导中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生字间架结构,提高书写能力】

四、巩固拓展,快乐阅读

通读识字通,今天的生字小朋友就藏在里面,你能发现吗?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教生字音,形,另一方面实现在此扩展阅读】

五、启发思维,拓展写作

用今天所学的生字,词语小朋友练习写话,或写小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及小短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跟着活泼可爱的小蝌蚪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坚持不懈找妈妈的小蝌蚪,这里有温柔慈爱的鲤鱼妈妈,这里有热心善良的乌龟大叔。同学们,你们喜欢他们吗?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想跟小朋友玩一个游戏,他们一个个躲到句子里了,看小朋友还能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把他们叫出来才能看到可爱的小蝌蚪。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勾起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回忆,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中】

二、走进正文,各有侧重

(一)启(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步入佳境。

1、齐读第一自然段,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灰黑色的身子。 生:长长的尾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图)睁开眼睛,说说你见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师:他们在干嘛? 生:游泳

师:怎样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着尾巴。

师:你能做一下动作吗?生做动作。 „„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出高兴劲儿 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生模仿老师有感情读)

(二)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快活的小蝌蚪游哇游踏上了他寻找妈妈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见了谁呢? 生:鲤鱼阿姨。。

师:(指图,指导朗读)当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哺育小鲤鱼的温情画面时,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他急忙迎上去,

4、结合图画理解“迎”(面对面)(生读) 师:你似乎不怎么想念妈妈,(再读)。

师:那么鲤鱼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读鲤鱼妈妈话) 出示词卡(四条腿,宽嘴巴)

5、结合生活、结合图画理解“追”。

师:小蝌蚪告别了鲤鱼阿姨继续向前游,当他看见乌龟大叔在水中悠闲地漫步时,连忙追了上去。

b、他为什么追呢? c、这时心里头会是怎样? 比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图片。

师:误以为前方游动的就是自己妈妈的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叫着——

师:可乌龟大叔仍旧慢吞吞地说(“说”声音变粗)——(生读) 出示词卡(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6、分角色朗读。

(三)拨(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读养心。

师:鲤鱼阿姨的温柔慈爱,乌龟大叔的热心善良温暖着小蝌蚪,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来他们又遇见了谁呢?用最响亮的声音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图四)

1、谁能说一说青蛙的样子?出示词卡(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

2、出示两段文字,作比较。

3、积累词语。 指三个词卡,比较。 师:这是小蝌蚪们的妈妈吗? 生:是

4、爱的呼唤,荡涤心灵;真情告白,启迪人生。

师: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心情会是无比地 师:于是小蝌蚪大声的呼唤——

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可能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顺势而为)妈妈也再不离开宝贝啦!

师:(引读)妈妈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说—— 生:(读青蛙妈妈语)。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指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读一读,用括号形式标记一下。

(师指图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蝌蚪的变化并在五幅挂图间板书) 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

(四)合(最后一段):内外延伸,厚实立体。

1、巧妙过渡,走进文末

过渡:执着的寻找让青蛙母子得以相见,身体的改变让青蛙变得跟妈妈一样,尾巴已经不见(贴图五)

师: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指图)看,小青蛙跟在妈妈的后面又启程了,他将和妈妈一起并肩作战,捉害虫,保庄稼,去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

2、适当小结,谈论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

阅读《青蛙卖泥塘》、《小壁虎找尾巴》、《青蛙的习性》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拓展课本外的知识,启发思维】

四、拓展写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本课字词,让学生自己串联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借助图片和语言环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理解动词“迎、追”,知道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的意思。

4.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掌握本课短语结构和句型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年级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了课文,插图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板书:鲤鱼、乌龟

三、自主识字,再读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读一读。 (3)学生交流,教师检查。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谁能找出有关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出现的动词语句?(学生试着回答)

a.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b.鲤鱼阿姨迎上去。 c.小蝌蚪连忙追上去

d.青蛙妈妈头顶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 „„

学生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 有什么变化?

3.试着说一说,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本课小结)

五、字词积累,巧妙运用 1.仿写。

例: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_小草_ 碧绿的_荷叶_ 例: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_云朵_ 雪白的_羽毛_ 2.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已经 (我们已经长大了。)

六、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口头练习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借助图片和语言环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理解动词“迎、追”,知道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的意思。

4.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图文结合,读懂课文,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掌握本课短语结构和句型运用。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说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主识字,再读课文 4.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5.字词积累,巧妙运用 6.作业超市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 趣盎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5)(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请学生当小蝌蚪来练习)

(6)交换,学生念鲤鱼妈妈,教师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7)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

2.导读第3自然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3.导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4.齐读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5.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有什么样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wāmāmayǒusìtiáotuǐ,kuānkuāndezuǐba,gǔzhedàyǎnjing,pīzhebìlǜdeyīshang,lîuzhexuěbáidedù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

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下一篇:公司福利清单